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usouti.com

结合实际情况,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态度和品德?

题目

结合实际情况,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态度和品德?


相似考题
更多“结合实际情况,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态度和品德? ”相关问题
  • 第1题:

    4 7 . 结合实际, 谈谈如何培养中学生的良好态度与品德


    正确答案:
    4 7 .( 1 ) 有效的说服
            ①教师应用言语来说服学生改变态度
            ②不仅要以理服人,还要以情动人
            ( 2 ) 树立良好的榜样
            ①呈现榜样时要考虑到榜样的特点
            ②榜样行为的示范需要多种方式
            ( 3 ) 利用群体约定
            ( 4 ) 价值辨析
            ( 5 ) 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
            ( 6 ) 移情训练法
            ( 7 ) 角色扮演法
            ( 结合实际略)

  • 第2题:

    结合实际情况,论述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态度和品德。


    答案:
    解析:
    答案要点:
    (1)有效的说服。不仅要以理服人,还要以情动人。
    (2)树立良好的榜样。班杜拉的大量实验表明,榜样在观察学习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3)利用群体约定:经集体成员共同讨论决定的规则、协定,对其成员有一定的约束力,易使成员承担执行的责任。
    (4)价值辨析:讨论交谈等。一种观念要成为个人的道德价值观念,必须经历三个阶段七个子过程:选择阶段:①自由选择;②从多种可选范围内选择;③充分考虑各种选择的后果之后再进行选择。赞赏阶段:①喜爱自己的选择并感到满意;②愿意公开承认自己的选择。行动阶段;③按自己的选择行事;④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加以重复。整个过程实际上是一个“赋值过程”。
    (5)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奖励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有内部的,也有外部的。奖励:首先,要选择、确定可以得到奖励的道德行为;其次,应选择、给予恰当的奖励物;再次,应强调内部奖励。惩罚:当不良行为出现时,两种方式:一是给予某种厌恶刺激,如批评、处分、舆论谴责等;二是取消个体喜爱的刺激或剥夺某种特权等,如不许参加某种娱乐性活动。应严格避免体罚或变相体罚。惩罚不是最终目的,给予惩罚时,还要给学生指明改正的方向。另外,角色扮演、小组道德讨论也有效。

  • 第3题: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态度和品德?


    答案:
    解析:
    【考查要点】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学生良好品德和态度的培养方法”。
    【参考答案】(1)进行有效的说服。教师应经常用言语来说服学生改变态度,在说服的过程中,教师要向学生提供某些证据或信息,以支持或改变学生的态度。
    (2)树立良好的榜样,从而使学生能够最大程度地做出与榜样的示范行为相匹配的反应。
    (3)利用群体约定。集体成员共同讨论的规则、协定,对大家有一定的约束力,一旦其中的某个成员出现违规的行为,则会受到其他成员有形或无形的压力,迫使其改变态度。
    (4)进行价值辨析。在价值辨析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利用理性思维和情绪体验来检查自己的行为模式,鼓励他们努力发现自身的价值观,并根据自己的价值选择来行事。
    (5)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奖励和惩罚作为外部的调控手段,不仅影响着认知、技能或策略的学习,而且对个体的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也起到一定的作用。

  • 第4题:

    结合实际,论述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具有良好的态度和品德的学生。


    答案:
    解析: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综合应用一些方法来帮助学生形成或改变态度和品德。常用而有效的方法有说服、榜样示范、群体约定与奖惩等。
    (1)有效的说服。在说服的过程中,教师要向学生提供某些证据或信息,以支持或改变学生的态度。对于理解能力有限的低年级学生,教师最好只提供正面论据,以免学生产生困惑,无所适从。对于理解能力较强的高年级学生,教师可以考虑提供正反两方面的论据,使学生产生客观、公正的感觉,从而相信教师所言,改变态度。当学生没有相反的观点时,教师应只呈现正面观点,不宜提出反面观点,以免转移学生的注意力,误导学生怀疑正面观点;当学生原本就有反面观点时,教师应主动呈现两方面观点,以增强学生对错误观点的免疫力。当说服的任务是解决当务之急时,应只提出正面观点,以免延误时间;当说服的任务是培养学生长期稳定的态度时,应提供正反两方面的材料。
    (2)树立良好的榜样。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以及大量的实践经验都证明,社会学习是通过观察、模仿而完成的,态度与品德作为社会学习的一项内容,也可以通过观察、模仿榜样的行为而习得。由于榜样在观察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因此,给学生呈现榜样时,应考虑到榜样的年龄、性别、兴趣爱好、社会背景等特点,以尽量与学生相似,这样可以使学生产生可接近感,避免产生高不可攀或望尘莫及之感。另外,给学生呈现地位较高、能力较强、受人尊敬且具有吸引力的榜样,这样的榜样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和可信性,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榜样本身也容易成为学生向往的、追随的对象,激发学生产生见贤思齐的上进心。学生希望通过学习这样的榜样来发展自我、完善自我。
    (3)利用群体约定。研究发现,经集体成员共同讨论决定的规则、协定,对成员有一定的约束力,使成员承担执行的责任。一旦某成员出现越轨或违反约定的行为,则会受到其他成员的有形或无形的压力,迫使其改变态度。教师则可以利用集体讨论后作出集体约定的方法,来改变学生的态度。具体可按如下程序操作:
    第一,清晰而客观地介绍问题的性质。
    第二,唤起班集体对问题的意识,使他们明白只有改变态度才能更令人满意。
    第三,清楚而客观地说明要形成的新态度。
    第四,引导集体讨论改变态度的具体方法。
    第五,使全体学生一致同意把计划付诸实施,每位学生都承担执行计划的任务。
    第六,学生在执行计划的过程中改变态度。
    第七,引导大家对改变的态度进行评价,使态度进一步概括化和稳定化。
    如果态度改变未获成功,则应鼓励学生重新制定方法,直至态度改变。
    研究者认为,人的价值观刚开始不能被个体清醒地意识到,必须经过一步步的辨别和分析,才能形成清晰的价值观念并指导自己的道德行动。在价值观辨析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利用理性思维和情绪体验来检查自己的行为模式,鼓励他们努力去发现自身的价值观,并根据自己的价值选择来行事。
    (4)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奖励和惩罚作为外部的调控手段,不仅影响着认知、技能或策略的学习,而且对个体的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也起到一定的作用。除上述所介绍的各种方法外,角色扮演、小组道德讨论等方法对于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和改变都是非常有效的。

  • 第5题:

    根据品德形成的过程与影响因素,讨论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态度和品德?


