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usouti.com

钟繇的传世楷书名迹有()。A.《宣示表》B.《贺捷表》C.《荐季直表》D.《墓田丙舍帖》

题目

钟繇的传世楷书名迹有()。

A.《宣示表》

B.《贺捷表》

C.《荐季直表》

D.《墓田丙舍帖》


相似考题
更多“钟繇的传世楷书名迹有()。 ”相关问题
  • 第1题:

    米芾的书法美学思想怎样?其传世的书迹书论有哪些?


    正确答案: 米芾的书法美学思想,集中的反映在其书论著作《书史》和《海岳名言》之中,而以《海岳名言》为最。《海岳名言》是米芾平日论书语辑录,虽篇幅不长,但却观点鲜明生动。首先,米芾对唐人书法中的唯法是循很反感,他把唐朝的几个大家的书法,如颜、柳、欧、虞、褚等斥为“一笔书”,意指他们书迹的基调,只有一个“法”字。认为他们的书法没有能表达其各不相同的抒情达性,而是成了按“法”行事的工匠式的复制,失去了书法的艺术性。其评论是否恰当,这里暂不多讲,但其主张书法艺术要抒情达性却无疑是正确的,道出了书法艺术的美的实质。
    另外,他还主张书法不能“刻意做作”,即如他说:“无刻意做作乃佳”,“心既贮之,随意落笔皆得自然”。也就是主张要真,要抒真感情达真理性。因为有意做作、虚假的面目是不能给人们以美的感受的。他的书法跳宕欹斜,随意“刷”去,行动也不拘“礼法”,被视为“颠狂”。其实这种“颠狂”,正是其真实思想感情的流露,这正是他自己认为美的具体表现。他批评颜、柳之书为“丑怪恶扎之祖”,也正是从这点出发来评论的。如他视颜真卿的楷书为丑,但却以为其《争座位帖》天真烂漫、遒放纵逸,是美。其三,米芾还主张书法要古雅脱俗,不同俗人的书法风貌才算美。所以米芾虽非常崇尚晋人,以晋为古,却不是崇尚晋人的书写法度,而是崇尚晋人各抒胸臆的情调和气质。
    由于米芾把天真自然的抒情达意作为其审美理想,所以对书法中的有关技法,往往看得很淡,他在答书家薛绍彭的论书诗说:“何必识难字,辛苦笑杨雄,自古写字人,用字或不通,要之皆一戏,不当问拙工,意足我后足,放笔一戏空”,就是反映的这种观点。因此,他对自己的“集古自成家”,“人不知何以为祖”,相当得意。不计法度,强调独具风格、独具性情的美学思想,决定了米芾的对书法美的欣赏的独特性,即“故吾所论,变化入人,不为溢辞”。简单地说:要针对每个书家的每幅作品的不同情况,进行有区别的审美评价,重具体,贬玄神。因此,他对晋唐以来用玄神空泛的比喻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等,深恶痛绝,斥之为“是何等语”,无益学者。他认为以“勒字”、“排字”、“描字”、“画字”、“刷字”等词语来评论时人的书法,才是中肯的。
    当然,由于其《海岳名言》是语录。杂述式的书论,不成体系,自相矛盾的地方亦不少见,但瑕不掩玉,这里就不再细述了。
    其传世书迹有:《苕溪诗卷》、《多景楼帖》、《虹县诗卷》、《蜀素帖》、《珊瑚帖》、《樂兄帖》、《崇国公墓志》、《王羲之王略帖跋》、《苏东坡木石图题诗》、《叔晦帖》、《李太师帖》等。还有很多散见于《群玉堂》、《宝晋斋》、《余清斋》、《快雪堂》,《三希堂》等丛帖之中。

  • 第2题:

    王献之书法的成就与其父相比如何?他的主要传世书迹有哪些?


