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usouti.com

用集气瓶可完成多种实验。请根据如下实验装置示意图,回答有关问题:(1)实验装置Ⅰ完成的实验是( ),实验装置Ⅱ的集气瓶中装入的试剂是( )。 (2)实验装置Ⅰ还可用于制取的气体是( ),用实验装置Ⅲ收集该气体,其中水的作用是( );实验装置Ⅳ的集气瓶中预先加入了少量水,其作用是( )。 (3)通过Ⅳ、Ⅴ两个实验,结合课堂学习,你认为在“集气瓶中进行燃烧的实验”应该注意的问题是(说出两点即可) ①( ) ②( )。

题目
用集气瓶可完成多种实验。请根据如下实验装置示意图,回答有关问题:

(1)实验装置Ⅰ完成的实验是( ),实验装置Ⅱ的集气瓶中装入的试剂是( )。
(2)实验装置Ⅰ还可用于制取的气体是( ),用实验装置Ⅲ收集该气体,其中水的作用是( );实验装置Ⅳ的集气瓶中预先加入了少量水,其作用是( )。
(3)通过Ⅳ、Ⅴ两个实验,结合课堂学习,你认为在“集气瓶中进行燃烧的实验”应该注意的问题是(说出两点即可) ①( )
②( )。


相似考题

2.试题三(共15 分)阅读下列说明,回答问题1至问题3,将解答填入答题纸的对应栏内。【说明】某学校拟开发一套实验管理系统,对各课程的实验安排进行管理。【需求分析】每个实验室可进行的实验类型不同。由于实验室和实验员资源有限,需根据学生人数分批次安排实验室和实验员。一门含实验的课程可以开设给多个班级,每个班级每学期可以开设多门含实验的课程。每个实验室都有其可开设的实验类型。一门课程的一种实验可以根据人数、实验室的可容纳人数和实验室类型,分批次开设在多个实验室的不同时间段。一个实验室的一次实验可以分配多个实验员负责辅导实验,实验员给出学生的每次实验成绩。1.课程信息包括:课程编号、课程名称、实验学时、授课学期和开课的班级等信息;实验信息记录该课程的实验进度信息,包括:实验名、实验类型、学时、安排周次等信息,如表3-1所示。4.学生的实验课程总成绩根据每次实验的成绩以及每次实验的难度来计算。【概念模型设计】根据需求阶段收集的信息,设计的实体联系图(不完整)如图3-1所示。【逻辑结构设计】根据概念模型设计阶段完成的实体联系图,得出如下关系模式(不完整):【问题1】(5 分)补充图3-1中的联系和联系的类型。【问题2】(8 分)根据图3-1,将逻辑结构设计阶段生成的关系模式中的空(1)~(6)补充完整。对所有关系模式,用下划线标出各关系模式的主键。【问题3】(2 分)如果需要记录课程的授课教师,新增加“授课教师”实体。请对图 3-1 进行修改,画出修改后的实体间联系和联系的类型。

更多“用集气瓶可完成多种实验。请根据如下实验装置示意图,回答有关问题: ”相关问题
  • 第1题:

    现有四条船排队等候一个泊位进行装卸作业。船和港口有关资料如下:


    请根据上述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答案:B
    解析:
    纯装卸货物时间=实际载重量÷昼夜装卸效率。对应各船求得纯装卸货物时间T分别为:1.9天、1.6天、2.9天和2.2天。

  • 第2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以实验为基础是化学学科的重要特征之一。《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指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发挥实验的教学功能:①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来学习化学;②重视通过典型的化学实验事实帮助学生认识物质及其变化的本质和规律;③利用化学实验史实帮助学生了解化学概念、化学原理的形成和发展,认识实验在化学学科发展中的重要作用:④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化学知识和技能,进行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实际问题。
    材料二某教师用青霉素药品小瓶和注射器设计了制备二氧化硫气体的实验装置(见示意图2),用注射器将稀硫酸注入盛有亚硫酸钠固体的小瓶,片刻即产生二氧化硫气体。


    问题:
    (1)请各举一例说明化学实验的四个教学功能。(10分)
    (2)材料二的实验设计有哪些优点?(3分)


