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usouti.com
参考答案和解析
参考答案:

1、50~70末,计划控制下区域均衡。效率低下、东高西低;
2、70末~1992,沿海重点发展。非均衡发展战略建立;
3、1992~1999,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西部加快;
4、1999至今,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部崛起战略前后确立。


更多“我国区域发展战略演变过程? ”相关问题
  • 第1题:

    发展战略的演变过程正确的是()。

    • A、基本需求战略、以人为核心的发展战略、经济增长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
    • B、基本需求战略、经济增长战略、以人为核心的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
    • C、经济增长战略、基本需求战略、以人为核心的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
    • D、经济增长战略、以人为核心的发展战略、基本需求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

    正确答案:C

  • 第2题:

    我国区域划分的演变?


    正确答案: 建国以来,我国的区域划分在不同时期,适应不同的需要,采用了不同的标准,形成了复杂的演变过程。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⑴沿海、内地与边疆。“一五”计划(1954)曾经构想将工业布局有沿海推向内陆地区。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1956)一文中,用两个关系:沿海工业与内地工业的关系和汉族地区与少数民族的关系证实了沿海、内地和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三大经济地带的存在;这并非确切地以其地理位置上是否沿海作为唯一标志,而是以当时的工业基础为标准,例如将安徽和河南东部也划入沿海地区。沿海地区统指工业发达地区。这种划分方案一直延续使用到90年代初期国家制定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这种划分方法虽然也在使用,但并非占据统治地位。⑵大行政区和经济协作区。大行政区是建国初期设立的设有人民政府的一级行政区,存在过六大行政区。后来,国家为了加强中央对各省、直辖市和自治区的领导,先后撤消了六大行政区的人民政府(1952)、行政委员会(1954)和中央局(1966)。大行政区撤消的同时,为了满足在国内均衡布局生产力的要求,中央政府划分了6个经济协作区。除了在50年代末经济协作区编制过区域发展规划,以及在制定1981—1990年十年规划和编制“六五”计划时曾用到这种方案外,经济协作区协调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从来没有真正实现过。⑶一线、二线和三线地区。由当时的国际形式而决定的。一线地区指沿海和东北、西北、华北的几个边境省份。二线地区指一线和三线以外的省区。三线地区指长城以南、京广线以西、韶关以北、乌鞘岭以东的广大地区,具体包括四川等10个省区。三线建设,是中央政府将沿海地区的工业生产能力向内陆地区转移的一项重大战略措施,其中重点是军事工业建设。⑷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带。从“七五”计划开始采用,“八五”计划、“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规划纲要以及“十五”计划都采用了这一划分。⑸经济特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经济特区是为执行对外开放政策而划出一定地域范围,实行特殊政策和特殊管理体制的地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是我国开放城市内对外实行更为优惠政策的特定地区。⑹计划单列城市和地区。国家计划中单独列户的城市和地区。为了发挥中心城市和某些地区在搞活经济、对外开放的作用,1983年国务院批准重庆等8个城市和海南区(当时属广东省管辖)为计划单列城市和地区,后来又进行了增加和调整。

  • 第3题:

    试用“核心一边缘”理论解释我国现阶段的不平衡区域发展战略。


    正确答案:核心区是社会地域组织一个次系统,能产生和吸引大量的革新,边缘区是另一个次系统,与核心区相互依存,其发展方向主要取决于核心区,核心区与边缘区共同组成一个完整的空间系统。
    一个空间系统发展的动力是核心区产生大量的革新,连续不断地产生革新,通过成功的结构转换作用于整个空间系统,促进国家发展。除产生革新外,还包括四个基本空间作用过程,联系空间系统中核心区与边缘区;革新的扩散,决策,移民和投资。

  • 第4题:

    我国区域发展战略演变过程?


