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usouti.com
更多“陶行知先生曾说:“人像树木一样,要使他们尽量长上去,不能勉强都长得一样高。”对于这句话,你如何理解?”相关问题
  • 第1题:

    藏地经忏师在超度亡人时说:“上去下去之关键,如马随辔头所转。”对于这句话,你是如何理解的?最终可得出什么结论?


    正确答案: 这句话的意思虽然是说亡人刚死时你随辔头所转的马一样,是上去或下去的关键。然而事实上,临终并不是上去下去的关键,真正关键的是自己活着的时候。如来芽尊者和华智仁波切在不同的教言中说:“到了中阴时,像我这样的人,只依靠简单的念诵很难转移,因此生前修行非常重要。”到了那时,除非是前世修道的高僧大德,在法性中阴可以获得解脱。纵然没有解脱,转世中阴的时候,依靠上师或道友在耳边的指点:想入胎的话,将心识观为吽字或舍字等;想解脱的话,将心识观想为舍字,融入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前往极乐世界,密宗中有许多这样的修法。亡人外气已断而内气未断,或者内气已断而于四十九天内每天对他直指,他就有转移的机会,即使业力深重而前往下道,通过上师强制性的破瓦法,极个别有缘者也会转入善趣,甚至获得解脱。
    不过,对大多数亡人来讲,依靠简单念诵而转移非常困难。由于生前没有修持善法,离开世间的时候,背后为杀盗淫妄等业力的狂风所驱逐,前面有阴森可怕的黑暗和恐怖的呼叫声相迎接,就这样独自一人进入中阴狭长险道。倘若以前杀生、造恶业非常严重,牛头马面等阎罗狱卒会手里拿着种种兵器,口中喊着“杀杀、打打”,穷追不舍地捶打你、杀害你,在断气当下,地狱境象会马上现前。那时面临不可思议的业力显现,想逃也逃不出去,想躲也无处可躲,想求庇护也找不到怙主,处在这般无可奈何、无所适从的时刻,就像落叶一样身不由己地随风飘荡,又怎么会是上去下去的关键呢?
    当然,这并不是说《闻解脱》说得不对。对某些众生来讲,通过那种念诵也会有帮助,直指之后可以获得解脱。但对大多数人而言,活着的时候更为重要,现在活着时行持善法,自己若拥有珍贵的善根,这是谁也抢不了、夺不走的。

  • 第2题:

    有人说“沟通对人不对事,做事对事不对人”。你是如何理解这两句话的。


    正确答案: 1.点题:这两句话分别描述了关于做人和做事的原则方法,我们要全面正确地看待。
    2.分别对这两句话进行解释:沟通对人不对事,指的是在与人进行沟通时,不能仅凭某一件事而责怪他人,要全面整体地看待别人,宽容大度;做事对事不对人,指的是在工作和处理事情时,要明确规则,严格按照规定执行。
    3.现实生活中,做人与做事往往是联系在一起的。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4.联系自身,阐述自己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的做法。

  • 第3题:

    如何理解陶行知先生说的“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这句话对老师的要求。


    正确答案:这句话讲的是要求老师始终处于学习状态,站在知识发展前沿,刻苦钻研、严谨笃学,不断充实、拓展、提高自己。过去讲,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现在看,这个要求已经不够了,应该是要有一潭水。

  • 第4题:

    陶行知先生曾说:“人像树木一样,要使他们尽量长上去,不能勉强都长得一样高。”对于这句话,你如何理解?


    正确答案: 1.解读这句话,即教育要以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为出发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各尽其才,也就是因材施教。
    2.论述因材施教的原因,如学生个体存在差异,个性和智力发展水平都千差万别,所以教育的方法也不能千篇一律。
    3.阐述因材施教的具体做法。一方面,尊重爱护每个学生,清楚了解每个学生。另一方面,结合学生差异性,给出不同的教育和指导。例如:对有特殊才能的学生,要引导他们发展优势,弥补劣势。

  • 第5题:

    陶行知先生当校长的时候,有一天看到一位男生用砖头砸同学,便将其制止并叫他到校长办公室去。当陶校长回到办公室时,男孩已经等在那里了。陶行知掏出一颗糖给这位同学:“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先到办公室。”接着他又掏出一颗糖,说:“这也是给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即住手了,说明你尊重我。”男孩将信将疑地接过第二颗糖,陶先生又说道:“据我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很有正义感,我再奖励你一颗糖。”这时.男孩感动得哭了,说:“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陶先生于是又掏出一颗糖:“你已认错了,我再奖励你一块。我的糖发完了,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 (1)陶行知是如何对待犯错误的学生的?对你的教学有何启示? (2)陶行知先生“四块糖”的教育是用谈话法对学生进行评价达到较好教育效果的典范。结合故事分析在评价中运用谈话方式应注意哪些问题。


    正确答案: (1)面对学生的错误,陶行知既没有批评更没有打骂,而是换了一个角度,用充满赏识的心态,从错误中发现学生诚实守信、尊重师长、为人正直、敢于承认错误的优点,并及时给予赞扬。陶行知用赏识唤醒学生的良知,让学生主动承认错误、接受教育,从而在心灵深处产生改正错误、完善自己的愿望。在教学活动中,发现学生的错误并不难,难的是从错误中发现学生的优点,并用赏识的态度和语言设计充满爱心的教育场景,在对孩子的赏识中完成“润物细无声”的教育。
    (2)对学生要学会宽容和鼓励;抓住学生的特点,引导他们学会自我改正不足;与学生站在同一思维水平线考虑问题;谈话要注意及时性以及全面了解学生的状况。

  • 第6题:

    单选题
    陶行知先生说过:小孩最好的先生,不是我,不是你,是小孩队伍里最进步的小孩。这句话表明()
    A

    提倡互相学习

    B

    提倡小组合作学习

    C

    提倡伙伴教学

    D

    对待小孩要一视同仁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7题:

    问答题
    陶行知先生说:“爱之酒,甜而苦。两人喝是甘露,三人喝是酸醋,随便喝,要中毒”。这体现了什么?

    正确答案: 爱情的专一。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问答题
    育才小学校长陶行知在校园看到男生王友用泥块砸自己班上的男生,当即斥责了他,并令他放学时到校长室里去。 放学后,陶行知来到校长室,王友已经等在门口准备挨训了。可一见面,陶行知却掏出了一块糖果送给他,并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而我却迟到了。”王友惊疑地接过糖果。随之,陶行知又掏出一块糖果放到他手里,说:“这块糖也是奖给你的,因为当我不让你再 打人时,你立即就住手了,这说明你尊重我,我应该奖你。”王友更惊疑了,他眼睛睁得大大的。 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块糖果塞到王友手里,说我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不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正直善良,有跟坏人作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你啊!”王友感动极了,他流着眼泪后悔地说道陶……陶校长,你……你打我两下吧!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而是自己的同学呀!……” 陶行知满意地笑了,他随即掏出第四块糖果递过去,说因为你正确地认识了错误,我再奖给你一块糖果,可惜我只有这一块糖了,我的糖完了,我看我们的谈话也该完了吧!”说完,就走出了校长室。 陶行知先生的做法符合哪些德育原则?请具体分析。

    正确答案: 陶行知先生的做法符合德育原则中的疏导原则、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以及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
    (1)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把对学生个人的尊重和信赖与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比如:当陶行知看到男生王友用泥块砸自己班上的男生,当即斥责了他,这是对学生严格要求的表现,但是陶行知先生也给予了学生充分的尊重,没有使学生在同学面前难堪,而是让他放学时到校长室去。
    (2)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比如:陶行知来到校长办公室时,王友已经等在门口准备挨训了。可一见面,陶行知没有批评他,却将糖果送给他,并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而我却迟到了。”陶行知用自己的言行举止以及事实真相来说明道理,启发他们自觉认识问题,自觉履行道德规范。
    (3)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是指在德育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依靠和发扬学生的积极因素去克服他们的消极因素,促进学生道德成长。陶行知先生可谓把这一原则运用到极致。比如: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块糖果塞到王友手里,说:“我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不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正直善良,有跟坏人作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你啊!”陶行知先生首先肯定了王友打抱不平的优点,但话中有话,“有跟坏人作斗争的勇气”这句话就是要让王友自觉认识到自身的错误。最终王友感受到了陶行知先生的良苦用心,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所在:”我砸的不是坏人,而是自己的同学呀”。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单选题
    男:你看,他们兄弟俩长得太像了,简直一模一样。女:是,你知道他们哪个大哪个小吗?问:他们觉得这兄弟俩长得怎么样?
    A

