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usouti.com
更多“中西艺术语言有哪些不同,举例说明?【专业知识】”相关问题
  • 第1题:

    举例说明儿童文学的语言在其艺术表现上的特殊性。


    正确答案: 儿童文学的语言在其艺术表现上的特殊性:
    (1)形象性 例:“拇指姑娘冻得直像风中秋叶似的抖个不停。”这种形象化的语言使儿童对于作品中的事物有了清楚.明确.直观的印象和理解。
    (2)简洁性 例:《我家房外的青草地》的开头,“山羊雅什卡是我童年时代最亲密的朋友。我和它日日夜夜在一起。”这个开头完全用朴素的语言和简洁的句式,其中蕴涵了深挚的主题。
    (3)音乐性 例:《“下次开船”港》里写:“孩子们,你们就生长吧,跳跃吧,奔跑吧,飞翔吧!”语音层的高亢音调.快速的节奏。
    (4)叙述性 例:《海的女儿》中:“它们的枝干叶子„„所有的大鱼小鱼„„海里最深的地方„„“用极强的音乐感和诗意的笔触叙述了海底的美妙景色。

  • 第2题:

    举例说明语言分化的产物有哪些?


    正确答案:语言随着社会分化而分化.当一个社会集团由于某种原因而分化为几个社会集团时,语言也会出现分化.同时,社会分化程度的深浅也直接决定着语言分化的程度.
    (1)语言的分化首先表现为地域方言,即同一种语言的各种地方变体的产生上.地域方言是与社会的半分化状态相适应的.一个统一的社会,由于封建割据,交通阻隔等原因,有时分化为若干半独立的社会单位,它们之间的联系不多,关系疏远,交际减少,但整个社会并没有完全解体.这种社会分化导致语言社会功能的变化,从而引起语言体系中差别的扩大,一种语言分化为不同的方言.如汉语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先后形成了七大方言: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闽方言和粤方言.
    (2)其次,语言的分化表现在有共同历史来源的亲属语言上.一个统一的社会,由于国家的解体.分治等原因,有时分化为几个独立的社会单位.语言便在不同方言的基础上继续分化为几种独立的亲属语言.例如,蒙古帝国瓦解后,原来的蒙古语便分化为许多独立的语言:蒙古语.东乡语.土语.达翰尔语.保安语以及苏联的希里亚特语等.

  • 第3题:

    文学艺术语言与科学技术语言和日常生活语言有何不同?


    正确答案: 语言具有多重功能,文学艺术语言的功能主要在于表情,科学技术和日常生活语言的主要功能在于表意。文学语言是经过陌生化了的日常生活语言。文学语言不仅在形式上不同于日常生活语言,在内容中也不同于日常生活语言和科学语言。有些文学语言甚至不合科学,不合日常生活事理。如我们说“旭日东升”、“心在流血”等。因此,我们不能用日常生活的方法来读解文学作品。

  • 第4题:

    实词和虚词有哪些不同特点?举例说明。


    正确答案: 第一,实词的意义比较实在,是我们表达思想的主要载体;虚词比较虚,没有实在意义,主要表示实词与实词之间的语法关系,虚词可以使表达更为精密、明确。比如“我的老师”中的“的”表示修饰关系,“看过”中的“过”表示完成。
    第二,实词可以单说,可以单独回答问题。例如“你好吗?”“好”。而虚词都是黏着的,不能单说,例如“因为、关于、的、如果“等等。
    第三,从数量上看,虚词数量有限,属于封闭性词类,数量少,很少变化。实词属于开放性词类。

  • 第5题:

    中西医汇通派的不同主张有哪些?


    正确答案: 反对废止中医的,多主张中西医汇通,但在实现汇通的方法上,存在三种不同的主张:其一、以中医为主的中西医汇通,代表人物有唐容川、张锡纯、吴汉仙、杨则民和王问樵等。其二、通过中医的科学化实现中西医汇通,如丁福宝、陆渊雷和谭次仲等。其三、主张中西医各有所长,应相互参照,如恽铁樵、朱沛文、吴瑞甫等。

  • 第6题:

    简述中国传统艺术的特色。/中西方艺术的不同之处。


    正确答案: 一、“礼乐一体”的原则。 所谓“礼乐一体”,一是有礼必乐,乐附于礼;二是乐在诸多艺术中独具至尊地位。这是因为历代儒家学者都把“乐”看作是道德感化和政治教化的手段。周公“治礼作乐”即是把礼乐一并作为维持西周奴隶主统治的两大支柱,因而一旦到春秋战国时期发生了社会变化,孔子就认为是“礼崩乐坏”。由于儒家的不断提倡和发挥,礼乐并列为封建统治者的工具,乐也在社会生活和艺术领域中占有崇高地位。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即把“乐”当作人们修身成仁的关键,又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无所措手足。”可见孔子又把“乐”作为兴邦治国的根本。其后的孟子、荀子和其他儒家学者无不重视“乐”的作用。
    荀子作《乐论》来论述音乐的审美、教育作用,认为乐“可以善民心”,“移风俗”,使“行列得正”,“进退得齐”;认为中平、肃庄的音乐可以使“民和”、“民齐”、“冰劲城固”,敌人不敢入侵;而妖冶的音乐可以导致人民“流轻鄙贱”,引起战争。《礼记》也专门有《乐记》一篇,系统论述了音乐的本质、美感、作用以及乐与礼的关系等问题。《乐记》认为,“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认为“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敌世之因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这里把音乐当作衡量天下兴亡治乱的标尺。正是这一缘故,历代统治者都非常重视乐。
    《诗经》、《楚辞》原本都是乐的歌词,而不是独立的文学作品。秦代专门设立“乐府”,掌管音乐事务。汉武帝时进一步扩大乐府规模,掌管朝会宴飨、道路游行时的各种音乐,同时采集民间歌曲,今日所见的汉乐府诗即是那时乐曲的歌词。整个封建社会可以说有礼必有乐,无乐不成礼。如祭祀天地山川、先祖先师要用乐,叫“郊庙乐章”;举行宴享朝会要用乐,叫“燕射乐章”;练兵习武也用乐,叫“鼓吹曲”或“横吹曲”,等等。可以说,封建帝王的各种礼仪活动,都有乐曲相配,因此,朝廷总是拥有强大的乐队,并且由“太常寺”负责管理。这是朝廷的礼乐。民间也有自己的礼乐,如乡间的红白大事、集体的喜庆之事等都要有乐曲演奏。这种礼乐一体的原则是很突出的。西方的音乐却是一门独立的艺术,音乐家有独立的地位,音乐也是独立的艺术活动。
    二、融合互通的精神,即中国艺术的诸门类不是各自为域,互不相关的,而是彼此相通,融合为一的。
    古代所谓的“乐”实际不只是音乐,而是音乐、舞蹈和诗歌的综合。墨子评论儒家是“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是说《诗经》既可以朗诵,可以弦弹,也可以歌唱和舞蹈。其后历代诗词,既可以配曲演唱,又可以闻之起舞。汉唐以后,流行书画,二者难以分家,被称为“书画同源”,其理论和技法都是相通的。中国历史上的画家,往往又是书法家,有时甚至同时还是诗人,因为诗画也不分家。诗是无颜色的画,画是有颜色的诗;画面上的题画诗往往画龙点睛,道出画旨。元代以后兴起的戏曲,也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念、唱、舞、曲、诗、乐共熔于一炉,缺一构不成戏曲艺术。如果把戏曲舞台上各类人物的扮相和表演跟历代神佛雕塑作一番比较,也会发现戏曲艺术和雕塑艺术之间也有某种融合。可以认为,戏曲人物的扮相和表演,吸收了历代雕塑艺术的造型美,而后来的雕塑艺术家们怕也从戏曲人物的扮相和表演中得到一定的启发。
