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usouti.com

某古代学者称:“夫天下之人……所以不得所者,贪暴者扰之,而‘仁者’害之也。……于是有德礼以格其心,有政刑以絷其四体,而人始大失所矣。”据此判断,该学者是()A.朱熹B.王阳明C.李贽D.黄宗羲

题目

某古代学者称:“夫天下之人……所以不得所者,贪暴者扰之,而‘仁者’害之也。……于是有德礼以格其心,有政刑以絷其四体,而人始大失所矣。”据此判断,该学者是()

A.朱熹

B.王阳明

C.李贽

D.黄宗羲


相似考题

1.三、(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天下不可一日而无政教,故学不可一日而亡于天下。古者井天下之田,而党庠、遂序、国学之法立乎其中。则士朝夕所见所闻,无非所以治天下国家之道,其服习必于仁义,而所学必皆尽其材。一日取以备公卿大夫百执事之选,则其材行皆已素定,而士之备选者,其施设亦皆素所见闻而已,不待阅习而后能者也。后世无井田之法,而学亦或存或废。大抵所以治天下国家者,不复皆出于学。而学之士,群居族处,为师弟子之位者,讲章句、课文字而已。至其陵夷之久,则四方之学者废,而为庙以祀孔子于天下,盖庙之作出于学废,而近世之法然也。今天子即位若干年,颇修法度,而革近世之不然者。当此之时,学稍稍立于天下矣。犹曰:“州之世满二百人,乃得立学。”于是慈溪之士不得立学,而为孔子庙如故。庙又坏不治。令刘君在中言于州,使民出钱,将修而作之,未及为而去。后林君肇至,则曰:“古之所以为学者,吾不得而见,而法者吾不可以毋循也。虽然,吾之人民于此不可以无教。”即因民钱作孔子庙,而治其四旁,为学舍讲堂其中,帅县之子弟,赵先生杜君醇为之师,而兴于学。林君固贤令,而慈溪小邑,无珍产淫货以来四方游贩之民;田桑之美,有以自足,无水旱之忧也。无游贩之民,故其俗一而不杂;有以自足,故人慎刑而易治。而吾所见其邑之士,亦多美茂之材,易成也。杜君者,越之隐君子,其学行宜为人师者也。夫以小邑得贤令,又得宜为人师者为之师,而以修醇一易治之俗,而进美茂易成之材,虽拘于法,限于势,不得尽如古之所为,吾固信其教化之将行,而风俗之成也。夫教化可以美风俗,虽然,必久而后至于善。而今之吏,其势不能以久也。吾虽喜且幸其将行,而又忧夫来者之不吾继也,于是本其意以告来者。8.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其施设亦皆素所见闻而已 素:平素B.讲章句、课文字而已 课:抄写C.而革近世之不然者 革:改变D.故其俗一而不杂 一:纯一

更多“某古代学者称:“夫天下之人……所以不得所者,贪暴者扰之,而‘仁者’害之也。……于是有德礼以格其心,有政 ”相关问题
  • 第1题:

    《论语•颜渊》记载“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曰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后世学者对这段话的解释是:“仁者,本心之全德。克,胜也。己,谓身之私欲也。复,反也。礼者,天理之节文也。”以下主张符合后世学者观点的是()

    • A、“吃饭穿衣,即是人伦物理”
    • B、“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
    • C、“天地之符,阴阳之副,常设于身,身犹天也”
    • D、“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正确答案:B

  • 第2题:

    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而人主兼礼之,此所以乱也。夫离法者罪,而诸先生以文法取;犯禁者诛,而群侠以私剑者养。故法之所非,君之所取,吏之所诛,上之所养也,故行仁义者非所誉,誉之则害功;文学非所用,用之则乱法。这段话包含了法家怎样的文学理论内涵,法家的这一思想有何矛盾?


    正确答案:法家认为文艺的作用仅仅是供消遣,且对法治是极其有害的。法家是从维护法治的角度提出了取消文艺的主张。但是法家对于文艺功用问题的看法是有矛盾的,一方面,他们认为文艺有害法治要加以取消,另一方面,他们又承认文艺具有“娱乐玩好”的功用。

  • 第3题:

    子墨子言曰:“仁者之事,务必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将以法乎天下,利人乎即为,不利人乎即止。且夫仁者之为天下度也,非为其目之所美,耳之所乐,口之所甘,身体之所安,以此亏夺民衣食之财,仁者弗为也。是故子墨子之所以非乐者非以大钟、鸣鼓、琴瑟、 竽笙之声,以为不乐者,非以刻镂华文章之色,以为不美者……然上考之,不中圣王之事,下度之,不中万民之利。是故子墨子曰:为乐非也。”这段话是有什么意思?包含了怎么样的文学理论内涵?