    答案:
    解析:
    (1)①化学实验的认识功能。首先,化学实验能引发学生的化学教学知识,化学实验是提出化学教学认识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其次.化学实验还能为学生提供化学事实性知识。
    如:在“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中,通过化学实验认识了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②化学实验的动机功能。化学实验中五彩缤纷的实验现象能够引起学生浓厚的认识兴趣。
    如:在“氨气”的教学中。通过喷泉实验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③化学实验的方法功能。学生通过亲历科学实验探究的过程,体验化学实验的科学方法,如观察的方法、实验的方法、实验记录的方法、对实验数据和事实的处理方法、科学抽象的方法、假说的方法、模型的方法。如:在“溶解度”的教学中.在实验中用到了“测定”“实验条件控制”“实验现象记录”“表格化处理”的方法。
    ④化学实验的探究功能。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学生可以形成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发展实验能力。反过来化学实验又是学生学习化学和顺利进行探究活动的保证。
    如:在“金属钠与水反应”的教学中可以运用探究实验的形式,探究金属钠和水反应的产物。通过这个探究实验来学习金属钠的性质。
    (2)材料二的实验设计有以下优点:
    ①实验仪器简单易得,适合学生实验;
    ②微型实验,药品用量少,节约药品,减少污染;
    ③整个装置处于密闭状态,防止有毒气体外泄,安全性高;
    ④反应迅速。现象明显。

  • 第3题:


    A.氧气无须提前制备和收集
    B.用塑料瓶代替集气瓶,实验更安全
    C.该装置也可用于二氧化碳和氢气的制备、干燥和检验
    D.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发出黄色火焰,产生黑色固体

    答案:D
    解析:
    A、改进后,分液漏斗可以控制过氧化氢溶液的加入,操作更方便,所以氧气无需提前制备和收集,故正确;
    B、塑料瓶代替集气瓶,可以防止集气瓶炸裂,更安全,故正确;
    C、如果将分液漏斗中的过氧化氢溶液换为稀盐酸(或稀硫酸),将烧瓶中的固体改为石灰石(或锌粒),铁丝换成燃着的木条,可用于二氧化碳和氢气的制备、干燥和检验,故正确;
    D、铁丝燃烧的现象是:铁丝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黑色固体,故错误;
    故选:D.

  • 第4题: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有关问题:
    做氢气与氯气反应的演示实验,通常是在空气中点燃H2,然后把导管缓缓伸入盛满氯气的集气瓶中。下面是某老师对此实验的改进:
    如下图所示。在玻璃灯罩细口端塞一双孔胶塞。一孔塞入通入氢气的导气管,另一孔通过玻璃导管与NaOH溶液相连,盛有NaOH溶液的集气瓶与流水抽气管相连。当将点燃后的氢气伸入盛有氯气的集气瓶中时.玻璃灯罩恰好将盛有氯气的集气瓶的瓶口罩住,产生的HCl气体被氢氧化钠吸收.

    结合上述材料,简要回答问题:
    (1)简述上述实验中流水抽气管的作用?
    (2)该实验设计有哪些优点?(写出3个方面) f


    答案:
    解析:
    (1)流水抽气管是为了平衡系统压强,防止倒吸。
    (2)①整个反应在密闭系统中进行,用氢氧化钠吸收产生的氯化氢气体,不会污染环境;②改进后的实验涉及的反应原理较多,利于学生巩固所学知识;③改进后的实验涉及的实验操作比较多.利于学生掌握实验操作技巧。

  • 第5题:

    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
    材料:某高中物理教科书“光的衍射”一节中介绍的单缝衍射示意图。

    任务:
    设计教学片段,在教学活动中帮助学生分析实验装置和实验现象。


    答案:
    解析:
    老师:同学们,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个神奇的小实验.下面请一位同学介绍你看到的实验装置。 学生:有一个光源,一个有缝隙的挡板,后面还有一个光屏。
    老师:好的,观察很仔细,下面老师要做实验了(打开光源,发现光屏上出现了条纹)。谁来说一下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我发现光屏上出现了亮暗相间的条纹,中间最亮,两侧较暗,间距也变小。
    老师:非常好,这位同学结合了之前的光的干涉的知识来进行描述。下面继续看我做实验(调整缝隙宽度),你们看到现象有什么变化吗
    学生:我发现条纹逐渐消失了。
    老师:很好,这是为什么呢其实啊,这就是光的衍射现象,刚才衍射条纹的消失是和缝隙宽度有关的。下面,我们就来深入了解一下光的衍射现象。

