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usouti.com
更多“请以“我为什么要当教师”为题,写一篇论述文。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具体,条理清楚,语言流畅,不少于1000字。”相关问题
  • 第1题:

    请以“现代教师”为话题,写一篇论述文。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具体,条理清楚,语言流畅。不少于1000字。


    正确答案:
      现代教师的角色转变 
      教学质量是决定预期教育目的是否能达到的一个关键因素。人们对教师教学质量的不同见解,形成了不同的质量观。从“教为中心”到“学为中心”,逐渐孕育出了“以教为本”和“以学为本”两种占据主流地位的质量观。在进入21世纪后,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开始意识到教学已不仅仅是获取知识的手段,更应当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支持。由此,教师的角色也应随之进行调整。“以教为本”的质量观认为教学中教师就是“知识工匠”,学生就是“知识产品”,教学质量的优劣就是看“知识产品”的品质一~学生的知识学习情况。久而久之,教学质量的价值取向变成了一种考试成绩的功利追求,形成了一种工具性的价值取向。在升学的压力下,不少学校为了保证课堂的教学质量,通过对学生考试成绩的高低对教师进行等级划分,并据此对教师采取奖惩措施。 
      20世纪初兴起的“以学为本”的教学质量观开始关注学生个体的发展,教学的目的不单是看学生知道了多少知识,而更在于学生的认知结构的变化、重组和发展。这种教学质量现把认知形成作为教学质量的核心。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不仅仅让学生明白所教的知识,更要刺激、激发和调动学生对知识的思维“欲望”。 
      我们不难发现,上述两种教学质量观背后都有相对成熟的教学理论为支撑,自成体系。但是,课堂教学不是单纯的“教”或“学”,而是由教、学两条活动线以及教师、学生两类参与者相互交织而构成的四维空间,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长期性活动场域。所以,需要我们摆脱“教”.或“学”的狭隘束缚,重新构建一个现代教学质量观。 
      这种质量观不否认或者忽视教学活动本身存在的人文属性。我国著名的教育专家叶澜教授认为,多向互动、动态生成是教学过程的内在展开逻辑。这表明教学不是工厂的流水线,不是产品的装配,而是教师、学生两类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共同参与完成的活动。教师和学生都有自己的主观世界存在,这导致师生在教学活动中必然会带有各自的主观色彩,从而使课堂教学活动成为一个在客观必然中充满主观偶然的过程。师生在教学过程中也缺少不了感情的投入、交流和释放。教师的教学热情、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都是情感的体现。 
      这种质量观是一个内涵丰富、层次分明的全面素质,体系的发展。“以教为本”的质量观和“以学为本”的质量观都只是注意了课堂教学活动的一个侧面。同时,两种质量观虽然对知识的理解不同,但都是围绕着学生的智力展开的,没有过多关心学生在非智力因素方面的培养。国内有学者认为,就具体的非智力因素而言就包含了4组12项:3个短语,即成就动机、求知欲望、学习热情;“三心”,即自尊心、自信心、好胜心;“三感”,即责任感、义务感、荣誉感;“三性”,即自制性、坚持性、独立性。对非智力因素的探究反映出人们对教学培养内容认识上的拓展。因此,教学不仅仅是智力的教学,也是人格素养全面发展的教学。值得注意的是,仅就学生的智力发展培养来说,只看知识的掌握和认知结构的形成也是一种单薄的教学观念。美国学者加德纳曾对传统智力观提出质疑,他强调智力的社会文化性、实践性、可见性、可发展性,重视创造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一个更为宽泛的智力体系。这从一个侧面说明,教学的智力培养目的并不是单向度的,而是存在着多元特性。这种质量现还将改变“以教为本”和“以学为本”的质量观保障手段的外适性特点。它们主要是依靠外部的压力来激发教师的教学情绪,优点是便于操作,缺点是课堂教学质量会随着外界压力的变化而呈现出间歇性的浮动,教师会很容易产生职业倦怠。而与这种外力保障相对应的是现代学校管理理念中的内力激发。《道德领导》的作者萨乔万尼提出,如果教师形成内部的驱动力和价值共同体的认可,那么“教师因道德原因而对共同体的价值观作出响应;他们的工作变成集体性的活动,他们的表现舞台得以延展,且是稳固持久的。”但这种做法的不足也是很明显的——操作方式较为隐晦,且无外力约束的保障存在失控的危险。所以,新的教学质量观坚持以内力激发和外力约束相结合的手段,全面保障教学质量。 
      教学活动和人的发展性决定了这种质量观不是一个凝固的状态。而是一一个随着时代不断前进的观念体系。教学活动的变化包括教学形式和教学思想的变化。在信息时代,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导致了网络教学的出现,而教学思想更不是一个静止的湖泊,而是一条不断流淌的历史之河。任何教学思想都是时代的产物,它们源于时代,服务于时代。除此之外,人的变化发展性则更加明显。人类社会自诞生起就从未停止过前进的步伐,而对于个人来讲,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其一生都是在不断变化和发展中度过的,即使在某个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师生双方都不是刻板地完成教学,而是在不断地互动博弈中生动地演绎着教学活动。 
      这些现代教学质量观的特性,决定了“最好”只是一时的标志,而“更好”才是教师以及更多教育工作者永恒的追求。

  • 第2题:

    请以“教师的幸福”为题,写一篇论述文。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具体,条理清楚,语言流畅。不少于1000字。


    正确答案:
        教师的幸福 
    幸福是什么?是一种感觉!不同的人对幸福都有不一栏的认识和感受。幸福更是一种心态,所谓知足常乐也。那么,我们教师的幸福是什么呢?我想,至少它包含有一定的社会认同感、荣耀感和成就感,可是,我有吗?我理想的教育在哪儿呢?我教育的理想何时可以实现?我看不到希望!是教育影响社会还是社会塑造教育?中国的教育折腾了多少年,还是雾里看花摸着石头过河,师生都疲惫不堪,顾此失彼。多少可怜的孩子被当成了试验田,他们有几个十年?
    在这个物欲横流,喧嚣、浮躁、寂寞成为流行病的时代,跟教师谈幸福,就好像跟现在的孩子谈理想一样滑稽!但是,我们又没有理由拒绝幸福,既然选择了教育就是选择了清贫,既然选择了教育,就是选择了奉献,就是选择了坚守,那么,就请我们也选择幸福、享受幸福吧!魏书生说,选择你所爱的,爱你所选择的。我既然做不了律师,做不了医生,做不了公务员,做不了老板,那么,就做回自己,做个孩子王吧!帮助孩子们去追梦,引导他们走上健康快乐的人生不是更有价值更有意义!改变不了事实,改变态度,改变不了环境,改变自己。太阳也有黑子,却无可遮挡她的光辉,我们也无可否认它的伟大。地球时有地震洪水,却也永远是我们生于斯安于斯的家园,我们也永远爱它如斯。总之,我们既然站在了这个讲台上,就要捧着良心,站的笔直,站的巍峨。俗话说,隔行如隔山,尽管很多不理解我们的人羡慕我们工作的悠闲,羡慕我们假期多,一年上半年的班,但是,我们的确由此也倍感幸福呀!尤其,看到调皮的孩子们成绩进步了、小脸干净了,听到孩子们甜甜的问候,我们还有什么不足呢?
    教师的幸福,其实很简单!不妻人夸颜色好,要留清白在人间!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 第3题:

    请以“师德”为题,写一篇论述文。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具体,条理清楚,语言流畅。不少于1000字。


