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usouti.com
更多“联系实际,谈谈班主任怎样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 ”相关问题
  • 第1题:

    联系实际谈谈怎样在教学过程中贯彻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正确答案:

    (1)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统一起来。

     (2)树立教是为了学的观念。

     (3)重视学生主体因素,从学生实际出发。

     (4)尊重学生的主动精神,创造条件让学生在活动中受到锻炼,得到发展。

  • 第2题:

    联系实际,谈谈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答案:
    解析:
    [参考答案]第一,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①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教师应给学生创造一个能支持或容忍标新立异或偏离常规思维的环境,让学生感受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即给学生创造较为宽松的学习心理环境。②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在可能的条件下,应给学生一定的权力和机会,让有创造性的学生有时间、有机会干自己的事,为创造性行为的产生提供机会。③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应使考试真正成为选拔有能力、有创造性人才的有效工具。在考试的形式、内容等方面都应考虑如何测评创造性的问题。
    第二,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①保护好奇心。应接纳学生任何奇特的问题,并赞许其好奇求知行为。好奇是创造活动的原动力,可以引发个体进行各种探索活动,应给予鼓励和赞赏,不应忽视或讥讽。②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对学生所提问题,无论是否合理-均以肯定态度接纳它。对出现的错误不应全盘否定,更不应指责,应鼓励学生正视并反思错误,引导学生尝试新的探索,而不循规蹈矩。③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应重视学生与众不同的见解和观点,并尽量采取多种形式支持学生以不同的方式来理解事物。对平常问题的处理能提出超常见解者,教师应给予鼓励。④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非逻辑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成分,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猜测,进行丰富的想象,不必拘泥于常规的答案。⑤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通过给学生介绍或引导阅读文学家、艺术家或科学家传记,或带领其参观各类创造性展览、科学博物馆,与有创造性的人直接交流等,使学生领略到创造者对人类的贡献。
    第三,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①发散思维训练。训练发散思维的方法有多种,如用途扩散、结构扩散、方法扩散与形态扩散等。②推测与假设训练。目的是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对事物的敏感性,促使学生深入思考,灵活应对。③自我设计训练。这是一种灵活性较强的训练课程,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及其知识经验,并要注意从活动中激发学生创造的积极性。④头脑风暴训练。通过集体讨论,使思维相互撞击,迸发火花,达到集思广益的效果。

  • 第3题:

    作为班主任,联系实际谈谈如何纠正不良班风?
    (1)教师要有耐心和爱心
    班级出现不良风气,作为有责任感的老师和班主任,心里都会比较着急。特别是当学生犯错后,老师往往急于进行批评教育,而且更多时候,我们不只批评一次,往往还要把以前的错误再抖出来,有时甚至不仅我们自己批评,还让家长参与其中。实际上,当孩子犯了错误时,老师和班主任绝对不能着急上火,也不应揪住旧账不放或夸大事实刺激他。我们需要做的,就是静下心来了解事情背后的原委和来龙去脉,耐心地和孩子谈心、交流,在此基础上再加以适当地引导和规范。
    (2)教师要善于抓住突破口
    班风建设,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项涉及的层次深,难度大的工作。因此,当班级出现不良风气时,班主任切忌形式主义,简单模仿和照搬照套,要因地制宜,针对问题,从班级管理的实际出发,选好突破口和切入点,以点带面。
    (3)关注和引导学生文化
    ①教师要善于做协助者。中小学学生有自己独特的认知世界,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同和理解,需要有自己自由的发展空间,同时中小学阶段的学生心理发展尚未成熟,思维尚缺乏严密的逻辑性,其信仰带有盲从性,其态度也常伴有浓厚的感情色彩。教师需要关注到学生的这些需求和特点,善于看到学生文化中合理积极的一面,善于挖掘其中富有批判性、创造性的一面,教师还应积极运用自身的文化经验,帮助学生提高选择信息、调控行为的能力,引导他们创造积极的主体文化,让学生文化成为培养合作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源泉。对于学生亚文化,教师不能忽视它的存在和影响,也不能因看到它的负面影响只一味地打压。
    ②教师要善于作引导者。教师要珍视学生文化中的有益资源,善于把班级文化环境中的消极信息转化为积极的信息,施加有目的、有计划、不留痕迹的影响。如果能创造性地将书本知识、社会制度文化和学生文化融合在一起,借助生动活泼文化形式,诱发学生的学习欲望,那就再好不过了。比如,针对学生迷《水浒》、《三国》卡片,老师可以利用这一文化资源,与学生一起组织一次别开生面的“《永浒》、《三国》2000新篇”系列活动,如故事会、连环画、网页设计大赛等,就能把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引导学生文化往健康的方向发展。
    (4)建立班级问责制
    问责制是指特定的问责主体针对特定岗位应承担的责任进行追究的制度。班级实行问责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规范学生的行为,从而达到建立优良班风的效果。建立班级问责制,意味着必须接受来自内部和外部的监督,即引导学生批评和自我批评。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思想家就有“吾日三省吾身”的名言,而我国另一位古代思想家孟子也留下了“闻过则喜”的名言。前者强调的是要自我批评——“君子”要有经常检讨自己、批评自己的风范;后者强调的则是“君子”应善待来自他人的批评,要有接纳批评的勇气和胸怀。治理班级问题,矫正不良班风,其中一个重要方式就是要建立班级问责制,培养学生批评与自我批评的精神。
    “人非圣贤,谁能无过?”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身上都会有这样那样的缺点,更何况是正在成长中的青少年儿童?一个人最可怕的不是有缺点,而是不敢正视自己的缺点。因此,班主任要适时地引导学生自我批评,这对治理班级问题是大有好处的。
    (5)运用一定技术矫正学生的问题行为
    问题行为是指儿童青少年不适当的行为,这里的不适当指与学生行为规范要求相违背的行为。班风不良的班级中,学生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行为的现象往往较多。因此,班主任掌握运用一定技术矫正学生问题行为尤为重要。矫正学生问题行为的常用技术主要有:
    ①塑造
    所渭“塑造”是指诱导学生的目标行为,并通过逐步提高奖励标准等措施使之巩固下来的技术。这里的“目标行为”是指与问题行为有本质差异的,取代问题行为的新行为。具体办法是将目标行为分解为许多个有逻辑联系的小步骤的具体行为,然历训练学生逐个掌握、直到最后能准确、连贯地外显整个目标行为。
    ②消退
    消退是指废除可以使问题行为维持下去的一切强化刺激,从而减少出现这类行为的频率的矫正技术。具体办法是安排相应的条件,以至停止问题行为,并开始强化目标行为。学生的问题行为往往是在他周围的人不知不觉的强化下形成的。人们习惯于对别人的异常行为给予注意(心理学则告诉我们,新刺激容易引起人的注意),这种刺激客现上是一种奖励〔正强化),使得异常行为得到了巩固。学校里有些学生也经常恶作剧。如某小学五年级有个学生,老是捉弄人,教师要求的作业,他一概拒绝,要他写作文,他就在作文本上随便画漫画。上图画课时,他不仅在纸上而且在桌子上乱涂—通。要他读书,他便扮鬼脸、怪声怪调地读,上课时还做纸飞机从同学头上抛过去。教师发火了,他便伸长舌头,装作害怕的样子。使得教师哭笑不得;束手无策。在学校里,采取这类行为的儿童是为了引起老师、同学的注意以获得满足。对这种行为,可以不予反应,不予理会,而当他安静地学习时,教师则应表扬他。
    ③强化不相容的反应
    这是将不强化不合社会要求的反应与强化符合社会要求的反应的措施结合起来,以消除顺应问题行为反应的技术。这是一种否定——肯定、消除——强化统一的技术。具体办法是对顺应问题行为的反应不予反应,而赞扬相反的、符合行为规范的反应。如在课堂上,有的学生起哄,并得到部分同学的喝彩(顺应问题行为的反应),而有的学生对他们的行为则不予理睬,继续听课或做作业(不顺应问题行为的反应)。这时,教师不必批评捣乱者或那些顺应问题行为的反应,而应大力表扬表现好的学生、使两种行为形成鲜明对照,以使问题行为及其顺应者的反应逐步减少和消除。强化不相容的反应与消退有明显的区别,它把注意力放在与问题行为相反的反应上,而且强化它。
    ④模仿
    模仿是指个人有意或无意地对某种榜样做出类似反应的行为方式。群体成员的模仿内容比较广泛,包括他人的言行举止、思维方式、感情表现、风俗习惯等,模仿可分为自发的模仿和自觉的模仿两种类型。
    模仿也可以作为一种矫正技术,用来训练那些因不知道如何做出良好行为反应而具有问题行为的学生。具体办法是让学生观察榜样的行为、然后尝试性地模仿,再将自己的行为与榜样行为比较,找出差距,进行矫正,直到与榜样采取同样的行为。

  • 第4题:

    联系实际谈谈,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答案:
    解析:
    (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①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②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③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①保护好奇心:②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③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④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⑤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3)开 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例如,发散思维训练,推测与假设训练,等等。

  • 第5题:

    联系实际谈谈班主任应怎样在学生中树立威信?
    班主任建立自己的威信是实现教育和管理目标的要求,班主任的威信不是“空穴来风”,班主任的威信建立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的威信是靠教师以身立教,靠教师的平等与尊重;需要的是师生之间敞开心扉的交流、理解与信赖。
    在平时工作中“要以人对人的方式对待孩子,要善于发现他心中能响应我们号召的那一隅”(苏霍姆林吉斯)作为老师,要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要理解、尊重、宽容每一个孩子,只有这样,才能唤起学生与自己情感上的沟通,思想上的共鸣,才能在学生心目中树立“威信”。
    面对课堂上不守纪律的、做小动作的、思想开小差的学生,不要板着脸训斥,拍着桌子吆喝,而是要换一种方式,换一换一个角度去对待。比如尝试着用写字条的方式与学生交流,善意的提醒学生改正缺点,这一张张“字条提示语”好比孩子们的(尤其是犯错误孩子)的保护伞,给了孩子们自我纠错的机会,使孩子们的自尊心得到保护,更让孩子们充分的感受到老师的宽容、理解、信任。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只有取得了孩子的信任、理解,才能树立起自己的“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