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usouti.com
更多“为什么说历史相对主义的史学认识论难免陷于谬误? ”相关问题
  • 第1题:

    实践唯物主义的史学认识论如何克服历史客观主义和历史相对主义的史学认识论的偏颇?


    参考答案:

    “实践唯物主义”在史学本体论上的含义在于,突出物质实践活动在唯物史观原理体系中的首要地位,强调人们的物质实践活动和实践能力的增长决定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和进程。它在史学认识论上的含义在于,强调他们主张的新唯物主义同旧唯物主义的一个本质区别是,它不像后者那样认为外部感性世界决定人的意识,而是认为人们自身的生活实践决定人们的意识。这样,它既克服了历史客观主义的偏颇,也克服了历史相对主义的偏颇。因为它:
    第一,肯定过去发生过的历史事件和过程是独立于历史研究者主观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不论你是否认识了它,也不论你怎样认识它,它都始终以自己的本来面目存在着;
    第二,认为过去发生过的历史过程是一个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有规律的运动过程,是人类通过自身的物质生产活动和与之相应的经济、社会、政治和精神等各个领域的实践活动,不断发展着自身的物质和精神生产的实践能力,从而推动着人类社会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有规律的运动过程;
    第三,它认为客观存在的历史事实和人类社会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客观历史过程的真相,是能够被研究者逐步认识清楚的。这是因为:(1)过去的历史情景虽然已经一去不复返,但历史是现实社会的前身,现实社会是历史的延伸,而且这个延伸体的运动规律与它的前身的运动规律在其根本方面是一致的,因此,研究者通过对现实生活中的历史延伸体的了解,就为追溯它的原形的运动过程提供了基本的指导线索;(2)在历史上生活过的人们和发生过的事件、现象虽然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但他们留下了多种遗物、遗迹和口头或文字资料。虽然它们是互不联系地、零落散乱地存在着,但只要通过对历史延伸体的运动规律的认识而形成了对它的前身的运动规律的一个正确的认识框架,也就是一个基本上符合实际的社会历史观,就能从那些零落散乱、互不联系的史料、史迹中洞悉到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从而逐步接近以至恢复历史事实和历史过程的本来面目。


  • 第2题:

    为什么说老子的认识论是神秘主义的认识论。


    正确答案: 1)认识对象神秘。老子把“道”作为认识对象。他区分了“为学”和“为道”,把“为学”和“为道”割裂并对立起来。老子认为,“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也就是说,追求事物的具体知识是要一天天增加的,但人要认识作为世界本体的道,只是要一天天的减少,少之又少,以至于达到无为才能认识道。
    2)认识方法神秘。
    A.为道日损,否定“为学”,要减免外部知识的学最后达到无为。老子认为认识道,就要对具体事物的知识越少越好,他甚至主张“绝学无忧”“绝圣弃智”。
    B.老子否定感性认识,否认实践知识,主张少私寡欲。老子根本反对去认识客观世界的具体事物,更反对用感官去接触客观事物,干脆取消感官认识你。他认为要认识道,完全不需要感性认识。
    C.提出涤除玄览、致虚守静。涤除玄览指要人把内心打扫的干干净净,不受一点外来干扰,像一面最清澈的镜子,不沾一点灰尘,这样才能理解“道”的真谛,把握道。致虚守静只要想认识道,应使内心清静,虚静达于极点,进入一种不思不想,无欲的境界后,才能看清道。

  • 第3题:

    试述历史学本体论、方法论和认识论的关系,并解释本体论决定方法论和认识论的原理。


    正确答案: 历史学本体论、方法论和认识论共同构成了历史学的理论体系。这三个部分互相联系,构成一个整体,其中以社会历史观为核心的史学本体论在整个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研究者持有什么样的本体论,就会相应持有什么样的方法论和认识论。历史学本体论直接主导着方法论。我们这里说的方法论,不是指史料考证或统计分析之类的纯粹技术性的方法,而是指研究者选择研究方法的基本原则,特别是选择导向性方法的原则。
    历史学本体论直接主导着方法论。我们这里说的方法论,不是指史料考证或统计分析之类的纯粹技术性的方法,而是指研究者选择研究方法的基本原则,特别是选择导向性方法的原则。如哲学上讲人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指出人们的世界观决定着人们观察世界的指导原则或思维方式;同样,人们的社会历史观决定着人们观察社会历史现象的指导原则或思维方式。也就是说,社会历史观直接转化为研究历史的指导原则。我们常说,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或者说,唯物史观不是教条,而是研究历史的指南,都是说的同一个意思。
    历史学的本体论还直接主导着史学认识论。这是因为史学认识论像一般哲学认识论一样,首先需要回答“认识的产生、发展、演变是否来源于生活实践以及是否有规律?”的问题。你如果相信“生活决定意识”是真理,你就会对上述问题做出肯定的回答,否则就会做出否定的回答。史学认识论面临的另一个根本性问题就是历史研究是否能揭示科学真理,或者,用什么标准来检验历史研究的结论是不是科学真理。你如果在本体论上相信历史现象和过程是客观存在的,而且是有其客观规律的,你在史学认识论上就会认为历史研究能够揭示科学真理,而且历史研究的结论——涉及历史现象和过程中的因果关系的结论,而不是单项史料或史事的真伪是非的考证性结论——是不是科学真理,也能以历史和现实中呈现出来的类似的因果关系的事实来加以对照和检验。相反,你如果在本体论上根本不相信历史现象和过程具有客观真实性,更不相信客观上存在着历史发展规律,你在史学认识论上就必然会认为历史研究不可能揭示科学真理,更不可能承认有检验历史研究结论的是非标准。

  • 第4题:

    为什么说美学的观点和历史学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批评的总原则和方法论?


    正确答案: 之所以将美学观点和历史学观点作为马克思批评的总原则和方法论在于二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美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作为马克思批评的总原则和方法论,从根本上讲在于它们既反映了文学作为意识形态的普遍规律,又体现了文学这种特殊的意识形态,既审美意识形态的特殊规律。其一,一切文学作品都应该是审美作品应该是如马克思所说的那样“按照美的规律造型的”结果,因而应当用美学的观点加以审视和评价,看它是否符合审美创造的规律,是否具有美的结构形态和形式韵味,能否充分地显示美的本质、特征和魅力。同时一切文学作品又都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社会关系的产物,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把握作品有没有较大的思想深度和历史内容,从而衡定作品的历史作用和历史价值,这就必须要有历史观点。其二,对一切作品的微观分析和具体评价,只有在美学的和历史的宏观视野下才可能达到应有的尺度,发挥批评应有的效能。其三,美学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作为批评的方法论和基本原则,制约着各种具体批评中的价值取向和方法原则。
    第二,按照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实践,美学的观点和历史学的观点作为方法论思想和基本原则是有其丰富的、辨证的、开放的内涵。就其丰富性而言,美学的观点在具体手法、文体特征、人物性格、典型环境等等方面都有提要求。而历史的观点则要求把作品放在具体的历史条件下,看它与历史的或明或暗的关系。辨证性是指美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并不是矛盾的,而是相互联系,辨证统一的。美的观点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观点,并随着历史的变化而变化;历史的观点也不能脱离对文学作品的美的审视。开放性是指美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是相互促进的,二者作为宏大的批评视野,对其它的批评模式也采取兼容并包的态度。以上种种特性都说明美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具有作为马克思批评的最高原则和方法论的内涵要求。
    总的看来将美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作为马克思批评的最高原则和方法论也是经过长期的批评实践检验过了的,是得到了大家公认的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

  • 第5题:

    李大钊说:“历史的真实,有二意义:一是说曾经遭遇过的事的记录是正确的,一是说关于曾经遭遇过的事的解喻是正确的。前者比较的变动少,后者则时时变动。”这是因为()

    • A、历史学是人文学科,具有不确定性
    • B、历史学家阐述历史,难免主观因素
    • C、人类知识不断增长与历史观的变化
    • D、历史认识总是越来越接近历史真实

    正确答案:C

  • 第6题:

    问答题
    简述庄子的相对主义认识论。

    正确答案: (一)万事万物无差别——齐万物。庄子完全否定了事物实际存在的差别,庄子的错误在于他夸大了事物的相对性,否定了事物的大小,贫富、高下等差别对立的绝对性,完全否定了事物实际存在的差异,这是相对主义的诡辩论,他的相对性是排斥于绝对的相对
    (二)庄子从相对主义出发,对人的认识报绝对怀疑的态度
    (1)他从相对主义出发,怀疑知识的可靠性,他认为获得绝对可靠地知识是不肯能的
    (2)庄子从相对主义出发,对人的认识能力也抱有绝对怀疑态度
    (三)否认认识的客观标准——齐是非
    (1)不同的认识主体,对于相同的事物,可以有不同的认识结果
    (2)同一认识主体,对于相同的事物,由于时间先后不同,也可以有不同的认识结果
    (3)同一认识主体,同一时间,对于相同的事物,由于观察的视角不同,也会有不同的认识结果,在庄子看来,贵贱、大小、有无、是非、同异等一切都是相对的,看问题的角度不同。所得结果也会不同,万事万物是相对的,人的认识标准是无法衡量的。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7题:

    问答题
    为什么说历史相对主义的史学认识论难免陷于谬误?