    正确答案:
        【范文】 
    师道在勤 
    有这样一组塑像:描述的是孔子和他的学生们。师者手持书卷,神情庄肃,目光深而平和;弟子则有列布四周,或诵习、或沉思、或舌辩、或聆听,上有飞云朗日,下有青松古石。我的心中突然涌出一种莫明的感动,多么和谐的师生图,多么真切的师生情啊!夫子的德、才、勤、容真可谓万代之师也。中国5000多年悠悠历史长河中,不缺雄才伟略的君主,不缺流芳百世的贤臣,不少品行高洁的隐士,但影响至今,将精神渗透到我们这些炎黄子孙血液中、骨子里的却是一生身无长物、颠沛流鸯的夫子。这足使后代为师者共与荣,使我们这些在“师途”中行进的人对“师”的真谛有了更多的感悟。夫子是是高悬晴空的皓月,是‘润泽田野的清源。但我宁愿将他看作一座山,不可逾越,却可攀援。夫子之德,德配天地;夫子之才,古烁今,子自难奢望。但夫子“韦编三绝”、“三月不知肉味”,虽非常人可以做到,但绝非不可企及。师道在勤,“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师道在勤。人们自古便视“勤”为人之美德,因而便有“勤俭可持家”、“勤能补拙”、“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勤”的种种感叹。岂有作为传承人类文明的“师”者而不勤者?师道在勤。只有勤学、勤思、勤省,才能在知道少一点的人面前知道多一点,在迷茫的人面前沉稳一点;在如海的知识面前谦虚一点,在强于自己的学生面前从容一点;才能在浅薄面前深刻一点,在浮器面前淡泊一点,在物质不富有时精神丰富一点。 

  • 第4题:

    请以“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师”为话题,写一篇论述文。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具体,条理清楚,语言流畅,题目白拟,不少于1000字。


    答案:
    解析:
    用信息技术打造现代化教师
    21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是教育的竞争。而教育成败的关键在教师。随着终身学习观念在全社会的进一步确立,实现教师在任教学校的终身学习发展,已成为摆在每位校长面前的首要任务。以新一轮教育改革为契机,以学校整体改革实验为载体,经过不懈的努力和探索,我们逐步走出了一条运用信息技术构建教师终身发展大环境的现代化教师教育之路。现在学校所有办公室、所有班级都安装了电脑、电视,并且通过光缆把全校计算机全部联入了国际互联网,使信息高速公路深入到学校的每个办公室、教研组,深入到每个班级,真正达到了“班班通、室室通”。它打开了一扇通往世界的窗户,能让全体教师打开窗子,迎接新世纪的八面来风,从而放开眼界,敞开心胸,站在高处,用全新的眼光审视我们的教育、反思我们的教学。通过网上学习,引导全体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提高网上搜集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同时引导教师利用网上信息展开讨论,锻炼处理信息、批判信息的本领。利用校园网网站,我们给全体教师开拓出一片自由挥洒的天地。利用网站论坛,教师们可以自由发表各种感想、见解和心得体会,可以提出问题与大家探讨,可以交流对话或针对不同观点进行辩论,还可以提供思路与校内外的专家、同行共同研究;利用学校论文库可以刊登自己最新的研究成果,或者评价别人的成果,借鉴已有的经验;利用文件传输服务,可以共享自己制作的课件,展示自己的作品,公布自己的课程计划;利用视频点播可以播放自己的优秀教学课例,和大家共同分享和研究……网络不仅从根本上改变了教师传统的教学、学习模式,而且把全校师生的感知与思维带到了一个全新的广阔的境界,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的学习观念与教育观念,学校的老师和学生们不是在看网络,而是在用网络来看世界,感受世界。网络已不再是外在的事物,而是成为“人本身的一部分”——是人类的感官的延伸,大脑的扩展。网络使信息传递变得方便而快捷,使交流变得广泛而轻松。同时也为科学管理和民主决策提供了新的途径。我们可以把一个学年度的课程计划公布到网上,向教师、家长、学生和社会人士征求意见;可以把每个教师的工作绩效输入数据库,让计算机精确地统计每个人的工作绩效;给每位教师建立网上“亮点储蓄袋”,把每位教师平日的各项工作的“亮点”记录在网上,定期展示给大家,既可以增进教师间相互了解,增加学校工作的透明度,又可以让教师间相互学习、借鉴共同提高。另外,可以用网络进行不记名投票,举行“全民”公决;可以让教师们对学校的大事小情发表意见和见解;或者让学生评价学校和教师……敞开心胸之后,网络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手段,更是一种制度,一种思想,一种文化。

  • 第5题:

    (写作题)请以"如何搞好班集体建设"为题,写一篇论述文。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具体,条理清楚,语言流畅。不少于1000字。


    正确答案: 【参考例文】如何搞好班集体建设班主任是学校教育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是教学工作的协调者,班级管理要求班主任热衷于本职工作,尽职尽责,持之以恒、讲究方法、对学生的关爱贯穿于班级的每刻,自己要时时处处做好学生的榜样。我自从上班至今一直都担任班主任,虽然不曾取得什么丰功伟绩,但工作中我勤勤恳恳、踏踏实实地为学生奉献自己的光和热。经过这些年的探索,我认为在班级建设上,班主任应注以下几点:
    (一)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抓好班级学风身为班主任,抓好班级学风,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因为优良的学风,是班集体的生命线。一个好班集体,是否优秀,最主要的是看它在学习上的表现。勤奋的学风是促进班级不断发展的动力,可以有效地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和战斗。
    (二)建立学生一日常规,培养学生自理能力教育就是帮助人养成良好的习惯,良好的习惯是终身享用不尽的财富。为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我会利用班队课和晨会时间让学生学习《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开展文明语言、文明行为等活动。通过学习教育学生从身边小事做起,养成文明、有礼貌、爱师长、爱学习、互相友爱等行为习惯,树立人人争做合格中学生的意识。加强学生队伍的管理,包括排队做操,排队上、下楼,排队放学。习惯养成了,班级的战斗力也就增强了。
    (三)确立班集体的奋斗目标班集体的共同奋斗目标,是班集体的理想和前进的方向,班集体如果没有共同追求的奋斗目标,就会失去前进的动力。所以,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应该有一个集体的奋斗目标,这个目标应是远期、中期、近期的结合,逐步实现目标的过程会产生激励效应,形成强大的班级凝聚力。作为班级组织者的班主任应结合本班学生思想、学习、生活实际,制定出本班的奋斗目标。在实现班集体奋斗目标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集体每个成员的积极性,使实现目标的过程成为教育与自我教育的过程,每一集体目标的实现,都是全体成员共同努力的结果,要让他们分享集体的欢乐和幸福,从而形成集体的荣誉感和责任感。
    (四)真情投入,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班集体,是学生健康成长的一方活土。我从来都把教的班级,看作一个大家庭。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是这个家庭中的一员,要想家庭兴旺,必须大家努力。
    为此,应做到:
    第一,充分尊重爱护学生,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和自信,因为只有对学生发自内心真挚的爱,才能给他们以鼓舞,才能使他们感到无比的温暖,才能点燃学生追求上进、成为优秀生的希望之火。
    第二,要注意表扬和批评的艺术。对学生宽容但不放纵,严格但不苛刻,这很重要,学习能力差的孩子,他们往往看不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容易自卑,孤立封闭自我。这就要求我们善于抓住他们的闪光点,让学生体会愉悦成功感和被人尊重的感觉,从而产生上进的原动力。
    第三,要为学习能力差的孩子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可以和班内任课老师及一些优秀生协调配合,让他们多关心、指导,帮助他们战胜自我、突破自我、重塑自我。同时,取得家长的理解、信任和支持,做好坚强的后盾。(五)以身作则,处处做学生的榜样大教育家乌申斯基曾有过这样一段话:"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学生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学生,对班主任有着一种特殊信任和依赖情感。班主任的自身素质,道德修养,班主任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形之中会成为全班几十个孩子的榜样。因此,在班级工作中我时刻注意自身形象,事事从我做起,以良好的形象率先垂范,潜移默化地影响我的学生。例如:我每次上完课发现讲台上有垃圾的话,我就悄悄地捡起来放进垃圾箱,学生发现后,也就纷纷效仿,下课后主动把自己座位上的垃圾捡干净。教师行为对学生的影响,使我看到:教师的人格魅力会带给学生无穷的力量。
    因此,我必须时刻自律,用健康向上的心灵去净化育人环育人环境,用认真、模范的行为影响学生的心灵。身为班主任,抓好班级学风,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因为优良的学风,是班集体的生命线。

