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usouti.com
更多“董其昌在书法创作中极其注重()、()、()与()。 ”相关问题
  • 第1题:

    书法用墨讲究变化,董其昌常用浓墨,而颜真卿多用淡墨。

    A

    B



  • 第2题:

    董其昌书法的影响如何?


    正确答案: 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是晚明影响最大的书画家和鉴赏家。也是对清代书学有很大影响的书家。
    董其昌自述学书过程说:“余十七岁时学书,初学颜鲁公《多宝塔》,稍去而之钟、王,得其皮耳。更二十年学宋人,乃得其趣。”表露出他的书学由唐入晋而返于宋的过程。他“受箓于季海(徐浩),参证于北海(李邕)、襄阳(米芾),晚皈平原(颜真卿)而亲近于柳(公权)、杨(凝式)两少师。”博学诸家。他学古人是靠聪明颖悟,好以已意为之,习古并不深严。有人说:“香光以禅理悟书画,有顿悟而无渐修。”(吴荣光语,见《书林藻鉴》)如他参照五代杨凝式《韭花帖》的神韵、格局,化出了他的章法,即有意加大行距字距,造成一种疏散萧洒的格局特征。他的书作并不刻意求工,“往往适意”而已,“有意成风,无意取态”,自成风韵。喜爱董书的康熙玄烨评说:“华亭董其昌书法,天姿迥异。其高秀园润之致,流行于褚墨间,非诸家所能及也。每于若不经意处,丰神独绝,如微云卷舒,清风飘拂,尤得天然之趣。”夸示了董书的长处。包世臣评曰:“其书能于姿致中出古淡,为书家朴学,然能朴而不能茂。以中岁深襄阳跳荡之习,故行笔不免空怯,出笔时形偏竭也。”又兼揭董书之短。从现存董书作品看,大抵秀润疏朗是其所长,腕力软弱是其所短。但如康有为所说:“如休粮道士,神气寒俭”,“局促如辕下驹,蹇怯如三日新妇”等,是以碑学之好而苛求,不免失之偏颇。
    董其昌书艺在晚明已名闻海内外,仿习者众,作伪亦多。清初康熙喜董书,所以董书在清初盛行朝野,当时受董书影响的书家很多,如沈荃、查升、张照、刘墉、王文治等。潘伯鹰先生说:“他的影响一直扩大下去,到后来的清朝乾隆年间不见衰退。同样的原因,他这种卑弱的轻率的书派也同样使清朝初期的书法不振。”董书在特定历史阶段中的影响,除了各种社会原因和书法衍变的原因之外,他的书法那种秀润的风神,流丽典雅的形态,也是作为一种美的类型而起了作用。这种美在现在仍然有他的价值。

  • 第3题:

    书法创作中是否有“灵感”?什么是“灵感”?


    正确答案:“灵感”存在于一切艺术创造中,书法亦然。许多书家苦苦追求多年,未有长进,但在一个偶然机会,他“悟”出了突破的那一点,书艺大进,仿佛进入到一个新的艺术境界之中,壑然开朗。“灵感”,既有主观条件,又需客观条件,是主客观相互作用的结果,是艺术创造中的普遍性现象。也可以说是一种“良机”。它本身并不构成科学的、系统的方法,然而对于它的追求、如何捕捉它,则大有方法可言,它是一种综合的、运用实践、逻辑思维或非逻辑思维、感性刺激等方法的方法。从主体讲,机遇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要不断追求,不能满足,善于总结自己与别人的书法追求的经验,并把自己置身于整个社会的环境之中,充分利用各种条件,如教育、职业、师友、家庭等关系,资料、交流、展览等等客观条件,一切都使之围绕着“创造”这一主攻方向。现代某一书家,在行书上追求多年,能临像各种碑帖,然而就是没自己的面貌。一次偶然的机会,从友人处看到一种刻石,其独特的神采和结体,突然闪现在眼前,把他引向一个新的艺术境界中。此后书风大变,很快便为书坛所注目。许多人看到过这块碑,为什么没有感触呢?因为他们没有追求。“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要“蓦然”寻到“那人”,必须“寻他千百度”。一度两度是不行的,学书中没有追求、蜻蜓点水式的学习是不行的。至于在社会上的机遇,那就要在社会提供许多条件的情况下才可能出现。

  • 第4题:

    董其昌的书法风格是()

    • A、浑厚
    • B、淡雅
    • C、古拙
    • D、苍茫

    正确答案:B

  • 第5题:

    能否介绍一下董其昌的学书经历及其书法成就?