    正确答案:墨子反对进行音乐演奏和欣赏活动,不是他认为音乐不美,不能带给人快乐,主要是因为统治者举行的音乐活动,要花费大量的财力人力,给人民带来沉重的负担;同时,欣赏音乐既会占去统治者治理国家的时间,也会占去百姓从事生产劳动的时间。

  • 第4题:

    翻译:子曰:“夫《易》何为者也?夫《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是故圣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业,以断天下之疑。


    正确答案: 孔子说:“这《周易》为何而作?这《周易》揭示事物(本质)而成就事业,概括天下事物的规律,如此而已。所以圣人可以通达天下人的心志,完成天下大业,决断天下的疑惑。

  • 第5题:

    翻译:天下之人皆不相爱,强必执弱,众必劫寡,富必侮贫,贵必敖贱,诈必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是以仁者非之。


    正确答案: 天下的人都不相爱,(那么)强大的一定会掌控压迫弱小的,人多的一定会威逼人少的,富有的一定会欺侮贫穷的,显贵的一定会轻视低贱的,狡诈的一定会欺骗愚笨的.天下一切祸乱、篡位、积怨、仇恨等之所以会发生,是由于互不相爱引起的,所以仁者反对它(即不相爱)。

  • 第6题:

    子曰:“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家至而日见之也”。下一句是()?

    • A、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
    • B、移风易俗,莫善于乐。
    • C、礼者,敬而已矣。
    • D、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

    正确答案:A

  • 第7题:

    问答题
    翻译:子曰:“夫《易》何为者也?夫《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是故圣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业,以断天下之疑。

    正确答案: 孔子说:“这《周易》为何而作?这《周易》揭示事物(本质)而成就事业,概括天下事物的规律,如此而已。所以圣人可以通达天下人的心志,完成天下大业,决断天下的疑惑。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问答题
    为下面的文言段落加标点并翻译成白话文。  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而人主兼禮之此所以乱也夫離法者罪而諸先生以文學取犯禁者誅而群俠以私劍養故法之所非君之所取吏之所誅上之所養也法趣上下四相反也而無所定雖有十黄帝不能治也故行仁義者非所譽譽之則害功文學者非所用用之則亂法楚之有直躬其父竊羊而謁之吏令尹曰殺之以為直於君而曲於父報而罪之以是觀之夫君之直臣父之暴子也魯人從君戰三戰三北仲尼問其故對曰吾有老父身死莫之養也仲尼以為孝舉而上之以是觀之夫父之孝子君之背臣也故令尹誅而楚姦不上聞仲尼賞而魯民易降北上下之利若是其異也而人主兼舉匹夫之行而求致社稷之福必不幾矣

    正确答案:
    (1)标点
    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而人主兼礼之,此所以乱也。夫离法者罪,而诸先生以文学取。犯禁者诛,而群侠以私剑养。故法之所非,君之所取,吏之所诛,上之所养也。法趣上下,四相反也,而无所定。虽有十黄帝,不能治也。故行仁义者非所誉,誉之则害功;工文学者非所用,用之则乱法。楚之有直躬,其父窃羊而谒之吏。令尹曰:“杀之。”以为直于君而曲于父,报而罪之。以是观之,夫君之直臣,父之暴子也。鲁人从君战,三战三北,仲尼问其故,对曰:“吾有老父,身死,莫之养也。”仲尼以为孝,举而上之。以是观之,夫父之孝子,君之背臣也。故令尹诛而楚奸不上闻,仲尼赏而鲁民易降北。上下之利,若是其异也。而人主兼举匹夫之行,而求致社稷之福,必不几矣。
    (2)译文
    儒家利用文献经典扰乱法纪,游侠使用武力违犯禁令,而君主却都要加以礼待,这就是国家混乱的根源。犯法的本该判罪,而那些儒生却靠着文章学说得到任用;犯禁的本该处罚,而那些游侠却靠着充当刺客得到豢养。所以,法令反对的,成了君主重用的;官吏处罚的,成了权贵豢养的。法令反对和君主重用,官吏处罚和权贵豢养,四者互相矛盾,而没有确立一定标准,即使有十个黄帝,也不能治好天下。所以对于宣扬仁义的人不应当加以称赞,如果称赞了,就会妨害功业;对于从事文章学术的人不应当加以任用,如果任用了,就会破坏法治。楚国有个正直的人,他的父亲偷了人家的羊,他便到令尹那儿告发,令尹说:“杀掉他。”认为他对君主虽算正直而对父亲却属不孝。结果判了他死罪。由此看来,君主的忠臣倒成了父亲的逆子。鲁国有个人跟随国君去打仗,屡战屡逃;孔子向他询问原因,他说:“我家中有年老的父亲,我死后就没人养活他了。”孔子认为这是孝子,便推举他做官。由此看来。父亲的孝子恰恰是君主的叛臣。所以令尹杀了正直的人,楚国坏人的犯罪行为就没有人再向上告发了;孔子奖赏逃兵.鲁国人作战就要轻易地投降逃跑。君臣之间的利害得失是如此不同,而君主却既赞成谋求私利的行为。又想求得国家的繁荣富强,这是肯定没指望的。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单选题
    下列哪一项是孔子对“政”的解释?()
    A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

