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usouti.com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建议学习阅读非连续性文本,要求“能领会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义的结论”。下列理解不正确的是( )。A.非连续性文本可以由多种材料组合而成,形式上较多样 B.将非连续性文本插入文字材料之中,有助于读者理解材料 C.非连续性文本的内容充满跳跃性,与意识流文学作品相似 D.非连续性文本简明直观,概括性强,具有很强的实用功能

题目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建议学习阅读非连续性文本,要求“能领会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义的结论”。下列理解不正确的是( )。


A.非连续性文本可以由多种材料组合而成,形式上较多样
B.将非连续性文本插入文字材料之中,有助于读者理解材料
C.非连续性文本的内容充满跳跃性,与意识流文学作品相似
D.非连续性文本简明直观,概括性强,具有很强的实用功能

相似考题
参考答案和解析
答案:C
解析:
知识点:非连续性文本。非连续性文本作为文本的一种类型,具有文本的基本共性,但在语言和结构的组合上又区别于其他文本形式。非连续性文本又称“间断性文本”,相较于具有叙事性、文学性的连续性文本而言,它是由逻辑、语感不严密的段落层次构成的阅读文本形式,一般包括图表、图解文字、目录、说明书、广告、地图、索引等。由于非连续性文本在结构和语言上不具有完整的故事性,比连续性文本能够更直观地表达编者传递的基本信息,具有概括性强、醒目、简洁等特点。因此,相对于连续性文本,非连续性文本能够简洁系统地呈现文本的关键信息,其阅读具有“短、简、快”的特点,能够大大缩减读者的阅读时间,提高阅读效率。综上可知,A、B、D三项的表述都符合非连续性文本的特点,表述正确,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非连续性文本与意识流文学作品相似,这种表述错误。意识流文学泛指注重描绘人物意识流动状态的文学作品,既包括清醒的意识,更包括无意识、梦幻意识和语言前意识。意识流文学的概念是在 1918 年梅 · 辛克莱评论英国陶罗赛 · 瑞恰生的小说《旅程》时引入文学界的。意识流文学是现代主义文学的重要分支,主要成就局限在小说领域,在戏剧、诗歌中也有表现。意识流文学与非连续性文本差别甚大。本项表述错误,与题干相符,当选。
更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建议学习阅读非连续性文本,要求“能领会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义的结论”。下列理解不正确的是( )。 ”相关问题
  • 第1题:

    简述对《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重视地理信息载体的运用”这一教学建议的理解。


    答案:
    解析:
    地理图像以及地理视频、计算机网络都承载了大量的地理信息,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地理信息载体,丰富课程内容,优化教学活动。 教师要重视地理图像的利用,通过阅读、使用地理图像和绘制简易地图,帮助学生掌握阅读、观察地理图像的基本方法,逐步发展学生从地理图像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利用图像说明地理问题的能力。例如,可以引导学生对比不同地理景观图片来观察不同地区某一方面的地理特征.也可指导学生用地理语言描述或解释地理图像所反映的地理现象。
    教师要积极利用地理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手段.优化和丰富地理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例如,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有关地域文化、区域旅游业发展等方面内容的教学,指导学生确定学习的主题,在网络上搜集相关的数据、文字、地图、图片、音乐、视频等资料,并进行取舍、整理、归纳,按照学生自己喜爱的方式制作成多媒体为载体的作品.并在班级内展示、交流。

  • 第2题:

    简述对《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一基本理念的理解。


    答案:
    解析: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课程基本理念。 地理课程选择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和乡土地理等基础知识,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理解其形成的地理背景,提升学生的生活品位.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
    (1)初中地理教学要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联系。人类的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都与地理有密切联系。
    (2)初中地理教学要与人们的生产活动密切联系。
    (3)随着人们对环境问题的认识日益深刻,地理教学对提高公民环境意识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地理课不仅能帮助学生建立保护环境的意识,而且要树立环境价值观等新的观念,为全民行动以建设美好的“地球村”做出贡献。

  • 第3题:

    以下教师对7-9年级阅读教学目标的认识。错误的一项是(  )。

    A.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B.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800字
    C.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D.阅读由多种材料组合、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能领会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义的结论

    答案:B
    解析: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规定: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

  • 第4题: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建议教师应“关注学生通过多种媒介的阅读,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优秀的阅读材料”。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


    A.多种媒介的阅读是指运用多媒体开展阅读
    B.多种媒介的阅读主要倾向文学作品的阅读
    C.自主选择是指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随意阅读
    D.自主选择能够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阅读空间

    答案:D
    解析:
    本题为教师价值观考察类题目,主要考察被试人的课程观念。

    A项:多种媒介指的是运用多种手段进行阅读,多媒体仅是其中一个部分。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多种媒介阅读指的是阅读手段,阅读内容可以是多样的,不单纯是文学作品。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 阅读的文本内容需要经过教师的甄别与选择,学生需在一定范围内进行选择。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说法得当,资助选择能让学生发挥个性化的阅读方向,能够很好地进行个性发挥。与题干相符,当选。

