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usouti.com
更多“试析隋统一的原因和历史意义。 ”相关问题
  • 第1题:

    试析近代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历史意义与局限性。


    答案:
    解析:
    近代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产生于17世纪,形成于18世纪,19世纪仍有所发展;强调教育遵循自然,适应儿童身心发展的顺序;主要代表人物是夸美纽斯、卢梭、裴斯泰洛齐。 意义: (1)重视儿童的研究,确立了儿童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深化了对教育对象的认识; (2)所提出的适应白然的教育原则、直观教学方法等丰富了近代西方教学理论; (3)为西方近代教育理论的科学化奠定了必要基础; (4)对后来新教育、进步教育以及杜威的教育思想都有一定的影响。 局限性: (1)自然主义教育的核心概念“自然”不甚清晰,缺乏严谨性; (2)一些自然主义教育家用自然现象类比教育现象,失之简单和理想化,忽视了教育的社会属性; (3)一些自然主义教育家运用类比论证、思辨演绎、经验推理、天才设想等论述儿童教育和教育方法,缺乏科学依据。

  • 第2题:

    斯巴达克起义失败原因和历史意义。


    正确答案:失败原因:
    第一,罗马奴隶制尚处于上升阶段,奴隶主阶级比较强大,在经济上军事上都还有足够的力量镇压起义。
    第二,起义队伍缺乏明确的革命纲领,孤军奋战,使自己在政治上陷于孤立。
    第三,起义军成份复杂,要求不一,因而在战略和进军路线上发生意见分歧,导致两次分裂,严重削弱了战斗力。
    历史意义:
    首先,沉重打击了罗马奴隶主阶级,消灭了一批奴隶主,削弱了罗马国家的政治军事力量。其次,动摇了罗马共和国的统治秩序,加速了罗马政体由共和制向帝制过渡的历史进程。第三,推动了奴隶制生产关系的变化,导致隶农制的出现。
    伊斯兰教是严格的一神教,这种一神信仰贬低了各部落神的地位,把半岛上不同部落、不同阶级和阶层的人团结在一起,通过宗教信仰的统一把分散的阿拉伯各部落联合起来,为阿拉伯国家的形成奠定了思想政治基础。伊斯兰教的主体教义就是服从安拉和先知,这实质上是要求人们服从阿拉伯贵族的领导、服从国家的统治,这种服从又为对外进行征服所利用。伊斯兰教宣扬的圣战实质上就是要它的信徒为国家而战,这就充分动员了阿拉伯游牧民族对外扩张掠夺的积极性,使其勇敢精神在统一征服战争中得到了充分发挥。伊斯兰教是一种宗教、行政、军事三位一体的宗教组织,这种组织为建立政教合一的国家政治体制提供了现成的组织形式;伊斯兰教教义和古兰经为新兴的阿拉伯贵族进行统治提供了政治纲领和立法依据。伊斯兰教限制高利贷、救济贫苦百姓、释放奴隶等主张,吸引团结了广大民众,为统一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广泛的社会基础。

  • 第3题:

    中国历史上()三次大统一都把建设京杭运河,作为优先规划和实施的大事,历朝历代都把维护运河的通航作为要务。

    • A、秦、隋、元
    • B、秦、隋、明
    • C、秦、隋、唐
    • D、秦、隋、清

    正确答案:A

  • 第4题:

    试析西方普选制的历史意义及其在巩固资产阶级政治统治中的作用。


    正确答案: 普选制的历史意义:
    ①普选制打破了”君权神授”的传统观念。
    ②普选制改变了国家最高权力和最高首脑的产生机制,大大提高了公民在此过程中的地位和影响作用。
    ③普选制改变了西方国家权力产生的机制和程序,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政治文明的发展。普选制在巩固资产阶级政治统治中的作用:
    ①资产阶级提出的普选制以及其他革命口号,对吸引绝大多数民众,特别是处于社会底层的民众的拥护和支持资产阶级革命,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②普选制度的建立,是资产阶级稳固政治统治的重要工具。
    ③普选制在西方国家民主政治的运作中处于重要地位。

