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usouti.com
参考答案和解析
参考答案:B
更多“两税法实行后,影响最深远的作用是() ”相关问题
  • 第1题:

    ()是语文教育史上贡献最突出、影响最深远的语文教育家。

    A、孔子

    B、叶圣陶

    C、朱熹

    D、陶行知


    参考答案:B

  • 第2题:

    试述实行两税法的原因、基本精神及意义.


    参考答案:

    原因由于土地兼并逐步发展,失去土地而逃亡的农民很多。农民逃亡,政府往往责成邻保代纳租庸调,结果迫使更多的农民逃亡,租庸调制的维持已经十分困难。与此同时,按垦田面积征收的地税和按贫富等级征收的户税逐渐重要起来。安史之乱以后,赋税制度非常混乱。赋税制度的改革势在必行。
    基本精神:1、财政原则,“量出以制入”,即政府先预算财政支出规模,然后再据以确定全国应征赋税总额,再摊派到各地征收。2、课税主体,不分主户、客户,一律按现居住地的户口登记簿为准纳税,对于不定居的商人按定居商人的标准纳税。3、课税客体及课税原则,即一律依据贫富和拥有的土地、资产的多少来纳税,原来享有蠲免赋役特权的官僚、贵族、僧道户等也不例外。4、对租庸杂徭的处置及纳税期限,“将租庸杂徭都并入两税,“今后除两税外,辄率一钱以枉法论”。分夏秋两次征收,夏税完纳时间不得超过六月,秋税不得超过十一月。5、计税依据,“以贫富为差”、“率以大历十四年垦田之数为准而均征”,即新税制中户税仍以资产多少为标准定出各户的等级,地税以779的垦田数为标准,各州按旧有数额分摊于各地。6、计税手段和纳税物品,即以货币计税,实际征收时再折纳实物。7、确定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分配原则,三分制:上供、送使、留州。
    历史意义:1、财政原则:有利于限制赋外加赋的发生;2、课税客体:开始了以资产为课税客体的历史,扩大了纳税面,体现了税负均平、税收普及原则;3、计税手段:开创了以货币计税的先例,使全国有了统一的计税标准;4、税收征管:简化了税制和征收手续,减少了税收成本;5、财政权益分配:加强了中央控制财政的权力。
    局限性1、财政原则,量出制入,直接导致政府支出规模扩张和摊派;2、货币计税、折征实物,使纳税人的负担不稳定;3、税率和课征标准,配赋不均;4、两税之外,法外加征。


  • 第3题:

    根据布朗芬布伦纳提出的环境模型,最内层的微观系统对儿童发展的影响最深远。


    正确答案:错误

  • 第4题:

    两税法是唐后期实行的赋税制度,其主要内容是什么?


    正确答案:①“以资产为宗”,即按土地、财产的多少来确定应纳税额。②“费改税”,把当时混乱繁杂的税种和各类收费合并统一起来,归并为户税与地税两种。③“以征收货币为主”。两税法以征收钱币为主,规定除田亩税以谷物形式交纳外,其他一律折合成钱币交纳。④“统一征收时间”。两税法规定每年纳税时间分夏秋两季。

  • 第5题:

    唐朝实行的两税法产生的实际作用是()。

    • A、缓解了严重的土地兼并问题
    • B、缓解了均田制破坏所造成的财政问题
    • C、减轻了地主对农民的剥削
    • D、削弱了藩镇割据的经济基础

    正确答案:B

  • 第6题:

    第四次中东战争对当时的世界经济和国际政治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些影响不包括()

    • A、引发了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最严重的经济危机
    • B、美国霸主地位动摇
    • C、对美苏争霸态势有较大影响
    • D、两极格局解体

    正确答案:D

  • 第7题:

    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对以后管理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他的代表作是()。


    正确答案:《科学管理理论》

  • 第8题:

    两税法实行后,影响最深远的作用是()

    • A、调整了赋税制度与土地制度不协调的状况
    • B、削弱了农民对封建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
    • C、增加了唐朝政府的赋税收入
    • D、使政府控制的户口大量增加

    正确答案:B

  • 第9题:

    填空题
    欧洲近代史上,最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是(),他对欧洲乃至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正确答案: 拿破仑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填空题
    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对以后管理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他的代表作是()。

    正确答案: 《科学管理理论》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判断题
    元朝实行行省制,对后世影响深远()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多选题
    下列关于我国历史上税法变革的表述正确的有(  )。
    A

    秦朝实行了“初税亩”

    B

    隋朝实行了“租庸调制”

    C

    唐朝中期税法最大的改革是“两税法”

    D

    明朝实行了“一条鞭法”

    E

    清朝主要的税法改革是实行摊丁人亩制度


    正确答案: E,A
    解析:
    春秋战国时期鲁国实行了“初税亩”,唐朝时期实行了“租庸调制”。

  • 第13题:

    欧洲近代史上,最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是(),他对欧洲乃至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参考答案:拿破仑

  • 第14题:

    试述唐中期实行两税法的原因、基本精神及意义。


    参考答案:第一,两税法的原因是:
    1、均田制的瓦解,使以身丁为本的租庸调制失去了存在的基础;
    2、户籍的紊乱,人口失实,赋役制度遭到破坏;
    3、租庸调制本身存在的弊端;
    4、安史之乱引起的财政困难日益严重;
    5、户税、地税的发展,为两税法的实施奠定了实践基础。
    第二,两税法的基本精神是:
    1、确定了“量出以制入”的财政原则。
    2、确定了课税主体和课税依据。
    3、确定了课税原则,即“人中无丁,以贫富为差”。
    4、确定了计税手段,实行“定税计钱,折钱纳物”
    5、确定纳税期限,实行夏、秋两次征收。
    6、将旧有租庸杂徭并入两税征收。
    7、确定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分配原则,实行三分制,即划分为上供、送使、留州三个份额。
    第三,两税法的历史意义
    1、“量出制入”的财政原则。
    2、两税法最大变化是正式否定了以身丁为本的赋役制度,而以资产作为课税的依据。
    3、开创以货币计税的先例。
    4、简化税制及征收手续,减少了税收成本。
    5、租庸杂徭悉省。