  • 第5题:

    教师自学《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后,对“阅读教学和评价建议”的相关内容发表了一些看法,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A.阅读教学中要避免使用比喻、排比等知识概念

    B.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多角度、有创意地解读文本

    C.文学类文本阅读重在评价学生的信息筛选能力

    D.略读评价重在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综合理解能力

    答案:B
    解析: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阅读教学”部分要求指出,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但不能脱离语文运用的实际去进行“系统”的讲授和操练,更不应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概念、定义。故A项“避免使用比喻、排比等知识概念”说法有误。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但要防止逐字逐句地过深分析和远离文本的过度发挥。故B项说法正确。第四学段的文学作品阅读评价,可通过考查学生对形象、情感、语言的领悟程度以及自己的体验,来评价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水平。故C项“信息筛选能力”说法错误。略读的评价重在考查学生能否把握阅读材料的大意。故D项“综合理解能力”说法错误。

  • 第6题:

    请认真阅读下列材料,并按要求作答。


    根据上述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1)结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谈谈应如何开展阅读教学?
    (2)如指导三年级学生学习本文,试拟定教学目标。
    (3)依据拟定的教学目标,设计课堂教学过程。


    答案:
    解析:
    (1)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学时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感受、理解、欣赏与评价能力。教师应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应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并不断提升阅读品味。 (2)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会认猛、缓、丈、逐、肢、肌、辽、血、液、宗、蹬、倒、浊、滋、润15个生字,会写暗、降、丈、肢、肌、肤、辽、阔、血、液、滋、润、创、造14个生字,正确理解文中出现的反义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与小组讨论的方式感受盘古开天辟地的伟大,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与想象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神话故事提升想象能力,激发对中国古代神话故事的热爱之情。
    (3)教学过程设计:
    一、故事导入
    师:同学们都知道哪些神话故事?讲给大家听一听。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神话故事《盘古开天地》。
    二、讲授课文
    (一)初读,感知全文
    1.自读全文,标出自己不认识的生字、词,对照拼音读准。
    2.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二)研读,体悟思想
    1.研读第2自然段,“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读一读,想一想,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2.研读第4自然段,边读边想,人类老祖宗创造宇宙美丽的样子。
    3.选择感受最深的部分读一读。
    4.用自己的话给其他同学讲一讲盘古是怎样开天地的。
    三、巩固练习
    1.浮想联翩。请同学跟着配乐读课文,想象盘古开天地的过程以及创造出美丽宇宙的样子。
    2.选择自己最爱读的句子,并把它们记下来。
    3.引导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中心句:“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
    四、总结全文
    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了一篇怎样的神话故事?你能用自己的话讲给喜欢的人听吗?你还喜欢哪些神话故事?下节课讲给同学们听一听。

  • 第7题: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评价建议是什么?


    正确答案:美术课程评价应以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客观事实为基础,注重评价与教学的协调统一,尤其要加强形成性评价和自我评价。既要关注学生掌握美术知识、技能的情况,又要重视美术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美术课程评价理念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依据美术课程标准进行评价;
    (2)注重美术学习表现的评价;
    (3)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评价美术作业;
    (4)鼓励运用美术学习档案袋、展示和课堂讨论等质性评价方法。

  • 第8题: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

    • A、培养学生自读能力
    • B、归纳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
    • C、理解课文
    • D、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正确答案:D

  • 第9题: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教材的编写建议。


    正确答案:美术教材是美术课程内容的重要载体,主要包括教科书和教师参考用书。
    (1)依据美术课程标准编写美术教材。
    (2)实现内容组织的综合性和合理性。
    (3)妥善处理传统与现代、中国与外国的关系。
    (4)鼓励美术教材呈现方式多样化。

  • 第10题:

    某教师阅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后,写了一段关于语文教学资源的理解,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教师要树立正确的课程资源观.重视生活中课程资源的开发
    • B、方言俗语、自然风光不能成为语文课程资源
    • C、教师应借助生活中的阅读资源,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 D、教师应指导学生自主发掘课程资源,自主学习

    正确答案:B

  • 第11题:

    单选题
    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教学建议理解错误的是( )
    A

    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B

    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C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语文教学应在教师的组织下进行

    D

    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课程的实践性和综合性


    正确答案: D
    解析: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教学建议中提出应“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 第12题:

    单选题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建议教师引导学生阅读“非连续性文本”。对这种文本的相关理解不正确的是()。
    A

    简明、直观、概括性强,具有很强的实用功能

    B

    往往由多种材料组合而成,形式上较为复杂

    C

    文本内容充满跳跃性,与意识流文学作品相似

    D

    将此类文本插入文字材料中,有助于读者理解材料


    正确答案: C
    解析: 连续性文本承载信息的媒体是文字或符号,从左到右成一行,连接每一行就成了一条连续直线,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等都属于连续性文本。非连续性文本是相对于连续性文本而言的,往往由多种材料组合而成,多以统计图表、图画等形式呈现。它的特点是直观、简明,概括性强,易于比较,便于理解,其实用性特征和实用功能十分明显。但这不代表其文本内容充满跳跃性,更与意识流作品有本质差别。

