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usouti.com
更多“何谓导生制?它对英国初等教育发展的影响如何? ”相关问题
  • 第1题:

    19世纪初,对班级组织的发展产生巨大推动作用的“导生制”出现在(  )。


    A.德国

    B.英国

    C.美国

    D.法国

    答案:B
    解析:

  • 第2题:

    何谓渗漏与渗透?它对被包装产品的影响如何?


    正确答案: 渗漏主要是指液体产品,特别是易挥发的液体产品由于包装容器密封不良,包装质量不符合内装产品的性能要求,搬运装卸时候碰撞震动,使包装在受损等,而发生产品渗漏现象。渗透是指气体或蒸汽直接溶进包装材料的一侧表面,通过向材料本体的扩散,并从另一侧表面解吸的过程。它对被包装产品的影响:当被包装产品的渗漏或渗透超过一定程度时,都会引起产品发生品质变化、质量减少、或对环境造成污染,甚至造成灾害。

  • 第3题:

    何谓经济货币化?它对一国经济发展有什么作用与影响?


    正确答案:经济货币化是指一国国民经济中用货币购买的商品和劳务占其全部产出的比重及其变化过程。由于经济货向化的差别既表明了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也体现了货币在经济运行中的地位、作用及其职能发挥状况的优劣,货币化程度高,意味着社会产品均成为商品,其价值均通过货币来表现与衡量,商品与劳务均以货币为尺度进行分配,货币的作用范围大,渗透力、推动力和调节功能强,反则反之。

  • 第4题:

    导生制的创立者是英国人兰卡斯特和()。


    正确答案:贝尔

  • 第5题:

    何谓瓶颈?它对企业的运营有何影响?


    正确答案: 流程中节拍最大的工序或环节。企业运营的产出率受瓶颈的制约。

  • 第6题:

    19世纪初,英国学校中出现了导生制这对班级组织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正确答案:正确

  • 第7题:

    试述英国初等教育的发展。


    正确答案:在英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受教育乃是贵族、高级僧侣及其上层社会家庭的子弟的特权。16世纪宗教改革之前,穷苦儿童主要是在天主教堂附设的读经班或唱诗班里附带学到一些初步的阅读与唱歌的知识。宗教改革期间,天主教与新教各派为了争取群众,都对初等教育给予了较多的重视。宗教改革之后,新教成为英国国教,天主教的僧院学校均告停闭,由国教各教区负责的简陋的教区学校逐渐发展起来。这种学校接纳穷人子弟入学,教学多用英语,仍以《圣经》为主要学习内容,是英国初等教育学校的最初形式。
    述及英国初等教育的发展时,应该提到英国国教成立于1700年前后的两个团体——“基督教知识促进会”和“国外福音宣传会”,它们基于宗教宣传的需要分别开办了许多招收贫儿的慈善性质的学校,此后各地的慈善家们纷纷仿效,办起了“乞儿学校”、“劳动学校”、“贫民日校”等许多慈善学校。1781年,传教士R·雷克斯(RobertRaikes,1735—1811)首创一种让贫儿在星期日学习教义和简易读写知识的班级,到1795年全英已有1012所星期日学校。这一时期最有代表性的私立初等学校是“普通私立学校”和一种由老年妇女在家中开办的“妇女学校”。所有这些由教会、民间慈善团体或私人开办的初等学校,办学条件和师资水平都很差,贫苦儿童离校后大多不能进入中等学校继续学习。
    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英国初等教育,仍然主要是一种慈善事业。导生制学校和幼儿学校就是此时在英国出现的两种属于慈善事业的初等学校。在社会的强大压力下,英国政府不得不于1834年通过了第一个“工厂法”,其中要求凡在工厂劳动的童工每天应在工作时间内受三小时的教育,学习读、写、算和基督教原理。1870
    年英国政府颁布了“初等教育法”,重申国家对教育的补助和监督,在各学区设立国民学校(小学),承认教会学校为国家教育机关之一种,但要求学校中的世俗科目与宗教分离。1880年英国政府规定初等教育为强迫教育。到1891年,开始实现初等教育免费的规定。至此,英国初等教育制度基本形成并为国家所控制。一般初等教育为6年,也有8年和9年。6年的毕业可进高小;8年的毕业可进职业学校、师范学校,这是劳动人民子女受的那一轨教育。
    1870年“初等教育法”公布后,英国政府对它不断进行修正,使实施初等教育和强迫教育成为国家的专责,推动了英国初等教育的发展,除了允许私立初学校继续存在外,各地教育局开办了大量的“公立学校”。1918
    年,英国国会颁布了费舍法案(FishenAct),免除小学学费,禁止12岁前的童工,为2~5岁的儿童开办幼儿学校,把义务教育年限延长到14岁,从而使初等教育进一步普及。该法案还提倡在初等学校中贯彻“进步教育”的主张。