    台湾学者钱穆在比较中西文化时指出,中国文化讲“合”,西方文化讲“分”。在中国文化中,诗画一家、书画同源、文史哲自古难分,而西方文化是诗画无关,乐舞独立,文史哲各自为一门学科,甚至歌剧、话剧也各自分野。中国艺术之所以具有这种融合性和相同性,是因为中国的艺术讲情、讲趣,讲喜怒哀乐之情、讲远近虚实之趣,而情趣都归之于心,心只一处,所以只能合;而西方艺术则讲理、讲形,将万事万物之理,讲长短方圆之形,这二者都归于物,物具万象,所以必定分。 
    三、注重神韵的技法,即中国艺术注重表现事物的意趣和人的内在感情,要求在艺术创作中突出神似。 
    我国古代的艺术家和艺术评论家们都非常重视“神似”问题。所谓“神似”就是要求艺术创作要表现对象的典型特征,揭示它们的内在精神。顾恺之说“以形写神”,并很注意对人的眼睛的描画;南齐书法家王僧虔说的“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南齐画论家谢赫说的“气韵生动”;唐代书法家张怀瓘说的“风神骨气”、宋代欧阳修说的“古画画意不画形”等等,其含意都是强调艺术创作不能追求形似,而要追求神似;艺术家们所要表现的,不应当是与外界完全相同的客观事物,而应当是这些事物的神采和气韵,是艺术家自己的意趣和感情。中国艺术有“得意忘形、得意忘象、得意忘言“一说,指只要真正摄取了事物的意态和人物的神态,就不必去考虑它本身的形态。中国画特别注意写意,京剧艺术中的脸谱,表演中的哭笑,也都是一种写意,都是追求神似。一些大画家如明代徐渭、八大山人朱耷的画都是如此。注重神韵、大笔写意是中国艺术的本质特点。 
    四、用于教化的目的,即传统艺术很重视艺术的目的性和社会功能。 
    从孔子开始,儒家就很重视《诗经》的思想教育作用。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就是说《诗经》的思想教育作用是可以感发人的意志,可以观察兴亡得失,可以提高人的道德修养,还可以表现人们的哀怨情绪以批评不良政治。近可以侍奉父母,远可以为国君效力。正因为《诗经》有这么大的社会功能,孔子才说“不学诗,无以言。”音乐更是如此。儒家认为乐通于伦理,故审乐可以知政。东汉郑玄说:“听乐而知政之得失,则能正君臣民物之礼。”由于汉代以来的封建统治者以儒学作为自己的统治思想,因此特别强调艺术的“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的社会作用,要求乐要移情,诗要言志,戏曲表演要教人为善。 
    但另一方面,统治者又鄙视劳动人民的艺术。远在春秋战国时代,儒家就把“乐”分为“正声”和“淫声”、“雅乐”和“俗乐”两类。“正声”和“雅乐”是统治阶级的艺术,“淫声”和“俗乐”是劳动人民的艺术。在儒家看来,“雅”的艺术有助于教化,“俗”的艺术有伤于教化。因此,封建统治者总是竭力排斥劳动人民的艺术。如元明以来的戏曲,最初发展于民间,而且一直在市民阶层中广泛流行,尽管戏剧的作者们也在创作中表现封建说教,尽管“雅”腻了的统治者也常常“俗”一下戏曲,但戏曲艺术一直受鄙视,作家和演员都被视为下等人。西方艺术不讲明确的社会功能,人们对艺术的要求主要是娱乐、刺激,或得到一种艺术享受,雅俗的界限也不怎么明显。同样是大剧作家,莎士比亚在西方有很高的地位,而关汉卿在中国只能收入《录鬼簿》,中西艺术的目的性也截然不同。

