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usouti.com

某10层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房屋,丙类建筑,剖面图如图22所示。其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地震分组第二组,地震加速度0.20g,Ⅱ类场地。质量和刚度沿高度分布比较均匀,但屋面有局部突出的小塔楼。阻尼比s′=0.05。结构的基本周期T1=1.13s。各层的重力荷载代表值:G1=14000kN,G2=G3=G4=G5=G6=G7=G8=G0=0.9G1,G10=0.8G1,Gn=0.09G1,小塔楼的侧向刚度与主体结构的层侧向刚度之比Kn/K=0.05。相应T1的地震影响系数α1,与下列何项数值最为接

题目
某10层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房屋,丙类建筑,剖面图如图22所示。其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地震分组第二组,地震加速度0.20g,Ⅱ类场地。质量和刚度沿高度分布比较均匀,但屋面有局部突出的小塔楼。阻尼比s′=0.05。结构的基本周期T1=1.13s。各层的重力荷载代表值:G1=14000kN,G2=G3=G4=G5=G6=G7=G8=G0=0.9G1,G10=0.8G1,Gn=0.09G1,小塔楼的侧向刚度与主体结构的层侧向刚度之比Kn/K=0.05。

相应T1的地震影响系数α1,与下列何项数值最为接近?(  )

A、0、16
B、0、122
C、0、0629
D、0、098

相似考题
更多“某10层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房屋,丙类建筑,剖面图如图22所示。其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地震分组第二组,地震加速度0.20g,Ⅱ类场地。质量和刚度沿高度分布比较均匀,但屋面有局部突出的小塔楼。阻尼比s′=0.05。结构的基本周期T1=1.13s。各层的重力荷载代表值:G1=14000kN,G2=G3=G4=G5=G6=G7=G8=G0=0.9G1,G10=0.8G1,Gn=0.09G1”相关问题
  • 第1题:

    一幢十层教学楼,采用全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体系,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设计地震分组为一组、Ⅱ类场地。在重力荷载代表值作用下,中间横向框架的计算简图如图所示。



    2.未考虑非结构构件刚度影响时的框架基本自振周期T1最接近于(  )s。

    A. 0.5
    B. 0.9
    C. 1.2
    D. 1.7

    答案:B
    解析: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10)规定框架结构基本自振周期经验公式为T1=(0.08~0.1)n,式中,n为楼层数,所以该框架基本自振周期为:T1=0.09×10=0.9s。由此可知,B项数值最为接近。

  • 第2题:

    某16层办公楼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层高均为4米,平面对称,结构布置均匀规则,质量和侧向刚度沿高度分布均匀,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2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二组,建筑场地类别为Ⅲ类。考虑折减后的结构自振周期为



    各楼层的重力荷载代表



    结构的第一振型如图所示。采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计算地震作用。[2012年真题]
    提示:




    1.试问,第一振型时的基底剪力标准值V10(kN)最接近下列何项数值?(  )

    A. 10000
    B. 13000
    C. 14000
    D. 15000

    答案:B
    解析: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第5.1.4条规定,当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2g时,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

  • 第3题:

    某地上16层、地下1层的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办公楼,如图所示。房屋高度为64.2m,该建筑地下室至地上第3层的层高均为4.5m,其余各层层高均为3.9m,质量和刚度沿高度分布比较均匀,丙类建筑,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Ⅲ类场地,在规定的水平力作用下,结构底层框架部分承受的地震倾覆力矩大于结构总地震倾覆力矩的10%但不大于50%,地下1层顶板为上部结构的嵌固端。构件混凝土强度等级均为C40





    A. 107
    B. 157
    C. 200
    D. 250

    答案:B
    解析:
    根据《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10)第7.2.10条第2款规定,地震设计状况时,偏心受压剪力墙的斜截面受剪承载力满足:

  • 第4题:

    某高层普通民用办公楼,拟建高度为37.8m,地下2层,地上10层,如题图所示。该地区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二组,场地类别为Ⅳ类,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且框架柱数量各层保持不变,地下室顶板可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部位,质量和刚度沿竖向分布均匀。假定,集中在屋盖和楼盖处的重力荷载代表值为G10=15000kN,G2-9=16000kN,G1=18000kN。



    假定,该结构进行了方案调整,结构基本自振周期T1=1.2s,采用底部剪力法估算的总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FEk=12600kN。试问,作用于该结构顶部的附加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ΔF10(kN),与下列何项数值最为接近(  )

    A. 0
    B. 950
    C. 1300
    D. 2100

    答案:B
    解析: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2016年版)第5.1.4条规定,特征周期应根据场地类别和设计地震分组按表5.1.4-2采用,题中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二组,场地类别为Ⅳ类,查表5.1.4-2,得:Tg=0.75s。
    根据第5.2.1条规定,顶部附加水平地震作用按下式计算
    ΔF10=δ10·FEK
    根据表5.2.1,Tg=0.75s,T1/Tg=1.2/0.75=1.6>1.4,查表可得顶部附加作用系数:δ10=0.08T1-0.02=0.08×1.2-0.02=0.076
    代入数据计算,得:ΔF10=12600×0.076=957.6kN。故B项最为接近。

  • 第5题:

    10层框架—剪力墙结构,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Ⅱ类场地,设计地震分组:第一组。首层层高6m,2层层高4.5m,3~10层层高3.6m,总高度39.3m。质量和刚度沿高度分布比较均匀,各楼层重力荷载代表值Gi如图所示。各楼层框架的Di值及剪力墙等效刚度如表6-5所列。采用侧移法计算在连续均布荷载作用下结构假想顶点位移μT=ψuqH4/100EIw,并已知当结构刚度特征值λ=1.2时位移系数ψu=8.07。结构阻尼比ζ=0.05。




    1.未考虑非结构构件刚度影响时的结构基本自振周期T1(s),最接近于(  )项数值。

    A. 0.5
    B. 0.9
    C. 1.2
    D. 1.7

    答案:B
    解析:
    具体计算如下:
    ①框架总抗侧移刚度D值为:




    ②楼层平均高度为:



    ③框架平均总刚度为:



    ④剪力墙平均总刚度为:



    ⑤总刚度特征值为:



    ⑥结构顶点假想位移
    把各楼层重力荷载折算成连续均布荷载,有:q=∑Gi/H=89500/39.3=2277.35kN/m;
    当λ=1.20时,位移系数ψu=8.07,结构顶点假想位移为:μT=ψuqH4/100EIw=8.07×2277.35×39.34/100×1515.69×106=0.289m;
    ⑦结构基本自振周期
    根据《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范》(JGJ 3—2010)第4.3.17条及附录C式(C.0.2)计算,取自振周期折减系数为:ψT=1.0,故结构基本自振周期为:



    由此可知,B项数值最为接近。


  • 第6题:

    某16层办公楼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层高均为4m,平面对称,结构布置均匀规则,质量和侧向刚度沿高度分布均匀,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2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二组,建筑场地类别为Ⅲ类。考虑折减后的结构自振周期为T1=1. 2s。各楼层的重力荷载代表值Gi=14000kN,结构的第一振型如图所示。采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计算地震作用。

    试问,第一振型时的基底剪力标准值V10(kN)最接近下列何项数值?

