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usouti.com
参考答案和解析
作用机制:1、抑制转肽酶,干扰细菌细胞壁黏肽的合成。2、激发细菌细胞壁自溶酶,导致菌体细胞裂解而死亡。作用特点:1、对繁殖期细菌作用强,对静止期细菌作用弱。2、对革兰阳性菌作用强,对格兰阴性菌作用弱。3、对人和动物毒性小,对真菌无效。过敏防治:1、详细询问过敏史和家族过敏史:凡对青霉素过敏者禁用,有变态反应性疾病,皮肤真菌病及其它药物过敏者禁用或慎用。2、皮肤过敏试验:凡初次注射或停用3天后再用者,或用药过程中青霉素批号更换时间均应重新做皮试,反应阳性者,应禁用。3、注射青霉素后应观察30分钟。4、在青霉素注射或皮试时,应做好急救准备,一旦出现过敏性休克,立即皮下或肌肉注射0.1%肾上腺素0.5-1.0㎎,并每隔15-30分钟反复用药,直至病情缓解呢,必要时可稀释后缓慢静脉注射、吸氧、人工呼吸,同时输液,给予升压药、糖皮质激素等。5、严格掌握适应证,避免局部用药。6、避免空腹给药。7、避免注射过快。8、青霉素应现配现用。
更多“试述青霉素G的作用机制,并解释其作用特点和过敏防治?”相关问题
  • 第1题:

    试述青霉素引起过敏性休克的主要防治措施。


    正确答案: (1)认真掌握适应症,避免滥用和局部用药。
    (2)详细询问病史,对青霉素过敏者禁用,对其它药物过敏者慎用。
    (3)注射前必须作皮试,初次用药或停药3~7天后再重复用药或更换另一批药物时,必须做皮肤过敏性试验。
    (4)避免在饥饿时用药,注射后应观察30分钟。
    (5)注射时应做好急救准备,一旦发生过敏性休克,立即皮下或肌肉注射肾上腺素0.5~1mg,严重者可将肾上腺素稀释后慢速静滴,同时采用大量氢化可的松静滴,以及其它对症支持疗法。

  • 第2题:

    试述青霉素过敏性休克的机制及防治原则。


    正确答案: 青霉素系半抗原,无变应原作用,因此大多数人用青霉素无不良反应。极少数人用青霉素后可发生过敏性休克,甚至死亡,其机制是属Ⅰ型超敏反应的全身表现。为防止该现象的发生,首先应仔细询问是否有对青霉素过敏的病史;在使用青霉素前必须做皮试,皮试阳性者禁用;注射青霉素时还必须准备抗过敏性休克的药物肾上腺素及抢救设施,以防万一。个别人在皮试时亦可发生过敏性休克,因此要做好各种抢救准备工作,以便及时抢救病人。

  • 第3题:

    试述硝酸酯类及亚硝酸酯类药物防治心绞痛的主要作用机制。


    正确答案: (1)降低心肌耗氧量:硝酸酯和亚硝酸酯类药物,对阻力血管和容量血管都有扩张作用。用药后的综合结果是减轻了心脏的前、后负荷,心肌耗氧量明显降低,有利于消除心绞痛。
    (2)使冠脉血流量重新分配:
    ①硝酸酯和亚硝酸酯类能增加心内膜下供血。心脏内膜层血管是由心外膜血管垂直穿过心肌而行走的,内膜层血流易受心室壁肌张力及室内压力的影响,张力和压力增高时,内膜层血流量就减少。心绞痛发作时左室舒张末压(LVEDP)增加,故心内膜下区域缺血最为严重。硝酸甘油等能降低LVEDP,又能舒张较大的心外膜血管,就使血液易从心外膜区域向心内膜下缺血区流动。
    ②该类药物能明显舒张较大的心外膜血管及侧支血管,而对阻力血管的舒张作用微弱。当冠状动脉痉挛或狭窄时,缺血区的阻力血管却因缺氧而处于舒张状态。这样,在硝酸甘油等作用下,非缺血区阻力比缺血区为大,这就迫使血流从输送血管经侧支血管而流向缺血区,改善缺血区的血流供应。

  • 第4题:

    试述糖皮质激素的四抗作用,作用特点及作用机制.