  • 第6题:

    (写作题)请以"批评的艺术"为题,写一篇论述文。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具体,条理清楚,语言流畅。不少于1000字。


    正确答案: 【参考例文】批评的艺术批评教育学生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它不仅要求教师讲究科学性,也要求讲究艺术性。
    第一,批评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只有像对待自己的孩子、朋友那样,怀有真诚、理解、尊重和信任,才能使学生亲近、信任教师,和盘托出心底的秘密,心悦诚服地接受教师的批评和指点。那些惰性心理、依赖心理较强的学生,他们的行为往往未得到别人的肯定,犯错误后又易受老师的训斥。长此以往,他们总觉得不被理解而产生一种惰性和逆反心理,有时甚至与老师对抗。遇到这样的学生,老师在教育批评时应加强情感投入,并在平时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多关心,做好心灵疏通,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满含期待的批评,往往收到奇效。
    第二,批评要对事不对人。不恰当的批评教育会产生副作用,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因此批评教育要坚持"对事不对人"的原则。让学生体会到:是自己的行为不对,犯了错误,只要今后改正,仍然是好学生;老师批评教育我,是出自对我的关怀、爱护。教师要有公心,它是和爱心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也可以说是爱心的一种表现,它是转变"差生"的重要条件之一。教师的公心就是对待所有的学生,无论是优秀生还是"差生",谁犯错误,都要受批评,对事不对人。对待学生要一视同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要以德育人、以理服人,让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第三,根据不同学生,使用不同批评方式。对本来就听话的学生要使用建议性的批评。建议性的批评是指在批评时带有商量、讨论的口气,与学生交换意见的批评。一般的做法是老师以商量问题的态度,把批评的信息传递给学生,与学生交谈时,平心静气,创造一种宽松、愉快的气氛,使学生打消顾虑,与教师配合,达到圆满解决问题的目的。学生是幼稚的,常在主动工作和做好事的时候犯错误。对于这种由于想得不周到,顾此失彼的错误,决不能简单否定、讥笑。老师要热心提出一些建议性的意见,在他们面临失败的时候,帮助他们取得成功。或者老师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的惋惜来表示自己的批评态度。如"你什么都好,在这方面存在不足,实在可惜""你要是不犯这个错误,那该多好啊"。这种方式既达到了批评学生的目的,又体现了老师对学生的理解和爱心,廖廖数语,效果却很明显。
    对于不易接受批评的学生,批评之前,要做好使学生愿意接受批评的铺垫工作。利用展会课,讲讲面对错误的正确做法;树立榜样,讲讲名人在错误面前是怎样做的;在班级里反复强调勇于接受批评是学生的美德;讲讲"闻过则悲""闻过则闹"的危害。从多方面提高学生对批评的承受能力,逐渐在班上形成自觉自愿接受批评的风气。著名教育家陈鹤琴说:"无论什么人,受激励而改过,是很容易的,受责骂而改过,是不大容易的,而小孩子尤其喜欢听好话,不喜欢听恶言。"因此对于那些自尊心受到严重挫伤,丧失上进心,破罐子破摔的学生,批评根本起不了作用,班主任用表扬代替批评,不失为一种良策。这样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又使学生看到了前途和希望,还让学生感觉到老师的公正。使用这种方法,要做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从后进生身上找到闪光点,一分为二地分析问题,表扬时要恰如其分,不夸大其词,不轻描淡写。
    对于腼腆的学生或班干部要用暗示性的批评。暗示性的批评是指教师用语言、神态、人格等为暗示手段的一种批评方式。教师语言内容多为点拨提醒之类的话,主要适用于心细、敏感、自尊心强、能知错就改的学生。只要老师稍稍给予指责信号,略作点拨,他们就会立即改正错误。另外,学生总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许多错误往往是自控力差造成的,在认识上不存在什么障碍。对这样的错误,讲多少道理,也往往是徒费口舌,教师不妨"罚"他做一件好事来弥补自己的过失。这种方法可消除犯错误学生的心理负担,还可以增强他们的集体荣誉感,也使学生乐意接受。教师教育学生是一个复杂而细致的过程,利用批评这一方式应以理解、信任、尊重、关怀、鼓励为基础,把自己看成一名学生,常与学生心理换位。理解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微笑中接受批评,这样的批评才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批评是教育学生的一种手段,更是一种艺术,恰到好处的批评,能够有效地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和缺点,但如果掌握不好尺度,则会使学生失去自尊,自暴自弃。苦口良药学问深,作为教师应该抓住时机,采取适当的批评方法,才能药到病除,收到良好的效果。

  • 第7题:

    问答题
    请以“教师的幸福”为题,写一篇论述文。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具体,条理清楚,语言流畅。不少于1000字。

    正确答案:
    教师的幸福 幸福是什么?是一种感觉!不同的人对幸福都有不一样的认识和感受。幸福更是一种心态,所谓知足常乐也。那么,我们教师的幸福是什么呢?我想,至少它包含有一定的社会认同感、荣耀感和成就感,可是,我有吗?我理想的教育在哪儿呢?我教育的理想何时可以实现?我看不到希望!是教育影响社会还是社会塑造教育?中国的教育折腾了多少年,还是雾里看花摸着石头过河,师生都疲惫不堪,顾此失彼。多少可怜的孩子被当成了试验田,他们有几个十年?
    在这个物欲横流,喧嚣、浮躁、寂寞成为流行病的时代,跟教师谈幸福,就好像跟现在的孩子谈理想一样滑稽!但是,我们又没有理由拒绝幸福,既然选择了教育就是选择了清贫,既然选择了教育,就是选择了奉献,就是选择了坚守,那么,就请我们也选择幸福,享受幸福吧!魏书生说,选择你所爱的,爱你所选择的。我既然做不了律师,做不了医生,做不了公务员,做不了老板,那么,就做回自己,做个孩子王吧!帮助孩子们去追梦,引导他们走上健康快乐的人生不是更有价值更有意义!改变不了事实,改变态度,改变不了环境,改变自己。太阳虽有黑子,却无法遮挡她的光辉,我们也无可否认它的伟大。地球时有地震洪水,却也永远是我们生于斯安于斯的家园,我们也永远爱它如斯。总之,我们既然站在了这个讲台上,就要捧着良心,站得笔直,站得巍峨。俗话说,隔行如隔山,尽管很多不理解我们的人羡慕我们工作的悠闲,羡慕我们假期多,一年上半年的班,但是,我们的确由此也倍感幸福呀!尤其,看到调皮的孩子们成绩进步了、小脸干净了,听到孩子们甜甜的问候,我们还有什么不满足呢?
    教师的幸福,其实很简单,不要人夸颜色好,要留清白在人间!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题型:问答题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问答题
    请以“赏识教育”为题,写一篇论述文。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具体,条理清楚,语言流畅。不少于1000字。

