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usouti.com

陈老师在“篆刻创作”教学中,设计了“为自己的格言刻印”的活动,每人刻一方自己励志格言的印章,最后完成一本全班的《格言印语集》,从而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篆刻的热情。这一教学创意属于(  )。 A.教学模式 B.教学技术 C.教学策略 D.教学手段

题目
陈老师在“篆刻创作”教学中,设计了“为自己的格言刻印”的活动,每人刻一方自己励志格言的印章,最后完成一本全班的《格言印语集》,从而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篆刻的热情。这一教学创意属于(  )。

A.教学模式
B.教学技术
C.教学策略
D.教学手段

相似考题
更多“陈老师在“篆刻创作”教学中,设计了“为自己的格言刻印”的活动,每人刻一方自己励志格言的印章,最后完成一本全班的《格言印语集》,从而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篆刻的热情。这一教学创意属于(  )。 ”相关问题
  • 第1题:

    在《阳刚阴柔济以古雅——篆刻的阴文与阳文》一课的教学中,教学重点是()。

    A.掌握篆刻的历史
    B.了解篆刻的用刀技法
    C.了解何为阴文、阳文
    D.进行篆刻练习

    答案:C
    解析:
    从题目中就知道了篆刻教学中要掌握的重点是阴文和阳文。在“九大模块”的教学重难点中,“篆刻”模块的教学重点是在了解篆刻的基础知识(特别是有关篆刻艺术的专业术语)基础上.了解篆刻发展的基本轨迹及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 第2题:

    在高中美术篆刻模块《阳刚阴柔济以古雅——篆刻的阴文与阳文》教学中,可以使用哪些教学方法。


    答案:
    解析:
    篆刻教学模块,更倾向以直接感知和实践练习为主的教学方法.主要有:(1)演示法。通过教师操作性的示范表演,增加学生对篆刻的直接认识和了解,加深学生印象,激发学习兴趣。
    (2)参观法。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的要求,组织学生到校外参观,通过对博物馆、收藏馆内的篆刻作品进行观察、调查与研究,从而获得直观的感受、客观的认识和深刻的体验的方法。
    (3)练习法。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知识去反复完成一定的操作以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不仅能巩固知识,还能提高美术表现能力。
    (4)读书指导法。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篆刻及相关知识的参考书,了解篆刻的文化内涵,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并用美术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认识。

  • 第3题: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活动一:激趣导入
    教师讲授齐白石“三百石印富翁”的故事,学生感受白石老人刻苦钻研的精神——导入新课《篆刻—刀法》。
    活动二:直观感知
    印章是我国特有的一种造型艺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问:同学在哪些地方见到过印章?(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学生回答、教师补充)题目来源于考生回忆
    成绩报告单、发票、书画……
    问:有谁知道印章起源于什么时候?
    教师在学生回答后叙述:我国的印章艺术历史悠久,早在三千七百年前的殷代就在龟甲、兽骨上刻文字记载事迹,据有关资料记载印章起源于春秋时期,到战国时期则被广泛使用。
    篆刻印章需要用到哪些工具和材料?
    工具:印床、印泥、刻刀、砂纸、铅笔、白纸、印蓝纸、刷子……
    材料:青田石、寿山石等……
    活动三:形式分析
    观察篆刻图片,两者在篆刻上有什么不同?(学生思考并回答)
    教师总结:朱文将印文周围部分刻除,印文突出。白文与朱文相反,将文字笔画刻去,印文凹下。
    师:观察图片。思考问题:决定篆刻艺术风格特点的除了阴阳印刻之外还有哪些方面?题目来源于考生回忆
    学生思考并回答
    教师总结:(1)冲刀:用刀角顺着要刻的线条推力向前,并用无名指紧抵石章边缘,以控制运行速度。冲刀角度小,与平面约成30度。冲刀的特点是出锋锐利,印文挺拔刚健,适宜镌刻平方正直较规矩的印文。
    (2)切刀:执刀角度比冲刀大,约成60度,切刀所切线条较短,依靠刀角一起一伏,将要刻部分镌刻。之后则有了雕版印刷与活字印刷。
    活动四:示范讲解
    临摹白文阴刻——水上人家
    1.操作步骤:题目来源于考生回忆
    设计印稿——磨平印面——转印印稿——检查印稿——镌刻——铃印——修改、调整
    2.提出注意点:
    (1)印稿设计布局要求体现:横平竖直连斜曲,顶天立地布满格。留边出气显神韵,冲边借边巧用格。空空相等找匀称,疏密相兼是风格。
    (2)刻印时候注意走刀不宜过快,防止划伤手指。
    3.学生分小组操作。
    4.教师在学生操作过程中巡视、指导,总结问题,质疑。
    活动五:交流评议,拓展提高
    1.展示学生作品。
    2.学生自评、互评。题目来源于考生回忆
    3.教师对整个印章篆刻学习与操作过程进行评价、总结,填写学习评价表。
    4.在掌握刻印基本技巧后,可以尝试刻朱文或其他肖形印。
    (按照要求规范工具的摆放,清洁完各自的桌面和地面后离开教室)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谈一谈对于篆刻执刀的认识?
    2.美术老师如何将生活引进课堂?题目来源于考生回忆