  • 第7题:

    举例说明文学语言组织有哪些基本的辞格层面?


    正确答案:A.比喻和借代。比喻有三种:明喻、暗喻和借喻。
    ①明喻: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
    ②暗喻: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冰心《往事》
    ③借喻: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又上心头。李清照《一剪梅》;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借代是借用其他名称或语句代替常用的名称或语句的语言方式。借代辞格由本体和借体组成。如: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B.对偶和反复。
    ①当句对: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
    ②邻句对: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刘禹锡《陋室铭》
    ③隔句对:谁言碧山曲,不费青松直;谁言浊水泥,不污明月色。孟郊《寓言》
    ④反复: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李白《行路难》。
    C.倒装和反讽。
    ①倒装: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
    ②反讽:宝玉道:“没有枕头,咱们在一个枕头上吧!”黛玉听了,睁开眼,起身笑道:“真真你就是我命中的‘魔星’——请枕这一个!”曹雪芹《红楼梦》。

  • 第8题:

    问答题
    举例说明文学语言组织有哪些基本的辞格层面?

    正确答案: A.比喻和借代。比喻有三种:明喻、暗喻和借喻。
    ①明喻: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
    ②暗喻: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冰心《往事》
    ③借喻: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又上心头。李清照《一剪梅》;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借代是借用其他名称或语句代替常用的名称或语句的语言方式。借代辞格由本体和借体组成。如: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B.对偶和反复。
    ①当句对: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
    ②邻句对: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刘禹锡《陋室铭》
    ③隔句对:谁言碧山曲,不费青松直;谁言浊水泥,不污明月色。孟郊《寓言》
    ④反复: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李白《行路难》。
    C.倒装和反讽。
    ①倒装: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
    ②反讽:宝玉道:“没有枕头,咱们在一个枕头上吧!”黛玉听了,睁开眼,起身笑道:“真真你就是我命中的‘魔星’——请枕这一个!”曹雪芹《红楼梦》。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举例说明语言分化的产物有哪些?

    正确答案: 语言随着社会分化而分化.当一个社会集团由于某种原因而分化为几个社会集团时,语言也会出现分化.同时,社会分化程度的深浅也直接决定着语言分化的程度.
    (1)语言的分化首先表现为地域方言,即同一种语言的各种地方变体的产生上.地域方言是与社会的半分化状态相适应的.一个统一的社会,由于封建割据,交通阻隔等原因,有时分化为若干半独立的社会单位,它们之间的联系不多,关系疏远,交际减少,但整个社会并没有完全解体.这种社会分化导致语言社会功能的变化,从而引起语言体系中差别的扩大,一种语言分化为不同的方言.如汉语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先后形成了七大方言: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闽方言和粤方言.
    (2)其次,语言的分化表现在有共同历史来源的亲属语言上.一个统一的社会,由于国家的解体.分治等原因,有时分化为几个独立的社会单位.语言便在不同方言的基础上继续分化为几种独立的亲属语言.例如,蒙古帝国瓦解后,原来的蒙古语便分化为许多独立的语言:蒙古语.东乡语.土语.达翰尔语.保安语以及苏联的希里亚特语等.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实词和虚词有哪些不同特点?举例说明。

    正确答案: 第一,实词的意义比较实在,是我们表达思想的主要载体;虚词比较虚,没有实在意义,主要表示实词与实词之间的语法关系,虚词可以使表达更为精密、明确。比如“我的老师”中的“的”表示修饰关系,“看过”中的“过”表示完成。
    第二,实词可以单说,可以单独回答问题。例如“你好吗?”“好”。而虚词都是黏着的,不能单说,例如“因为、关于、的、如果“等等。
    第三,从数量上看,虚词数量有限,属于封闭性词类,数量少,很少变化。实词属于开放性词类。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举例说明绘画艺术与音乐艺术不同的艺术特征。

    正确答案: 绘画艺术特征:
    ①追求视觉形式。
    ②具有瞬间延展性。
    ③形神兼备性。
    音乐艺术特征:
    ①丰富的情感性。
    ②意义的象征性。
    ③形象的模糊性。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城市公共艺术的功能性有哪些方面,并举例说明。

    正确答案: 审美功能;教育功能;标志功能;展示主题功能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举例说明不同门类艺术之间的相通现象。


    正确答案:不同的艺术门类各有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但是,很多艺术形式在深层意义上是相通的,音乐中的节奏、旋律,舞蹈中的造型、动作,绘画中的色彩、线条,都与其他门类相关,而形式美中的平衡、对称、比例、和谐等,更是多种艺术共同遵循的基本原则。

  • 第14题:

    在语言教育活动中教师运用语言艺术的途径有哪些?


    正确答案:在语言教育活动中教师运用语言艺术的途径有:
    (1)讲述
    (2)朗诵
    (3)提问
    (4)建议
    (5)示范
    (6)评论

  • 第15题:

    用自己理解的语言简述新闻摄影与宣传摄影、艺术摄影有哪些不同特征?


    正确答案: 1)新闻摄影注重客观、真实;
    2)宣传摄影以传播主观意志并以期影响人们的思维和行为;
    3)艺术摄影除了追求视觉上的愉悦外,还会积极抒发作者的思想情怀。

  • 第16题:

    举例说明情绪是怎样使日常语言提升为艺术语言的


    正确答案: (1)情绪使得艺术语言自然而又具有诗意.
    在现实中,当客观对象向主体投射出诸如悲凉,愉悦和惊恐等各种刺激时,主体难以体会到自己的思维,而只意识到情绪的荡漾充实,抚触摇晃.情绪在此已成为审美体验的表现形式,艺术思维成为沟通主体与客体内蕴的桥梁和媒介;情绪也成为情感的展现方式,它挽起生命的各种因子.凭借这媒介和方式,主体尽情宣泄.这时主体的情绪外化为语言的情绪.言语艺术家们就凭着这主观情绪的宣泄为读者留下了富于魅力的情绪语言,即变异的艺术语言.(举例)
    (2)情绪造就了变异而又奇妙的艺术语言.
    当情绪强化和激烈时,情感难以控制,艺术家往往不能自已,思维由于情绪的蔓延将被淹没.此时,艺术语言往往会打破常规,产生变异.所谓变异,即是指汉语中的每个音节,语素,词,短语,句子,语段甚至篇章超出了常规的语言手段,辞面和辞里不一致,语言达到了妙用和巧用的高层次.
    任何情感都是自发的,无意识的自然流露.艺术语言所宣泄的这些情感表现在审美反映中,常常是主体受到某些触动而心潮翻滚,思绪万千.因此,变异的艺术语言的创造往往不是自觉的活动.一切通过理性的,智力的,意识所获得的东西,只有通过转化成为内心的情感,情绪,转化为出自心灵深处的呼声,才能通过艺术语言获得自然的流露.(举例)

  • 第17题:

    试述中国古典园林植物配置的艺术手法有哪些并举例说明?


    正确答案:(一)注重师法自然
    中国造园从秦汉时期帝王苑囿,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的自然山水园,以及成熟的文人写意山水园林,皆求自然景观,营造自然景色。
    (二)注重诗情画意
    古典园林中常借植物抒发某种意境和情趣。
    (三)巧于因借
    古典园林大多空间有限,要在有限的空间内表现无限的自然美景,园林植物造景就巧妙地运用“因借”的手法来丰富园林景色。秋借红叶夏借荫,墙借花影树借青(草)的例子比比皆是。
    (四)注重植物风韵美的运用 风韵美是植物自然美的升华。
    (五)按照画理取裁植物景观
    画理是国画原理和技法的论述、绘画经验之总结。
    (六)建筑与植物完美结合
    没有植物衬托的建筑缺乏生动的韵味。古典园林中建筑较多,造型各异,功能各不相同,以植物命题的建筑和景点能使园林主题更突出,并丰富建筑的艺术构图。

  • 第18题:

    中西神话的渊源有哪些不同。


    正确答案: 中西神话的不同的渊源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时间不同。中国属于自发性强的独立起源的第一代文明,神话的自发性特别强。而希腊神话则是属于继承性强和派生型的第三代文明,所以它能吸收和承袭各个先于自己的先进文化圈的许多遗产。
    二是地理环境不同。中国属于以农业立国的古老内陆国家,整个民族相对比较封闭、内向一些,所以自发的农耕的内陆文明创造了中国的神话。而希腊处于地中海沿岸,是一种海洋文明,文化开放且多元化,具有海外贸易和海外殖民的传统,所以更容易广泛汲取其他民族文化要素,包括神话要素。
    三是保存和流传过程不同。中国古代的文化带有强烈的自发倾向,自发而复杂的象形文字系统发展缓慢,使用起来不像希腊等国家借助其民族文字形成的拼音文字系统那么方便。
    而文字在春秋战国时期是作为诸子百家表达他们哲学思想和政治理念的工具。希腊神话却大部分是由民间唱诗的歌手所传承的,后来又经过诗人和戏剧家的加工创作,在此过程中他们往往加入个人的想象和润色,而且由于他们的生活和职责又要求他们必须以故事情节和内容丰富取胜。

  • 第19题:

    语言艺术有哪些特点?


    正确答案:语言艺术的特点有:
    1形象的间接性;
    2形象的模糊性;
    3多方面地反映社会生活;
    4思想的明晰性。

  • 第20题:

    问答题
    试论述动画视听语言的形式分类有哪些,并举例说明。

    正确答案: (1)以视听语言的语法系统为原则划分:实验动画片---亚历山大。科雷伊沃《天鹅》;叙事动画片---《埃及王子》
    (2)从动画片的传播系统来划分:影院动画片---《幽灵公主》;电视动画片---《猫和老鼠》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语言同化有哪些方式,举例说明。

