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usouti.com

管仲认为:“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孟子说:“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材料表明()A.孟子和管仲的主张相悖B.二者的道德理念完全相同C.两者共同点是政在得民D.两者的出发点都立足于民众

题目

管仲认为:“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孟子说:“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材料表明()

A.孟子和管仲的主张相悖

B.二者的道德理念完全相同

C.两者共同点是政在得民

D.两者的出发点都立足于民众


相似考题
更多“管仲认为:“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孟子说:“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 ”相关问题
  • 第1题:

    下列关于习近平总书记所引用的古语古训与对应的哲学道理相一致的有:
    ①名非天造,必从其实——尊重客观事实
    ②为者常成,行者常至——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
    ③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发挥主观能动性
    ④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B
    解析: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体现的是实践第一的观点,“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体现的是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排除②③。故本题答案选B。

  • 第2题:

    下列哪一项是孔子对“政”的解释?()

    • A、“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
    • B、“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 C、“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 D、“为政而不行,甚者必变而更化之,乃可理也。”

    正确答案:B

  • 第3题:

    下列治国主张中,体现了“民本”思想的有() ①“政在得民” ②“民贵为轻” ③“为政之要,惟在得人” ④“以人为镜,可知得失”

    •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③
    • D、①④

    正确答案:A

  • 第4题:

    翻译:“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


    正确答案: 获得天下有办法:获得老百姓的支持,便可以获得天下

  • 第5题:

    以民为本的思想自古有之,下列主张体现这一思想的有①“政在得民”②“民贵君轻”③“存百姓”④“为政之要,惟在得人”()

    • A、①②③
    • B、①②
    • C、②③④
    • D、①②③④

    正确答案:A

  • 第6题:

    问答题
    翻译:“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

    正确答案: 获得天下有办法:获得老百姓的支持,便可以获得天下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7题:

    单选题
    古人云:“得民心者得天下。”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这句话也许要改为什么()
    A

    得手机者得天下

    B

    得粉丝者得天下

    C

    得代码者得天下

    D

    得H5者得天下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单选题
    管仲认为:“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孟子说:“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材料表明()
    A

    孟子和管仲的主张相悖

    B

    二者的道德理念完全相同

    C

    两者共同点是政在得民

    D

    两者的出发点都立足于民众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为以下古文加标点并将之翻译为现代白话文。  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民之歸仁也猶水之就下獸之走壙也故為淵敺魚者獭也為叢敺爵者鸇也為湯武敺民者桀舆纣也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則諸侯皆為之敺矣雖欲無王不可得矣今之欲王者猶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苟為不畜终身不得苟不志於仁終身憂辱以陷於死亡詩云其何能淑載胥及溺此之謂也

    正确答案:
    (1)标点
    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民之歸仁也,猶水之就下,獸之走壙也。故為淵敺魚者,獭也;為叢敺爵者,鸇也;為湯武敺民者,桀舆纣也。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則諸侯皆為之敺矣。雖欲無王不可得矣。今之欲王者,猶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苟為不畜,终身不得;苟不志於仁,終身憂辱以陷於死亡。詩云:‘其何能淑,載胥及溺。’此之謂也。”
    (2)译文
    孟子说:“桀和纣失去天下,是因为他们失去了人民;失去了人民,是因为失去了民心。得到天下是有办法的:得到人民,就能得到天下;得到人民是有办法的:得到民心,就得到了人民;得到民心是有办法的:人民想要的就为他们聚集,人民讨厌的不要给他们,如此而已。人民归附于仁,就像是水向下流动,野兽奔向旷野一样。所以为深水赶来鱼的,是水獭;为树林赶来鸟雀的,是鹞鹰,为汤武赶来百姓的,是桀和纣。如果天下的君主有爱好仁德的,那么诸侯都会为他赶来百姓。即使他不想称王,也不可能了。现在想要称王的人,就像是害了七年的病要用放置了三年的陈艾来灸治一样,如果平时不积蓄,那就一辈子得不到。如果不立志在仁上,就会终身忧愁受辱,直至死亡。《诗经》上说:‘那如何能办得好,不过相与落水灭顶罢了(一块儿淹死)。’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啊。”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一内容从根本上颠覆了下面哪种观念?

    A.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B.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C.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D.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

    答案:C
    解析:
    C项的内容表达的是井田制之下的国家土地归国王一人所有,与题干中国家主权归全体国民意思相反。故本题答案选C。

  • 第11题:

    以民为本”的思想自古有之。体现这一思想的有()①“政在得民”②“民贵君轻”③“存百姓”④“为政之要,惟在得人”

    • A、①②③
    • B、①②
    • C、②③④
    • D、①②③④

    正确答案:A

  • 第12题:

    下列治国主张中,体现了“民本”思想的有()①“政在得民”;②“民贵君轻”;③“为政之要,惟在得人”;④“以人为镜,可知得失”

    •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①②④
    • D、①②

    正确答案:D

  • 第13题:

    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孟子·离娄上》


    正确答案:获得民心也有办法:他们所希望的,就满足他们,他们所厌恶的,就不强加在他们身上,如此罢了。

  • 第14题:

    出“民贵君轻、”“政在得民”政策思想的思想家是()

    • A、管仲
    • B、孔子
    • C、孟轲
    • D、荀况

    正确答案:C

  • 第15题:

    单选题
    以民为本的思想自古有之,下列主张体现这一思想的有①“政在得民”②“民贵君轻”③“存百姓”④“为政之要,惟在得人”()
    A

    ①②③

    B

    ①②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6题:

    单选题
    下列哪一项是孔子对“政”的解释?()
    A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

    B

    “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C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D

    “为政而不行,甚者必变而更化之,乃可理也。”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7题:

    单选题
    马基雅维利的法律思想颇有几分中国古代儒家的民本主义色彩。在《君主论》一书中他强调说“君主统治稳固的基本条件就是他的臣民不憎恨他”,“君主最坚固的堡垒人民的支持”,“人民的支持是挫败阴谋的保障”。关于君主如何赢得人民的支持,马基雅维利言简意赅地指出:“只要不对公民或臣民的财产妻女打主意就行了。至关重要的是,不要妄动别人的财产。”从材料可看出,马基雅维利思想与下列儒家思想表述最接近的一项是:
    A

    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之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之视君如寇仇

    B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也

    C

    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也。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D

    王如好货,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王如好色,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


    正确答案: C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