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usouti.com

阅读关于“太阳活动影响地球”的图文资料,按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 材料一《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的内容标准要求:“阐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材料二某版本教科书中关于“太阳活动影响地球”的内容。 太阳活动影响地球 人类能够直接观测到的太阳,是太阳的大气层。它从外到里分为日冕、色球和光球三层。太阳大气经常发生大规模的运动,称为太阳活动。太阳活动的类型较多,其中最主要的是黑子和耀斑,它们是太阳活动的重要标志,活动周期约为11年。通常.黑子活动增强的年份是耀斑频繁爆发的年份,黑子所在区域上方也是耀

题目
阅读关于“太阳活动影响地球”的图文资料,按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
材料一《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的内容标准要求:“阐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材料二某版本教科书中关于“太阳活动影响地球”的内容。
太阳活动影响地球
人类能够直接观测到的太阳,是太阳的大气层。它从外到里分为日冕、色球和光球三层。

太阳大气经常发生大规模的运动,称为太阳活动。太阳活动的类型较多,其中最主要的是黑子和耀斑,它们是太阳活动的重要标志,活动周期约为11年。

通常.黑子活动增强的年份是耀斑频繁爆发的年份,黑子所在区域上方也是耀斑出现频率最多的区域。耀斑随黑子的变化同步起落,体现了太阳活动的整体性。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很大。当太阳黑子和耀斑增多时,其发射的电磁波进入地球电离层.会引起电离层扰动,使地球上无线电短波通信受到影响,甚至出现短暂的中断。太阳大气抛出的高能带电粒子会扰乱地球磁场,使地球磁场突然出现“磁暴”现象,导致罗盘指针剧烈颤动、不能正确指示方向,无线电短波通信中断。如果太阳大气抛出的高能带电粒子高速冲进两极地区的高空大气,并与那里的稀薄大气相互碰撞,还会出现美丽的极光。近几十年的研究还表明,地球上许多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如地震、水旱灾害等。
由于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很大,所以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对太阳活动的观测和预报。我国观测记录太阳黑子变化的历史久远,古代史书上就有关于太阳黑子的记载。面对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我国有关部门也加强观测和预报,力图把太阳活动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程度。
——摘自某版本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1
(1)分析教材的知识组成。(9分)
(2)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设计教学过程要点。(15分)


相似考题
更多“阅读关于“太阳活动影响地球”的图文资料,按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 ”相关问题
  • 第1题:

    阅读关于"地图"的图文资料,按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

    材料一《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内容标准的要求是"在地图上辨别方向,判读经纬网,量算距离"。

    材料二某版本教科书中关于"地图"中"比例尺"的有关内容。


    阅读关于"地图"的图文资料,按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

    要求:

    (1)设计本课的教学目标。(9分)

    (2)设计本课主要的教学环节(包括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等),并说明设计理由。(15分)


    答案: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的教学设计能力。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首先要熟悉题本内容,其次研读题目要求,根据题目要求进行教学设计。

  • 第2题:

    阅读关于“34个省级行政区”的图文资料,按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
    材料一《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此标准要求:“在我国政区图上准确找出34个省级行政区域单位.记住它们的简称和行政中心。”
    材料二下面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的地理教材中的一页。



    要求:设计出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要体现出探究性),并说明设计意图。


    答案:
    解析:

  • 第3题:

    阅读关于“中国气候”的图文材料,按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

    材料一《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注(2001版)》中内容标准要求“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以及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材料二某版本教科书中关于“中国气候”有关内容

    (1)设计本课的教学目标。(8分)

    (2)设计本课主要的教学环节,并说明设计依据。(16分)


    答案: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的教学设计能力,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首先要熟悉题本内容,其次研读题目要求,根据题目要求进行教学设计。

  • 第4题:

    阅读关于“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的图文资料,按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
    材料一《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中的内容标准要求:“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材料二某版本教科书中关于“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的相关内容。



    要求:
    (1)写出本课的知识组成。(9分) (2)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知识组成,设计教学过程要点(应包括教师、学生的活动方式和活动内容)。(15分)


    答案:
    解析:
    (1)①外力作用的概念、能量来源;~
    ②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
    ③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参考设计】~


    {图1}

  • 第5题:

    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
    某物理单教科书关于“电与磁”一章某节的一个演示实验如图10所示。

    任务:
    (1)这个演示实验用了什么物理知识的教学
    (2).用此实验设计一个教学片段,帮助学生理解与该现象相关的物理知识。


    答案:
    解析:
    (1)该实验是关于“磁场方向”的教学。把小磁针放入磁场中,磁针受力后会发生转动。小磁针静止后,它的指向也就确定了,显示出这一点的磁场对小磁针N极和S极的作用力的方向。物理学中把磁针静止时N极所指的方向规定为该点的磁感应强度的方向,简称磁场的方向。 (2)师:同学们,谁能告诉老师我国四大发明之一的指南针是用来干什么的
    生:定向的工具。
    师:它为什么能定方向
    生:根据地磁场定方向。
    师:我们站在不同的位置,指针偏转情况不同,这说明磁场有方向,接下来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究磁场的方向。
    师:现在老师在这里放上一个条形磁铁,周围摆上一组小磁针,大家注意观察每个小磁针的指向是一样的吗
    生:不一样。
    师:既然小磁针在磁铁周围的不同位置指向不同,说明小磁针受力方向不同,磁场方向不同。我们都知道,电场和磁场都是客观存在的。那么大家想一想,电场强度的方向是如何规定的
    生:规定正电荷所受电场力的方向为该点的电场强度的方向。
    师:磁场的方向可以从小磁针受力的角度规定。在物理学当中,我们规定在磁场中的任意一点。小磁针北极受力的方向,即为小磁针静止时北极所指的方向,就是该点磁感应强度的方向,即磁场的方向。