    正确答案: 可以。董其昌(公元一五五五——一六三六年),是明代影响最为深远的大书法家。他字玄宰,号思白。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人。明神宗万历年间进士,官致礼部尚书。华亭是明代出书法人才的地方。从沈度、沈粲以后,南安知府张弼、詹事陆深、布政莫如忠和他的儿子莫是龙等,都是具有一定影响的书法界人物。而晚出的董其昌,则更是超越诸家、闻名遐尔的大书家。
    在学书法经历上,董其昌曾自我介绍说:“吾学书在十七岁时。初师颜平原《多宝塔》,又改学虞永兴。以为唐书不如晋、魏,遂仿《黄庭经》及钟元常《宣示表》、《力命表》、《还示帖》、《丙舍帖》,凡三年,自谓逼古,不复以文征仲、祝希哲置之眼角;乃于书家之神理,实未有入处,徒守格辙耳。比游嘉兴,得尽睹项子京家藏真迹,又见右军《官奴帖》于金陵,方悟从前妄自标许,自此渐有小得。”可见大家的成功,也是少不了曲折攀登的历程。
    董其昌的书法成就,清何焯《义门题跋》认为:“思翁行押尤得力《争座位》,故用笔圆劲。”董其昌自认为:“余书与赵文敏较,各有短长。行间茂密,千字一同,吾不如赵;若临仿历代,赵得其十一,吾得其十七。又赵书因熟得俗态,吾书因生得秀气。吾书往往率意,当吾作意,赵书亦输一筹,第作意者少耳。”(见董其昌《容台集》)平心而论,赵、董是各有所长的,但如果对于初学的取法来说,则又董不如赵了。关于这一点,梁巘《积闻录》说得好:“学董不及学赵有墙壁,盖赵谨于结构,而董多率意也。赵字实,董字虚。”但康有为认为董其昌的字神气寒俭,无丈夫气,对其持否定态度。

  • 第6题:

    明朝书法家董其昌的作品兼有“颜骨赵姿”之美,其中“颜”指的是哪位书法家()

    • A、颜真卿
    • B、赵孟頫
    • C、颜思齐

    正确答案:A

  • 第7题:

    填空题
    董其昌的书法,无论是楷书、行书、行草,抑或是狂草,都一派()的风致,这不能不说与他的书法美学思想紧密相关。作品如《()》、《()》等。

    正确答案: 萧散简淡,《答客难卷》、《癸卯临杂书册》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问答题
    同学们,我们在书法创作中要安排布置整幅作品中,字与字、行与行之间呼应、照顾等关系,请问这种方法称为什么?

    正确答案: 这种方法称为章法。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能否介绍一下董其昌的学书经历及其书法成就?

    正确答案: 可以。董其昌(公元一五五五——一六三六年),是明代影响最为深远的大书法家。他字玄宰,号思白。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人。明神宗万历年间进士,官致礼部尚书。华亭是明代出书法人才的地方。从沈度、沈粲以后,南安知府张弼、詹事陆深、布政莫如忠和他的儿子莫是龙等,都是具有一定影响的书法界人物。而晚出的董其昌,则更是超越诸家、闻名遐尔的大书家。
    在学书法经历上,董其昌曾自我介绍说:“吾学书在十七岁时。初师颜平原《多宝塔》,又改学虞永兴。以为唐书不如晋、魏,遂仿《黄庭经》及钟元常《宣示表》、《力命表》、《还示帖》、《丙舍帖》,凡三年,自谓逼古,不复以文征仲、祝希哲置之眼角;乃于书家之神理,实未有入处,徒守格辙耳。比游嘉兴,得尽睹项子京家藏真迹,又见右军《官奴帖》于金陵,方悟从前妄自标许,自此渐有小得。”可见大家的成功,也是少不了曲折攀登的历程。
    董其昌的书法成就,清何焯《义门题跋》认为:“思翁行押尤得力《争座位》,故用笔圆劲。”董其昌自认为:“余书与赵文敏较,各有短长。行间茂密,千字一同,吾不如赵;若临仿历代,赵得其十一,吾得其十七。又赵书因熟得俗态,吾书因生得秀气。吾书往往率意,当吾作意,赵书亦输一筹,第作意者少耳。”(见董其昌《容台集》)平心而论,赵、董是各有所长的,但如果对于初学的取法来说,则又董不如赵了。关于这一点,梁巘《积闻录》说得好:“学董不及学赵有墙壁,盖赵谨于结构,而董多率意也。赵字实,董字虚。”但康有为认为董其昌的字神气寒俭,无丈夫气,对其持否定态度。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董其昌书法的影响如何?