    正确答案: 历史相对主义认为,一切历史现象都是相对于历史认识者自己的主观认识而存在的;历史事实自身不具有独立于人们主观认识之外的客观实在性,而只是由历史研究者按照自己的理解和想象把它们描绘出来的。
    应该承认,克罗齐等人强调一切历史认识都取决于认识者或研究者自身的感受和理解,是有一定的合理性的,但是,由此而否认客观上存在着不以人们的主观意识为转移的客体历史,或者即使不完全否认客观上存在着不以人们的主观意识为转移的客体历史,也强调那个客体历史的真相不可能被认识,这就走过头了,陷于谬误了。这是因为:
    (1)历史情景虽然已经一去不复返,但历史是现实社会的前身,现实社会是历史的延伸,而且这个延伸体的运动规律与它的前身的运动规律在其根本方面是一致的,因此,研究者通过对现实生活中的历史延伸体的了解,就为追溯它的原形的运动过程提供了基本的指导线索;
    (2)在历史上生活过的人们和发生过的事件、现象留下了多种遗物、遗迹和口头或文字资料。只要通过对历史延伸体的运动规律的认识而形成了对它的前身的运动规律的一个正确的认识框架,就能从那些零落散乱、互不联系的史料、史迹中洞悉到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从而逐步接近以至恢复历史事实和历史过程的本来面目。因而历史是通过大脑的加工而重新构建起来的,都是包含着历史认识者的主体意识的历史——主体化的历史。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问答题
    为什么说美学的观点和历史学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批评的总原则和方法论?

    正确答案: 之所以将美学观点和历史学观点作为马克思批评的总原则和方法论在于二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美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作为马克思批评的总原则和方法论,从根本上讲在于它们既反映了文学作为意识形态的普遍规律,又体现了文学这种特殊的意识形态,既审美意识形态的特殊规律。其一,一切文学作品都应该是审美作品应该是如马克思所说的那样“按照美的规律造型的”结果,因而应当用美学的观点加以审视和评价,看它是否符合审美创造的规律,是否具有美的结构形态和形式韵味,能否充分地显示美的本质、特征和魅力。同时一切文学作品又都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社会关系的产物,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把握作品有没有较大的思想深度和历史内容,从而衡定作品的历史作用和历史价值,这就必须要有历史观点。其二,对一切作品的微观分析和具体评价,只有在美学的和历史的宏观视野下才可能达到应有的尺度,发挥批评应有的效能。其三,美学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作为批评的方法论和基本原则,制约着各种具体批评中的价值取向和方法原则。
    第二,按照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实践,美学的观点和历史学的观点作为方法论思想和基本原则是有其丰富的、辨证的、开放的内涵。就其丰富性而言,美学的观点在具体手法、文体特征、人物性格、典型环境等等方面都有提要求。而历史的观点则要求把作品放在具体的历史条件下,看它与历史的或明或暗的关系。辨证性是指美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并不是矛盾的,而是相互联系,辨证统一的。美的观点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观点,并随着历史的变化而变化;历史的观点也不能脱离对文学作品的美的审视。开放性是指美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是相互促进的,二者作为宏大的批评视野,对其它的批评模式也采取兼容并包的态度。以上种种特性都说明美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具有作为马克思批评的最高原则和方法论的内涵要求。
    总的看来将美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作为马克思批评的最高原则和方法论也是经过长期的批评实践检验过了的,是得到了大家公认的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为什么说卡尔《历史是什么?》一书问世,成为历史学著述演变的分水岭?