    正确答案: 王献之天资聪颖,又得于书香世家的熏陶和其父王羲之的精心培养,从小就非常热爱书法、刻苦学习,而且敢于大胆创新。曾取扫帚沾泥汁在墙上写方丈大字。因此他能脱颖而出,取得了极高的成就。唐张怀瓘《书断》将其隶书、行书、草书、飞白列入神品。他说:王献之最初跟他的父亲学习,后来又学习张芝的书法,在学习中不受古人规矩法度的制约,敢于创造自己独特的书写方法。行笔率意随和,而力量沉雄,符合自然的审美法则。其心志宏阔,气度飘逸,少有人能和其匹敌。张怀瓘还在他的《书议》里评论献之于行草之外又创新体时说:“非草非行,流便于草,开张于行,草又处其中间。无藉因循,宁拘制则,挺然秀出,务于简易。情驰神纵,超逸优游,临事制宜,从意适便有若风行雨散,润色开花。笔法体势之中,最为风流者也。”可见在书法史上将其与王羲之并称为“二王”、“羲献”是当之无愧的。
    有人认为:王献之的书法成就超过了他的父亲。如宋朝米芾在其《书史》中评道:“子敬天真超逸,岂父可比。”张怀瓘也认为王献之“能极小真书,可谓穷微入圣,筋骨紧密,不减于父”。并又赞叹道:“神勇盖世,况之于父,犹拟抗行,比之钟、张,虽就敌,仍有擒盖之势。”黄庭坚则认为,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草书各有特点,并以文章比喻,把王羲之的草书比做《左传》,将王献之的草书比做《庄子》。但是,也有人认为王献之的书法不如他的父亲,其中以唐太宗李世民为最。他说:“献之虽有父风,殊非新巧,观其字势疏瘦,如隆冬之枯树;览其笔踨拘束,若严家之饿隶……斯兼二者,因翰墨之病欤。”认为其字体干瘦,笔迹拘禁。南梁袁昂在其《古今书评中》也认为王献之的字体拖沓“殊不可耐”。平心而论,纵观王献之留下来的书迹,这些贬论是不贴切的,其笔意外展,潇洒倜傥,比王羲之的书法更有纵逸俊美之致,其成就即使不比王羲之高,也是堪与其父齐肩的。世传书迹以小楷《洛神赋十三行》,以及《中秋帖》、《鸭头丸帖》、《保母砖志》、《廿九日帖》、《地黄汤帖》、《辞中令帖》、《鹅群帖》、《授衣帖》、《舍内帖》、《东山帖》等最为著名。据传,王献之还善于作画。有一次桓温请他在扇上写字,他不慎将笔掉在了扇子上,就趁那落笔的污点,画成了一头牛,很是精妙,深得桓温喜爱。

  • 第3题:

    为什么赵宋王朝的皇帝大部分都有书名传世?怎样看待这些帝王书家?


    正确答案:关于帝王书家,从留传下来的史籍看代代不绝,有的是牵强附会,有的是夸饰、吹捧,也有不少确实为中国书法的发展作出了大贡献。如萧道成、李世民、赵佶等。但宋朝的皇帝书家格外多。从宋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到南宋小皇帝赵昺跳海身亡,三百多年间,十八个皇帝,就有十三个皇帝书史有名,这是有其特殊原因的。自唐朝始,书法艺术进入了帝王将相之活动范围之中。至宋朝,书法好坏已成为有没有学识才能的标志,每个王公贵族的后裔都必须要受正规的书法教育,皇帝更不能例外,此其一;其二,宋朝开国皇帝宋太祖非常喜欢写字,至宋太宗更是苦心学书,且喜欢以飞白书赐给臣下,形成了不成文的规矩,以至好几个皇帝都喜欢以飞白书赐人。而且由宋太宗首倡,刻制了《淳化秘阁法帖》,宋徽宗又搞了《宣和书谱》,使后世学有所范、代代相传;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宋代始,中国的封建王朝已开始走下坡路,北宋初期还比较稳定,常以诗词书画来颂扬文治武功。后来,契丹、辽、金相继南侵,赵宋王朝常常内外交困,这些皇帝们虽有心理国,却无力回天,在无可奈何之中,唯以书法自娱。宋太宗就是欲取幽冀,败于契丹之后,才越来越热爱书法的。至徽宗、高宗,更是骄奢淫逸不理国事,醉心于书画,虽然为中国文化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但也都是有名的昏君,给人民带来了很多苦难,留下了骂名。这些帝王书家虽然在政治上昏庸腐败,但对其在书法艺术上的成就和对书法艺术所起的推动作用,还是应当肯定的。

