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usouti.com
参考答案和解析
参考答案:

董仲舒在德育思想方面,首先认为德教是立政之本,其次肯定要以“三纲五常”作为核心的道德教育内容;而在道德修养的原则与方法上则提出了三点主张:一是确立重义轻利的人生理想,二是“以仁安人,以义正我”,三是“必仁且智”。


更多“简述董仲舒的德育思想。 ”相关问题
  • 第1题:

    董仲舒的思想主要有那些方面。


    参考答案:第一,董仲舒认为人君受命于天,进行统治,如果人君无道,天即降灾异来谴告和威慑。第二,他还主张,“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这不仅是他的宇宙观,也是他的历史观。第三,对于人君的统治,他主张效法天道,人君的统治必须阴阳相兼,德刑并用。

  • 第2题:

    董仲舒的形而上学思想贯穿他的整个思想体系。

    A

    B



  • 第3题:

    试述董仲舒的教育思想。


    正确答案: ⑴三大文教政策建议:董仲舒为了适应汉武帝的政治需要,在《对贤良策》中提出了三大文教政策建议:
    ①兴设学校“养士”,改革选士制度;
    ②兴教化,正万民;
    ③“独尊儒术”,“罢黜百家”。
    在当时条件下,这些建议对于巩固统一、发展教育事业、培养与选拔国家急需之才是有一定进步意义的,不但直接影响了汉武帝的文教政策,而且对两邓汉及后来各封建王朝均有影响。
    ⑵关于教育作用:
    ①教育对人性的作用:董仲舒认为人性中有善的要素,但这善的要素并非即是善,善的要素必须通过人为的教育才能转变为善。
    ②教育对社会的作用。
    ⑶关于道德教育:
    ①道德根源:“人受命于天,有善善恶恶之性”
    ②教育内容:“三纲五常”、“正谊明道”。
    ③原则方法:“正我”、“强勉行道”、“明于性情”、“必仁且智”。
    ⑷关于知识与教学:
    ①知识来源:“道莫明省身之天”。
    ②教学内容:“诗书礼乐”。
    ③原则方法:“圣化”、“强勉学问”、“节博合宜”、“专一虚静”。

  • 第4题:

    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是什么?


    正确答案: (1)董仲舒在哲学史上对天人感应第一次进行了自觉而系统地阐发。天人感应的最简单的解释,就是天人之间存在着直接联系,天与人能互相影响。
    (2)董仲舒天人感应论的第一步,是将天神化,将自然属性人格化。第三步则是具体落实天人之间的相互感应。他认为天是“百神之大君”,万物非天不生。阴阳即是天的刑德,五行相生体现了天的恩德,五行相克则体现了天的刑罚,而春秋四季则体现的是天的爱、乐、严、哀的志向。
    (3)第二步是讲天人同类、人副天数。天人能够“合一”的基础,在于二者本是同类。认为天是人之曾祖父,而人则是天的副本,举凡天有什么,人也就有什么。这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次比较标准的“天人合一”的提法。
    (4)第三步则是具体落实天人之间的相互感应,认为,天人感应的过程是双向的,一是上传,即人以行感天;另一则是下达,天根据人的行为的好坏,或降下“祥瑞”以资鼓励,或降下灾异以示遣告和惩罚,后者又随着人是否反省和改正其恶行而逐步加重。
    (5)如此的双向天人感应的目的,在董仲舒是想要利用上天来劝诫统治者随时注意调整君民关系,防止官逼民反,它既包括“屈民而伸君”,也包括“屈君而伸天”,二者可以相互发明。

  • 第5题:

    ()是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政治观点、思想观点和道德行为规范的体系。

    • A、德育目标
    • B、德育任务
    • C、德育内容
    • D、德育规范

    正确答案:C

  • 第6题:

    汉朝,董仲舒提出“独尊儒术”的思想。


    正确答案:正确

  • 第7题:

    简述董仲舒的思想主张。


    正确答案:思想主张:
    ①针对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以思想上的统一来维护政治的统一)。
    ②针对加强君权需要,大力宣扬“君权神授”,提出“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学说。
    ③针对为人处世标准,提出“三纲五常”,提倡孝道。“三纲五常”:“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

  • 第8题:

    问答题
    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

    正确答案: 董仲舒继承和发挥了先秦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揉合了阴阳家的阴阳五行学说,构造出一个以天人感应目的论为基础,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神学唯心主义体系。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说:
    1一类相感。由于天人同类,所以人的意识和作为可以引起自然界的非常变化,人的一举一动都可以引起天时气节的变化,天有自然之天,神性之天,道德之天。
    2人副天数,因为人和天具有相同的生理和道德的本质,这就证明了天与人是合一的。他认为“天”是宇宙最高的主宰,“天”主宰万物的作用是通过阴阳和五行之气表现出来的,“天地之气,合而为一,分为阴阳,判为四时,列为五行”这是他宇宙演化论,也是用来论证天人感应的目的论。
    3遣告,利用宗教对人君的“失道”加以限制,但从维护封建社会的根本利益来说,体现天对人君的一种爱护,从另一个角度论证“君权神授”。在他看来,“道”和“天”一样是永恒的,社会弊病存在是偏离了“道”。社会改革和变化只是对“失道”的补救。“合各有阴阳”是说相配合的两个方面,在性质和地位是不一样的,阳是主导地位,阴是从属地位,这是为了论证封建伦常秩序的永恒性。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简述董仲舒的法律思想及特点。

    正确答案: (1)维护皇权的《春秋》法统说。董仲舒改造和重新解释了儒家思想,把封建皇权和封建统治的基本原则神圣化、永恒化。
    (2)君权神授,法自君出。董仲舒把天描绘成创造一切,支配一切的神,从人的情感、意识等方面论证天与人是相适应的,即所谓“天人合一”。进而又到“天人感应”,从而为君权神授论制造理论依据。“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3)维护封建等级制的三纲五常论。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即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是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重要内容,封建立法的根本原则。
    (4)阳德阴刑,德主刑辅。董仲舒提出了“大德而小刑”的法律原则,系统地论述了德主刑辅说。
    (5)春秋决狱,原心论罪。董仲舒以春秋的精神和事例作为审判的法律依据,引经断狱,从而把儒家经典法律化,。
    董仲舒的政治法律思想,完全适应和满足了封建统治阶级的需要,因而成为官方统治思想,在封建社会中长期处于统治地位,但也有一些消极作用。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单选题
    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中写道:“此时(西汉)之时代精神,此时人之思想,董仲舒可充分代表之。”下列能为这一论断提供依据的是()
    A

    董仲舒使儒家思想成为西汉的主流社会思想

    B

    董仲舒以“仁”为核心的政治思想得到采纳

    C

    董仲舒把人的正常欲望和封建秩序对立起来

    D

    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得到广大人民普遍接受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简述董仲舒的法律思想。

    正确答案: 董仲舒是生活在汉武帝时代的著名思想家,他的著作主要有《春秋繁露》和《举贤良对策》。
    (1)他提出了维护皇权的《春秋》法统说。董仲舒认为孔子作《春秋》就是为汉朝立法而用,故将《春秋》推至至尊,看成治国理民的法典。他的《春秋》法统说,大致有以下内容:
    ①《春秋》大一统思想。
    ②从秦的弊政中吸收教训,提出"更化论",用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调整治国策略,进行"更化"。
    ③"罢黜百家",统一思想。
    (2)"君权神授",法自君出立法系统论。董仲舒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的理论,认为君主统治是天意的体现,君主必须秉承天意来行事。另一方面,董仲舒也加强了对统治者的神化,给"君权神授"制造理论依据。
    (3)维护封建等级的"三纲五常"论。
    ①"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和"夫为妻纲",其中最主要的是"君为臣纲" 。②"五常"是指仁、义(谊)、礼、智、信。它是处理君臣、上下关系的准绳,是调整统治者与被统治者关系的基本原则。董仲舒的"三纲五常"论的核心是维护和巩固君主的权力,它通过调整封建社会的各种关系,成为封建立法的指导思想。
    (4)主张"阳德阴刑",德主刑辅的德刑关系。董仲舒提出:"教,政之本也;狱,政之末也。"为了阐述施行德和刑的方法,他创造了"性三品"说,董仲舒德主刑辅的思想,是儒家法律思想的核心。
    (5)《春秋》决狱,"原心论罪"的司法主张。《春秋决狱》,就是以《春秋》的精神和事例作为审判的法律根据,引经断狱,将儒家的经义应用到法律中去,从而把儒家的经典法律化。"原心论罪"是指在审理案件时,主要根据犯罪者的动机来酌定刑罚。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简述德育过程和思想品德形成过程的区别。

    正确答案: 1)范畴不同。德育过程属于教育活动范畴,思想品德形成过程属于人的素质发展过程。
    2)影响因素不同。在德育过程中,学生主要受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影响,在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学生受各种因素影响,包括自发的环境因素。
    3)结果不同。德育过程的结果与社会要求相一致,思想品德形成过程的结果可能与社会要求一致,也可能不一致。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简述洛克的体育、德育、智育的思想。


    参考答案:

    洛克的《教育漫话》中把体育作为第一个问题加以论述。关于体育,洛克认为人们要能工作、要有幸福,必须先有健康;认为每个绅士的身体都必须能适应以后活动中面临的艰苦环境。针对当时贵族子弟多娇生惯养的风气,他强调生活各方面的吃苦耐劳。
    关于德育,他认为德行比知识更重要,把听从理性的指导、克制自己的欲望看成是一切道德与价值的重要标准及其基础。德育的任务就是锻炼绅士的意志,做到理性、克制、刚毅、勇敢、诚实、智慧和仁爱等。道德教育的方法首先要重视理性的领导,其次要重视榜样的示范作用,强调德育中早期教育、行为习惯和良好榜样,主张尽可能不要使用体罚。
    关于智育,洛克尤其强调两点:一是德行重于学问,二是学问的内容必须是实际有用的广泛知识。洛克的教育思想带有世俗化和功利性的特点,对英国及西欧教育的现代化有一定的影响。


  • 第14题:

    简述德育过程的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


    正确答案: (1)德育过程既是社会道德内化为个体的思想品德的过程,又是个体品德外化为社会道德行为的过程。
    (2)要实现矛盾向教育者期望的方向转化,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据,外因是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的。
    (3)德育过程也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统一过程。

  • 第15题:

    试析董仲舒“限民名田”思想的基本特点及思想价值。


    正确答案: (1)董仲舒崇尚井田古制,但他终究是一位有较强现实感的思想家,他认为在汉代恢复井田古制已不可能,只能力争使解决土地问题的方案合乎井田古意。
    (2)所谓“限民名田”,就是对私人占有土地的数量规定一个限度。
    (3)价值:把贫苦百姓基本生活,生存权利的保障与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改造问题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达到了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所能达到的认识深度。

  • 第16题:

    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中写道:“此时(西汉)之时代精神,此时人之思想,董仲舒可充分代表之。”下列能为这一论断提供依据的是()

    • A、董仲舒使儒家思想成为西汉的主流社会思想
    • B、董仲舒以“仁”为核心的政治思想得到采纳
    • C、董仲舒把人的正常欲望和封建秩序对立起来
    • D、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得到广大人民普遍接受

    正确答案:A

  • 第17题:

    董仲舒的形而上学思想贯穿他的整个思想体系。


    正确答案:正确

  • 第18题:

    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


    正确答案: 董仲舒继承和发挥了先秦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揉合了阴阳家的阴阳五行学说,构造出一个以天人感应目的论为基础,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神学唯心主义体系。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说:
    1一类相感。由于天人同类,所以人的意识和作为可以引起自然界的非常变化,人的一举一动都可以引起天时气节的变化,天有自然之天,神性之天,道德之天。
    2人副天数,因为人和天具有相同的生理和道德的本质,这就证明了天与人是合一的。他认为“天”是宇宙最高的主宰,“天”主宰万物的作用是通过阴阳和五行之气表现出来的,“天地之气,合而为一,分为阴阳,判为四时,列为五行”这是他宇宙演化论,也是用来论证天人感应的目的论。
    3遣告,利用宗教对人君的“失道”加以限制,但从维护封建社会的根本利益来说,体现天对人君的一种爱护,从另一个角度论证“君权神授”。在他看来,“道”和“天”一样是永恒的,社会弊病存在是偏离了“道”。社会改革和变化只是对“失道”的补救。“合各有阴阳”是说相配合的两个方面,在性质和地位是不一样的,阳是主导地位,阴是从属地位,这是为了论证封建伦常秩序的永恒性。

  • 第19题:

    简述董仲舒的德育思想。


    正确答案:董仲舒在德育思想方面,首先认为德教是立政之本,其次肯定要以“三纲五常”作为核心的道德教育内容;而在道德修养的原则与方法上则提出了三点主张:一是确立重义轻利的人生理想,二是“以仁安人,以义正我”,三是“必仁且智”。

  • 第20题:

    问答题
    简述董仲舒的德育思想。

    正确答案: 董仲舒在德育思想方面,首先认为德教是立政之本,其次肯定要以“三纲五常”作为核心的道德教育内容;而在道德修养的原则与方法上则提出了三点主张:一是确立重义轻利的人生理想,二是“以仁安人,以义正我”,三是“必仁且智”。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评析董仲舒的主要思想观点。