  • 第5题:

    试析隋统一的原因和历史意义。


    正确答案: (1)隋统一的原因:
    1)民族矛盾的消除,民族融和的加强。西晋时,汉族大臣中盛行“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论调。主张把少数民族迁出中原。十六国时期,民族矛盾尖锐,如后赵的赵冉闵就曾下令在都城内大杀胡人,“一日之内,斩首数万。”直到孝文帝汉化,胡汉民族矛盾始逐渐消弭,直到隋,无论北方或南方,民族都在迅速融和,像匈奴、鲜卑、氐、羌这些少数民族的称号已不常见,逐渐融合到汉族中间。这是国家消除分裂割据,重新走向统一的重要因素。连最高统治者隋文帝的家庭都是胡汉混血的。杨坚的妻子独孤氏就是鲜卑人。
    随着南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打破关禁的要求日益迫切,淮汉边境经常进行着边境贸易,南北人民要求加强经济联系和交流,结束政治上的对峙局面。
    2)门阀大族逐渐衰弱,寒族地主力量发展壮大。前者是造成四百年分裂割据的重要原因,后者则促进中央集权。经过东汉的党锢之祸,名士豪族不再热衷政治,转向清谈。只求保其一姓家族之荣耀,而不顾国家利益之得失。甚至皇帝的更换,也不能影响到这些大族的利益。他们操纵着地方的实权,靠九品中正制操控着国家的选举,形成很大的地方分权势力。而寒族地主由于力量较小,需要统一的国家保护其利益,同时他们也衷心盼望国家的统一。
    3)南方北方的力量对比:北方经济、政治、军事力量逐渐超过南方,从而造成北统南的局势。从经济上说,隋朝由于实行了严格的户籍制度和赋税征收制度,所以国家的经济实力很强大。而南朝的经济把持在世家大族之手,政府较穷。政治上,陈也比较腐败。所以最后由隋完成了统一大业。
    (2)统一的意义:
    1)秦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一统时期,此后统一成为历史的主流,分裂割据只是暂时的。隋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大统一时期。这次大统一,是由隋朝开创的。这次大统一是建立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经济都有了相当发展这一坚实的基础上的。所以这次的大统一比以前更加巩固。
    2)隋的统一,不仅是版图的统一,而且是国内各族人民和汉族人民及其文化的统一,这与西晋的统一三国,有所不同。
    3)隋的统一,不仅是两、三世纪以来种族融合和经济文化发展的结果,而且统一更促进了种族融合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所以自隋统一后,国内各族人民和汉族人民之间的隔阂,更获得进一步的消除。长期以来发展迟缓的封建社会,迅速走上了繁荣和富庶。
    4)隋的统一也抵制了突厥贵族的南侵,保卫了内地人民的和平生产,这也是分裂的政权无法做到的。隋的统一也为后来唐王朝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唐代的政治制度和经济政策,基本上是沿袭隋代再加以发展而成的.这就是史学界常提的“汉承秦制,唐承隋制。”

  • 第6题:

    什么是新民主主义经济?试析其胜利的历史意义。


    正确答案: 概念:新民主主义经济是指1927-1956年间由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和私人经济共同组成的多种经济成份共存的经济形态。
    经济成份:国营经济是公有制经济,是领导成份;合作社经济是半公有制经济,是劳动群众的集体经济组织;私人经济是私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的农业经济和独立的小工商业者的经济,以及中小资本主义经济。
    历史进程: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是我国新民主主义经济的产生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是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发展壮大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是我国新民主主义经济的胜利时期。
    产生条件和前提:新民主主义经济不可能在旧社会内部产生,只能在建立了工农民主政权的革命根据地才能产生,革命政权是新民主主义经济产生的前提和保证,而新民主主义经济又为工农民主政权巩固和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时间:新民主主义经济从1927年在革命根据地产生起到1956年我国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三大改造止。
    意义: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新民主主义经济在全国取得胜利。
    这一胜利,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第一,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建立和发展,促使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的崩溃,改变了旧中国社会经济面貌。
    第二,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发展,为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革命事业提供了物质保证,同时也改善了人民生活。第三,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发展和胜利,是近代中国社会经济变化的必然趋势,它为向社会主义经济的转变准备了一定的物质条件。
    第四,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发展和胜利,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经济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如“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财政经济总方针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仍发挥着巨大作用;又如今天仍在提倡的“自力更生为主,依靠外援为辅”的方针,也是在原来自力更生方针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和发展起来的。