  • 第4题:

    并称“钟王”的是()

    • A、钟繇、王羲之
    • B、钟繇、王献之
    • C、钟繇、王次仲
    • D、钟繇、王珣

    正确答案:A

  • 第5题:

    钟繇


    正确答案: 钟繇,字元常。他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地位很高,与张芝、王羲之、王献之被称为“四贤”,后来与王羲之并称为“钟王”。钟繇在历史上影响最深远的是小楷,被尊为“正书之祖”。现存传世作品主要是小楷,代表作有《贺捷表》、《荐季直表》、《宣示表》、《力命表》等。

  • 第6题:

    写出成熟规整的楷书的是魏时的()。

    • A、钟繇
    • B、王羲之
    • C、王献之
    • D、张僧繇

    正确答案:A

  • 第7题:

    填空题
    《()》是钟繇最著名的楷书之作,后世习楷者多法此。《()》楷书已近于成熟,《宣和书谱》评曰:“备尽法度,为正书之祖。”

    正确答案: 《荐季直表》、《贺捷表》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单选题
    并称“钟王”的是()
    A

    钟繇、王羲之

    B

    钟繇、王献之

    C

    钟繇、王次仲

    D

    钟繇、王珣


    正确答案: B
    解析: 钟王指的是钟繇和王羲之,他们树立了楷书行书草书美的典范,此后历代学习书法者都以“钟王”为宗法。

  • 第9题:

    问答题
    为什么赵宋王朝的皇帝大部分都有书名传世?怎样看待这些帝王书家?

    正确答案: 关于帝王书家,从留传下来的史籍看代代不绝,有的是牵强附会,有的是夸饰、吹捧,也有不少确实为中国书法的发展作出了大贡献。如萧道成、李世民、赵佶等。但宋朝的皇帝书家格外多。从宋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到南宋小皇帝赵昺跳海身亡,三百多年间,十八个皇帝,就有十三个皇帝书史有名,这是有其特殊原因的。自唐朝始,书法艺术进入了帝王将相之活动范围之中。至宋朝,书法好坏已成为有没有学识才能的标志,每个王公贵族的后裔都必须要受正规的书法教育,皇帝更不能例外,此其一;其二,宋朝开国皇帝宋太祖非常喜欢写字,至宋太宗更是苦心学书,且喜欢以飞白书赐给臣下,形成了不成文的规矩,以至好几个皇帝都喜欢以飞白书赐人。而且由宋太宗首倡,刻制了《淳化秘阁法帖》,宋徽宗又搞了《宣和书谱》,使后世学有所范、代代相传;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宋代始,中国的封建王朝已开始走下坡路,北宋初期还比较稳定,常以诗词书画来颂扬文治武功。后来,契丹、辽、金相继南侵,赵宋王朝常常内外交困,这些皇帝们虽有心理国,却无力回天,在无可奈何之中,唯以书法自娱。宋太宗就是欲取幽冀,败于契丹之后,才越来越热爱书法的。至徽宗、高宗,更是骄奢淫逸不理国事,醉心于书画,虽然为中国文化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但也都是有名的昏君,给人民带来了很多苦难,留下了骂名。这些帝王书家虽然在政治上昏庸腐败,但对其在书法艺术上的成就和对书法艺术所起的推动作用,还是应当肯定的。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唐太宗的书艺如何?其传世书迹有哪些?

