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usouti.com
更多“简述历史时期中国人口分布的变迁。 ”相关问题
  • 第1题:

    中国历史时期人口分布的界限是淮河、秦岭、太行山这条线。


    正确答案:错误

  • 第2题:

    简述历史时期中国边疆演变的历史。


    正确答案: 纵观中国边疆(边域)演变的历史,我认为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从小到大的疆域拓展时期(上升时期)从时间上讲,主要是从华夏文明诞生开始,结束于清后期乾隆,道光年间,基本上截止于鸦战之前。
    从大到小的损疆失地时期(沉沦、下降时期)
    从时间上讲,开始于鸦片战争,结束于新中国成立之前(应为之初)。
    巩固时期或中兴时期,即(实现)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时期。从新中国建立开始至今。

  • 第3题:

    简述中国人口分布—胡焕庸线。


    正确答案: 我国人口分布最显著的特点是东南半壁人口高度密集(为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之一),西北半壁人口分布极为稀疏。著名人口地理学家胡焕庸在《中国人口之分布》一文中对此进行了最早的论述,提出了自黑龙江的瑷珲(今黑河市)到云南腾冲为止的我国人口地理分界线。我国人口分布的第二个特点是人口明显地集中于沿海,越往内地人口越稀疏。我国人口分布的第三个特点是人口的低地指向性,即人口垂直方向上的不平衡。

  • 第4题:

    历史时期的气候变迁


    正确答案: 人类有文字记载以来的气候变化称历史时期的气候变迁,对这一时期气候变化的研究主要是根据考古学、物候学、文献方志的分析方法和树木年轮的分析方法进行的。

  • 第5题:

    判断题
    中国历史时期人口分布的界限是淮河、秦岭、太行山这条线。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6题:

    问答题
    简述中国人口分布—胡焕庸线。

    正确答案: 我国人口分布最显著的特点是东南半壁人口高度密集(为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之一),西北半壁人口分布极为稀疏。著名人口地理学家胡焕庸在《中国人口之分布》一文中对此进行了最早的论述,提出了自黑龙江的瑷珲(今黑河市)到云南腾冲为止的我国人口地理分界线。我国人口分布的第二个特点是人口明显地集中于沿海,越往内地人口越稀疏。我国人口分布的第三个特点是人口的低地指向性,即人口垂直方向上的不平衡。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7题:

    单选题
    气候变迁对中国古代人口分布和迁移的影响是()
    A

    黄河流域人口大增

    B

    人口向边疆地区迁移

    C

    人口向南方迁移

    D

    人口向山区迁移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问答题
    简述历史时期中国人口分布的变迁。

    正确答案: (1)演变趋势:中国在不同历史时期人口的空间分布变化较大,从大的方面来讲,主要体现为南与北的不同变迁,东与西的不断推移,具体讲:南与北的关系,历史时期的人口分布表现为由北多南少(北重南轻)到北少南多(北轻南重)的转变。东与西的关系,历史时期人口分在东西方向性,虽然表现为东西互动,但更主要表现为自西向东的转移,这里,西与东的概念中,东部是指受海洋影响较大的东部季风区,其它称为西。
    (2)形成这种趋势的原因当然,决定人口密度分布的社会或人文因素很多,如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方面都有,但这里更重要的,或者具有决定作用的是经济发展因素。政治因素,对于人口密度分布的作用,在社会发展初期作用明显(甚至明迁都北京时仍能看到)但是愈到后期作用便日趋淡化了,影响与作用日趋减弱。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简述历史时期中国边疆演变的历史。

    正确答案: 纵观中国边疆(边域)演变的历史,我认为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从小到大的疆域拓展时期(上升时期)从时间上讲,主要是从华夏文明诞生开始,结束于清后期乾隆,道光年间,基本上截止于鸦战之前。
    从大到小的损疆失地时期(沉沦、下降时期)
    从时间上讲,开始于鸦片战争,结束于新中国成立之前(应为之初)。
    巩固时期或中兴时期,即(实现)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时期。从新中国建立开始至今。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简述世界及中国人口分布的特点。

    正确答案: 全球人口分布特点中国人口分布特点
    a)世界人口分布极不平衡1.东南地区人口稠密,西北地区人口稀少
    b)四大人口稠密区2.人口明显地集中于沿海,越往内地人口越稀疏
    c)小面积人口稠密区和人口稀疏区3.我国人口具有明显低地指向性特点,即人口垂直方向上的分布不平衡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我国的沙漠在人类文化历史时期内存在哪两大变迁过程?你知道哪些变迁的证据?