    正确答案:
    语言同化是指一种语言排挤或代替其他语言,从而使被排挤、被代替的语言消亡的现象,有强迫同化和非强迫同化两种方式,具体表现如下:
    (1)强迫同化
    强迫同化是占统治地位的民族为了奴役和同化被统治民族而采取的语言同化政策。如日本人占领我国的东北和台湾时,就曾在东北和台湾强行推行日语。强迫同化要受到同化语言的激烈反抗,往往不太容易成功。
    (2)非强迫同化
    非强迫同化是指一个民族自愿放弃自己的语言而采用其他民族的语言的现象。如公元5世纪我国北方建立的鲜卑族的北魏政权,为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巩固自己的统治,统治者提出了“断诸北语,一从正音”,禁止说鲜卑语,积极推行汉化政策,这种自愿同化较易取得成功。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语言艺术有哪些特点?

    正确答案: 第一、语言艺术的表现很少受时空的限制,对社会人生的反映有巨大的容量。
    第二、语言艺术能够深刻、细腻地传达思想感情,表现人的心理生活。
    第三、语言的丰富表现潜力拓展了文学的审美空间,使文学在把握人生上成为最自由、最带普遍性的艺术种类。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简述中国传统艺术的特色。/中西方艺术的不同之处。

    正确答案: 一、“礼乐一体”的原则。 所谓“礼乐一体”,一是有礼必乐,乐附于礼;二是乐在诸多艺术中独具至尊地位。这是因为历代儒家学者都把“乐”看作是道德感化和政治教化的手段。周公“治礼作乐”即是把礼乐一并作为维持西周奴隶主统治的两大支柱,因而一旦到春秋战国时期发生了社会变化,孔子就认为是“礼崩乐坏”。由于儒家的不断提倡和发挥,礼乐并列为封建统治者的工具,乐也在社会生活和艺术领域中占有崇高地位。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即把“乐”当作人们修身成仁的关键,又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无所措手足。”可见孔子又把“乐”作为兴邦治国的根本。其后的孟子、荀子和其他儒家学者无不重视“乐”的作用。
    荀子作《乐论》来论述音乐的审美、教育作用,认为乐“可以善民心”,“移风俗”,使“行列得正”,“进退得齐”;认为中平、肃庄的音乐可以使“民和”、“民齐”、“冰劲城固”,敌人不敢入侵;而妖冶的音乐可以导致人民“流轻鄙贱”,引起战争。《礼记》也专门有《乐记》一篇,系统论述了音乐的本质、美感、作用以及乐与礼的关系等问题。《乐记》认为,“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认为“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敌世之因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这里把音乐当作衡量天下兴亡治乱的标尺。正是这一缘故,历代统治者都非常重视乐。
    《诗经》、《楚辞》原本都是乐的歌词,而不是独立的文学作品。秦代专门设立“乐府”,掌管音乐事务。汉武帝时进一步扩大乐府规模,掌管朝会宴飨、道路游行时的各种音乐,同时采集民间歌曲,今日所见的汉乐府诗即是那时乐曲的歌词。整个封建社会可以说有礼必有乐,无乐不成礼。如祭祀天地山川、先祖先师要用乐,叫“郊庙乐章”;举行宴享朝会要用乐,叫“燕射乐章”;练兵习武也用乐,叫“鼓吹曲”或“横吹曲”,等等。可以说,封建帝王的各种礼仪活动,都有乐曲相配,因此,朝廷总是拥有强大的乐队,并且由“太常寺”负责管理。这是朝廷的礼乐。民间也有自己的礼乐,如乡间的红白大事、集体的喜庆之事等都要有乐曲演奏。这种礼乐一体的原则是很突出的。西方的音乐却是一门独立的艺术,音乐家有独立的地位,音乐也是独立的艺术活动。
    二、融合互通的精神,即中国艺术的诸门类不是各自为域,互不相关的,而是彼此相通,融合为一的。