    正确答案: 唐太宗临摹钻研王羲之书法的功力很深,正、行、草诸体俱佳,尤喜飞白书。他所撰写的行书《晋祠铭》、《温泉铭》,笔力遒劲,神气飞动;草书《屏风帖》轻灵俊美,流丽可爱。他的飞白书苍劲练达,常书以赐人。贞观十七年二月十七日,他在玄武门设宴,席间当场挥毫作飞白书,大臣们乘醉哄抢,散骑常侍刘洎踏在御座上伸手抢去,没拿到的人就说刘洎登御座,罪当处死,唐太宗笑而释之。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名词解释题
    钟繇

    正确答案: 钟繇,字元常。他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地位很高,与张芝、王羲之、王献之被称为“四贤”,后来与王羲之并称为“钟王”。钟繇在历史上影响最深远的是小楷,被尊为“正书之祖”。现存传世作品主要是小楷,代表作有《贺捷表》、《荐季直表》、《宣示表》、《力命表》等。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钟繇的传世作品有哪些?

    正确答案: 钟繇的书迹已无真迹传世。刻帖中著名的有《宣示表》《贺捷表》《荐季直表》《墓田丙舍帖》《力命表》等。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传世最早的名家法帖(墨迹)是()

    • A、魏钟繇《荐季直表》
    • B、西晋陆机《平复帖》
    • C、东晋王珣《伯远帖》
    • D、东晋王羲之《初月帖》

    正确答案:B

  • 第14题:

    大篆的创造者是谁?他有书迹传世否?


    正确答案:唐张怀瓘在其《书断·卷上·大篆》中说:“史籀即大篆之祖也。”也就是说,大篆的创造者是史籀。关于史籀造大篆的说法,最早见于东汉许慎著的《说文解字·序》中。许慎说:“史籀著大篆十五篇,与古文或异。”将大篆与古文区别开来。传说《石鼓文》就是史籀的笔迹。历代文人书士,如李嗣真、窦泉,窦蒙、徐浩、欧阳询、虞世南等,对此都无以微辞。但根据王国维的考证,史籀并非实有其人,而是误以《史籀篇》首句为人名之故。以至有人认为是“史籀”这个人做了《史籀篇》,并认为史籀是周宣王(公元前八二七年即位)的太史或柱下史。根据历史流传下来的史料,可以肯定,《史籀篇》确实是周代厘定当时文字规范的书籍,其字为大篆无疑。据今人唐兰考证,石鼓文是秦献公十一年(公元前三七五年)之物。至于是否有史籀这个人或这个名字叫史籀的史官是否是大篆的创始人,对于不是专门搞史学研究的学书者来说,则可不必泥古穷究,死扣字眼。就像对苍颉造字的传说一样,只要知道大篆是怎么出现的,什么时候通行的,它和“籀书”是什么关系就行了。

  • 第15题:

    钟繇的传世楷书名迹有()。

    • A、《宣示表》
    • B、《贺捷表》
    • C、《荐季直表》
    • D、《墓田丙舍帖》

    正确答案:A,B,C,D

  • 第16题:

    《()》是钟繇最著名的楷书之作,后世习楷者多法此。《()》楷书已近于成熟,《宣和书谱》评曰:“备尽法度,为正书之祖。”


    正确答案:《荐季直表》、《贺捷表》

  • 第17题:

    楷书的鼻祖是钟繇。()


    正确答案:正确

  • 第18题:

    钟繇的传世作品有哪些?


    正确答案:钟繇的书迹已无真迹传世。刻帖中著名的有《宣示表》《贺捷表》等。

  • 第19题:

    问答题
    大篆的创造者是谁?他有书迹传世否?

