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usouti.com
更多“韩、柳古文理论的核心是(),改革文风的重点是(),为此,韩愈提出了“()的创作原则。 ”相关问题
  • 第1题:

    柳宗元,字(),因系河东人,人称柳河东,曾任柳州刺使,又称柳柳州。唐代古文运动的领导者之一,与韩愈并称“韩柳”。

    A梦得

    B退之

    C子厚


    C

  • 第2题:

    “唐宋派”继承南宋以来推尊韩柳欧曾王苏古文的既成传统,更自觉提倡唐宋古文。


    正确答案:正确

  • 第3题:

    创作了《捕蛇者说》、《童区寄传》等散文名篇的作者是()。他是唐代杰出的散文家,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与韩愈同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宣传者,后人把他们合称为“韩柳”。


    正确答案:柳宗元

  • 第4题:

    韩愈在唐古文运动中提出了"不平则鸣"的创作口号。


    正确答案:正确

  • 第5题:

    试比较韩柳在古文运动中的异同。


    正确答案: (一)韩柳文学的不同特色表现在:
    1.在影响上,柳的山水散文被公认为开拓之作,而韩的四篇山水散文的光彩却被淹没了。在景物选择上,韩多选胜景古迹,而柳所选则多是鲜为人知的“小景致”。韩文展示的是壮阔古雅的名胜图,柳文描绘的是清幽深邃的山水画。在表现手法上,韩文用典有国滥之嫌,柳文征引却有神化之妙。就传统而言,韩文重继承,柳文贵创新。“粗略勾勒”与“精细描绘”是韩、柳笔法的重要区别。韩文多用赋、白描,柳文多用比兴,情景交融、形神兼备。在语言风格上,韩文平易自然,柳文细密峭拔。韩柳山水散文的相同部分,基本上都是传统的未成熟的山水文学所共有的,而不同部分恰都是柳宗元的独创。
    2.韩文以气势胜,柳文以骨力胜。二人诗格大致也如此,可说功力悉敌。韩、柳二人诗歌创作的渊源不同,风格不同,创造的诗境以及对唐诗发展的贡献也不同。“柳诗精裁细密,不广用虚词,不大发议论,也不用散文笔法入诗,较之韩诗,是约而不肆。柳开辟新境界之功到底不能和韩相比。”“柳之矫浮从‘炼’入,复古成分居多;韩之矫浮从‘肆’入,自出机杼的成分居多。就唐格而论,是柳胜韩;就变而言,韩则胜柳”。“唐以后诗,大体分为唐、宋两种风格”,“而宋诗的开山祖非韩莫属。因此,在诗歌发展史上,韩愈的地位自然要高于柳宗元。韩足称大家,柳只能是名家。”
    (二)韩、柳散文的共同特色表现在:许多散文文理兼胜,思想性与艺术性和谐统一;散文的文学色彩和审美特征更加明显;结构既严谨有序又灵动多变;语言精炼生动,明晓流畅,具有整齐错落之美。韩柳散文的不同风貌是:韩文表达感情的方式往往是爆发式的、倾泻无余的,充满着旺盛的气势;叙写尚奇务新,触处皆活;语言更富有独创性和新鲜感。柳文表达感情的方式,常常是含蓄深婉的,富有讽谕性;构思细密,用笔精严;语言更加精悍凝敛,冷峭峻洁。洪本健文,也就韩柳散文的风格表现,从情思、文势、结构、语言四个方面进行辨析。

  • 第6题:

    试析韩柳古文运动的理论及对文学革新运动的推动作用。


    正确答案:(1)韩、柳从现实需要出发,在批判继承古文运动先驱之文论的基础上,对儒道进行全面的清理,以文章内容的变革带动形式的变革,使“文以载道”、“文以明道”说产生了实践意义。在总结前人关于文章作为表现儒家思想体系的“道”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道”和“文”的关系,从而确定了“古文”创作的指导思想。在具体的创作实践中,韩愈又提出了“不平则鸣”的口号。他认为所谓古文,不仅是明道、传道的工具,也是鸣不平,反映现实的工具,这就把“明道”和对现实的批判联系了起来。这样,使得韩愈散文创作和理论等方面的思想性和现实性都得到了加强。
    (2)在《答李翊书》中,韩愈明确提出“惟陈言之务去”的主张,他在《南阳樊绍述墓志铭》中又说作家要做到“不袭蹈前人一言一句”,要求从字句到文章全面创新,要“辞必己出”。他还进一步提出“文从字顺各识职”的文学主张,使得语言的革新获得成功,从而促使了散文体裁和语言艺术的全面革新。
    (3)从思想内容到形式全面革新的古文运动,从理论和创作上彻底打垮了当时骈文的统治地位,造成了一种精练畅达、富有表现力的新文体,树立了古文在文坛上的权威,使散文在传统的著书立说之外,在日常生活中找到了写景、抒情、言志的广阔园地。古文运动的胜利,有力地打击了风靡三百年的绮丽柔弱的文风,开创了中国古典散文的新时代,奠定了此后散文发展的方向和规模。韩愈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论点,指导了后来无数散文家。

  • 第7题:

    试叙韩柳古文理论对散文革新运动的推动作用。(即韩柳古文理论有哪些观点)


    正确答案:唐代古文运动之所以至韩、柳始成,主要是因为韩、柳在批判继承古文运动先驱之文论的基础上对儒道进行全面的清理,提出了许多反传统观念的新解,以文章内容的变革带动形式的变革,使“文以载道”说产生了实践意义,并在理论上趋于完善。
    一.韩愈第一次提出“文以明道“的观念,在总结前人关于文章作为表现儒家思想体系的“道”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道”与“文”的关系。
    1.从“明道”的要求出发,韩愈特别强调作家思想修养的重要性。
    2.在具体的实践中,韩愈提出了“不平则鸣”的口号。
    二.提出“唯陈言之务去”和“词必己出”的主张。
    三.提出“文从字顺”要求文字的表达要流利。
    四.“气盛则言”把文气与文章的语言表现联系起来,认为文章气势就是从语言的短长和声的高下而来。
    柳宗元对于文体、文学语言的改革,他的意见也大体与韩愈相似。

  • 第8题:

    单选题
    柳宗元,字(),因系河东人,人称柳河东,曾任柳州刺使,又称柳柳州。唐代古文运动的领导者之一,与韩愈并称“韩柳”。
    A

    梦得

    B

    退之

    C

    子厚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判断题
    “唐宋派”继承南宋以来推尊韩柳欧曾王苏古文的既成传统,更自觉提倡唐宋古文。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试比较韩柳在古文运动中的异同。

    正确答案: (一)韩柳文学的不同特色表现在:
    1.在影响上,柳的山水散文被公认为开拓之作,而韩的四篇山水散文的光彩却被淹没了。在景物选择上,韩多选胜景古迹,而柳所选则多是鲜为人知的“小景致”。韩文展示的是壮阔古雅的名胜图,柳文描绘的是清幽深邃的山水画。在表现手法上,韩文用典有国滥之嫌,柳文征引却有神化之妙。就传统而言,韩文重继承,柳文贵创新。“粗略勾勒”与“精细描绘”是韩、柳笔法的重要区别。韩文多用赋、白描,柳文多用比兴,情景交融、形神兼备。在语言风格上,韩文平易自然,柳文细密峭拔。韩柳山水散文的相同部分,基本上都是传统的未成熟的山水文学所共有的,而不同部分恰都是柳宗元的独创。
    2.韩文以气势胜,柳文以骨力胜。二人诗格大致也如此,可说功力悉敌。韩、柳二人诗歌创作的渊源不同,风格不同,创造的诗境以及对唐诗发展的贡献也不同。“柳诗精裁细密,不广用虚词,不大发议论,也不用散文笔法入诗,较之韩诗,是约而不肆。柳开辟新境界之功到底不能和韩相比。”“柳之矫浮从‘炼’入,复古成分居多;韩之矫浮从‘肆’入,自出机杼的成分居多。就唐格而论,是柳胜韩;就变而言,韩则胜柳”。“唐以后诗,大体分为唐、宋两种风格”,“而宋诗的开山祖非韩莫属。因此,在诗歌发展史上,韩愈的地位自然要高于柳宗元。韩足称大家,柳只能是名家。”
    (二)韩、柳散文的共同特色表现在:许多散文文理兼胜,思想性与艺术性和谐统一;散文的文学色彩和审美特征更加明显;结构既严谨有序又灵动多变;语言精炼生动,明晓流畅,具有整齐错落之美。韩柳散文的不同风貌是:韩文表达感情的方式往往是爆发式的、倾泻无余的,充满着旺盛的气势;叙写尚奇务新,触处皆活;语言更富有独创性和新鲜感。柳文表达感情的方式,常常是含蓄深婉的,富有讽谕性;构思细密,用笔精严;语言更加精悍凝敛,冷峭峻洁。洪本健文,也就韩柳散文的风格表现,从情思、文势、结构、语言四个方面进行辨析。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试叙韩柳古文理论对散文革新运动的推动作用。(即韩柳古文理论有哪些观点)