    正确答案:(1)抗炎作用特点及机制①作用强大。②炎症早期:减轻渗出,水肿,白细胞浸透及吞噬反应,从而改善红,肿,热,痛等症状。③炎症后期:抑制毛细血管和纤维母细胞的增生,延缓肉芽组织生成,防止粘连及瘢痕形成减轻后遗症。
    (2)抗免疫作用特点及机制对免疫的全过程都有抑制作用①抑制巨噬细胞对抗原的吞噬和处理。②破坏淋巴细胞。①小剂量主要抑制细胞免疫。②大剂量干扰体液免疫。
    (3)抗休克作用能够特点及机制超大剂量对各种严重休克都有效。其机制①扩张痉挛收缩的血管和加强心脏的收缩力;②降低血管对某些缩血管物质的敏感性;使微循环血流动力学恢复正常,改善休克;③稳定溶酶体膜,减少心肌抑制因子的形成。
    (4)抗毒作用特点及机制①对内外毒素没有直接抑制作用。②机制是提高机体对细菌内毒素的耐受力,能迅速退热并缓解毒血症状。

  • 第5题:

    简述青霉素G的作用、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及其防治措施?


    正确答案:药理作用:青霉素G抗菌作用很强,在细菌繁殖期低浓度抑菌,较高浓度杀菌。
    大多数球菌(G+:溶血链~、草绿色链~、肺炎~、葡萄~; G–: 脑膜炎~、淋球奈瑟菌)
    G杆菌(白喉~、炭疽~、破伤风~、产气荚膜~、乳酸~)
    螺旋体:梅毒,钩端
    放线菌
    对大多数G-杆菌作用较弱,对肠球菌不敏感,对真菌、原虫、立克次体、病毒等无作用
    易耐药:金葡菌、淋病奈瑟菌、肺炎球菌等
    临床作用:溶血性链球菌引起:蜂窝织炎、咽炎、丹毒、猩红热、扁
    1.桃体炎、心内膜炎等
    2.肺炎球菌引起:大叶性肺炎、脓胸等
    3.脑膜炎球菌引起:流脑
    4.草绿色链球菌引起:心内膜炎
    5.放线菌病、梅毒、回归热、钩端螺旋体病及预防感染性心内膜炎以上均列为首选药。
    6.白喉、破伤风。青霉素必须与抗毒素合用。
    7.也可治疗淋球菌引起的淋病(次选)。
    不良反应:
    (1)变态反应
    为青霉素类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在各种药物中居首位。
    常见:皮疹、药热、荨麻疹等过敏反应
    最严重:过敏性休克
    (2)赫氏反应。
    预防:环甲膜穿刺、海姆立克急救法。

  • 第6题:

    依据青霉素作用机制可解释哪些问题?


    正确答案: 1.阳性菌、阴性球菌细胞壁粘肽含量高,因此敏感。
    2.繁殖期细菌需大量合成粘肽,故而青霉素类对繁殖期细菌作用强,对静止期细菌作用弱。
    3.人和动物细胞无细胞壁,细胞膜也不含粘肽,因此,对人和动物毒性小。

  • 第7题:

    试述青霉素过敏反应的防治措施。


    正确答案: 青霉素过敏反应的防治措施有:
    ①详细询问过敏史和家族过敏史:凡对青霉素过敏者禁用,对有变态反应性疾病、皮肤真菌病及其他药物过敏史者禁用或慎用。
    ②皮肤过敏试验:凡初次注射或停用1日后再用者,或用药过程中青霉素批号更换时均应重作皮试。反应阳性者,应禁用。
    ③注射青霉素后应观察30分钟。
    ④在青霉素注射或皮试时,应作好急救准备,一旦出现过敏性休克,立即皮下或肌内注射0.1%肾上腺素0.5~1.0mg,并每隔15~30分钟反复用药,直至病情缓解。必要时可稀释后缓慢静脉注射。吸氧,人工呼吸,同时输液,给予升压药、糖皮质激素等。
    ⑤严格掌握适应证,避免局部用药。
    ⑥避免空腹给药。
    ⑦青霉素应临用时配。

  • 第8题:

    问答题
    临床上可用于治疗过敏性疾病的药物有哪些?分别试述其抗过敏作用特点和应用。

    正确答案: 抗过敏药有四类:即糖皮质激素类药物、肾上腺素、抗组胺药和钙剂。
    (1)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对免疫反应的多个环节具有抑制作用,还有消炎、抗毒素和抗休克等作用,适用于各种类型的过敏反应。但对急性过敏在应用前应先用肾上腺素。临床上常用于血管神经性水肿、过敏性湿疹、风湿性关节炎等
    (2)肾上腺素具有扩张支气管、收缩小血管以及对抗组胺和变态反应物质释放所产生的症状等作用。(1分)一般只用于过敏性休克和急性支气管哮喘等急救
    (3)抗组胺药主要是组胺H1受体拮抗剂,能选择性地对抗外周组胺H1受体效应。临床可用于病态反应性疾病、晕动病及呕吐等
    (4)钙剂钙剂能增加毛细血管的致密度,降低通透性,减少渗出,因而可减轻皮肤和粘膜的过敏性炎症和水肿等症状,可辅助用于治疗各种类型的过敏反应。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填空题
    红霉素作用比青霉素G(),其作用机制是通过与细胞核蛋白体的()结合,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产生()作用。

    正确答案: 弱,50S亚基,抑菌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试述青霉素过敏性休克的机制及防治原则。

    正确答案: 青霉素系半抗原,无变应原作用,因此大多数人用青霉素无不良反应。极少数人用青霉素后可发生过敏性休克,甚至死亡,其机制是属Ⅰ型超敏反应的全身表现。为防止该现象的发生,首先应仔细询问是否有对青霉素过敏的病史;在使用青霉素前必须做皮试,皮试阳性者禁用;注射青霉素时还必须准备抗过敏性休克的药物肾上腺素及抢救设施,以防万一。个别人在皮试时亦可发生过敏性休克,因此要做好各种抢救准备工作,以便及时抢救病人。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单选题
    哪项是青霉素G抗菌的作用机制?(  )
    A

    B

    C

    D

    E


    正确答案: B
    解析:
    青霉素G药理作用是干扰细菌细胞壁的合成。青霉素的结构与细胞壁的成分粘肽结构中的D-丙氨酰-D-丙氨酸近似,可与后者竞争转肽酶,阻碍粘肽的形成,造成细胞壁的缺损,使细菌失去细胞壁的渗透屏障,对细菌起到杀灭作用。

  • 第12题:

    单选题
    青霉素G抗菌作用机制(  )。
    A

    B

    C

    D

    E


    正确答案: B
    解析:
    青霉素抑制细菌细胞壁上粘肽合成酶,阻止粘肽合成,造成胞壁缺损,在渗透压和自溶酶的作用下,菌体破裂死亡。由作用机制可知:青霉素对繁殖期细菌作用强,因此时细菌合成大量细胞壁,对革兰阴性杆菌不敏感,因此类杆菌细胞壁粘肽含量低;对人体细胞无损伤,对真菌无效。

  • 第13题:

    简述青霉素过敏性休克的机制及防治原则。


    正确答案: 青霉素系半抗原,无变应原作用,因此大多数人用青霉素无不良反应。极少数人用青霉素后可发生过敏性休克,甚至死亡,其机制是属Ⅰ型超敏反应的全身表现。为防止该现象的发生,首先应仔细询问是否有对青霉素过敏的病史;在使用青霉素前必须做皮试,皮试阳性者禁用。注射青霉素时还必须准备抗过敏性休克的药物肾上腺素及抢救设施,以防万一。个别人在皮试时亦可发生过敏性休克,因此要做好各种抢救准备工作,以便及时抢救病人。

  • 第14题:

    什么是紧急避孕?试述其作用机制、适应证和禁忌证。


    正确答案: 紧急避孕是指那些在无防护性性生活后或者避孕失败后几小时或几天内,妇女为防止非意愿性妊娠的发生而采用的避孕方法。其机制是阻止或延迟排卵,干扰受精或阻止着床。其适应证为:①未使用任何避孕方法者;②避孕失败者。已确定怀孕的妇女为其禁忌证。

  • 第15题:

    试述青霉素G的作用机制,并解释其作用特点和过敏防治?