    A 10000
    B 13000
    C 14000
    D 15000


    答案:B
    解析:

  • 第7题:

    一幢十层教学楼,采用全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体系,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设计地震分组为一组、Ⅱ类场地。在重力荷载代表值作用下,中间横向框架的计算简图如图所示。



    3.假定建筑物各层的重力荷载代表值如图所示,且结构基本自振周期T1=1.0s。若采用底部剪力法进行地震作用计算时,结构总水平地震作用设计值FE最接近于(  )kN。


    A. 3800
    B. 4400
    C. 4900
    D. 5500

    答案:D
    解析: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第5.1.4条表5.1.4-1及表5.1.4-2可知,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αmax=0.16和特征周期Tg=0.35s;
    根据第5.1.5条图5.1.5可知,地震影响系数为:



    根据第5.2.1条式(5.2.1-1)计算,结构总重力荷载代表值为:GE=10×8000=80000kN,Geq=0.85×80000=68000kN,FEk=α1Geq=0.0622×68000=4230kN;
    则结构总水平地震作用设计值为:FE=γEhFEk=1.3×4230=5499kN。由此可知,D项数值最为接近。

  • 第8题:

    某10层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一剪力墙普通办公楼,见图5-16所示,质量和刚度沿竖向分布均匀,房屋高度为40m;设一层地下室,采用箱形基础。该工程为丙类建筑,抗震设防烈度为9度,Ⅲ类建筑场地,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按刚性地基假定确定的结构基本自振周期为0.8s。混凝土强度等级采用C40(fe=19.1N/mm2,fi=1.71N/mm2)。各层重力荷载代表值相同,皆为6840kN;柱E承担的重力荷载代表值占全部重力荷载代表值的1/20。

    某榀框架第4层框架梁AB,如图5-17所示。考虑地震作用组合的梁端弯矩设计值(顺时针方向起控制作用)为MA=250kN*m,MB=650kN*m;同一组合的重力荷载代表


    答案:D
    解析:

  • 第9题:

    某10层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一剪力墙普通办公楼,见图5-16所示,质量和刚度沿竖向分布均匀,房屋高度为40m;设一层地下室,采用箱形基础。该工程为丙类建筑,抗震设防烈度为9度,Ⅲ类建筑场地,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按刚性地基假定确定的结构基本自振周期为0.8s。混凝土强度等级采用C40(fe=19.1N/mm2,fi=1.71N/mm2)。各层重力荷载代表值相同,皆为6840kN;柱E承担的重力荷载代表值占全部重力荷载代表值的1/20。



    答案:D
    解析:
    (D)

  • 第10题:

    题1~4:某四层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各层结构计算高度均为6m,平面布置如图3-1所示,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二组,建筑场地类别为Ⅱ类,抗震设防类别为重点设防类。


    假定,考虑非承重墙影响的结构基本自振周期T1=1.08s,各层重力荷载代表值均为12.5kN/m2(按建筑面积37.5mx37.5m计算)。试问,按底部剪力法确定的多遇地震下的结构总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FEk(kN)与下列何项数值最为接近?
    提示: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 —2010)作答。
    (A)2000 (B)2700 (C)2900 (D)3400


    答案:C
    解析:

  • 第11题:

    某10层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房屋,丙类建筑,剖面图如图所示。其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地震分组第二组,地震加速度0.20g,Ⅱ类场地。质量和刚度沿高度分布比较均匀,但屋面有局部突出的小塔楼。阻尼比ζ=0.05。结构的基本周期T1=1.13s。各层的重力荷载代表值:G1=14000kN,G2=G3=G4=G5=G6=G7=G8=G9=0.9G1,G10=0.8G1,小塔楼的侧向刚度与主体结构的层侧向刚度之比Kn/K=0.05。

    计算小塔楼底部的地震弯矩设计值Mn,其最接近(  )kN·m。

    A. 3604
    B. 2794
    C. 2448
    D. 1994

    答案:D
    解析:

  • 第12题:

    某11层办公室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竖向刚度比较均匀,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二组,丙类建筑,Ⅰ类场地。试问,确定该结构需采取何种抗震构造措施所用的抗震措施,应为下列何项?()

    • A、一级
    • B、二级
    • C、三级
    • D、四级

    正确答案:B

  • 第13题:

    某16层办公楼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 -剪力墙结构体系,层高均为4m,平面对称,结构布置均匀规则,质量和侧向刚度沿高度分布均匀,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2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二组,建筑场地类别为Ⅲ类。考虑折减后的结构自振周期为T1=1. 2s。各楼层的重力荷载代表值=14000kN,结构的第一振型如图所示。采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计算地震作用。

    假定,第一振型时地震影响系数α1为0.09,振型参与系数为1.5。试问,第一振型时的基底弯矩标准值(kN.m)最接近下列何项数值?