  • 第7题:

    试述大革命的历史意义、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正确答案: 历史意义
    大革命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侵华势力,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使民主革命思想在全国范围内得到空前的传播,产生了巨大的革命影响。在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人进行了轰轰烈烈的革命工作,领导了全国反帝反封建的传大斗争,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荣的一页,同时开始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途径,初步提出了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并且从大革命的失败中汲取了历史教训,开始懂得进行土地革命和掌握革命武装的重要性;大革命教育和锻炼了各革命阶级,中国人民的觉悟程度和组织程度有了明显的提高;大革命显示了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极大地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在全国人民中的政治威望。
    失败的原因
    客观方面:反革命力量过于强大,大大超过了革命的力量;资产阶级发生严重的动摇、统一战线出现剧烈的分化;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
    主观方面:中共中央领导机关在大革命后期犯了右倾机会主义的错误,放弃了无产阶级对于农民群众、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领导权,尤其武装力量的领导权;当时中国共产党还处在幼年时期,没有经验,缺乏对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基本国情的深刻认识,不善于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的实践结合起来;共产国际不真正了解中国的情况,对于中国革命作出了一些不切实际的指导。
    经验教训
    党的领导、统一战线、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只有正确认识和解决了这些问题,才能推进革命事业的发展,并取得最后的成功。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必须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才能找到中国自己的革命道路,指引中国革命走向胜利。

  • 第8题:

    试析收回教育权运动的历史意义。


    正确答案:收回教育权运动使中国人民对教会学校有了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使教会教育的发展势头在一段时期内受到了遏制,也迫使传教士们重新思考他们所办理的学校教育事业,使教会学校的宗教色彩较以前有所淡化,而真正的教育职能却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强化。可以说,收回教育权运动是日后教会教育(特别是教会大学)走向本土化和世俗化的必不可少的前奏,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 第9题:

    问答题
    试析自由大宪章的历史意义。

    正确答案: 1明文规定了对王权的限制;
    2维护了封建领主的司法裁判权;
    3确立了国王依法办事的原则;
    4第一次设立一个监督国王履行宪章的机构;
    5表明各阶级的联合行动成为当时政治斗争的一种新形式;
    6大宪章是英国第一个成文的宪法性文件,成为贵族限制王权的产物。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什么是新民主主义经济?试析其胜利的历史意义。

    正确答案: 概念:新民主主义经济是指1927-1956年间由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和私人经济共同组成的多种经济成份共存的经济形态。
    经济成份:国营经济是公有制经济,是领导成份;合作社经济是半公有制经济,是劳动群众的集体经济组织;私人经济是私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的农业经济和独立的小工商业者的经济,以及中小资本主义经济。
    历史进程: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是我国新民主主义经济的产生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是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发展壮大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是我国新民主主义经济的胜利时期。
    产生条件和前提:新民主主义经济不可能在旧社会内部产生,只能在建立了工农民主政权的革命根据地才能产生,革命政权是新民主主义经济产生的前提和保证,而新民主主义经济又为工农民主政权巩固和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时间:新民主主义经济从1927年在革命根据地产生起到1956年我国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三大改造止。
    意义: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新民主主义经济在全国取得胜利。
    这一胜利,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第一,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建立和发展,促使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的崩溃,改变了旧中国社会经济面貌。
    第二,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发展,为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革命事业提供了物质保证,同时也改善了人民生活。第三,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发展和胜利,是近代中国社会经济变化的必然趋势,它为向社会主义经济的转变准备了一定的物质条件。
    第四,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发展和胜利,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经济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如“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财政经济总方针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仍发挥着巨大作用;又如今天仍在提倡的“自力更生为主,依靠外援为辅”的方针,也是在原来自力更生方针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和发展起来的。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试析美国内战爆发的原因和性质.