    正确答案: 作用机制:1、抑制转肽酶,干扰细菌细胞壁黏肽的合成。2、激发细菌细胞壁自溶酶,导致菌体细胞裂解而死亡。作用特点:1、对繁殖期细菌作用强,对静止期细菌作用弱。2、对革兰阳性菌作用强,对格兰阴性菌作用弱。3、对人和动物毒性小,对真菌无效。过敏防治:1、详细询问过敏史和家族过敏史:凡对青霉素过敏者禁用,有变态反应性疾病,皮肤真菌病及其它药物过敏者禁用或慎用。2、皮肤过敏试验:凡初次注射或停用3天后再用者,或用药过程中青霉素批号更换时间均应重新做皮试,反应阳性者,应禁用。3、注射青霉素后应观察30分钟。4、在青霉素注射或皮试时,应做好急救准备,一旦出现过敏性休克,立即皮下或肌肉注射0.1%肾上腺素0.5-1.0㎎,并每隔15-30分钟反复用药,直至病情缓解呢,必要时可稀释后缓慢静脉注射、吸氧、人工呼吸,同时输液,给予升压药、糖皮质激素等。5、严格掌握适应证,避免局部用药。6、避免空腹给药。7、避免注射过快。8、青霉素应现配现用。

  • 第16题:

    天然青霉素G的特点有()

    • A、性质稳定,作用较强
    • B、过敏性休克用抗过敏药抢救
    • C、G+球菌、G-球菌、螺旋体感染首选
    • D、耐酸可口服
    • E、产量高,毒性低,价廉

    正确答案:C,E

  • 第17题:

    青霉素引起的过敏性休克和吸入花粉引起的支气管哮喘属于哪一型超敏反应?其发病机制如何简述其防治方法和原理。


    正确答案:(1)发生机制是:青霉素具有抗原表位,本身无免疫原性,但其降解产物青霉噻唑醛酸或青霉烯酸,与体内组织蛋白共价结合形成青霉噻唑蛋白或青霉烯酸蛋白后,可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IgE抗体,使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致敏.当机体再次接触青霉噻唑醛酸或青霉烯酸共价结合的蛋白时,即可通过交联结合靶细胞表面特异性IgE分子而触发过敏反应,重者可发生过敏性休克,甚至死亡.吸入花粉引起的支气管哮喘也属于该类型,机体再次接触花粉后,可引起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释放生物活性物质,支气管平滑肌痉挛,从而发生过敏性哮喘。
    (2)防治方法和原埋:①查明变应原,避免与之接触是预防Ⅰ型超敏反应最有效的办法,临床常用皮肤试验迸行检测,如青霉素皮试.②脱敏疗法:包括异种免疫血清脱敏疗法和特异性变应原脱敏疗法.抗毒素皮肤试验阳性而又必须使用者,可采用小剂量,短间隔(20~30分钟)多次注射抗毒素血清的方法进行脱敏治疗.其机制是小剂量变应原进人机体与有限数量的致敏靶细胞作用后,释放的生物活性物质少,不足以引起明显临床症状,同时介质作用时间短,无累积效应.因此短时间内小剂量多次注射变应原可使体内致敏靶细胞脱敏,此时,大剂量注射抗毒素血清不会发生过敏反应,但此种脱敏是暂时的.对于己查明而难以避免接触的变应原,如花粉等,可采用小剂量,间隔较长时间,反复多次皮下注射相应变应原的方法进行脱敏治疗.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是:通过改变抗原进入途径,诱导机体产生大量特异性IgG类抗体,降低IgE抗体应答;或者通过该IgG(又称封闭抗体)与变应原的结合,影响或阻断变应原与致敏靶细胞上的IgE结合。

  • 第18题:

    试述外毒素分为哪三大类.并各举1例简述其作用机制.


    正确答案: 可分成神经毒素(破伤风痉挛毒素、肉毒毒素等)、细胞毒素(白喉毒素、葡萄球菌毒性休克综合征毒素1、A群链球菌致热毒素等)和肠毒素(霍乱弧菌肠毒素、葡萄球菌肠毒素等)三类。细胞毒素:如白喉杆菌产生的白喉毒素,可抑制细胞的蛋白质合成,引起靶细胞坏死,如心肌损伤、肾上腺出血、外周神经麻痹等。神经毒素:如破伤风杆菌产生的痉挛毒素,可阻断神经元之间抑制性递质的传递,导致骨骼肌强直性痉挛。肠毒素;如霍乱弧菌产生的霍乱肠毒素,可激活肠粘膜上皮细胞膜上的腺苷酸环化酶,使细胞分泌功能亢进而导致腹泻。如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生的肠毒素,可刺激呕吐中枢和肠壁,引起以呕吐为主的食物中毒。

  • 第19题:

    何谓复合地基?试述其特点和作用原理?