    正确答案:
    赏识教育 当今学生不缺沟通不乏激励,少的是管教,我认为有一定的道理。如何管教好学生,把握不好尺度,则“宽严皆误”。这的确是一门学问。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认为,在提倡表扬、奖励、赏识的同时,不应该忽视“惩罚”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让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懂得为自己的过失负责,感到一种责任。一个能承担责任的人,才是现代人。他认为,教育本就是十八般武艺,表扬批评奖励惩罚,什么都应该有。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一种虚弱的教育、脆弱的教育、不负责任的教育。此言甚善。这很容易令人想起家长和老师纷纷效仿的“赏识教育”。其实,赏识教育并不能包治百病。
    现在,独生子虫占很大比例,家长的注意力和爱自然都倾注在孩子身上,有的家庭对孩子的要求百依百顺,特别在物质上不断满足。结果过分的宠爱,无休止的满足,渐渐使孩子养成了自私自刺,任性乃至放荡不羁的性格。在孩子心中就会形成“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的概念,因此,只要他渴望得到的,就会毫无顾忌地去抓、去取。有的家庭过分保护孩子,一切事情父母都包办代替,甚至把做力所能及的家务都看成潜在的危险,因此孩子的全部探索都变成了在父母精心照管下的附属活动,由于没有独立的实践机会,动手能力大大减弱。另一方面由于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共同生活的训练,他们虽然常听到父母教育他们要互相帮助,但这对于他们而言只是一个概念,并没有真正的行动。
    试想,如果用“赏识教育”来教育这样的孩子,只会使他们更加不能正确地评价自己,更加狂妄、放任自流和孤僻。即使孩子是各方面表现都优异的“好孩子”,过度地夸奖和赏识他们,可能会带来以下不良的影响:一是增加孩子的依赖性。越是夸奖,孩子就越依赖大人们的选择来决定什么是对什么是错,而不是形成自己的判断。二是会剥夺孩子的自豪感。儿童教育专家玛莉琳·古特曼认为,那些小时候经常受到父母表扬的孩子,在他们步入生活后很可能会遇到更多的失望。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不再会很容易地接受父母那种表面上的夸奖。过分“赏识”你的孩子,必然滑向溺爱的沼泽,对孩子有百害无一益,结果会害了孩子。
    因此,教师和家长应该根据不同的性格特点,实施不同的教育方法,使孩子形成健康的人格。孩子犯了错误,在不伤害其自尊的前提下实施“惩罚”,严格管教,是必要的。如果孩子性格孤僻,就应该鼓励他多参加集体活动;如果孩子动手能力不强,就应该鼓励他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等等。实际上,“惩罚”教育也好,赏识教育也好,只是若干教育方法中的一种,还要与严格教育、挫折教育等并行,没有一种方法适用于所有孩子。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请以“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为题,写一篇论述文。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具体,条理清楚,语言流畅。不少于1000字。

    正确答案:
    什么知识最有价值 1859年,英国哲学家、社会学家斯宾塞提出了一个著名命题:“什么知识最有价值?”这像一颗炸弹扔在了教育阵营里,触动了占据各种立场的人士的神经,一场争论从那时至今未休。教育关乎知识,知识关乎课程,课程研究正是在这里正式拉开帷幕。
    在当时,斯宾塞对古典学科占据学校课程的主导地位极为不满,于是,针对社会上重虚饰、轻实用的知识价值观进行了批判。他依据五种人类活动,即直接保全自己的活动、从获得生活必需品而闻接保全自己的活动、教育子女的活动、与维持正常社会政治关系有关的活动、在生活的闲暇时间满足爱好和感情的各种活动,确立了按价值大小排列的各类知识。这些知识的最高目标是,有利于人的完满生活。在此基础上,斯宾塞最后得出结论:“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致的答案就是科学。”
    在当前新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应该给出什么样的答案呢?
    在这里,我的任务是尝试回答这一问题:“什么知识最有价值?”在回答之前,先来确认在这个问题中,“价值”是对谁而言。
    知识具有对个人和对社会的双重价值。对于个人,知识具有心智训练价值、自我实现价值、人格发展的价值,即增加智慧、解决问题、提升人格的价值;对于社会,知识具有生产力价值和促进社会文明的价值。鉴于社会是由个人构成的,因此,提升个人素质,社会整体素质即获得提升。我的思路是,将知识的价值着眼于个人,才可能获得社会的长远、可持续的进步与文明。而那种用个人幸福和社会安宁来换取社会经济的一时繁荣的,是一种急功近利式的知识观,也必然导致一种急功近利式的课程观。我们拒绝一种线性的、封闭的、工艺学取向的课程研究,尽力把目光从教育本身投向课程以外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投向被课程遮蔽的每一位教师和学习者的内心。这也正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兴起的解释学、建构主义、后现代主义等流派所关注的焦点之所在。在这里,“什么知识最有价值”这一经典性的课程问题,不只是一个教育上的问题,同时也是社会的、政治的问题,此时探宛课程问题,就需要批判性地考察意识形态和政治、经济对人的发展的影响。
    我认为,成就个人幸福,以至成就人类幸福的知识,是最有价值的知识。
    无论对于一个人,还是对于整个社会,掌握相当于生产力的钾识,可以喻为是做蛋糕,掌握的知识越具有生产力,这个蛋糕做的就越大,但是,人生和社会的终极目的就是做大蛋糕吗?不,是文明、是进步、是自由、是幸福。做蛋糕是为了享用这美食,因此,在当下这个社会生产力空前发达,而社会问题日益严重的社会里,站在个人幸福及全人类幸福的高度上,我们可以说,那种关于“如何分享、细细品尝这蛋糕”的知识,即增进个人自由、增进社会民主的知识是更为有价值的知识。
    这便是我交上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的现代答案。
    题型:问答题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请以“现代教师”为题,写一篇论述文。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具体,条理清楚,语言流畅。不少于1000字。