    很难看

    B

    非常像

    C

    差别很大

    D

    很有个性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单选题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这句话是教育大家()老先生说的,是他在1927年6月3日在晓庄学校寅会上的演讲词。
    A

    蔡元培

    B

    陶行知

    C

    陈鹤琴

    D

    赵叔愚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材料:   陶行知当校长时,有一天看到一个学生用泥块砸自己班上的同学,当场喝止他,并令他放学到校长室去。放学后,陶行知来到校长室,这个学生已经等在门口了。一见面,陶行知掏出一块糖给他,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了这里,而我却迟到了。”学生惊异地接过糖,陶行知又掏出一块糖放到他手里,说:“我让你住手你就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这块糖奖励给你对我的尊重。”那个同学更惊异了,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块糖塞到他手里,说:“我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有正义感。”那个同学感动极了,他流着泪后悔地说:“校长,我错了,我也不应该动手。”陶行知随即掏出第四块糖塞到他手里,说:“你已经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了,我的糖业用完了,我们的谈话也结束吧!”问题:(1)陶行知的做法体现了哪些德育原则?(2)材料体现的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有哪些?

    正确答案:
    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材料:陶行知当校长时,有一天看到一个学生用泥块砸自己班上的同学,就当场喝止他,并让他放学后到校长室去。放学后,陶行知回到校长室,这个学生已经等在门口了。一见面,陶行知使掏出一块糖给他,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了这里,而我却迟到了。”学生惊异地推过糖,向行知又掏出一块糖放到他手里,说:“我让你住手你就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这块糖奖励你对我的尊重。”那个学生更惊异了,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块糖塞到他手里,说:“我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有正义感。”那个学生感动极了,他流着泪后悔地说:“校长,我错了,我也不应该动手。”陶行知随即掏出第四块糖塞到他手里,说:“你已经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了,我的糖也用完了,我们的谈话也结束吧!”问题:陶行知的做法体现了哪些德育原则?请结合材料加以分析。(18分)

    正确答案:
    解析:

  • 第13题:

    “众生诸苦乐,佛说由业生”,对于这句话,你是如何理解的?


    正确答案: 众生的各种痛苦和快乐,佛说都是由往昔的业力所生。自己造了善业,必定感受快乐;自己造了恶业,就无法远离痛苦。
    通常人们在感受苦乐时,总会往他人外境上找原因,实际上并不是这样,这些苦乐源于自己往昔所造的业,由于这些业的果报成熟,自己才会不断地感受苦乐。

  • 第14题:

    陶行知先生说:“爱之酒,甜而苦。两人喝是甘露,三人喝是酸醋,随便喝,要中毒”。这体现了什么?


    正确答案: 爱情的专一。

  • 第15题:

    陶行知提出“教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不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


    正确答案:“教学的目的是为了不教”“教是为了不教”。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学不仅要使学生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有老师这样概括教学,教学就是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引导学生学会提问、引导学生学会选择、引导学生学会评价。教学必须经过一个由不会到会的过程,切不可操之过急,只要师生共同努力、潜心钻研、赴诸实践、长抓不懈,汗水之后肯定是一片新绿,“教是为了不教”“知识无需教”的理想境界一定能实现,因为学生学会了学习。

  • 第16题:

    请谈谈你对陶行知“生活教育观”的理解。


    正确答案: 1.生活教育的目的观
    从定义上说,生活教育时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来说,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2.生活教育的内容观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他认为,教育和生活是一回事,是同一个过程,教育不能脱离生活,教育要通过生活来进行,无论教育的内容还是教育的方法,都是根据生活的需要。
    3.生活教育的方法论
    “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又一主张,是“生活即教育”在教学方法问题上的具体化。陶行知认为,教学做是生活法,也就是教育法,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么样学,怎样学便是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

  • 第17题:

    问答题
    “众生诸苦乐,佛说由业生”,对于这句话,你是如何理解的?

    正确答案: 众生的各种痛苦和快乐,佛说都是由往昔的业力所生。自己造了善业,必定感受快乐;自己造了恶业,就无法远离痛苦。
    通常人们在感受苦乐时,总会往他人外境上找原因,实际上并不是这样,这些苦乐源于自己往昔所造的业,由于这些业的果报成熟,自己才会不断地感受苦乐。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8题:

    问答题
    藏地经忏师在超度亡人时说:“上去下去之关键,如马随辔头所转。”对于这句话,你是如何理解的?最终可得出什么结论?

