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usouti.com
更多“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七章《可能性》属于下面哪一部分内容?()”相关问题
  • 第1题:

    请为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l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编写一个教学设计。(要求写出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


    答案:
    解析: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张骞出使西域、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管辖、丝绸之路等基本史实,使学生初步掌握我国古代历史上中原地区与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和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历史过程。
      (2)通过课堂活动培养学生探究历史的兴趣和初步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的合作
      意识、集体荣誉感;通过对各种历史现象的思考,培养学生的想象、理解、分析、归纳、知识迁移等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帮助学生形成基本的社会和历史发展观,全面、客观地看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利用多媒体课件和网络资源组织教学,创设生动活泼的历史情境,扩大学生视野,提供丰富的历史学习材料,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和心灵体验。
      (2)调整教学顺序,重组教学内容,便于学生的理解。
      (3)以模拟活动的形式组织学生自我学习,让学生丰富的课外知识在课堂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成为课堂的主人;通过分小组讨论,加强同学之间互相协作、沟通的意识。
      (4)设计多种类型的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思考、归纳、想象、描述、交流中理解和评价历史,并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5)与相关的地理、语文知识相衔接,初步培养学生跨学科综合思维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走向世界之路,它是中华民族向全世界展示其伟大创造力和灿烂文明的门户,也是古代中国得以与西方文明交融交汇、共同促进世界文明进程的合璧之路。通过了解丝绸之路,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通过学习张骞为报效祖国不屈不挠、勇于冒险和开拓的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开拓进取的意识。
      (3)强调历史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发展,懂得学以致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
      难点:如何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教学方法
      探究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情境教学、分组讨论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课件:成语填空:千____ 万缕 锦____ 前程 牛郎____ 女 衣____还乡 ____ 入扣 花拳____腿
      讲述:这些成语都和丝或丝织品有关。中国是最早养蚕缫丝的国家,中国的丝绸举世闻名,古代西方称中国为“丝国”,寄托了他们对古老东方的美好想象。历史上贯通东西方的一条著名的国际交通要道就是以中国的丝绸命名的,即丝绸之路。今天,我们将追溯历史的足迹,感受先辈的辉煌,进行一次有意义的探究之旅——寻访丝绸之路。
      讲授新课:
      (一)丝绸之路
      课件:丝绸之路路线示意图。(伴配乐诗①《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②《渭城曲》: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讲述:古代丝绸之路分为海陆两路,一直以来人们对陆上丝绸之路的关注更为密切。诗中的阳关、玉门关是陆上丝绸之路上的两个重要地点,它们以西的广大地区,历史上称为西域。今天进行的探究之旅活动将全班同学组成一个联合考察团,从西安出发沿丝绸之路向西进行寻访考察。这个团队由四种不同身份人员组成,即旅游观光者、考古学家、古代商人、文化使者,他们将分别为大家介绍沿途景色、考古发现、贩运的物品、传播的文化等。同学们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自由选择身份,组成四个小组,互相讨论、交流。教师鼓励同学们充分利用课外知识和丰富、合理的想象来完成本组的主题,准备好回答相关的提问。
      课件:荒漠、沙漠、绿洲、戈壁、草地、雪山。(先显示图片,待学生回答后在图片下方显示文字)