  • 第6题:

    初中化学《制取氧气》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生活导入
    【提出问题】空气的组成是什么?
    【学生回答】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等。
    【提出问题】其中氧气是维持我们人类呼吸的必不可少的气体。那么,怎么制备氧气呢?
    (二)探究新知
    【教师提问】实验室制取气体时,需要做哪几方面的准备?
    【学生回答】实验原理、实验仪器,实验装置...
    【提出问题】那么首先思考一下,在工业上,氧气制取的原理是什么?
    【学生回答】分离液态空气。
    【教师引导】这是物理方法进行制取的,有哪些化学方法呢?
    【学生回答】分解过氧化氢可以制备氧气;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
    【教师讲解】除此之外,在实验室里还用到那种方法呢?
    【学生回答】加热氯酸钾。
    【教师提问】接下来主要研究加热氯酸钾制备氧气的方法。确定反应原理之后,如何选择和安装反应仪器?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通过反应物的性质以及反应条件,选择合适的反应仪器以及安装方法。在这里强调,安装仪器是顺序遵从从下至上,从左至右;反应物是固固反应,采用试管做反应器,试管口略向下倾斜。
    【演示实验】教师进行演示实验装置安装过程,以及氯酸钾制备氧气的操作步骤。并且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集气瓶中有气泡产生,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将表格补充完整。
    【教师提问】要选择什么样的收集方法?首先思考常见的收集气体的方法有哪些?
    【学生回答】排水法,排空气法。
    【教师提问】制取氧气的时候可以用什么方法?
    【学生回答】排水法,向上排空气法。
    【教师提问】根据什么选择收集方法的?
    【小组讨论】以化学小组为单位进行探讨,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汇报。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制备气体的物理性质,水溶性以及与空气密度大小关系。易溶于水的气体不能用排水法,气体密度大于空气用向上排空气法,气体密度小于空气密度用向下排空气法。
    (三)拓展提升
    【教师提问】根据大屏幕展示的反应仪器,说明哪些是发生装置,哪些是收集装置。
    【学生回答】试管中是发生装置,集气瓶是收集装置。
    (四)小结作业
    小结:引导学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内容。
    作业:结合之前学过的反应,观察氧气制取的反应与之前的化合反应在文字表达式的书写形式上有什么不同?



    【答辩题目解析】
    1.有哪些收集气体的方式,如何进行选择?
    2.谈一谈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并且说明为什么这样设计。


    答案:
    解析:
    1、排水法,排空气法。根据所要制备的气体的物理性质进行选择。当目标气体不溶于水时,可采用排水法进行收集;根据收集气体与空气密度的大小关系,进行选择,当收集气体的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时,选择向上排空气法,当收集气体的密度小于空气的密度时,选择向下排空气法。

    2、由于本节课是让学生学会氧气的制取方法包括制备原理以及装置的认识,本节内容是学生初次接触关于气体制备的实验,因此对于本节内容设置了以下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是学生能够掌握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学会选择制取气体的收集方法;过程与方法目标是通过氧气制备的实验,提高观察、分析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养成善于观察的好习惯,感受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

  • 第7题:

    为了丰富教学资源,某教师进行了有关光合作用的实验,具体过程记录如下表,请回答:



    注:BTB是溴麝香草酚蓝的简称;BTB的颜色呈蓝色,遇二氧化碳后会变成黄色。
    (1)写出该实验的探究目标:。
    (2)实验前,金鱼藻_____(选填“需要”或“不需要”)暗处理,步骤①操作的意义在于_____。
    (3)实验过程中,2号瓶的水体颜色由黄色变成蓝色的原因是_____。
    (4)实验结果中1号瓶的水体颜色应为_____,2号瓶气泡的主要成分是_____。
    (5)根据本实验的结论,写出提高大棚农作物产量的方法_____。