    正确答案: 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是晚明影响最大的书画家和鉴赏家。也是对清代书学有很大影响的书家。
    董其昌自述学书过程说:“余十七岁时学书,初学颜鲁公《多宝塔》,稍去而之钟、王,得其皮耳。更二十年学宋人,乃得其趣。”表露出他的书学由唐入晋而返于宋的过程。他“受箓于季海(徐浩),参证于北海(李邕)、襄阳(米芾),晚皈平原(颜真卿)而亲近于柳(公权)、杨(凝式)两少师。”博学诸家。他学古人是靠聪明颖悟,好以已意为之,习古并不深严。有人说:“香光以禅理悟书画,有顿悟而无渐修。”(吴荣光语,见《书林藻鉴》)如他参照五代杨凝式《韭花帖》的神韵、格局,化出了他的章法,即有意加大行距字距,造成一种疏散萧洒的格局特征。他的书作并不刻意求工,“往往适意”而已,“有意成风,无意取态”,自成风韵。喜爱董书的康熙玄烨评说:“华亭董其昌书法,天姿迥异。其高秀园润之致,流行于褚墨间,非诸家所能及也。每于若不经意处,丰神独绝,如微云卷舒,清风飘拂,尤得天然之趣。”夸示了董书的长处。包世臣评曰:“其书能于姿致中出古淡,为书家朴学,然能朴而不能茂。以中岁深襄阳跳荡之习,故行笔不免空怯,出笔时形偏竭也。”又兼揭董书之短。从现存董书作品看,大抵秀润疏朗是其所长,腕力软弱是其所短。但如康有为所说:“如休粮道士,神气寒俭”,“局促如辕下驹,蹇怯如三日新妇”等,是以碑学之好而苛求,不免失之偏颇。
    董其昌书艺在晚明已名闻海内外,仿习者众,作伪亦多。清初康熙喜董书,所以董书在清初盛行朝野,当时受董书影响的书家很多,如沈荃、查升、张照、刘墉、王文治等。潘伯鹰先生说:“他的影响一直扩大下去,到后来的清朝乾隆年间不见衰退。同样的原因,他这种卑弱的轻率的书派也同样使清朝初期的书法不振。”董书在特定历史阶段中的影响,除了各种社会原因和书法衍变的原因之外,他的书法那种秀润的风神,流丽典雅的形态,也是作为一种美的类型而起了作用。这种美在现在仍然有他的价值。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书法创作中是否有“灵感”?什么是“灵感”?

    正确答案: “灵感”存在于一切艺术创造中,书法亦然。许多书家苦苦追求多年,未有长进,但在一个偶然机会,他“悟”出了突破的那一点,书艺大进,仿佛进入到一个新的艺术境界之中,壑然开朗。“灵感”,既有主观条件,又需客观条件,是主客观相互作用的结果,是艺术创造中的普遍性现象。也可以说是一种“良机”。它本身并不构成科学的、系统的方法,然而对于它的追求、如何捕捉它,则大有方法可言,它是一种综合的、运用实践、逻辑思维或非逻辑思维、感性刺激等方法的方法。从主体讲,机遇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要不断追求,不能满足,善于总结自己与别人的书法追求的经验,并把自己置身于整个社会的环境之中,充分利用各种条件,如教育、职业、师友、家庭等关系,资料、交流、展览等等客观条件,一切都使之围绕着“创造”这一主攻方向。现代某一书家,在行书上追求多年,能临像各种碑帖,然而就是没自己的面貌。一次偶然的机会,从友人处看到一种刻石,其独特的神采和结体,突然闪现在眼前,把他引向一个新的艺术境界中。此后书风大变,很快便为书坛所注目。许多人看到过这块碑,为什么没有感触呢?因为他们没有追求。“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要“蓦然”寻到“那人”,必须“寻他千百度”。一度两度是不行的,学书中没有追求、蜻蜓点水式的学习是不行的。至于在社会上的机遇,那就要在社会提供许多条件的情况下才可能出现。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填空题
    董其昌在书法创作中极其注重()、()、()与()。

    正确答案: 笔法、墨法、结字、章法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剧作者在创作的过程中,首先必须关注重点场面。


    正确答案:正确

  • 第14题:

    久闻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大名,他对书法是怎样认识的?