    正确答案: 唐代古文运动之所以至韩、柳始成,主要是因为韩、柳在批判继承古文运动先驱之文论的基础上对儒道进行全面的清理,提出了许多反传统观念的新解,以文章内容的变革带动形式的变革,使“文以载道”说产生了实践意义,并在理论上趋于完善。
    一.韩愈第一次提出“文以明道“的观念,在总结前人关于文章作为表现儒家思想体系的“道”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道”与“文”的关系。
    1.从“明道”的要求出发,韩愈特别强调作家思想修养的重要性。
    2.在具体的实践中,韩愈提出了“不平则鸣”的口号。
    二.提出“唯陈言之务去”和“词必己出”的主张。
    三.提出“文从字顺”要求文字的表达要流利。
    四.“气盛则言”把文气与文章的语言表现联系起来,认为文章气势就是从语言的短长和声的高下而来。
    柳宗元对于文体、文学语言的改革,他的意见也大体与韩愈相似。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试析韩柳古文运动的理论及对文学革新运动的推动作用。

    正确答案: (1)韩、柳从现实需要出发,在批判继承古文运动先驱之文论的基础上,对儒道进行全面的清理,以文章内容的变革带动形式的变革,使“文以载道”、“文以明道”说产生了实践意义。在总结前人关于文章作为表现儒家思想体系的“道”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道”和“文”的关系,从而确定了“古文”创作的指导思想。在具体的创作实践中,韩愈又提出了“不平则鸣”的口号。他认为所谓古文,不仅是明道、传道的工具,也是鸣不平,反映现实的工具,这就把“明道”和对现实的批判联系了起来。这样,使得韩愈散文创作和理论等方面的思想性和现实性都得到了加强。
    (2)在《答李翊书》中,韩愈明确提出“惟陈言之务去”的主张,他在《南阳樊绍述墓志铭》中又说作家要做到“不袭蹈前人一言一句”,要求从字句到文章全面创新,要“辞必己出”。他还进一步提出“文从字顺各识职”的文学主张,使得语言的革新获得成功,从而促使了散文体裁和语言艺术的全面革新。
    (3)从思想内容到形式全面革新的古文运动,从理论和创作上彻底打垮了当时骈文的统治地位,造成了一种精练畅达、富有表现力的新文体,树立了古文在文坛上的权威,使散文在传统的著书立说之外,在日常生活中找到了写景、抒情、言志的广阔园地。古文运动的胜利,有力地打击了风靡三百年的绮丽柔弱的文风,开创了中国古典散文的新时代,奠定了此后散文发展的方向和规模。韩愈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论点,指导了后来无数散文家。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领袖之一。他完整地提出了内容和形式的革新问题,即“文以明道”和创作较接近口语,内容上强调复兴儒学,形式上改革文体,尤其强调形式方面的改革,为古文的理论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他的文学理论主张见于他给朋友学生的书信和其他赠序、杂文等论述中,最有代表性的是()
    《答李翊书》

  • 第14题:

    韩愈字(),世称韩昌黎,与柳宗元一起倡导“古文运动”。


    正确答案:退之

  • 第15题:

    韩愈、柳宗元为代表的唐代文人发起“古文运动”的主要目的是()。

    • A、向传统儒家文化寻找改革的良方
    • B、发扬古代散文的优良传统
    • C、倡导通畅平实的文风
    • D、抨击现实社会的黑暗

    正确答案:A

  • 第16题:

    试论韩、柳散文创作的成就。


    正确答案: 韩、柳在散体文创作上有着众多的开拓,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勇于创新的基础上建立新的散文美学规范。如前所述,他们在文学观念上否定了六朝的“文笔”之分,把散文引入了杂文学的发展路途;但在创作实践中却颇为重视辞采、语言和技巧,突破了一切文体的界限和陈规旧制,把大部分应用文写成了艺术性很强的文学散文。从辞采来说,韩、柳既一致反对“绣绘雕琢”、“类乎俳优者之词”的骈文末流,又在自己的文章中尽量吸收骈文的优长,用不少整齐有力的四字句夹杂于散体文句之间,造成长短错落、音调铿锵的声情效果,用韩愈的话说,就是“引物连类,穷情尽变。二人对遣词造句和文势的营造给予了极高的重视,并对一些常用助字的性质和作用予以辨析。从技巧来看,韩愈善于用变化多端的构思方法组织文章,善于通过比喻、排比、细节描写来丰富文章的形象性和感染力,他的文章既“一波未平,一波已作,出入变化,不可纪极”,又自有抑扬起伏开阖照应的规律可寻,“法度不可乱”(刘熙载《艺概·文概》引《姜白石诗说》语)。从而在无法与有法之间,创立了一种与上古文判然有别的新的散文规范和秩序。
    2.韩、柳将浓郁的情感注入散文之中,大大加强了作品的抒情特征和艺术魅力,把古文提高到了真正的文学境地。读韩、柳的散文,会感到一股股迎面扑来的情感浪潮,会感到令人心悸魄动的鲜活灵魂和生命力。韩文如长江大河,澎湃流转,作者横绝奔放的气魄借其滔滔雄辩而溢诸行墨之间。更重要的是,韩愈在应用文中感怀言志,以感激怨怼奇怪之辞,发其穷苦愁思不平之声,既变“笔”为“文”,又使“文”具备了源于现实的情感力度。与韩文相比,柳文则如崇山峻岭,简古峭拔,立意精警。他的书信,充溢着锥心泣血的身世之悲;他的游记,渗透了人与自然的亲和之情;
    3.在思想感情上,面对现实,富于真情实感,洋溢着“不平则鸣”的斗争精神;在文风上,气势雄深雅健,文风奔腾激荡;在言语行文上,讲究语言锤炼,大量吸收古今语言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加以提炼,使语言简练准确、鲜明生动。在行文中又能适应表述的需要而采用长短不一的句法,使之更宜于写景、抒情、叙事、说理,因而使文气显得自由奔放,明快犀利,又善于创造性地运用排比对偶的句式以增强文气。表现手法多样化,多有创新。
    总之,唐代散文到了韩、柳这里,可以说是坚起了一首明确的界碑,此前,文多平庸、苍白,较少感染力;至韩、柳而面目为之一变,于浑厚坚实中寓有一气贯注的精神气脉和情感力量,展现出异常鲜明的个性特征。

  • 第17题:

    韩愈柳宗元的古文理论是什么?


    正确答案: (1)文以明道,这一主张是与现实政治紧密关联的实践性品格,具有实际意义;
    (2)倡导“文以明道”的同时,也充分意识到“文”的作用,为写好文章而博采前人遗产;
    (3)为文宜“自树立不因循”,贵在创新;
    (4)韩愈论文非常重视作家的道德修养和文章的情感力量,认为是写好文章的关键。

  • 第18题:

    中国文学史上的多次文体、文风的革新,悉举“复古”旗帜。如陈子昂、李白“复古”以推动唐诗发展,中唐迄北宋韩、柳、欧诸家发起和推动“古文运动”以促进散文变革。以下分析正确的是①文学创作中的“复古”并不是对古代文学传统的简单回归②对古代文学传统的批判继承是实现文学创新的重要途径③在古代文学创作中“复古”与“革新”是直接同一的④通过“复古”以正本淸源是实现文体、文风革新的根本途径()