  • 第6题:

    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
    某高中物理教科书关于“动量守恒定律”一章某节的一个演示实验如图14所示:

    任务:
    (1)这个演示实验可用于什么物理知识的教学
    (2)用此实验设计一个教学片段,帮助学生理解与该现象相关的物理知识。


    答案:
    解析:
    (1)动量守恒定律中的反冲现象。 (2)教学片段:
    师:物体闻的相互作用除碰撞以外还有另一种方式也比较常见,我们先观察几个实验,看一看它们是否不同于碰撞但属于相互作用。
    演示实验:释放充了气的气球,气球喷气的同时向前“窜”。
    师:刚才这个实验是什么原理气球是怎么窜出去的
    生:喷出的气体与气球的相互作用。
    师:这种相互作用与碰撞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交流后得出:碰撞中两个物体先是分开的,相互作用后可能合为一体,也可能再次分开,而这种相互作用中两个物体本来是一体的,通过相互作用才分开。
    师:我们把这种相互作用称为反冲运动。为什么静止的物体喷出一部分物体后,另一部分物体会获得速度后退呢
    生:因为气体和气球同时受到对方的作用力,所以运动方向相反。
    另一部分生:因为气球和气体动量守恒,所以它们的速度是相反的。
    师:非常好,同学们从不同角度解释了这个现象。其实这是反冲现象,一个静止的物体在内力的作用下分裂为两部分,一部分向某个方向运动,另一部分必然向相反方向运动。大家思考一下,刚才咱们的演示实验,是否满足以上条件
    生:气球原来是静止的。松手的瞬间,喷出的气体与气球的相互作用,属于内力,气球窜出去,气体则沿反方向喷出。满足动量守恒定律,利用了反冲的原理。
    师生总结:反冲运动满足动量守恒定律的条件:①系统不受外力;②系统某一方向不受外力;③系统内力远大于外力。

  • 第7题:

    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
    材料一《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扩散”的内容标准为:“观察扩散现象,能用分子动理论的观点加以说明。”
    材料二初中物理某教科书中有关“内能和能量”一节中关于“实验探究:温度对扩散的影响”如下所示。

    材料三教学对象为初中三年级学生,已学习过分子动理论基本内容等知识。
    任务:
    (1)简述扩散的含义。(4分)
    (2)根据上述材料,完成“实验探究:温度对扩散的影响”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求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过程(要求含有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意图等)。(24分)


    答案:
    解析:
    (1)不同物质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作扩散。 (2)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扩散现象,知道分子动理论是从本质上认识扩散现象。
    (2)知道温度对于扩散现象的影响,并能用理论解释部分常见的生活现象。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具备根据实验现象和已掌握的知识来分析物理问题的意识与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利用科学知识理解实验现象的过程中,体会科学现象的验证思路,逐步具备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温度对扩散的影响。
    2.难度:用分子动理论解释扩散现象。
    三、教学过程

  • 第8题:

    阅读材料, 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
    材料一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 年版)》 关于“焦耳定律” 的内容要求有:“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焦耳定律, 用焦耳定律说明生产、 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材料二 初中物理某教科书中有关“焦耳定律” 一节中的演示实验如下所示:


    材料三 教学对象为初中三年级的学生, 已学习过电功、 电功率等知识。
    任务:
    (1) 简述焦耳定律的内容。(4 分)
    (2) 根据上述材料, 完成“探究电热的影响因素” 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要求包括: 教学目标、教学重点、 教学过程(要求含有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等)。


    答案:
    解析:
    (1)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跟电流的二次方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正比,跟通电时间成正比。这个规律叫作焦耳定律。
    (2)教学设计如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能通过实例,认识电流的热效应。
    ②能在实验的基础上得出电热的大小与电流、电阻和通电时间有关,知道焦耳定律。
    ③会用焦耳定律进行计算,能够利用焦耳定律解释生活中电热利用与防治。
    2.过程与方法
    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了解控制变量的物理方法,提高实验探究能力和思維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会解释生活中一些电热现象,通过学习电。热的利用与防止,学会辩证地看待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实验研究电热与电流、电阻和通电时间的关系,并确定研究方法及实验操作中各个
    环节应注意
    的问题。
    难点:对焦耳定律的理解及焦耳定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










  • 第9题:

    请阅读下面材料内容,按要求完成教学设计。


    要求:(1)拟写本部分教材内容的教学目标。(6分)
    (2)设计一个主题为“辩证看待实践与认识的关系”的情境教学片段。(20分)


    答案:
    解析:
    (1)教学目标:(6分) 【知识目标】
    识记和理解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理解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
    【能力目标】
    能够具体分析、说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四个具体表现,学会从具体材料归纳获得一般知识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节课学习,学生进一步树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自觉积极投身实践,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2)情境教学片段:(20分)
    播放视频:“嫦娥三号”登月之旅,提出两个问题: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
    问题一:在探月实践活动中,借助嫦娥一号、二号、三号,我们获得了对月球的认识,并且这种认识在一步步地加深,这说明了什么道理?你对月球的认识是如何获得的?
    问题二:从视频中可以了解到,“玉兔”号月球车上有四位探月能手:全景相机、红外成像光谱仪、粒子激发x射线谱仪、测月雷达。这些能手也是得益于我们的科学技术方面的进步,而科技的发展为我们的认识提供了更先进的工具。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思考、分组讨论,生成答案后派代表上讲台阐述,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知识点: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并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讲解:
    a.人们在实践中不断遇到的新问题、产生的新要求,推动着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b.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
    C.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因为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自己的主观世界,提高自己判断和推理的能力,从而推动认识的不断深化。
    ②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教师继续引用“嫦娥奔月”的经典故事,层层设问:古人对月球的认识是怎样的?这种认识是否正确?如果大多数人都有这种观点是不是就能说明这种认识是正确的?为什么?引导学生得出知识点: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③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PPT呈现我国“嫦娥探月”的历程及探月工程目标,提出问题:我国进行探月活动获得对月球的认识,最终的目的又是什么呢?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进行引导:航天事业最终目的就在于服务国民经济建设,为经济建设、科学技术发展服务。而经济建设、发展科技都属于实践,最后引出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航天事业之所以能够服务于国民经济建设、促进科学技术发展,得益于我国通过探月获得的对月球的认识,这又说明了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对月球的正确认识,使得我国航天技术开展得更顺利,也说明了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 第10题:

    根据材料,按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

    材料一下面是《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中“文化与生活”主题中的内容节选。

    材料二某教师围绕“文化影响我们的生活”这一课程内容,按照活动建议,设计了如下调查活动方案。

    根据材料,按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

    请将上述活动方案中空缺的活动目标、活动过程、活动总结三处内容补充完整。


    答案: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调查活动方案的设计以及文化的影响相关知识。根据主题节选内容,通过学生对当地文化产业发展现状、企业文化创建、旅游景点建设以及当地居民文化消费情况的调查,分析文化对人的影响,以及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 第11题:

    请认真阅读下列材料,并按要求作答。


    请根据上述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1)简述同类色与邻近色的区别。
    (2)依据该材料,试拟定教学重难点。
    (3)设计教学过程,体现出教学重难点并说明设计意图。


    答案:
    解析:
    (1)同类色指色相性质相同,但色度有深浅之分的色彩(是色相环中15。夹角内的颜色);邻近色为在24色相环上任选一色,与此色相距90度,或者彼此相隔五六个数位的两色。如:红色与黄橙色、蓝色与黄绿色等。同类色是按明度来区分的,邻近色是按色相区分。同类色的差别在于明暗程度,邻近色在于色彩的相差。 (2)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邻近色的调色方法及其规律。
    教学难点:运用邻近色调配出和谐的色彩搭配。
    (3)教学过程
    活动一:设置游戏,导入新课
    游戏导入:教师出示色彩卡片,请同学根据卡片上相近的色彩“找朋友”,说说其余色彩不配成“朋友”的理由。
    学生交流回答。
    揭示课题:色彩的和谐。
    【设计意图】
    通过游戏导入,可以使学生更快地进入课堂学习状态,从而引导学生感受丰富的色彩带来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面的教学起到良好的铺垫作用。
    活动二:赏析作品,引导想象
    ①感知、体验色彩
    教师播放课件,引导学生观看并思考:图片由几个主要颜色构成
    学生观察并回答。
    教师总结并展示色相环,提出问题:这几个主要颜色在色相环上的位置是怎样的
    学生思考并回答。
    教师总结:相邻。
    【设计意图】
    图片与色相环相结合,使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体验色彩,感受邻近色,从而为学生认识邻近色打下良好的基础。
    ②欣赏、讨论色彩的和谐
    A.认识邻近色
    教师继续展示色相环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什么是邻近色举例说明。
    学生思考并回答。
    教师总结:在色相环中相邻近的、在90度范围之内的颜色,称为邻近色。
    如:黄一黄绿一绿、红一橘红一朱红、蓝一天蓝一普蓝。
    B.寻找邻近色
    学生四人一小组交流并回答问题:寻找生活中的邻近色,举例说明。
    小组讨论回答:教室环境布置、学生服装等的色彩搭配、室内设计、建筑。
    继续提问:这些色彩搭配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受
    学生讨论并回答。
    教师总结:给人和谐、舒适的感觉。
    【设计意图】
    本环节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问题,使学生融入其中,体会其中的乐趣,从而加深学生对于概念的理解。
    活动三:示范操作。实践练习
    ①教师演示
    演示邻近色调配方法,完成一幅画,讲解要领:
    根据需要可以画好铅笔稿.也可以按一定走向随意涂色。
    依据色环选择邻近色。
    可按一定顺序进行调配绘制。如橙、黄橙、红橙。注意用橙色在调配时加黄、加红的比例多少和水分的多少要把握适中。
    (邻近色色块形状、大小和组织可以自由些,依据自己的喜好决定。允许学生尝试局部模仿练习。)
    ②课堂练习
    用一组自己喜欢的邻近色来组织完成一幅作品,可以是抽象作品,也可以是有具体形象的风景画、图案等作品。
    (教师巡视指导过程中,针对共同存在的问题,及时指出、及时纠正。表扬有创意的作品,对个别学生进行技法指导。)
    【设计意图】
    教师演示调色方法,使学生进一步熟悉色彩的运用,并结合实践掌握色彩的调色规律。
    活动四:交流评议,拓展提高
    ①学生展示交流
    学生自愿分享自己的作品,并且介绍自己的绘画思路和方法。
    学生互相展示作品,交流评议。
    教师总结评议。
    ②巩固提高,小结作业
    回顾本课重难点。
    复习对比色,根据对比色和邻近色的不同色性找到适合运用的场所。
    游乐场、交通警示——对比色:
    卧室、图书馆、书房——邻近色。
    【设计意图】
    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加深学生对本课的理解,起到教学相长的作用;引导学生做最后小结,加深记忆并做好作业布置。

  • 第12题:

    问答题
    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材料:如图6是某初中物理教科书“功率”一节中的内容。 任务:(1)简述什么是功率。(2)基于该图片内容,设计一个包含师生交流的教学方案。

    正确答案:
    解析:

  • 第13题:

    阅读关于“地理的圈层结构”的图文资料,按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
    材料一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试验)的内容要求:“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材料二 ?某版本教科书中关于“地球的圈层结构”的部分内容。
    探索:盒子里面是什么?
    1.老师提前准备三个外表一样的密封小盒子,里面分别装有一件不同的物品。
    2.请学生们采用各种不同的方法,如搓、拍、称重等,猜测里面装的到底是什么物品。
    思考:如果请你研究地球内部的信息,这个小实验对你有什么启发?科学家是通过什么方法知道地球内部信息的?
    ※学习指南
    1.地球内部的结构可分为几层?各有什么特征?
    2.地球外部的结构包括哪几个部分?各有什么特征?
    提示:在阅读的时候把每个标题用个“什么、怎么样、为什么”改写一下,并在阅读的时候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
    地球具有圈层结构,从外部到内部可以分为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地壳、地幔和地核六个圈层,其中前三个圈层为地球的外部圈层,后三个圈层为地球的内部圈层。
    地球的内部圈层
    地震波在不同的物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根据地震波在地下不同深度传播速度的变化,可将地球固体表面以下分为三层:地壳、地幔和地核。



    (1)设计本课的教学目标。
    (2)设计本课的教学过程(包括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习活动等),并说明设理由。


    答案:
    解析:
    (1)①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说出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及组成。知道地核、地幔、地壳的基本特征。知道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的构成。②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读图训练,提高学生读图、析图能力。学会运用比较法学习各内部和外部圈层的特点。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究自然奥秘的兴趣和强烈欲望。从宏观上认识全球的整体面貌,形成地球系统观和责任感,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2)【导入新课】视频导入:播放电影“2012末日预言”片段,引入课题。提问如何了解鸡蛋结构?反问如何了解地球内部结构呢?教师讲述:地球的平均半径是6371千米,我们所能直接探测到的只是地球浅浅的一层表层,地球的内部结构,我们无法直接观察。因此,地震波研究是目前采用的推测地球内部结构及物质组成的最基本方法之一。设计意图: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新课教学】地球具有圈层结构,从内部到外部可以分为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地壳、地幔和地核六个圈层。其中前三个圈层为地球的外部圈层,后三个圈层为地球的内部圈层。①划分依据:地震波教师设问:什么叫地震波?地震波分几种?不同的地震有哪些传播特点?教师展示:结合生活实例,如绳子的抖动、声音的传播,来讲解纵波与横波的概念;利用动画演示地震波纵波与横波自地下向地表传播过程。学生总结:完成“纵波与横波的特点”填充表格。特点分类传播速度所经物质状态共同点纵波较快固体、液体、气体都随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改变横波较慢固体设计意图:用直观的动画和形象的生活实例,来解释地震波,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②圈层的划分猜想假设:展示“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变化图”,推测地球内部各圈层的物质组成。并绘制地球内部结构示意图后。设计意图:利用地图创设探究情境,为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提供充分的时间与空间,也为地理课堂教学生成提供平台。展示图像:“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示意图。



    问题引导:地球内部存在几个不不连续界面?它们的位置在哪里?

  • 第14题:

    阅读关于“地球仪”的图文资料,按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
    材料一《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内容标准要求:“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
    材料二某版本教科书中关于“地球仪”的部分内容。
    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地球太大了.为了便于看到它的全貌.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制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右图)。在地球仪上,人们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来表示陆地、海洋、山脉、河湖、国家和城市等j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及名称等。地球仪可以方便我们知道地球的面貌,了解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的特征及其分布。
    拨动地球仪,可以看到它是绕着一根轴转动的。这根轴代表地轴。事实上,地球并不存在这根轴,它是人们假想的轴。地轴与地球表面相交的两点,叫两极。其中,对着北极星方向的点叫北极,它是地球上的最北点。与北极对应的点叫南极,是地球上的最南点。
    要求:
    (1)设计本课的教学目标。
    (2)设计本课的教学过程(包括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等),并说明设计理由。