    正确答案: 1、50~70末,计划控制下区域均衡。效率低下、东高西低;
    2、70末~1992,沿海重点发展。非均衡发展战略建立;
    3、1992~1999,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西部加快;
    4、1999至今,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部崛起战略前后确立。

  • 第5题:

    我国对荒漠化概念认识的演变过程。


    正确答案: 1984年,朱震达将沙漠化定义为干旱、半干旱(包括部分半湿润)地区,在脆弱生态条件下,由于人为过度的经济活动,破坏了生态平衡,使原非沙漠地区出现了以风沙活动为主要特征的类似沙质荒漠环境的退化,沙漠化影响的土地称为“沙漠化土地”。
    1987年,吴正将其分为广义沙漠化(荒漠化)和狭义沙漠化(沙质荒漠化),并归纳了沙质荒漠化的定义:沙质荒漠化是指干旱、半干旱和部分半湿润地区,由于自然因素或受人为活动影响,破坏了生态系统的脆弱平衡,使原非沙漠的地区出现了沙漠环境的强化与扩张过程(即沙漠的形成和扩张过程)。

  • 第6题:

    重庆区域发展战略的演变,前后之间既有(),也有创新。


    正确答案:继承

  • 第7题:

    问答题
    简述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区域空间结构演变的基本规律?

    正确答案: (1)低水平的均衡阶段—以经济活动分散孤立、小地域范围内的封闭式循环为特征的空间结构;
    (2)极核发展阶段—以极核发张为特征的空间结构;
    (3)扩散阶段—已由极核城市(地带)向外扩散为特征的空间结构;
    (4)高水平的均衡阶段—以网络化、均衡化、多中心为特征的空间结构;
    (5)区域发展过程中空间差异的变化。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问答题
    试述我国中央银行的演变过程。

    正确答案: (1)清政府时期的中央银行
    ①户部银行。户部银行是清末官商合办的银行,1905年8月在北京开业,它是模仿西方国家中央银行而建立的我国最早的中央银行。
    ②大清银行。1908年,户部银行改为大清银行。
    (2)辛亥革命时期和北洋政府时期的中央银行
    ①中国银行。1911年的辛亥革命,促使大清王朝覆灭,大清银行改组为中国银行。
    ②交通银行。交通银行始建于1908年,成立之初,曾自我标榜为“纯属商业银行性质”。但事实上,它后来成了北洋政府的中央银行。1913年,交通银行取得了与中国银行同等地位的发行权。1914年,交通银行改定章程,已经具备了中央银行的职能。
    以上两行,共同作为北洋政府的中央银行。
    (3)孙中山创立的中央银行
    1924年8月,孙中山领导的广东革命政府在广州创立中央银行。1926年7月,国府移迁武汉,同年12月在汉口设中央银行。原广州的中央银行改组为广东省银行。1928年,汉口中央银行停业。
    (4)国民党时期的中央银行
    ①1928年11月1日,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中央银行,总行设在当时全国的经济金融中心──上海,在全国各地设有分支机构,法定中央银行为国家银行,行使中央银行职责。
    ②1949年12月,中央银行随国民党政府撤往台湾。
    (5)革命根据地的中央银行
    ①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共产党在建立根据地以后,就成立了人民的银行,发行货币。
    ②1932年2月1日,苏维埃国家银行正式成立,苏维埃国家银行还在各地设分支机构,以带动根据地银行走向集中和统一。
    ③1934年10月,苏维埃国家银行跟随红军长征转移,1935年11月,它改组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西北分行。同年10月,国家银行西北分行改组为陕甘宁边区银行,总行设在延安。
    ④随着解放战争的胜利,解放区迅速扩大并逐渐连成一片,整个金融事业趋于统一和稳定。1948年11月,成立中国人民银行。
    (6)新中国的中央银行
    ①1948~1978年的中国人民银行。1948年1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在石家庄正式宣告成立。1949年2月,中国人民银行总行随军迁入北京,以后按行政区设立分行、中心支行和支行(办事处),支行以下设营业所,基本上形成了全国统一的金融体系。
    这一时期的中国人民银行,一方面全部集中了全国农业、工业、商业短期信贷业务和城乡人民储蓄业务;同时,既发行全国唯一合法的人民币,又代理国家财政金库,并管理金融行政,这就是所谓的“大一统”的中央银行体制。
    ②1979~1983年的中国人民银行。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各专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相继恢复和建立,对过去“大一统”的银行体制有所改良。但从根本上说,在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宏观调控能力和政企不分等方面并无实质性进展。同时,随着各专业银行的相继恢复和建立,“群龙无首”的问题也亟待解决。
    ③1984~1998年的中国人民银行。1983年9月,国务院决定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的职能,不再兼办工商信贷和储蓄业务,专门负责领导和管理全国的金融事业。
    1984年1月1日,中国工商银行从中国人民银行分离出来,正式成立,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的职能。
    1993年,按照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国人民银行进一步强化金融调控、金融监管和金融服务职责,划转政策性业务和商业银行业务。
    1995年3月18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首次以国家立法形式确立了中国人民银行作为中央银行的地位,标志着中央银行体制走向了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是中央银行制度建设的重要里程碑。
    ④1998年以后的中国人民银行。1998年10月始,中国人民银行及其分支机构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改组,撤销中国人民银行省级分行,在全国设立9个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一级分行,重点加强对辖区内金融业的监督管理。一个以中央银行为领导,以商业银行为主体,多种金融机构并存、分工协作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金融体系已经形成。
    2003年,中国人民银行对银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信托投资公司及其他存款类金融机构的监管职能被分离出来,成立了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同年12月2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修正案)》正式通过。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新中国区域发展战略的演变过程?

