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usouti.com
更多“试分析欧阳修的书学思想以及他对宋四家的影响。 ”相关问题
  • 第1题:

    唐宋散文八大家中,欧阳修是宋六家之首,曾巩、王安石、“三苏”都是他门生或受到他的奖掖,他晚年自称()。

    • A、六一居士
    • B、六一风神

    正确答案:A

  • 第2题:

    试对亚里士多德的法治思想与中国先秦法家的法治思想进行比较,分析其异同。


    正确答案: 相同点:都认识到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和实行法治的必要性;都旗帜鲜明地主张法治反对人治;所强调的法治都是在成文法的基础上实现的;都强调维护法律的权威;都主张法律本身应保持一定的稳定性。
    不同点:
    (1)亚里士多德之法律是公共之规范;法家之法律是君主之工具。在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说中,法律是公共利益的体现,是最高的社会权威,执政者应该“依法治国”,执政官的权力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而法家则高度认同君主专制,认为国家、权力等都是君主的私有财产,君主应该“以法治国”。对君主而言,法律只是工具而不是规范。
    (2)亚里士多德之法治强调公民权利;法家之法治重视臣民义务。亚里士多德认为每一个公民都拥有不可侵夺的权利,法律必须体现公民意志、保护公民权利。法家不承认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当论及法律与民众的关系时,只是把民众作为制裁的对象。在法家的法治理论中,民众所能做的只能是知法守法,而能否做到这一点,也是判断民众好坏的唯一标准。
    (3)亚里士多德之法治包含权力分立因素;法家之法治体现专制集权特点。亚里士多德注重法律与政体的关系,认为一切政体都有3个要素,即议事机能、行政机能、审判(司法)机能,并强调指出,一个优良的立法家在创制时,必须考虑到怎样才能使法律适合于其所构成的政体。亚里士多德主张的法治包含权力分立因素。法家所主张的法治是与君主专制的集权统治连为一体的。法家认为,国家不能存在二元的权力结构,国家的立法权与行政权必须集中在君主一人之手。法家主张的法治是以高度集中的君权为前提的。

  • 第3题:

    “惜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提及的汉武帝,他统治的核心思想是()

    • A、儒家思想
    • B、道家思想
    • C、墨家思想
    • D、法家思想

    正确答案:A

  • 第4题:

    试分析北美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正确答案:①北美地形分为三部分:东部为拉布拉多高原、阿巴拉契亚山脉、地势低缓,中部大平原贯通南北,西部为南北纵列的科迪勒拉山系;②来自太平洋暖湿水汽受高山阻挡,在太平洋海岸山脉西侧,形成多雨的湿润地区,山间高原、盆地则降水稀少;③东部低缓山地对大西洋水汽阻挡不明显,降水自沿海向内陆减少;④中部大平原使冬季极地寒冷气流可以从北冰洋长驱南下到达墨西哥湾沿岸,短时间内形大风雪、寒潮天气。夏季暖气流自南向北,普遍暖热。

  • 第5题:

    康有为的书学思想对晚清以来的书法有何影响?并指出其负面效应。


    正确答案:康有为的书学思想中一些过于偏激的思想,如将阮元、包世臣的扬碑抑帖发展为尊碑贬帖,甚至卑唐。在政治变革思想的指导下,对帖学一派竭力贬斥也对唐碑加以批判,他的偏激思想存在着一些局限和失当,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他自己在晚年也感到碑派开通不足,并认为千百年来未有集碑帖大成者。

  • 第6题:

    试分析运动对氧解离曲线的影响?


    正确答案:1.当人体进行剧烈运动时,肌肉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和H+,这将降低Hb与氧气的亲和力,促使HbO2解离出更多的氧,满足运动时肌肉组织的代谢需求。此时Pco2和血液中H+浓度增加,使氧解离曲线右移,Hb与氧气的亲和力减小,反之曲线左移,Hb与氧气的亲和力增加。
    2.运动时,体温升高,组织的代谢加强,对氧的需求增加,这时Hb与氧气的亲和力减小,促使HbO2释放氧气,有利于组织氧供应。此时,氧解离曲线右移,Hb与氧气的亲和力减小,反之曲线左移,Hb与氧气的亲和力增加,氧合作用加强。
    3.当人体在缺氧剧烈运动或高原运动时,红细胞中的2,3—二磷酸甘油酸均会生成增加,会使氧解离曲线向右偏移,释放出更多的氧供给组织利用。