    正确答案: ①全书分六章,“历史学家和历史学家的事实”、“社会与个人”、“历史、科学与道德”、“历史中的因果关系”、“作为进步的历史”、“扩展中的视野”,这是历史研究的核心问题。通过分析历史研究应该把握的核心问题,作者回答了历史是什么这一史学理论上的著名难题,即历史是过去与现在的对话。
    ②他反对“事实主义”和经验主义的方法, 把历史看作是“历史家心里的过去的重新制定” , 并看作是“过去与现在之间的对话”。历史家的任务,既不是爱过去, 又不是脱离过去, 而是掌握过去和了解过去, 把过去作为了解现在的钥匙。因此, 历史家的工作必然是主观的, 但也可以是客观的,在重新制定过去的时候, 他能使我们看到过去的真面貌。
    ③他提出了要区分历史事实和基本事实,历史事实是由历史学家对这些材料主观的先验建构而确立的,并非历史材料都是历史事实。这样就表明了历史学家的职责不是如实记录所有的事实,而是有选择地建构历史。他认为历史学家与历史事实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平等的、互动的关系,历史学家的工作是一个不断地让事实适合解释,让解释适合事实的过程。历史学家代表现在,事实代表过去,历史学家的解释和事实的关系就是现在和过去的对话。
    ④他认为社会的发展与个人的发展是齐头并进、互为条件的。历史学家毕竟是单个的人,他  写的历史就是有关个人的一些事情,即是他个人头脑中的历史。但历史学家也是一种社会现象,他不仅是其所属社会的产物,而且也是那个社会自觉的或不自觉的代言人。因此要理解历史学家的著作,首先要理解他的立场,也就是他的人生观、价值观、历史观等;同时要注意他所处的历史环境与社会环境。这就是历史学家的身份,既是个体的,又是历史的产物、社会的产物。把历史是现在与过去的对话深化为今日社会与昨日社会之间的对话,并引出历史的双重功能在于依据现在,理解过去的社会;借助过去,增加把握当今社会的力量。
    ⑤他毫不怀疑地肯定历史是一门科学,而且从编史工作要把不断扩大和深入的鉴别力力灌输到进步的事实过程中去这一意义来讲,它是一种进步的科学。二战后,西方社会普遍流露出恐惧和悲观情绪,认为历史将走向衰落,卡尔对此提出批判,因为他坚信历史是进步的。但相信进步并不意味着相信任何自动的或不可避免的过程,而是相信人的潜力的进步发展。在过去两个世纪中间, 近代编史工作已在进步的双重信念中成长,没有这种信念它是不能存在的, 因为正是这种信念, 为编史工作提供了标准。
    ⑥他指出历史事实不可能是完全客观的,因为事实之所以变成历史事实,是要靠历史学家根据事实的重要性而决定的。历史中的客观性不可能是事实的客观性,只能是事实与解释之间,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关系的客观性。没有绝对的超历史的标准来判断客观性,实际上,客观性是变化的,因为历史学家要根据对现在和未来的理解来解释过去,而随着历史的进步,历史学家对现在和未来的理解是会变化的,他对过去的解释就会变化,也就是说没有终极的历史判断标准。对未来的把握越准确,对过去的理解就越深刻。
    ⑦他对历史和历史学家在我们这个时代的地位做了一些总结性的思考。他把视野扩展到中世纪崩溃以后的历史中,看到世界发生了两大变化:一个是深度的变化。人变得更加理性,自我意识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理解和把握自身及周围环境的能力加强。人类不仅能够改变环境,而且能够改变自身。因此,历史学家能够也应该知道自己正在做什么。另一个是世界外观的改变。其标志是新大陆的发现和世界重心的转移。这个变化就是区域性的历史变成人类共同体的历史。
    ⑧《历史是什么?》一书指出了什么是历史的本质,使我们明白了历史是流动、变化的,因为未来是充满变数的,所以过去不是静止不动的,没有终极的历史,历史只是过程。这样,卡尔对历史定义的追问就变成寻找通往历史的途径。既然对未来的态度决定了对过去的态度,那么我们必须相信未来,只有相信未来,才能更好地探析过去,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单选题
    历史学讲的是“历史如此然”,也就是说历史是如此的;历史哲学则探究的是“历史之所以然”,也就是说历史为什么是如此的。由此,我们可以推断()。 ①历史学以历史哲学为基础 ②历史学以历史哲学为指导 ③历史哲学与历史学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④历史哲学与历史学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正确答案: A
    解析: 分析题干可知,历史学是属于个性(个别)、历史哲学属于共性(一般),共性寓于个性之中,共性源于个性的抽象概括,共性可以指导个性,故②④符合题意。历史哲学以历史学为基础,①错误。共性与个性不能理解为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故③不选。

  • 第11题:

    问答题
    为什么说历史学具有自然科学那样的科学性?