    答案:
    解析:
    1、刀具是篆刻的主要工具,篆刻讲究执刀,就像写字作画讲究执笔、弹琴讲指法一样,不规范的方法往往会成为技巧发挥的障碍。篆刻执刀看起来是手部握柄,操作起来便须指、腕、肘、肩以至全身用力。要使这些部位的力量协调贯注,执刀姿势正确与否至关重要。有效的执刀方法能使刻刀在手中运转自如,能随意调整入刀的深浅度,便于运刀稳健轻捷。常用的执刀法有两种。题目来源于考生回忆
    第一种
    与执笔法近似,用拇指和食指捏住刀柄,中指抵住刀柄无名指和小指紧贴中指。刻印时五指齐用刀,小指向前伸触及印石,起稳定腕力控制平衡的作用。这种握刀法刀转动自如,便于灵活细致地表现印文线条的微妙变化。适用于质地较软的小型印材,刻细劲的朱文铁线篆印。
    第二种
    用拇指抵住刀柄,其余四指握柄上端,五指合力自上而下运刀。刻印时指掌俱实,全靠手腕的灵活运作。这种执刀方式便于发力,所刻印文线条浑厚富于力度,适宜刻白文大印。

    2、美术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联系,为了实现美术课程生活化,就要用生活情境来修筑学习“跑道”,将抽象转化为具体,将理论知识还原为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使学习由难变易。
    首先,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兴趣。学生学习兴趣的强烈与否直接影响其学习效果,所以老师要用各种方法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中结合生活实际进行导入是最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比如,学习《在校园中健康成长》一课时,老师可以运用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场景的图片进行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从而使学生意识到美术课是和校园息息相关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其次,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与生活实践建立联系。知识本身源于生活。在教学中,结合生活实际开展活动,才能够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比如,在《工笔花卉》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组织学生结合生活实物进行体验,完成课堂实践的练习。题目来源于考生回忆
    最后,联系生活实际设计课堂练习。课堂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掌握知识的主要阵地。老师在设计课堂练习时,要将练习内容与生活相联系,拓展学生的思维。比如,在《杯子的设计》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在了解设计的元素与方式后,让学生画自己的和同桌的杯子,并设计更多的杯子款式,从而加强美术与生活之间的联系。

  • 第4题:

    高中美术《篆刻》
    一、考题回顾
    题目来源:5月18日下午吉林省长春市面试考题
    试讲题目
    1.题目:《篆刻》
    2.内容:
    (1)篆刻是指镌刻印章的通称,印章字体,一般采用篆书,先写后刻,故称篆刻,它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艺术门类;
    (2)关于印章的名称,历史上大致分为如下几类:玺、印、章、印章、印信;
    (3)古代使用印章,不像我们现在主要是蘸上印泥直接盖在纸张上。古人传递物品和书信往来,需要通过人来直接传送,如果单用绳索捆住,就难免被人拆动。为了保密起见,就在结绳上封一块泥土,把印鈐盖在泥土上,这种泥块就称之为“封泥”。除了这个主要用途之外,印章还用于记名器物、佩戴、殉葬、烙马等。



    3.基本要求:
    (1)写出教学过程的主要步骤;
    (2)配合教学内容板书(可根据需要,适当板绘);
    (3)教学过程中设计提问;
    (4)试讲时间为10分钟左右。
    答辩题目
    1.谈一谈治印的步骤。
    2.篆刻的基本技法有哪些?