    正确答案: 这句话的意思虽然是说亡人刚死时你随辔头所转的马一样,是上去或下去的关键。然而事实上,临终并不是上去下去的关键,真正关键的是自己活着的时候。如来芽尊者和华智仁波切在不同的教言中说:“到了中阴时,像我这样的人,只依靠简单的念诵很难转移,因此生前修行非常重要。”到了那时,除非是前世修道的高僧大德,在法性中阴可以获得解脱。纵然没有解脱,转世中阴的时候,依靠上师或道友在耳边的指点:想入胎的话,将心识观为吽字或舍字等;想解脱的话,将心识观想为舍字,融入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前往极乐世界,密宗中有许多这样的修法。亡人外气已断而内气未断,或者内气已断而于四十九天内每天对他直指,他就有转移的机会,即使业力深重而前往下道,通过上师强制性的破瓦法,极个别有缘者也会转入善趣,甚至获得解脱。
    不过,对大多数亡人来讲,依靠简单念诵而转移非常困难。由于生前没有修持善法,离开世间的时候,背后为杀盗淫妄等业力的狂风所驱逐,前面有阴森可怕的黑暗和恐怖的呼叫声相迎接,就这样独自一人进入中阴狭长险道。倘若以前杀生、造恶业非常严重,牛头马面等阎罗狱卒会手里拿着种种兵器,口中喊着“杀杀、打打”,穷追不舍地捶打你、杀害你,在断气当下,地狱境象会马上现前。那时面临不可思议的业力显现,想逃也逃不出去,想躲也无处可躲,想求庇护也找不到怙主,处在这般无可奈何、无所适从的时刻,就像落叶一样身不由己地随风飘荡,又怎么会是上去下去的关键呢?
    当然,这并不是说《闻解脱》说得不对。对某些众生来讲,通过那种念诵也会有帮助,直指之后可以获得解脱。但对大多数人而言,活着的时候更为重要,现在活着时行持善法,自己若拥有珍贵的善根,这是谁也抢不了、夺不走的。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9题:

    问答题
    陶行知先生当校长的时候,有一天看到一位男生用砖头砸同学,便将其制止并叫他到校长办公室去。当陶校长回到办公室时,男孩已经等在那里了。陶行知掏出一颗糖给这位同学:“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先到办公室。”接着他又掏出一颗糖,说:“这也是给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即住手了,说明你尊重我。”男孩将信将疑地接过第二颗糖,陶先生又说道:“据我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很有正义感,我再奖励你一颗糖。”这时,男孩感动得哭了,说:“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陶先生于是又掏出一颗糖:“你已认错了,我再奖励你一块。我的糖发完了,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请运用新课程改革理念分析陶行知先生的教育行为。

    正确答案: 这则案例充分体现了陶行知先生民主平等的教育理念,同时也体现了陶行知先生对学生的尊重、信任、爱与严格要求。陶行知先生看到学生打架后,立即严厉制止是一种严格要求。但是他并没有责骂与批评,而是运用发糖果的方法巧妙地让学生自己逐步认识与发现自己的错误,从本质上改变学生打架的不良行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明辨是非,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学会做一个真正的人,具备优秀的个性品质与健全的人格。陶行知先生就是这样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包容学生、感化学生,用为人师表的行为耳濡目染地影响学生、熏陶学生。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请谈谈你对陶行知“生活教育观”的理解。

    正确答案: 1.生活教育的目的观
    从定义上说,生活教育时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来说,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2.生活教育的内容观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他认为,教育和生活是一回事,是同一个过程,教育不能脱离生活,教育要通过生活来进行,无论教育的内容还是教育的方法,都是根据生活的需要。
    3.生活教育的方法论
    “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又一主张,是“生活即教育”在教学方法问题上的具体化。陶行知认为,教学做是生活法,也就是教育法,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么样学,怎样学便是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单选题
    陶老先生原名陶文俊,后来曾改为陶知行,再后来又改为陶行知,反映了他的教育思想发生了重大改变,最终他的观点是()
    A

    知行合一

    B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C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陶行知当校长时,有一天看到一个学生用泥块砸自己班上的同学,就当场喝止他,并令他放学后到校长室去。放学后,陶行知回到校长室,这个学生已经等在门口了,一见面,陶行知掏出一块糖给他,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了这里,而我却迟到了。”学生惊异地接过糖,陶行知又掏出一块糖放到他手里,说:“我让你住手你就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这块糖奖励你对我的尊重。”那个同学更惊异了,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块糖塞到他手里,说:“我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有正义感。”那个同学感动极了,他流着泪后悔地说:“校长,我错了,我也不应该动手。”陶行知随即掏出第四块糖塞到他手里,说:“你已经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了,我的糖也用完了,我们的谈话也结束吧!” 陶行知的做法体现了哪些教育原则?