    答案:
    解析:
    (1)探究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需要强光和二氧化碳 (2)不需要;煮沸可以排出溶于水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
    (3)金鱼藻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了水中的二氧化碳
    (4)蓝色;氧气
    (5)适当增加光照强度和二氧化碳浓度
    本题是探究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需要光和二氧化碳的对照实验,其中的变量是光照强弱和二氧化碳的有无。1号瓶和2号瓶形成了一组对照实验,变量是二氧化碳,验证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2号瓶和3号瓶形成一组对照实验,变量是光照,验证强光照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
    本实验是通过BTB的颜色呈蓝色,遇二氧化碳会变成黄色的特点检验装置内是否存在二氧化碳以验证光合作用的,不检测淀粉的有无,所以不需要进行暗处理。煮沸可以使溶于水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排出,排除原本溶于水的气体对实验结果的影响。2号瓶内的金鱼藻将二氧化碳吸收,通过光合作用产生氧气。1号瓶中没有通入二氧化碳.水体为蓝色。2号瓶内的金鱼藻将通人的二氧化碳吸收通过光合作用产生了氧气,所以气泡主要是氧气。
    根据实验可得出结论,光合作用的进行需要一定的光照强度,二氧化碳的光合作用的原料。因此,要提高大棚农作物产量,应适当增加光照强度和二氧化碳浓度。

  • 第8题:

    为了验证某大豆品种的矮化特性与赤霉素的含量有关,请用所给的实验材料,完成下列实验步骤并回答下列问题: 实验材料:具2片真叶且长势相同的该品种大豆幼苗若干、完全培养液、蒸馏水、适宜浓度的赤霉素溶液,喷壶等。 预测实验结果:()


    正确答案: A组(对照组)植株的平均高度小于B组(实验组)植株平均高度

  • 第9题:

    回答下列有关问题:体外受精是对体内受精的模拟操作,首先对实验动物用()处理,使其排出更多的卵子,待精子获能后,可以在()或者专用受精溶液小滴中完成受精。


    正确答案:促性腺激素;获能液

  • 第10题:

    问答题
    下面是一次讨论课的教学摘录。[任务驱动]出示任务:在做"物质在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燃烧"的实验时,常常要在集气瓶里预先加入少量水,试推测对不同物质来说,这样的目的各是什么?(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形成结论)[交流评价]教师巡视并选取四个典型结论,让各小组评价,教师点评。方案1:铁丝在氧气瓶中燃烧,要在集气瓶里预先加入少量水,其目的是防止集气瓶破裂;方案2:硫在氧气瓶中燃烧,要在集气瓶里预先加入少量水,其目的是吸收产生的二氧化硫气体;方案3:磷在氧气瓶中燃烧,要在集气瓶里预先加入少量水,其目的是吸收产生的五氧化二磷颗粒;方案4:木条在氧气瓶中燃烧,要在集气瓶里预先加入少量水,其目的是吸收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巩固提高]略根据上述信息,回答下列问题:(1)根据化学原理,你认为哪个说法是错误的?请说明理由。(2)请你对方案1的实验现象进行详细描述,并说出是不是可以用细沙代替少量水,为什么?(3)从评价类型看,上述教学摘录中采用的评价方式有哪些?

    正确答案: (1)根据化学原理看,方案4说法错误,因为方案4不需要加入少量水,CO不是污染物,不需要吸收。
    (2)铁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的四氧化三铁固体。在这个实验中可以用细沙代替少量水,因为加入水或细沙的目的是防止生成的四氧化三铁直接落到集气瓶底,造成集气瓶局部受热爆炸。
    (3)从评价方式看,教学评价有即时评价、作业评价、活动表现评价和成长记录评价。本教学摘录属于活动表现评价。活动表现评价是一种过程性的综合评价,用于对课堂科学探究、课堂讨论、社会调查等活动的评价。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案例:下面是某位初中化学教师讲授"二氧化碳"第一课时的教学片段。[问题与情景]如下图装置,向烧杯中倾倒一瓶气体,观察实验现象。问题:①你观察到什么现象?②通过实验,你可以得出该气体的哪些性质?③请你猜一猜,该气体可能是什么气体?并设计一个实验证明。[假设]学生根据已有经验,提出假设:该气体为二氧化碳。[设计实验进行探究]小组讨论。根据实验目的和所提供的实验用品设计实验方案,组织交流、评价实验方案,选出可行性方案。包括: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实验1]一个两端(均有纸筒)已平衡的天平,往一端纸筒中倾倒二氧化碳,观察天平的倾斜的方向。[实验2]将水倒入集满二氧化碳的质地较软塑料瓶中,立即旋紧瓶盖,振荡,你会看到什么现象。[汇报实验结果]天平向倾倒二氧化碳的一方倾斜;瓶子变瘪。[对结果进行分析]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二氧化碳能溶于水。[补充实验]如下图,用试管取塑料瓶中液体少许,向试管中滴加紫色石蕊溶液,观察实验现象。问题:是什么物质使紫色石蕊变红呢?请你大胆进行猜想。猜想:①可能是二氧化碳使紫色石蕊变红。②可能是水使紫色石蕊变红。③可能是二氧化碳和水发生了化学反应,其生成的产物使紫色石蕊变红。……[设计实验]请根据自己的猜想,设计一个实验来进行验证。各小组展示实验方案。[实验3]将干燥的石蕊试纸放入干燥的盛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将石蕊试纸放入盛满水的瓶子里;将湿润的石蕊试纸放入盛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根据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实验3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说明________________。(2)试评价此教学片段的导入。(3)试说明中学实验有哪些功能。