    答案:
    解析:
    【知识与技能目标】 观察地球仪,能够描述地球仪的结构及作用。
    能正确说出经线、纬线及其划分、排列规律,学会确定某点的经、纬度。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观察地球仪及对比经、纬线的特点,建立起纬线与经线的空间概念。形成比较地理事物的能力。
    通过动手制作地球仪,提升动手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小组活动,提高学习地理的兴趣,形成正确的地理观和学以致用的科学态度。
    (2)【参考设计】
    环节一:导入新课
    2015年5月12日15时O5分尼泊尔(北纬27.8度,东经86.1度)发生7.5级地震,震源深度l0千米,地震引起了全世界的震惊和同情。如果你们是救援小组,需要了解地震发生地区的具体情况,该如何做
    设计理由:通过时政新闻导入,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同时能让学生将地理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一课程理念融入课堂。
    环节二:新课教学
    一、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过渡:通过地球仪人们可以了解地球的全貌,研究地球表面地理事物的位置及分布状况。下面大家首先学习一下地球仪的构成。
    1.地球仪的定义
    【教师活动】出示地球仪并展示给同学们看。
    【提问】仔细观察地球仪并动脑筋思考,地球仪与真实的地球原貌有哪些主要的不同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
    (1)地球仪是地球缩小的模型:
    (2)地球仪有底座,球体被固定在支架上;
    (3)球体能绕一根斜置的轴转动。
    【提问】根据自己对地球仪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试着给地球仪下个定义。。
    【教师小结】地球仪是人们按照地球的形状,并且以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而制成的地球的模型。在地球仪上人们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来表示陆地、海洋、山脉、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大小和名称。
    设计理由:“地球仪”的知识相对基础,通过学生直接观察地球仪,谈地球仪,能够对地球仪形成直观的认知,加深印象,也凸显了地理学科的特色。
    2.地球仪相关概念
    【学生自学】让学生阅读教材资料,并在地球仪上找到地轴、赤道和两极,并说说各自特点。
    【师生总结】教师按地轴—+两极—,赤道的J惯序解释:地轴是地球自转的绕转轴,实际是看不到的。引导学生观察在地球仪上地轴的放置的点:倾斜的。南极、北极是地轴与地球表面相交的两点,上方为北极点,下方为南极点:赤道是与南、北极点距离相等的大圆圈。
    【引导】地球仪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有什么作用
    学生讨论后,强调:地球仪是用来帮助人们认识地球的模型,也是地理学习和研究的一种工具。
    二、经线和经度
    过渡:我们再观察一下,地球仪上还有什么呢这些就是我们学习的经线和纬线。
    1.经线
    【教师活动】展示经纬仪,在经纬仪上指示经线但不说出定义,请同学们概括什么是经线。
    【学生概括,教师补充】在地球仪上,连结南北两极半圆形的弧线叫做经线,又称子午线。
    【活动】分别请同学上讲台来用准备好的彩线标示出两奈经线;请同学们在自己制作的小地球仪上,用彩色水笔画出两到三条经线。(教师到各小组巡视,辅导同学)
    设计理由:利用彩线等教具,能让学生直观形象地认识到有关经线的知识,吸引学生学习兴趣。
    2.经度
    转承:在你们自制的地球仪上可以画出无数条经线,为了区别这些经线,我们给他们确定了不同的度数,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经度。
    【教师引导】首先我们要找到一条0°纬线,所谓“万丈高楼平地起”,那么0°纬线在哪里,它经常被人们叫作什么名字
    【展示图片】展示有关格林尼治天文台的图片或影像。
    【师生共同归纳】国际上规定: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的那条经线为0°经线,又叫作本初子午线。
    【学生活动】
    在地球仪上查找格林尼治天文台的位置,并在自制地球仪上标示出0°经线(本初子午线)。
    经度是从0°经线开始的,其度数变化有什么规律(教师引导学生自西向东转动地球观察)
    【学生讨论,教师讲解】按规定0°经线以东称为东经,0°经线以西称为西经,经度的变化规律就是从0°经线向西和向东到l80。经线经度逐渐增大。
    【学生活动】
    在地球仪上找出东经30°、西经30°、西经150°、东经l50°。这几条经线;在自制地球仪上画出东经90°、西经90°和西经180°这几条经线。
    【教师引导】观察东经30°和西经l50°、西经30°和东经l50°这两组经线都有什么特点它们是不是分别构成了经线圈任何一条经线都可以找出与之相对应的一条经线和其构成一个经线圈。每个经线圈都可以把地球分为两个均等的半球,同学们想想看哪条经线圈最适合作为划分东西半球的分界线(学生讨论)
    【师生归纳】以西经20°和东经l60°。这两条经线所组成的经线圈,作为划分东西半球的界线。因为这个经线圈大部分通过的是海洋,这样就避免了把非洲、欧洲等一些国家分在不同的半球上给带来的不便。
    三、纬线和纬度
    承转:知道了经线的定义及特点后,我们可以看到地球仪上还有许多跟经线相垂直的线,它们被称为纬线。
    1.纬线
    【小组讨论】把学生分为4人一组,小组内共同观察地球仪,按照刚才的方法思考:
    (1)什么是纬线,纬线有什么特点
    (2)在自制的模型上画出两条纬线。
    (3)思考经线和纬线有什么不同同时完成下面表格。

    (表格呈现时单元格内的内容为空白)
    设计理由:采用对比法进行教学,将经线扣纬线的特点通过表格对比学习,能够让学生深刻地认识二者各自的特点,更好地掌握本课的重难点。
    2.纬度
    【教师提问】0°纬线就是我们早已认识的赤道。纬度是从0°纬线开始的,其度数变化有什么规律最大的纬度是多少度它在什么地方(学生观察地球仪回答)
    教师小结:纬度是由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增的。最大的纬度是900,它们在北极和南极。
    承转:细心的同学会发现纬度沿赤道呈两边对称,那么怎样区分两条度数相同的纬线呢(学生思考并回答)
    【教师小结】我们把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北纬,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做南纬。
    【学生活动】在地球仪上找出30°N、30°S的纬线,同桌之间一方任意指示一条纬线,请另一方读出或写出该纬线的纬度。(教师强调纬度的正确写法)
    【教师提问】如果我们要选择一条纬线把地球平均分为两个半球,选择哪条纬线作为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最为合适为什么(学生思考并回答)
    【教师小结】以赤道为界,把地球平均分为南北两个半球。赤道以北是北半球,赤道以南是南半球。
    【学生活动】教师手拿若干标有纬度的卡片,每组两位同学任意抽取一张。同学们根据卡片上注明的纬度,按规律站成一排(教师可自标明赤道的那张卡片,协助同学一起完成这个活动),站好后,每位排队的同学说出自己所在的半球名称。
    设计理由:将知识的学习融入游戏活动中,寓教于乐,提高学生对于地理的学习兴趣,也达到对知识的巩固效果。
    环节三:巩固练习
    2015年5月12日15时O5分在尼泊尔(北纬27.8度,东经86.1度)发生7.5级地震,震源深度l0千米,地震引起了全世界的震惊和同情。如果你们是救援小组,需要了解地震发生地区的具体情况,请以小组为单位查找地球仪,合作完成:找到此次地震的位置,读出影响较为严重的城市加德满都的经纬度。
    设计理由:让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解决课堂之初的疑问,达到首尾呼应的效果,同时也能检测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情况。
    环节四:课堂小结
    结束语:地球仪和经纬线是为了让我们能更好地认识我们所生存的这个地球,我们在生活中有哪些地方可以应用到经纬线
    板书设计
    地球仪
    一、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1.地球仪的定义
    2.地球仪的相关概念:地轴、南极、北极和赤道
    二、经线和经度
    三、纬线和纬度

