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usouti.com

简述9世纪末到12世纪复调音乐的发展线索。

题目

简述9世纪末到12世纪复调音乐的发展线索。


相似考题
参考答案和解析
参考答案:

9世纪末,出现了同时唱两个不同音高的现象,这种唱法被称作“奥尔加农”。早期奥尔加农有四度、五度两种形式,11世纪末出现了以四、五、八度混合为基础的奥尔加农。12世纪初,出现了两个复调发展中心。一是法国南部的阿奎坦地区,特别是圣玛蒂亚修道院,保存了一些复调乐谱,被称为圣玛蒂亚复调,奥尔加农在这里被分为“花腔奥尔加农”和“迪斯康特奥尔加农”两种,圣咏声部位于下方,被称为“支撑声部”。二是西班牙西北部圣地亚哥的康波斯泰拉大教堂,在此形成的一些复调音乐被收集在《卡里斯迪努斯手抄本》中。从12世纪末起,出现了巴黎圣母院复调,有两个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一是雷奥南,被称为“奥尔加农的最佳作者”,作有《奥尔加农大全》。二是佩罗坦,被称为“迪斯康特的最佳作者”,在他和其他一些作曲家作于13世纪初的作品中,还有一种叫做孔杜克图斯。


更多“简述9世纪末到12世纪复调音乐的发展线索。 ”相关问题
  • 第1题:

    简述法国19世纪末以来刑法的发展变化。


    正确答案: 刑法典进行了许多修改,并颁行了大量的刑事法规;加强了对罢工组织的镇压;减少自由刑的适用;保护被害人的权益;废除死刑;刑法典的适用范围有所变化。

  • 第2题:

    简述早期复调音乐的形成与发展。


    正确答案: 西方早期复调音乐的形成,同西方宗教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宗教中对于音乐的执着,是导致西方复调音乐独特发展的重要根源,最初复调音乐的形成,源于对宗教圣咏的修饰,或对圣咏的具有空间想象力的扩展,多声部复调音乐的产生对于西方音乐历史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一个以旋律线条的纵向结合给音乐带来了一系列具有积极意义的后果:他促成了声部协和的对位准则的确立,推动了节奏和记谱理论的发展,唤醒了理性的作曲意识。12世纪以后,单声音乐的附加段和记叙咏逐渐走向衰落,多生音乐所蕴含的巨大价值和潜力却越来越显露,人们的注意力和快被复调音乐的新的思维、技术和审美特征所吸引。复调音乐形成并发展起来。
    西方有记载的最早的复调音乐是产生于公元九世纪的奥尔加农,大约十二世纪出现了一种华丽奥尔加农,是奥尔加农声部在声部交错或超越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从原来的下方声部转向上方声部,并表现出流动和富于变化的装饰性。到十三世纪初伴随着节奏模式的运用,为复调音乐带了新的发展,一种与华丽奥尔加农迥然不同的性的复调音乐形式迪斯康特产生了,迪斯康特是音对音的织体形态,运用节奏模式,乐曲整体上显示出分句的结构特征,这与华丽奥尔加农松散的结构有很大不同。12、13世纪巴黎圣母院乐派音乐创作对复调音乐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圣母院乐派最重要的贡献是对复调节奏在记谱和写作方面的创新,节奏模式在这里得到了广泛和更丰富的运用。复调的“康都克特”形式的出现,是一个很大的创新,它突破了在多声部中必须有一个声部使用格利高里圣咏这样一种限制,几个声部完全由作者自由写作,这位复调音乐的发展赢得了更大的空间。十三世纪后期盛行的经文歌,是圣咏与俗乐的结合,也是复调音乐世俗化的一个重要体现,经文歌德出现进一步促进了理性作曲意识的发展,13、14世纪它成为复调音乐新技术的试验地。十四世纪以法国和意大利为代表的新艺术运动,将复调音乐的发展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度,世俗性的复调音乐作品大量产生,极大推动了复调音乐的发展,成为复调音乐发展的一个高峰。
    复调音乐的发展产生了两个重要的音乐后果,一是多声部音乐终止式形成,三度、六度被接受为协和音程,他们具有解决意味的反向进行到五度、八度,这是13~15世纪具有典型特征的终止式,另一个后果就是记谱法的发展,复调带了节奏的复杂化,对节奏记谱提出了新的要求,促使:“有量记谱法”等新的记谱法的产生发展。

