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usouti.com

下面是某教师在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教学过程中展示的一道讨论题,需要学生分组讨论。材料: 作为一种新兴网络传播方式,微博正式成为网络舆论主战场;但微博简短和情绪化的传播方式也容易成为谣言滋生的温床,给公众和社会带来不少因扰。一名忧心忡忡的网友认为:“为防止微博传播谣言,应关闭微博,以促进社会和谐”,他的理由如下:(1)很多人认为使用微博的目的主要用于表达主观感受,而非理性陈述事实,这就为谣言的产生和传播制造了机会。(2)微博现在火了,传播信息太快,微博上传播的谣言,难以追溯来源,辟谣的赶不上传谣的,以

题目
下面是某教师在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教学过程中展示的一道讨论题,需要学生分组讨论。

材料: 作为一种新兴网络传播方式,微博正式成为网络舆论主战场;但微博简短和情绪化的传播方式也容易成为谣言滋生的温床,给公众和社会带来不少因扰。

一名忧心忡忡的网友认为:“为防止微博传播谣言,应关闭微博,以促进社会和谐”,他的理由如下:

(1)很多人认为使用微博的目的主要用于表达主观感受,而非理性陈述事实,这就为谣言的产生和传播制造了机会。

(2)微博现在火了,传播信息太快,微博上传播的谣言,难以追溯来源,辟谣的赶不上传谣的,以致不少无辜的人和事“躺着中枪”,严重危害了和谐社会的建设。

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知识,评价这名网友的理由是否能充分支持其观点,并加以分析说明。讨论题布置后,各组同学立即投入学习活动。其中一个小组通过自学课本和热烈讨论,形成下列结论:

(1)对于微博,我们既要全面地分析事物的矛盾,又要分清矛盾的主要方面。

(2)材料中,网友分析微博对社会造成的危害,但没有认识到微博对和谐社会建设的有利方面。

(3)现阶段,微博传播谣言是次要矛盾的次要方面,不能就此否认微博存在的必要性。

(4)因此,这名网友陈述的理由不能充分支持其观点。
请根据思想政治学科知识和教育评价功能的相关理论,对该小组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点评。 (20 分)


相似考题
更多“下面是某教师在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教学过程中展示的一道讨论题,需要学生分组讨论。 ”相关问题
  • 第1题:

    认为教学设计应务求吸引力、感染力,必须充分展示教师的特色和创造性,这是教学设计的( )观点;认为教学设计不是一门艺术,而是一门技术,这是教学设计的( )观点;认为教学设计就是对教材加以说明、安排、实施、测试和修正的过程,这是教学设计的( )的观点;认为教学设计的中心是发现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解决问题,将思维尤其是创造性思维摆在重要地位,这是( )的观点;认为教学设计中既要考虑设计者自身的特点,也要考虑学生的特点,要把人的因素放在教学设计的首要地位,是教学设计的( )的观点;注重教学过程中所


    答案:E D F C B A
    解析:

  • 第2题:

    某教师在进行有关人际交往与沟通内容的教学时,让学生分角色扮演,展现真实的交往过程。该环节中,教师运用的教学方式是( )。

    A.分组讨论式

    B.情境体验式

    C.心理训练式

    D.榜样示范式

    答案:B
    解析:
    “分角色扮演”体现了一种情境模拟,属于情境体验式教学方式,故选B。

  • 第3题:

    音乐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四种要素是(  )。

    A.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方法
    B.学生、教师、教材、方法
    C.教师、教材、方法、教学内容
    D.学生、教材、教学方法、实践

    答案:A
    解析:
    音乐教学过程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其中,学生、教师、教学内容和方法是最重要的四种要素。

  • 第4题:

    根据素质教育的观点,教育的主体是()。

    • A、教师的教学
    • B、学生的考核
    • C、教师的述职
    • D、学生的学习

    正确答案:D

  • 第5题:

    是教师向学生演示一定的活动、行为、态度,以供学生仿效的教学方法。()

    • A、示范
    • B、呈示
    • C、展示
    • D、口述

    正确答案:A

  • 第6题:

    应用讨论法进行教学时下列哪项做法不恰当:()

    • A、讨论前教师要确定讨论的问题
    • B、讨论以10人-15人一组比较合适
    • C、讨论题应是具有争议或需要探索的问题
    • D、教师要注意观察讨论情况
    • E、讨论结束,教师要总结阐明观点