      旅游观光小组的同学说出以上所显示的景象名称,并即兴创作成一段简短的丝路风光的介绍,展示同学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同时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对当年徒步往来于丝路的商旅而言,路途不只是遥远,自然界的沙漠、戈壁和高山都是障碍。而丝绸之路的畅通,首先就是要克服这些自然障碍,甚至要付出生命的代价,从中体会到行走丝绸之路的艰辛。考古小组的同学搜索学习网站揭开楼兰文明消失之谜。
      思考:新疆的楼兰古城曾是丝绸之路的重镇,维持了数百年的繁荣。今天,我们已经无法目睹楼兰古城的辉煌,只能凭借残垣断壁去遐想。你认为楼兰古城消失的原因是什么?你从中受到哪些启示?
      考古小组的同学回答,其他小组可作补充。对于学生联想到的环境遭到破坏、水源缺失、外族入侵、疾病流行等结论应从思维的角度予以肯定。
      学生搜寻网站的专题找出科学考证的结论:人为地乱砍滥伐森林、无计划地滥用水源是导致楼兰古城消失的真正原因。教师启发大家结合相关的地理知识谈谈自己从楼兰古城的消亡中得到启示,从而认识到保护环境、合理开发资源、科学治理的重要性,唤起人们对环境的忧患意识。
      课件:胡萝卜、丝绸、中草药、西瓜、核桃、葡萄、瓷器、茶叶、铁农具。(图片、文字显示)
      提问:商人是要讲究经济效益的,如果你从中原出发,可以带以上哪些商品到西域才能盈利?在你归来的时候,你应该把西域的哪些物品销往中原才能赚到钱?
      商人小组的同学回答此题。
      讲述:在人类文化交流中,最普遍的是物产的交流。中国物产在古代大量外流,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重要贡献。同时通过丝绸之路,西域的物产流入中国,也极大地丰富了中国人的生活。中国是丝绸的故乡,在经由这条路线进行的贸易中,中国输出的商品以丝绸最具代表性,因此将这条陆上交通路线称为“丝绸之路”。
      课件:佛教、基督教、印刷术、造纸术、指南针、火药、针灸。(图片、文字显示)
      提问:丝绸之路最初只是在经济上互通有无,作为商品交换,后来突破了经济范畴,在政治、外交、文化、艺术等各个领域都有深远影响。在以上文化成就中,中国对世界的贡献有哪些?世界对中国的影响有哪些?
      文化使者小组的同学回答此题。
      教师强调中国古代科技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尤其四大发明的西传有力地推动了欧洲文明的进步,改变了世界的面貌。而中国文化在它漫长的发展历史中,也曾深刻地接受了外部文明的影响,使得古老的中华文明得以不断更新、发展。丝绸之路成为中国与西方世界沟通的桥梁,人们对丝路畅通的兴奋,对遥远世界的向往,对丝绸之路带来的种种具体感受,成就了无数动人的诗篇。丝绸之路所代表的交流与开放盼精神,至今仍然存在。在我们生活中,可以看到许多与丝路有关的文章、歌曲、影视、社会活动等。
      视频“丝路集锦”:中日合拍纪录片《丝绸之路》片段、新丝路模特大赛片段、舞剧《丝路花雨》片段、歌曲《月牙泉》MTV片段、丝路旅游宣传片的片段。
      (二)张骞通西域
      导入:鲁迅说过,这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丝绸之路造就了一批以果敢的精神、坚强的毅力克服重重艰难险阻的丝路人物。其中开通丝绸之路的先驱是谁呢?
      多媒体播放动画短片《张骞“凿空”》。
      提问:片中有这样的情节,张骞在出使途中被匈奴人抓住,被迫在匈奴结婚生子,过了十几年,张骞抛妻弃子,逃离匈奴,始终不忘自己的使命。如果你是片中的那个孩子,你会恨你的父亲抛下你吗?你如何看待这种做法?
      同学们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真诚表露自己的情感,教师启发学生学习张骞忠于祖国的献身精神和不畏艰险、锲而不舍的顽强斗志。
      思考:张骞出使西域本意是为了寻找盟友夹击匈奴,屡遭坎坷,受尽磨难,但未能完成使命,抱恨而归,那么张骞此行岂不是劳而无功?
      在学生讨论、发言的基础上教师总结:①张骞出使西域熟悉了西域的地理环境和风土人情,汉朝从此才了解到西域各国的情况,开始了与西域各国的友好往来,最终形成了中央政府对西域地区的政治管辖。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从此,新疆地区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②促使了丝绸之路的全线贯通和空前繁荣。
      课堂小结:
      课件:报纸上有关丝绸之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报道。(扫描制作)
      思考:通过重走丝绸之路活动的所见所闻和学习张骞开通丝绸之路的“凿空”之功,你认为丝绸之路有资格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吗?如果你成为申遗代表团的成员,你将如何阐述你的理由以获得评审田的认可?
      教师指导学生回答此题即是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归纳小结,学生回答无须面面俱到,说清思路即可,培养学生概括、归纳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学习延伸:
      课件:古代丝绸之路和现代铁路图。
      思考:丝绸之路在X-业化到来的时刻,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已被东起连云港、西至荷兰鹿特丹全长l0900千米的第二条亚欧大陆桥所取代。丝绸之路已渐渐成为历史,虽然当地的人们依然行进在这条古路上,但同一条路已经不再具有原来的那种沟通世界的干线意义了。你认为古老的丝绸之路在今天可以开发哪些新的价值呢?
      同学们结合生活实际,奇思妙想,畅所欲言。对于学生提出的诸如开发大西北、发展旅游资源:建立影视基地和博物馆、开发光能发电等合理化的建议教师应予以赞扬。
      作业布置:
      在网上查找有关丝绸之路的网站,以“丝路花絮”“丝路人物”“丝路风情”“丝路故事”等任一标题为题写一篇小文章。