  • 第3题:

    简述近代学校体育发展的线索。


    正确答案: 1、艺复兴运动人文主义影响,人再次被人自身认识、重视,这是西方体育得以复兴的前提条件。意大利教育家维多里诺“快乐之家”开始实施德智体全面教育;
    2、宗教改革中夸美纽斯提出“适应自然”教育原则,把体育引入学校,并将其列为一门正式课程,
    3、近代体育的实施起始于德国的学校。“德绍五项”是德国博爱教育家巴泽多将古希腊体操、传统骑士项目和民间游戏揉和在一起加以发展、创造而成的体育教学形式,内容包括跑步、跳高、攀登、平衡和负重。奠定了近代学校体育的基本模式。

  • 第4题:

    西方最早的复调音乐产生在9世纪世纪,被称为()。


    正确答案:奥尔加农

  • 第5题:

    简述从9世纪末到12世纪下半叶复调音乐的发展


    正确答案:9世纪末,正当圣咏的记谱开始增多时,同时唱两个不同音高的现象便出现了。这种唱法被称作“奥尔加农”,它是西方复调音乐的祖先。最早的奥尔加农是在即兴演唱中产生的。大约850年(一说为900年)出现了《音乐手册》和《学习手册》这两篇最早解释这种现象的著作,其中谈到了两种形式的奥尔加农,一种是四度的,另一种是五度的,新加的声部都在圣咏的下方。五度的奥尔加农是严格平行的,而四度的却是在平行中混合了斜向和反向的运动。奥尔加农声部必须经常保持稳定,用谨慎的速度和正确的音程演唱,才能避免不好的三全音音响,并使结属处的同度汇合更加顺利。八度重叠在这两种奥尔加农中都是允许的。11世纪末出现了一种与过去很不相同的奥尔加农,它以四、五、八度的混合为基础。两个声部时而对比,时而平行,反向进行更多。开始与结束的音总是处在同度或八度上,奥尔加农声部也从圣咏的下方移到了上方。变得越来越突出和独立了。虽然在当时的大部分例子中,声部的移动都是音对音的,但是也有奥尔加农声部的附加音增多的例子。12世纪初,一些包含复调比较多的乐谱抄本来自法国南部阿奎坦地区的圣玛蒂亚修道院,所以那里的复调也叫圣玛蒂亚复调。这些复调的词曲都十分精致,声部的配合也相当密切。奥尔加农声部不仅位于圣咏声部之上,而且持续地与它作反向的运动。声部也经常也现交错。相比之下,奥尔加农声部更为活跃,常用一组音与圣咏声部的一个音相对。它已不再是圣咏的从属和陪伴,而是一个在旋律和节奏上都不同于圣咏的独立的线条。这种风格叫做“花腔奥尔加农”。12世纪后半叶,法国的首都马黎—带在政治和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开始成为了一个知识和艺术的中心。在新建的巴黎圣母院中产生了一种复调音乐的传统,其深远的影响长达一百多年,这就是巴黎圣母院乐派。这个乐派的两位最杰出的作曲家就是雷奥南和佩罗坦。雷奥南既是一位作曲家,也是一位诗人。他在巴黎圣母院的附属学校接受了教育,并从12世纪80年代起在巴黎圣母院担任作曲工作。作被称为奥尔加农的最佳作者,作有《奥尔加农大全》一书。这是一部供教会主要节日的仪式(包括弥撒和日课)所用的两声部曲集,复调的部分在花腔奥尔加农和迪斯康特这两种风格之间交替。在花腔奥尔加农风格的段落中,圣咏保持在下方声部,也叫做支撑声部,用于节拍的长音符演唱。它的上方是奥尔加农声部,也叫第二声部,演唱悠长而富于装饰性的花腔乐句。两个声部均采用自由的节奏。在迪斯康特风格的段落中,支撑声部与第二声部均采用整齐、基本上是“音对音”的节奏,速度较快,并由一套“节奏式”所控制。此外,两个声部要以完全协和音程为主,并要多用反向进行。巴黎圣母院复调的第二个阶段的代表人物是佩罗担,他是迪斯康特的最佳作者,作有很多三或四声部的作品,主要是运用迪斯康特手法的段落,用它们取代了过去的两声部奥尔加农。在他的作品中,虽然有时与雷奥南采用同一首圣咏作为基础,但是在音响上已很不相同。因为圣咏上方有两个甚至三个声部,产生了更丰满的音响。声部之间有了更多的对位关系,它们时而交叉,时而重合,时而协和,时而不协和。节奏式的运用也更多和更富于变化。乐曲的篇幅更是大为扩展。