    正确答案: 虽然历史学研究对象具有在时间上一去不复返、空间上不可接近的特点,而且历史事实具有强烈的个别性和一次性的特点,这与自然科学研究对象的重复性、无时空差异性形成鲜明对照,但是,历史学同样具有自然科学那样的科学性。
    第一、与自然科学一样,历史学的研究对象也是客观存在的事物,同样是不以任何个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历史学研究对象虽是渗透着人的主观思维活动的社会历史,但它作为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属于整个自然界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样具有客观实在性。自然科学研究的第一步即是通过实验、观察得到经验事实,这与史学研究首先确定事实的意义是完全一样的。
    第二、科学研究的目的不能仅仅停留在确定事实并描述事实这一层面上,它必须揭示事物、现象的内在因果联系,揭示事物、现象发展运动的规律。自然科学如此,历史学也一样。揭示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找到客观历史发展变化的内在依据是历史学的根本任务。在历史规律的探寻上,同样要用到自然科学里普遍应用的归纳、演绎、综合、分析等方法。两者在科学研究中所遵循的过程、步骤基本上是一致的。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试述历史学本体论、方法论和认识论的关系,并解释本体论决定方法论和认识论的原理。

    正确答案: 历史学本体论、方法论和认识论共同构成了历史学的理论体系。这三个部分互相联系,构成一个整体,其中以社会历史观为核心的史学本体论在整个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研究者持有什么样的本体论,就会相应持有什么样的方法论和认识论。历史学本体论直接主导着方法论。我们这里说的方法论,不是指史料考证或统计分析之类的纯粹技术性的方法,而是指研究者选择研究方法的基本原则,特别是选择导向性方法的原则。
    历史学本体论直接主导着方法论。我们这里说的方法论,不是指史料考证或统计分析之类的纯粹技术性的方法,而是指研究者选择研究方法的基本原则,特别是选择导向性方法的原则。如哲学上讲人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指出人们的世界观决定着人们观察世界的指导原则或思维方式;同样,人们的社会历史观决定着人们观察社会历史现象的指导原则或思维方式。也就是说,社会历史观直接转化为研究历史的指导原则。我们常说,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或者说,唯物史观不是教条,而是研究历史的指南,都是说的同一个意思。
    历史学的本体论还直接主导着史学认识论。这是因为史学认识论像一般哲学认识论一样,首先需要回答“认识的产生、发展、演变是否来源于生活实践以及是否有规律?”的问题。你如果相信“生活决定意识”是真理,你就会对上述问题做出肯定的回答,否则就会做出否定的回答。史学认识论面临的另一个根本性问题就是历史研究是否能揭示科学真理,或者,用什么标准来检验历史研究的结论是不是科学真理。你如果在本体论上相信历史现象和过程是客观存在的,而且是有其客观规律的,你在史学认识论上就会认为历史研究能够揭示科学真理,而且历史研究的结论——涉及历史现象和过程中的因果关系的结论,而不是单项史料或史事的真伪是非的考证性结论——是不是科学真理,也能以历史和现实中呈现出来的类似的因果关系的事实来加以对照和检验。相反,你如果在本体论上根本不相信历史现象和过程具有客观真实性,更不相信客观上存在着历史发展规律,你在史学认识论上就必然会认为历史研究不可能揭示科学真理,更不可能承认有检验历史研究结论的是非标准。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什么是历史客观主义和历史相对主义?为什么说两者的认识论都是错误的?


    参考答案:

    历史客观主义是一种机械唯物主义的史学认识论。它主张历史研究者“排除自我”‘保持纯客观的不偏不倚立场,切忌带着这样那样的理论、观点研究和解释历史,完全“让史料说话”,“让史实说话”,有的还主张“史料即史料学”。历史相对主义是一种主观唯心论和怀疑论的史学认识论。它强调历史已经一去不复返,这就决定了人们不可能认识它的真相,一切历史著述展示出来的历史现象或过程,都只不过是历史写作者按照自己的理解和想象建构起来的,各有自己的依据和道理,谁也无权宣称某某著作或论断代表了真理。
    历史客观主义主张要公正客观,要“按照历史的本来面目写历史”,这本是正确的。但宣称在历史研究中能够排除自我的思想政治观点和立场,持所谓“不偏不倚”的纯客观态度,这便流于虚伪,因为这是根本无法做到的。人们总是要带着某种世界观、社会了历史观或价值观等等构成的“有色眼镜”去认识世界。
    历史相对主义认识论强调一切历史认识都取决于认识者或研究者自身的感受和理解,是有一定合理性的,但是,由此而否认客观上存在着不以人们的主观意识为转移的客体历史,或者即使不完全否认客观上存在着不以人们的主观意识为转移的客体历史,也强调那个客体历史的真相不可能被认识,这就走过头了,陷于谬误了。