    正确答案: 1、陶行知的做法体现了疏导性原则。疏导性原则是指对学生进行德育时,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提高学生认识。案例中陶行知回到校长办公室时,学生已经等在门口准备挨训了,可一见面,陶行知却将糖果送给他,并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而我却迟到了。”陶行知用自己的言行举止以及事实真相来说明道理,启发他们自觉认识问题,自觉履行道德规范;
    2、陶行知的做法体现了严格要求学生与尊重学生相结合的原则。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既要尊重、信任、热爱学生,又要对学生提出严格要求,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促使教育者的合理要求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当陶行知看到学生用泥块砸自己班上的男生时,他制止了学生并要求学生放学后到校长室去,从这一点看出陶行知是严格要求学生的。同时从陶行知对学生的整个教育过程可以看出,陶行知非常尊重学生的人格;
    3、陶行知的做法体现了发扬积极因素与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的原则。在德育过程中要学会一分为二地看待学生,注意挖掘学生自身的闪光点。整个教育过程,陶行知先斥责了学生,后来又给了学生四块糖,这体现了发扬积极因素与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作品39号——《陶行知的“四块糖果”》  育才小学校长陶行知在校园看到学生王友用泥块砸自己班上的同学,陶行知当即喝止了他,并令他放学后到校长室去。无疑,陶行知是要好好教育这个“顽皮”的学生。那么他是如何教育的呢?  放学后,陶行知来到校长室,王友已经等在门口准备挨训了。可一见面,陶行知却掏出一块糖果送给王友,并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而我却迟到了。”王友惊疑地接过糖果。  随后,陶行知又掏出一块糖果放到他手里,说:“这第二块糖果也是奖给你的,因为当我不让你再打人时,你立即就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我应该奖你。”王友更惊疑了,他眼睛睁得大大的。  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块糖果塞到王友手里,说:“我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不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正直善良,且有批评不良行为的勇气,应该奖励你啊!”王友感动极了,他流着眼泪后悔地喊道:“陶……陶校长你打我两下吧!我砸的不是坏人,而是自己的同学啊……”  陶行知满意地笑了,他随即掏出第四块糖果递给王友,说:“为你正确地认识错误,我再奖给你一块糖果,只可惜我只有这一块糖果了。我的糖果//没有了,我看我们的谈话也该结束了吧!”说完,就走出了校长室。——节选自《教师博览·百期精华》中《陶行知的“四块糖果”》