  • 第8题:

    填空题
    导生制的创立者是英国人兰卡斯特和()。

    正确答案: 贝尔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单选题
    英国大学的教学大多采用()
    A

    导生制

    B

    导师制

    C

    寄宿制

    D

    系科制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单选题
    19世纪初,对班级组织的发展产生巨大推动作用的“导生制”出现在()。
    A

    德国

    B

    英国

    C

    美国

    D

    法国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单选题
    “导生制”学校诞生于()。
    A

    法国

    B

    美国

    C

    日本

    D

    英国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何谓导生制?它对英国初等教育发展的影响如何?

    正确答案: 所谓导生制,是由教师挑选一些年龄较大、学习较好的学生,先对他们施教,然后由他们转教给其他同学。这种方法是18世纪末由两名英国教士兰卡斯特和贝尔分别在伦敦和当时的英国殖民地印度首先创造和使用的,以后便迅速传播开来。19世纪初在欧美等地甚至形成一种运动。导生制在管理上具有一些创新,在教育史上的地位并不在于具体方法上的动用,而是在于从教育体制上使大规模的国民教育成为一种现实,使成千上万未被正规学校教育所接纳的贫民子弟成为教育的对象。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何谓水准仪i角误差?它对观测成果有何影响?如何消除或减弱其影响?


    正确答案: (1)水准仪i角误差就是指水准管轴与视准轴不平行存在的交角在竖直面上的投影。
    (2)它对观测成果的影响为:对读数的影响与视距成正比;对高差的影响与视距差成正比。
    (3)水准测量的目的是观测高差,要减弱i角误差对高差的影响应采取缩短视距差的措施;要消除i角误差对高差的影响则应采取前、后视距相等,使视距差为零的措施或对仪器进行检校。

  • 第14题:

    “导生制”学校诞生于()。

    • A、法国
    • B、美国
    • C、日本
    • D、英国

    正确答案:D

  • 第15题:

    何谓再结晶?它对工件的性能有何影响?


    正确答案: 金属的组织和性能又重新回到冷却变形前的状态,而且结晶出的经历与变形前完全一样,成为再结晶过程。
    影响:强度、硬度降低,塑性、韧性升高,消除了加工硬化

  • 第16题:

    19世纪初,对班级组织的发展产生巨大推动作用的“导生制”出现在()。

    • A、德国
    • B、英国
    • C、美国
    • D、法国

    正确答案:B

  • 第17题:

    19世纪对班级组织的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的“导生制”出现在()

    • A、德国
    • B、英国
    • C、美国
    • D、法国

    正确答案:B

  • 第18题:

    英国大学的教学大多采用()

    • A、导生制
    • B、导师制
    • C、寄宿制
    • D、系科制

    正确答案:B

  • 第19题:

    何谓透平油的循环倍率,如何计算?它对透平油有何影响?


    正确答案: 循环倍率是指1h内油在整个系统中循环的次数,即每小时使用的油量与油系统总油量之比。
    循环倍率=每小时油量/油系统总油量。
    循环倍率是影响油使用期限的一个重要因素,汽轮机的油箱容积愈小则循环倍率愈大,每公斤油在单位时间内从轴承中吸收的热量越多,油质越容易恶化,循环倍率一般不应超过8~10。

  • 第20题:

    问答题
    何谓水准仪i角误差?它对观测成果有何影响?如何消除或减弱其影响?