    正确答案: 复合地基是指天然地基和部分杂填土地基在地基处理过程中部分土体得到增强或被置换,或在这
    些地基中设置加筋材料而形成增强体,由增强体和其周围地基土共同承担上部荷载并协调变形的人工地基。(1)加固区是由增强体和其周围地基土两部分组成,是非均质和各向异性的;
    (2)增强体和其周围地基土体共同承担荷载并协调变形。
    作用机理:(1)桩体作用(2)加速固结作用(3)挤密作用(4)加筋作用

  • 第20题:

    问答题
    试述糖皮质激素的四抗作用,作用特点及作用机制.

    正确答案: (1)抗炎作用特点及机制①作用强大。②炎症早期:减轻渗出,水肿,白细胞浸透及吞噬反应,从而改善红,肿,热,痛等症状。③炎症后期:抑制毛细血管和纤维母细胞的增生,延缓肉芽组织生成,防止粘连及瘢痕形成减轻后遗症。
    (2)抗免疫作用特点及机制对免疫的全过程都有抑制作用①抑制巨噬细胞对抗原的吞噬和处理。②破坏淋巴细胞。①小剂量主要抑制细胞免疫。②大剂量干扰体液免疫。
    (3)抗休克作用能够特点及机制超大剂量对各种严重休克都有效。其机制①扩张痉挛收缩的血管和加强心脏的收缩力;②降低血管对某些缩血管物质的敏感性;使微循环血流动力学恢复正常,改善休克;③稳定溶酶体膜,减少心肌抑制因子的形成。
    (4)抗毒作用特点及机制①对内外毒素没有直接抑制作用。②机制是提高机体对细菌内毒素的耐受力,能迅速退热并缓解毒血症状。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试述外毒素分为哪三大类.并各举1例简述其作用机制.

    正确答案: 可分成神经毒素(破伤风痉挛毒素、肉毒毒素等)、细胞毒素(白喉毒素、葡萄球菌毒性休克综合征毒素1、A群链球菌致热毒素等)和肠毒素(霍乱弧菌肠毒素、葡萄球菌肠毒素等)三类。细胞毒素:如白喉杆菌产生的白喉毒素,可抑制细胞的蛋白质合成,引起靶细胞坏死,如心肌损伤、肾上腺出血、外周神经麻痹等。神经毒素:如破伤风杆菌产生的痉挛毒素,可阻断神经元之间抑制性递质的传递,导致骨骼肌强直性痉挛。肠毒素;如霍乱弧菌产生的霍乱肠毒素,可激活肠粘膜上皮细胞膜上的腺苷酸环化酶,使细胞分泌功能亢进而导致腹泻。如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生的肠毒素,可刺激呕吐中枢和肠壁,引起以呕吐为主的食物中毒。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试述青霉素过敏反应的防治措施。

    正确答案: 青霉素过敏反应的防治措施有:
    ①详细询问过敏史和家族过敏史:凡对青霉素过敏者禁用,对有变态反应性疾病、皮肤真菌病及其他药物过敏史者禁用或慎用。
    ②皮肤过敏试验:凡初次注射或停用1日后再用者,或用药过程中青霉素批号更换时均应重作皮试。反应阳性者,应禁用。
    ③注射青霉素后应观察30分钟。
    ④在青霉素注射或皮试时,应作好急救准备,一旦出现过敏性休克,立即皮下或肌内注射0.1%肾上腺素0.5~1.0mg,并每隔15~30分钟反复用药,直至病情缓解。必要时可稀释后缓慢静脉注射。吸氧,人工呼吸,同时输液,给予升压药、糖皮质激素等。
    ⑤严格掌握适应证,避免局部用药。
    ⑥避免空腹给药。
    ⑦青霉素应临用时配。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多选题
    耐酶青霉素具有以下哪些特点?()
    A

    抗菌谱与青霉素G相似但作用更强

    B

    对青霉素G耐药的金葡菌作用强大

    C

    既可口服,也可注射给药

    D

    细菌对其不会产生抗药性

    E

    肌肉注射不产生过敏反应


    正确答案: A,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4题:

    问答题
    试述大剂量碘剂抗甲状腺作用的特点、作用机制、临床应用和主要不良反应?

    正确答案: 大剂量碘有抗甲状腺作用。主要是抑制甲状腺激素释放。特点:抗甲状腺的作用快而强。不能单独用于甲亢内科治疗。大剂量碘用于:甲亢的术前准备。甲状腺危象的治疗。不良反应有:过敏反应。诱发甲状腺功能亢进。一般反应。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