    答案:
    解析: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活动一:激趣导入
    PPT展示2008年奥运会会徽,让学生谈一谈自己的感受。并提出问题:这幅作品为什么会被作为奥运会会徽?它运用了哪些艺术表现形式?
    学生发言,教师小结:2008年奥运会会徽中结合篆刻、书法和奥运五环标志,篆刻和书法是我国所特有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象征,早在三千七百多年前的殷代,便盛行刻字艺术。可谓历史悠久,是中国民族坚强朴实的性格的体现。进而导入新课《篆刻》。
    教师资格考试考前黑钻押题,瑞牛题库软件考前更新,下载链接 www.niutk.com
    活动二:描述分析
    1.结合课前收集的资料,欣赏多幅篆刻作品,老师提出问题:这些篆刻作品都是如何制作而成的?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篆刻是指镌刻印章的通称,印章字体,一般采用篆书,先写后刻,故称篆刻,它是我国特有的传统艺术门类。
    2.引导学生继续观察《皇后之玺》、《陵江将军章》、《王业之印信》并提出问题:这几枚印章的字体给你什么感受?试着总结出印章的类型。
    学生交流后并回答,教师总结:印章的名称在历史上大致分为:玺、印、章、印章、印信。
    3.观察《皇后之玺》、《陵江将军章》,并提出问题,这两枚印章的用途是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玺象征至高无上的皇权,它是皇后佩戴的饰物,也是权利和地位的象征,刻工精细,弥足珍贵。
    章是指两汉官印和魏晋六朝将军印。将军章又被称为急救章,多数因为军事需要,在出兵之前匆匆刻纸,因此字形随势生发,运刀天真自然。
    4.继续引导学生欣赏《陵江将军章》并追问:古代君臣之间的书信往来,如何做到保密工作和身份验证?
    学生回答,教师引导总结:古人传递书信需要人来传送,单用绳索捆住,难免被人拆动,为保密起见,在结绳上封一块泥土,把印钤盖在泥土上,这种泥块称为“封泥”。
    活动三:总结解释
    1.提出问题:玺和章的用途?字体特点是什么?
    总结回顾:皇帝皇后用玺,字体端庄典雅。将军用章,字体随心天真。
    2.讲解篆刻的用途还包括记名器物、佩戴、殉葬、烙马等。
    活动四:欣赏评价
    教师展示《王业之印信》篆刻,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究字体、用途、总结艺术特色。
    活动五:小结作业
    1.师生共同总结篆刻艺术特色,并引导学生体会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传承是最好的保护。
    2.查找印和印章的相关作品,总结艺术特色和用途,下节课分享。
    【板书设计】
    篆刻
    定义:镌刻印章,篆书
    印章分类:玺、印、章、印章、印信
    用途:皇帝皇后用玺,将军用章
    【答辩题目解析】
    1.谈一谈治印的步骤?
    【参考答案】
    ①设计印稿。篆刻所用书体是篆书,先写后刻。
    ②印稿转印。印章上的字体为反字,可用铅笔和拷贝纸配合转印。
    ③刻章打磨。刀法上注意配合,冲切刀结合;刻法:双刀、复刀、单刀。
    ④印章检验。蘸上印泥看刻章呈现效果,寻找调整内容。
    ⑤调整打磨。完善作品,展示篆刻作品。
    2.篆刻的基本技法有哪些?
    【参考答案】
    常见执刀方法分为两种:一种是类似毛笔的方法,用大拇指、食指、中指执刀,用无名指和小拇指抵住刀杆,刀口向左,刀杆微微倾斜。第二种是五指握刀,大拇指在外呈拳状。第一种较为灵活。
    ①刀法
    冲刀法:线条酣畅淋漓,劲挺明快。
    切刀法:稳健凝重,峻峭苍润。
    辅助性刀法:批刀法、旋刀法、平刀法等。
    ②刻法
    基本刻法是刻出笔划的阴(白文)阳(朱文)线条。
    双刀法:一个笔划需要两刀,一去一反才能完成。
    复刀法:两刀完成一个笔划,第一刀从墨线的中心线侧锋入刀,刀角激石刻去墨线的一半,石章不做调转,再以同一方向刻第二刀,刻去另一半。复刀法一边光洁,另一边呈锯齿形,与单刀法有异曲同工之处。
    单刀法:一刀完成一个笔划,从线条的一端起刀,视笔划的粗细,控制刀锋的正侧角度,腕指同时发力,运至尾端,墨线全部激掉。线条一边光洁,另一边呈锯齿状,齐白石的白文印便用此法。