    正确答案: 7000~8000年前至今存在着两大变迁过程:
    (1)中全新世(前8000~3000年)沙漠缩小:气候温暖湿润,为冰后期的适宜期。气温比现在高2-3℃。毛乌素沙区湖泊发育,泥炭层厚达2-3米,为湿润草原地带;沙丘被固定,流沙经历成壤(黑垆土)过程(有的多达3层);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东部也普遍固定。
    (2)晚全新世(近3000年以来)沙漠扩大,沙漠化过程加剧。近3000年以来,沙漠扩大,沙漠化发生。长城、古城的废墟为见证:榆林东北的古城滩为西汉时代龟兹的遗址,并以“水草丰美、土宜畜牧”而著名。白城子(统万城),5世纪时曾为“临广泽而带清流”的赫连夏王朝的都城。9世纪时出现“飞沙为堆,高及城堞”的记载,10世纪时已深在沙漠之中。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名词解释题
    历史时期的气候变迁

    正确答案: 人类有文字记载以来的气候变化称历史时期的气候变迁,对这一时期气候变化的研究主要是根据考古学、物候学、文献方志的分析方法和树木年轮的分析方法进行的。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简述历史时期中国沙漠化演变的趋势。


    正确答案: 我国历史时期的沙漠化趋势总的来看是越来越严重,其趋势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即草原地区的荒漠化加快;荒漠地区的沙漠扩大。
    (1)草原地区的沙漠(又称历史时期形成的沙漠)主要是呼伦贝尔沙地,科尔沁沙地,毛乌素沙地,乌兰布和沙漠等,这些沙漠或沙地多是在历史时期形成,也就是说,它们大多是由于人为的因素导致了草原地区的沙漠化在不断加快。
    (2)、荒漠地区的沙漠(又称地质时期形成的沙漠)主要是指塔克拉玛干沙漠、河西走廊沙漠、腾格里沙漠、柴达木盆地沙漠、巴丹吉林沙漠、库姆塔格沙漠。这里的沙漠大多形成于地质时期,多由于自然因素所致,因为它们所在地区大多为干旱,至少是半干旱地区,降雨量少,而蒸发量多。

  • 第14题:

    简述中国近5000年来气候变迁的总的趋势。


    正确答案: 从我国温暖和寒冷气候交替变迁情况来看,历史时期气候波动总的趋势是:温暖时期一个比一个短,温暖程度一个比一个低。从生物分布的变化上可以反映出这个趋势。
    一、全新世大暖期,又称大西洋期,即距今8000年至5000年左右的温暖期,为冰后期的最适期。
    二、约公元前3000—公元前1100年的温暖时期。
    三、公元前1100年—公元前8世纪中叶的西周时期,气温有所下降,是中国我国气候在长达几百年的第一温暖期之后,进入了第一个短暂的寒冷期。
    四、春秋、战国、秦、西汉时期〔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初〕,我国气候又转入第二个温暖期。气温比现在要高1.5℃左右。
    五、从公元初年到公元600年东汉、三国到六朝时代,我国气候又转入第二个寒冷期,气温比现在要低1~2℃左右。
    六、从公元600年到1000年的隋、唐到北宋初期,我国气候又进入第三个温暖期,气温比现在要高1℃左右。
    七、从公元1000年到1200年的两宋时期,我国气候又转向第三个寒冷期。
    八、从公元1200年到1300年的南宋中期到元代中期,我国气候又进入第四个温暖期。
    九、从公元1400年—1900年的寒冷时期
    十、公元1900年以来的气候波动时期。(第一在时间上,大致以四十年代为界,划分为前后两个阶段。从十九世纪末期开始,到二十世纪的四十年代,是世界性的气候增暖时期,在这个时期,气温总的趋势是升高的。第二是在地区上,高纬地区的气候变化比中、低纬地区明显)