  • 第15题:

    唐朝实行两税法的主要作用是()。

    • A、缓解了严重的土地兼并问题
    • B、减轻了地主对农民的剥削
    • C、缓解了均田制被破坏造成的财政问题
    • D、削弱了藩镇割据的经济基础

    正确答案:C

  • 第16题:

    唐初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780年实行两税法,它们的共同作用是()。

    • A、加强经济掠夺
    • B、满足农民土地要求
    • C、确保财政收入
    • D、减轻对农民的剥削

    正确答案:C

  • 第17题:

    传统课程本质观的课程定义是将课程看成是目标,这是使用最普遍、影响力最深远的课程定义。


    正确答案:错误

  • 第18题:

    元朝实行行省制,对后世影响深远()


    正确答案:正确

  • 第19题:

    吴道子是(盛唐)时期最伟大的画家,对()以后的人物画有巨大深远的影响,他的佛教画被称为()。也成()。


    正确答案:中古;吴家祥;百代画圣

  • 第20题:

    单选题
    唐朝实行两税法的主要作用是()。
    A

    缓解了严重的土地兼并问题

    B

    减轻了地主对农民的剥削

    C

    缓解了均田制被破坏造成的财政问题

    D

    削弱了藩镇割据的经济基础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试述实行两税法的原因、基本精神及意义。

    正确答案: 原因由于土地兼并逐步发展,失去土地而逃亡的农民很多。农民逃亡,政府往往责成邻保代纳租庸调,结果迫使更多的农民逃亡,租庸调制的维持已经十分困难。与此同时,按垦田面积征收的地税和按贫富等级征收的户税逐渐重要起来。安史之乱以后,赋税制度非常混乱。赋税制度的改革势在必行。
    基本精神:
    1、财政原则,“量出以制入”,即政府先预算财政支出规模,然后再据以确定全国应征赋税总额,再摊派到各地征收。
    2、课税主体,不分主户、客户,一律按现居住地的户口登记簿为准纳税,对于不定居的商人按定居商人的标准纳税。
    3、课税客体及课税原则,即一律依据贫富和拥有的土地、资产的多少来纳税,原来享有蠲免赋役特权的官僚、贵族、僧道户等也不例外。
    4、对租庸杂徭的处置及纳税期限,“将租庸杂徭都并入两税,“今后除两税外,辄率一钱以枉法论”。分夏秋两次征收,夏税完纳时间不得超过六月,秋税不得超过十一月。
    5、计税依据,“以贫富为差”、“率以大历十四年垦田之数为准而均征”,即新税制中户税仍以资产多少为标准定出各户的等级,地税以779的垦田数为标准,各州按旧有数额分摊于各地。
    6、计税手段和纳税物品,即以货币计税,实际征收时再折纳实物。
    7、确定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分配原则,三分制:上供、送使、留州。
    历史意义:
    1、财政原则:有利于限制赋外加赋的发生;
    2、课税客体:开始了以资产为课税客体的历史,扩大了纳税面,体现了税负均平、税收普及原则;
    3、计税手段:开创了以货币计税的先例,使全国有了统一的计税标准;
    4、税收征管:简化了税制和征收手续,减少了税收成本;
    5、财政权益分配:加强了中央控制财政的权力。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单选题
    税法的作用是指税法实施所产生的社会影响,税法的作用可以从规范作用和经济作用两方面分析。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税法的经济作用的是()。
    A

    税法是国家取得财政收入的重要保证

    B

    税法是正确处理税收分配关系的法律依据

    C

    税法是国家调节调控宏观经济的重要手段

    D

    税法作为法律规范具有判断、衡量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的作用


    正确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核“税法基本原理——税法的作用”相关知识。选项D属于税法规范作用中的评价作用,不属于税法经济作用。

  • 第23题:

    单选题
    两税法实行后,影响最深远的作用是()
    A

    调整了赋税制度与土地制度不协调的状况

    B

    削弱了农民对封建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

    C

    增加了唐朝政府的赋税收入

    D

    使政府控制的户口大量增加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4题:

    问答题
    试述唐中期实行两税法的原因、基本精神及意义。

    正确答案: 第一,两税法的原因是:
    1、均田制的瓦解,使以身丁为本的租庸调制失去了存在的基础;
    2、户籍的紊乱,人口失实,赋役制度遭到破坏;
    3、租庸调制本身存在的弊端;
    4、安史之乱引起的财政困难日益严重;
    5、户税、地税的发展,为两税法的实施奠定了实践基础。
    第二,两税法的基本精神是:
    1、确定了“量出以制入”的财政原则。
    2、确定了课税主体和课税依据。
    3、确定了课税原则,即“人中无丁,以贫富为差”。
    4、确定了计税手段,实行“定税计钱,折钱纳物”
    5、确定纳税期限,实行夏、秋两次征收。
    6、将旧有租庸杂徭并入两税征收。
    7、确定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分配原则,实行三分制,即划分为上供、送使、留州三个份额。
    第三,两税法的历史意义
    1、“量出制入”的财政原则。
    2、两税法最大变化是正式否定了以身丁为本的赋役制度,而以资产作为课税的依据。
    3、开创以货币计税的先例。
    4、简化税制及征收手续,减少了税收成本。
    5、租庸杂徭悉省。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