    正确答案: 唐张怀瓘在其《书断·卷上·大篆》中说:“史籀即大篆之祖也。”也就是说,大篆的创造者是史籀。关于史籀造大篆的说法,最早见于东汉许慎著的《说文解字·序》中。许慎说:“史籀著大篆十五篇,与古文或异。”将大篆与古文区别开来。传说《石鼓文》就是史籀的笔迹。历代文人书士,如李嗣真、窦泉,窦蒙、徐浩、欧阳询、虞世南等,对此都无以微辞。但根据王国维的考证,史籀并非实有其人,而是误以《史籀篇》首句为人名之故。以至有人认为是“史籀”这个人做了《史籀篇》,并认为史籀是周宣王(公元前八二七年即位)的太史或柱下史。根据历史流传下来的史料,可以肯定,《史籀篇》确实是周代厘定当时文字规范的书籍,其字为大篆无疑。据今人唐兰考证,石鼓文是秦献公十一年(公元前三七五年)之物。至于是否有史籀这个人或这个名字叫史籀的史官是否是大篆的创始人,对于不是专门搞史学研究的学书者来说,则可不必泥古穷究,死扣字眼。就像对苍颉造字的传说一样,只要知道大篆是怎么出现的,什么时候通行的,它和“籀书”是什么关系就行了。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单选题
    我国最早的楷书名家是( )。
    A

    钟繇

    B

    颜真卿

    C

    王羲之

    D

    赵孟


    正确答案: C
    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米芾的书法美学思想怎样?其传世的书迹书论有哪些?

    正确答案: 米芾的书法美学思想,集中的反映在其书论著作《书史》和《海岳名言》之中,而以《海岳名言》为最。《海岳名言》是米芾平日论书语辑录,虽篇幅不长,但却观点鲜明生动。首先,米芾对唐人书法中的唯法是循很反感,他把唐朝的几个大家的书法,如颜、柳、欧、虞、褚等斥为“一笔书”,意指他们书迹的基调,只有一个“法”字。认为他们的书法没有能表达其各不相同的抒情达性,而是成了按“法”行事的工匠式的复制,失去了书法的艺术性。其评论是否恰当,这里暂不多讲,但其主张书法艺术要抒情达性却无疑是正确的,道出了书法艺术的美的实质。
    另外,他还主张书法不能“刻意做作”,即如他说:“无刻意做作乃佳”,“心既贮之,随意落笔皆得自然”。也就是主张要真,要抒真感情达真理性。因为有意做作、虚假的面目是不能给人们以美的感受的。他的书法跳宕欹斜,随意“刷”去,行动也不拘“礼法”,被视为“颠狂”。其实这种“颠狂”,正是其真实思想感情的流露,这正是他自己认为美的具体表现。他批评颜、柳之书为“丑怪恶扎之祖”,也正是从这点出发来评论的。如他视颜真卿的楷书为丑,但却以为其《争座位帖》天真烂漫、遒放纵逸,是美。其三,米芾还主张书法要古雅脱俗,不同俗人的书法风貌才算美。所以米芾虽非常崇尚晋人,以晋为古,却不是崇尚晋人的书写法度,而是崇尚晋人各抒胸臆的情调和气质。
    由于米芾把天真自然的抒情达意作为其审美理想,所以对书法中的有关技法,往往看得很淡,他在答书家薛绍彭的论书诗说:“何必识难字,辛苦笑杨雄,自古写字人,用字或不通,要之皆一戏,不当问拙工,意足我后足,放笔一戏空”,就是反映的这种观点。因此,他对自己的“集古自成家”,“人不知何以为祖”,相当得意。不计法度,强调独具风格、独具性情的美学思想,决定了米芾的对书法美的欣赏的独特性,即“故吾所论,变化入人,不为溢辞”。简单地说:要针对每个书家的每幅作品的不同情况,进行有区别的审美评价,重具体,贬玄神。因此,他对晋唐以来用玄神空泛的比喻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等,深恶痛绝,斥之为“是何等语”,无益学者。他认为以“勒字”、“排字”、“描字”、“画字”、“刷字”等词语来评论时人的书法,才是中肯的。
    当然,由于其《海岳名言》是语录。杂述式的书论,不成体系,自相矛盾的地方亦不少见,但瑕不掩玉,这里就不再细述了。
    其传世书迹有:《苕溪诗卷》、《多景楼帖》、《虹县诗卷》、《蜀素帖》、《珊瑚帖》、《樂兄帖》、《崇国公墓志》、《王羲之王略帖跋》、《苏东坡木石图题诗》、《叔晦帖》、《李太师帖》等。还有很多散见于《群玉堂》、《宝晋斋》、《余清斋》、《快雪堂》,《三希堂》等丛帖之中。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多选题
    钟繇的传世楷书名迹有()。
    A