    古代所谓的“乐”实际不只是音乐,而是音乐、舞蹈和诗歌的综合。墨子评论儒家是“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是说《诗经》既可以朗诵,可以弦弹,也可以歌唱和舞蹈。其后历代诗词,既可以配曲演唱,又可以闻之起舞。汉唐以后,流行书画,二者难以分家,被称为“书画同源”,其理论和技法都是相通的。中国历史上的画家,往往又是书法家,有时甚至同时还是诗人,因为诗画也不分家。诗是无颜色的画,画是有颜色的诗;画面上的题画诗往往画龙点睛,道出画旨。元代以后兴起的戏曲,也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念、唱、舞、曲、诗、乐共熔于一炉,缺一构不成戏曲艺术。如果把戏曲舞台上各类人物的扮相和表演跟历代神佛雕塑作一番比较,也会发现戏曲艺术和雕塑艺术之间也有某种融合。可以认为,戏曲人物的扮相和表演,吸收了历代雕塑艺术的造型美,而后来的雕塑艺术家们怕也从戏曲人物的扮相和表演中得到一定的启发。
    台湾学者钱穆在比较中西文化时指出,中国文化讲“合”,西方文化讲“分”。在中国文化中,诗画一家、书画同源、文史哲自古难分,而西方文化是诗画无关,乐舞独立,文史哲各自为一门学科,甚至歌剧、话剧也各自分野。中国艺术之所以具有这种融合性和相同性,是因为中国的艺术讲情、讲趣,讲喜怒哀乐之情、讲远近虚实之趣,而情趣都归之于心,心只一处,所以只能合;而西方艺术则讲理、讲形,将万事万物之理,讲长短方圆之形,这二者都归于物,物具万象,所以必定分。 
    三、注重神韵的技法,即中国艺术注重表现事物的意趣和人的内在感情,要求在艺术创作中突出神似。 
    我国古代的艺术家和艺术评论家们都非常重视“神似”问题。所谓“神似”就是要求艺术创作要表现对象的典型特征,揭示它们的内在精神。顾恺之说“以形写神”,并很注意对人的眼睛的描画;南齐书法家王僧虔说的“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南齐画论家谢赫说的“气韵生动”;唐代书法家张怀瓘说的“风神骨气”、宋代欧阳修说的“古画画意不画形”等等,其含意都是强调艺术创作不能追求形似,而要追求神似;艺术家们所要表现的,不应当是与外界完全相同的客观事物,而应当是这些事物的神采和气韵,是艺术家自己的意趣和感情。中国艺术有“得意忘形、得意忘象、得意忘言“一说,指只要真正摄取了事物的意态和人物的神态,就不必去考虑它本身的形态。中国画特别注意写意,京剧艺术中的脸谱,表演中的哭笑,也都是一种写意,都是追求神似。一些大画家如明代徐渭、八大山人朱耷的画都是如此。注重神韵、大笔写意是中国艺术的本质特点。 
    四、用于教化的目的,即传统艺术很重视艺术的目的性和社会功能。 
    从孔子开始,儒家就很重视《诗经》的思想教育作用。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就是说《诗经》的思想教育作用是可以感发人的意志,可以观察兴亡得失,可以提高人的道德修养,还可以表现人们的哀怨情绪以批评不良政治。近可以侍奉父母,远可以为国君效力。正因为《诗经》有这么大的社会功能,孔子才说“不学诗,无以言。”音乐更是如此。儒家认为乐通于伦理,故审乐可以知政。东汉郑玄说:“听乐而知政之得失,则能正君臣民物之礼。”由于汉代以来的封建统治者以儒学作为自己的统治思想,因此特别强调艺术的“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的社会作用,要求乐要移情,诗要言志,戏曲表演要教人为善。 
    但另一方面,统治者又鄙视劳动人民的艺术。远在春秋战国时代,儒家就把“乐”分为“正声”和“淫声”、“雅乐”和“俗乐”两类。“正声”和“雅乐”是统治阶级的艺术,“淫声”和“俗乐”是劳动人民的艺术。在儒家看来,“雅”的艺术有助于教化,“俗”的艺术有伤于教化。因此,封建统治者总是竭力排斥劳动人民的艺术。如元明以来的戏曲,最初发展于民间,而且一直在市民阶层中广泛流行,尽管戏剧的作者们也在创作中表现封建说教,尽管“雅”腻了的统治者也常常“俗”一下戏曲,但戏曲艺术一直受鄙视,作家和演员都被视为下等人。西方艺术不讲明确的社会功能,人们对艺术的要求主要是娱乐、刺激,或得到一种艺术享受,雅俗的界限也不怎么明显。同样是大剧作家,莎士比亚在西方有很高的地位,而关汉卿在中国只能收入《录鬼簿》,中西艺术的目的性也截然不同。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