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usouti.com

有人对某河流中的水、浮游生物、鱼类等进行了农药DDT污染状况的监测,结果如下:水体中DDT浓度0.00005μg/L,藻类体内DDT含量为0.04,μg/g,鱼类DDT含量为2.07μg/g,水鸟体内DDT含量为76.5μg/g。此种现象最可能的解释是A.水体的富营养化作用B.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作用C.食物链的放大作用D.生物浓集作用E.以上都不是

题目

有人对某河流中的水、浮游生物、鱼类等进行了农药DDT污染状况的监测,结果如下:水体中DDT浓度0.00005μg/L,藻类体内DDT含量为0.04,μg/g,鱼类DDT含量为2.07μg/g,水鸟体内DDT含量为76.5μg/g。此种现象最可能的解释是

A.水体的富营养化作用

B.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作用

C.食物链的放大作用

D.生物浓集作用

E.以上都不是


相似考题
更多“有人对某河流中的水、浮游生物、鱼类等进行了农药DDT污染状况的监测,结果如下:水体中DDT浓度0.0000 ”相关问题
  • 第1题:

    简述农药DDT毒害生物的主要特点。


    正确答案: 在生物体的脂肪内积累,这是通过食物链积累的。

  • 第2题:

    用气相色谱法测定食品中的有机氯农药DDT,不同异构体的出峰顺序依次是( )

    • A、p,p’-DDE、o,p’-DDT、p,p’-DDD、p,p’-DDT
    • B、o,p’-DDT、p,p’-DDD、p,p’-DDT、p,p’-DDE
    • C、p,p’-DDD、p,p’-DDT、p,p’-DDE、o,p’-DDT
    • D、p,p’-DDT、p,p’-DDE、o,p’-DDT、p,p’-DDD
    • E、p,p’-DDE、p,p’-DDD、p,p’-DDT、o,p’-DDT

    正确答案:A

  • 第3题:

    在没有使用DDT的南极地区的企鹅体内发现有DDT存在,企鹅体内的DDT是通过()

    • A、气候的变化引起的
    • B、食物链积累的
    • C、鸟类的迁徙带来的
    • D、鱼类的洄游带来的

    正确答案:B

  • 第4题:

    草原中存在着“牧草→兔→狐→狼”的食物链,如果牧草受到DDT的污染,那么下列生物中DDT含量最多的是()

    • A、牧草
    • B、兔
    • C、狐
    • D、狼

    正确答案:D

  • 第5题:

    DDT属于持久性农药,在土壤中的移动速度和分解速度都很慢,土壤中DDT的降解主要靠()作用进行。 

    • A、光化学
    • B、化学
    • C、微生物
    • D、光化学和微生物

    正确答案:C

  • 第6题:

    如果使用一些难以分解的农药,例如DDT等,可能到最后积累到人体的浓度比受污染的水的浓度高出接近一万倍。


    正确答案:错误

  • 第7题:

    草原存在着“牧草→兔→狐→狼”的食物链,如果牧草受到DDT的污染,那么下列生物中DDT含量最多的是()

    • A、牧草
    • B、兔
    • C、狐
    • D、狼

    正确答案:D

  • 第8题:

    蚊蝇等害虫对DDT产生抗药性的主要原因是DDT对害虫抗药性的变异进行选择的结果。()


    正确答案:正确

  • 第9题:

    判断题
    水体中的腐殖酸能加速有机物如PCB、DDT和PAH的迁移和分布。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单选题
    在没有使用DDT的南极地区的企鹅体内发现有DDT存在,企鹅体内的DDT是通过()
    A

    气候的变化引起的

    B

    食物链积累的

    C

    鸟类的迁徙带来的

    D

    鱼类的洄游带来的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单选题
    关于有机氯农药DDT和林丹,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林丹比DDT更易溶于水;

    B

     DDT比林丹的挥发性强;

    C

     DDT比林丹对生物的毒性更强;

    D

     DDT比林丹的生物降解性差。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单选题
    1956年,发生在日本熊本县的水俣病是由于人们食用被()污染的鱼类后,在体内积累,逐渐引起的神经性疾病。
    A

    B

    甲基汞

    C

    黄曲霉素

    D

    农药DDT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施用农药DDT的地区虽然占陆地面积的一部分,可是在远离施药地区的南极,动物体内也发现了DDT,这种现象说明了()

    • A、物质循环带有全球性
    • B、DDT是挥发性物质
    • C、考察队将DDT带到南极
    • D、含有DDT动物的迁移

    正确答案:A

  • 第14题:

    水体自净是指()

    • A、水体中的污染物越来越少
    • B、水体中的污染物浓度逐渐降低,水质恢复到污染前的状况
    • C、水体中的污染物浓度逐渐降低,水质好于污染前的状况
    • D、水体中的污染物浓度没有改变,但水体可以使用
    • E、水体中的污染物浓度无限降低,水质越来越好

    正确答案:B

  • 第15题:

    瑞士昆虫学家保罗、米勒因发明DDT,于1948年获得诺贝尔奖。DDT因其稳定性、脂溶性、药效普遍性等特点,一度大量生产普遍使用。后来发现DDT的使用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被绝大多数国家明令禁止使用。化学工作者进行不懈的努力,研制出多种新型杀虫剂,代替了DDT农药,既能杀灭害虫,又能减少污染,避免了对生态平衡的破坏。从对DDT认识的发展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哲学认识论的启示。


    正确答案: (1)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2)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通过实践的检验,人们可不断纠正错误的认识,从而获得真理性的认识。
    (3)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不断认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 第16题:

    关于有机氯农药DDT和林丹,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林丹比DDT更易溶于水;
    • B、 DDT比林丹的挥发性强;
    • C、 DDT比林丹对生物的毒性更强;
    • D、 DDT比林丹的生物降解性差。

    正确答案:B

  • 第17题:

    水体中的腐殖酸能加速有机物如PCB、DDT和PAH的迁移和分布。


    正确答案:错误

  • 第18题:

    某农田生态系统中存在食物链:禾苗→螟虫→青蛙→蛇,若该农田使用了残留长期的农药DDT后仍有上述生物长期存在,体内含DDT最高的是()

    • A、禾苗
    • B、螟虫
    • C、青蛙
    • D、蛇

    正确答案:D

  • 第19题:

    1956年,发生在日本熊本县的水俣病是由于人们食用被()污染的鱼类后,在体内积累,逐渐引起的神经性疾病。

    • A、铅
    • B、甲基汞
    • C、黄曲霉素
    • D、农药DDT

    正确答案:B

  • 第20题:

    填空题
    在农药中起主要作用的DDT是()、()

    正确答案: pp’-DDT,op-DDT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判断题
    蚊蝇等害虫对DDT产生抗药性的主要原因是DDT对害虫抗药性的变异进行选择的结果。()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单选题
    DDT属于持久性农药,在土壤中的移动速度和分解速度都很慢,土壤中DDT的降解主要靠()作用进行。
    A

    光化学

    B

    化学

    C

    微生物

    D

    光化学和微生物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判断题
    如果使用一些难以分解的农药,例如DDT等,可能到最后积累到人体的浓度比受污染的水的浓度高出接近一万倍。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