  • 第6题:

    早期复调音乐的发展及特征?


    正确答案:1、奥尔加农的发展奥尔加农是西方有记载的最早的复调音乐,9-14世纪,奥尔加农在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五种形式,分别为平行奥尔加农、平行奥尔加农的变体、自由的或反向的奥尔加农、花唱式奥尔加农以及狄斯康特。
    (1)平行奥尔加农(parallelorganum):在圣咏旋律的下方附加一个完全平行于它的声部,通常以相距四度或五度的方式平行,这个声部被称为奥尔加农声部,而这种形式也被称为平行奥尔加农。
    (2)平行奥尔加农的变体(modifiedparalleorganum):从11世纪开始出现了平行奥尔加农的变体,它同样也是以圣咏的旋律为基础,不同的是,附加声部与圣咏从同音开始,然后进行斜向运动,达到四度之后开始平行运动,最后又通过斜向运动汇入同音。
    (3)自由的或反向的奥尔加农(freeorganum):约盛行于11世纪,这种形式的奥尔加农把原有的圣咏作为定旋律,置于低声部,上方的附加声部除了与低声部构成平行进行或斜向进行外,还常常构成音对音的反向进行。
    (4)花唱式奥尔加农(melismaticorganum):12世纪左右,奥尔加农又出现了新的变化,原来只出现在下方的附加声部运动到了上方,与低音声部形成一音对多音的关系,低音的圣咏曲调中的单个音被拉长,减弱了旋律感,而上方的附加声部则成了主旋律,具有跳跃性和即兴性,与下方庄重、肃穆的圣咏旋律形成鲜明的对比。于是,具有花唱式风格的华丽奥尔加农便形成了。
    在这种奥尔加农中,上方的附加声部变成了旋律声部,而缓慢的圣咏旋律则成为衬托上方旋律的低音进行,被称为“持续声部”(tenor)。
    (5)狄斯康特(discant):当华丽的奥尔加农产生后,定旋律圣咏的每一个音符被越拉越长,圣咏的歌词被肢解,拉丁文原有的节奏感也荡然无存,在这种情况下,教会音乐家们开始将音阶分为长(扬)短(抑)格的六种节奏模式,用它来组织华丽奥尔加农的上方声部,以增强旋律进行的律动感和规律性。当定旋律声部也依靠节奏模式来组织时,上下方常常会构成几乎同时进行的音对音的对位织体,这样的织体写作风格被称为狄斯康特风格。狄斯康特在发展中有几种解义,但通常把它与奥尔加农联系在一起的解释居多。
    2、圣母院乐派复调中孔特克图斯的发展在13世纪左右,圣母院乐派为复调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此时出现了一种新的复调形式——孔特克图斯(conductus),它的主要特点是:①采用分节歌形式,不再依赖圣咏,它放弃圣咏的定旋律,以自创旋律为基础;②包括二至四个声部,常见为三声部,一般采用狄斯康特的节奏型;③每个声部都采用拉丁文演唱;④孔特克图斯的歌词内容较自由,包括宗教、道德、政治、历史等世俗内容。
    3、从克劳苏拉到经文歌的发展
    (1)克劳苏拉(clausulA.:经文歌的前身。克劳苏拉一词的原意为“句子”、“段落”,它是礼拜中的一个音乐片段。创作克劳苏拉的最初目的是在礼拜仪式中用它来替代同样圣咏的单声或多声片段,因此也有“替换克劳苏拉”之称。它的最低声部通常以格里高利圣咏为持续调,有三声部或四声部的形式,其中大部分是二声部的复调,在创作风格上属于用狄斯康特写的圣母院复调样式。后来,克劳苏拉逐渐发展为一种独立的复调体裁,成为13世纪最流行的复调形式,并成为经文歌的前身。
    (2)经文歌(motet):13世纪后期盛行的一种无伴奏合唱复调音乐,它是在二声部克劳苏拉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原本二声部克劳苏拉的上方声部没有歌词,后来有人将其填上了歌词,这种上方声部有歌词的克劳苏拉就是经文歌。在13世纪,最典型的经文歌是三声部的,且有“复歌词”的现象出现:即圣咏旋律声部的拉丁歌词与上方两个声部的法语歌词混在一起,通常情况下两种歌词表达的内容也不一样。
    (3)弗朗科经文歌与彼特罗经文歌:早期的经文歌以格里高利圣咏作为低音持续调,上方两个声部节奏型基本相同,到13世纪下半叶,经文歌的定旋律逐渐拉宽,上方第三声部的节奏比较紧密,中间第二声部介于二者之间,形成上密下疏的状况,声部上形成明显的对比,它以代表人物弗朗科命名,被称为弗朗科经文歌。13世纪末,有人把弗朗科经文歌推向了极限:即上声部更加活跃,像快速朗诵,速度极快。这种经文歌以代表人物彼特罗命名,被称为彼特罗经文歌。经文歌的出现促进了作曲家理性作曲意识的发展,这种体裁形式一直流行到16世纪。