  • 第2题:

    某版初中语文教材《海燕》一课后附有一篇短文《句子成分》,这部分内容属于教科书的哪个系统 (  )

    A、知识系统
    B、练习系统
    C、助读系统
    D、范文系统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教科书系统。《句子成分》是对现代汉语中旬子及句子成分划分的介绍,属于知识系统。故本题当选A项。

  • 第3题:

    案例:
    教材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下面是人教版《数学》七年级和八年级教材中 关于“统计”的教学内容及安排:
    问题:
    (1)请结合新课程和新理念,谈谈在初中阶段加强“统计”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能性;(10分)
    (2)说明可能从哪些方面来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10分)


    答案:
    解析:
    (1)在以信息和技术为基础的现代化社会里,人们面临着更多的机会和选择,常常需要在不确定情景中,根据大量已组织的数据,作出合理的的决策,这是每一个公民都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在培养学生具有从纷繁复杂的情况中收集、处理数据,并作出恰当的选择和判断能力。
    (2)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应从以下几个发面做起:
    ①使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全过程。要使学生逐步建立统计观念,最有效的方法是让学生真正投入到统计活动的全过程中,提出问题,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作出决策,进行交流,评价与改进等。②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会统计在决策中的影响。要培养学生从统计角度思考问题的意识,重要的途径就是要在课程和教学中着力展示统计的广泛应用。③在学生熟悉的场景中展开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统计的兴趣。

  • 第4题:

    歌曲《阳关三叠》
    教材来源:苏教版音乐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悠远古风》
    答题要求:
    一、根据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完成一课时(45分钟)的教案。
    二、围绕所制定的课时目标,设计科学、可行、有效的教学过程。