    正确答案: 《画禅室随笔》是董其昌谈论书画的重要著作。在书中,他认为书画和佛家的禅是息息相通的,所以取了这个名字,譬如他在《论用笔》一篇中所说:“米海岳书‘无垂不缩,无往不收’,此八字真言(揭示本质的话),无等等咒也。然须结字得势。”“无等等咒”就是佛教用语,其意即为最高级的能起神奇效用的咒语。“结字得势”一句,是董其昌论书的要言之一。在这里,他把用笔的“无垂不缩,无往不收”和结体捏在一起,由笔势的垂缩往来而导致结字的“得势”,如果结字不得势的话,那末用笔再好也是徒然的。又说:“作书所最忌者位置等匀。且如一字之中,须有收有放,有精神相挽处。”也是把用笔和结字揉在一起的。用笔有收放,故而对于整个字来说,也就必定会有“精神相挽”处了。在论用笔中,董其昌的另一重要论点是,“作书须提得笔起。自为起,自为结,不可信笔。后代人作书,皆信笔耳。”并着重提出:“‘信笔’两字,最当玩味。”那末怎样才能克服“信笔”的弊端呢?“吾所云须悬腕,须正锋者,皆为破信笔之病也。”
    此外,他在《论用笔》中,还提出了“作书最要泯没棱痕,不使笔笔在纸素成板刻样”;“欲知屋漏痕、折钗股,于圆熟求之,未可朝执笔,暮合辙也”;“古人神气淋漓翰墨间,妙处在随意所如,自成体势”;“字须奇宕潇洒,时出新致,以奇为正,不主故常”;“发笔处便要提得笔起,不使其自偃。难在遒劲,而遒劲非是怒笔木强之谓”等说法,都是很有心得和新意的。不过,他说“书道只在巧、妙二字,拙则直率而无化境矣”,则又未免美中不足了。因为书道要巧、要妙,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如果一味巧、妙,就会显得做作而小家气。看来,董其昌书法的不足之处,一半也就伤在这里。
    前面说过,董其昌论用笔常把结字捏在一起。而结字从何取法呢?他是这样认为的:“晋唐人结字,须一一录出,时常参取,此最关要。”可见,他是主张力学和取法传统的。在章法上,他认为“古人论书以章法为一大事,盖所谓行间茂密是也。余见米痴小楷,作《西园雅集图记》,是纨扇,其直如弦。此必非有他道,乃平日留意章法耳。右军《兰亭序》章法为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带而生,或大或小,随手所如,皆入法则,所以为神品也”,用举例的方法来说明书法布局的要点,就显得形象而有说服力了。
    再则,他还谈到学习古人要能“神奇化为腐臭,故离之耳”,柳公权的所以能够用笔古淡,正是因为他能“极力变右军法”,而颖悟的董其昌,却也正是因为窥破了柳公权的这一秘奥,所以才得出了“自今以往,不得舍柳法而趋右军”的结论。至于说到“昔人以翰墨为不朽事,然亦有遇不遇,有最下最传者:有勤一生而学之,异世不闻声响者;有为后人相倾,余子悠悠,随巨子讥评,以致声价顿减者;有经名人表彰,一时慕效,大擅墨池之誉者。此亦有运命存焉”。的确,书法家除了本身的艺术水准以外,还有个遇和不遇的间题,这是事实,不承认也得承认,但把这归之于“有运命存焉”,那就未免失之消极了。

  • 第15题:

    谁的书法在墨色上开创了中国之先河().

    • A、徐渭
    • B、董其昌
    • C、文征明
    • D、郑板桥

    正确答案:B

  • 第16题:

    同学们,我们在书法创作中要安排布置整幅作品中,字与字、行与行之间呼应、照顾等关系,请问这种方法称为什么?


    正确答案:这种方法称为章法。

  • 第17题:

    董其昌的书法,无论是楷书、行书、行草,抑或是狂草,都一派()的风致,这不能不说与他的书法美学思想紧密相关。作品如《()》、《()》等。


    正确答案:萧散简淡,《答客难卷》、《癸卯临杂书册》

  • 第18题:

    董其昌书法作品的风格特征是什么?