    《宣示表》

    B

    《贺捷表》

    C

    《荐季直表》

    D

    《墓田丙舍帖》


    正确答案: D,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王献之书法的成就与其父相比如何?他的主要传世书迹有哪些?

    正确答案: 王献之天资聪颖,又得于书香世家的熏陶和其父王羲之的精心培养,从小就非常热爱书法、刻苦学习,而且敢于大胆创新。曾取扫帚沾泥汁在墙上写方丈大字。因此他能脱颖而出,取得了极高的成就。唐张怀瓘《书断》将其隶书、行书、草书、飞白列入神品。他说:王献之最初跟他的父亲学习,后来又学习张芝的书法,在学习中不受古人规矩法度的制约,敢于创造自己独特的书写方法。行笔率意随和,而力量沉雄,符合自然的审美法则。其心志宏阔,气度飘逸,少有人能和其匹敌。张怀瓘还在他的《书议》里评论献之于行草之外又创新体时说:“非草非行,流便于草,开张于行,草又处其中间。无藉因循,宁拘制则,挺然秀出,务于简易。情驰神纵,超逸优游,临事制宜,从意适便有若风行雨散,润色开花。笔法体势之中,最为风流者也。”可见在书法史上将其与王羲之并称为“二王”、“羲献”是当之无愧的。
    有人认为:王献之的书法成就超过了他的父亲。如宋朝米芾在其《书史》中评道:“子敬天真超逸,岂父可比。”张怀瓘也认为王献之“能极小真书,可谓穷微入圣,筋骨紧密,不减于父”。并又赞叹道:“神勇盖世,况之于父,犹拟抗行,比之钟、张,虽就敌,仍有擒盖之势。”黄庭坚则认为,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草书各有特点,并以文章比喻,把王羲之的草书比做《左传》,将王献之的草书比做《庄子》。但是,也有人认为王献之的书法不如他的父亲,其中以唐太宗李世民为最。他说:“献之虽有父风,殊非新巧,观其字势疏瘦,如隆冬之枯树;览其笔踨拘束,若严家之饿隶……斯兼二者,因翰墨之病欤。”认为其字体干瘦,笔迹拘禁。南梁袁昂在其《古今书评中》也认为王献之的字体拖沓“殊不可耐”。平心而论,纵观王献之留下来的书迹,这些贬论是不贴切的,其笔意外展,潇洒倜傥,比王羲之的书法更有纵逸俊美之致,其成就即使不比王羲之高,也是堪与其父齐肩的。世传书迹以小楷《洛神赋十三行》,以及《中秋帖》、《鸭头丸帖》、《保母砖志》、《廿九日帖》、《地黄汤帖》、《辞中令帖》、《鹅群帖》、《授衣帖》、《舍内帖》、《东山帖》等最为著名。据传,王献之还善于作画。有一次桓温请他在扇上写字,他不慎将笔掉在了扇子上,就趁那落笔的污点,画成了一头牛,很是精妙,深得桓温喜爱。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