    A 685000
    B 587000
    C 485000
    D 400000


    答案:A
    解析:

  • 第14题:

    某6层框架结构,如图所示,设防烈度为8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209,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二组,场地类别为Ⅲ类,集中在屋盖和楼盖处的重力荷载代表值为G6=4750kN,G2-5=6050kN,G1=7000kN。采用底部剪力法计算。
    提示:使用规范《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



    4.若该框架为钢结构,结构的基本自振周期T1=1.2s,结构阻尼比ζ=0.035,其他数据不变,结构总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FEk最接近于(  )kN。

    A. 2413
    B. 2628
    C. 2839
    D. 3140

    答案:B
    解析: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第5.1.5条式(5.1.5-1)计算,



    由此可知,B项数值最为接近。

  • 第15题:

    某10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如图所示,质量和刚度沿竖向分布比较均匀,抗震设防类别为标准设防类,抗震设防烈度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0.10g,设计地震分组第一组,场地类别Ⅱ类。

    根据以上材料,回答27-32题:
    假定,房屋集中在楼盖和屋盖处的重力荷载代表值为:首层G1=12000kN,G2-9=11200kN,G10=9250kN,结构考虑填充墙影响的基本自振周期T1=1.24s,结构阻尼比ξ=0.05。试问,采用底部剪力法估算时,该结构总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FEk(kN),与下列何项数值最为接近?(  )

    A.2410
    B.2720
    C.3620
    D.4080

    答案:A
    解析:

  • 第16题:

    某高层普通民用办公楼,拟建高度为37.8m,地下2层,地上10层,如题图所示。该地区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二组,场地类别为Ⅳ类,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且框架柱数量各层保持不变,地下室顶板可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部位,质量和刚度沿竖向分布均匀。假定,集中在屋盖和楼盖处的重力荷载代表值为G10=15000kN,G2-9=16000kN,G1=18000kN。



    试问,该结构采取的抗震构造措施的抗震等级应为下列何项(  )

    A. 剪力墙一级,框架一级
    B. 剪力墙一级,框架二级
    C. 剪力墙二级,框架三级
    D. 剪力墙二级,框架一级

    答案:B
    解析:
    根据《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10)第3.9.2条规定,当建筑场地为Ⅲ、Ⅳ类时,对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和0.30g的地区,宜分别按抗震设防烈度8度(0.20g)和9度(0.40g)时各类建筑的要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本题建筑7度(0.15g)设防,场地类别为Ⅳ类,宜按设防烈度8度(0.20g)确定抗震构造措施。
    根据第3.9.3条表3.9.3,建筑高度37.8m<60m,8度设防烈度,查表3.9.3得:该结构抗震构造措施的抗震等级为剪力墙一级,框架二级。

  • 第17题:

    某12层现浇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住宅楼,各层结构平面布置如图所示,质量和刚度沿竖向分布均匀,房屋高度为34.0m。首层层高为3.2m,其他各层层高均为2.8m。该房屋为丙类建筑,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其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建于III类建筑场地,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

    考虑水平地震作用时,需先确定水平地震作用的计算方向。试问,抗震设计时该结构必须考虑的水平地震作用方向(即与X轴正向的夹角,按逆时针旋转),应为下列何项所示?
    (A)0°、90° (B)30°、90°、150°
    (C)0°、30°、60°、90° (D)0°、30°、60°、90°、120°、150°


