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usouti.com
更多“初中音乐《扎红头绳》 ”相关问题
  • 第1题:

    初中音乐《神圣的战争》
    一、考题回顾



    答案:
    解析: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在上课之前播放《游击队歌》,并提出问题:有谁知道这首歌曲是谁写的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贺绿汀,表达了对日军的愤恨和蔑视,对革命必胜的乐观主义精神)
    2.教师引导学生说一说:同学们还听过哪些抗日歌曲呢?(《保卫黄河》《地道战》)教师总结:这些歌曲都表达了人们的愿望和理想,对战争胜利的期待和信心。
    3.顺势导入新课《神圣的战争》。(今天就来学习一首关于战争的歌曲《神圣的战争》)
    (二)感知歌曲
    1.初听歌曲并设问:“歌曲的情绪和速度是怎样的?”学生自由发言。(情绪是感情庄严的,速度是稍快的中板)
    2.复听歌曲并设问:“描写了怎样的内容?”学生自由发言。(对法西斯的愤恨和战争的艰辛,并人民对战争胜利的期待和信心)
    (三)分段赏析
    1.再次完整聆听,感受歌曲表现了怎样的情感?师生总结并介绍作品。(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以及坚忍不拔的态度。这是一首苏联卫国战争时期的著名歌曲,苏联卫国战争和中国抗日战争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保卫国家和民族反法西斯的正义战争。准确的体现了人民万众一心抗敌的精神。)
    2.欣赏歌曲,感受旋律特点,看看出现了那些节奏型?(弱起、八分休止、附点等)师生共同总结:这样的节奏型更像哒哒的枪声、冲锋的步伐,豪迈激昂。
    3.学唱主旋律,老师范唱,学生等跟唱,在唱的过程中感受节奏型的特点。(音乐的停顿、跳跃给人一种沉重步伐的感觉)
    4.带着对战争的敬仰完整的聆听一遍歌曲。
    (四)巩固提升
    1.讲述歌曲的历史
    1941年6月,法西斯德国大举入侵苏联。莫斯科一处火车站,成千上万的战士准备开赴前线。亚历山大罗夫苏军红旗歌舞团为战士们演出。当《神圣的战争》响起时,所有人不约而同地站起身来,表情严峻、全神贯注地倾听着。这首歌曲被连唱了五遍。一位军官在回忆录中写道:“每逢艰难的处境,只要想起《神圣的战争》,就会增添新的力量。
    2.请各组分别表演其他抗战歌曲,而后进行生生评价、教师评价。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歌曲《神圣的战争》,知道了战争是残酷的,我们生在一个伟大和平的年代,我们要感恩这个年代,因为他是无数的革命先驱用鲜血换来的。因此我们要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请谈一谈进行曲的特点。
    【参考答案】
    在乐曲的形式上,中外进行曲均采用二部或三部曲式,其中少数作品(器乐曲居多)采用回旋曲式。
    在表演形式上,一开始声乐演唱多于器乐演奏,后来根据进行曲实用功能的需要逐渐由乐队代替了演唱,适应了各种场合上的演奏,提高了它们的实用价值,扩大了乐曲本身的社会作用。
    在创作形式上,声乐曲仍然多于器乐曲,但就器乐曲而论,外国多于中国。
    在乐曲所使用的文字标题形式上,中外有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多数作品有“进行曲”字样,如《义勇军进行曲》《拉德斯基进行曲》等,而少部分作品没有这个字样,如《歌唱祖国》《马赛曲》等。
    2.说说你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如何去实现这三维目标?
    【参考答案】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聆听、学习歌曲,感受歌曲所描绘的历史背景和塑造的勇敢、紧张、爱国的苏联战士形象。
    过程与方法:通过聆听法、讲授法、小组合作探究法,提升学生欣赏能力。
    知识与技能:感知附点音符以及八分休止符在歌曲中的表现作用,并体会作者表达的音乐情感。
    兴趣是学生学习音乐的动力,我认为在歌唱教学中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激发学生欣赏歌曲的兴趣,完成三个教学目标。
    第一,巧设课堂导入,激发兴趣。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这节课的教学中,通过播放影片方式导入,可以直观的让学生感受作品的背景,对歌曲有开门见山的感觉。
    第二,运用自主聆听,提问结合找到歌曲中描写了怎样的内容,学生可以主动学习,提升他们对歌曲的认识程度。
    第三,通过分析旋律,提出节奏型的作用,让学生掌握分析作品的方法,可以做到对今后的作品分析举一反三。
    第四,欣赏也离不开唱歌,最后让学生演唱歌曲,巩固情感体验,为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做了保障。