    正确答案: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对宏观区域经济格局的划分有过4次大的变动,即从沿海和内地→“一、二、三线地区”→沿海和内地→东、中、西三大地带→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四大板块。区域经济的发展战略经历了从区域平衡发展战略到非均衡发展战略,再到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的演变。
    (一)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末,计划控制下手地区均衡发展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我国沿海地区工业比较发达,而内地工业十分薄弱,生产力分布呈现出沿海和内地两种大的类型。20世纪50年代起,为了建成相对完整的区域性的工业体系,国家主要采取了“均衡发展战略”,强调沿海与内地均衡发展,国家投资重点指向中西部地区。
    (二)20世纪70年代末至1992年,沿海重点发展
    20世纪70年代末,为提高国家综合实力,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政府实施了沿海地区优先发展的非均衡。
    伴随着区域结构变迁的是城市体系的形成。中央实施的多层次的区域经济政策,改变了多年来“东西南北齐步走”的格局。
    (三)1992至1999年: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20年来,中国的区域经济结构调整采取了“由东部沿海地区向内陆地区逐步开放”的梯度演进方式。
    (四)1999年至今,启动西部大开发
    为了进一步促进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改善地区生态环境,1999年中国政府正式提出“西部大开发”的发展战略。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试用“核心一边缘”理论解释我国现阶段的不平衡区域发展战略。

    正确答案: 核心区是社会地域组织一个次系统,能产生和吸引大量的革新,边缘区是另一个次系统,与核心区相互依存,其发展方向主要取决于核心区,核心区与边缘区共同组成一个完整的空间系统。
    一个空间系统发展的动力是核心区产生大量的革新,连续不断地产生革新,通过成功的结构转换作用于整个空间系统,促进国家发展。除产生革新外,还包括四个基本空间作用过程,联系空间系统中核心区与边缘区;革新的扩散,决策,移民和投资。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单选题
    发展战略的演变过程正确的是()。
    A

    基本需求战略、以人为核心的发展战略、经济增长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

    B

    基本需求战略、经济增长战略、以人为核心的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

    C

    经济增长战略、基本需求战略、以人为核心的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

    D

    经济增长战略、以人为核心的发展战略、基本需求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填空题
    重庆区域发展战略的演变,前后之间既有(),也有创新。

    正确答案: 继承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从产业布局的角度来看,任何国家的经济增长过程都是其区域经济结构不断波动、区域经济布局由非均衡向均衡逐步演变的过程。()


    正确答案:正确

  • 第14题: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要以全国经济发展战略为指导,是全国经济发展战略在区域的具体化。这体现了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

    • A、系统性特点
    • B、区域性特点
    • C、从属性特点
    • D、综合性特点

    正确答案:C

  • 第15题:

    新中国区域发展战略的演变过程?