    答案:
    解析: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欣赏和解读《阳关三叠》,了解中国古代音乐文化,培养热爱祖国灿烂音乐文化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通过聆听欣赏不同表演形式的《阳关三叠》和自己亲身哼唱其中的音乐片断,充分体验艺术歌曲诗词、旋律、伴奏完美结合的魅力,学会从自己独特的视角去评价音乐。?
    3.知识与技能:学生能用喜欢的艺术形式体验古代文人的气质与情感,熟练掌握《阳关三叠》的主题旋律。?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熟练掌握歌曲的主题旋律,感受歌曲的背景。
    教学难点:“遄行”八度大跳
    教学过程:
    一、创设课堂情境,导入新课。?
    1.即兴创作?
    (出示一组离别图片)如果你是作曲家或诗人请为这组图画配上诗或音乐,你会用什么古诗或乐器。(让学生用不同的形式表现,有的唱,有的朗诵等。)
    导词:“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这是南朝梁国的才子江淹的名句。说的是人们别离时的内心感受。古今描写离愁别绪的音乐很多。宋代大文豪苏轼有两句非常有名的词:“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月亮的阴晴圆缺乃是一种自然规律,而人的悲欢离合则是人类生活中一种司空见惯的生活现象。作者借这两句词来抒发自己和胞弟苏辙的离别之情。“人生自古伤离别,执手看泪眼”,漫漫人类历史,人们演绎了无数个悲欢离合的故事。而古今中外用来表现离愁别绪的艺术作品也是屡见不鲜。我们今天的音乐课就是和离别的话题有关系。
    二、新课教授?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国,其实在我国古代也有很多类似题材的艺术作品。下面请同学们边听音乐边欣赏一首唐诗。
    1、播放、朗诵《送元二使安西》,古琴演奏的《阳关三叠》作背景音乐播放。?
    不知道这古朴淡雅的音乐是否帮助我们打通了时空隧道,勾起我们对巍巍唐朝文学艺术大家们的回想。师吟诵: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生:王维《竹里馆》。那么请畅谈你心目中的王维。
    ①众生简介王维的生平。
    教师小结:王维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他不仅会写诗,而且对佛经有研究,所以后人推尊他为“诗佛”。他还擅长绘画,苏轼赞美他的作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欣赏课件中的王维山水古画)。他自己也说:宿世谬词客.前身应画师。除此之外,王维还特别精通音乐。关于他精通音乐还有很多传说和典故。正因为如此。有人说王维的许多诗歌很合音律,诗的意境特别适合用音乐去表达。在以上过程中,播放古琴演奏的《阳关三叠》作背景音乐。
    ②提问:
    a.这首诗主要抒发的是一种什么情感?(哀怨离别之情)
    b.背景音乐演奏乐器?(古琴——是我国古老的弹弦乐器。古琴在历史上一直称作“琴”,后来又名“七弦琴”。古琴的称谓是在唐代出现的。古琴共有七根弦,由外侧向内依次名一弦、二弦……七弦。定弦则外侧弦音最低。内侧弦音最高。琴底则有两个出音孔,右面称作“龙池”,左面称作“凤沼”。历代古琴曲流传至今有百余种琴曲谱集,载有六百多种、三干多首不同版本的乐曲,这是中华民族的一笔珍贵的音乐遗产。)
    c.音乐给你带来的情绪感受是怎样的?(哀婉、缠绵、含蓄)
    2.欣赏《阳光三叠》?
    说到情感,应该讲所有的艺术都能表达情感。但是,各种艺术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是各不相同的,表达情感的深度和层次上有时也是有所区别的。所以才有古人如下一说:“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应该说王维的这首诗在抒写离别之情方面已经够得上是精品之作,但后人为了让这首诗表达的意境更深,抒发的感情更浓、更真切,对它进行了新的艺术加工.把它改编成一首扶琴歌唱的琴歌——《阳关三叠》。古人把朗诵诗句称为吟诗,给诗句加上了节奏和韵律。今天也学一下古人,唱唱这首歌曲。
    ①乐曲简介
    《阳关三叠》是古代一首优秀的艺术歌曲。歌曲产生于唐代,根据王维的名篇《送元二使安西》谱写而成。由于当时演唱曾将其中某些诗句反复咏唱三遍,故名《阳关三叠》。也因诗中有“渭城”(今陕西咸阳市东北)、“阳关”(今甘肃敦煌西南、玉门关南)等地名,所以又名《渭城曲》、《阳关曲》。目前所见的《阳关三叠》,则是一种琴歌。
    ②相关知识:
    a.“琴歌”——是指在古琴弹奏下吟唱的一种音乐表演形式。