    正确答案: (1)将干燥的石蕊试纸直接放到干燥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无现象产生;将石蕊试纸直接放入盛满水的瓶子中,无现象产生;将湿润的石蕊试纸放入盛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试纸变红色。此现象说明:干燥的二氧化碳和水都不能使石蕊试纸变色,但是二氧化碳与水会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碳酸使石蕊试纸变色。
    (2)采用的实验导入法导入的新课,实验都是运用的教科书上的演示实验。在运用实验时,教师没有告诉学生集气瓶中的气体是二氧化碳,因此设置了三个问题,但是这三个问题与下面的内容衔接不是很好。
    (3)中学化学实验有以下四方面的功能:
    ①化学实验是最生动、最直观的教学手段,能提供丰富、典型的感性材料,通过比较、分类、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等科学方法,帮助学生形成相应的化学概念;
    ②帮助学生巩固化学知识,深刻理解和掌握化学基础理论;
    ③化学实验是一种特殊的学习实践活动,有助于操作技能的熟练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④化学探究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形式,学生亲身体验科学探究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两个生物兴趣小组分别进行了如下的实验。请分析作答: (1)甲小组想探究酵母菌是否在有氧、无氧条件下均能产生CO2 。现提供若干套(每套均有数个)实验装置,如下图(A~D)所示: ①请根据实验目的选择装置序号,并按照实验的组装要求排序(装置可重复使用)。有氧条件下的装置序号:________;无氧条件下的装置序号:________________。 ②装置中C瓶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B瓶中澄清的石灰水还可用________________代替。 (2)乙兴趣小组以新鲜绿叶为材料提取和分离了叶绿体中的色素,请回答: ①该实验中需要使用的化学药品有二氧化硅、_______和碳酸钙,碳酸钙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 ②该实验中用______________方法分离各色素。其中,溶解度最大的色素是_______。

    正确答案: (1)①C至A至B
    ②吸收空气中的CO2,排除其对实验结果的干扰;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
    (2)①无水乙醇(丙酮);防止叶绿素被破坏
    ②纸层析法;胡萝卜素
    解析: (1)有氧呼吸需要三个装置,因为要通入氧气,即C至A至B,无氧呼吸只需要两个装置,即D至B。C瓶中是NaOH溶液,用于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排除其对实验结果的干扰。检测二氧化碳的试剂有澄清石灰水或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
    (2)提取色素的试剂是无水乙醇或丙酮,碳酸钙可防止色素被破坏。分离色素的方法是纸层析法,溶解度最大的色素是胡萝卜素。

  • 第13题:

    案例:
    下面是某教师关于“氧气的性质”的教学片段。
    学生实验1:如图1所示,把带有火星的木条伸到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
    老师提问1:仔细观察,木条是否能够复燃?能够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实验2:如图2所示,用坩埚钳夹取一小块木炭,在酒精灯上加热到发红.插入充满氧气的集气瓶里。燃烧停止后,取出坩埚钳,向集气瓶中加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
    老师提问2:仔细观察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加入澄清石灰水后,有什么现象发生,推测木炭燃烧后生成了什么物质。
    学生实验3:如图3所示,点燃系在螺旋状细铁丝底端的火柴,待火柴燃尽时,插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瓶中预先加有少量水)。
    老师提问3:仔细观察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