    正确答案: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对宏观区域经济格局的划分有过4次大的变动,即从沿海和内地→“一、二、三线地区”→沿海和内地→东、中、西三大地带→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四大板块。区域经济的发展战略经历了从区域平衡发展战略到非均衡发展战略,再到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的演变。
    (一)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末,计划控制下手地区均衡发展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我国沿海地区工业比较发达,而内地工业十分薄弱,生产力分布呈现出沿海和内地两种大的类型。20世纪50年代起,为了建成相对完整的区域性的工业体系,国家主要采取了“均衡发展战略”,强调沿海与内地均衡发展,国家投资重点指向中西部地区。
    (二)20世纪70年代末至1992年,沿海重点发展
    20世纪70年代末,为提高国家综合实力,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政府实施了沿海地区优先发展的非均衡。
    伴随着区域结构变迁的是城市体系的形成。中央实施的多层次的区域经济政策,改变了多年来“东西南北齐步走”的格局。
    (三)1992至1999年: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20年来,中国的区域经济结构调整采取了“由东部沿海地区向内陆地区逐步开放”的梯度演进方式。
    (四)1999年至今,启动西部大开发
    为了进一步促进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改善地区生态环境,1999年中国政府正式提出“西部大开发”的发展战略。

  • 第16题:

    我国专业广告公司的演变过程是()—()—()。


    正确答案:广告社;美术设计公司;专业广告公司

  • 第17题:

    我国实施的国家战略包括: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


    正确答案:正确

  • 第18题:

    判断题
    我国实施的国家战略包括: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9题:

    问答题
    我国区域发展战略演变过程?

    正确答案: 1、50~70末,计划控制下区域均衡。效率低下、东高西低;
    2、70末~1992,沿海重点发展。非均衡发展战略建立;
    3、1992~1999,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西部加快;
    4、1999至今,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部崛起战略前后确立。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简述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空间结构演变的基本规律?

    正确答案: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总是不平衡分布的。而经济要素总是向条件好或比较好的地区流动,因而区域经济总是从区域内地理条件较好的地区开始,逐渐壮大,经过一段时间之后逐步向其他地区扩散开来。区域经济的空间运动过程可划分两个阶段:
    一、以向中心极核集聚为主的阶段。如果中心极核为一点,如交枢纽、大的矿产资源赋存地或优良的港湾,则经济要素的集聚;如果中心极核是某条线及线上的一系列的点,如交通干线及其沿线的大中城市。海岸及其主要港湾,则经济要素的集聚方式主要是点集聚。
    二、以由中心极核向外扩散为主的阶段。
    该阶段的扩散方式有三种,
    1、指经济要素由中心极核向周边地区逐渐铺开、依次扩散的邻里扩散。
    2、指经济要素不是首先向周边地区扩散,而是由中心极核向下一级的中心极核扩散的等级扩散。
    3.、随机扩散。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我国区域划分的演变?

