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usouti.com
更多“从考古发现探讨稻作农业起源的地区? ”相关问题
  • 第1题:

    推翻了中国古代农业以中原地区为核心、南方没有农业起源发展的事件是()

    • A、跨湖桥遗址的人工变异稻发现
    • B、长三角地区农业发达的证明
    • C、湖南玉蟾岩最早稻谷的发现
    • D、河姆渡遗址的发掘

    正确答案:D

  • 第2题:

    我国首个世界农业文化遗产是()。

    • A、青田稻鱼共生系统
    • B、红河州哈尼梯田稻作系统
    • C、万年的稻作文化系统

    正确答案:A

  • 第3题:

    距今6000多年的()“稻人”,从井汲水踏阶由井中取水灌田。这是首次发现的原始稻作农业较为完整的灌溉设施。

    • A、河姆渡
    • B、草鞋山
    • C、良渚
    • D、龙山

    正确答案:B

  • 第4题:

    经考古发现,长城北部很多地区在新石器时代属于农耕地区。


    正确答案:正确

  • 第5题:

    从考古发现探讨稻作农业起源的地区?


    正确答案: 从考古发现探讨稻作农业起源,是中国考古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目前考古发现证明,栽培稻最早发生在公元前一万二三千年,那时的最佳边缘就在长江流域偏南的地方。
    从稻作农业的发生发展到以稻谷为主要粮食作物,从稻作农业起源中心扩大到与现在分布相近的地区,其间经历了很长的过程,可以分为几个明显的阶段:
    (1)萌芽期:相当于中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早期,绝对年代大约在公元前13000-前7000年间。属于这一时期的遗址有玉蟾岩、仙人洞、吊桶环三处,可见长江中下游确为稻作起源地。
    (2)确立期:相当于新石器时代中期,约为公元前7000-前5000年。这个时期的稻作农业已得到初步发展,分布区有所扩大,并且明显的向北推进,河南裴李岗文化及陕西老官台文化的南部边缘开始种稻,中心区则在长江中游的彭头山文化和城背溪文化范围内。
    (3)发展期:相当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约为公元前5000-前3000年。这是稻作农业的分布范围进一步扩大,主要分布区在长江中下游。至今发现有稻谷遗存的地点约有60处,其中长江中下游约有50处,诸如浙江余姚河姆渡、湖南澧县城头山、和湖北江陵阴湘城,其中在江苏吴县草鞋山和湖南澧县城头山还发现了公元前四千多年前的稻田,其余在黄淮流域。如此则说明,一个以稻米生产为主的农业体系已经初步形成。
    (4)兴盛期:相当于铜石并用时代,约为公元前3000-前2000年。此时稻作农业分布区域进一步扩大,但仍以长江中下游为主,共发现遗存70余处,其中长江中下游约60处,其余在黄淮流域、四川成都平原和广东北部。
    (5)远播期:相当于青铜时代早中期,约为公元前2000-前1000年。中国稻作农业在核心地区继续发展,同时向东南、西南和东北传播,东南到达福建、台湾,西南到达云南,东北则通过辽宁传播到朝鲜半岛和日本,已经接近于现代稻作农业分布的格局。

  • 第6题:

    中国历史上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分区域性。在长江流域普遍为:()

    • A、旱作与稻作相结合
    • B、灌溉农业
    • C、旱作
    • D、稻作

    正确答案:D

  • 第7题:

    简述中国稻作农业未在岭南形成的原因


    正确答案:(1)岭南釉稻自然生长,四季不缺;
    (2)岭南原始居民没有改良釉稻品种之必要;
    (3)与上述两点相反的长江中下游在提高产量的要求下,釉稻才得以改良,从而形成了中国稻作农业。

  • 第8题:

    简述稻作农业的起源。


    正确答案: 秦岭淮河以南。地下水位浅。稻成为此地区最重要的农作物。江西万年仙人洞、吊桶环,湖南道县玉蟾岩,距今10000年。湖南澧县彭头山文化,在烧土中发现一部分稻的压痕和碳化稻。河姆渡遗址、屈家岭文化。仰韶遗址发现稻遗存。大河村遗址、案板遗址,稻向中原地区扩散。稻有两种:亚洲稻和非洲稻,而亚洲稻更重要。1921,仰韶发现的稻为中国首次考古稻遗存发现。到1993年底,全国共发现稻作农业遗存140多处。中国长江中下游一带,是亚洲的起源于演化中心。

  • 第9题:

    单选题
    我国首个世界农业文化遗产是()。
    A

    青田稻鱼共生系统

    B

    红河州哈尼梯田稻作系统

    C

    万年的稻作文化系统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四川地区的考古发现有哪些?