    正确答案: (1)水准仪i角误差就是指水准管轴与视准轴不平行存在的交角在竖直面上的投影。
    (2)它对观测成果的影响为:对读数的影响与视距成正比;对高差的影响与视距差成正比。
    (3)水准测量的目的是观测高差,要减弱i角误差对高差的影响应采取缩短视距差的措施;要消除i角误差对高差的影响则应采取前、后视距相等,使视距差为零的措施或对仪器进行检校。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单选题
    19世纪对班级组织的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的“导生制”出现在()
    A

    德国

    B

    英国

    C

    美国

    D

    法国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何谓经济货币化?它对一国经济发展有什么作用与影响?

    正确答案: 经济货币化是指一国国民经济中用货币购买的商品和劳务占其全部产出的比重及其变化过程。由于经济货向化的差别既表明了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也体现了货币在经济运行中的地位、作用及其职能发挥状况的优劣,货币化程度高,意味着社会产品均成为商品,其价值均通过货币来表现与衡量,商品与劳务均以货币为尺度进行分配,货币的作用范围大,渗透力、推动力和调节功能强,反则反之。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试述英国初等教育的发展。

    正确答案: 在英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受教育乃是贵族、高级僧侣及其上层社会家庭的子弟的特权。16世纪宗教改革之前,穷苦儿童主要是在天主教堂附设的读经班或唱诗班里附带学到一些初步的阅读与唱歌的知识。宗教改革期间,天主教与新教各派为了争取群众,都对初等教育给予了较多的重视。宗教改革之后,新教成为英国国教,天主教的僧院学校均告停闭,由国教各教区负责的简陋的教区学校逐渐发展起来。这种学校接纳穷人子弟入学,教学多用英语,仍以《圣经》为主要学习内容,是英国初等教育学校的最初形式。
    述及英国初等教育的发展时,应该提到英国国教成立于1700年前后的两个团体——“基督教知识促进会”和“国外福音宣传会”,它们基于宗教宣传的需要分别开办了许多招收贫儿的慈善性质的学校,此后各地的慈善家们纷纷仿效,办起了“乞儿学校”、“劳动学校”、“贫民日校”等许多慈善学校。1781年,传教士R·雷克斯(RobertRaikes,1735—1811)首创一种让贫儿在星期日学习教义和简易读写知识的班级,到1795年全英已有1012所星期日学校。这一时期最有代表性的私立初等学校是“普通私立学校”和一种由老年妇女在家中开办的“妇女学校”。所有这些由教会、民间慈善团体或私人开办的初等学校,办学条件和师资水平都很差,贫苦儿童离校后大多不能进入中等学校继续学习。
    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英国初等教育,仍然主要是一种慈善事业。导生制学校和幼儿学校就是此时在英国出现的两种属于慈善事业的初等学校。在社会的强大压力下,英国政府不得不于1834年通过了第一个“工厂法”,其中要求凡在工厂劳动的童工每天应在工作时间内受三小时的教育,学习读、写、算和基督教原理。1870
    年英国政府颁布了“初等教育法”,重申国家对教育的补助和监督,在各学区设立国民学校(小学),承认教会学校为国家教育机关之一种,但要求学校中的世俗科目与宗教分离。1880年英国政府规定初等教育为强迫教育。到1891年,开始实现初等教育免费的规定。至此,英国初等教育制度基本形成并为国家所控制。一般初等教育为6年,也有8年和9年。6年的毕业可进高小;8年的毕业可进职业学校、师范学校,这是劳动人民子女受的那一轨教育。
    1870年“初等教育法”公布后,英国政府对它不断进行修正,使实施初等教育和强迫教育成为国家的专责,推动了英国初等教育的发展,除了允许私立初学校继续存在外,各地教育局开办了大量的“公立学校”。1918
    年,英国国会颁布了费舍法案(FishenAct),免除小学学费,禁止12岁前的童工,为2~5岁的儿童开办幼儿学校,把义务教育年限延长到14岁,从而使初等教育进一步普及。该法案还提倡在初等学校中贯彻“进步教育”的主张。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