    正确答案:
    现代教师的角色转变 教学质量是决定预期教育目的是否能达到的一个关键因素。人们对教师教学质量的不同见解,形成了不同的质量观。从“教为中心”到“学为中心”,逐渐孕育出了“以教为本”和“以学为本”两种占据主流地位的质量观。在进入21世纪后,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开始意识到教学已不仅仅是获取知识的手段,更应当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支持。由此,教师的角色也应随之进行调整。
    “以教为本”的质量观认为教学中教师就是“知识工匠”,学生就是“知识产品”,教学质量的优劣就是看“知识产品”的品质——学生的知识学习情况。久而久之,教学质量的价值取向变成了一种考试成绩的功利追求,形成了一种工具性的价值取向。在升学的压力下,不少学校为了保证课堂的教学质量,通过学生考试成绩的高低来对教师进行等级划分,并据此对教师采取奖惩措施。
    20世纪初兴起的“以学为本”的教学质量观开始关注学生个体的发展,教学的目的不单是看学生知道了多少知识,而更在于学生的认知结构的变化、重组和发展。这种教学质量观把认知形成作为教学质量的核心。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不仅仅让学生明白所教的知识,更要刺激、激发和调动学生对知识的思维“欲望”。
    我们不难发现,上述两种教学质量观背后都有相对成熟的教学理论做支撑,自成体系。但是,课堂教学不是单纯的“教”或“学”,而是由教、学两条活动线以及教师、学生两类参与者相互交织而构成的四维空间,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长期性活动场域。所以,需要我们摆脱“教”或“学”的狭隘束缚,重新构建一个现代教学质量观。
    这种质量观不否认或者忽视教学活动本身存在的人文属性。我国著名的教育专家叶澜教授认为,多向互动、动态生成是教学过程的内在展开逻辑。这表明教学不是工厂的流水线,不是产品的装配,而是教师、学生两类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共同参与完成的活动。教师和学生都有自己的主观世界存在,这导致师生在教学活动中必然会带有各自的主观色彩,从而使课堂教学活动成为一个在客观必然中充满主观偶然的过程。师生在教学过程中也缺少不了感情的投入、交流和释放。教师的教学热情、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都是情感的体现。
    这种质量观是一个内涵丰富、层次分明的全面素质体系的发展。“以教为本”的质量观和“以学为本”的质量观都只是注意了课堂教学活动的一个侧面。同时,两种质量观虽然对知识的理解不同,但都是围绕着学生的智力展开的,没有过多关心学生在非智力因素方面的培养。国内有学者认为,就具体的非智力因素而言就包含了4组12项:3个短语,即成就动机、求知欲望、学习热情;“三心”,即自尊心、自信心、好胜心;“三感”,即责任感、义务感、荣誉感;“三性”,即自制性、坚持性、独立性。对非智力因素的探究反映出人们对教学培养内容认识上的拓展。因此,教学不仅仅是智力的教学,也是人格素养全面发展的教学。值得注意的是,仅就学生的智力发展培养来说,只看知识的掌握和认知结构的形成也是一种单薄的教学观念。美国学者加德纳曾对传统智力观提出质疑,他强调智力的社会文化性、实践性、可见性、可发展性,重视创造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一个更为宽泛的智力体系。这从侧面说明,教学的智力培养目的并不是单向度的,而是存在着多元特性。
    这种质量观还将改变“以教为本”和“以学为本”的质量观保障手段的外适性特点。它们主要是依靠外部的压力来激发教师的教学情绪,优点是便于操作,缺点是课堂教学质量会随着外界压力的变化而呈现出间歇性的浮动,教师会很容易产生职业倦怠。而与这种外力保障相对应的是现代学校管理理念中的内力激发。《道德领导》的作者萨乔万尼提出,如果教师形成内部的驱动力和价值共同体的认可,那么“教师因道德原因而对共同体的价值观作出响应;他们的工作变成集体性的活动,他们的表现舞台得以延展,且是稳固持久的。”但这种做法的不足也是很明显的——操作方式较为隐晦,且无外力约束的保障存在失控的危险。所以,新的教学质量观坚持以内力激发和外力约束相结合的手段,全面保障教学质量。
    教学活动和人的发展性决定了这种质量观不是一个凝固的状态,而是一个随着时代不断前进的观念体系。教学活动的变化包括教学形式和教学思想的变化。在信息时代,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导致了网络教学的出现,教学思想更不是一个静止的湖泊,而是一条不断流淌的历史之河。任何教学思想都是时代的产物,它们源于时代,服务于时代。除此,人的变化发展性则更加明显。人类社会自诞生起就从未停止过前进的步伐,而对于个人来讲,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其一生都是在不断变化和发展中度过的,即使在某个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师生双方都不是刻板地完成教学,而是在不断地互动博弈中生动地演绎着教学活动。
    这些现代教学质量观的特性,决定了“最好”只是一时的标志,而“更好”才是教师以及更多教育工作者永恒的追求。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请以“假如我是校长”为题,写一篇论述文。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具体,条理清楚,语言流畅。不少于1000字。


    正确答案:
      假如我是校长 
      “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反过来说,一个不称职的校长会毁了一所学校;折中一点儿说,一个不好不坏的校长则相当于“萧规曹随”的维持会长。如果校长是一个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的行家,是一个谙熟官场规则八面玲珑的高手,他们只对上级负责,对自己的仕途负责,缺少对教师负责、对学生负责的意识。而不是因其自身就是有思想有个性的教育行家,那么他一定不是一个合格的校长。 
      一个好的校长,应该是一个教育家,学识渊博,思维敏锐,对“教育”的内涵、实质、真谛有清醒的认识;应该是一个出色的管理者,公平、公正,熟知并能充分发挥每个教师的长处,为每个员工的事业发展搭建宽敞的平台;应该有敦厚长者的胸怀,宽以待人作风民主,以人格力量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 
      假如我是校长,要用现代校长的思考方式考虑问题。要做到,产思、能思、细思,并常反思。多思则明。当前学校工作更具开放性、透明度,校长要想得多,想得广,这样的思考就如园中花,讲究百花齐艳,怒放争春。常常反思的校长才是一位优秀的校长。基础教育改革中的学校发展可谓日新月异,校长在管理、协调、决策、处理中,要多做事后的反思总结。比如处理事件留下什么疏忽,协调矛盾还有什么缺憾,布置任务有什么纰漏。在事后反思中,吸取经验教训,改进自己的思考方式,完善自我。校长的反思是一把利剪:在它的不断修理下,思维之树才能茁壮成长。 
      假如我是校长,我必须思考为满足社会对创新人才的需求,在教育改革转型时期,从以下五要素着手,加大教育创新力度,以教育创新促进创新的教育。第一,追求教育观念的创新,确立正确的“人才观”和“学生观”;第二,实现教育内容的创新,用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和科学概念,帮助学生建立一个发展的而不是孤立静止的客观物质世界的概念,引导他,门去探索新的知识,培养他们的创新 
      精神;第三,所运用的教育方法与手段创新,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激发积极的思维,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四,运用创新型教育教学评价体系和方法,以促使学生开放性、个性和创新意识的形成;第五,教师素质和要求的创新,创新教育要求教师能在学生创新教育的过程中起引导和示范作用,即教育者能以自身的创新意识、思维以及能力等因素去感染、带动受教育者的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只有创新型的教师才能实施创新教育,才能培养出创新型学生。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生动活泼的学习局面,这样容易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 
      假如我是校长,要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在复杂、多元、急速变化的社会中办学,必须有处变不惊的适应能力。应能迅速地判断是非、权衡利弊、设计方案,科学地、明智地作出最佳选择,并能适时地、高效地组织实施,争取最大的办学效益;应极富想象力,具有开创性和独创性。应能周密地系统分析环境与学校、审时度势、扬长避短,在传统与未来之中。办出有自己特色的学校,创造出自己的风格,在激烈的竞争之中,树立起独特的、优质的、鲜明的学校形象;在信息时代中既应是教育的专家又应是知识的杂家,应是复合型人才的榜样。校长自身就应是终身教育的典范,同时为知识经济、信息社会培养现代化的人才;应有丰富的教育经验和极高的思维水平,要以多角度的思维方式在观察和思考周围世界中巨大的和微小的、显现的和隐蔽的、理性的和情感的种种变化,并对此保持一种知微见著的敏锐反应。能够回顾过去,立足当前,思考未来。 
      在和平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充满了希望与机遇,也充满了麻烦与挑战。世界的发展和教育的发展构成了完全互为因果的关系,学习化社会与终身教育体系将融为一体。尽管未来的教育与学校不能画等号,但是学校作为教育主阵地,校长确实责任重大、压力巨天。国家所赋予校长的责任、社会所寄予校长的期望、家长所给予校长的评说、教师和学生对于学校越来越多的选择,这一切都汇合成一股巨大的压力,压在了新世纪校长身上。假如我有机会去管理一所学校,一定尽校长职责,民主管校,协调校内外各方面关系,创办特色学校;发挥领导群体在学校工作中的核心作用。准确把握学校的办学方向,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坚持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工作方针,开展素质教育。