  • 第14题:

    为什么说客观主义史学认识论和主观唯心主义、相对主义史学认识论都是片面的?如何看待历史认识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正确答案: 客观唯心主义史学认识论是一种机械唯物主义的史学认识论,它主张历史研究者“排出自我”,保持纯客观的不偏不倚的立场,切忌带着这样那样的的理论、观点研究和解释历史,完全“让史料说话”,“让史实说话”,兰克学派是主张这种观点的突出代表。事实上任何研究者都不可能不带着某种立场、观点研究历史,任何史料、史实都不可能自己“说话”,都是研究者在说话,是研究者对史料史实的解读,而且一切解读都总是渗透着解读者的立场、观点。
    主观唯心主义、相对主义的史学认识论强调历史已经一去不复返,这就决定了人们不可能认识它的真相,一切历史著述展示出来的历史现象或过程,都只不过是历史写作者按照自己的理解和想象构建起来的,各有自己的依据和道理,谁也无权宣称某某著作或论断代表了真理。意大利哲学家克罗齐和美国历史学家贝克尔曾对历史相对主义理论做过系统表达。后现代主义则把历史相对主义推向了极端。
    马克思主义史学认识论认为,客观历史的存在是不容置疑的,人们通过社会实践和历史研究的实践是能够逐渐切近的认识它的真相的。绝对性和相对性使历史认识真理的两个属性,任何一个历史认识真理都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通常我们用绝对性来表示某一历史认识真理所包含的客观性内容,用相对性来表示这些客观性内容的近似性、不完全性;用绝对性来表示一种局部的完满的历史认识,用相对性来表示这种局部完满认识的有限性和有条件性;用绝对性来表示历史认识的至上性,用相对性来表示历史认识的非至上性。而且由于历史客观的异常复杂性、非重复性、非直观性、以及其与现实的密切相关性,使得历史认识会比人们对其他失误的认识具有更为明显、更为突出的相对性。

  • 第15题:

    为什么说历史学具有自然科学那样的科学性?


    正确答案: 虽然历史学研究对象具有在时间上一去不复返、空间上不可接近的特点,而且历史事实具有强烈的个别性和一次性的特点,这与自然科学研究对象的重复性、无时空差异性形成鲜明对照,但是,历史学同样具有自然科学那样的科学性。
    第一、与自然科学一样,历史学的研究对象也是客观存在的事物,同样是不以任何个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历史学研究对象虽是渗透着人的主观思维活动的社会历史,但它作为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属于整个自然界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样具有客观实在性。自然科学研究的第一步即是通过实验、观察得到经验事实,这与史学研究首先确定事实的意义是完全一样的。
    第二、科学研究的目的不能仅仅停留在确定事实并描述事实这一层面上,它必须揭示事物、现象的内在因果联系,揭示事物、现象发展运动的规律。自然科学如此,历史学也一样。揭示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找到客观历史发展变化的内在依据是历史学的根本任务。在历史规律的探寻上,同样要用到自然科学里普遍应用的归纳、演绎、综合、分析等方法。两者在科学研究中所遵循的过程、步骤基本上是一致的。

  • 第16题:

    简述庄子的相对主义认识论。


    正确答案:(一)万事万物无差别——齐万物。庄子完全否定了事物实际存在的差别,庄子的错误在于他夸大了事物的相对性,否定了事物的大小,贫富、高下等差别对立的绝对性,完全否定了事物实际存在的差异,这是相对主义的诡辩论,他的相对性是排斥于绝对的相对
    (二)庄子从相对主义出发,对人的认识报绝对怀疑的态度
    (1)他从相对主义出发,怀疑知识的可靠性,他认为获得绝对可靠地知识是不肯能的
    (2)庄子从相对主义出发,对人的认识能力也抱有绝对怀疑态度
    (三)否认认识的客观标准——齐是非
    (1)不同的认识主体,对于相同的事物,可以有不同的认识结果
    (2)同一认识主体,对于相同的事物,由于时间先后不同,也可以有不同的认识结果
    (3)同一认识主体,同一时间,对于相同的事物,由于观察的视角不同,也会有不同的认识结果,在庄子看来,贵贱、大小、有无、是非、同异等一切都是相对的,看问题的角度不同。所得结果也会不同,万事万物是相对的,人的认识标准是无法衡量的。