  • 第15题:

    质心量测可用于()

    • A、缓冲区分析
    • B、人口变迁分析
    • C、人口预测
    • D、人口分布

    正确答案:D

  • 第16题:

    根据中国人口分布的规律和成因,论证中国人口分布的合理性。


    正确答案: 中国人口分布的规律和成因:
    我国人口分布一般东部沿海地区多,西部内陆地区少,地理上主要以黑龙江漠河与云南腾冲连线为分界线,东南多,西北少,有由东南到西北方向随海高度的增加人口密度呈阶梯递减的趋势,而这种趋势还正在加强。
    自然原因: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地形上东部以平原为主,有漫长的海岸线,西部以山地为主,西部地区大多为高原、荒漠,土地可垦殖率低,而且远离沿海,在经济的全球组织中处于边缘腹地的地位,所以西部地区人口承载力比中东部地区低得多。
    社会经济原因:历史上,自宋朝以来,中国的经济重心逐渐由西部向东部转移,由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转移,良好的自然环境推动了经济发展,近代以来,东部地区便利的交通为其发展与交流提供了极其便利的条件,为东部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基础,改革开放以来,东部良好的基础使东部成为经济发展的重心,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人口的流动,西部地区尽管人口密度比中东部低很多,但西部地区人口对环境的相对压力已经大于中东部地区。西部地区的人口生理密度(以每公顷耕地面积计算的人口密度)已高于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的人口经济密度(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所负担的人口)不仅高于中部地区,而且高于东部地区,比东部地区高出的幅度达50%以上。
    中国人口分布的合理性:中国人口分布依然不均衡,突出的特点是在土地载体上的分布东密西疏,人口在土地和经济载体上呈现逆向分布。中国人口分布的这一稳定的宏观格局是由生态系统承载力的空间差异和经济空间组织的空间不均衡性决定的。目前,东部人口密集,但是人口承载状况还是比较合理的,而且还有相当的人口承载潜力,但是上海的人口规模太大,不仅仅对土地的压力很大,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超出了其经济承载能力;中部人口规模大,西部人口稀疏,但对这两个经济地带现有经济状况而言,人口规模仍然是过大的,当务之急是要加快经济发展,从而舒缓人口对土地载体的压力。

  • 第17题:

    问答题
    简述历史时期中国行政区划演变的趋势

    正确答案: 1、先秦时期的地方和周边控制
    2、秦汉两晋南北朝时期——州郡时期
    3、隋唐五代两宋时期——道路时期(道(路)州县三级制)
    4、元明清民国时期——行省时期(省州县三级制)从先秦萌芽到秦汉的确立及到后期的发展演变。从郡县二级制发展到后期道路制,行省制三个阶段。现在是省—县—乡三级制。总的来看,历代行政区划主要是第一级政区的变化很大先秦时期的地方和周边控制
    (1)夏商西周的诸侯方国
    九州说(非真实的)
    畿服制
    分封制
    (2)郡县的起源
    郡晚县早
    秦汉两晋南北朝时期——州郡时期州制的产生:西汉产生,初期无治所,巡行所部。东汉末年,正式形成郡以上的一级行政区划,郡县二级制转化为州郡县三级制。(东汉末年,政治衰微,王室多故,益州刘焉建议各州选清名重臣,以为牧伯,镇安方夏。灵帝中平五年,正式确定“州”为中央与郡、国之间的一级行政政权,正式把“刺史”改作“州牧”。“刺”与“牧”虽一字之差,而实质却发生极大变化。)
    隋唐五代两宋时期——道路时期(道(路)州县三级制)
    元明清民国时期——行省时期(省州县三级制)
    民国时期的行政区划(初期北洋政府在地方设省道县三级制(1913年以后)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废除道,实行省县二级制,中国行政区划演变主要是表现在一级政区的变化上,而影响行政区划演变的主要因素有:自然环境,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文化发展(独特的文化区域,独特的民族聚居区)。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8题:

    单选题
    质心量测可用于()
    A

    缓冲区分析

    B

    人口变迁分析

    C

    人口预测

    D

    人口分布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9题:

    问答题
    简述中国植被变迁趋势?