    正确答案: 建国以来,我国的区域划分在不同时期,适应不同的需要,采用了不同的标准,形成了复杂的演变过程。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⑴沿海、内地与边疆。“一五”计划(1954)曾经构想将工业布局有沿海推向内陆地区。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1956)一文中,用两个关系:沿海工业与内地工业的关系和汉族地区与少数民族的关系证实了沿海、内地和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三大经济地带的存在;这并非确切地以其地理位置上是否沿海作为唯一标志,而是以当时的工业基础为标准,例如将安徽和河南东部也划入沿海地区。沿海地区统指工业发达地区。这种划分方案一直延续使用到90年代初期国家制定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这种划分方法虽然也在使用,但并非占据统治地位。⑵大行政区和经济协作区。大行政区是建国初期设立的设有人民政府的一级行政区,存在过六大行政区。后来,国家为了加强中央对各省、直辖市和自治区的领导,先后撤消了六大行政区的人民政府(1952)、行政委员会(1954)和中央局(1966)。大行政区撤消的同时,为了满足在国内均衡布局生产力的要求,中央政府划分了6个经济协作区。除了在50年代末经济协作区编制过区域发展规划,以及在制定1981—1990年十年规划和编制“六五”计划时曾用到这种方案外,经济协作区协调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从来没有真正实现过。⑶一线、二线和三线地区。由当时的国际形式而决定的。一线地区指沿海和东北、西北、华北的几个边境省份。二线地区指一线和三线以外的省区。三线地区指长城以南、京广线以西、韶关以北、乌鞘岭以东的广大地区,具体包括四川等10个省区。三线建设,是中央政府将沿海地区的工业生产能力向内陆地区转移的一项重大战略措施,其中重点是军事工业建设。⑷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带。从“七五”计划开始采用,“八五”计划、“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规划纲要以及“十五”计划都采用了这一划分。⑸经济特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经济特区是为执行对外开放政策而划出一定地域范围,实行特殊政策和特殊管理体制的地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是我国开放城市内对外实行更为优惠政策的特定地区。⑹计划单列城市和地区。国家计划中单独列户的城市和地区。为了发挥中心城市和某些地区在搞活经济、对外开放的作用,1983年国务院批准重庆等8个城市和海南区(当时属广东省管辖)为计划单列城市和地区,后来又进行了增加和调整。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我国对荒漠化概念认识的演变过程。

    正确答案: 1984年,朱震达将沙漠化定义为干旱、半干旱(包括部分半湿润)地区,在脆弱生态条件下,由于人为过度的经济活动,破坏了生态平衡,使原非沙漠地区出现了以风沙活动为主要特征的类似沙质荒漠环境的退化,沙漠化影响的土地称为“沙漠化土地”。
    1987年,吴正将其分为广义沙漠化(荒漠化)和狭义沙漠化(沙质荒漠化),并归纳了沙质荒漠化的定义:沙质荒漠化是指干旱、半干旱和部分半湿润地区,由于自然因素或受人为活动影响,破坏了生态系统的脆弱平衡,使原非沙漠的地区出现了沙漠环境的强化与扩张过程(即沙漠的形成和扩张过程)。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试述我国信贷资金管理体制的演变过程。

    正确答案: 我国信贷资金管理体制的演变过程,包括四个阶段:
    1.“统收统支”阶段是我国在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下实行的信贷资金管理体制,主要有以下两个特点:一是银行系统内部信贷资金实现统存统贷管理;二是银行对企业实行资金供给制。
    2.“差额包干”是我国在1981年推行的“统一计划、分级管理、存贷挂钩、差额包干”的信贷资金管理体制。
    3.“实存实贷”是我国在1985年实行的管理体制,其基本原则是“统一计划、划分资金、实存实贷、相互融通”。
    4.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在1994年开始推行,包括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总量控制、比例管理、分类指导、市场融通”;第二个阶段是1998年实行的“计划指导、自求平衡、比例管理、间接调控”的信贷资金管理体制。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4题:

    问答题
    什么是区域发展战略,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

    正确答案: 区域发展战略:就是根据区域发展条件、进一步发展要求和发展目标所作的高层次全局性的宏观谋划。
    主要内容:
    1、区域经济发展的指导方针
    指导方针(指导思想)是对战略目标、战略重点和战略对策的系统概括。正确的指导方针(指导思想)是制定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出发点。
    2、区域经济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1)方向的确定
    2)发展目标:经济发展目标、社会发展目标、环境发展目标;近期目标、中期目标、远期目标
    3、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战略布局和战略步骤,它们分别从产业结构、空间配置、时序安排上保证区域发展战略目标顺利实现的三个重要发面。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