  • 第15题:

    阅读关于“城市空间结构”的图文材料按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材料一《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中内容要求“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原因。”

    材料二某版本教科书中关于“城市空间结构”的内容。

    要求:

    (1)设计本课的教学目标。(8分)

    (2)设计本课主要的教学环节,并说明各教学环节的设计意图。(16分)


    答案: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的教学设计能力。解决本题首先要求考生掌握教学目标的组成和确立方法,其次根据教材内容设计合理的教学环节,要具备一定的分析概括能力。

  • 第16题:

    阅读材料, 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
    材料一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 关于“电容、 电感与交流电” 的内容的要求为: 通过实验, 了解电容器和电感器对交变电流的导通和阻碍作用。

    材料二 高中物理某教科书“电感和电容对交变电流的影响” 一节的部分内容。
    材料三 教学对象为高中二年级学生, 已学过交流电、 电感、 电容概念。
    任务:
    (1) 简述什么是交变电流。(4 分)
    (2) 根据上述材料, 完成“实验: 电容对交变电流的影响” 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要求包括: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过程(要求含有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等)。(24 分)


    答案:
    解析:
    (1)交变电流是指电流的方向随时间呈周期性变化的电流。交变电流在生活和生产中都有广泛
    的应用,一般家庭电路和工业用电都是交流电。
    (2)教学设计如下:
    电容对交变电流的影响
    一、教学目标
    l.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交变电流能通过电器的原理,知道电容器对交变电流产生阻碍作用的原因。
    (2)知道用容抗来表示电容对交变电流的阻碍作用的大小,知道容抗与哪些因素有关。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具有根据实验现象和已学习知识去分析物理问题的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用科学知识理解实验现象的过程中,体会科学地提出猜想的过程,逐步具有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交变电流能够通过电容器的原理;容抗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2.教学难点
    电容器“通交流”的实质。
    三、教学过程



  • 第17题:

    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
    材料一《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关于折射率的内容要求为:“测定材料的折射率”一
    材料二高中物理教科书“折射率”一节的部分教学内容如下:

    材料三教学对象为高中二年级学生,已学过光的折射现象、折射定律等知识点。
    任务:
    (1)简述什么是折射率。
    (2)根据上述材料完成实验“测定玻璃折射率”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求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过程(要求包含有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意图)。


    答案:
    解析:
    (1)光从真空射入某种介质发生折射时,入射角的正弦与折射角的正弦之比,叫作这种介质的绝对折射率,简称折射率,用符号n表示。 (2)教学设计如下:
    测定玻璃的折射率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验证光的折射定律:掌握插针法测折射率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设计实验步骤及实验操作,提高问题解决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对物理实验及物理理论学习的兴趣以及团体协作和共同面对困难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测定两面平行的玻璃砖的折射率。
    教学难点:测定玻璃折射率的方法的掌握与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准备
    实验仪器:玻璃砖、量角器、白纸、铅笔、直尺一把或三角板一个、计算器、木板、图钉、大头针。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我们已经知道了当光以一定的入射角射入一块两面平行的玻璃砖后,出射光线的方向会发生平移,你能画出示意图吗
    生:画出示意图,回忆光的折射的知识。
    【设计意图】通过做出光的示意图让学生回顾光的折射基本定律,同时也为接下来在实验中画出实验原理图作铺垫。同时,学生画出示意图的过程中,能迅速进入到课堂状态。
    (二)新课内容
    1.实验方案设计
    现在给定大家器材:两面平行的玻璃砖一块,大头针四枚,白纸一张,直尺一把或三角板一个,量角器一个。
    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方案,根据这个方案,画出光以一定入射角穿过玻璃砖时的传播路径。
    老师引导:想一想,为了测出玻璃的折射率,应该测出哪些物理量


    教师引导学生完成基本的实验方案设计:
    第一步:在白纸上画出一条直线aa’,代表两种介质的分界面,再画出一直线段A0代表入射光线;然后画出分界面上0点处的法线N0。


    第六步:量出入射角和折射角。用折射定律计算玻璃的折射率。
    第七步:改变入射角。重复第二至第七步,多测几组。
    【设计意图】在老师引导和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完成实验方案的设计,同时通过老师层层深入的引导和总结,让学生深刻理解插针法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
    2.实验操作环节
    学生台上演示实验。
    在演示者演示的过程中,其他学生发现问题并记录。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分组实验和演示实验,一是可以发现学生操作过程中的问题及共性的盲点。让学生真正进行实际操作,领会实验操作的严谨性及实验数据的合理性。
    老师引导实验注意事项:
    (1)入射角问题的确定:入射角太小,折射角将更小,测量误差更大;若入射角i过大,则由大头针P1、P2射入玻璃中的光线量减少,即反射光增强,折射光减弱,且色散较严重,由玻璃砖对面看大头针的虚像将暗淡,模糊并且变粗,不利于瞄准插大头针P3、P4。因此画入射光线A0时要使入射角i适中,入射角i应在15°~75°范围内取值。
    (2)P1与P2间距太小:不容易确定光路。
    掌握了基本实验步骤及操作注意事项后,学生分组实验,记录实验数据。
    实验数据的处理见下表:

    3.数据操作环节
    老师引导学生,在之前有过数据处理的经验上,利用图像,删去无效数值,得到较为准确的折射率数据。

    4.交流讨论
    老师引导:本实验要求求出入射角和折射角的正弦值,那么我们手头并没有量角器又如何来求正弦值呢
    现在请大家思考有没有不用量角器就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方法。
    学生思考后演示.利用数学三角函数可以求出。