    b.“三叠”——将其中诗句反复咏唱三段。《阳关三叠》分为上下两个阕。上半阕是王维的原诗,下半阕是后人增加的三段长短句诗词,分别补缀在原诗的后面。
    C.对比赏析作品
    ①欣赏男声独唱《阳关三叠》,并请思考:
    a.四句诗句的旋律出现了几次?(三次)上半阕将王维的原诗分别反复咏唱三遍,故称三叠。
    b.歌曲中最有激情的是哪几句?请哼唱……
    c.歌曲的旋律是否表达了诗意?
    d.学唱诗四句。
    ②完整地欣赏由王震亚改编的合唱《阳关三叠》,学生可以跟着哼唱。
    ③设置问题:
    合唱与独唱相比,它在音色、力度、速度等方面有哪些不同或特点?艺术表现力如何?(音色更加丰富,力度强弱对比很明显,速度处理以中、慢速为主。)
    正因为这些音乐要素恰到好处的运用,才使作品更具艺术表现力,把情感渲染的更充分。
    ④分段欣赏,结合歌词和旋律去感受每一叠所渲染的情感各有什么侧重点?师生共同赏析三叠中的部分片断。
    ①浅析第一叠上半阕的旋律和下半阕的诗词内涵。
    第一句是开始句,称作“起”句,旋律以级进的形式进行,音乐情绪显得平稳、柔和与深情,为营造浓浓的惜别气氛起到了积极作用。第二句总体上继续了第一句的主要材料,尤其后半句是完全相同,可称之为“承”句。第三句和前两句相比,虽然还有某些句法影子的存在(如后半句的向上二度模进),但更多的是变化和对比。前半句小三度的下行,使音乐更加深沉,这一句可称之为“转”句。第四句和第一句完全相同.形成头尾呼应.故可称为“合”句。
    a.知识点:“起、承、转、合”是旧时写作诗文的结构章法,也是我们音乐创作的重要手法之一。
    b.让学生共同演唱以上四句。巴乌吹奏
    下半阕开始就是八度跳进,音乐情绪趋向(激动),与上半阕旋律的(平稳)进行形成对比。
    问题:第一叠主要渲染的是什么情感?(“宜自珍”——惜别)
    ②共同赏析第二叠下半阕。
    问题:第二叠主要渲染的是什么情感?(“泪沾巾”——忧伤)
    ③共同赏析第三叠下半阕和尾声。
    问题:a第三叠主要渲染的是什么情绪?(“尺素申”——期待)
    b.尾声渲染的又是一种什么情绪?(“噫”——感叹)
    大家可以发现,与《送元二使安西》相比,《阳关三叠》的歌词多了很多,那是清代的版本。其实在唐代时,就有根据王维的诗发展出来的三叠,但已经失传了,而现在最早的版本是明代的。
    ⑤评价:
    让学生对《阳关三叠》发表自己的看法。可以针对任何方面,比如它的词曲、表演形式、时代性、是否喜欢的理由、喜欢的程度等等。
    这首歌是一首感人至深的古代歌曲,是唐代流行最广、流行时间最长的一首离别曲.可以说它是唐朝的一首流行歌曲,也是我国古代音乐作品中一颗光彩夺目明珠,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广为传唱。尤其是在那些文人墨客当中流传更盛。许多诗人都留下了赞誉这首琴歌的诗句。如:
    “不堪昨夜先垂泪,西去阳关第一声。”——张祜
    “红绽樱桃含自雪,断肠声里唱阳关。”——李商隐
    “最忆阳关唱,珍珠一串歌。”——白居易
    三、巩固与提高:?
    学生继续巩固什么是三叠,同时播放埙演奏的《阳关三叠》。埙是吹孔气鸣乐器,我国古代吹奏乐器。浙江河姆渡遗址出土发现有一个吹孔的陶埙,距今约七千年,是目前所知年代最早的实物。这些埙均为陶制,呈橄榄型、圆形、椭圆形、鱼形、平底卵形。多音孔埙是旋律乐器。后世埙均为平底卵形,质料有陶、石、骨(象牙)数种,陶制品最常见。主要用于历代宫廷雅乐,民间也有流传。演奏时双手捧埙,下唇贴吹孔,吹气灌满埙腔,使之吹出埙音。手指按音孔,以奏出不同音高的音。现代改进后音量较大,穿透力强,音乐低沉苍劲,醇厚悲壮,很有特色,非其他乐器可以代替。
    这首歌曲创作和流行的年代离我们确实已很遥远,似乎谈不上具有任何的时尚性。但今人之所以仍在传唱欣赏.我想其中最主要的原因莫过于歌曲中所渲染的那种真切的情感。因为情感是人类精神生活中永恒的主题。
    四、小结与作业:?
    《阳关三叠》是根据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一诗谱写的琴歌,王维生于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盛唐时期,《阳关三叠》所表现的那种悲而不伤情绪正与盛唐人们的精神气质相契合。而《送别》产生于20世纪初,那是一个封建社会刚刚解体、新的社会还没有建立的时代,歌曲所表达的那种“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的情感基调,正与那个时代人们的情感基调相吻合,可见时代不同,所产生的音乐也必不同。一种别离,不同情调。这就是《阳关三叠》和《送别》带给我们的感受!
    通过今天的课程,我们可以获悉音乐与各类艺术有着密切的联系。尤其在歌曲中,诗词是音乐的核心,而音乐则是诗词的灵魂。我们在学习中国古代诗词时,可以借助音乐来感受其韵律和情感;在学习音乐时,则可以通过诗词和其他文学艺术来感受其意境。因此,学习音乐不能只专一门而忽略其他,艺术是相通的。只有掌握广博的知识,才能使音乐步入更高的境地。