    正确答案: 1、自贡地区的恐龙化石。
    以其数目巨大、种类繁多、埋藏集中和保存完整而在世界同时期恐龙化石中首屈一指。
    2、古蜀文明。
    三星堆文明以迥然不同于同时期中原文明的特色,印证了关于中华民族起源的“满天星斗说”。成都金沙遗址与三星堆文明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另成都商业街船棺;成都平原的几个古城遗址:新津宝墩古城、都江堰芒城、温江鱼凫城、郫县三道堰古城和崇州双河古城等。。这些对探索长江上游古代文明的起源、繁荣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说明长江上游也是中华古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3、汉代画像砖。
    只在四川地区有出土,集中分布在成都平原上。是一种刻有图画的基砖,多从汉代墓葬发掘而出,以东汉墓最多,图画内容除宗教和民间传说外,大量反映墓主人生前日常生活的画面,如经营农副业、手工业与商业的情形及日常起居、讲经、出行、宴乐活动,与墓主有关的建筑、环境、社会风俗以及神话传说等。墓主人的身份涵盖了从士大夫到普通老百姓的各个阶层,这些画像砖也就成了广泛研究汉代文化的珍贵资料,为研究汉朝的四川社会面貌及造型艺术提供了重要依据。
    4、东汉崖墓。
    汉代的墓葬形式之一,以东汉崖墓为主,这是在山崖或岩层中开凿洞穴形成的墓室葬,然后将棺材、随葬品等放入洞中,墓制的结构完全模仿现实生活中的房屋,俗称“蛮洞”。流行于成都、乐山至重庆一带。有的在墓壁上刻墓表,在墓门、墓壁以及石棺刻画像和图案,题材与画像砖墓相似。汉代崖墓从东汉前期开始,一直延续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体现出浓厚的四川地域特色。现崖墓主要有乐山麻浩崖墓、三台郪江崖墓、彭山江口崖墓群等。
    5、阙。
    “阙”是汉代官吏为显示自己的官爵和地位而修建的一种纪念碑。根据汉朝规定,官爵二千石以上的官吏,才可以生前在门前立阙观,死后在墓前立墓阙。阙是塔楼状建筑,置于道路两旁作为宫殿、坛庙、关隘、官署、陵墓等入口的标志。外观大体分为阙座、阙身与阙顶三部分。阙身依数量有单出、双出与三出(仅天子可用三出)。阙顶有一、二、三层之别,檐下多以斜撑或斗拱支承,又是重点装饰所在。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单选题
    推翻了中国古代农业以中原地区为核心、南方没有农业起源发展的事件是()
    A

    跨湖桥遗址的人工变异稻发现

    B

    长三角地区农业发达的证明

    C

    湖南玉蟾岩最早稻谷的发现

    D

    河姆渡遗址的发掘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单选题
    高青陈庄遗址是近年山东地区周代考古的重大发现,它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发现。
    A

    2008

    B

    2009

    C

    2010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高青陈庄遗址是近年山东地区周代考古的重大发现,它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发现。

    • A、2008
    • B、2009
    • C、2010

    正确答案:B

  • 第14题:

    四川地区的考古发现有哪些?


    正确答案: 1、自贡地区的恐龙化石。
    以其数目巨大、种类繁多、埋藏集中和保存完整而在世界同时期恐龙化石中首屈一指。
    2、古蜀文明。
    三星堆文明以迥然不同于同时期中原文明的特色,印证了关于中华民族起源的“满天星斗说”。成都金沙遗址与三星堆文明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另成都商业街船棺;成都平原的几个古城遗址:新津宝墩古城、都江堰芒城、温江鱼凫城、郫县三道堰古城和崇州双河古城等。。这些对探索长江上游古代文明的起源、繁荣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说明长江上游也是中华古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3、汉代画像砖。
    只在四川地区有出土,集中分布在成都平原上。是一种刻有图画的基砖,多从汉代墓葬发掘而出,以东汉墓最多,图画内容除宗教和民间传说外,大量反映墓主人生前日常生活的画面,如经营农副业、手工业与商业的情形及日常起居、讲经、出行、宴乐活动,与墓主有关的建筑、环境、社会风俗以及神话传说等。墓主人的身份涵盖了从士大夫到普通老百姓的各个阶层,这些画像砖也就成了广泛研究汉代文化的珍贵资料,为研究汉朝的四川社会面貌及造型艺术提供了重要依据。
    4、东汉崖墓。
    汉代的墓葬形式之一,以东汉崖墓为主,这是在山崖或岩层中开凿洞穴形成的墓室葬,然后将棺材、随葬品等放入洞中,墓制的结构完全模仿现实生活中的房屋,俗称“蛮洞”。流行于成都、乐山至重庆一带。有的在墓壁上刻墓表,在墓门、墓壁以及石棺刻画像和图案,题材与画像砖墓相似。汉代崖墓从东汉前期开始,一直延续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体现出浓厚的四川地域特色。现崖墓主要有乐山麻浩崖墓、三台郪江崖墓、彭山江口崖墓群等。
    5、阙。
    “阙”是汉代官吏为显示自己的官爵和地位而修建的一种纪念碑。根据汉朝规定,官爵二千石以上的官吏,才可以生前在门前立阙观,死后在墓前立墓阙。阙是塔楼状建筑,置于道路两旁作为宫殿、坛庙、关隘、官署、陵墓等入口的标志。外观大体分为阙座、阙身与阙顶三部分。阙身依数量有单出、双出与三出(仅天子可用三出)。阙顶有一、二、三层之别,檐下多以斜撑或斗拱支承,又是重点装饰所在。