    老师引导注意事项:强调圆要适当地画大一点以减小误差,并告诉大家一定注意,要计算的是入射角的正弦值和折射角的正弦值,所以,要注意找准圆与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的交点,切忌不要找成出射光线与圆的焦点。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有针对性,对本节课有巩固作用,另外让学生知道插针法适用于多样性的玻璃体结构的光学仪器,并不仅限于课本中的玻璃砖,让学生开阔视野。同时,改进实验方案,让学生具有设计实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小结作业
    总结回顾分享:学生分享实验过程及成果。
    教师总结:现代的科学研究是众多人共同完成的工作。大家一起分析问题、制定考案、分工研究,最后汇集成果,共享成果。没有分工合作,是难以在短时间内完成大的研究任务的。
    【设计意图】通过最后的总结回顾,让学生体会分工合作的乐趣,培养团体协作和共同面对困难的精神,激发学生对物理实验及物理理论学习的兴趣。
    作业:大家可以进一步思考有无其他方式测定玻璃的折射率。
    四、板书设计

  • 第18题:

    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任务。



    (1)简述动能定理的内容。
    (2)完成该节课的教学片段的设计,其中包括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不少于300字)


    答案:
    解析:
    (1)力在一个过程中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物体在这个过程中动能的变化。这个结论叫做动能定理。
    (2)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动能定理的表达式,理解动能定理的确切含义;应用动能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运用演绎推导方式推导动能定理的表达式:理论联系实际,学习运用动能定理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动能定理的演绎推导、感受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二、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讲授法、归纳法、练习法。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通过实验验证了动能和质量与速度的关系,并且推导出物体动能的表达式。但是其中的等式



    2.新课教学



    师:上式表明什么问题呢 请用文字叙述一下。
    生:力在一个过程中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物体在这个过程中动能的变化。
    师:这个结论就叫做动能定理。
    师:如果物体受到几个力的作用,动能定理中的W表示什么意义
    生:如果物体受到几个力的作用.W表示的是合力做的功。
    师:那么动能定理更一般的叙述方法是什么呢
    生:合力在一个过程中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物体在这个过程中动能的变化。
    师: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明。
    生1:如果物体匀速下落,那么物体的动能就没有发生变化,这时合力是零,所以合力所做的功就是零。
    生2:一架飞机在牵引力和阻力的共同作用下,在跑道上加速运动,速度越来越大,动能越来越大。这个过程是牵引力和阻力都做功,牵引力做正功,阻力做负功,牵引力和阻力的合力做了多少功.飞机的动能就变化了多少。
    师:上节课推导出来的动能定理,我们是在物体受恒力作用且做直线运动的情况下推出的。动能定理是否可以应用在变力做功或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情况.应该怎么理解
    生:当物体受到的力是变力。或者物体的运动轨迹是曲线时,我们仍然采用过去的方法.把过程分解成很多小段,认为物体在每小段运动中受到的力是恒力,运动的轨迹是直线,这样也能得到动能定理。
    师:正是因为动能定理适用于变力做功和曲线运动的情况,所以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中才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应用。我们看一道例题:
    一架喷气式飞机质量为5.0×103kg,起飞过程中从静止开始滑跑。当位移达到s=5.3×102m时。起飞速度达到υ=60m/s。在此过程中飞机受到的平均阻力是其重力的0.02倍。求飞机受到的牵引力
    师:从现在开始我们要逐步掌握用能量的观点分析问题。就这个问题而言.我们的已知条件是什么
    生:已知初末速度,运动的距离。还知道物体受到的阻力。
    师:我们分析这类问题.应该从什么地方下手呢
    生:还是应该从受力分析入手。飞机受力比较简单,竖直方向的重力和地面对它的支持力合力为零,水平方向上受到飞机牵引力和阻力。
    师:以前我们分析受力的目的是为了求物体加速度。而现在进行受力分析的目的是什么呢
    生:目的是为了求舍力做的功,根据合力做的功,我们可以求解物体受到的牵引力。
    师:投影展示学生的解答过程,用动能定理和我们以前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相比较,动能定理的优点在哪里呢
    生1:动能定理不涉及运动过程中的加速度和时间,用它来处理问题要比牛顿第二定律方便。
    生2:动能定理能够解决变力做功和曲线运动问题,而牛顿定律解决这一问题比较困难。
    小结:
    动能定理是这一节课的一个关键,这节课不可能让学生掌握应用这个定理解决问题的全部方法,而应该教给学生最基本的分析方法。这个例题具有代表性,分析合力做的功等于动能的变化。

  • 第19题:

    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
    材料:某高中物理教科书“光的衍射”一节中介绍的单缝衍射示意图。

    任务:
    设计教学片段,在教学活动中帮助学生分析实验装置和实验现象。


    答案:
    解析:
    老师:同学们,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个神奇的小实验.下面请一位同学介绍你看到的实验装置。 学生:有一个光源,一个有缝隙的挡板,后面还有一个光屏。
    老师:好的,观察很仔细,下面老师要做实验了(打开光源,发现光屏上出现了条纹)。谁来说一下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我发现光屏上出现了亮暗相间的条纹,中间最亮,两侧较暗,间距也变小。
    老师:非常好,这位同学结合了之前的光的干涉的知识来进行描述。下面继续看我做实验(调整缝隙宽度),你们看到现象有什么变化吗
    学生:我发现条纹逐渐消失了。
    老师:很好,这是为什么呢其实啊,这就是光的衍射现象,刚才衍射条纹的消失是和缝隙宽度有关的。下面,我们就来深入了解一下光的衍射现象。

  • 第20题:

    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
    材料:图l所示为高中物理某教科书“全反射”一节中的演示实验。