  • 第5题:

    请你为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综合性学习《感受自然》设计一则教学设计。


    正确答案: 一、教学目标①热爱自然,体验自然,陶冶情操。②学会观摩。能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通过联想和想象,加深对自然的理解,实现与自然的沟通。③通过"认养"树木、草地,培养学生与大自然进行对话,培养学生关注自然、关注环境的责任感。④学会在观察与欣赏过程中与他人交流。二、教学重点①观察自然、体验自然。②联想、想象。③表达感受、心理、体会。三、课程安排一课时四、课前准备①学生提建议,制定计划。②学生可自由结合,分组观察、体验。③走进大自然。带领学生走上嘉定山,"认养"树木、草地。④与大自然对话的同时,侧重于对自然美景的沉浸与遐想。五、活动过程①播放《神奇的大自然》录像片段,激发学生欣赏大自然的诗情画意。②分小组交流:A.你喜欢哪一个季节的画面?B.你是否喜欢这个季节,为什么?谈出自己的独特感受。③小组选出发言代表全班交流。④春、夏、秋、冬四个小组,代表发言。A.表明自己的立场,谈出自己的感受,说出缘由。B.可与意见分歧者争论,鼓励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⑤教师小结:无论你喜欢哪个季节,都无可厚非,因为这是你自己的独特感受,他人不能代替。⑥结合嘉定山一游,小组交流:A.你"认养"了哪棵树、哪片草地,为什么要认养它?你将会怎么做?B.你"心中的美景"是怎样的?⑦全班交流。⑧学生点评,教师总结。六、活动小结学生通过有意义的"走进大自然"活动,开阔了胸襟,陶冶了情操。通过"认养"活动,学生对自然和环境更加关注。因为有了真切的感受,所以学生们有感要发,有情要抒,学生思维和课堂气氛活跃,效果极佳。同时,也引发了我们的思考:为什么以前的作文学生要么无话可说,要么假话连篇?七、学生习作(略)

  • 第6题:

    物理常数测定法属于药典哪一部分内容()。

    • A、附录
    • B、制剂通则
    • C、正文
    • D、凡例

    正确答案:A

  • 第7题:

    下面哪项不属于制定学年体育教学计划的要求?()

    • A、系统性与连贯性
    • B、教材安排的全面性
    • C、教材安排的统一性
    • D、教材安排的季节针对性

    正确答案:C

  • 第8题:

    下面不属于语言技能类教材的是()。

    • A、阅读教材
    • B、写作教材
    • C、现代汉语
    • D、听力教材

    正确答案:C

  • 第9题:

    单选题
    下面哪一部分内容,不属于规划阶段节能设计的内容?()
    A

    风环境

    B

    热岛

    C

    日照

    D

    电梯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单选题
    教科书并不是教材的全部,而只是教材这个概念中的一部分内容。以下()不属于教材。
    A

    模型

    B

    多媒体材料

    C

    教案

    D

    教学资料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单选题
    在讲授七年级上册《秋天的怀念》之前,某教师为导入新课,向学生介绍本文作者史铁生的其他作品及作品集,以下介绍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我与地坛》

    B

    《病隙碎笔》

    C

    《铁箫人语》

    D

    《务虚笔记》


    正确答案: D
    解析:

  • 第12题:

    单选题
    下面不属于语言技能教材的是()。
    A

    阅读教材

    B

    现代汉语

    C

    写作教材

    D

    听力教材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八年级上册教材后设置了“课外古诗词背诵”部分,其中包括《长歌行》《野望》《早寒江上有怀》等共10首诗歌。从语文教材的构成要素来看,这属于语文教科书的( )。

    A、知识系统
    B、助读系统
    C、范文系统
    D、练习系统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教科书系统。范文系统是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所规定的选文标准所选取的供师生阅读与学习的课文系列。“课外古诗词背诵”部分选取的诗文,都属于范文系统。

  • 第14题:

    《方程和方程组》属于下面哪一部分内容?()

    A.数与代数
    B.图形与几何
    C.统计与概率
    D.综合与实践

    答案:A
    解析:
    数与代数这部分内容包括:学生将学习实数、整式和分式、方程和方程组、不等式和不等式组、函数等知识,探索数、形及实际问题中蕴涵的关系和规律,初步掌握一些有效地表示、处理和交流数量关系以及变化规律的工具,发展符号感,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应用意识,提高运用代数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应该选择A。

  • 第15题:

    教材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下面是人教版《数学》七年级和八年级教材中关于“统计”的教学内容及安排:
    七年级下册 第十章 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
    10.1 统计调查
    实验与探究
    10.2 直方图
    10.3 课题学习从数据谈节水
    教学活动
    八年级下册 第二十章 数据的分析
    20.1 数据的代表
    20.2 数据的波动
    信息技术应用 用计算机求几种统计量
    阅读与思考 数据波动的几种度量
    20.3 课题学习 体质健康测试中的数据分析
    数学活动
    (1)请你结合新课程和新理念,谈谈在初中阶段加强“统计”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2)说明可能从哪些方面来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