    问题:
    (1)上述教学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哪些能力?
    (2)该教学片段在选材上有什么意义?
    (3)图1中的木条是否能复燃,说明了什么?图2中的实验有什么现象?此现象可推测出木炭燃烧后生成的物质是什么?图3中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有什么现象?为什么要预先在集气瓶中加少量的水?
    (4)教师在规划、设计和实施科学探究活动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答案:
    解析:
    【知识点】化学实验、化学教学实施能力——氧气的性质
    (1)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的能力,培养学生观察、记录和表述的能力,培养学生初步形成科学探究的意识。
    (2)学生能够通过氧气性质的学习,体会到化学视角是认识身边物质的一个重要的视角.化学研究物质时常常借助实验手段,实验中可以使用对比等科学研究方法.实验现象的观察是
    有目的、有序的,实验现象与实验结论之间要有明确的逻辑关系。
    (3)图1中带火星的木条在氧气中能够复燃,说明氧气能支持燃烧。
    图2中木炭在氧气中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加入澄清石灰水后,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木炭燃烧后生成了二氧化碳。
    图3中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反应后生成一种黑色固体物质。在集气瓶中加少量的水是为了防止燃烧过程中溅落下来的熔渣把集气瓶炸裂。
    (4)教师在规划、设计和实施科学探究活动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①探究活动的目标要与学生化学学习的进程相一致。在学习化学的起始阶段,学生的化学知识基础较差,化学的基本观念尚未形成,动手能力较差,此时的科学探究活动应主要以培养科学探究意识,促进学生化学学习兴趣的形成为主。化学课程学习后期的科学探究活动应承担较多的教学功能,应被赋予较多的目标要求和较高的价值追求。
    ②完整的科学探究活动要经常进行,但不宜过于频繁。完整的科学探究活动可以承载较多的教学价值,要经常安排和进行,但由于教学时间和学校条件等因素的限制,不能过于频繁,否则会造成教学课时的过分紧张。难以完成总体的教学任务。
    ③在日常教学中穿插“碎片式”的探究活动。“碎片式”的探究活动可以多角度、立体化地开展,让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中,随时能参与科学探究活动,随时能体验到探究的方法和过程。

  • 第14题: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I.中学课本中介绍了如下实验:把一端弯成螺旋状的铜丝放在酒精灯外焰加热,待铜丝表面变黑后立即把它插入盛有约2?mL乙醇的试管里。反复操作几次。

    Ⅱ.某课外活动小组利用下图装置进行乙醇的催化氧化实验并制取乙醛,图中铁架台等装置已略去.粗黑线表示乳胶管。


    根据上述材料回答问题:?
    (1)课本中实验制取乙醛存在哪些不足?
    (2)Ⅱ实验中,为了使反应进行的速率加快,需增加什么装置?
    (3)教师在设计实验教学活动时,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答案:
    解析:
    (1)实验装置比较简单,但是操作麻烦,来回用铜丝催化,同时催化效率低,产生的乙醛很少,不容易观察到乙醛。
    (2)Ⅱ实验中.需给乙醇用水浴加热,使乙醇挥发加快,提高反应速率。
    (3)化学教学以实验为基础,通过实验开展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化学教学的特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主体探究,注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造生动活泼的问题情景,主动参与实验探究,并提出疑问.再使学生思考并设计出新的方案.

  • 第15题: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有关问题。

    装置D中的溶液为浓硫酸。实验测得洗气前装置D的总质量为m1g,洗气后装置D的总质量为m2g,产生氮气的体积为V L。某同学用所测数据计算出氨分子中氮、氢的原子个数比明显小于理论值。经过小组分析、讨论,明确其中的原因并制订两种新的方案。
    方案一:不改变原有实验装置,改为测量另一装置实验前后的质量及生成氮气的体积.得 出了合理的实验结果。该装置为________。(填写“A”“B”“C”或“D”)
    方案二:在原有实验的基础上,在装置C与装置D间增加了一个实验装置,重新实验。根据实验前后该装置的质量变化及生成氮气的体积,得出了合理的实验结果。该装置为 .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中的横线处应该填什么
    (2)通过化学实验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请你谈谈如何在化学实验探究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答案:
    解析:
    (1)C;碱石灰干燥器。 (2)①教师预先要对实验精心设计,对学生进行正确恰当地引导。②在实际教学中,对一些没有危险性的实验放心大胆地交给学生去做,在实验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与课本描述的不一样的现象和结果,引导学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发现问题并能主动去寻找解决的办法,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 第16题:

    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
    材料:某高中物理教材“功和内能”一节有如下演示实验.
    在有机玻璃筒底放置少量易燃物,例如蓬松的棉花,迅速压下筒中的活塞,观察筒底物品的变化。
    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图10.1—1压下活塞。观察筒底物品的变化
    任务:(1)回答演示实验中的问题:“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
    (2)基于该实验,设计一个包含师生交流的教学方案。


    答案:
    解析:
    (1)这个实验说明了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2)教学方案如下:
    【导入新课】
    在初中我们已经学过功和能的一些知识,对功和能有了简单的认识,并能定性地分析某些物理现象,前两节我们较深入地探讨了功的概念、功的计算,现在将进一步研究能的基本知识以及功和能的关系。
    1.能的概念
    (1)能的定义:一个物体能够对外做功则这个物体就具有能
    由学生举出自然界中具有能量的物体的实例,如流动的河水,飞行的子弹,自由下落的重物,压缩的弹簧,燃烧的焰火.高压的气体……
    (2)物质的不同运动形式对应着不同的能
    演示:弹簧吊挂物体,一端固定在铁架上,用力下拉物体,使弹簧伸长后释放,物体将向上运动,弹簧对物体做功.说明形变的弹簧有能量.此能量叫弹性势能。演示:点燃走马灯的蜡烛后,灯的一部分旋转起来,这个现象中,有些什么能 能如何转化 首先是蜡烛的化学能经燃烧释放出来,加热空气,空气分子运动加剧,转化为空气分子的内能,热空气上升又带动走马灯旋转,空气的部分内能又转化为走马灯的机械能。由此看来.自然界的能多种多样,除上述的能以外,还有电能、光能、原子能、生物能……同时它们之间也可以互相转化。
    (3)各种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相互转化,而且在转化过程中守恒
    观看录像,分析展示的各种现象中,能量存在和转化情况。如早晨太阳出来,照耀树林,太阳能经植物的光合作用转化为生物能……傍晚,电灯亮了,电能转化为热能、光能等等。在能的转化中,能保持守恒。
    在能的转化过程中,与之紧密相关的物理量是什么呢 是做功。
    2.做功的过程
    做功的过程是能量转化的过程。物体的能量发生变化,对外则表现为做了一定的功。
    (1)做功使不同形式的能量发生转化。
    人拉重物在光滑水平面上由静止而运动,人对物体做功的过程中,人的生物能转化为物体的动能。
    在水力发电厂中,水流对水轮机冲击,带动水轮机转动,从而带动发电机转动而做功,水流的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火车前进而做功,是先把燃料油和煤的化学能转化为热能,经内燃机或蒸汽机又把热能转化为火车的机械能……由此看来,能量互相转化要伴随着做功,但能量转化的多少如何来计算和确定呢
    (2)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
    运动员将质量为15kg的杠铃举高2米,他做了3×103J的功,则就有3×103J的生物能转化为杠铃的重力势能。
    自然界中有各式各样的力,如电磁力、分子力、核力……它们做功的计算方式各不相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做了多少功就有多少能量由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
    功和能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剐呢
    3.功和能
    (1)能是由物体运动状态决定的物理量,即状态量;而功则是和物体运动状态变化过程有关的物理量,是过程量,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
    (2)做功可以使物体具有的能量发生变化,而且物体能量变化大小是用做功的多少来量度。但功和能不能相互转化。
    4.总结、扩展
    (1)运用功和能的观点,能量转化规律是分析解决物理问题的重要方法和途径之一,要充分理解、逐步深化。
    (2)功是能量转化过程中的关键物理量,在今后的学习中要深刻领会各种力做功的特点,熟练掌握各种功的计算,明确各种不同的功所涉及的有关能量的转化。
    (3)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在力、热、电、光、原子等各个领域都有广泛应用,要注意掌握和运用。

  • 第17题:

    一、考题回顾
    题目:《空气的组成》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谜语导入
    【提出问题】“说是宝,真是宝,动物植物离不了,看不见,摸不着,越往高处越稀少”谜底是什么?
    【学生回答】空气。
    【提出问题】空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
    【学生回答】①空气中有氧气,我们人呼吸的就是空气中的氧气;
    ②空气中有二氧化碳,我们人呼出的就是二氧化碳。
    【教师引导】同学们都说空气中含有氧气,那我们就用实验来验证空气中是否含有氧气?含有多少?
    环节二:探究新知
    【提出问题】阅读实验2-1的实验步骤,并讨论以下几个问题:①集气瓶中为什么预先要加入少量水?②为什么反应前用弹簧夹夹紧乳胶管?③点燃红磷后要立即伸入集气瓶中,并塞紧塞子?④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为什么?
    【学生回答】①预先要加入少量水是要防止热的生成物溅落炸裂瓶底;
    ②防止瓶内的空气受热膨胀后逸出,影响测定结果(使测定结果偏大);
    ③“立即伸入”是为了防止消耗集气瓶外的空气中的氧气,影响测定结果(使测定结果偏大);
    ④气体体积受温度的影响较大,因此要冷却至室温。
    【教师补充】白磷燃烧消耗了的氧气的体积就等于水就进入到集气瓶内的体积。白磷要过量是为什么呢?
    【学生回答】将集气瓶中的氧气全部消耗完。
    【学生实验】完成实验2-1,描述实验现象及结论。
    【师生共同总结】实验中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生成一种白色固体,集气瓶内水平面上升约1/5,说明空气中的氧气被消耗了,消耗的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
    【答辩题目】
    1.测定氧气含量的实验是如何进行的?
    2.保证本节课实验的成功是探究氧气含量非常关键的一步,你会怎么做?


    答案:
    解析:

  • 第18题:

    图3为苹果酒的发酵实验装置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发酵过程中酵母菌种群数量不断增长
    B.发酵过程中酒精的产生速率越来越快
    C.集气管中的气体是酵母菌有氧呼吸产生的CO2
    D.若发酵液表面出现菌膜,原因可能是发酵瓶漏气

    答案:D
    解析:
    发酵瓶中的营养物质和氧气是有限的,初期瓶中有氧气,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大量增殖。氧气消耗完后,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因环境和食物都是有限的,酵母菌种群数量会呈“S”型增长,最终达到一个最大值,A项错误。酒精发酵过程中,开始时酒精的产生速率逐渐加快,后来保持相对稳定,最后由于营养物质逐渐被消耗等原因,酒精的产生速率逐渐减慢,B项错误。氧气被消耗后,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所以集气管中的气体是酵母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产生的CO2,C项错误。若发酵液表面出现菌膜,最可能的原因是发酵瓶漏气,在氧气充足的条件下,酵母菌大量繁殖,D项正确。

  • 第19题:

    完成如下化学实验探究模式:创设情境→明确问题→提出假设→()→得出结论→交流与应用

    • A、收集证据
    • B、验证假设
    • C、进行实验
    • D、查阅资料

    正确答案:B

  • 第20题:

    回答下列问题 为了验证某大豆品种的矮化特性与赤霉素的含量有关,请用所给的实验材料,完成下列实验步骤并回答下列问题: 实验材料:具2片真叶且长势相同的该品种大豆幼苗若干、完全培养液、蒸馏水、适宜浓度的赤霉素溶液,喷壶等。预测实验结果:()


    正确答案:A组(对照组)植株的平均高度小于B组(实验组)植株平均高度

  • 第21题:

    在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在集气瓶里为什么要预先加少量水或铺一薄层细沙?为什么铁丝要绕成螺旋圈?为什么要系一根火柴,并且待火柴快燃尽之前插入集气瓶中?


    正确答案:①防止溅落的熔化物炸裂瓶底;②为了给铁丝预热,使其达到着火点;③火柴是为了引燃铁丝(使铁丝达到着火点);④为了防止火柴燃烧消耗掉瓶中的氧气.

  • 第22题:

    多选题
    下列化学实验的操作方法正确的是(  )。
    A

    加热固体物质用排水法收集气体时,实验完毕,先移酒精灯,后把导管从水中取出

    B

    进行实验时,要将试管夹夹在离管口1/2的位置,再把试管里的物质加热

    C

    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将装满水的集气瓶倒置在水中以便收集气体

    D

    给试管里的物质加热,不能用手拿着酒精灯,要将酒精灯放在适宜的位置


    正确答案: A,B
    解析:

  • 第23题:

    单选题
    完成如下化学实验探究模式:创设情境→明确问题→提出假设→()→得出结论→交流与应用
    A

    收集证据

    B

    验证假设

    C

    进行实验

    D

    查阅资料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