    答案:
    解析:
    [参考答案]要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态度和品德,教师可以综合应用一些方法,常用而有效的方法有说服、榜样示范、群体约定、价值辨析、奖励与惩罚等。
    (1)说服教育法。是社会主义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基本方法。这个方法通过讲解、谈话、讨论等方式摆事实,讲道理,启发学生的自觉性,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和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教师经常应用言语来说服学生改变态度,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如何有效的说服,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方法:①有效地利用正反论据,对于年龄小,没有怀疑观点的学生或在解决当务之急的问题时,宜只呈正面观点,不宜提出反面观点。相反则应提供正反两方面的论据。②不仅要以理服人,还要以情动人。说服开始时,富于情感色彩的说服内容容易引起兴趣,然后再用充分的材料进行说理论证,比较容易产生稳定的、长期的说服效果。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情感因素作用更大些。③考虑学生原有的态度。以学生原有的态度为基础,逐步提高要求。若原有的态度与教师所希望达到的态度之间的差距较大,教师不要急于求成,不要提出过高的不切实际的要求,否则将难以改变态度,而且还容易产生对立情绪。
    (2)榜样示范。是以别人的好思想、好品德、好行为去影响、教育学生的一种方法。榜样人格具体、生动、形象,对学生具有巨大的感染力和说服力,易于为学生所领会和模仿。班杜拉等人的实验结果表明,榜样能对学生的行为产生巨大的影响,模仿是学生向社会学习,形成品德的重要途径。当榜样和说理教育一致时,品德教育会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重视言传身教,这是成功地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必须遵守的原则。鉴于榜样在观察学习中的重要作用,我们要做到:①给学生呈现榜样时,应考虑到榜样的年龄、性别、兴趣爱好、社会背景等特点,以尽量与学生相似,这样可使学生产生可接近感,避免产生高不可攀或望尘莫及之感。②给学生呈现受人尊敬、地位较高、能力较强且具有吸引力的榜样,这样的榜样具有感染力和可信性,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榜样本身也容易成为学生向往的、追随的对象,激发学生产生见贤思齐的上进心,通过学习榜样人物来发展自我、完善自我。为了最大程度地使学生做出与榜样示范行为相匹配的反应,教师需要反复示范榜样行为,并给予指导。当学生表现出符合要求的行为时,应给予鼓励。
    (3)利用群体协定。经集体成员共同讨论决定的规则、协定,对其成员有一定的约束力。教师则可以利用集体讨论后做出集体约定的方法,来改变学生的态度。具体可以如下操作:①清晰而客观地介绍问题的性质。②唤起班集体对问题的意识,使他们明白只有改变态度才能更令人满意。③清楚而客观地说明要形成的新态度。④引导集体讨论改变态度的具体方法。⑤使全体学生一致同意把计划付诸实施,每位学生都承担执行计划的任务。⑥学生在执行计划的过程中改变态度。⑦引导大家对改变的态度进行评价,使态度进一步概括化和稳定化。
    (4)价值辨析。人的价值观刚开始不能被个体清醒地意识到,必须经过一步步的辨别和分析,才能形成清晰的价值观念并指导自己的道德行动。无论是大组或小组讨论,解决两难问题,交谈等策略都可以促进辨析。但不论应用什么策略,一种观念要真正成为个人的道德价值观,必须经历三个阶段七个子过程。①选择阶段:自由选择;从多种可选范围内选择;充分考虑各种选择的后果之后再行选择。②赞赏阶段:喜爱自己的选择并感到满意;愿意公开承认自己的选择。③行动:按自己的选择行事;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加以重复。这整个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赋值过程”。由于价值辨析的方法基本上是诱导性的,而不是灌输性、说教性的,因此教师的作用就在于设计各种活动,运用各种策略来诱发学生暴露、陈述、思考、体验并实现某种价值观。但价值选择应由学生自己做出,教师起指导、辅助作用。
    (5)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奖励和惩罚作为外部的调控手段,不仅影响着认知、技能或策略的学习,而且对个体的态度和品德的形成也起到一定的作用。奖励既可用于个人,也可用于集体。用于个人时,不仅个人受到鼓舞,也可使集体受到教育;用于集体可以巩固集体成绩,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给予奖励时,首先,要选择、确定可以得到奖励的道德行为;其次,应选择、给予恰当的奖励物;再次,应强调内部奖励。任何矫正不良行为的方法都强调强化的作用,但强化要注意适度,又要避免单调。惩罚是对学生不良思想品德和行为给予否定的评价,目的是使学生克服缺点和错误,帮助学生分清是非,明确努力方向,同时应使全体学生受到教育。从抑制不良行为的角度来看,惩罚是有必要的,也是有助于良好的态度与品德形成的。惩罚不是最终目的,给予惩罚时,还要给学生指明改正的方向。一个优秀的教师必须坚持以表扬为主和以批评为辅的思想品德教育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