  • 第2题:

    在我国20世纪30年代,中学生可能经历的音乐活动是( )。


    A.排练演唱《长征组歌》

    B.表演歌剧《白毛女》中的唱段《扎红头绳》

    C.在音乐会上聆听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七交响曲》

    D.集会时慷慨激昂地演唱聂耳的《毕业歌》

    答案:D
    解析:
    A选项,1965年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30周年,肖华回顾他在长征中的真实经历,历时半年完成了l2首形象鲜明、感情真挚的史诗。随后。作曲家晨耕、生茂、唐轲、遇秋选择其中的10首谱成了组歌。 分别描绘了10个环环相扣的战斗生活场面,并巧妙地把各地区的民间曲调与红军传统歌曲的曲调融合在一起,最终汇成了一部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新颖、风格独特的大型声乐套曲——《长征组歌》;B选项,1945年4月,在延安成功上演了由贺敬之等人编剧、马可等人作曲,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歌剧《白毛女》;C选项,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七交响曲》,在20世纪40年代才开始在全国各地进行首演;D选项,《毕业歌》是作曲家聂耳作于1934年。

  • 第3题:

    学生在学习歌剧《白毛女》选段《北风吹》和《扎红头绳》课之后,接下来的环节,哪一项符合《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中“增强创造意识”这一课程的基本理念()


    A.学生进行表演唱

    B.学生来表演歌剧《北风吹》选段

    C.根据特色旋律进行歌词的创编

    D.自主查阅歌剧《白毛女》的创作背景

    答案:C
    解析:
    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培养兴趣爱好、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增强创造意识、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A选项中学生进行表演唱,属于“重视音乐实践”部分;B选项学生表演歌剧《北风吹》选段,属于“重视音乐实践”部分;C选项根据特色旋律进行歌词的创编,属于“增强创造意识”;D选项自主查阅歌剧《白毛女》的创作背景,属于“弘扬民族文化,培养兴趣爱好”。因此正确答案为C。

  • 第4题:

    初中课程中的音乐创造,目的在于开发(  )。

    A.审美能力
    B.形象思维
    C.逻辑思维
    D.创造性潜质


    答案:D
    解析: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中小学音乐课程中的音乐创造,目的在于通过音乐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质。

  • 第5题:

    16世纪著名的音乐理论家()著有《和声基本原理》一书,该书在音乐理论的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 A、扎利诺
    • B、圭多
    • C、拉莫
    • D、蒙特威尔第

    正确答案:A

  • 第6题:

    歌曲《扎红头绳》曲调欢快,表现了杨白劳与喜儿相聚时的快慰心情,是歌剧()的选段?

    • A、《江姐》
    • B、《洪湖赤卫队》
    • C、《白毛女》
    • D、《太阳出来了》

    正确答案:C

  • 第7题:

    现行初中音乐教学大纲规定的“基本乐理和视唱练耳”中的视唱练耳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 A、视唱简单乐谱
    • B、听辨自然音程
    • C、听写音乐句子
    • D、两个调号的视唱

    正确答案:A,B,C,D

  • 第8题:

    1986年,国家教委艺术教育处和艺术教育委员会成立,随后制定了(),这就为我国音乐学科教育研究迈上新台阶打下了基础。

    • A、《中学音乐教材教法》
    • B、《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
    • C、《初中音乐课程标准》
    • D、《小学音乐课程暂行标准》

    正确答案:B

  • 第9题:

    公元16世纪意大利歌唱家、理论家、指挥家扎科尼(LodovicoZacconi)论及歌唱的名著是()。

    • A、《新音乐》
    • B、《数学、几何、音乐》
    • C、《实用音乐》
    • D、《和声原理》

    正确答案:C

  • 第10题:

    ()由山西的秧歌调《捡麦根》的旋律发展而成。

    • A、《扎红头绳》
    • B、《十里风雪一片白》
    • C、《手拿碟儿敲起来》
    • D、《太阳出来了》

    正确答案:B

  • 第11题:

    单选题
    1986年,国家教委艺术教育处和艺术教育委员会成立,随后制定了(),这就为我国音乐学科教育研究迈上新台阶打下了基础。
    A

    《中学音乐教材教法》

    B

    《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

    C

    《初中音乐课程标准》

    D

    《小学音乐课程暂行标准》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单选题
    藏族代表性古代歌舞音乐是()。
    A

    木卡姆

    B

    达斯坦

    C

    囊玛

    D

    扎木聂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初中音乐《想你的三百六十五天》
    一、考题回顾



    答案:
    解析: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教师提问:同学们还记得小时候看过哪些经典的动画片吗?请大家分享一下动画片的名字,简单说说故事情节。
    开心一刻:
    1.请同学们看动画片名和人物图,进行连线。
    2.听音乐辨人物:通过聆听猜测人物,比比谁看过的动画片多,并且熟悉里面的歌曲。《美女与野兽》《哪吒传奇》《灌篮高手》,并将人物与片名和相关的音乐连线。(可以用排除法进行筛选,注意歌曲的风格特点)顺势引入新课《想你的三百六十五天》。
    (二)初步感知
    1.教师播放动画片《宝莲灯》的影视片段,并请学生介绍《宝莲灯》的故事情节。
    2.教师播放歌曲《想你的三百六十五天》,请学生体会歌曲的速度、拍子是怎样的?
    学生自由讨论。
    教师总结:这是一首4/4拍的歌曲,速度为中速。
    (三)新课教授
    1.教师弹奏钢琴,学生跟随钢琴进行基本发声练习。
    2.教师弹奏歌曲主旋律,学生跟随钢琴哼唱歌曲主旋律,并注意歌曲的节奏、节拍。通过哼唱歌曲旋律的方式,体验这首歌曲旋律的起伏。
    3.将歌曲分段,比较色块中两个乐句旋律的音高和节奏。找出歌曲中的难点。(注意歌曲中的装饰音,高音部分轻声演唱)
    4.学生朗读歌词,通过对歌词的理解,来体会影片中小主人公对母亲的思念与坚定的救母之心。
    5.教师伴奏,学生加入歌词随音乐跟唱歌曲,进一步感受影片中小主人公的迫切、起伏的心情,同时体会音乐对影视的作用。
    6.教师提问:电影为大家塑造了怎样的沉香?歌曲《想你的三百六十五天》的融入对影片的播放起到了什么作用?
    学生自由讨论。
    教师总结:影片中小主人公思念母亲,坚定救母之心,突显了“宝莲灯”神话中的孝道和坚持,将沉香与母亲间的刻骨思念描画得动人心弦。歌曲《想你的三百六十五天》的融入,揭示影片主题思想、奠定影片风格、创造意境的功能,具有揭示和深化主题的作用。
    (四)拓展延伸
    1.教师讲述动漫音乐对影片的作用。动画片的人物性格夸张,动物和事物常使用拟人的变现手法。片中主人公的活动,常伴有个性化的音乐,从而起到烘托气氛概括人物的作用,在数字化得今天,高科技电脑合成技术被大量应用在动漫影像和音乐创作中,摆脱了早期动画片靠手工设计及音乐制作单一化地制约,将人物刻画的更加鲜明生动,音乐更加细腻逼真。
    2.听一听我们看过的其他的动画片音乐,说一说他们分别都是哪些动画片的音乐。例如:《烛光里的微笑》《黑猫警长》等。
    (五)小结作业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动漫音乐,一起回味了我们的童年乐趣,并且我们大家一起共同完成了音乐的欣赏与学唱,请同学们课下观看影片《烛光里的微笑》,感受歌曲《我怎样长大》在影片中起到怎样的作用。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音乐在影视作品中具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
    (1)揭示主题思想、奠定影片风格、创造意境。电影音乐具有揭示影片主题思想、奠定影片风格、创造意境的功能。欢乐、喜悦的画面便伴以欢乐、喜悦的旋律;悲伤、忧郁的画面便伴以悲伤、忧郁的乐曲。
    (2)抒情功能、推动剧情发展。音乐的抒情是音乐最具感染力的功能。在影视中的音乐更充分的展现了这一功能,并且可以推动剧情的发展。我们经常能看到影视作品中的亲人、恋人、朋友久别重逢时响起的一段段煽情音乐。这时的音乐不但展现了抒情功能还把故事情节推向高潮。
    (3)塑造人物形象。影视艺术作品中人物的形象不但通过演员的外形、形体语言、台词等来塑造,在人物声音方面塑造形象也时非常重要的手段。尤其是在中国的武侠、神话作品中,声音是非常重要的塑造人物的手段。
    (4)吸引观众的注意力,激发观众的联想。悬疑片中经常用恐怖的音效来吸引观众的注意,激发他们的想象。
    (5)影视艺术作品中的音乐已经不仅仅是代替字幕、代替现场乐队的作用,音乐几经成为影视艺术语言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影视作品中的声音同样带给我们艺术的享受。
    2.音乐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
    【参考答案】
    (1)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
    ①要转变教师角色。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促进学生愉悦心境形成,促使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
    ②学生角色的转变。自主学习要让学生明白自己是学习的主宰、课堂的主人,让他们从传统的、从属的、封闭的角色转变为自主、开放的主人地位。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四个阶段
    ①激趣,学生进入探索性自学阶段。
    ②活动,学生进入实践性自学阶段。
    ③探究,学生进入创设性自学阶段。
    ④鼓励,学生进入自我评价阶段。