  • 第5题:

    中国画家在画上盖章,其印章的内容除了名号之外,往往还有格言、画家的心语等等。


    正确答案:正确

  • 第6题:

    下列选项中.较为适合学生篆刻技能学习的教学方法是()。

    • A、讲授
    • B、讨论
    • C、展示
    • D、演示

    正确答案:D

  • 第7题:

    单选题
    下列选项中.较为适合学生篆刻技能学习的教学方法是()。
    A

    讲授

    B

    讨论

    C

    展示

    D

    演示


    正确答案: B
    解析: 篆刻是一个实践操作性较强的课程,需要将篆刻的方法和技巧进行分解和示范

  • 第8题:

    单选题
    一位高中英语教师在最后的一次试验中,把一些真正的、通常使用的格言散置于几个他自己编造的、无意义的听起来像格言的句子之中。接着他让学生对所有列出的句子进行评价。学生们普遍都认为伪造的格言与真正的格言一样地具有哲理。这个老师于是就推论出格言之所以得到了格言的地位,主要是因为它们经常被使用,而不是因为它们具有内在的哲理。下面哪一项如果正确的话,最能质疑这个老师的结论?(  )
    A

    有些格言使用的频率比其他格言的高

    B

    在所列出的句子中,真正的格言的数量比伪造的格言的多

    C

    格言型的句子与听起来像格言的句子具有不同的风格

    D

    那些被选择作为评价者的学生,缺乏判断句子哲理性的经验


    正确答案: C
    解析:
    由题干知,老师的结论是“格言之所以为格言,是因为经常被使用,而不是因为其具有内在哲理”。D项正确,如果成立,说明这些学生不具备判断句子哲理性的经验,最能质疑老师的结论。ABC三项错误,“使用频率”、“数量”及“风格”不是判别格言的依据,因此不能质疑老师的结论。

  • 第9题:

    下列选项中,关于高中篆刻教学合适的观点是( )。


    A.篆刻因为工具材料的限制,应当以欣赏为主
    B.应当要求学生尽快形成自己的篆刻风格
    C.篆刻教学应当与欣赏、临摹与创作相结合
    D.篆刻教学的核心是促进实践技能的提高

    答案: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中各个模块内容标准及学习活动建议的掌握。《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学习活动建议第二条指出:通过观摩、分析和临摹等方法,了解传统的笔法、章法、篆法、刻法等技法及表现形式,并进行实践,表达自己的思想和个性。C项正确。

    A项:《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学习活动建议第三条指出:使用不同的毛笔、刻刀等工具以及宣纸、刻石等材料,体验不同的艺术效果。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观摩、分析、临摹、实践等方式展开教学。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书法篆刻模块成就标准中第四条指出:初步掌握一种书体的书写规范或篆刻的一般技法,创作两件以上的书法或篆刻作品,表达自己的思想和个性。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学习活动建议第一条指出:篆刻教学更多是引导学生鉴赏具有鲜明艺术特色、文化内涵的篆刻作品,学习和了解中国篆刻艺术发展的基本过程及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用美术术语表达自己的感受与认识。与题干不符,排除。

  • 第10题:

    陈老师在“篆刻创作”教学中,设计了为自己的格言刻印的活动,每个人刻一方自己的励志格言印章,最后完成全班的《格言印语录》,从而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篆刻的热情。这一教学创意属于( )。


    A.教学模式
    B.教学技术
    C.教学策略
    D.教学手段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对教学策略的理解。教学策略是为实现某一教学目标而制定的、付诸于教学过程实施的整体方案,它包括合理组织教学过程,选择具体的教学方法和材料,制定教师与学生所遵守的教学行为程序。题干中该教师结合篆刻特点及学生情况,对教学进行合理安排和组织。C项正确。

    A项:教学模式可以定义为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故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教学技术是为了促进学习,对有关的教学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和利用。故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教学手段是师生教学相互传递信息的工具、媒体或设备。故与题干不符,排除。

  • 第11题:

    高中美术《篆刻》
    一、考题回顾
    题目来源1月6日上午辽宁省朝阳市面试考题
    试讲题目1.题目:篆刻
    2.内容:



    要点提示或建议:
    (1)篆刻是指镌刻印章的通称,印章字体,一般采用篆书,先写后刻,故称篆刻,它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艺术门类;
    (2)关于印章的名称,历史上大致分为如下几类:玺、印、章、印章、印信;
    (3)古代使用印章,不像我们现在主要是蘸上印泥直接盖在纸张上。古人传递物品和书信往来,需要通过人来直接传送,如果单用绳索捆住,就难免被人拆动。为了保密起见,就在结绳上封一块泥土,把印鈐盖在泥土上,这种泥块就称之为“封泥”。除了这个主要用途之外,印章还用于记名器物、佩戴、殉葬、烙马等。

    3.基本要求:
    (1)写出教学过程的主要步骤;
    (2)配合教学内容板书(可根据需要,适当板绘);
    (3)教学过程中设计提问;
    (4)试讲时间为10分钟左右。
    答辩题目1.简述篆刻的发展?
    2.部分老师在课堂中存在教学形式单一的问题,结合学科,谈谈你会如何改善这一现状?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PPT展示2008年奥运会会徽,让学生谈一谈自己的感受。并提出问题:这幅作品为什么会被作为奥运会会徽?它运用了哪些艺术表现形式?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总结:2008年奥运会会徽中结合篆刻、书法和奥运五环标志,篆刻和书法是我国所特有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象征,早在三千七百多年前的殷代,便盛行刻字艺术。可谓历史悠久,是中国民族坚强朴实的性格的体现,进而导入新课《篆刻》。
    环节二:作品赏析
    (一)直观感知
    1.结合课前收集的资料,欣赏多幅篆刻作品,老师提出问题:这些篆刻作品都是如何制作而成的?
    学生积极观察并回答。
    教师总结:篆刻是指镌刻印章的通称,印章字体,一般采用篆书,先写后刻,故称篆刻,它是我国特有的传统艺术门类。
    2.引导学生继续观察《皇后之玺》、《陵江将军章》、《王业之印信》并提出问题:这几枚印章的字体给你什么感受?试着总结出印章的类型。
    学生交流后并回答。
    教师总结:印章的名称在历史上大致分为:玺、印、章、印章、印信。
    (二)具体分析
    1.观察《皇后之玺》、《陵江将军章》,并提出问题,这两枚印章的用途是什么?
    学生观察回答
    教师总结:玺象征至高无上的皇权,它是皇后佩戴的饰物,也是权利和地位的象征,刻工精细,弥足珍贵。章是指两汉官印和魏晋六朝将军印。将军章又被称为急救章,多数因为军事需要,在出兵之前匆匆刻纸,因此字形随势生发,运刀天真自然。
    2.继续引导学生欣赏《陵江将军章》并追问:古代君臣之间的书信往来,如何做到保密工作和身份验证?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古人传递书信需要人来传送,单用绳索捆住,难免被人拆动,为保密起见,在结绳上封一块泥土,把印钤盖在泥土上,这种泥块称为“封泥”。
    (三)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感悟
    教师继续展示章和玺等作品,引导学生进行比较。提出问题:玺和章的用途?字体特点是什么?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皇帝皇后用玺,字体端庄典雅。将军用章,字体随心天真。
    环节三:实践练习,评议讨论
    教师展示《王业之印信》篆刻,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究字体、用途、总结艺术特色。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这方印章一变秦印之柔媚而为苍劲有力,整体艺术风格浑厚古朴、外拙内巧、落落大方,但亦不乏粗放雄伟、瘦劲峻峭和奇骏苍茂,它代表了汉印鼎盛时期的典型风格,标态印章艺术进入空前繁荣的阶段。
    环节四:拓展提高,小结课业
    1.师生共同总结篆刻艺术特色,并引导学生体会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传承是最好的保护。
    2.查找印和印章的相关作品,总结艺术特色和用途,下节课分享。
    【板书设计】
    篆刻
    一、定义:镌刻印章,篆书
    二、印章分类:玺、印、章、印章、印信
    三、用途:皇帝皇后用玺,将军用章
    【答辩题目解析】
    1.简述篆刻的发展?
    2.部分老师在课堂中存在教学形式单一的问题,结合学科,谈谈你会如何改善这一现状?