    正确答案:用笔虚、章法疏、用墨润,追求淡雅虚静、天真平淡的书风。

  • 第19题:

    判断题
    书法用墨讲究变化,董其昌常用浓墨,而颜真卿多用淡墨。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填空题
    莫如忠书法直追王羲之,其书风应规入矩、似正反奇,董其昌称其“()”。

    正确答案: “晋人之外一步不窥”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单选题
    谁的书法在墨色上开创了中国之先河().
    A

    徐渭

    B

    董其昌

    C

    文征明

    D

    郑板桥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久闻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大名,他对书法是怎样认识的?

    正确答案: 《画禅室随笔》是董其昌谈论书画的重要著作。在书中,他认为书画和佛家的禅是息息相通的,所以取了这个名字,譬如他在《论用笔》一篇中所说:“米海岳书‘无垂不缩,无往不收’,此八字真言(揭示本质的话),无等等咒也。然须结字得势。”“无等等咒”就是佛教用语,其意即为最高级的能起神奇效用的咒语。“结字得势”一句,是董其昌论书的要言之一。在这里,他把用笔的“无垂不缩,无往不收”和结体捏在一起,由笔势的垂缩往来而导致结字的“得势”,如果结字不得势的话,那末用笔再好也是徒然的。又说:“作书所最忌者位置等匀。且如一字之中,须有收有放,有精神相挽处。”也是把用笔和结字揉在一起的。用笔有收放,故而对于整个字来说,也就必定会有“精神相挽”处了。在论用笔中,董其昌的另一重要论点是,“作书须提得笔起。自为起,自为结,不可信笔。后代人作书,皆信笔耳。”并着重提出:“‘信笔’两字,最当玩味。”那末怎样才能克服“信笔”的弊端呢?“吾所云须悬腕,须正锋者,皆为破信笔之病也。”
    此外,他在《论用笔》中,还提出了“作书最要泯没棱痕,不使笔笔在纸素成板刻样”;“欲知屋漏痕、折钗股,于圆熟求之,未可朝执笔,暮合辙也”;“古人神气淋漓翰墨间,妙处在随意所如,自成体势”;“字须奇宕潇洒,时出新致,以奇为正,不主故常”;“发笔处便要提得笔起,不使其自偃。难在遒劲,而遒劲非是怒笔木强之谓”等说法,都是很有心得和新意的。不过,他说“书道只在巧、妙二字,拙则直率而无化境矣”,则又未免美中不足了。因为书道要巧、要妙,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如果一味巧、妙,就会显得做作而小家气。看来,董其昌书法的不足之处,一半也就伤在这里。
    前面说过,董其昌论用笔常把结字捏在一起。而结字从何取法呢?他是这样认为的:“晋唐人结字,须一一录出,时常参取,此最关要。”可见,他是主张力学和取法传统的。在章法上,他认为“古人论书以章法为一大事,盖所谓行间茂密是也。余见米痴小楷,作《西园雅集图记》,是纨扇,其直如弦。此必非有他道,乃平日留意章法耳。右军《兰亭序》章法为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带而生,或大或小,随手所如,皆入法则,所以为神品也”,用举例的方法来说明书法布局的要点,就显得形象而有说服力了。
    再则,他还谈到学习古人要能“神奇化为腐臭,故离之耳”,柳公权的所以能够用笔古淡,正是因为他能“极力变右军法”,而颖悟的董其昌,却也正是因为窥破了柳公权的这一秘奥,所以才得出了“自今以往,不得舍柳法而趋右军”的结论。至于说到“昔人以翰墨为不朽事,然亦有遇不遇,有最下最传者:有勤一生而学之,异世不闻声响者;有为后人相倾,余子悠悠,随巨子讥评,以致声价顿减者;有经名人表彰,一时慕效,大擅墨池之誉者。此亦有运命存焉”。的确,书法家除了本身的艺术水准以外,还有个遇和不遇的间题,这是事实,不承认也得承认,但把这归之于“有运命存焉”,那就未免失之消极了。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单选题
    明朝书法家董其昌的作品兼有“颜骨赵姿”之美,其中“颜”指的是哪位书法家()
    A

    颜真卿

    B

    赵孟頫

    C

    颜思齐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