  • 第14题:

    初中音乐课程内容的结构框架有几个领域( )。

    A.三个
    B.四个
    C.五个
    D.六个

    答案:B
    解析:
    初中音乐课程内容的结构框架有四个领域.
    一、感受与欣赏
    二、表现
    三、创造
    四、音乐与相关文化

  • 第15题:

    初中生音乐教育的中心环节是()。


    A.知识学习

    B.歌曲教学

    C.感受音乐

    D.理解音乐

    答案:C
    解析:
    感受音乐是中小学音乐教育的中心环节。

  • 第16题:

    初中音乐课程的性质包括人文性、审美性、独特性。(  )


    答案:错
    解析:
    初中音乐课程的性质包括人文性、审美性、实践性。

  • 第17题:

    《红梅赞》是歌剧()的主题歌,《扎红头绳》是歌剧()的选段。


    正确答案:《江姐》;《白毛女》

  • 第18题:

    《红梅赞》是歌剧()的主题歌,《扎红头绳》是歌剧《白毛女》的选段。


    正确答案:《江姐》

  • 第19题:

    《扎红头绳》是歌剧()选段。《这一仗打的真漂亮》是歌剧()中的选段。


    正确答案:《白毛女》;《洪湖赤卫队》

  • 第20题:

    藏族代表性古代歌舞音乐是()。

    • A、木卡姆
    • B、达斯坦
    • C、囊玛
    • D、扎木聂

    正确答案:C

  • 第21题:

    《扎红头绳》选自歌剧《()》。

    • A、《卡门》
    • B、《江姐》
    • C、《白毛女》
    • D、《洪湖赤卫队》

    正确答案:C

  • 第22题:

    以下几位教师关于初中语文课文《音乐之声》的多媒体教学设计最合理的一项是()。

    • A、甲教师单独拿出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观看《音乐之声》的电影
    • B、乙教师让学生在课堂中聆听《音乐之声》的音乐
    • C、丙教师用多媒体的形式,在课堂展示《音乐之声》中的经典台词
    • D、丁教师将《音乐之声》进行剪辑处理,在课堂中让学生边观看,边记录经典台词

    正确答案:D

  • 第23题:

    填空题
    《扎红头绳》是歌剧()选段。《这一仗打的真漂亮》是歌剧()中的选段。

    正确答案: 《白毛女》,《洪湖赤卫队》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