    B

    “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C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D

    “为政而不行,甚者必变而更化之,乃可理也。”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单选题
    《论语•颜渊》记载“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曰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后世学者对这段话的解释是:“仁者,本心之全德。克,胜也。己,谓身之私欲也。复,反也。礼者,天理之节文也。”以下主张符合后世学者观点的是()
    A

    “吃饭穿衣,即是人伦物理”

    B

    “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

    C

    “天地之符,阴阳之副,常设于身,身犹天也”

    D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为以下古文加标点并将之翻译为现代白话文。  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民之歸仁也猶水之就下獸之走壙也故為淵敺魚者獭也為叢敺爵者鸇也為湯武敺民者桀舆纣也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則諸侯皆為之敺矣雖欲無王不可得矣今之欲王者猶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苟為不畜终身不得苟不志於仁終身憂辱以陷於死亡詩云其何能淑載胥及溺此之謂也

    正确答案:
    (1)标点
    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民之歸仁也,猶水之就下,獸之走壙也。故為淵敺魚者,獭也;為叢敺爵者,鸇也;為湯武敺民者,桀舆纣也。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則諸侯皆為之敺矣。雖欲無王不可得矣。今之欲王者,猶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苟為不畜,终身不得;苟不志於仁,終身憂辱以陷於死亡。詩云:‘其何能淑,載胥及溺。’此之謂也。”
    (2)译文
    孟子说:“桀和纣失去天下,是因为他们失去了人民;失去了人民,是因为失去了民心。得到天下是有办法的:得到人民,就能得到天下;得到人民是有办法的:得到民心,就得到了人民;得到民心是有办法的:人民想要的就为他们聚集,人民讨厌的不要给他们,如此而已。人民归附于仁,就像是水向下流动,野兽奔向旷野一样。所以为深水赶来鱼的,是水獭;为树林赶来鸟雀的,是鹞鹰,为汤武赶来百姓的,是桀和纣。如果天下的君主有爱好仁德的,那么诸侯都会为他赶来百姓。即使他不想称王,也不可能了。现在想要称王的人,就像是害了七年的病要用放置了三年的陈艾来灸治一样,如果平时不积蓄,那就一辈子得不到。如果不立志在仁上,就会终身忧愁受辱,直至死亡。《诗经》上说:‘那如何能办得好,不过相与落水灭顶罢了(一块儿淹死)。’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啊。”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单选题
    子曰:“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家至而日见之也”。下一句是()?
    A

    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

    B

    移风易俗,莫善于乐。

    C

    礼者,敬而已矣。

    D

    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下列反对君主专制的进步思想中,属于黄宗羲主张的是()

    • A、“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 B、“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天下治矣”
    • C、“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
    • D、“诛杀满州人所立之皇帝,……凡为国人,男女一律平等”

    正确答案:A

  • 第14题:

    子墨子言曰:“仁者之事,务必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将以法乎天下,利人乎即为,不利人乎即止。且夫仁者之为天下度也,非为其目之所美,耳之所乐,口之所甘,身体之所安,以此亏夺民衣食之财,仁者弗为也。是故子墨子之所以非乐者非以大钟、鸣鼓、琴瑟、 竽笙之声,以为不乐者,非以刻镂华文章之色,以为不美者……然上考之,不中圣王之事,下度之,不中万民之利。是故子墨子曰:为乐非也。”这段话是出自哪一部著作?其中的什么篇?