  • 第7题:

    问答题
    简述汉代辞赋发展的脉络线索。

    正确答案: 赋作为文体的名称,最早见于荀子的《赋篇》。其实,《诗经》、楚辞以及先秦散文都是孕育辞赋的源泉,尤其是楚辞和纵横家的散文,在体式和表现特色方面都直接影响到汉代辞赋,其渊源及传承关系十分清楚。汉代辞赋,依其内容及表现形式,大体分两种类型:
    一种是以抒情为主,体制基本同于先秦时期的楚辞,这类作品一般称为‚辞‛或‚骚‛,即骚体赋。这种抒情述志、情感浓郁的骚体赋从西汉初年的贾谊开始,其《吊屈原赋》、《鸟赋》均为代表作,与此同时的严忌,稍后的淮南小山、东方朔,西汉后期的刘向、王褒,东汉的班固、王逸、蔡扈等均有所作,可以说是延续了整个两汉时期。
    另一种是以状物为主的作品,铺排摹绘,夸饰文采。这类作品一般称为‚大赋‛或汉赋。西汉前期枚乘的《七发》开创汉大赋的体制,而司马相如则以其《子虚赋》、《上林赋》等把大赋的创作推向了高峰,至扬雄,又以其《蜀都赋》、《长杨赋》等五篇代表作,在题材及写法上均有新的拓展,使大赋的创作又达到一个高峰;东汉时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二京赋》为汉大赋的代表作,而以《二京赋》为汉大赋的极致和绝响。东汉后期,汉赋中又出现了一种句法类于大赋,但幅度较小,铺叙摹绘成分减少而抒情成分增大的赋作,这类作品一般称为抒情小赋张衡的《归田赋》抒怀言志,绝无夸饰堆砌,语言清丽流畅,标志着汉赋创作倾向的重大转变。张衡之后,重要的抒情小赋作家有赵壹、祢衡等。
    整个汉代辞赋,就是沿着骚体赋和汉发赋这两条线索发展:骚体赋从次喊初至东汉末时时出现,延续不绝;汉大赋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演变。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问答题
    简述逻辑思维方法的发展线索。

    正确答案: (1)亚力士多德的三段论和斯多葛学派的复合命题推理两部分构成。
    (2)培根提出逻辑的新工具是归纳推理的方法和类比推理的方法。
    (3)罗素和怀特海实现了逻辑和数学的联姻。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简述截止19世纪末西方经济学说史的基本线索。

