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usouti.com

在讲完《苏州园林》后,老师设计了两道有创意的语文作业: 作业一:围绕“苏州园林之美”和“《苏州园林》之美”这两个话题说话。 作业二:从课文中选一组词语或句子,组合起来,为苏州园林的宣传片配一段解说词。(学生准备,老师播放介绍苏州园林的视频,配合学生展示) 关于以上作业设计意图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个环节是对课文整体的再次把握,是对前面学习内容的深化 B.围绕“苏州园林之美”说话的目的是让学生感受到文章内容之美,并完成对说明对象及其特点的把握 C.围绕“《苏州园林》之美”说话的目的是让学生

题目
在讲完《苏州园林》后,老师设计了两道有创意的语文作业:
作业一:围绕“苏州园林之美”和“《苏州园林》之美”这两个话题说话。
作业二:从课文中选一组词语或句子,组合起来,为苏州园林的宣传片配一段解说词。(学生准备,老师播放介绍苏州园林的视频,配合学生展示)
关于以上作业设计意图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个环节是对课文整体的再次把握,是对前面学习内容的深化
B.围绕“苏州园林之美”说话的目的是让学生感受到文章内容之美,并完成对说明对象及其特点的把握
C.围绕“《苏州园林》之美”说话的目的是让学生感受文章结构、语言等形式之美,积累写作的相关经验
D.这两个作业是对学生写作能力的训练,学生需要从文中找出相关内容进行组合

相似考题
参考答案和解析
答案:D
解析:
学生要完成以上教学作业,需要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词语和句子,组合起来,为苏州园林的宣传片配上解说词,是对本节课学些内容的总结和深化。学生需要回顾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和主要内容,把学习中掌握的信息加工、整合成相对简洁又重点突出的介绍性文字。这是对学生概括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的综合训练,也是符合学生学习情况的综合检验。
更多“在讲完《苏州园林》后,老师设计了两道有创意的语文作业: ”相关问题
  • 第1题:

    李老师在美术鉴赏课上,让学生自由抒发情感,表达自己的个性,在作业中激发学生的创意,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这体现了课程性质的()。


    A.视觉性

    B.实践性

    C.人文性

    D.愉悦性

    答案:D
    解析:
    愉悦性是学生在学习中自由抒发情感,表达个性和创意,增强自信息,养成健康人格。视觉性是学生在学习中积累视觉、触觉和其他感官的经验。实践性是学生在学习中运用传统媒介或新媒体创造作品。人文性,学生在美术学习中学会欣赏和尊重不同时代和文化的美术作品.关注生活中的美术现象,涵养人文精神。

  • 第2题:

    某教师在讲完《游褒禅山记》之后,设计了“漫步山水,欣赏华夏风光”的课外阅读专题,这一专题属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选修系列中的()。

    A.语言文字应用
    B.诗歌与散文
    C.文化论著研读
    D.小说与戏剧

    答案:B
    解析:
    《游褒禅山记》是山水游记类散文,所以,这一专题应该是诗歌与散文。

  • 第3题:

    阅读以下教学片段,回答问题。
    在讲完《三峡》后,教师设计了两道有创意的语文作业。
    师:长江三峡,美不胜收。郦道元笔下的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令人不禁也想来一场三峡之旅。
    作业一:现在请你担任某旅游局的宣传员,根据郦道元《三峡》的描写,查阅相关的资料,利用你的绘画、书法技能,发挥想象,选择任意一个主题,策划一份关于三峡景点的宣传广告。
    作业二:现在请你担任某一旅游局的导游,为到三峡来游玩的游客讲解有关三峡的文化和游资源。要求:时长三分钟,解说词要真实、生动、形象。
    从教学作业意义的方面进行解读,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作业一:让学生发挥想象,运用各种技能设计宣传广告,把文章抽象的文字描述化为具体、短小的图文并茂的形式,帮助学生从深层次了解三峡,这种作业形式值得提倡
    B、作业一:学生完成这一作业,不仅需要学生有高度的概括能力,还要有思考、动手能力,同时也需要学生去了解广告的基本特点,训练了学生撰写广告的能力,侧面提高写作水平
    C、作业二:训练学生写解说词的能力,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要去查阅大量的相关资料,但是从教学上面来讲,一定程度上会耽误学生的课业
    D、这样的设计非常实用,符合社会的需要,真正体现了生活化语文的理念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作业设计。作业二:训练学生写解说词的能力,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要去查阅大量的相关资料,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还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学生利用课外时间查阅资料,在一定程度了促进了学生知识的提高与能力的进步,并不耽误学业。故本题当选C项。