    答案:
    解析:
    (1)在以信息和技术为基础的现代化社会里,人们面临着更多的机会和选择,常常需要在不确定情景中,根据大量已组织的数据,作出合理的决策,这是每一个公民都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在培养学生具有从纷繁复杂的情况中收集、处理数据,并作出恰当的选择和判断能力.
    (2)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a.使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全过程
    要使学生逐步建立统计观念,最有效地方法是让学生真正投入到统计活动的全过程中,提出问题,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作出决策,进行交流,评价与改进等.
    b.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会统计在决策中的影响.
    要培养学生从统计角度思考问题的意识,重要的途径就是要在课程和教学中着力展示统计的广泛应用.
    C.在学生熟悉的场景中展开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统计的兴趣.

  • 第16题:

    下面哪一项不属于哲学最重要的问题?()

    • A、关于可能性的问题
    • B、关于必然性的问题
    • C、关于条件的问题
    • D、关于结果的问题

    正确答案:D

  • 第17题:

    教科书并不是教材的全部,而只是教材这个概念中的一部分内容。以下()不属于教材。

    • A、模型
    • B、多媒体材料
    • C、教案
    • D、教学资料

    正确答案:C

  • 第18题:

    《三字经》属于下列哪一类蒙学教材()

    • A、以识字为主的教材
    • B、诗歌类教材
    • C、以伦理道德教育为主的教材
    • D、综合知识类教材

    正确答案:A

  • 第19题:

    下面不属于语言技能教材的是()。

    • A、阅读教材
    • B、现代汉语
    • C、写作教材
    • D、听力教材

    正确答案:B

  • 第20题:

    下面哪一部分内容,不属于规划阶段节能设计的内容?()

    • A、风环境
    • B、热岛
    • C、日照
    • D、电梯

    正确答案:D

  • 第21题:

    问答题
    请你为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综合性学习《感受自然》设计一则教学设计。

    正确答案: 一、教学目标①热爱自然,体验自然,陶冶情操。②学会观摩。能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通过联想和想象,加深对自然的理解,实现与自然的沟通。③通过"认养"树木、草地,培养学生与大自然进行对话,培养学生关注自然、关注环境的责任感。④学会在观察与欣赏过程中与他人交流。二、教学重点①观察自然、体验自然。②联想、想象。③表达感受、心理、体会。三、课程安排一课时四、课前准备①学生提建议,制定计划。②学生可自由结合,分组观察、体验。③走进大自然。带领学生走上嘉定山,"认养"树木、草地。④与大自然对话的同时,侧重于对自然美景的沉浸与遐想。五、活动过程①播放《神奇的大自然》录像片段,激发学生欣赏大自然的诗情画意。②分小组交流:A.你喜欢哪一个季节的画面?B.你是否喜欢这个季节,为什么?谈出自己的独特感受。③小组选出发言代表全班交流。④春、夏、秋、冬四个小组,代表发言。A.表明自己的立场,谈出自己的感受,说出缘由。B.可与意见分歧者争论,鼓励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⑤教师小结:无论你喜欢哪个季节,都无可厚非,因为这是你自己的独特感受,他人不能代替。⑥结合嘉定山一游,小组交流:A.你"认养"了哪棵树、哪片草地,为什么要认养它?你将会怎么做?B.你"心中的美景"是怎样的?⑦全班交流。⑧学生点评,教师总结。六、活动小结学生通过有意义的"走进大自然"活动,开阔了胸襟,陶冶了情操。通过"认养"活动,学生对自然和环境更加关注。因为有了真切的感受,所以学生们有感要发,有情要抒,学生思维和课堂气氛活跃,效果极佳。同时,也引发了我们的思考:为什么以前的作文学生要么无话可说,要么假话连篇?七、学生习作(略)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单选题
    《三字经》属于下列哪一类蒙学教材()
    A

    以识字为主的教材

    B

    诗歌类教材

    C

    以伦理道德教育为主的教材

    D

    综合知识类教材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多选题
    下面不属于语言技能类教材的是(  )。
    A

    阅读教材

    B

    写作教材

    C

    现代汉语

    D

    听力教材


    正确答案: A,B
    解析:
    语言技能类教材包括综合技能训练和专项技能训练,前者又可分为精读类教材和读写、听说类教材,后者包括口语、听力、阅读、写作、翻译类教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