  • 第7题:

    问答题
    白居易前、后期思想变化对他的诗歌创作有何影响?试举例说明。

    正确答案: 要求通过分析诗例指出:白居易的一生以四十四岁贬江州司马为界,大体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①前期思想的主流是“兼济天下。青少年时期颠沛流离的战乱生活,使诗人痛感社会危机与民生疾苦,人仕后曾提出许多进步主张并以诗歌反映现实问题。在任左拾遗期间诗人更深入、广泛认识社会,多次不畏强暴,直言急谏,同时写出《秦中吟》、《新乐府》等大批“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讽谕诗,尖锐揭露政治黑暗及种种社会弊端,是诗人创作的黄金时代,诗人并因此而遭贬。
    ②后期思想的主流是“独善其身”。诗人刚遭贬时虽还有某些激情,建有政绩,并写出《琵琶行》等力作,便思想已转消沉,逃避政治斗争。最后二十年,诗人对高官厚禄的生活知足保和,终日以醉酒为乐,诗歌中“苦词无一字,忧叹无一声”,以大量闲适诗、感伤诗代替了讽谕诗,再见不到以前那种战斗的光芒。白居易前、后期思想变化对他创作的影响,说明一个作家如果脱离人民,失去了进步的政治理想,便很难坚持进步的创作道路。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问答题
    试分析比较韩愈和欧阳修的散文风格。

    正确答案: 唐贞元年间,韩愈提出古文概念,发起古文运动。韩愈认为古文不仅是传道的工具,而且也是鸣不平、反映现实的工具。这一思想对他的散文成就有重大的影响。韩愈的散文,内容复杂丰富,形式也多种多样。他的杂文,如《原毁》、《师说》、《杂说》、《讳辨》等,发挥了散文的战斗性的功能,文章感情充沛,说服力也很强.达到了思想艺术完整的统一。韩愈的不少序文如《送李愿归盘谷序》、《送董邵南序》等,笔力雄健、大气磅礴,表达对现实社会的各种感慨。韩愈的叙事文,有许多文学性较高的名篇,如《张中丞传后叙》、《柳子厚墓志铭》,有重点地选取事件,通过富于感情的语言来记叙事件。用散文抒情,韩愈也是很成功的,如《祭十_郎文》被誉为“祭文中千年绝调”。韩愈的散文语言有简练、准确、鲜明、生动的特点,他善于创造性地使用古代词语,又善于吸收当代口语创造出新的文学语言,因此他的散文词汇丰富,绝少陈词滥调,句式的结构也灵活多变。他还善于活用词性,错综成文。他想象丰富,善于运用多种譬喻使对象突出生动。韩愈的散文,雄奇奔放,富于曲折变化,而又流畅明快,皇甫浞说他的文章“如长江秋清,千里一道,冲飚激浪,瀚流不滞”,苏洵也说“韩子之文,如长江大河,浑浩流转”,这些话形象而极为恰当地概括了韩愈散文的风格特色。
    欧阳修诗文革新的理论是与韩愈一脉相承的,在文和道的关系上,他和韩愈一样强调道对文的决定作用。其散文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欧阳修的散文内容充实,形式多样。无论是议论,还是叙事,都是有为而作,有感而发。他的议论文有些直接关系到当时的政治斗争,如《与高司谏书》;欧阳修另有一类议论文与现实政治并无直接关系,但表达了作者对历史、人生的深刻思考;欧阳修的记叙文也都言之有物。其次,欧阳修的散文有很强的感情色彩,他的政论文慷慨陈词,感情激越;史论文则低回往复,感慨淋漓;其他散文更加注重抒情,哀乐由衷,情文并至,如《泷冈阡表》,追忆父母的嘉言懿行,细节描写细腻逼真,栩栩如生,感情真切动人。在欧阳修笔下,散文的实用性质和审美性质得到了充分的显示,散文的叙事、议论、抒情三种功能也得到了高度的有机融合。再次,欧阳修的散文语言简洁流畅,文气纡徐委婉,既简洁凝练又圆融轻快,毫无滞涩窘迫之感。深沉的感慨和精当的议论都出之以委婉含蓄的语气,娓娓而谈,纡徐有致,创造了一种平易自然的新风格。
    欧阳修的散文虽以学习韩愈相标榜,风格实各不相同。如果说,韩愈的文章如波涛汹涌的长江大河,那么欧阳修的文章就恰像澄净潋滟的陂塘。韩文滔滔雄辩,欧文娓娓而谈;韩文沉着痛快,欧文委婉含蓄。欧阳修继承并发展了韩愈文从字顺的正确作法,而避免了韩愈尚奇好异的作风。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填空题
    宋初的词人象晏殊、欧阳修都有出色的作品,但依然没有脱离()的影响。

