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usouti.com

阅读下列文字.回答有关问题。 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探究教学,其核心是使学生通过类似科学家的探究过程理解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的本质,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初中课程标准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指出“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的重要内容”。 结合上述材料.简要回答问题: (1)探究教学具有哪些特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探究教学方式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2)在课堂教学时,教师应如何使科学探究教学得到有效实施?

题目
阅读下列文字.回答有关问题。
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探究教学,其核心是使学生通过类似科学家的探究过程理解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的本质,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初中课程标准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指出“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的重要内容”。
结合上述材料.简要回答问题:
(1)探究教学具有哪些特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探究教学方式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2)在课堂教学时,教师应如何使科学探究教学得到有效实施?



相似考题
参考答案和解析
答案:
解析:
【知识点】探究教学
(1)①探究教学具有能动性、实践性、科学性、引导性、开放性的特征。
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探究教学方式时要注意:
首先,教师的教学观念要更新。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是学会学习、形成价值观的过程.“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知识才是对学生发展有用的。
其次,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避免片面地认识探究教学。并不是所有教学内容都适合探究教学,教学内容与学习方式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是采用探究教学还是接受教学应该视教学内容而定。探究教学不是唯一的教学方式,在强调探究教学的同时.要注意多种教学方式的运用。探究过程强调注重过程,但不等于只重过程不重结果。探究过程既重视学生体验的过程。又重视知识获得的过程,只是与接受式教学相比更注重过程的体验。
(2)《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在教学中创设以实验为主的科学探究活动,有助于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引导学生在观察、实验和交流讨论中学习化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课堂中探究教学的基本程序可以概括为:问题一探究一反思。为了使其得到有效实施,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①创设问题情境,增强探究动力
所谓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或“冲突”.形成问题意识,提出的问题应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且明确具体、富有启发性。
②提供活动时空,优化探究环节
提高学生自主探究活动时空是课堂探究教学的中心环节,教师可以从提供探究材料、确定探究形式、选择探究方法等几个方面来设置探究活动。
③经常评价反思,感受探究活力
化学学习也是一种体验活动,可以通过小组评价和自我反思来体验探究发现的过程。
更多“阅读下列文字.回答有关问题。 ”相关问题
  • 第1题:

    阅读《秋水》中的一段文字,回答下列 21~23 小题。

    第 21 题 将这段文字中的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


    正确答案:
    知道的道理很多了,便以为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这正是说我呀。
    再说,我曾经听说(有人)认为仲尼的学识少,认为伯夷的义行不值得看重。

  • 第2题:

    阅读作品片段,回答下列 33~35 小题。

    第 33 题 这段文字主要阐明了什么问题?


    正确答案:
    这段文字主要阐明治学的目的不是为了做表面文章、辩驳、议论和言谈,而是能权衡轻

  • 第3题:

    阅读下面一段课文,回答下列 24~26 小题。

    第 24 题 解释这段文字中加点字的含义。

    逆:

    就:

    滋:

    淫辞:


    正确答案:
    逆:事先转移。  就:接近。  滋:增多。  淫辞:夸大失实的邪说。

  • 第4题:

    阅读《谏逐客书》中的一段文字,回答下列 24~26 小题。

    第 24 题 这段文字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正确答案:
    逐客的危害:损害了秦国自己,增强了敌国的实力。

  • 第5题:

    阅读《报刘一丈书》中的一段文字,回答下列 24~26 小题。

    第 24 题 解释这段文字中加点字的含义。

    袭:

    盥栉:


    正确答案:
    袭:熏染。  盥栉:洗脸梳头。

  • 第6题:

    阅读下列语句,回答文后的问题。





    答案:
    解析:
    ①毅然:刚毅的样子。这里作毫不犹豫讲。 黯然:心神沮丧的样子。这里有悲伤的意思。
    欣然:心情愉快的样子。这里有自信、从容的意思。
    ②第一段话说明刘和珍是一个热爱学习,勇于追求真理的人。这从她虽然生活艰苦,但毅然预订销行一向寥落的《莽原》即可看出。第二段话说明刘和珍富于远见和有着顽强的斗争精神。这从她虑及母校前途,为一些教员在杨荫榆被撤职以后,就纷纷引退而黯然泣下的情节即可看出(而以后事实的发展也证明了她的担忧确是一种远见)。第三段话说明刘和珍对反动派的斗争是从容不迫,充满信心的。“欣然前往”四个字,就是最好的说明。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刘和珍是一个热爱学习,勇于追求真理,思想进步,具有远见的革命青年。她的主要性格特征是:不怕困难,思想乐观,敢于斗争。并对自己为之奋斗的事业,充满信心。

  • 第7题:

    阅读下面一段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1)解释这段文字中画横线字的含义。
    原:
    (2)这段文字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
    解析:
    (1)原:推究本源。 (2)开宗明义,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即一个王朝的兴衰,重在人为。

  • 第8题:

    关于PQRST法,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P指先预习要记住的内容
    • B、Q指向自己提问与内容有关的问题
    • C、R指回答问题
    • D、S指反复陈述阅读过的资料
    • E、T指用回答问题的方式来检验自己的记忆

    正确答案:C

  • 第9题:

    阅读下面一段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告知之臭。 解释下这段文字中划线字的含义。


    正确答案: 原:推本求原,推究。

  • 第10题:

    阅读《答司马谏议书》中的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至于怨诽之多……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文中驳斥了怎样的论点?