    •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④
    • D、③④

    正确答案:A

  • 第19题:

    填空题
    韩、柳古文理论的核心是(),改革文风的重点是(),为此,韩愈提出了“()的创作原则。

    正确答案: 文以载道,反映现实,言之有物,不平则鸣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韩愈的古文创作是如何实践他的古文理论的。

    正确答案: (1)韩愈的古文理论在内容上强调文章当以载道为目的形式上反对骈俪文风提倡学习先秦两汉的散体文主张“词必己出”。
    (2)韩愈的古文创作注重载道议论文宣导儒家思想、批判社会现实碑志、传记借人物事迹发表议论借以明道形式上多为散体文语言平易。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填空题
    韩愈字(),世称韩昌黎,与柳宗元一起倡导“古文运动”。

    正确答案: 退之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判断题
    韩愈在唐古文运动中提出了"不平则鸣"的创作口号。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试论韩、柳散文创作的成就。

    正确答案: 韩、柳在散体文创作上有着众多的开拓,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勇于创新的基础上建立新的散文美学规范。如前所述,他们在文学观念上否定了六朝的“文笔”之分,把散文引入了杂文学的发展路途;但在创作实践中却颇为重视辞采、语言和技巧,突破了一切文体的界限和陈规旧制,把大部分应用文写成了艺术性很强的文学散文。从辞采来说,韩、柳既一致反对“绣绘雕琢”、“类乎俳优者之词”的骈文末流,又在自己的文章中尽量吸收骈文的优长,用不少整齐有力的四字句夹杂于散体文句之间,造成长短错落、音调铿锵的声情效果,用韩愈的话说,就是“引物连类,穷情尽变。二人对遣词造句和文势的营造给予了极高的重视,并对一些常用助字的性质和作用予以辨析。从技巧来看,韩愈善于用变化多端的构思方法组织文章,善于通过比喻、排比、细节描写来丰富文章的形象性和感染力,他的文章既“一波未平,一波已作,出入变化,不可纪极”,又自有抑扬起伏开阖照应的规律可寻,“法度不可乱”(刘熙载《艺概·文概》引《姜白石诗说》语)。从而在无法与有法之间,创立了一种与上古文判然有别的新的散文规范和秩序。
    2.韩、柳将浓郁的情感注入散文之中,大大加强了作品的抒情特征和艺术魅力,把古文提高到了真正的文学境地。读韩、柳的散文,会感到一股股迎面扑来的情感浪潮,会感到令人心悸魄动的鲜活灵魂和生命力。韩文如长江大河,澎湃流转,作者横绝奔放的气魄借其滔滔雄辩而溢诸行墨之间。更重要的是,韩愈在应用文中感怀言志,以感激怨怼奇怪之辞,发其穷苦愁思不平之声,既变“笔”为“文”,又使“文”具备了源于现实的情感力度。与韩文相比,柳文则如崇山峻岭,简古峭拔,立意精警。他的书信,充溢着锥心泣血的身世之悲;他的游记,渗透了人与自然的亲和之情;
    3.在思想感情上,面对现实,富于真情实感,洋溢着“不平则鸣”的斗争精神;在文风上,气势雄深雅健,文风奔腾激荡;在言语行文上,讲究语言锤炼,大量吸收古今语言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加以提炼,使语言简练准确、鲜明生动。在行文中又能适应表述的需要而采用长短不一的句法,使之更宜于写景、抒情、叙事、说理,因而使文气显得自由奔放,明快犀利,又善于创造性地运用排比对偶的句式以增强文气。表现手法多样化,多有创新。
    总之,唐代散文到了韩、柳这里,可以说是坚起了一首明确的界碑,此前,文多平庸、苍白,较少感染力;至韩、柳而面目为之一变,于浑厚坚实中寓有一气贯注的精神气脉和情感力量,展现出异常鲜明的个性特征。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