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usouti.com

苏格拉底提出“美德即知识”并提出美德一定要践行,孔子提出“礼”与“仁”的道德规范。其共同点是()A.重视智慧发展B.关注理性思考C.强调道德素养D.强调等级秩序

题目

苏格拉底提出“美德即知识”并提出美德一定要践行,孔子提出“礼”与“仁”的道德规范。其共同点是()

A.重视智慧发展

B.关注理性思考

C.强调道德素养

D.强调等级秩序


相似考题
更多“苏格拉底提出“美德即知识”并提出美德一定要践行,孔子提出“礼”与“仁”的道德规范。其共同点是() ”相关问题
  • 第1题:

    柏拉图提出“知识即美德”。()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正确答案是“错”

  • 第2题:

    “知识就是美德”是由( )提出来的。

    A、苏格拉底

    B、亚里斯多德

    C、柏拉图

    D、罗素


    正确答案:A

  • 第3题:

    苏格拉底在道德伦理学上提出了一个重要命题:()即知识。

    A.艺术

    B.生活

    C.经验

    D.美德


    参考答案:D

  • 第4题:

    苏格拉底在批判智者学派的相对主义时,提出了“()的命题”。

    A.艺术即知识

    B.道德即知识

    C.美德即知识

    D.哲学即知识


    参考答案:C

  • 第5题:

    明确提出“美德是否可教”的教育家是( )

    A.苏格拉底
    B.昆体良
    C.孔子
    D.孟子

    答案:A
    解析:
    苏格拉底明确提出“美德是否可教”的问题。

  • 第6题:

    苏格拉底在批判智者学派的相对主义时,提出了“()的命题”。

    • A、艺术即知识
    • B、道德即知识
    • C、美德即知识
    • D、哲学即知识

    正确答案:C

  • 第7题:

    他提出“美德即知识”的思想,他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他是()

    • A、苏格拉底
    • B、柏拉图
    • C、亚里士多德
    • D、普罗泰格拉

    正确答案:A

  • 第8题:

    “知识即美德”是由谁提出的()

    • A、苏格拉底
    • B、亚里士多德
    • C、柏拉图
    • D、普罗泰戈尔

    正确答案:A

  • 第9题:

    提出“美德即知识”的思想家是()

    • A、泰勒斯
    • B、普罗泰格拉
    • C、苏格拉底
    • D、柏拉图

    正确答案:C

  • 第10题:

    填空题
    ()提出美德即知识。

    正确答案: 苏格拉底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单选题
    美德即知识”是哪位古希腊著名思想家提出来的()
    A

    亚里士多德

    B

    苏格拉底

    C

    柏拉图

    D

    毕达哥拉斯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单选题
    提出“美德即知识”的思想家是()
    A

    泰勒斯

    B

    普罗泰格拉

    C

    苏格拉底

    D

    柏拉图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先贤苏格拉底有句名言“美德即知识”,后人对此提出质疑——“道德可教吗?”请以“道德是否可教”为话题进行写作。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


    正确答案:
    【参考例文】
    论道德养成途径
      古希腊教育家苏格拉底将美德与知识等同,由知识的可教而得到美德可教。但是美德又不仅仅是知识,美德可以是“知识”以外的东西,是一种人们践行道德的“见识”。这样,美德就不可能仅仅通过德育的说教与学习获得。在《普罗泰戈拉篇》中,苏格拉底也曾提出过“美德不可教”的命题,这与他的“美德即知识”前后矛盾。道德究竟可教吗?我认为,道德不是单纯由“教”得来的,道德是在有教育的环境中养成的。
      我认为道德养成的途径有三条:榜样的树立与环境的习染;专门的道德知识的教授;基本知识的传授。
      这三条途径的地位是不同的,其中占首要地位的是榜样的树立与环境的习染。由于人的社会属性,无时无刻不处于社会化进程,受到社会各个方面(如家长、教师、同伴、媒体等)的影响,社会氛围无疑在个体道德认知和情感体验及价值判断中占重要地位。关怀理论注重人的情感的关注与培养,通过关怀与理解营造一个充满温情和人文精神的环境,经验会在个体的心理发展中起重要作用,使个体更有可能在看待和对待他人时充满温情。
      其次是基本知识的传授。这里的基本知识是指除专门的道德知识以外的知识,并且是指,在学校中进行的有组织地学习知识,既包括学科知识,又包括活动课程知识。虽然各个学科有各自的主要教育目标,但道德教育必然会不可避免地隐含其中——普通课程的学习可以在生理上和心理上给学生造成影响,从而影响其对道德的情感体验。如在语文的学习中,个体常常会沉醉于优美的文字,产生对祖国独特文化的热爱,这种热爱极有可能在社会行为中转化为维护社会公德的言行,体现了一个人的道德。一般知识(非德育知识)的学习,可以开阔一个人的眼界,转变其思维方式,使其自然而然处于一种高姿态,从而对社会甚至整个世界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更宏观的把握,而不是只看到表面的、暂时的利害和个人的得失,提高了个人的道德境界。活动课程不仅可以获取知识,同时也把道德实践包含在内,使课程的道德教育功能更全面。
      再次为道德知识的教授。道德知识偏重于“教”而非“育”,是对社会行为规范的总结与体系化,是独立的德育过程。这种专门知识自成体系,是有意的研究结果,对于培养受教育者的道德意识、规范受教育者的行为有一定作用,但易流于教条主义和口号化,使人产生厌烦甚至抵触情绪。
      道德是每个人应追求的品质,但道德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一生要做的功课。学校是学生的主要活动场所,对于学生的道德养成,学校应提供良好的氛围,不但要在知识传授、课程设置以及学校氛围营造上下工夫,而且要给学生道德发展创造适宜的环境。