    正确答案: (1)原因:1)19世纪四五十年代美国的扩张与西进运动,使美国的领土面积迅速增加,扩大了工业发展的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美国南北的经济沿着不同道路发展,北部资本主义经济和南部奴隶制经济,两种经济制度之间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表现在①自由雇佣劳动力②工业原料③商品销售市场④关税问题⑤西部领土⑥联邦统治权问题)。南北两种经济制度展开了激烈的斗争,焦点围绕西部领土展开。为西部新建州是否蓄奴而战,争夺联邦统治权。(1820年3月,国会通过“密苏里妥协案”:确定密苏里为蓄奴州,缅因州为自由州。划定北纬36度30分以南为奴隶制区域,以北为自由制区域。1854年,奴隶主代表迫使议会通过《堪萨斯—内布拉斯加法案》1854—1856年,堪萨斯内战1857年,“德雷德·斯科特判决”,今后奴隶被带到任何地方都是主人的财产。即:奴隶制度在全国一切地方都是合法的。)19世纪30年代,北部废奴运动形成了大规模的群众运动。50年代,暴力革命派兴起。(1859年10月16日约翰·布朗起义,有力地激励了反对奴隶制的力量,促成了美国内战的爆发。1852年,斯托夫人,“写了一部书,酿成一场大战的小妇人”,《黑奴吁天录》)
    3)奴隶制的面临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奴隶制经济效益极低,大多数种植园主负债累累。到50年代,奴隶主的寡头统治在南部已处于孤立境地。农民逐步脱离了与奴隶主的联盟,转而支持反对奴隶制的斗争。以反对奴隶制为目标的共和党的崛起,民主党自身却开始分裂。到50—60年代,奴隶主的政治优势在整个美国社会中丧失。
    4)1860年,拥护资本主义制度,反对奴隶制度的共和党候选人林肯当选总统,成为美国内战爆发的导火索。
    (2)性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革命,是美国独立战争的延续,被称为美国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北部进行的是反奴隶制的正义战争,因此得到工人、农民、黑人和工业资产阶级的支持。南部奴隶主进行的则是巩固和扩大奴隶制的非正义战争,遭到全国人民的反对。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试析西方普选制的历史意义及其在巩固资产阶级政治统治中的作用。

    正确答案: 普选制的历史意义:
    ①普选制打破了”君权神授”的传统观念。
    ②普选制改变了国家最高权力和最高首脑的产生机制,大大提高了公民在此过程中的地位和影响作用。
    ③普选制改变了西方国家权力产生的机制和程序,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政治文明的发展。普选制在巩固资产阶级政治统治中的作用:
    ①资产阶级提出的普选制以及其他革命口号,对吸引绝大多数民众,特别是处于社会底层的民众的拥护和支持资产阶级革命,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②普选制度的建立,是资产阶级稳固政治统治的重要工具。
    ③普选制在西方国家民主政治的运作中处于重要地位。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秦末农民起义的原因和历史意义是什么?


    正确答案: 秦末农民起义的原因:
    (1)徭役频繁:秦始皇灭六国后,不仅不重视休养生息,相反却不惜民力,大搞徭役征发。
    (2)赋税沉重:秦的赋税征收量增加到占农民全年收入的三分之二以上。
    (3)刑法残酷:秦的徒刑的名目繁多,主要是太残酷。
    意义: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领导的秦末农民起义爆发。这是中国古代第一次伟大的农民革命运动,它推翻了地主阶级建立的第一个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打击了地主阶级,荡涤了封建领主残余势力,改善了恢复社会秩序、恢复发展社会生产的条件;并开创了中国农民革命的光荣传统。这次农民大起义的历史功绩是不可磨灭的。

  • 第14题:

    简述宗教改革运动的原因、主要派别和历史意义。


    正确答案: (1)原因:经济上,天主教会对欧洲尤其是德意志的压榨,严重束缚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意识形态上,文艺复兴中以人为中心的思想极大地冲击了天主教会的精神独裁,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政治上,以天主教会为精神支柱的封建势力相互勾结,资产阶级不得不借助于宗教神学的方式进行反封建的政治斗争。(2)主要流派:加尔文宗、路德宗和安立甘宗
    (3)历史意义:欧洲宗教改革带来了另一个意想不到的成果:1620年为反抗宗教压迫而逃往北美的清教徒,在大洋彼岸建立了自己的家园。100多年后,他们震惊了世界,并不断发展壮大,成为当今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以及世界和平与自由的中流砥柱。
    内容:
    (1)“因信称义”-----理论基础
    (2)《圣经》是人们信仰惟一的神圣权威。
    (3)世俗统治者的权力应高于教权并支配教权,建立本民族教会。(从教义、教会组织两个方面回答)
    实质: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的实质---------是早期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是反对罗马天主教会的一场政治运动;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实质上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的社会运动,为德意志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解除了精神枷锁。
    马丁·路德改革对天主教会统治的冲击:(1)推动了广大民众的反封建斗争,(2)路德教派取得合法地位1555年,德意志的新、旧教诸侯签订奥格斯堡条约,(3)为欧洲宗教改革开辟了道路。
    马丁·路德的“九十五条论纲”发表意义:“九十五条论纲”的内容否定了教皇和教会的权威;激起了德意志民族反对罗马教廷的风潮,揭开了欧洲宗教改革的序幕。
    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
    第一,打击了西欧的封建势力,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第二,打击了天主教会在欧洲的神权统治,促进了西欧民族意识和民族国家发展。
    第三,否定了罗马天主教会的权威,解放了思想,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四,形成新教派,出现新的宗教分布格局。
    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的必要性:16世纪的天主教是阻碍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罗马天主教会是维护西欧封建制度的中心;它给封建制度绕上了神圣的灵光;教阶制度具体体现了封建的等级制度;教会本身就是最大的封建主。要促进社会的进步,就要推翻封建制度,而天主教会又是封建势力的代表和维护封建制度的重要力量。

  • 第15题:

    隋统一的历史意义在于:()(1)结束了南北长期分裂的局面(2)有利于国家统一安定和社会的发展(3)为唐朝强盛奠定了基础(4)为隋朝建设提供了必要的前提

    • A、A(1)(2)(3)
    • B、B(2)(3)(4)
    • C、C(1)(3)(4)
    • D、D(1)(2)(3)(4)

    正确答案:D

  • 第16题:

    试析学前儿童注意分散的原因和防止措施。


    正确答案: 学前儿童注意分散的原因有:生理原因:大脑发育不完善、轻微脑组织损害;环境原因:无关刺激过多、对从事的活动不感兴趣、污染严重;教育原因:活动目的不明确、活动形式单一、缺乏合理的作息制度。
    防止学前儿童注意分散的措施有:防止环境中无关刺激的干扰;培养对活动的兴趣;创设健康的环境;明确活动的目的和任务;合理地组织活动,活动形式丰富多样;制定合理的作息制度;运用心理暗示,防止注意分散;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 第17题:

    简述秦末农民起义的原因和历史意义


    正确答案: 原因:(1)徭役频繁:秦始皇灭六国后,不仅不重视休养生息,相反却不惜民力,大搞徭役征发。(2)赋税沉重:秦的赋税征收量增加到占农民全年收入的三分之二以上。(3)刑法残酷:秦的徒刑的名目繁多,主要是太残酷。意义: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领导的秦末农民起义爆发。这是中国古代第一次伟大的农民革命运动,它推翻了地主阶级建立的第一个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打击了地主阶级,荡涤了封建领主残余势力,改善了恢复社会秩序、恢复发展社会生产的条件;并开创了中国农民革命的光荣传统。这次农民大起义的历史功绩是不可磨灭的。

  • 第18题:

    简述德国统一的历史意义。


    正确答案: (1)德意志结束了长达几个世纪的分裂割据局面,实现了国家的统一,顺应了历史的潮流,是历史的进步。
    (2)统一后的德国迅速向资本主义社会迈进。
    (3)德国统一改变了维也纳体系下的欧洲国际关系格局:
    A.德国走向强盛,法国被严重削弱,法德矛盾长期存在。
    B.原来欧洲大陆之间由各弱小国家组成的中间地带丧失,欧洲力量重新配臵,各国都重新酝酿对外政策,以适应这一变化。

  • 第19题:

    试析《饮酒》(其五)情、景、理的统一。


    正确答案: 情、景、理的统一。诗人即景而生情,由情而入理。从远处的南山,到傍晚的更见美好的“山气”,再到结伴而还的山鸟,从人与自然的妙会契合中体验审美观照的愉悦与心境的的恬淡悠闲,又由此而上升到深沉的人生哲理,情趣与理趣相互照应,隽美深沉。

  • 第20题:

    试析美国内战爆发的原因和性质.


    正确答案:(1)原因:1)19世纪四五十年代美国的扩张与西进运动,使美国的领土面积迅速增加,扩大了工业发展的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美国南北的经济沿着不同道路发展,北部资本主义经济和南部奴隶制经济,两种经济制度之间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表现在①自由雇佣劳动力②工业原料③商品销售市场④关税问题⑤西部领土⑥联邦统治权问题)。南北两种经济制度展开了激烈的斗争,焦点围绕西部领土展开。为西部新建州是否蓄奴而战,争夺联邦统治权。(1820年3月,国会通过“密苏里妥协案”:确定密苏里为蓄奴州,缅因州为自由州。划定北纬36度30分以南为奴隶制区域,以北为自由制区域。1854年,奴隶主代表迫使议会通过《堪萨斯—内布拉斯加法案》1854—1856年,堪萨斯内战1857年,“德雷德·斯科特判决”,今后奴隶被带到任何地方都是主人的财产。即:奴隶制度在全国一切地方都是合法的。)19世纪30年代,北部废奴运动形成了大规模的群众运动。50年代,暴力革命派兴起。(1859年10月16日约翰·布朗起义,有力地激励了反对奴隶制的力量,促成了美国内战的爆发。1852年,斯托夫人,“写了一部书,酿成一场大战的小妇人”,《黑奴吁天录》)
    3)奴隶制的面临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奴隶制经济效益极低,大多数种植园主负债累累。到50年代,奴隶主的寡头统治在南部已处于孤立境地。农民逐步脱离了与奴隶主的联盟,转而支持反对奴隶制的斗争。以反对奴隶制为目标的共和党的崛起,民主党自身却开始分裂。到50—60年代,奴隶主的政治优势在整个美国社会中丧失。
    4)1860年,拥护资本主义制度,反对奴隶制度的共和党候选人林肯当选总统,成为美国内战爆发的导火索。
    (2)性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革命,是美国独立战争的延续,被称为美国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北部进行的是反奴隶制的正义战争,因此得到工人、农民、黑人和工业资产阶级的支持。南部奴隶主进行的则是巩固和扩大奴隶制的非正义战争,遭到全国人民的反对。

  • 第21题:

    问答题
    斯巴达克起义的原因、经过、失败原因和历史意义。

    正确答案: 奴隶主对奴隶的残酷剥削和压迫是这次起义的根本原因。贫困的自由民是奴隶起义的支持者和同情者。罗马内部元老、骑士和平民间的斗争及对外战争削弱了罗马的统治力量。公元前73年,角斗奴斯巴达克率领70多名奴隶发动起义,迅速扩大到7万人,接着向北意大利进军,到阿尔卑斯山麓又回师意大利,到达意大利的最南端,准备渡海去西西里岛,但渡海未成,又到东海岸,前71年春,起义军与罗马军决战,起义军失败,斯巴达克战死。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奴隶们不能提出明确的斗争目标,也未能使本阶级获得解放,没有建立巩固的根据地和政权,内部的分歧导致队伍多次分裂,削弱了起义军的力量,罗马奴隶制国家仍十分强大。起义在规模、组织性、纪律性方面都代表了罗马奴隶起义的最高水平,打击了罗马的奴隶制。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试析收回教育权运动的历史意义。