    正确答案:
    育才(Yùcái)小学(Xiǎoxué)校长(xiàozhǎnɡ)(Táo)行知(Xínɡzhī)(zài)校园(xiàoyuán)看到(kàndào)学生(xuéshenɡ)(Wánɡ)(Yǒu)(yònɡ)泥块(níkuài)()自己(zìjǐ)(bān)(shànɡ)(de)同学(tónɡxué),(Táo)行知(Xínɡzhī)当即(dānɡjí)喝止了(hèzhǐle)(),(bìnɡ)(lìnɡ)()放学(fànɡxué)(hòu)(dào)校长室(xiàozhǎnɡshì)()无疑(Wúyí),(Táo)行知(Xínɡzhī)(shì)(yào)好好(hǎohǎo)教育(jiàoyù)这个(zhèɡe)顽皮(wánpí)(de)学生(xuéshenɡ)那么(Nàme)()(shì)如何(rúhé)教育(jiàoyù)(de)(ne)?
    放学(Fànɡxué)(hòu),(Táo)行知(Xínɡzhī)来到(láidào)校长室(xiàozhǎnɡshì),(Wánɡ)(Yǒu)已经(yǐjīnɡ)(děnɡ)(zài)门口(ménkǒu)准备(zhǔnbèi)(ái)(xùn)(le)()()见面(jiànmiàn),(Táo)行知(Xínɡzhī)(què)掏出(tāochū)()(kuài)糖果(tánɡɡuǒ)送给(sònɡɡěi)(Wánɡ)(Yǒu),(bìnɡ)(shuō):“(Zhè)(shì)奖给(jiǎnɡɡěi)()(de),因为(yīnwèi)()按时(ànshí)来到(láidào)这里(zhèlǐ),(ér)()(què)迟到(chídào)(le)。”(Wánɡ)(Yǒu)惊疑(jīnɡyí)(de)接过(jiēɡuò)糖果(tánɡɡuǒ)
    随后(Suíhòu),(Táo)行知(Xínɡzhī)(yòu)掏出(tāochū)()(kuài)糖果(tánɡɡuǒ)放到(fànɡdào)()(shǒu)(),(shuō):“(Zhè)第二(dì­èr)(kuài)糖果(tánɡɡuǒ)()(shì)奖给(jiǎnɡɡěi)()(de),因为(yīnwèi)(dānɡ)()不让(bùrànɡ)()(zài)打人(dǎrén)(shí),()立即(lìjí)(jiù)住手(zhùshǒu)(le),(zhè)说明(shuōmínɡ)()(hěn)尊重(zūnzhònɡ)(),()应该(yīnɡɡāi)(jiǎnɡ)()。”(Wánɡ)(Yǒu)(ɡènɡ)惊疑(jīnɡyí)(le),()眼睛(yǎnjinɡ)(zhēnɡ)(de)大大(dàdà)(de)
    (Táo)行知(Xínɡzhī)(yòu)掏出(tāochū)第三(dì­sān)(kuài)糖果(tánɡɡuǒ)塞到(sāidào)(Wánɡ)(Yǒu)(shǒu)(),(shuō):“()调查过(diàocháɡuo)(le),()(yònɡ)泥块(níkuài)()那些(nàxiē)男生(nánshēnɡ),(shì)因为(yīnwèi)他们(tāmen)()(shǒu)游戏(yóuxì)规则(ɡuīzé),欺负(qīfu)女生(nǚshēnɡ);()()他们(tāmen),说明(shuōmínɡ)()(hěn)正直(zhènɡzhí)善良(shànliánɡ),(qiě)(yǒu)批评(pīpínɡ)不良(bùliánɡ)行为(xínɡwéi)(de)勇气(yǒnɡqì),应该(yīnɡɡāi)奖励(jiǎnɡlì)()(ɑ)!”(Wánɡ)(Yǒu)感动(ɡǎndònɡ)极了(jíle),()流着(liúzhe)眼泪(yǎnlèi)后悔(hòuhuǐ)(de)(hǎn)(dào):“(Táo)……(Táo)校长(xiàozhǎnɡ)()()()(liǎnɡ)(xià)()!()()(de)()(shì)坏人(huàirén),(ér)(shì)自己(zìjǐ)(de)同学(tónɡxué)(ɑ)……”
    (Táo)行知(Xínɡzhī)满意(mǎnyì)(de)(xiào)(le),()随即(suíjí)掏出(tāochū)第四(dì­sì)(kuài)糖果(tánɡɡuǒ)递给(dìɡěi)(Wánɡ)(Yǒu),(shuō):“(Wèi)()正确(zhènɡquè)(de)认识(rènshi)错误(cuòwù),()(zài)奖给(jiǎnɡɡěi)()()(kuài)糖果(tánɡɡuǒ),(zhǐ)可惜(kěxī)()只有(zhǐyǒu)(zhè)()(kuài)糖果(tánɡɡuǒ)(le)()(de)糖果(tánɡɡuǒ)//没有(méiyǒu)(le),()(kàn)()(men)(de)(tán)(huà)()(ɡāi)结束(jiéshù)(le)()!”说完(Shuōwán),(jiù)走出了(zǒuchūle)校长室(xiàozhǎnɡshì)
    ——节选自《教师博览·百期精华》中《陶行知的“四块糖果”》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4题:

    问答题
    如何理解陶行知先生说的“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这句话对老师的要求。

    正确答案: 这句话讲的是要求老师始终处于学习状态,站在知识发展前沿,刻苦钻研、严谨笃学,不断充实、拓展、提高自己。过去讲,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现在看,这个要求已经不够了,应该是要有一潭水。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