    正确答案:墨子,《非乐上》

  • 第15题:

    某古代学者称:“夫天下之人……所以不得所者,贪暴者扰之,而‘仁者’害之也。……于是有德礼以格其心,有政刑以絷其四体,而人始大失所矣。”据此判断,该学者是()

    • A、朱熹
    • B、王阳明
    • C、李贽
    • D、黄宗羲

    正确答案:C

  • 第16题:

    阅读下列材料:(20分) 材料一 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今,不可移易,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朱熹《行官便殿奏礼》 材料二 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夫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固未尝有是非耳。——李贽《藏书卷》 材料三 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即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黄宗羲《原君》 材料四 后之人主,既得天下,唯恐其祚命之不长也,子孙之不能保也,思患于未然以为之法。然其所谓法者,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是故秦变封建而为郡县,以郡县得私于我也;汉建庶孽,以其可以藩属于我也;宋解方镇之权,以方镇之不利于我也;此其法何曾有一毫为天下之心哉,而亦可谓之法乎?——黄宗羲《置相》 请回答: 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李贽的观点同朱熹的观点有何不同,并分析原因。


    正确答案: 不同点:朱熹认为儒家思想是不可改变的;李贽反对以孔子的思想为衡量是非的标准。
    原因:随着封建制度衰落和商品经济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变化,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受到怀疑。

  • 第17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诸侯受命者,其尊皆天也,虽谓受命于天亦可。 ——董仲舒《春秋繁露·顺命》 材料二 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自非大亡道之世者,天尽欲扶持而全安之。 ——董仲舒《举贤良对策》 材料三 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必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 材料四 夫治天卞犹曳大木焉,前者唱邪,后者唱许,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臣》 “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天子批红,天子不能尽,则宰相批之。”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置相》 “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学校》 请回答: 材料一反映了董仲舒怎样的思想?其实质是什么?


    正确答案: 君权神授
    实质:为皇权披上神圣外衣,巩固封建统治秩序。

  • 第18题:

    下列言论中不能反映重农抑商政策的是()

    • A、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 B、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 C、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
    • D、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

    正确答案:B

  • 第19题:

    问答题
    翻译:天下之人皆不相爱,强必执弱,众必劫寡,富必侮贫,贵必敖贱,诈必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是以仁者非之。

    正确答案: 天下的人都不相爱,(那么)强大的一定会掌控压迫弱小的,人多的一定会威逼人少的,富有的一定会欺侮贫穷的,显贵的一定会轻视低贱的,狡诈的一定会欺骗愚笨的.天下一切祸乱、篡位、积怨、仇恨等之所以会发生,是由于互不相爱引起的,所以仁者反对它(即不相爱)。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翻译:尧以不得舜为己忧,舜以不得禹、皐陶为己忧。夫以百亩之不易为己忧者,农夫也。分人以财谓之惠,教人以善谓之忠,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是故以天下与人易,为天下得人难,孔子曰:‘大哉,尧之为君!惟天为大,惟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君哉,舜也!巍巍乎,有天下而不与焉!’尧舜之治天下,岂无所用其心哉?亦不用于耕耳。

    正确答案: 尧把得不到舜作为自己的忧虑,舜把得不到禹和皋陶(相传是舜的司法官)作为自己的忧虑。把百亩田地耕种不好作为自己忧虑的人,是农民。把财物分给别人叫做惠,把向善的道理教给别人叫做忠,替天下寻找到人才叫做仁。所以把天下让给别人容易,替天下得到人才却很困难。孔子说:‘尧作为天子,是何等伟大啊!只有天是最伟大的,只有尧能效法天。尧的圣德是那么广大辽阔,百姓难以用语言来形容、称赞!舜,那才是人君的典范啊!舜的品格是那样崇高,身为天下之主,但却不把天下视为私有(与焉:参与其中)!’尧舜治理天下,难道没有用他们心思的地方?只不过不用在耕种上罢了(亦:副词,也是,只是)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然臣谓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之。其故何哉?小人所好者,禄利也;所贪者,财货也。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相保。故臣谓小人无朋,其暂为朋者,伪也。君子则不然,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国事,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此君子之朋友。故为人君者,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这段文字主要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正确答案: 对比论证方法。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单选题
    《朱熹家训》云:“事师长贵乎礼也,交朋友贵乎信也。见老者,敬之;见幼者,爱之。有德者,年虽下于我,我必尊之。”与此思想相一致的是()
    A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B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C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D

    仁人者,正其道不谋其利,修其道不谋其功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而人主兼礼之,此所以乱也。夫离法者罪,而诸先生以文法取;犯禁者诛,而群侠以私剑者养。故法之所非,君之所取,吏之所诛,上之所养也,故行仁义者非所誉,誉之则害功;文学非所用,用之则乱法。这段话包含了法家怎样的文学理论内涵,法家的这一思想有何矛盾?

    正确答案: 法家认为文艺的作用仅仅是供消遣,且对法治是极其有害的。法家是从维护法治的角度提出了取消文艺的主张。但是法家对于文艺功用问题的看法是有矛盾的,一方面,他们认为文艺有害法治要加以取消,另一方面,他们又承认文艺具有“娱乐玩好”的功用。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