    正确答案:B

  • 第7题:

    澳大利亚《商业观察家》评论:“没有他们,中国不能阔步前进;有了他们,世界才会感激中国。”这一评论所坚持的思维方法主要是()

    • A、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 B、用辩证否定观看问题
    • C、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 D、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正确答案:A

  • 第8题:

    在前端分析部分,教师需要考虑的是()。

    • A、学生的认知水平。
    • B、学生的作品集展示。
    • C、检查软件进行的是否正常。
    • D、教学课件的制作。

    正确答案:A

  • 第9题: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以下观点正确的为()。

    • A、学生越安静,学习效率越好
    • B、学生的行为即代表学生的品性
    • C、教师的权威是建立在学生对教师的服从上的
    • D、尽量对学生加以鼓励

    正确答案:D

  • 第10题:

    在教学设计前期分析部分,教师需要考虑的是()

    • A、学生的认知水平
    • B、学生的作品集展示
    • C、检查软件进行的是否正常
    • D、教学课件的制作

    正确答案:A

  • 第11题:

    问答题
    某教师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先拿出可感知的具体的模具材料和展示一些数据、实例,让学生各自发表自己的观点,最后和学生一起思考、互动,引导学生修正自己的认识。 通过此材料,谈谈你对思想政治课教学规律的认识。

    正确答案: 思想政治课教学需要遵循的主要规律,除了基本教育教学规律之外,还包括:认识的渐进性规律、认识的曲折性规律、师生互动规律等。
    (1)认识的渐进性规律:人的认识,要经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才能完成一次认识。而对事物的认识,也要经历从浅人深的多次认识。这就是认识的渐进性规律。根据认识的渐进性规律,思想政治课教学应该从学生可以感知的具体、生动的材料、数据、实例等出发,从学生关注的经济、政治、文化现象切入,引导学生理解和认识相关理论内容,并通过认识过程的重复,逐步提升认识水平,深化理论认识。
    (2)认识的曲折性规律: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会一成不变。很多时候,人们的思想认识会出现反复。根据认识的曲折性规律,思想政治课教学应该允许学生在认识上出现不同理解,应该通过引导而不是强制性要求,让学生逐步修正自己的认识,将自己的思想观念与思想政治课希望达到的教学目标一致起来。
    (3)师生互动规律: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和推动的过程。师生互动的状态与程度是决定教学活动效果的重要因素。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单选题
    应用讨论法进行教学时下列哪项做法不恰当:()
    A

    讨论前教师要确定讨论的问题

    B

    讨论以10人-15人一组比较合适

    C

    讨论题应是具有争议或需要探索的问题

    D

    教师要注意观察讨论情况

    E

    讨论结束,教师要总结阐明观点


    正确答案: E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阅读下面的教学论文(节选),按照要求答题。
    在影响学生个性发展的积极因素中,教师的个性极为重要。学无个性,常常是因为教无个性。由于语文学科丰富的人文性特点,语文教师更容易成为最具个性的教师群体,然而,也最容易成为忽视学生个性发展、甚至是“误尽苍生”的历史罪人。尽管许多老师在上课中表现得极具“个性风采”:“演讲型”教师在课堂上声情并茂,“表演式”教师在课堂里魅力十足,“演示型”教师多媒体技术娴熟。但是,若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这个根本,以牺牲学生个性发展为代价来成全教师的个性展示,就本末倒置了。对教师来说,善于营造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环境,比自身才艺出众更重要。
    对上述观点的分析,正确的是()。


    A.强调了发展学生个性是语文教师需要考虑的重要目标

    B.明确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了语文教师都具有教学个性

    C.阐述了语文教师的个性展示常会抑制学生的个性发展

    D.指出语文教师的教学个性主要体现在创设教学情境上

    答案:A
    解析:
    题干论文中指出教师不能为了教师自己的个性展示而牺牲学生个性发展,其强调的是发展学生个性才是教师需要考虑的重要目标。故A项说法正确。论文中指出“语文教师更容易成为最具个性的教师群体”,而不是说语文教师全部都具有教学个性。故B项说法有误。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师在进行其个性展示时并不会抑制学生个性发展。C项说法过于片面。具有“个性风采”的教师有演讲型、表演式、演示型三种,并不主要体现在创设教学情境上。D项说法以偏概全。