    正确答案: 花间派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填空题
    从徐渭的书论来看,“()”是他书学思想的精髓。

    正确答案: 活精神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康有为的书学思想对晚清以来书法有何影响?并指出其负面效应。

    正确答案: 康有为的书学思想中一些过于偏激的思想,如将阮元、包世臣的扬碑抑帖发展为尊碑贬帖,甚至卑唐。在政治变革思想的指导下,对帖学一派竭力贬斥也对唐碑加以批判,他的偏激思想存在着一些局限和失当,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他自己在晚年也感到碑派开通不足,并认为千百年来未有集碑帖大成者。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康有为的书学思想对晚清以来的书法有何影响?并指出其负面效应。

    正确答案: 康有为的书学思想中一些过于偏激的思想,如将阮元、包世臣的扬碑抑帖发展为尊碑贬帖,甚至卑唐。在政治变革思想的指导下,对帖学一派竭力贬斥也对唐碑加以批判,他的偏激思想存在着一些局限和失当,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他自己在晚年也感到碑派开通不足,并认为千百年来未有集碑帖大成者。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试分析欧阳修词作题材的多样性。


    正确答案:词自唐末五代以来逐渐被定格为“艳科”,惟独李煜亡国之后在词中倾吐了内心所有的悲苦,欧阳修是继李煜之后的另一位个性张扬的词人,他在词的创作领域,时常突破“艳科”的藩篱,率意表现自己的性情怀抱,为苏轼词“诗化”革新开辟了道路。
    首先,欧阳修抒发了人生不得意的牢骚不平,其中有时光流逝的哀伤、仕途风波的忧患,更有对前景的达观和生命力的张扬,塑造了极富个性特征的自我形象。如《临江仙》写他的仕途坎坷,而《朝中措•平山堂》则充分体现了欧阳修的个人气质,词中所描述的是自己在扬州任上的豪纵形象,“文章太守”的“挥毫万字”、“一饮千钟”之豪情,是一种极度自信的表现。
    其次,欧阳修描写山川景物的小词,以赏心悦目的眼光看待外景,对四时山水景色都保持着浓厚的兴趣,从另一个角度展现了词人生活的乐观态度。著名的有《采桑子》10首。以美好乐观的心境对待自然,传统的“悲秋”意绪在词人手中也有了改变,如《渔家傲》便是对秋日景象的品赏。
    再次,他比较早地将咏古咏史题材引入词中。咏古咏史时往往涉及到对现实政治的批判,这样的题材内容显然由诗来承担比较合适,在词中十分罕见。欧阳修是一位杰出的史学家,他的史识不仅仅见之于诗文,他的词也较早地接触到咏史的题材,如《浪淘沙》(五岭麦秋残)批判了唐明皇的纵欲误国。
    其四,宋词是歌舞升平中的产物,都市的繁华有时就会作为歌舞的背景在词中出现,从而渲染了社会的太平。欧阳修也有描摹都市繁荣景象的作品,《御带花》就是写京城元夕的热闹。
    在北宋前期,欧阳修词的题材最为丰富多彩。受词坛创作主流倾向影响,欧阳修的词主要表达的依然是“艳情”相思,但词人张扬的个性也处处留下痕迹,词人并不以某一类题材自我限制,当情感激涌而来时,就随意地在词中自由抒发。冯煦在《宋六十一家词选•例言》中强调欧阳修词“疏隽开子瞻”,首先是题材开拓方面的积极作为,才有了“疏隽”的气象。所以,在词的创作途径拓展方面,欧阳修启发了苏轼。

  • 第14题:

    试分析斯多葛学派的政治思想及其对罗马依附属从型公民文化形成的影响


    正确答案: 一、政治思想
    1、斯多葛学派倡导一种“克欲求善”,“返回内心”,过“不动心的生活”的厌世主义哲学;
    2、斯多葛学派提出“众生平等”的观点受到被征服的希腊社会中下层人们的欢迎与理解;
    3、斯多葛学派提出的自然法思想,肯定了法律的存在与人们听从国家法律指挥的客观必然性;
    二、影响
    1、斯多葛主义为动荡战乱时代的人们在思想上厘定了行动指挥,打破超越了古希腊时期城邦文化的狭隘性,拓宽了人们的视野;
    2、斯多葛主义促进了罗马法观念的形成;
    3、斯多葛学派对于公民法治观念的弘扬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 第15题:

    白居易前、后期思想变化对他的诗歌创作有何影响?试举例说明。 


    正确答案: 要求通过分析诗例指出:白居易的一生以四十四岁贬江州司马为界,大体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①前期思想的主流是“兼济天下。青少年时期颠沛流离的战乱生活,使诗人痛感社会危机与民生疾苦,人仕后曾提出许多进步主张并以诗歌反映现实问题。在任左拾遗期间诗人更深入、广泛认识社会,多次不畏强暴,直言急谏,同时写出《秦中吟》、《新乐府》等大批“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讽谕诗,尖锐揭露政治黑暗及种种社会弊端,是诗人创作的黄金时代,诗人并因此而遭贬。
    ②后期思想的主流是“独善其身”。诗人刚遭贬时虽还有某些激情,建有政绩,并写出《琵琶行》等力作,便思想已转消沉,逃避政治斗争。最后二十年,诗人对高官厚禄的生活知足保和,终日以醉酒为乐,诗歌中“苦词无一字,忧叹无一声”,以大量闲适诗、感伤诗代替了讽谕诗,再见不到以前那种战斗的光芒。白居易前、后期思想变化对他创作的影响,说明一个作家如果脱离人民,失去了进步的政治理想,便很难坚持进步的创作道路。

  • 第16题:

    从徐渭的书论来看,“()”是他书学思想的精髓。


    正确答案:活精神

  • 第17题:

    宋朝继续改革文风的人是(),他提倡韩愈的道德和文统,在他的影响下,产生了“三苏”、曾巩、王安石等散文大家。

    • A、范仲淹
    • B、欧阳修
    • C、宋祁
    • D、梅尧臣

    正确答案:B

  • 第18题:

    宋初的词人象晏殊、欧阳修都有出色的作品,但依然没有脱离()的影响。


    正确答案:花间派

  • 第19题:

    单选题
    宋朝继续改革文风的人是(),他提倡韩愈的道德和文统,在他的影响下,产生了“三苏”、曾巩、王安石等散文大家。
    A

    范仲淹

    B

    欧阳修

    C

    宋祁

    D

    梅尧臣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试分析斯多葛学派的政治思想及其对罗马依附属从型公民文化形成的影响

    正确答案: 一、政治思想
    1、斯多葛学派倡导一种“克欲求善”,“返回内心”,过“不动心的生活”的厌世主义哲学;
    2、斯多葛学派提出“众生平等”的观点受到被征服的希腊社会中下层人们的欢迎与理解;
    3、斯多葛学派提出的自然法思想,肯定了法律的存在与人们听从国家法律指挥的客观必然性;
    二、影响
    1、斯多葛主义为动荡战乱时代的人们在思想上厘定了行动指挥,打破超越了古希腊时期城邦文化的狭隘性,拓宽了人们的视野;
    2、斯多葛主义促进了罗马法观念的形成;
    3、斯多葛学派对于公民法治观念的弘扬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试分析欧阳修的书学思想以及他对宋四家的影响。

    正确答案: 欧阳修以振兴书学为已任,凡周汉以降,金石遗文、断编残简,掇拾异同,编成《集古录》,这部著作开我国金石学先河,是学术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他呼吁全社会都能用书法用功,振兴书学。身体力行,单日学草书,双日学真书,真书兼行,十年不倦,以使自己的书法实践和认识水平不断提高。正是因为他编写《集古录》,得以拓宽眼界,逐步获得真理所致。他阐述书学当通过个别,寻求共性,一旦把握共性,则可达到一通百通。即遗貌取神,又说学书不必倦于笔砚,多阅古墨迹,求其用意,所得宜多,指出书学不能死学,而要活用,此乃得意忘形也。
    他还进一步认为:学书当自成一家之体,其模仿他人,谓之奴书。这些见解不仅改变了自己,还深深地影响了一代人。在习书上如何取法,如何继承和创新,他还有极其精僻的论断,羲献笔法相去甚远,学书没有定法。这些重要的论断,是尚意书风的理论先导,为苏轼、黄庭坚、米芾等尚意书家的出现提供了契机。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判断题
    宋初的“北宋四大家”是王安石、苏轼、黄庭坚、欧阳修。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试评述儒家思想对我国教育思想传统的影响。