    正确答案: 驳斥了司马光指责王安石新法招致怨谤的观点。

  • 第11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正确答案: 黛玉便同了宝钗,来至蘅芜苑中。进了房,宝钗便坐了,笑道:“你跪下,我要审你。”黛玉不解何故,因笑道:“你瞧宝丫头疯了!审问我什么?”请问宝钗为什么要审问黛玉?答:因为在行酒令时,黛玉一时着急竟引用了《牡丹亭》和《西厢记》里的话。宝钗“教导”黛玉不要被杂书移了性情,“就不可救了”。黛玉自知有错,虚心接受了宝钗的“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教导。

  • 第12题:

    问答题
    阅读《答司马谏议书》中的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至于怨诽之多……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概括这段文字的层次大意?

    正确答案: 第一层次,揭示新法招致怨谤的原因在于士大夫阶层的因循守旧。
    第二层次,借盘庚东迁之事表明王安石坚持变法,绝不改悔的决心。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阅读《苦恼》中的一段文字,回答 30~32 小题。

    第 30 题 这段文字属于什么描写?


    正确答案:
    语言(对话)描写。

  • 第14题:

    阅读《郑伯克段于鄢》中的一段文字,回答下列 27~29 小题。

    第 27 题 解释这段文字中加点字的含义。

    贰:

    庸:

    及:


    正确答案:
    鄙:边邑。  贰:两属,属二主。  庸:同“用”。  及:赶上。

  • 第15题:

    阅读下面一段课文,回答下列 21~23 小题。

    第 21 题 解释这段文字中加点字的含义。

    暗:

    穿:


    正确答案:
    暗:晦暗。  穿:磨穿。

  • 第16题:

    阅读作品片段,回答下列 33~35 小题。

    第 33 题 概述这段文字的中心意思。


    正确答案:
    南国的和风细雨和柔和淡雅并不鲜明地突出秋天的悲凉过程。南国之秋色淡、味浅。

  • 第17题: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有关问题:
    结合上述材料,简要回答问题:
    (1)上述改进后的实验有哪些优点?(6分)
    (2)在平时改进化学实验时,我们应注意哪些方面?(7分)


    答案:
    解析:
    (1)改进后的实验有以下优点:
    从实验本身来讲,两个实验中所有条件除所加药品不同外,其他均保持一致,原理相同,具有科学性。
    从实验现象来讲,由于同时进行。通过直接对比.与分开实验相比现象更明显,更有助于启发学生的创新思考。
    从价值观角度来讲.可以节约加热时间及能量损耗.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从课堂实施效率上讲,同时进行,可以节省实验时间,提高教学效率。
    (2)在平时改进实验时.应当注意:
    ①实验改进要具备科学性,原理正确,现象明显,通过化学实验事实帮助学生认识物质及其变化的本质和规律。
    ②实验改进要便于课堂实施,利于学生观察与操作,体现实验对于提高学习兴趣、创设教学情景的重要作用。
    ③实验改进要体现实验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的重要作用,不仅重视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操作技能,还要强化安全意识、创新意识及环保意识。

  • 第18题:

    阅读曹操《短歌行》中一段文字,回答下列问题: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幽思难忘。何以解忧 唯有杜康。
    (1)解释这段文字中画横线字的含义。
    当:
    (2)这段文字作者运用了什么手法来表达思想感情


    答案:
    解析:
    (1)当:对着。 (2)成功地采用了比兴手法。以朝露喻人生短暂,比喻自己忧愁的连绵不绝。

  • 第19题:

    关于PQRST法,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P指先预习要记住的内容

    BQ指向自己提问与内容有关的问题

    CR指回答问题

    DS指反复陈述阅读过的资料

    ET指用回答问题的方式来检验自己的记忆


    C

  • 第20题:

    阅读《答司马谏议书》中的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至于怨诽之多……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概括这段文字的层次大意?


    正确答案: 第一层次,揭示新法招致怨谤的原因在于士大夫阶层的因循守旧。
    第二层次,借盘庚东迁之事表明王安石坚持变法,绝不改悔的决心。

  • 第21题:

    下列有关开放教育阅读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在网上通过关键字或关键词可快速寻找课程的重要资料和信息
    • B、文字教材便于携带,可随时随地阅读
    • C、阅读的材料只包括文字教材

    正确答案:C

  • 第22题:

    阅读下面一段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告知之臭。 这段文字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正确答案: 提出中心论点,引领全篇。

  • 第23题:

    问答题
    阅读《答司马谏议书》中的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至于怨诽之多……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文中驳斥了怎样的论点?

    正确答案: 驳斥了司马光指责王安石新法招致怨谤的观点。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4题:

    问答题
    阅读下面一段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告知之臭。 这段文字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正确答案: 提出中心论点,引领全篇。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