  • 第14题:

    某思想品德课教师在进行"我爱我家"这一内容教学时,向学生展示了若干家庭生活图片,使学生感受家庭的温馨。此处教师运用的教学方法是( )。


    A.演示法
    B.参观法
    C.谈话法
    D.探究法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于教学方法的区分。演示法即教师通过展示各种实物、教具,进行示范性实验,或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使学生获取知识的教学方法。材料中展示家庭生活图片体现了演示法,A项正确。

    B项:参观法是教师根据教学实验需要,组织和指导学生到实地直接观察客观事物,从而获得知识的教学方法。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谈话法又称问答法,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回答提出的问题,借以获得新知识、巩固旧知识的教学方法,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探究法即在教师的积极指导下,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与题干不符,排除。

  • 第15题:

    为什么呢(  )

    A.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教学的中心,学生处于从属地位
    B.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C.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
    D.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一种辩证关系
    E.教学活动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组成的双边活动

    答案:B,C,D,E
    解析:

  • 第16题:

    下面的()不是多媒体网络教室所具有的功能。

    • A、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将自己的屏幕、语音、教学课件、VCD、外接音视频源等教学节目传送给学生
    • B、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遥控辅导、锁定、复位或进行示范教学
    • C、提供电子论坛/分组讨论功能
    • D、投影实物和书本资料,进行现场实物讲解

    正确答案:D

  • 第17题:

    “三要素说”认为,教学系统由下面三个要素构成的()

    • A、教师、学生、课程
    • B、教师、学生、教材
    • C、教师、教材、教学手段
    • D、教师、学生、环境

    正确答案:A

  • 第18题:

    在多媒体教室里,教师利用课件展示教学内容,并给予学生必要的提示,让学生总结得出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原理,所属的教与学的活动不是()。 

    • A、教师讲解,学生接受
    • B、教师置境,学生体验
    • C、教师引导,学生探究
    • D、教师示范,学生模仿

    正确答案:A,B,D

  • 第19题:

    专题学习网站展示了学习专题相关的结构化知识,能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学科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需要。


    正确答案:正确

  • 第20题:

    教学实施是教学设计的落实与评价,教师在实施过程中需要()

    • A、灵活调整教学目标
    • B、只关注劣势学生群体的发展
    • C、严格根据教学设计来安排教学环节
    • D、抓住学生思维的火花,深入探究

    正确答案:D

  • 第21题:

    进行教学内容分析时,教师需要考虑()

    • A、确定以学习者探究为主的教学策略
    • B、利用幻灯片来向学生展示相关图片作品
    • C、学生在本次课上主要学什么
    • D、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

    正确答案:C

  • 第22题:

    某教师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先拿出可感知的具体的模具材料和展示一些数据、实例,让学生各自发表自己的观点,最后和学生一起思考、互动,引导学生修正自己的认识。 通过此材料,谈谈你对思想政治课教学规律的认识。


    正确答案: 思想政治课教学需要遵循的主要规律,除了基本教育教学规律之外,还包括:认识的渐进性规律、认识的曲折性规律、师生互动规律等。
    (1)认识的渐进性规律:人的认识,要经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才能完成一次认识。而对事物的认识,也要经历从浅人深的多次认识。这就是认识的渐进性规律。根据认识的渐进性规律,思想政治课教学应该从学生可以感知的具体、生动的材料、数据、实例等出发,从学生关注的经济、政治、文化现象切入,引导学生理解和认识相关理论内容,并通过认识过程的重复,逐步提升认识水平,深化理论认识。
    (2)认识的曲折性规律: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会一成不变。很多时候,人们的思想认识会出现反复。根据认识的曲折性规律,思想政治课教学应该允许学生在认识上出现不同理解,应该通过引导而不是强制性要求,让学生逐步修正自己的认识,将自己的思想观念与思想政治课希望达到的教学目标一致起来。
    (3)师生互动规律: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和推动的过程。师生互动的状态与程度是决定教学活动效果的重要因素。

  • 第23题:

    单选题
    “三要素说”认为,教学系统由下面三个要素构成的()
    A

    教师、学生、课程

    B

    教师、学生、教材

    C

    教师、教材、教学手段

    D

    教师、学生、环境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