    答案:D
    解析:
    由《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3.3.2条第1款或《建筑抗震设计规范》5.1.1条,答案(D)正确。

  • 第18题:

    某6层框架结构,如图所示,设防烈度为8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209,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二组,场地类别为Ⅲ类,集中在屋盖和楼盖处的重力荷载代表值为G6=4750kN,G2-5=6050kN,G1=7000kN。采用底部剪力法计算。
    提示:使用规范《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



    2.若该框架为钢筋混凝土结构,结构的基本自振周期T1=0.85s,总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FEk=3304kN,作用于顶部附加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ΔF6最接近于(  )kN。

    A. 153
    B. 258
    C. 466
    D. 525

    答案:B
    解析: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第5.2.1条表5.2.1可知,1.4Tg=1.4×0.55=0.77s<T1=0.85s,则顶部附加地震作用系数为:δn=0.08T1+0.01=0.08×0.85+0.01=0.078。
    根据第5.2.1条式(5.2.1-3)计算,作用于顶部附加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为:ΔF6=δnFEk=0.078×3304=258kN。由此可知,B项数值最为接近。

  • 第19题:

    某10层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房屋,丙类建筑,剖面图如图所示。其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地震分组第二组,地震加速度0.20g,Ⅱ类场地。质量和刚度沿高度分布比较均匀,但屋面有局部突出的小塔楼。阻尼比ζ=0.05。结构的基本周期T1=1.13s。各层的重力荷载代表值:G1=14000kN,G2=G3=G4=G5=G6=G7=G8=G9=0.9G1,G10=0.8G1,小塔楼的侧向刚度与主体结构的层侧向刚度之比Kn/K=0.05。

    计算相应T1的地震影响系数α1,其最接近(  )。

    A. 0.16
    B. 0.122
    C. 0.098
    D. 0.0629

    答案:D
    解析:

  • 第20题:

    某五层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柱网尺寸9m×9m,各层层高均为4.5m,位于8度(0.3g)抗震设防地区,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二组,场地类别为Ⅲ类,建筑抗震设防类别为丙类。已知各楼层的重力荷载代表值均为18000kN。


    答案:D
    解析:

  • 第21题:

    某钢框架房屋为6层,如图所示,设防烈度为8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20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二组,场地类别为Ⅲ类,结构的基本自振周期T1=1.2s,结构阻尼比ζ=0.035,集中在屋盖和楼盖处的重力荷载代表值为G6=4750kN,G2-5=6050kN,G1=7000kN,采用底部剪力法计算。则结构总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FEk(kN)与(  )最为接近。

    A. 2413
    B. 2720
    C. 2839
    D. 3140

    答案:B
    解析:

  • 第22题:

    题1~4:某四层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各层结构计算高度均为6m,平面布置如图3-1所示,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二组,建筑场地类别为Ⅱ类,抗震设防类别为重点设防类。

    假定,多遇地震作用下按底部剪力法确定的结构总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fEk=3600kN,顶部附加地震作用系数=0.118。试问,当各层重力荷载代表值均相同时,多遇地震下结构总地震倾覆力矩标准值M(kN * m)与下列何项数值最为接近?
    (A)64000 (B)67000 (C)75000 (D)85000


    答案:B
    解析:

  • 第23题:

    某10层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房屋,丙类建筑,剖面图如图所示。其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地震分组第二组,地震加速度0.20g,Ⅱ类场地。质量和刚度沿高度分布比较均匀,但屋面有局部突出的小塔楼。阻尼比ζ=0.05。结构的基本周期T1=1.13s。各层的重力荷载代表值:G1=14000kN,G2=G3=G4=G5=G6=G7=G8=G9=0.9G1,G10=0.8G1,小塔楼的侧向刚度与主体结构的层侧向刚度之比Kn/K=0.05。

    .计算结构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FEk,其最接近于(  )kN。

    A. 7243
    B. 6802
    C. 6122
    D. 5417

    答案:B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