    正确答案: 为适应封建专制政治和思想统治的需要,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改造使之神学化了。其思想主要包括:天人合一,君权神(天)授,天人感应,三纲五常,性三品、三统循环等。董仲舒的“天人合一”观,不同于先秦儒学和张载的“天人合一”观。他把先秦儒学已怀疑甚至否定的天命观,与尚有一定唯物成分的阴阳五行中某些说法杂揉捏合,对孟子以来以伦理道德为特定内容的“天人合一”论,进行了神学唯心主义的阐释发挥。他把“天”说成是既超越、又主宰自然和社会的有意识有意志的人格神,“天者,万物之祖也”,“百神之大君”(《春秋繁露》)。他把阴阳说成是天的意志体现,阳尊而阴卑,天尊而地卑;又把五行也说成是天命体现,五行相生,体现天的恩德,五行相克,体现天的刑罚。天是一个大宇宙,人是一个小宇宙,“以类合之,天人一也。”他的“天人合一”论有三层含义:第一,形体上的合一。如天有四季,人有四肢;天有三百六十五日,人有三百六十五个关节。第二,情感道德上的合一。如“人之好恶,化天之暖清;人之喜怒,化天之寒暑”;天有金、木、水、火、土,人有仁、义、礼、智、信。第三,规律上的合一。如天有四时,人有春种、夏锄、秋收、冬藏。董仲舒还认为,天所有的道德品质,在人心内本来就有。只要“内规反听”,通过内心体验,就可以认识天意。“修身省己,明善心以反道”,即所谓的“以人合天”。但只有圣人才能“知天命鬼神”,凡人非也。董仲舒的“天人合一”说,是其思想观点的哲学基础、阐释模式。他的君权神(天)授论认为,君权上天所授,“王者,承天意以从事”(《尧舜汤武》)。天至高无上,故天子也至高无上,反君就是逆天。而“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他的天人感应论认为,大自然各种现象都是天意的体现,是对人、对人君的监视和示意。若顺从天意,天降各种“符瑞”,风调雨顺,表示赞许;若违逆天意,就会受到警告,发生水旱灾害;再严重就会遭到“天谴”,如日蚀地震之类;还不改,就实行“天罚”,如兵刀雷击等。人要以行为感动上天,以消灾解难。此论直接成为两汉“谶纬”迷信的理论根据。他的三纲五常理论认为,“阳尊阴卑”、“阳贵阴贱”,是永恒不变的“天意”,“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诸阴阳之道”,“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春秋繁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是合于“天意”的永恒不变的伦常关系秩序;仁、义、礼、智、信“五常”则是与“五行”相配,具有永恒合理性的道德规范。他的性三品说则以天有阴阳之气论证人具有善恶两重人性,并把人性分为天生能善的“圣人之性”、只能为恶难以为善的“斗筲之性”和可善可恶的“中民之性”。他的三统循环说在战国末期“五德始终”说的基础上,提出“三统”说:夏为黑统、商为白统、周为赤统,汉代又回到黑统,如此循环不已。服色、正朔之类具体形式的改变,并不影响封建根本制度的延续。因“道”原于“天”,贯古今,永恒不变,故“王有改制之名,而无易道之实”。此说被概括为一个形而上学命题:“天不变,道亦不变”(《举贤良对策》),其实质是把封建制度神圣化后又凝固化。董仲舒之说,是思想学术研究阿谀献媚于专制政治的恶劣表现。虽多是胡言谬说,但由于他摘取了先秦儒学及其它学说中已被人们认可的某些理念和概念,又利用了人们思想中某些模糊和局限,进行了较为圆通的编排阐发,更由于它作为官学与统治者许多社会和政治的举措相配合,故在中国封建社会产生了极为广泛和久远的影响,对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的负面作用,甚于宋明理学。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试析董仲舒“限民名田”思想的基本特点及思想价值。

    正确答案: (1)董仲舒崇尚井田古制,但他终究是一位有较强现实感的思想家,他认为在汉代恢复井田古制已不可能,只能力争使解决土地问题的方案合乎井田古意。
    (2)所谓“限民名田”,就是对私人占有土地的数量规定一个限度。
    (3)价值:把贫苦百姓基本生活,生存权利的保障与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改造问题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达到了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所能达到的认识深度。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简述德育过程的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

    正确答案: (1)德育过程既是社会道德内化为个体的思想品德的过程,又是个体品德外化为社会道德行为的过程。
    (2)要实现矛盾向教育者期望的方向转化,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据,外因是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的。
    (3)德育过程也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统一过程。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4题:

    问答题
    简述洛克的体育、德育、智育的思想。

    正确答案: 洛克的《教育漫话》中把体育作为第一个问题加以论述。关于体育,洛克认为人们要能工作、要有幸福,必须先有健康;认为每个绅士的身体都必须能适应以后活动中面临的艰苦环境。针对当时贵族子弟多娇生惯养的风气,他强调生活各方面的吃苦耐劳。
    关于德育,他认为德行比知识更重要,把听从理性的指导、克制自己的欲望看成是一切道德与价值的重要标准及其基础。德育的任务就是锻炼绅士的意志,做到理性、克制、刚毅、勇敢、诚实、智慧和仁爱等。道德教育的方法首先要重视理性的领导,其次要重视榜样的示范作用,强调德育中早期教育、行为习惯和良好榜样,主张尽可能不要使用体罚。
    关于智育,洛克尤其强调两点:一是德行重于学问,二是学问的内容必须是实际有用的广泛知识。洛克的教育思想带有世俗化和功利性的特点,对英国及西欧教育的现代化有一定的影响。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