    正确答案: 经济思想史自1500年开始。
    1725年,重商主义,代表人物:托马斯·孟,孟克列钦,柯尔培尔。
    1750年,重农学派,代表人物:魁奈,杜尔哥
    1775年,以配第,洛克,诺思和休谟为先驱者的古典主义,代表人物:斯密,李嘉图,西斯蒙第,马尔萨斯,萨伊,西尼尔,穆勒。
    1800年,空想社会主义,代表人物:欧文,傅里叶,圣西门。
    1850年,以李斯特为先驱者的德国历史主义,代表人物:罗雪尔,施莫勒,韦伯。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代表人物:马克思,布朗,金斯利。
    1875年,以杜能,古诺为先驱者的边际主义与新古典主义,代表人物:门格尔,维塞尔,庞巴维克,克拉克,马歇尔。数理经济学,代表人物:杰文斯,瓦尔拉斯。
    1900年,货币经济学,代表人物:维克塞尔,费雪,霍特里。
    帝国主义,代表人物:霍布森,卢森堡,列宁。
    制度主义,代表人物:凡勃伦,密契尔,康芒斯。
    福利经济学,代表人物:帕累托,庇古,米塞斯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简述9世纪末到12世纪复调音乐的发展线索

    正确答案: 最早的复调音乐是9世纪有僧侣音乐家创作的奥尔加农,主要是在圣咏的基础上加上四、五度音,经过发展,产生花腔奥尔加农。
    稍后有巴黎圣母院复调,代表作曲家是雷奥南和佩罗坦,复调的形式有迪斯康特和孔杜克图斯等,再后来发展成有三、四个声部的经文歌。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什么是尼德兰乐派?到尼德兰乐派为止,复调音乐经历了哪三次发展高峰?

    正确答案: 十五世纪上半叶至十六世纪下半叶,在尼德兰形成了一个音乐学派,史称“尼德兰乐派”,这个乐派经过三代作曲家的共同努力,形成了继“古艺术”和“新艺术”之后的复调音乐发展的第三个高峰。尼德兰的音乐文化,是在吸收了“新艺术”时期的法国、意大利、英国音乐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简述夏商西周法律思想的发展线索

    正确答案: 夏商西周时期法律思想的发展主要有两条线索:
    一是神权法思想形成于夏,兴盛于商,在西周发生动摇,但同时也得到了补充和发展;
    二是礼治思想形成于夏商,完善于西周。周公的法律思想对儒家及中国古代主流法律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简述9世纪末到12世纪复调音乐的发展线索。


    正确答案: 9世纪末,出现了同时唱两个不同音高的现象,这种唱法被称作“奥尔加农”。早期奥尔加农有四度、五度两种形式,11世纪末出现了以四、五、八度混合为基础的奥尔加农。12世纪初,出现了两个复调发展中心。一是法国南部的阿奎坦地区,特别是圣玛蒂亚修道院,保存了一些复调乐谱,被称为圣玛蒂亚复调,奥尔加农在这里被分为“花腔奥尔加农”和“迪斯康特奥尔加农”两种,圣咏声部位于下方,被称为“支撑声部”。二是西班牙西北部圣地亚哥的康波斯泰拉大教堂,在此形成的一些复调音乐被收集在《卡里斯迪努斯手抄本》中。从12世纪末起,出现了巴黎圣母院复调,有两个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一是雷奥南,被称为“奥尔加农的最佳作者”,作有《奥尔加农大全》。二是佩罗坦,被称为“迪斯康特的最佳作者”,在他和其他一些作曲家作于13世纪初的作品中,还有一种叫做孔杜克图斯。

  • 第14题:

    什么是尼德兰乐派?到尼德兰乐派为止,复调音乐经历了哪三次发展高峰?


    正确答案:十五世纪上半叶至十六世纪下半叶,在尼德兰形成了一个音乐学派,史称“尼德兰乐派”,这个乐派经过三代作曲家的共同努力,形成了继“古艺术”和“新艺术”之后的复调音乐发展的第三个高峰。尼德兰的音乐文化,是在吸收了“新艺术”时期的法国、意大利、英国音乐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 第15题:

    简述汉代辞赋发展的脉络线索。


    正确答案: 赋作为文体的名称,最早见于荀子的《赋篇》。其实,《诗经》、楚辞以及先秦散文都是孕育辞赋的源泉,尤其是楚辞和纵横家的散文,在体式和表现特色方面都直接影响到汉代辞赋,其渊源及传承关系十分清楚。汉代辞赋,依其内容及表现形式,大体分两种类型:
    一种是以抒情为主,体制基本同于先秦时期的楚辞,这类作品一般称为‚辞‛或‚骚‛,即骚体赋。这种抒情述志、情感浓郁的骚体赋从西汉初年的贾谊开始,其《吊屈原赋》、《鸟赋》均为代表作,与此同时的严忌,稍后的淮南小山、东方朔,西汉后期的刘向、王褒,东汉的班固、王逸、蔡扈等均有所作,可以说是延续了整个两汉时期。
    另一种是以状物为主的作品,铺排摹绘,夸饰文采。这类作品一般称为‚大赋‛或汉赋。西汉前期枚乘的《七发》开创汉大赋的体制,而司马相如则以其《子虚赋》、《上林赋》等把大赋的创作推向了高峰,至扬雄,又以其《蜀都赋》、《长杨赋》等五篇代表作,在题材及写法上均有新的拓展,使大赋的创作又达到一个高峰;东汉时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二京赋》为汉大赋的代表作,而以《二京赋》为汉大赋的极致和绝响。东汉后期,汉赋中又出现了一种句法类于大赋,但幅度较小,铺叙摹绘成分减少而抒情成分增大的赋作,这类作品一般称为抒情小赋张衡的《归田赋》抒怀言志,绝无夸饰堆砌,语言清丽流畅,标志着汉赋创作倾向的重大转变。张衡之后,重要的抒情小赋作家有赵壹、祢衡等。
    整个汉代辞赋,就是沿着骚体赋和汉发赋这两条线索发展:骚体赋从次喊初至东汉末时时出现,延续不绝;汉大赋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演变。

  • 第16题:

    简述我国古代公文产生与发展的主要线索。


    正确答案: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有悠久的历史和古老的文化。在上古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创造了“结绳记事”的方式,在共同劳动与共同生活中表达思想,相互联系。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越来越复杂的生产与生活需要,又渐渐产生了表意与表声的原始刻写符号与文字。文字是语言的载体,文字的创造发明是人类文化演进的重要里程碑。

  • 第17题:

    西方最早的复调音乐产生在9世纪,被称为()。


    正确答案:奥尔加农

  • 第18题:

    简述文艺复兴时期复调音乐的发展?


    正确答案:复调音乐始于9世纪的奥尔加农,12世纪出现了装饰奥尔加农和狄斯康特,13世纪产生了经文歌和卡农曲等,直到14世纪出现了对位法,复调音乐才进入规范化时期,这一时期与法国“新艺术”相对应,可以在马肖的作品和意大利牧歌中看到三声部复调的形态;15--16世纪复调音乐进入声乐复调的盛期。我们可以把文艺复兴时期的复调音乐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1、第一阶段(15世纪初):勃艮第乐派,代表作曲家杜费、班舒瓦
    2、第二阶段(15世纪中后期):佛兰德斯乐派,代表作曲家奥克冈、若斯坎、拉索
    3、第三阶段(16世纪中叶):罗马乐派,代表作曲家帕勒斯特里那
    4、第四阶段(16世纪下半叶):威尼斯乐派,代表作曲家维拉尔特、A.加布里埃利、G.加布里埃利

  • 第19题:

    问答题
    简述中世纪宗教复调音乐的发展状况

    正确答案: 第一阶段,约5-6世纪,是中世纪音乐发展的早期阶段。政权割据后的社会各方面发展都较为缓慢,音乐上格里高利圣咏的确立及扩展使局面的统一成为了可能。
    第二阶段,约11-13世纪,是中世纪音乐的盛期。社会各方面发展进入轨道,政治、经济、和文化都有条不紊的走入繁荣,音乐上复调音乐的兴起,使以宗教音乐为核心的西方专业音乐的发展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同时,民间世俗音乐逐渐活跃,新风格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新的体验。
    第三阶段,14-15世纪初,是“新艺术”时期,围绕法国和意大利的宗教音乐和世俗音乐,有的音乐史书将其划为文艺复兴早期,但我们思想上要明确,“新艺术”时期算是一个承前启后的过渡时期,因而它的发展中有冲突,有扬弃,尤其是世俗音乐成为了与宗教音乐并行发展的领域,世俗音乐的多样性和表现性逐渐与宗教音乐的技巧性相结合,从而为文艺复兴的发展开启了新的发展道路。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简述早期复调音乐的形成与发展。