    答案:
    解析:
    1.
    (1)先秦及秦、汉的玺印,是古代人们在交往时,作为权力和凭证的信物。此外,吉语印、肖形印、黄神越章等印,也反映了古代的社会生活习俗和人们的思想意识。
    (2)当时不分尊卑都称为玺。玺文分朱文和白文两种,古玺的形状、大小不一,有长方形、方形、圆形和其他异形。
    (3)到了秦代,皇帝的印称玺,一般人的则称印。汉代是玺印发展空前灿烂辉煌的时期。汉代除帝王印仍称玺外,其余都称印。在官印中有的称章或印章,私印中有的称信印或印信。现代通常使用的印章一词,即来源于此
    (4)古代玺印的材料质地,多为金属和玉石等。这些印材虽有耗损极慢和垂诸久远的优点,但是由于硬度高,坚涩难刻,古代玺印制作须出自专门的工匠之手。据传元末画家王冕最早采用花乳石来刻印。石质印材的广泛使用,为篆刻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极好的物质条件。
    2.
    课堂中教学形式单一的问题主要原因在于教学方法与学习方式较为单一,教师并未以一个引导者的身份来引导学生学习,未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所以要改变教师在教学形式单一的问题关键就在于改变教师的角色定位。
    首先,教师需从思想上进行改变,始终以新课改的理念为标准,从“指导者”向“促进者”转变,要变“牵着学生走”为“推着学生走”。只有每次设计课程以此为根本,才能改变教学形式单一的问题。
    其次,在教学上改变教学形式的单一,就需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在美术教学中可以运用讨论法,将学生所认识理解的作品特点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这样在拓展学生视野的同时也可以启迪学生的心智,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美术学科是一个人文性的学科,在欣赏作品时还可以运用情境法,创设一个便于学生鉴赏或欣赏的氛围。而对于创作类的课程则应该多多的运用示范与演示的方法,更加直观的展现创作技法或步骤,便于学生的理解与认识。在改变教学方法的同时还应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展开学习。
    最后,在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的同时要保证课堂的有效性,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无疑可以改变教学形式的单一的问题,使得课堂活泼有趣,但是绝不能因为追求形式的多样而忽略了切实有效的指导。美术课要根据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合理的运用教学方法,带动学生很好的进入课堂学习。

  • 第12题:

    中国画家在画上盖章,其印章的内容除了名号之外,往往还有格言、画家的心语等等。

    A

    B



  • 第13题:

    篆刻艺术是融()、()、()为一体的艺术。早期的印章大都采用(),先写后刻,故称为篆刻。


    正确答案:书法;章法;刀法;篆书

  • 第14题:

    单选题
    一位高中英语教师在一次试验中,把一些真正的、通常使用的格言散置于几个他自己编造的、无意义的、听起来像格言的句子之中。接着他让学生们对所有列出的句子进行评价。学生们普遍认为伪造的格言与真正的格言一样地具有哲理。这个老师于是就推论出格言之所以得到了格言的地位,主要是因为它们经常被使用,而不是因为它们具有内在的哲理。下面哪一项如果正确的话,最能质疑这个老师的结论?(  )
    A

    有些格言使用的频率比其他格言的高

    B

    在所列出的句子中,真正的格言的数量比伪造的格言的多

    C

    格言与听起来像格言的句子具有不同的风格

    D

    那些被选择作为评价者的学生,缺乏判断句子哲理性的经验


    正确答案: A
    解析:
    老师由“学生们普遍认为伪造的格言与真正的格言一样地具有哲理”推出“格言之所以为格言,是因为经常被使用,而不是因为其具有内在哲理”。D项,指出这些学生并不具备判断句子哲理性的经验,质疑了论据的可靠性,从而质疑了老师的结论。

  • 第15题:

    填空题
    篆刻艺术是融()、()、()为一体的艺术。早期的印章大都采用(),先写后刻,故称为篆刻。

    正确答案: 书法,章法,刀法,篆书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6题:

    单选题
    下列选项中,适合作为《篆刻刀法分析及训练》一课教学重点的是(  )。
    A

    掌握篆刻艺术的发展轨迹

    B

    掌握篆刻线条的审美趣味

    C

    掌握篆刻刀法的基本动作要领

    D

    掌握篆书特点及印章结构


    正确答案: C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