  • 第12题:

    请以“赏识教育”为题,写一篇论述文。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具体,条理清楚,语言流畅。不少于1000字。


    正确答案:
    范文 
    赏识教育 
    当今学生不缺沟通不乏激励,少的是管教,我认为有一定的道理。如何管教好学生,把握不好尺度,则“宽严皆误”。这的确是一门学问。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认为,在提倡表扬、奖励、赏识的同时,不应该忽视“惩罚”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让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懂得为自己的过失负责,感到一种责任。一个能承担责任的人,才是现代人。他认为,教育本就是十八般武艺,表扬批评奖励惩罚,什么都应该有。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一种虚弱的教育、脆弱的教育、不负责任的教育。此言甚善。这很容易令人想起家长和老师纷纷效仿的“赏识教育”。其实,赏识教育并不能包治百病。 
    现在,独生子女占很大比例,家长的注意力和爱自然都倾注在孩子身上,有的家庭对孩子的要求百依百顺,特别在物质上不断满足。结果过分的宠爱,无休止的满足,渐渐使孩子养成了自私自利、任性乃至放荡不羁的性格。在孩子心中就会形成“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的概念,因此,只要他渴望得到的,就会毫无顾忌地去抓、去取。有的家庭过分保护孩子,一切事情父母都包办代替,甚至把做力所能及的家务都看成潜在的危险,因此孩子的全部探索都变成了在父母精心照管下的附属活动,由于没有独立的实践机会,动手能力大大减弱。另一方面由于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共同生活的训练,他们虽然常听到父母教育他们要互相帮助,但这对于他们而言只是一个概念,并没有真正的行动。试想,如果用“赏识教育”来教育这样的孩子,只会使他们更加不能正确地评价自己,更加狂妄、放任自流和孤僻。即使孩子是各方面表现都优异的“好孩子”,过度地夸奖知赏识他们,可能会带来以下不良的影响:一是增加孩子的依赖性。越是夸奖,孩子就越依赖大人们的选择来决定什么是对什么是错,而不是形成自己的判断;二是会剥夺孩子的自豪感。儿童教育专家玛莉琳·古特曼认为,那些小时候经常受到父母表扬的孩子,在他们步入生活后很可能会遇到更多的失望。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不再会很容易地接受父母那种表面上的夸奖。过分“赏识”你的孩子,必然滑向溺爱的沼泽,对孩子有百害无一益,结果会害了孩子。 
    因此,教师和家长应该根据不同的性格特点,实施不同的教育方法,使孩子形成健康的人格。孩子犯了错误,在不伤害其自尊的前提下实施“惩罚”,严格管教,是必要的。如果孩子性格孤僻,就应该鼓励他多参加集体活动;如果孩子动手能力不强,就应该鼓励他千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等等。 
    实际上,“惩罚”教育也好,赏识教育也好,只是若干教育方法中的一种,还要与严格教育、挫折教育等并行,没有一种方法适用于所有孩子。

  • 第13题:

      请以《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中学教师》为题,写一篇论述文。要求:(1)观点明确,论述具体;(2)条理清楚,语言流畅;(3)不少于800字。


    答案:
    解析:
    【答案提示】中学教育的特性决定了中学教师培养有特定的方式和要求。在专业化视野中,中学教师的培养必须正确处理好按需培养与提高质量、学科专业与教育专业、综合培养与有所侧重、全面发展与学有所长、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的关系,不断提扁中学教师的培养质量和水平。

  • 第14题:

    请以“幼儿园的安全”为话题,写一篇论述文。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具体,条理清楚,语言流畅,不少于800字。


    答案:
    解析:
    幼儿自我保护意识的培养
    近年来不安全事件频频发生,意外伤害已成为影响幼儿健康成长的第一杀手。因而,加强安全教育,培养幼儿的安全意识就尤为重要。那么如何增强幼儿的安全防护意识,如何增加幼儿的安全防护知识,如何教授幼儿自我保护的技能和方法,处理日常生活中可能出现的一些紧急情况,成为一种必要。
    培养幼儿的安全意识要从培养良好的常规习惯开始。首先要让幼儿明确一日生活中各个环节和各项活动的具体要求,知道怎样做才安全,怎样做不安全。众所周知,幼儿年龄小,自觉性和自制力都比较差,而良好习惯的养成又不是一两次就能奏效的,因此,教师除了提出具体要求和教给幼儿方法外,还应注意督促和检查,经常提醒幼儿,使其良好的习惯不断得到强化,逐步形成自觉的行动。
    幼儿具有好奇、好动、随心所欲的特点,所以,教师在组织幼儿进行活动时,要仔细观察幼儿的一举一动,利用各种教学活动,提高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增强安全意识。幼儿的可塑性很强,但知识经验贫乏;幼儿的活动欲望强烈,但自我保护意识薄弱,因此,教师应在教学活动中注重给幼儿创设情境,让幼儿置身其中,激发幼儿本能的安全自救意识。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但他们的身心发展水平较低,行为缺乏理智,易受情绪影响,若不经常进行教育,而仅靠游戏规则约束,则可能造成意外事故。教师可以设计各种游戏,让幼儿在看似游戏性质的表演中获得最为深刻的感性认识,从小树立安全第一、生命最可贵的自我保护意识。
    幼儿的快乐健康成长离不开安全,加强幼儿安全意识的培养,对缺少生活经验、体能发展不完善的幼儿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这关系到每个幼儿的安全和健康。我们在关心、呵护幼儿的同时,应防患于未然,教给幼儿必要的安全知识,尽量使意外伤害降到最低点。因此,对幼儿进行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的培养是教育者的第一职责。

  • 第15题:

    请以“师道在勤”为题,写一篇论述文。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具体,条理清楚,语言流畅,不少于1000字。


    正确答案: 师道在勤有这样一组塑像:描述的是孔子和他的学生们。师者手持书卷,神情庄肃,目光深而平和;弟子则列布四周,或诵习、或沉思、或舌辩、或聆听,上有飞云朗日,下有青松古石。我的心中突然涌出一种莫明的感动,多么和谐的师生图,多么真切的师生情啊!夫子的德、才、勤、容真可谓万代之师也。中国5000多年悠悠历史长河中,不缺雄才伟略的君主,不缺流芳百世的贤臣,不缺品行高洁的隐士,但影响至今,将精神渗透到我们这些炎黄子孙血液中、骨子里的却是一生身无长物、颠沛流离的夫子。这足使后代为师者共与荣,使我们这些在“师途”中行进的人对“师”的真谛有了更多的感悟。
    夫子是高悬晴空的皓月,是润泽田野的清源。但我宁愿将他看作一座山,不可逾越,却可攀援。夫子之德,德配天地;夫子之才,震古烁今,子自难奢望。但夫子“韦编三绝…‘三月不知肉味”,虽非常人可以做到,但绝非不可企及。师道在勤,“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师道在勤。人们自古便视“勤”为人之美德,因而便有“勤俭可持家”“勤能补拙”“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勤”的种种感叹。岂有作为传承人类文明的“师”者而不勤者?
    师道在勤。只有勤学、勤思、勤省,才能在知道少一点的人面前知道多一点,在迷茫的人面前沉稳一点;在如海的知识面前谦虚一点,在强于自己的学生面前从容一点;才能在浅薄面前深刻一点,在浮嚣面前淡泊一点,在物质不富时精神丰富一点。