    任务:设计一个教学片段,向学生介绍全反射现象。


    答案:
    解析: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光的折射定律,其内容是什么 生:
    师:上式中,入射角i和折射角r有怎样的关系
    生:当光从真空(或空气)斜射入其他介质时,有i>r从其他介质射入真空(或空气)时,有i<r。
    师:那么,当光从其他介质斜射入真空(或空气)时,逐渐增大入射角i时,将会发生什么现象
    教师板书——全反射。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内容——全反射。在学习全反射之前,我们先要学习两个概念——光密介质与光疏介质(教师板书)。大家还记得折射率的定义吧,大家查一下折射率表,找一下水、玻璃、金刚石的折射率。
    生:水的折射率为l.33;玻璃的折射率为l.5~1.8;金刚石的折射率为2.42。
    师:光密介质与光疏介质的定义大家应该都知道了吧
    生:知道了。
    师:大家一定要注意相对这两个字。比如说大家看玻璃的折射率是1.5—1.8,相对水的1.33而言,玻璃就是光密介质,但相对金刚石的2.42就是光疏介质了。大家一定要注意相对性。知道光密介质与光疏介质的定义后,我们来看全反射。
    教师操作:教师拉上窗帘,拿出半圆形玻璃砖,让一束白光沿着玻璃砖的半径射到它平直的边上,逐渐增大入射角。让同学们观察反射光及折射光,尤其注意折射光。学生发现折射光逐渐变暗,最后消失,发生全反射现象。
    师:同学们,请画出光路图并分析全反射发生的条件。
    学生画图,教师观看并指导。
    师:大家画好了吧!发生全反射的位置是在哪里呢
    生:在光从玻璃折射到空气的界面。
    师:非常好,这就是发生全反射的第一个条件,全反射发生在光密介质(玻璃)射入光疏介质(空气)时。大家
    想一下为什么反过来不可以呢
    生:因为光路是可逆的,如果反过来连入射光都消失了折射光也就不存在了。
    师:非常好,我们再来看另一个条件。折射光消失,说明折射角为多少度啊

    师:计算非常准确。我们将r称为临界角,记为C。这就是发生全反射的第二个条件——入射角要大于或等于临界角。同学们理解了吗
    生:理解了。
    师:好.大家整理下笔记。

  • 第21题: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

    要求:请根据思想政治辩论式教学的相关要求,结合教学内容设计一个辩题,并围绕该辩题设计教学活动简案。


    答案:
    解析:
    辩题:传统文化是财富还是包袱 教学活动简案:
    ①活动目标:
    正确看待传统文化的作用,树立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②活动准备:
    a.确定正方观点以及正方选手。正方观点:传统文化是财富。
    b.确定反方观点以及反方选手。反方观点:传统文化是包袱。
    c.正方和反方就各自的观点搜集材料,为辩论做好充分准备。
    ③活动过程:
    a.正方一辩陈述立论。
    b.反方一辩陈述立论。
    c.正方二辩选择反方二辩或三辩进行一对一攻辩。
    d.反方二辩选择正方二辩或三辩进行一对一攻辩。
    e.正方三辩选择反方二辩或三辩进行一对一攻辩。
    f.反方三辩选择正方二辩或三辩进行一对一攻辩。
    g.正方一辩进行攻辩小结。
    h.反方一辩进行攻辩小结。
    i.自由辩论。
    i.反方四辩总结陈词。
    k.正方四辩总结陈词。
    l.观众提问。
    ④活动总结:
    教师对双方的辩论技巧、逻辑推理、语言表达能力等多个方面进行总结,让学生明白反对什么,提倡什么。通过对“传统文化是财富还是包袱”的辩论,使学生能够辩证地认识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树立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 第22题:

    请认真阅读下列材料,并按要求作答。

    请根据上述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1)简述如何提高课堂活泼性。
    (2)如指导小学生学习,试拟定教学目标。
    (3)依据拟定的教学目标,设计导入和巩固环节的教学活动并说明设计理由。


    答案:
    解析:
    (1)提高课堂活泼性的措施 ①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环境。良好的课堂气氛能使学生的思维处于良好的状态,从而有助于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②选择适宜、合理的教学方法。不同年龄的学生有不同的认知特点,要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灵活使用多种教学方法。例如使用游戏教学法会提高小学生参与课堂的主动性。
    ③使用生动、恰当的教学语言。教师生动、有趣的课堂语言能弥补一些教学内容本身的枯燥,使学生得到意想不到的乐趣,从而有助于提高其参与课堂学习的热情。
    ④采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采用实物、模型、多媒体等直观教学的手段,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利于提高课堂活泼性。
    ⑤设计丰富、有趣的教学活动。小学生活泼好动,利用丰富、有趣的活动可以寓学于乐,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2) Teaching Aims
    Knowledge aims: ① Students can learn the new words:spring, summer, fall, winter.
    ② Students can master the sentence pattern: What is your favorite season
    Ability aim: Through cooperation and discussion, students can describe their favorite season and their listeningand speaking ability can be improved.
    Emotional aim: Students' love for nature can be aroused.
    (3)导入和巩固环节
    Warming up and lead-in(导入环节):
    ①Daily greeting
    T:What’sthe weather like today
    Ss:It’s cool/cold/hot/warm…
    ②Ask students how many months and seasons there are in a year to lead in the new topic.
    【设计意图】
    通过与本课主题相关的日常问题问答.来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并激活学生已有的背景知识,为新授环节做好铺垫。
    Consolidation(巩固环节):
    Activity 1 :Do a survey
    Let students find out their partners' favorite season using the new sentence they have learned and ask reasons,and then finish the chart.

    Activity 2:Draw a picture
    According to their favorite season, each student should draw a picture and try to describe their pictures to others.
    【设计意图】
    通过小组调查和画画活动,能够增进学生之间彼此交流和了解,增强合作意识,并且能够巩固所学知识。

  • 第23题:

    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师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是指()

    • A、教学策略
    • B、教学过程
    • C、教学组织形式
    • D、教学设计

    正确答案: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