  • 第4题:

    在讲完“校园的绿地面积”后,王老师要求学生回家测量自家房间的面积,这种教学方法是( )。

    A.实践研究法
    B.实验教学法
    C.实习作业法
    D.实物演示法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教学方法,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有三种: 练习法: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以达到对知识的消化和巩固并形成技能技巧的一种教学方法。
    实验法:实验法是教师指导学生运用一定的仪器设备,在控制条件下进行独立作业,以获取知识和验证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实习作业法: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组织学生在校内外参加实践活动,将书本知识运用于实践的一种教学方法。

  • 第5题:

    小李在班级中成绩一般,是老师和同学忽视的对象。有一天上语文课,他在那里叠纸飞机,为了引起同学和老师的注意,他把飞机投向空中。语文老师当场在全班同学面前批评了他。 请用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分析这个语文老师处理问题的方法及其效果。


    正确答案: 根据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语文老师所采取的方法是惩罚,这样不仅不会改变小李的不良行为,反而迎合了他渴望被老师和同学注意的需要。在本材料中,语文老师可以采用消退的方法来消除小李的不良行为。消退是一种无强化的过程,其作用在于降低某种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以达到消除某种行为的目的。不去强化而去淡化,既可消除不正确行为,又不会带来诸如惩罚等导致的感情受挫的副作用。材料中小李在课堂上叠纸飞机并把飞机投向空中,是为了得到老师或同学的关注(强化),老师与同学可以不予理睬,不给予其希望得到的强化,那么此类行为就会逐渐减少。因此,消退是减少不良行为、消除坏习惯的有效方法。

  • 第6题:

    某教师在讲完《游褒禅山记》之后,设计了“徜徉山水,感悟人生”课外阅读专题,这一专题属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选修系列中的()。

    • A、语言文字应用
    • B、诗歌与散文
    • C、文化论著研读
    • D、小说与戏剧

    正确答案:B

  • 第7题:

    单选题
    阅读以下教学片段,回答问题。 在讲完《三峡》后,老师设计了两道有创意的语文作业。 师:长江三峡,美不胜收。郦道元笔下的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令人不禁也想来一场三峡之旅。 作业一:现在请你担任某旅游局的宣传员,根据郦道元《三峡》的描写,查阅相关的资料,利用你的绘画、书法技能,发挥想象,选择任意一个主题,策划一份关于三峡景点的宣传广告。 作业二:现在请你担任某一旅游局的导游。为到三峡来游玩的游客讲解有关三峡的文化和旅游资源。要求:时长三分钟,解说词要真实、生动、形象。 从教学作业意义的方面进行解读,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

    作业一:让学生发挥想象,运用各种技能设计宣传广告,把文章抽象的文字描述化为具体、短小的图文并茂的形式,帮助学生从深层次了解三峡,这种作业形式值得提倡

    B

    作业一:学生完成这一作业,不仅需要学生有高度的概括能力,还要有思考、动手能力,同时也需要学生去了解广告的基本特点,训练了学生撰写广告的能力,侧面提高写作水平

    C

    作业二:训练学生写解说词的能力,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要去查阅大量的相关资料。但是从教学上面来讲,一定程度上会耽误学生的课业

    D

    这样的设计非常实用,符合社会的需要,真正体现了生活化语文的理念


    正确答案: C
    解析: 学生利用课外时间查阅资料,在一定程度了促进了学生知识的提高与能力的进步,并不耽误学业。

  • 第8题:

    单选题
    去年李文同学参加市作文大赛,名落孙山,他很沮丧。语文老师对他只说了一句话:“这会过去的。”今年,李文同学又参加市作文大赛,获得一等奖,他可高兴了。这时语文老师还是对他只说了一句话:“这会过去的。”对这段文字理解准确的是(  )。
    A

    语文老师让李文学会忘掉一切

    B

    语文老师不关心李文的事情

    C

    语文老师认为成功和失败是一样的

    D

    语文老师教诲李文胜不骄败不馁


    正确答案: C
    解析:
    语文老师第一次说“这会过去的”,是指失败是会过去的,意在告诉李文不要灰心、气馁;第二次说“这会过去的”,是指成功是会过去的,意在告诫李文不要骄傲。综合起来,即语文老师教诲李文胜不骄败不馁。

  • 第9题:

    问答题
    小李在班级中成绩一般,是老师和同学忽视的对象。有一天上语文课,他在那里叠纸飞机,为了引起同学和老师的注意,他把飞机投向空中。语文老师当场在全班同学面前批评了他。 请用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分析这个语文老师处理问题的方法及其效果。

    正确答案: 根据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语文老师所采取的方法是惩罚,这样不仅不会改变小李的不良行为,反而迎合了他渴望被老师和同学注意的需要。在本材料中,语文老师可以采用消退的方法来消除小李的不良行为。消退是一种无强化的过程,其作用在于降低某种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以达到消除某种行为的目的。不去强化而去淡化,既可消除不正确行为,又不会带来诸如惩罚等导致的感情受挫的副作用。材料中小李在课堂上叠纸飞机并把飞机投向空中,是为了得到老师或同学的关注(强化),老师与同学可以不予理睬,不给予其希望得到的强化,那么此类行为就会逐渐减少。因此,消退是减少不良行为、消除坏习惯的有效方法。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老师给全班60个学生布置了两道作业题,其中有40个人做对了第一道题,有31个人做对了第二道题,有4个人两道题都做错了。那么,你能算出来两道题都做对的人数吗?

    正确答案: 两道题都做对的有15个人。40+31(604)=15。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初中语文《苏州园林》
    一、考题回顾



    答案:
    解析: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显示“苏州园林”美景。
    有人说:“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苏州园林,名闻全国,誉满世界。距今约二千四百年的夫差的馆娃宫,便是苏州第一座园林。现存的园林近则四五百年,远则上千年,可谓源远流长。苏州园林究竟有几处,尚无确切的统计,现存园林尚近二百处,无怪乎人们称苏州为“园林城市”。让我们随着叶圣陶老先生去观赏那富有诗情画意的园林吧。
    (二)整体感知
    1.学生齐读第4段。
    2.选一位同学介绍本段的说明顺序。
    明确:本段先写假山堆叠的艺术,或重峦叠嶂,或竹木掩映,游人远望有观赏古代名画的美感,攀登则有如身在山中的感觉。次写池沼和其他景物的配合,或河上两桥相望,各呈异彩;或石头花草,随意点缀,无不皆美。最后写池沼中还有亭亭玉立的荷花,活泼戏耍的游鱼,充满生气。“图画美”贯穿整个段落。
    (三)深入研读
    1.要求学生分析本文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结合实例体会其作用。
    (1)学生圈点勾画,独立分析。
    (2)小组内交流看法,求同存异。
    (3)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存同析异。
    ①明确:举例子
    “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
    ②明确:引用
    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③明确: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苏州园林的图画美。
    2.多媒体显示:“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艺术”与“技术”有什么区别?)
    学生朗读句子,悉心体味,思考。
    明确:“艺术”是强调个人独创性的活动,其成果能给人以审美愉悦,并且无法被复制;“技术”,意味着有固定的程序和手法,其成果是具有实际效用的东西,一般可以大量复制。体会语言的准确性、严谨性。
    (四)拓展延伸
    将《苏州园林》中找到的说明方法与《中国石拱桥》作对比。
    (五)小结作业
    小结:在领略苏州园林艺术美的同时,体会作者情感。(学生探讨:“作者为何能写出如此的美景?”自主发言:喜爱之情。)
    仿句训练:仿照本段,利用总分总的格式写一段话,要求分说部分用一组排比句。下堂课进行交流。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概括下苏州园林的整体特征。
    【参考答案】
    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假山的堆叠有自然之趣,让人忘却其为假山。池沼则“大多引用活水”,是因为活水才有生趣。“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往往安排桥梁”,讲的是因地制宜,印证了前面所说的“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两座以上的桥梁,决不雷同,讲的其实也是避免对称,讲究自然之趣。细处也不放过,如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布置几块石头或种上花草。这些安排,使得苏州园林中的假山与池沼虽出自人工,却能宛如天成,这也正是园林中的山水所追求的境界。
    以上就是我全部答案,谢谢考官!
    2.在品读课文的提问式引导过渡环节,你设计的目的是什么?
    【参考答案】
    在这一环节,我设置了四个问题逐步引导学生探究与感受苏州园林的美。首先我设置了问题:为实现“图画美”设计者和匠师们是怎样考虑的?学生通过认真读阅读课文能找到问题的答案:假山池沼的配合。然后我便紧接着提问:他们的愿望达到了吗?文中哪句话是为此证明?学生再次快速阅读全文找出答案。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学生读了作者的文章自然也有自己独特的感受。这一部分之所以这样设计,是紧紧跟随上一“整体感知”环节,环环相扣,步步引导,答案都在课本中,学生很容易就能把握,紧跟着教师的引导进入本环节,从而更好的探究园林之美。