    正确答案: 西方早期复调音乐的形成,同西方宗教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宗教中对于音乐的执着,是导致西方复调音乐独特发展的重要根源,最初复调音乐的形成,源于对宗教圣咏的修饰,或对圣咏的具有空间想象力的扩展,多声部复调音乐的产生对于西方音乐历史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一个以旋律线条的纵向结合给音乐带来了一系列具有积极意义的后果:他促成了声部协和的对位准则的确立,推动了节奏和记谱理论的发展,唤醒了理性的作曲意识。12世纪以后,单声音乐的附加段和记叙咏逐渐走向衰落,多生音乐所蕴含的巨大价值和潜力却越来越显露,人们的注意力和快被复调音乐的新的思维、技术和审美特征所吸引。复调音乐形成并发展起来。
    西方有记载的最早的复调音乐是产生于公元九世纪的奥尔加农,大约十二世纪出现了一种华丽奥尔加农,是奥尔加农声部在声部交错或超越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从原来的下方声部转向上方声部,并表现出流动和富于变化的装饰性。到十三世纪初伴随着节奏模式的运用,为复调音乐带了新的发展,一种与华丽奥尔加农迥然不同的性的复调音乐形式迪斯康特产生了,迪斯康特是音对音的织体形态,运用节奏模式,乐曲整体上显示出分句的结构特征,这与华丽奥尔加农松散的结构有很大不同。12、13世纪巴黎圣母院乐派音乐创作对复调音乐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圣母院乐派最重要的贡献是对复调节奏在记谱和写作方面的创新,节奏模式在这里得到了广泛和更丰富的运用。复调的“康都克特”形式的出现,是一个很大的创新,它突破了在多声部中必须有一个声部使用格利高里圣咏这样一种限制,几个声部完全由作者自由写作,这位复调音乐的发展赢得了更大的空间。十三世纪后期盛行的经文歌,是圣咏与俗乐的结合,也是复调音乐世俗化的一个重要体现,经文歌德出现进一步促进了理性作曲意识的发展,13、14世纪它成为复调音乐新技术的试验地。十四世纪以法国和意大利为代表的新艺术运动,将复调音乐的发展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度,世俗性的复调音乐作品大量产生,极大推动了复调音乐的发展,成为复调音乐发展的一个高峰。
    复调音乐的发展产生了两个重要的音乐后果,一是多声部音乐终止式形成,三度、六度被接受为协和音程,他们具有解决意味的反向进行到五度、八度,这是13~15世纪具有典型特征的终止式,另一个后果就是记谱法的发展,复调带了节奏的复杂化,对节奏记谱提出了新的要求,促使:“有量记谱法”等新的记谱法的产生发展。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简述从文艺复兴到18世纪末设计艺术的发展经历。

    正确答案: 1.分三阶段15-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设计表现出强烈庄严,含蓄,均衡的古典主义倾向。
    2.17世纪是巴洛克时代,设计风格更多是追求标新立异,活泼浪漫。
    3.18世纪是洛可可风格大行其事,柔美造型与华丽装饰成为这一时期艺术设计的主要特征。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简述从9世纪末到12世纪下半叶复调音乐的发展