  • 第16题:

    问答题
    请以“我为什么要当教师”为题,写一篇论述文。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具体,条理清楚,语言流畅。不少于1000字。

    正确答案:
    我为什么要当教师 我为什么要当教师呢?
    我要当教师,因为我喜欢学校工作日历所提供的生活节奏。七月和八月的假期,给了我一个机会去思索、研究和写作——为今后的教学总结我的心得。
    我要当教师,因为教学永远是一个变化无穷的工作。甚至我的教材也是不断变化的,我总在不断尝试改变教学方法,然而更重要的是,我的学生总是在变化。
    我要当教师,因为我喜欢有出错的自由,有吸取教训的自由,有激励我自己和我的学生的自由。
    我要当教师,因为我喜欢提出那些学生必须尽力思索才能回答的问题。这世界充满着对蹩脚古怪问题的正确答案。在教学中,我有时有意回避那些正统的提问。
    我要当教师,因为我喜欢学习。确实,我之所以感到我的教师生涯还颇有活力,是因为我总是不断地学习。我人生事业中最重要的发现之一就是:不是因为我懂得多少,而是因为我酷爱学习。
    我要当教师,因为我能设法将我自己和我的学生从传统封闭式的课堂学习中解脱出来,进入外面的真实世界。
    我要当教师,因为教学给了我许多的“饮料”去品味,许多“森林”去进入,许多好书去阅读,许多象牙塔般高深领域和现实世界的经历去探索。教学给了我前进的步伐,多变的人生和挑战以及不断学习的机会。
    尽管如此,我还是忘了说我为什么要当教师的最重要的理由。
    使我感到欣慰的是,作为我的学生,他们茁壮地生根、发芽成长起来了。
    看到学生在我眼前成长、变化着,内心的喜悦和激动无以言表。当一名教师就好比是在创造生命,我可以看到我所孕育的泥人开始呼吸、开始成长、开始变化。没有什么能比亲眼看到自己所孕育的生命开始呼吸、成长和变化更令人激动的了。
    不当教师,我或许可以得到地位、金钱和权力。但选择做一名教师,我能从我所最乐意去做的事情中得到更大的报酬:读书学习。我喜欢和人们交谈,去发现或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
    我也有权力。我有权去提醒别人注意,去展开有趣的话题,去问那些难以回答的问题,去表扬一个大胆的回答,去谴责掩盖真理的行为,去向学生推荐书籍,去指出前进的道路。有了如此之多的权力,我还会去在乎其它权力吗?
    除了金钱和权力外,当教师还给予了我更为贵重的东西,那便是:爱。它不仅仅是对学习的爱,对书本的爱,对思想的爱,而且是作为一个教师所能感受到的学生步入教师的生活并开始呼吸的爱。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7题:

    问答题
    请以“现代教师”为主题,写一篇论述文。  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具体,条理清楚,语言流畅。不少于1000字。

    正确答案:
    【参考例文】
    现代教师的角色转变 教学质量是决定预期教育目的是否能达到的一个关键因素。人们对教师教学质量的不同见解,形成了不同的质量观。从“教为中心”到“学为中心”,逐渐孕育出了“以教为本”和“以学为本”两种占据主流地位的质量观。在进入21世纪后,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开始意识到教学已不仅仅是获取知识的手段,更应当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支持。由此,教师的角色也应随之进行调整。
    “以教为本”的质量观认为教学中教师就是“知识工匠”,学生就是“知识产品”,教学质量的优劣就是看“知识产品”的品质——学生的知识学习情况。久而久之,教学质量的价值取向变成了一种考试成绩的功利追求,形成了一种工具性的价值取向。在升学的压力下,不少学校为了保证课堂的教学质量,通过学生考试成绩的高低来对教师进行等级划分,并据此对教师采取奖惩措施。
    20世纪初兴起的“以学为本”的教学质量观开始关注学生个体的发展,教学的目的不单是看学生知道了多少知识,而更在于学生的认知结构的变化、重组和发展。这种教学质量观把认知形成作为教学质量的核心。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不仅仅让学生明白所教的知识,更要刺激、激发和调动学生对知识的思维“欲望”。
    我们不难发现,上述两种教学质量观背后都有相对成熟的教学理论做支撑,自成体系。但是,课堂教学不是单纯的“教”或“学”,而是由教、学两条活动线以及教师、学生两类参与者相互交织而构成的四维空间,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长期性活动场域。所以,需要我们摆脱“教”或“学”的狭隘束缚,重新构建一个现代教学质量观。
    这种质量观不否认或者忽视教学活动本身存在的人文属性。我国著名的教育专家叶澜教授认为,多向互动、动态生成是教学过程的内在展开逻辑。这表明教学不是工厂的流水线,不是产品的装配,而是教师、学生两类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共同参与完成的活动。教师和学生都有自己的主观世界存在,这导致师生在教学活动中必然会带有各自的主观色彩,从而使课堂教学活动成为一个在客观必然中充满主观偶然的过程。师生在教学过程中也缺少不了感情的投入、交流和释放。教师的教学热情、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都是情感的体现。
    这种质量观是一个内涵丰富、层次分明的全面素质体系的发展。“以教为本”的质量观和“以学为本”的质量观都只是注意了课堂教学活动的一个侧面。同时,两种质量观虽然对知识的理解不同,但都是围绕着学生的智力展开的,没有过多关心学生在非智力因素方面的培养。教学不仅仅是智力的教学,也是人格素养全面发展的教学。值得注意的是,仅就学生的智力发展培养来说,只看知识的掌握和认知结构的形成也是一种单薄的教学观念。美国学者加德纳曾对传统智力观提出质疑,他强调智力的社会文化性、实践性、可见性、可发展性,重视创造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一个更为宽泛的智力体系。这从侧面说明,教学的智力培养目的并不是单向度的,而是存在着多元特性。
    这种质量观还将改变“以教为本”和“以学为本”的质量观保障手段的外适性特点。它们主要是依靠外部的压力来激发教师的教学情绪,优点是便于操作,缺点是课堂教学质量会随着外界压力的变化而呈现出间歇性的浮动,教师会很容易产生职业倦怠。而与这种外力保障相对应的是现代学校管理理念中的内力激发。《道德领导》的作者萨乔万尼提出,如果教师形成内部的驱动力和价值共同体的认可,那么“教师因道德原因而对共同体的价值观作出响应;他们的工作变成集体性的活动,他们的表现舞台得以延展,且是稳固持久的。”但这种做法的不足也是很明显的——操作方式较为隐晦,且无外力约束的保障存在失控的危险。所以,新的教学质量观坚持以内力激发和外力约束相结合的手段,全面保障教学质量。
    教学活动和人的发展性决定了这种质量观不是一个凝固的状态,而是一个随着时代不断前进的观念体系。教学活动的变化包括教学形式和教学思想的变化。在信息时代,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导致了网络教学的出现,教学思想更不是一个静止的湖泊,而是一条不断流淌的历史之河。任何教学思想都是时代的产物,它们源于时代,服务于时代。除此,人的变化发展性则更加明显。人类社会自诞生起就从未停止过前进的步伐,而对于个人来讲,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其一生都是在不断变化和发展中度过的,即使在某个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师生双方都不是刻板地完成教学,而是在不断地互动博弈中生动地演绎着教学活动。
    这些现代教学质量观的特性,决定了“最好”只是一时的标志,而“更好”才是教师以及更多教育工作者永恒的追求。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8题:

    问答题
    请以“新教师的师德反思”为题,写一篇论述文。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具体,条理清楚,语言流畅。不少于800字。

    正确答案:
    新教师的师德反思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荣的职业。”是的,作为教师,我深感荣幸,同时,也深深明白自己肩上的重任。在我看来,师德不是什么豪言壮语,也不是什么丰功伟绩,最主要的还是饱含教育的激情,用最渊博的知识和良好的人格魅力教育学生,用最炽热的心热爱学生,真正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
    在新的时期,师德被赋予了新内涵。我认为,师德高尚的教师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师德高尚的教师应该经常吸收教育新理念。在这一方面,我一直坚持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学习《教育法》、《教师法》,按照《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严格要求自己,遵守社会公德。
    其次,师德高尚的教师应该具备渊博的学识和有吸引力的人格魅力。一位教师如果没有专业的文化知识,就难以让学生信服,难以让学生尽情地、快乐地在知识的海洋里翱翔;一位教师如果缺乏人格魅力,学生就难以吸取最甜美的人性魅力的雨露,学生的人格和品德就失去了坚实的底色。所以我十分认真地订阅各种语文教学的资料供自己研究学习,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
    再次,师德高尚的教师应该用最炽热的心热爱学生。我相信,热爱学生的老师最受欢迎。学生渴望的不仅是从老师那里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得到老师的关爱。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我热爱学生,对学生要求严格,但却严中带慈,与他们谈心,真正了解孩子的世界,用温暖感人的师爱引领着他们一步一步地成长,让他们从一开始就感受到老师的爱,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作为新教师,虽然斗志满满,也做出了一些成绩,但是各方面仍存在着不足:工作作风有待扎实,有时遇到困难会灰心丧气,有时像只无头苍蝇,找不着方向。在教学实践中有时畏首畏尾,对学生的心理动态和课堂生成部分把握得不够好,因此缺乏足够的教学机智,在课堂上发生意外情况时,常常不能得心应手。
    在教育教学中,我会继续改进自己:
    第一,时时充电,终身学习。努力学习新课程的理念,与最新的知识接轨,让自己的思想时刻与时俱进。抓住每一个外出学习培训的机会,努力学习,虚心求教。
    第二,热爱学生,关注发展。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给孩子们营造一个温暖快乐的学习氛围,让孩子们沐浴在师爱的阳光下,快乐地成长。
    第三,逐步摸索,探求班主任工作的新路。班级管理能力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而要靠自己时刻总结反思,虚心求教,与学生沟通,与家长联系,架起和谐的班级沟通之桥。
    总之,我会努力培养自己高尚的师德,认真做好自己的事情,默默奋斗,将“教书育人”进行到底。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9题:

    问答题
    请以“假如我是校长”为题,写一篇论述文。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具体,条理清楚,语言流畅。不少于1000字。

    正确答案:
    假如我是校长 “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反过来说,一个不称职的校长会毁了一所学校;折中一点儿说,一个不好不坏的校长则相当于“萧规曹随”的维持会长。如果校长是一个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的行家,是一个谙熟官场规则八面玲珑的高手,他们只对上级负责,对自己的仕途负责,缺少对教师负责、对学生负责的意识,而不是因其自身就是有思想有个性的教育行家,那么他一定不是一个合格的校长。
    一个好的校长,应该是一个教育家,学识渊博,思维敏锐,对“教育”的内涵、实质、真谛有清醒的认识;应该是一个出色的管理者,公平,公正,熟知并能充分发挥每个教师的长处,为每个员工的事业发展搭建宽敞的平台;应该有敦厚长者的胸怀,宽以待人,作风民主,以人格力量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
    假如我是校长,要用现代校长的思考方式考虑问题。要做到广思、能思、细思,并常反思。多思则明。当前学校工作更具开放性、透明度,校长要想得多,想得广,这样的思考就如园中花,讲究百花齐艳,怒放争眷。常常反思的校长才是一位优秀的校长。基础教育改革中的学校发展可谓日新月异,校长在管理、协调、决策、处理中,要多做事后的反思总结。比如处理事件留下什么疏忽,协调矛盾还有什么缺憾,布置任务有什么纰漏。在事后反思中,吸取经验教训,改进自己的思考方式,完善自我。校长的反思是一把利剪,在它的不断修理下,思维之树才能茁壮成长。
    假如我是校长,我必须思考为满足社会对创新人才的需求,在教育改革转型时期,从以下五要素着手,加大教育创新力度,以教育创新促进创新的教育。第一,追求教育观念的创新,确立正确的“人才观”和“学生观”;第二,实现教育内容的创新,用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和科学概念,帮助学生建立一个发展的而不是孤立静止的客观物质世界的概念,引导他们去探索新的知识,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第三,所运用的教育方法与手段创新,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激发积极的思维,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四,运用创新型教育教学评价体系和方法,以促使学生开放性、个性和创新意识的形成;第五,教师素质和要求的创新,创新教育要求教师能在学生创新教育的过程中起引导和示范作用,即教育者能以自身的创新意识、思维以及能力等因素去感染、带动受教育者的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只有创新型的教师才能实施创新教育,才能培养出创新型学生。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生动活泼的学习局面,这样容易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
    假如我是校长,要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在复杂、多元、急速变化的社会中办学,必须有处变不惊的适应能力。应能迅速地判断是非、权衡利弊、设计方案,科学地、明智地作出最佳选择,并能适时地、高效地组织实施,争取最大的办学效益;应极富想象力,具有开创性和独创性;应能周密地系统分析环境与学校、审时度势、扬长避短,在传统与未来之中,办出有自己特色的学校,创造出自己的风格,在激烈的竞争之中,树立起独特的、优质的、鲜明的学校形象;在信息时代中既应是教育的专家又应是知识的杂家,应是复合型人才的榜样。校长自身就应是终身教育的典范,同时为知识经济、信息社会培养现代化的人才;应有丰富的教育经验和极高的思维水平,要以多角度的思维方式在观察和思考周围世界中巨大的和微小的、显现的和隐蔽的、理性的和情感的种种变化,并对此保持一种知微见著的敏锐反应。能够回顾过去,立足当前,思考未来。
    在和平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充满了希望与机遇,也充满了麻烦与挑战。世界的发展和教育的发展构成了完全互为因果的关系,学习化社会与终身教育体系将融为一体。尽管未来的教育与学校不能画等号,但是学校作为教育主阵地,校长确实责任重大、压力巨大。国家所赋予校长的责任、社会所寄予校长的期望、家长所给予校长的评说、教师和学生对于学校越来越多的选择,这一切都汇合成一股巨大的压力,压在了新世纪校长身上。假如我有机会去管理一所学校,一定尽校长职责,民主管校,协调校内外各方面关系,创办特色学校;发挥领导群体在学校工作中的核心作用。准确把握学校的办学方向,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坚持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工作方针,开展素质教育。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