    正确答案: 收回教育权运动使中国人民对教会学校有了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使教会教育的发展势头在一段时期内受到了遏制,也迫使传教士们重新思考他们所办理的学校教育事业,使教会学校的宗教色彩较以前有所淡化,而真正的教育职能却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强化。可以说,收回教育权运动是日后教会教育(特别是教会大学)走向本土化和世俗化的必不可少的前奏,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试析我国古代运河修筑的几次高潮和原因。

    正确答案: 高潮:
    第一次,春秋战国时期我国运河的兴起。
    第二次,秦汉魏晋时期,我国运河水运网的初步形成。
    第三次,隋唐,宋时期以洛阳,、开封为中心的南北大运河。
    第四次,元明清时期的京杭大运河。
    原因:
    1)为了争夺中原霸主地位和南征南越。
    2)加强对全国的政治统治。
    3)将南方的城市调往北方。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4题:

    问答题
    试析隋统一的原因和历史意义。

    正确答案: (1)隋统一的原因:
    1)民族矛盾的消除,民族融和的加强。西晋时,汉族大臣中盛行“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论调。主张把少数民族迁出中原。十六国时期,民族矛盾尖锐,如后赵的赵冉闵就曾下令在都城内大杀胡人,“一日之内,斩首数万。”直到孝文帝汉化,胡汉民族矛盾始逐渐消弭,直到隋,无论北方或南方,民族都在迅速融和,像匈奴、鲜卑、氐、羌这些少数民族的称号已不常见,逐渐融合到汉族中间。这是国家消除分裂割据,重新走向统一的重要因素。连最高统治者隋文帝的家庭都是胡汉混血的。杨坚的妻子独孤氏就是鲜卑人。
    随着南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打破关禁的要求日益迫切,淮汉边境经常进行着边境贸易,南北人民要求加强经济联系和交流,结束政治上的对峙局面。
    2)门阀大族逐渐衰弱,寒族地主力量发展壮大。前者是造成四百年分裂割据的重要原因,后者则促进中央集权。经过东汉的党锢之祸,名士豪族不再热衷政治,转向清谈。只求保其一姓家族之荣耀,而不顾国家利益之得失。甚至皇帝的更换,也不能影响到这些大族的利益。他们操纵着地方的实权,靠九品中正制操控着国家的选举,形成很大的地方分权势力。而寒族地主由于力量较小,需要统一的国家保护其利益,同时他们也衷心盼望国家的统一。
    3)南方北方的力量对比:北方经济、政治、军事力量逐渐超过南方,从而造成北统南的局势。从经济上说,隋朝由于实行了严格的户籍制度和赋税征收制度,所以国家的经济实力很强大。而南朝的经济把持在世家大族之手,政府较穷。政治上,陈也比较腐败。所以最后由隋完成了统一大业。
    (2)统一的意义:
    1)秦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一统时期,此后统一成为历史的主流,分裂割据只是暂时的。隋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大统一时期。这次大统一,是由隋朝开创的。这次大统一是建立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经济都有了相当发展这一坚实的基础上的。所以这次的大统一比以前更加巩固。
    2)隋的统一,不仅是版图的统一,而且是国内各族人民和汉族人民及其文化的统一,这与西晋的统一三国,有所不同。
    3)隋的统一,不仅是两、三世纪以来种族融合和经济文化发展的结果,而且统一更促进了种族融合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所以自隋统一后,国内各族人民和汉族人民之间的隔阂,更获得进一步的消除。长期以来发展迟缓的封建社会,迅速走上了繁荣和富庶。
    4)隋的统一也抵制了突厥贵族的南侵,保卫了内地人民的和平生产,这也是分裂的政权无法做到的。隋的统一也为后来唐王朝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唐代的政治制度和经济政策,基本上是沿袭隋代再加以发展而成的.这就是史学界常提的“汉承秦制,唐承隋制。”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