  • 第13题:

    简述对《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关于“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解。


    答案:
    解析:
    (1)有利于凸显地理学科的价值。地理学科具有科学的、文化的、生活的诸多价值。突出“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学习,能够让学生感觉“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地理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从而对地理学习建立一种需求感与内驱力。
    (2)有利于提高地理学习的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好的老师、最大的动因。五彩缤纷的生活景观,多种多样的社会生活现象与问题,会引起他们的好奇感和探究心理,从而激发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
    (3)有利于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联系生活现象学习地理,有利于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由于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学生看得到、摸得着,因此联系生活实际学习地理,学生容易接受,便于理解。
    (4)有利于增强生活能力。鉴于学生缺乏生活技能的倾向,地理可以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有关地理技能的操练,有效地帮助学生应对生活中的困难,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增强生活能力,提高对未来生活的适应能力,更大程度地满足生存的需要。

  • 第14题: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建议教师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对该教学建议的理解,不恰当的是( )。

    A、注重听说读写的有机联系,整合教学内容,统筹安排教学活动
    B、注重语文知识的系统讲授,强化基本技能训练,打好语文基础
    C、善于通过专题学习等方式,沟通课堂内外,增加语文实践机会
    D、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拓展语文学习空间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理解。教师在教学中要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主要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教师应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注重听说读写之间的有机联系,加强教学内容的整合,统筹安排教学活动。②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重视学生读书、写作、口语交际、搜集处理信息等语文实践,提倡多读多写,改变机械、粗糙、繁琐的作业方式,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学会学习。③善于通过专题学习等方式,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听说读写,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④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故选择B选项。

  • 第15题:

    某教师阅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后,写了一段学习体会,下列对语文课程评价根本目的的理解,正确的是( )。

    A、诊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B、反映学生语文学习效果
    C、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D、促进学生学习,改善教师教学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教学评价。课程评价种类多样,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学习,改善教师教学。故选择D选项。

  • 第16题:

    某教师阅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后,写了一段学习体会,下列对语文课程评价根本目的的理解,正确的是( )。


    A.诊断在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B.反映学生语文学习效果
    C.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D.促进学生学习,改善教师教学

    答案:D
    解析:
    注意题干中的题眼是“根本目的”。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建议,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普通高中语文课程与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相衔接,致力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评价要突出整体性和综合性,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几方面进行全面考察。课程评价种类多样,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学习,改善教师教学。A、B、C三项均不是根本目的的体现。

  • 第17题:

    教师自学《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后,对“阅读教学和评价建议”的相关内容发表一些看法,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


    A.阅读教学中要避免使用比喻、排比等知识概念
    B.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多角度、有创意地解读文本
    C.文学类文本阅读重在评价学生的信息筛选能力
    D.略读评价重在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综合理解能力

    答案:B
    解析:
    知识点:学生对于新课标的理解。虽涉及重要的课标知识,但考生立足个人理解研读选项便可做出正确选择。教师鼓励学生进行文本解读是教师引导性的重要表现。B项正确。

    A项: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如“比喻、排比”等知识。该观点阐释过于绝对,脱离具体情境。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文学作品阅读的评价,着重考查学生感受形象、体验情感、品味语言的水平。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略读的评价,重在考查学生能否把握阅读材料的大意,并不需要考查综合理解能力。与题干不符,排除。

  • 第18题: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__________课程。


    答案:
    解析:
    实践性

  • 第19题:

    某教师阅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后,写了一段学习体会,下列对语文教学评价方式的理解,不恰当的是()。

    • A、评价方式和评价主体可以多元化
    • B、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 C、要注重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
    • D、导向功能是当代教育评价最为关注的问题

    正确答案:D

  • 第20题:

    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教学建议理解错误的是( )

    • A、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 B、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 C、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语文教学应在教师的组织下进行
    • D、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课程的实践性和综合性

    正确答案:C

  • 第21题:

    学习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后,教师对其重要内容进行了回忆总结,其中总结错误的一项是()。

    • A、《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 B、《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
    • C、《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总目标指出:课程目标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三者相互渗透,融为一体。目标的设计着眼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 D、《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三学段阅读目标指出:阅读议论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正确答案:D

  • 第22题:

    单选题
    某教师阅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后,写了一段关于语文教学资源的理解,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教师要树立正确的课程资源观.重视生活中课程资源的开发

    B

    方言俗语、自然风光不能成为语文课程资源

    C

    教师应借助生活中的阅读资源,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D

    教师应指导学生自主发掘课程资源,自主学习


    正确答案: B
    解析: 生活中的各类资源都可以开发成语文课程资源。如自然风光,在教科书中可以以其为主题,介绍自然的美,培养学生感受自然美的能力。教材中《故都的秋》《春》等文章都是对自然风光的描写。

  • 第23题:

    单选题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
    A

    培养学生自读能力

    B

    归纳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

    C

    理解课文

    D

    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正确答案: D
    解析: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提到: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