  • 第17题:

    历史学讲的是“历史如此然”,也就是说历史是如此的;历史哲学则探究的是“历史之所以然”,也就是说历史为什么是如此的。由此,我们可以推断()。 ①历史学以历史哲学为基础 ②历史学以历史哲学为指导 ③历史哲学与历史学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④历史哲学与历史学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 A、①③
    • B、①④
    • C、②③
    • D、②④

    正确答案:D

  • 第18题:

    问答题
    为什么说老子的认识论是神秘主义的认识论。

    正确答案: 1)认识对象神秘。老子把“道”作为认识对象。他区分了“为学”和“为道”,把“为学”和“为道”割裂并对立起来。老子认为,“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也就是说,追求事物的具体知识是要一天天增加的,但人要认识作为世界本体的道,只是要一天天的减少,少之又少,以至于达到无为才能认识道。
    2)认识方法神秘。
    A.为道日损,否定“为学”,要减免外部知识的学最后达到无为。老子认为认识道,就要对具体事物的知识越少越好,他甚至主张“绝学无忧”“绝圣弃智”。
    B.老子否定感性认识,否认实践知识,主张少私寡欲。老子根本反对去认识客观世界的具体事物,更反对用感官去接触客观事物,干脆取消感官认识你。他认为要认识道,完全不需要感性认识。
    C.提出涤除玄览、致虚守静。涤除玄览指要人把内心打扫的干干净净,不受一点外来干扰,像一面最清澈的镜子,不沾一点灰尘,这样才能理解“道”的真谛,把握道。致虚守静只要想认识道,应使内心清静,虚静达于极点,进入一种不思不想,无欲的境界后,才能看清道。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9题:

    问答题
    实践唯物主义的史学认识论如何克服历史客观主义和历史相对主义的史学认识论的偏颇?

    正确答案: “实践唯物主义”在史学本体论上的含义在于,突出物质实践活动在唯物史观原理体系中的首要地位,强调人们的物质实践活动和实践能力的增长决定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和进程。它在史学认识论上的含义在于,强调他们主张的新唯物主义同旧唯物主义的一个本质区别是,它不像后者那样认为外部感性世界决定人的意识,而是认为人们自身的生活实践决定人们的意识。这样,它既克服了历史客观主义的偏颇,也克服了历史相对主义的偏颇。因为它:
    第一,肯定过去发生过的历史事件和过程是独立于历史研究者主观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不论你是否认识了它,也不论你怎样认识它,它都始终以自己的本来面目存在着;
    第二,认为过去发生过的历史过程是一个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有规律的运动过程,是人类通过自身的物质生产活动和与之相应的经济、社会、政治和精神等各个领域的实践活动,不断发展着自身的物质和精神生产的实践能力,从而推动着人类社会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有规律的运动过程;
    第三,它认为客观存在的历史事实和人类社会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客观历史过程的真相,是能够被研究者逐步认识清楚的。这是因为:(1)过去的历史情景虽然已经一去不复返,但历史是现实社会的前身,现实社会是历史的延伸,而且这个延伸体的运动规律与它的前身的运动规律在其根本方面是一致的,因此,研究者通过对现实生活中的历史延伸体的了解,就为追溯它的原形的运动过程提供了基本的指导线索;(2)在历史上生活过的人们和发生过的事件、现象虽然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但他们留下了多种遗物、遗迹和口头或文字资料。虽然它们是互不联系地、零落散乱地存在着,但只要通过对历史延伸体的运动规律的认识而形成了对它的前身的运动规律的一个正确的认识框架,也就是一个基本上符合实际的社会历史观,就能从那些零落散乱、互不联系的史料、史迹中洞悉到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从而逐步接近以至恢复历史事实和历史过程的本来面目。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历史学的方法论、认识论及其与本体论的关系

    正确答案: 史学方法论是关于历史研究方法的性质和特点的观点或理论。
    (移情式领悟方法:主张设身处地、将心比心。代表:柯林武德,兰克学派;法则归纳式方法:又称实证归纳方法,主张根据多次经验观察到的常规性的法则或结构模式。代表:密尔五法,年鉴学派)
    史学认识论是关于人们的历史认识的性质和特点的观点或理论。
    史学本体论是关于历史现象存在的本源和性质的观点或理论,其核心就是人们统称所说的社会历史观。
    历史学本体论、方法论和认识论共同构成了史学的理论体系。三者相互联系,构成整体,其中以社会历史观为核心的史学本体论在整个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研究者有什么样的本体论,就会相应持有什么样的方法论和认识论。历史学本体论直接主导着方法论和史学认识论。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什么是历史客观主义和历史相对主义?为什么说两者的认识论都是错误的?