    正确答案: 9世纪末,正当圣咏的记谱开始增多时,同时唱两个不同音高的现象便出现了。这种唱法被称作“奥尔加农”,它是西方复调音乐的祖先。最早的奥尔加农是在即兴演唱中产生的。大约850年(一说为900年)出现了《音乐手册》和《学习手册》这两篇最早解释这种现象的著作,其中谈到了两种形式的奥尔加农,一种是四度的,另一种是五度的,新加的声部都在圣咏的下方。五度的奥尔加农是严格平行的,而四度的却是在平行中混合了斜向和反向的运动。奥尔加农声部必须经常保持稳定,用谨慎的速度和正确的音程演唱,才能避免不好的三全音音响,并使结属处的同度汇合更加顺利。八度重叠在这两种奥尔加农中都是允许的。11世纪末出现了一种与过去很不相同的奥尔加农,它以四、五、八度的混合为基础。两个声部时而对比,时而平行,反向进行更多。开始与结束的音总是处在同度或八度上,奥尔加农声部也从圣咏的下方移到了上方。变得越来越突出和独立了。虽然在当时的大部分例子中,声部的移动都是音对音的,但是也有奥尔加农声部的附加音增多的例子。12世纪初,一些包含复调比较多的乐谱抄本来自法国南部阿奎坦地区的圣玛蒂亚修道院,所以那里的复调也叫圣玛蒂亚复调。这些复调的词曲都十分精致,声部的配合也相当密切。奥尔加农声部不仅位于圣咏声部之上,而且持续地与它作反向的运动。声部也经常也现交错。相比之下,奥尔加农声部更为活跃,常用一组音与圣咏声部的一个音相对。它已不再是圣咏的从属和陪伴,而是一个在旋律和节奏上都不同于圣咏的独立的线条。这种风格叫做“花腔奥尔加农”。12世纪后半叶,法国的首都马黎—带在政治和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开始成为了一个知识和艺术的中心。在新建的巴黎圣母院中产生了一种复调音乐的传统,其深远的影响长达一百多年,这就是巴黎圣母院乐派。这个乐派的两位最杰出的作曲家就是雷奥南和佩罗坦。雷奥南既是一位作曲家,也是一位诗人。他在巴黎圣母院的附属学校接受了教育,并从12世纪80年代起在巴黎圣母院担任作曲工作。作被称为奥尔加农的最佳作者,作有《奥尔加农大全》一书。这是一部供教会主要节日的仪式(包括弥撒和日课)所用的两声部曲集,复调的部分在花腔奥尔加农和迪斯康特这两种风格之间交替。在花腔奥尔加农风格的段落中,圣咏保持在下方声部,也叫做支撑声部,用于节拍的长音符演唱。它的上方是奥尔加农声部,也叫第二声部,演唱悠长而富于装饰性的花腔乐句。两个声部均采用自由的节奏。在迪斯康特风格的段落中,支撑声部与第二声部均采用整齐、基本上是“音对音”的节奏,速度较快,并由一套“节奏式”所控制。此外,两个声部要以完全协和音程为主,并要多用反向进行。巴黎圣母院复调的第二个阶段的代表人物是佩罗担,他是迪斯康特的最佳作者,作有很多三或四声部的作品,主要是运用迪斯康特手法的段落,用它们取代了过去的两声部奥尔加农。在他的作品中,虽然有时与雷奥南采用同一首圣咏作为基础,但是在音响上已很不相同。因为圣咏上方有两个甚至三个声部,产生了更丰满的音响。声部之间有了更多的对位关系,它们时而交叉,时而重合,时而协和,时而不协和。节奏式的运用也更多和更富于变化。乐曲的篇幅更是大为扩展。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简述古代埃及历史发展线索

    正确答案: (1)早王国时期(3100BC-2686BC.:出现了国家形式,并开始了统一运动
    (2)古王国时期(2686BC-2181BC.:埃及历史进入了统一的时代,王权得到加强,也叫法老的时代。
    (3)第一中间期(2181BC-2040BC.:埃及历史上一个比较动乱的时期
    (4)中王国时期(2040BC-1786BC.:经过长期激烈的争夺,南方的底比斯崛起,重新统一了埃及
    (5)第二中间期(1786BC-1567BC.:贵族与平民的矛盾,农民起义和外族入侵(希克索斯人)共同作用,使埃及历史经过又一个动乱时期。
    (6)新王国时期(1567BC-1085BC.:埃及重新统一,并进入极盛时期,对外战争进行多次征战,建立了地跨亚非两洲的大帝国。
    (7)后王国时期(1085BC-332BC.:埃及历史上比较衰弱的时期。这一时期,阶级矛盾尖锐,外族入侵频繁以及宫廷内部争斗十分激烈。
    (8)希腊人和罗马统治时期(332BC-642AD.:埃及沦为马其顿和罗马附庸的时期。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4题:

    问答题
    简述计算机系统应用的发展线索。

    正确答案: 电子数据处理EDP→管理信息系统阶段MIS→决策支持系统DSS→战略性信息系统阶段SIS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