    正确答案:
    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战线空前活跃,私学的兴起和养士之风盛行,直接推动了各种学派的发展,形成了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局面,学术文化空前繁荣,儒家思想是其中影响最大并且与教育关系最密切的学说之一。
    儒家思想、儒家文化虽然并不等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全部,但确实最能代表中国传统文化,而中国的传统教育则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形成与西方截然不同的儒家教育思想,这种教育思想也对中国的现代化教育有重要的影响。儒家思想对我国教育思想传统的影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高度重视教育
    儒家文化的道德伦理性,决定了教育在儒家文化中具有极其特殊的地位,教育对中国人的意义和价值,远远超出了功利性的范围。对个人而言,教育具有使一个人安身立命、被社会容纳、体现自己人生目的的价值;对家族而言,教育具有荫泽后代,荣耀门楣的意义;对社会而言,教育具有使社会保持秩序与发展的作用;对国家而言,具有保江山,稳天下的功能。儒家文化正是始于教育,并通过教育的中介作用,来为个人、家庭、社会、国家、民族的延续服务的。
    (2)重世俗而轻神性
    重世俗而轻神性是中国古代教育理念的一个重要特质,也是东西方教育思想从起源处即表现出来的思维方法上的第一个重大差异。中国教育思想传统注重在现实的社会中培养人,又主张通过培养具有人伦精神的人为社会的政治、经济生活服务,而不以超然处世的目的为教育的宗旨,表现出一种积极入世的精神。这种积极入世的精神,使人们在生活中能够忍辱负重,顽强生存,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强烈的生存意识与生活能力。
    (3)重道德而轻功利
    儒家是中国历史上最注重道德的学派,中国古代教育理念所表现出来的重道德而轻功利的价值观,表现在教育实践上,就是崇尚教育的伦理价值而贬低教育的实用价值。这也是中国长期以来重道德而轻功利的教育经济思想的原因所在,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动作用。
    (4)重政务而轻自然
    中国古代教育理念中这种重政务而轻自然的特质具有明显的两重性格,从积极方面讲,它鼓励人们介入社会的政治生活,使中国的知识分子具有很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在国家的生死存亡的关头能不畏缩退避,慷慨就义。从消极方面讲,由于过分强调了教育所具有的治国安邦、教化人民的政治作用,虽然在形式上抬高了教育的地位,但实际上却导致了教育功能的“狭窄化”,从而限制了古代自然科学的发展,限制了生产技术的进步,也限制了自然科学与生产技术的教育。
    (5)重和谐而轻竞争
    和谐是中国文化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中国古代儒家教育思想也贯穿着和谐的精神。重和谐而轻竞争的价值取向,也对中国古代的儒家教育方式、方法产生了一定影响,形成了注重自我教育和道德反省的传统。如孔子就把能否自觉反省自己作为区别君子与小人的标志。孟子则把自我教育与道德反省称为“求放心”,认为做学问的要旨就是不要舍弃义的必由之路,放失“仁”的固有善心,反求诸自身,恢复自然的善德。这种自我教育与道德反省的方法,被宋明理学家发展为体系化、程序化的教条如“存养”“省察”“慎独”等,形成了中国古代儒家教育理念的内向化的特点。
    (6)重整体而轻个体
    中华民族重视人伦道德、重和谐中庸、重世俗政务的价值取向,也决定了其教育理念的整体倾向。儒家教育的理念将国家、民族、家族、家庭的利益放在前面,而将个人利益放于末尾,非常强调整体性。
    重整体而轻个体的价值取向,对于教育人民讲求国家与民族的整体利益,强化民族的凝聚力,以及培养学生的整体系统思维能力,具有一定积极意义,但也在某种程度上激发了家长主义、主权主义,甚至专制主义,压抑、约束了人的个性与能动性。这种价值取向既能塑造出虚怀若谷、尊敬师长、热爱集体的高尚品质,也可能会培养出谨小慎微、阳奉阴违、自卑自抑的消极的人格特征。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