niusouti.com
更多“结合当前课程改革实践,论述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的关系。 ”相关问题
  • 第1题:

    试论述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结合的规律。


    答案:
    解析:
    [参考答案]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结合的规律表现为:
    (1)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首先,知识是智力活动的内容,没有知识作为内容,智力作为活动 形式也就不存在了。从来没有离开知识的智力,人类大脑的思维活动,就是以一定的词语、概念所代表的 知识作为材料的,离开了这些知识材料,思维就会成为无本之木;记忆、想象等智力活动,也无不是以知识 和经验作为活动内容的。心理现象是脑的机能,这个机能是反映客观现实的,离开了客观现实,脑的机能 就失去了意义,心理现象就不会产生。其次,智力是在知识掌握和知识运用过程中发展的。这就是说,没 有记忆、思维、想象等智力活动过程,自然谈不上记忆、思维、想象的发展。再次,知识作为智力活动的结 晶,本身就含有很高的智力价值。人类世世代代积累起来的浩如烟海的知识,都是运用智力的结果,它本 身就含有很高的智力价值和科学的认识方法。只有让学生掌握和运用这些知识,才能为学生智力的发展 奠定基础。事实表明,一个人的知识越丰富,对事物的观察就越敏锐、深刻,思维活动就越能在更广阔的 领域进行,因而对事物的判断、推理,就会更正确。“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2)学生智力发展是知识掌握的必要条件。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因而需要认识能力,需要认识 活动。可以说,教学过程中学生掌握知识(双基)的过程,就是运用认识能力开展认识活动的过程——运 用观察能力开展观察活动获得教材的感性认识;运用思维能力开展思维活动,加工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 认识,掌握教材的概念、公式、定理、法则;运用记忆能力开展记忆活动,使知识保持在记忆中;运用心智和 操作技能作业练习,分析解决具体问题,形成技能;而丰富的想象能力和积极的想象活动,则可以使感知 超越形象,使记忆联系更广,使理解发散变通,使知识运用更富创造。教学实践也证明,学生智力发展的 水平直接影响着知识掌握的深度、广度和速度,那些智力发展较好的学生,成绩往往比较优秀,而智力发 展不够好的学生,学习往往比较困难。
    (3)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知识与智力相互依存,相互促进,而传授知识与发 展智力却不一定必然同步。大量事实说明,掌握知识的多少并不与智力的发展成正比。因为从掌握知识 到促进认识能力的发展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心理过程。智力发展不仅与掌握知识的数量、质量有关,而且 与获得知识的方法与思维方式有关。如果教师采用“填鸭式”教学,学生依靠死记硬背学习知识,对智力 的发展不仅无益,而且会起阻碍甚至摧残作用。如果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教学,那么,就完全可能促进智 力的发展。例如教给学生系统的有适当难度的知识;启发学生了解掌握知识的过程和获得知识的方法; 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和创造性地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等。

  • 第2题:

    如何理解教学中的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的关系?


    答案:
    解析:
    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的关系。能力是成分复杂的集合,下面以智力为例说明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在教学过程中的统一性。(1)智力的发展和知识的掌握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智力的发展依赖于他们知识的掌握。人们常说“无知必无能”。不爱学习,知识和经验都很贫乏的人,他的智力不可能发展得很好。学生学习的科学文化知识,既是人类知识长期积累和整理的成果,又是人类智力和智慧的结晶,它本身蕴藏着丰富的人类认识的方法。对学生来说,掌握知识的过程也是智力运用的过程。只有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学会获取这些知识的认识方法,并把这些知识和认识方法自觉地、创造性地运用在以后的学习和实际中去,才能逐步发展自己的智力,形成自己的创造才能。同时,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又依赖于他们的智力发展。因为人们的智力同样是人们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只有那些智力发展好的学生,他们接受能力才强,学习效率才高;而智力发展较差的学生在学习中则有较多困难。可见,发展学生的智力是顺利进行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特别是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教学内容迅速增多,程度不断提高,难度不断加大,尤其需要在教学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智力,发展他们的创造才能,这样,他们才能有效地掌握现代科学知识,攀登世界科学的高峰。(2)生动活泼地理解和创造性地运用知识才能有效地发展智力通过传授知识发展学生的智力是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然而,知识不等于智力,传授了知识不等于发展了智力。一个学生知识的多少并不一定能标志他的智力发展的高低。如果知识进行“填鸭式”教学,学生只知机械记取和搬用知识,即使他们头脑里填满了一大堆知识,也不可能增进思考力,而且往往会使他们变得呆头呆脑,造成了一些“高分低能”的学生,不符合现代社会的要求。可见,不是任何一种知识教学都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智力发展的。因为学生的智力不仅与他们所掌握的知识的性质、难度、分量有关,更重要的是与他们对这些知识的理解透彻度、获取这些知识的方式与活动的状况以及运用知识的自觉能动的程度紧密相关。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教给学生以知识,而且要引导学生通过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活动透彻地理解知识原理,掌握学科的结构,特别是要启发学生了解获取知识的过程和方法,学会独立思考、逻辑推导与论证,能够自如地甚至创造性地运用知识来解决理论和实际问题,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智力获得高水平的发展。(3)防止单纯抓知识教学或只重智力发展的片面性在近代教育史上,对于教学中应当如何处理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关系问题,形式教育论者和实质教育论者曾经有过长期的争论。前者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训练学生的思维形式,知识的传授则是无关紧要的;后者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传授学生对生活有用的知识,至于学生的智力则无需进行特别的培养和训练。显然,两者的主张都是片面的,都把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人为地割裂开来。在我们今天的教学中,也常有类似的情况出现。有的强调“双基”教学,认为“双基”教学抓好了,学生的智力就自然地发展了,忽视引导学生通过主动的探究,反思有意识地锻炼与发展学生的智力;也有的过于强调教学的活动性质和创造性,把探究与发展智力放在首要地位,却不重视系统知识和原理的精确掌握与优化。这两者都有片面性,都不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 第3题:

    结合实践经验论述智商与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
    在关于智商和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理论中,影响最大的是智商临界说。一个人的智商和他的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分为两种情形,在一定的智商等级中,智商和他的创新能力是有正相关的,但就各个等级的智商总体来看智商和创造力的关系,则没有这种正相关。
    (1)创新需要建立在一定的智商基础之上,能够产生创新的人至少需要中等以上的智商。
    (2)到了中上以上的智商水准,其创新能力和智商之间就没有正相关,一个智力上等的人,也许就不具有创造力;而一个智力中等的人,他完全有可能比那些智商水准高的人更富于创造力。

  • 第4题:

    论述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的关系。


    答案:
    解析:
    (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关系。①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②学习间接经验必须以学生个人的直接经验为基础;③防止忽视系统知识的传授或直接经验积累的偏向。(2)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的关系。①智力的发展与知识的掌握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又依赖于他们的智力发展;②生动活泼地理解和创造性地运用知识才能有效地发展智力;③防止单纯抓知识教学或只重智力发展的片面性。(3)智力活动与非智力活动的关系。①智力因素是非智力因素的基础,非智力活动依赖于智力活动,并积极作用于智力活动;②按教学需要调节学生的非智力活动才能有效地进行智力活动,完成教学任务;③防止忽视智力因素或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偏向。(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的关系。①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学生简捷有效地学习知识、发展身心的必要条件;②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具有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是教师有效教学的一个主要因素;③防止忽视学生积极性和忽视教师主导作用的偏向。附加:(5)掌握知识与培养思想品德的关系。①学生思想的提高以知识为基础;②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积极的态度,才能使他们的思想得到提高;③学生思想的提高又推动他们积极地学习知识;④防止单纯地传授知识、忽视思想教育,或脱离知识的传授而另搞一套思想教育的偏向。

  • 第5题:

    论述我国当前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存问题以及现实途径。
    (1)现存问题理论层面:当前,有关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大多基于这样的理论假设,即个体专业发展就是将优秀和骨干教师带有经验性、典型性的“特征”传递给师范生或新任教师的过程。这种假设暗含着两个前提,即优秀教师的成功做法具有普适性,同时,属于教师专业领域内的职能素质信念与能力系统都是可以言传、外显的。而实际的情况是,一部分专业素质是缄默的、隐性的,属于个人化的。机制层面:由于受当前学术研究中部分人浮躁、投机与急功近利心态的影响,一些教育行政领导和教师教育者在教师的专业发展计划中表现出很强的“目标—动力”导向,过于强调发展计划对教师晋级、评优等方面的价值和影响,或依靠硬性指标、外部利益驱使教师参与各种专业进修和培训,忽视从专业本身引导教师内在的自觉意识。观念层面:部分教师对自身专业发展意识淡漠,对职业规范、周期及专业发展规律、价值等认识不清,影响了长远的专业发展。物质层面:由于我国可供利用的教育资源有限,加之有些地区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使得很多理论上可行的计划在实施时难以取得预期成效,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教师专业发展行为流于形式。
    (2)现实途径完善教师资格证书制度是基础环节;加强教师培训是客观要求;发展性教师评价是保障机制;教育行动研究是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