    正确答案: (一)在地带性总体格局不变的条件下,植被呈现不同程度的地域性变化。由于地带性因素的影响,历史时期植被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十分明显,即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际,呈现森林—草原—荒漠依次过渡的景观,从北至南,森林依次演变为寒温带针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热带雨林。
    (二)在历史时期发展过程中各地由于自然条件的变化,特别是人为活动的影响,其植被类型也随着不断发展和变迁。总的趋势是栽培植被的不断扩展和天然植被的逐渐缩小。
    (三)生物分布界线的推移,历史时期以来,我国气候曾经发生过多次波动,随之气候位置也出现相应的南北摆动,这必然会影响到动植物分布界线和农作物的种植制度。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简述历史时期中国沙漠化演变的趋势。

    正确答案: 我国历史时期的沙漠化趋势总的来看是越来越严重,其趋势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即草原地区的荒漠化加快;荒漠地区的沙漠扩大。
    (1)草原地区的沙漠(又称历史时期形成的沙漠)主要是呼伦贝尔沙地,科尔沁沙地,毛乌素沙地,乌兰布和沙漠等,这些沙漠或沙地多是在历史时期形成,也就是说,它们大多是由于人为的因素导致了草原地区的沙漠化在不断加快。
    (2)、荒漠地区的沙漠(又称地质时期形成的沙漠)主要是指塔克拉玛干沙漠、河西走廊沙漠、腾格里沙漠、柴达木盆地沙漠、巴丹吉林沙漠、库姆塔格沙漠。这里的沙漠大多形成于地质时期,多由于自然因素所致,因为它们所在地区大多为干旱,至少是半干旱地区,降雨量少,而蒸发量多。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简述历史时期中国海岸演变的趋势。

    正确答案: 中国的基岩海岸有变化,但总的看来变化并不太大,变化大的主要是低(平原)海岸。低海岸的变化与河流的来沙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它使中国几千年来低海岸发生了大量变化,而且我们也可结合天津、上海的成陆以及珠江三角洲的演变讲述其变化。
    辽河三角洲与营口变迁:苏北海岸推移与盐城的变迁珠江三角洲:原为一浅海湾,成陆已有1万多年历史,而广州正处在这三角洲上,距今5000年左右,珠江溺谷型海湾已经形成。
    渤海湾:主要是受黄河,滦河口的影响,过去黄河在此流入渤海,一般入海口往往发育成三角洲,海岸线外伸为泥质海岸,而黄河改道后,往往又演变为侵蚀性海岸。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简述中国人口分布的三个特点。

    正确答案: (1)东南半壁人口高度密集,西北半壁人口分面极为稀疏;
    (2)人口明显集中于沿海,越往内地人口越稀疏;
    (3)人口的低地指向性。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简述中国生育保险制度及其变迁。

    正确答案: (1)新中国初期生育保险我国生育保险制度在新中国建国初期就已经建立,主要体现在新中国第一部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
    (2)“社会主义改造”与“文化革命”时期生育保险1969年2月,财政部颁发的《关于国营企业财务工作中几项制度的改革意见(草稿)》规定:“国营企业一律停止提取工会经费和劳动保险金”,“企业的退休职工、长期病号工资和其他劳保开支,改在企业营业外列支。”从此,我国社会保险的统筹制度中断了,生育保险制度随之也发生了变化
    (3)经济转轨时期的生育保险20世纪70年代末,企业用人制度和用工制度的改革也已经有了新的气象,但是生育保险成本依然由企业各自负担。为避免更多的“性别亏损”,追求利润最大化,企业或者减少使用女工,或者在落实企业生育保险规定时打折扣,妇女公平就业的权利因此而受到损害。变“企业生育保险”为“社会生育保险”、生育保险基金社会统筹,就成了我国生育保险制度改革的方向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