  • 第14题:

    “知识就是美德”是由()提出来的


    正确答案:苏格拉底

  • 第15题:

    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不包括()。

    A、美德即知识

    B、无知即美德

    C、美德是可教的

    D、产婆术


    参考答案:B

  • 第16题:

    孔子说“智、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苏格拉底提出“美德即知识”。下列有关这两位哲学巨匠思想共同点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思想研究重点都是人类社会
    B.都看到了人的美德与智慧之间的内在联系,强调教化人民,改善人的灵魂
    C.都反对民主政治,主张劳心者治人
    D.政治主张都是为了挽救正在衰落的旧制度

    答案:C
    解析:
    苏格拉底反对过激的民主政治,而孔子生活的春秋时期,中国没有出现民主政治,孔子自然无从反对。

  • 第17题:

    “知识就是美德”是由( )提出的。

    A.孔子
    B.孟子
    C.苏格拉底
    D.亚里士多德

    答案:C
    解析:

  • 第18题:

    在中华传统美德里,最重要、影响最大的就是“仁”。提出“仁”的学说的思想家是()

    • A、孔子
    • B、老子
    • C、墨子
    • D、韩非子

    正确答案:A

  • 第19题:

    苏格拉底提出“美德即知识”并提出美德一定要践行,孔子提出“礼”与“仁”的道德规范。其共同点是()

    • A、重视智慧发展
    • B、关注理性思考
    • C、强调道德素养
    • D、强调等级秩序

    正确答案:C

  • 第20题:

    美德即知识”是哪位古希腊著名思想家提出来的()

    • A、亚里士多德
    • B、苏格拉底
    • C、柏拉图
    • D、毕达哥拉斯

    正确答案:B

  • 第21题:

    先贤苏格拉底有句名言“美德即知识”,后人对此提出质疑:道德可教吗? 请以“道德是否可教”为话题进行写作。文体不限(诗歌除外),1000字以上。


    正确答案: 关于苏格拉底“知识即美德”的思考“美德”与“知识”的关系问题是苏格拉底道德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命题。他所提出的“知识即美德”的著名论题,是他的道德哲学中的一个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命题。他一生都在考察什么是真正的善,什么是美德,并不断在进行道德实践。
    如果从狭义的角度看,把“知识”等同于科学意义上的知识,那么苏格拉底的“知识即美德”这句话是很容易被否定的。知识怎能等同于美德呢?这不就意味着知识越丰富的人道德水平越高,知识越浅薄的人道德水平越低吗?抑或是受教育程度越高学历越高的人道德水平越高?如果以这狭义的知识观来理解的话,未免不使我们产生怀疑。
    我们都知道,知识并不总是与美德相伴而行,而美德也并不总是和知识统一的。一位北大硕士生、深圳公务员因冲突竞打骂来深圳帮其带孩子的亲生父亲,扯碎父亲衣服并咬破父亲肩膀,而其母亲则多次被他打,被他骂。这件事情的发生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一位毕业于北大的硕士生,无疑知识水平是高于普通人的,然而他却连基本的孝都不懂,伦理道德丧失,这不就说明了道德与知识是不等同的吗?所以,知识水平高的人道德水平未必高。同样,知识水平低的人道德水平未必低。因此,我们绝不能从简单片面的角度来阐释苏格拉底“知识”的内涵,来理解苏格拉底关于“知识即美德”的意义。
    其实,苏格拉底不同于他之前的哲学家,他把关注的目光从神转到人身上,他所说的知识不是自然万物的知识,而是指对人自己本性的认识,即“认识你自己”。于是这里的“知识”就不同于我们现代社会所理解的那种知识。我认为,“知识即美德”中的“知识”既不是自然物理知识,也不是数量知识,而是关于整个世界的理念的、善的、“自我”的知识。一切知识都是善的知识,知识是一种实践善的行为。由此,苏格拉底提出了美德作为知识,它不仅是一种知,更是一种行,是知行合一。
    “知识即美德”是苏格拉底关于理性的人的品质的论述,也是关于道德伦理的论述。把德性和知识合二为一,认为道德行为必须奠基于知识,产生于知识,这是苏格拉底伦理学说的根本特点。因此,一旦我们能正确地理解苏格拉底“知识即美德”这句话的真正内涵,了解“知识”并不是我们所说的狭义上的科学知识,而是一种善的理念,是一种对善的践行,是知行合一的,做到美德与知识的统一,我们必定能成为一个有知识有关德的人。这可以给我们很大的启示。
    在当代的德育中,我们不能一味地灌输肤浅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强调一种知行合一、一种实践精神,从而把美德与知识合二为一,变为一种道德实践。关于这方面的问题,我觉得还具有其他探讨意义,对当今的教育及道德方面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 第22题:

    单选题
    苏格拉底在批判智者学派的相对主义时,提出了“()的命题”。
    A

    艺术即知识

    B

    道德即知识

    C

    美德即知识

    D

    哲学即知识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单选题
    “知识即美德”是由()提出的。
    A

    苏格拉底

    B

    亚里士多德

    C

    柏拉图

    D

    普罗泰戈尔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4题:

    单选题
    苏格拉底提出“美德即知识”并提出美德一定要践行,孔子提出“礼”与“仁”的道德规范。其共同点是()
    A

    重视智慧发展

    B

    关注理性思考

    C

    强调道德素养

    D

    强调等级秩序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