    正确答案: 历史客观主义是一种机械唯物主义的史学认识论。它主张历史研究者“排除自我”‘保持纯客观的不偏不倚立场,切忌带着这样那样的理论、观点研究和解释历史,完全“让史料说话”,“让史实说话”,有的还主张“史料即史料学”。历史相对主义是一种主观唯心论和怀疑论的史学认识论。它强调历史已经一去不复返,这就决定了人们不可能认识它的真相,一切历史著述展示出来的历史现象或过程,都只不过是历史写作者按照自己的理解和想象建构起来的,各有自己的依据和道理,谁也无权宣称某某著作或论断代表了真理。
    历史客观主义主张要公正客观,要“按照历史的本来面目写历史”,这本是正确的。但宣称在历史研究中能够排除自我的思想政治观点和立场,持所谓“不偏不倚”的纯客观态度,这便流于虚伪,因为这是根本无法做到的。人们总是要带着某种世界观、社会了历史观或价值观等等构成的“有色眼镜”去认识世界。
    历史相对主义认识论强调一切历史认识都取决于认识者或研究者自身的感受和理解,是有一定合理性的,但是,由此而否认客观上存在着不以人们的主观意识为转移的客体历史,或者即使不完全否认客观上存在着不以人们的主观意识为转移的客体历史,也强调那个客体历史的真相不可能被认识,这就走过头了,陷于谬误了。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为什么说历史学是科学而非艺术

    正确答案: 历史学是研究社会历史现象和过程并揭示其规律的科学
    ①历史学的研究对象是客观存在的事物,同样是不以任何个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②历史学与科学一样也要揭示事物、现象发展运动规律。
    历史学具有时间一去不复返,空间不可接近,事实的强烈个别性和一次性特点。
    ⒉历史学的内容是科学的,其表现形式是讲求表达艺术的。
    ①历史学离不开文字的表述,而文字的表述方式即是一门艺术。
    ②史学研究对个别事物的描述离不开形象思维,即艺术思维方式。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为什么说客观主义史学认识论和主观唯心主义、相对主义史学认识论都是片面的?如何看待历史认识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正确答案: 客观唯心主义史学认识论是一种机械唯物主义的史学认识论,它主张历史研究者“排出自我”,保持纯客观的不偏不倚的立场,切忌带着这样那样的的理论、观点研究和解释历史,完全“让史料说话”,“让史实说话”,兰克学派是主张这种观点的突出代表。事实上任何研究者都不可能不带着某种立场、观点研究历史,任何史料、史实都不可能自己“说话”,都是研究者在说话,是研究者对史料史实的解读,而且一切解读都总是渗透着解读者的立场、观点。
    主观唯心主义、相对主义的史学认识论强调历史已经一去不复返,这就决定了人们不可能认识它的真相,一切历史著述展示出来的历史现象或过程,都只不过是历史写作者按照自己的理解和想象构建起来的,各有自己的依据和道理,谁也无权宣称某某著作或论断代表了真理。意大利哲学家克罗齐和美国历史学家贝克尔曾对历史相对主义理论做过系统表达。后现代主义则把历史相对主义推向了极端。
    马克思主义史学认识论认为,客观历史的存在是不容置疑的,人们通过社会实践和历史研究的实践是能够逐渐切近的认识它的真相的。绝对性和相对性使历史认识真理的两个属性,任何一个历史认识真理都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通常我们用绝对性来表示某一历史认识真理所包含的客观性内容,用相对性来表示这些客观性内容的近似性、不完全性;用绝对性来表示一种局部的完满的历史认识,用相对性来表示这种局部完满认识的有限性和有条件性;用绝对性来表示历史认识的至上性,用相对性来表示历史认识的非至上性。而且由于历史客观的异常复杂性、非重复性、非直观性、以及其与现实的密切相关性,使得历史认识会比人们对其他失误的认识具有更为明显、更为突出的相对性。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