  • 第12题:

    某教师在讲完《游褒禅山记》之后,设计了“漫步山水,欣赏华夏风光”的课外阅读专题,这一专题属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选修系列中的( )。

    A、语言文字应用
    B、诗歌与散文
    C、文化论著研读
    D、小说与戏剧

    答案:B
    解析:
    《游褒禅山记》是山水游记类散文,所以,这一专题应该是诗歌与散文。

  • 第13题:

    王老师教六年级语文兼班主任,他每天都给学生布置大量作业,其实要批改堆积如山的作业也是一种折磨。他想,学生完成这些作业肯定不轻松。
    一天下午放学前,王老师突然想,让学生自己给自己设计一次作业会怎么样呢?就叫“自设作业”吧。当他把这一想法告诉学生时,学生很惊讶,作业还有自己设计的吗?同学们感到既新鲜又激动。
    第二天,王老师带着期盼和不安的心情打开了那一份份作业,着实吃了一惊!有“老师,我考考您”,有“小发明介绍”,有“诉说我的烦恼”,有“我喜欢的名人名言”,有主题班会设计方案,有显示个性的硬笔书法,有的干脆是一幅自画像……看着这些丰富多彩的作业,王老师激动不已!这些作业是同学们怀着极大的热情设计的,那里有学生的坦诚和率真,有学生的希望、喜悦、烦恼和困惑,还有他们对美的理解和对是非的判断。这其中闪烁着创造和智慧的火花,是师生之间心与心的交流。
    当下午放学前王老师把作业本发下去时,同学们一改以往看也不看便塞进书包的习惯,迫不及待地翻开作业本,品味着老师批改的一字一句。借此时机,王老师指导学生把“自设作业”和语言学习结合起来。
    以后的日子,“自设作业”竟在许多学生的作业中生了根。王老师发现,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更浓了。
    问题:请从学生观的角度,谈谈你从材料中获得的启示。(14分)


    答案:
    解析:
    传统的作业偏重知识记忆,作业量大,作业评价也以知识评价为中心,强调客观内容,忽视了作业的探究功能,影响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教师多样教学,既不利于学生个性和创新能力的发展,也不利于教师尝试多种教育实践。为了改变这种现状,王老师创设了“自设作业”,让学生自己设计、自己完成作业。
    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观强调以下三点:
    (1)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这意味着:①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教师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从而有效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②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教师应该相信学生的确潜藏着巨大的发展能量,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积极成长的,是有培养前途的,是追求进步和完善的,是可以获得成功的。③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这就意味着学生还是一个不成熟的人,是一个正在成长的人。从教育角度讲,它意味着学生是在教育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是在教师指导下成长起来的。
    (2)学生是完整的、独特的人。这意味着:①学生是完整的人。学生并不是单纯的学习者,而是有着丰富个性的完整的人,不仅具备全部的智慧力量和人格力量,而且体验着全部的教育生活。要把学生作为完整的人来对待,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给予学生全面展现个性力量的时间和空间。②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独特性也意味着差异性,不仅要认识到学生的差异,而且要承认学生的差异,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得到完全的、自由的发展。③学生和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学生的观察、思考、选择和体验,都和成人有着明显的不同。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这意味着教师要把学生当作不以自己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当作具有独立性的人来看待,使自己的教育和教学适应他们的情况、条件、要求和思想认识的发展规律。
    案例中,首先,王老师的“自设作业”没有过多的条条框框的约束,使处于发展关键期的小学高年级学生能充分活跃思维,在自选自由的基础上按兴趣发展。这体现了教师把学生作为一个发展的人,相信学生的身心发展有其特定的规律和特点,相信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并且相信学生是要在教师指导下成长起来的学生观。其次,自设作业可以增强学生的动手和策划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证精神和创新精神,给予学生全面展现个性力量的时间和空间,并且通过自设作业,老师能够发现学生的特点和兴趣,因材施教,给予学生恰当的反馈,引起学生的求知欲,用适当的方法去引导学生、教育学生、培养学生。这体现了教师把学生作为完整的、独特个体的学生观。最后,自设作业的作业量、作业难度、作业形式等都是自选的,这体现了教师把学生当作独立个体看待,使教学适应学生情况的学生观。

  • 第14题:

    讲完“体积的大小”后,张老师要求学生回家量一量日常用品的体积,这种教学方法是()。

    • A、实物演示法
    • B、实习作业法
    • C、实验教学法
    • D、实践探究法

    正确答案:B

  • 第15题:

    语文课上,有个学生总是喜欢跟周围同学讲话,交头接耳。语文老师多次提醒、制止,但还是无济于事。时间长了,语文老师开始责骂、讥讽、奚落他,有时候也惩罚他。渐渐地,这个学生越来越不喜欢上语文课,对语文老师产生了极度的厌恶感,最后出现了厌学情绪。家长找老师询问原因,这个老师说:"我严格要求有什么错?" 问题:请你根据德育原则分析,这个老师的做法有错吗?如果有错,他违反了什么德育原则?


    正确答案: 该教师的做法有错,这个案例主要反映出德育活动中如何处理好严格要求学生与尊重学生相结合的问题。该教师的做法违反了这个德育原则。对于学生的学习,教师应该严格要求,这是教师的教育责任,是教育学生的措施。但是,在对学生严格要求的同时,教师也要尊重学生,关怀、热爱和信任学生,这是教师教育学生的前提。所以教师在教育学生时,应该处理好严格要求和尊重学生之间的关系,对学生提出合情合理的要求。严格要求学生和尊重学生是相辅相成、相互联系的。两者相结合,能激发学生的信心和动力,为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提供方向。

  • 第16题:

    问答题
    案例一,一天,班里的学习尖子朱小东给语文老师说:“老师,您好,我向您提个建议,你布置的字词我早已写过了,能不能再给我布置点别的作业,我不想再机械地抄写这些词语了,真没意思。”案例二又到了交作业的时间了。“老师,董小明的作业又没写。他每次这样的实践作业都不写,”小组长认真地向老师汇报。老师把这些没交作业的同学叫过来大声训斥,询问原因,他们仿佛也很无辜:“老师,不是我们不写作业,而是这样的作业我们不会写。”请结合案例现象,说明在当前新课改的背景下如何合理有效地布置作业。

    正确答案:
    解析:

  • 第17题:

    单选题
    讲完“体积的大小”后,张老师要求学生回家量一量日常用品的体积,这种教学方法是()。
    A

    实物演示法

    B

    实习作业法

    C

    实验教学法

    D

    实践探究法


    正确答案: D
    解析: 实习作业法是指根据教学任务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在校内外一定场所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际操作和其他活动,以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这种方法在自然学科的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如数学课的测量练习、生物课的植物栽培等。

  • 第18题:

    问答题
    材料:   王老师教六年级语文兼班主任,他每天都给学生布置大量作业,其实要批改堆积如山的作业也是一种折磨。他想,学生完成这些作业肯定不轻松。一天下午放学前,王老师突然想,让学生自己给自己设计一次作业会怎么样呢?就叫“自设作业”吧。当他把这一想法告诉学生时,学生很惊讶,作业还有自己设计的吗?同学们感到既新鲜又激动。    第二天,王老师带着期盼和不安的心情打开了那一份份作业,着实吃了一惊!有“老师,我考考您”,有“小发明介绍”,有“诉说我的烦恼”,有“我喜欢的名人名言”,有主题班会设计方案,有显示个性的硬笔书法,有的干脆是一幅自画像……看着这些丰富多彩的作业,王老师激动不已!这些作业是同学们怀着极大的热情设计的,那里有学生的坦诚和率真,有学生的希望、喜悦、烦恼的困惑,还有他们对美的理解和对是非的判断,这其中闪烁着创造和智慧的火花,是师生之间心与心的交流。    当下午放学前王老师把作业本发下去时,同学们一改以往看也不看便塞进书包的习惯,而是迫不及待地翻开作业本,品位着老师批改的一字一句。借此时机,王老师指导学生把“自设作业”和语文学习结合起来。以后的日子,“自设作业”竟在许多学生的作业中生了根。王老师发现,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更浓了。问题:请从学生观的角度,谈谈你从材料中获得的启示。(14分)

    正确答案:
    解析:

  • 第19题:

    单选题
    某教师在讲完《游褒禅山记》之后,设计了“徜徉山水,感悟人生”课外阅读专题,这一专题属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选修系列中的()。
    A

    语言文字应用

    B

    诗歌与散文

    C

    文化论著研读

    D

    小说与戏剧


    正确答案: C
    解析: 《游褒禅山记》是山水游记类散文,所以,这一专题应该是诗歌与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