  • 第15题:

    位于金华浦江的上山文化遗址出土了稻米遗存,被认为是迄今为止发现的长江下游地区最早的稻作遗存。


    正确答案:正确

  • 第16题:

    据考古发现分析中国早期铜器的起源。


    正确答案: 中国的青铜器出现于史前时期,繁盛于夏商周时期。冶铜术的发明,是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最重要技术成果之一。目前已发现的最早的铜器或与制造铜器有关的遗迹、遗物,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的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甘肃、青海等省的仰韶和龙山时代诸文化中。

  • 第17题:

    简述埃及以外的非洲地区的考古发现。


    正确答案: 埃及以外的非洲地区曾被看作“黑暗大陆”,没有什么古代文化可言。20世纪30年代以来在南非和东非发现了南方古猿的化石,1960年以后,在肯尼亚发现了早于直立人的能人化石。因此学术界认为东非可能是人类最初的摇篮。

  • 第18题:

    近年河南省发掘的9000年前贾湖文化遗址中,发掘出我国最早的碳化稻米及石磨盘、磨棒、石铲等实物资料,这表明()

    • A、我国农业起源于本地区
    • B、当时南方的稻作推广到中原,改变北粟南稻格局
    • C、当时本地先民生产生活比较先进
    • D、中原地区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

    正确答案:C

  • 第19题:

    近日,中国考古学家首次组建的现代人类起源考古队飞赴(),进行为期近50天的考古发掘,寻找现代人起源的关键证据,探索人类起源奥秘。这是中国考古团队首次奔赴非洲,具有里程碑意义,标志着中国已成为在非洲探索人类起源“国际考古俱乐部”的一员。

    • A、埃及
    • B、肯尼亚
    • C、刚果
    • D、利比亚

    正确答案:B

  • 第20题:

    问答题
    简述中国稻作农业未在岭南形成的原因

    正确答案: (1)岭南釉稻自然生长,四季不缺;
    (2)岭南原始居民没有改良釉稻品种之必要;
    (3)与上述两点相反的长江中下游在提高产量的要求下,釉稻才得以改良,从而形成了中国稻作农业。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从考古发现探讨稻作农业起源的地区?

    正确答案: 从考古发现探讨稻作农业起源,是中国考古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目前考古发现证明,栽培稻最早发生在公元前一万二三千年,那时的最佳边缘就在长江流域偏南的地方。从稻作农业的发生发展到以稻谷为主要粮食作物,从稻作农业起源中心扩大到与现在分布相近的地区,其间经历了很长的过程,可以分为几个明显的阶段:
    (1)萌芽期:相当于中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早期,绝对年代大约在公元前13000-前7000年间。属于这一时期的遗址有玉蟾岩、仙人洞、吊桶环三处,可见长江中下游确为稻作起源地。
    (2)确立期:相当于新石器时代中期,约为公元前7000-前5000年。这个时期的稻作农业已得到初步发展,分布区有所扩大,并且明显的向北推进,河南裴李岗文化及陕西老官台文化的南部边缘开始种稻,中心区则在长江中游的彭头山文化和城背溪文化范围内。
    (3)发展期:相当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约为公元前5000-前3000年。这是稻作农业的分布范围进一步扩大,主要分布区在长江中下游。至今发现有稻谷遗存的地点约有60处,其中长江中下游约有50处,诸如浙江余姚河姆渡、湖南澧县城头山、和湖北江陵阴湘城,其中在江苏吴县草鞋山和湖南澧县城头山还发现了公元前四千多年前的稻田,其余在黄淮流域。如此则说明,一个以稻米生产为主的农业体系已经初步形成。
    (4)兴盛期:相当于铜石并用时代,约为公元前3000-前2000年。此时稻作农业分布区域进一步扩大,但仍以长江中下游为主,共发现遗存70余处,其中长江中下游约60处,其余在黄淮流域、四川成都平原和广东北部。
    (5)远播期:相当于青铜时代早中期,约为公元前2000-前1000年。中国稻作农业在核心地区继续发展,同时向东南、西南和东北传播,东南到达福建、台湾,西南到达云南,东北则通过辽宁传播到朝鲜半岛和日本,已经接近于现代稻作农业分布的格局。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单选题
    ()发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稻作农业痕迹——稻作和谷粒。
    A

    马家浜文化

    B

    薛家岗文化

    C

    河姆渡文化

    D

    彭头山文化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单选题
    近年河南省发掘的9000年前贾湖文化遗址中,发掘出我国最早的碳化稻米及石磨盘、磨棒、石铲等实物资料,这表明()
    A

    我国农业起源于本地区

    B

    当时南方的稻作推广到中原,改变北粟南稻格局

    C

    当时本地先民生产生活比较先进

    D

    中原地区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4题:

    填空题
    中国考古目前发现最多,研究最充分的地区().

    正确答案: 陕晋豫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