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usouti.com
更多“注水孔超前回采面距离以()m为宜。 ”相关问题
  • 第1题:

    对某隧道进行超前地质预报,该隧道开挖掌子面岩性以灰色微风化砂石为主,围岩自秘能力一致,掌子面没有明显渗水,采用台阶法开挖。30)超前地质预报说法正确的有( )。

    A.地震波反射法预报距离宜控制100m以内,前后两次宜重叠10m以上
    B.电磁波法预报距离宜控制30m以内,前后两次宜重叠5m以上
    C.瞬变电磁法预报距离宜控制100m以内,前后两次宜重叠30m以上
    D.地红外探测法预报距离宜控制30m以内,前后两次宜重叠5m以上

    答案:A,B,C,D
    解析:
    P500:地震波反射法连续预报时前后两次预报距离宜重叠10m以上,预报距离应符合下列要求。(1)在软弱破碎地层或岩溶发育区,每次预报距离宜为100m左右。(2)在岩体完整的硬质岩地层每次预报距离宜为150m内。P501:地质雷达法在一般地段预报距离宜控制在30m以内,在岩溶发育地段的有效预报长度则应根据雷达波形判定。连续预报时前后两次重叠长度宜在5m以上。P502-503:瞬变电磁法每次有效预报距离宜为100m左右,且由于采用该方法进行探测时会存在20m以上的盲区,因此连续探测时宜重叠30m以上。P503:红外探测法有效预报距离宜在30m以内,连续预报时前后两次重叠长度宜在5m以上。

  • 第2题:

    关于正台阶工作面(下行分层)施工法上分层超前距离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超前距离应大于10m,以保证上分层掘砌施工设备的布置
    B.超前距离一般2~3m,以方便上分层凿岩施工和方便出渣工作
    C.超前距离应满足上分层爆破施工对下分层不产生影响
    D.超前距离应满足上分层支护施工对下分层不产生影响

    答案:B
    解析:
    正台阶工作面(下行分层)施工法按照硐室的高度,整个断面可分为2个以上分层,每分层的高度以1.8~3.Om为宜,上分层的超前距离一般为2~3m。施工中应合理确定上下分层的错距,距离太大,上分层出矸困难;距离太小,上分层钻眼困难,故上下分层工作面的距离以便于凿岩机正常工作为宜。因此,答案为B。

  • 第3题:

    无底柱分段崩落法分段之间的回采顺序是自上而下,并且上分段的回采必须超前于下分段,超前距离的大小,应保证下分段回采出矿时,矿岩的移动范围不影响上分段的回采工作。


    矿块划分为分段,分段没有底柱;分段凿岩、分段出矿,且凿岩和出矿在同一条巷道;在废石覆盖层下放矿;上下相邻分段回采进路交错布置

  • 第4题:

    对某隧道进行超前地质预报,该隧道开挖掌子面岩性以灰色微风化砂石为主,围岩自秘能力一致,掌子面没有明显渗水,采用台阶法开挖。30)超前地质预报说法正确的有( )。(2018助理真题)

    A.地震波反射法预报距离宜控制100m以内,前后两次宜重叠10m以上
    B.电磁波法预报距离宜控制30m以内,前后两次宜重叠5m以上
    C.瞬变电磁法预报距离宜控制100m以内,前后两次宜重叠30m以上
    D.地红外探测法预报距离宜控制30m以内,前后两次宜重叠5m以上

    答案:A,B,C,D
    解析:
    地震波反射法连续预报时前后两次预报距离宜重叠10m以上,预报距离应符合下列要求。(1)在软弱破碎地层或岩溶发育区,每次预报距离宜为100m左右。(2)在岩体完整的硬质岩地层每次预报距离宜为150m内。P501:地质雷达法在一般地段预报距离宜控制在30m以内,在岩溶发育地段的有效预报长度则应根据雷达波形判定。连续预报时前后两次重叠长度宜在5m以上。P502-503:瞬变电磁法每次有效预报距离宜为100m左右,且由于采用该方法进行探测时会存在20m以上的盲区,因此连续探测时宜重叠30m以上。P503:红外探测法有效预报距离宜在30m以内,连续预报时前后两次重叠长度宜在5m以上。

  • 第5题:

    关于正台阶工作面(下行分层)施工法上分层超前距离的说法,正确的是()。

    A.超前距离应大于10m,以保证上分层掘砌施工设备的布置
    B.上分层的超前距离一般为2~3m
    C.超前距离应满足上分层爆破施工对下分层不产生影响
    D.超前距离应满足上分层支护施工对下分层不产生影响

    答案:B
    解析:
    2020版教材页码P130-131
    正台阶工作面(下行分层)施工法按照硐室的高度,整个断面可分为2个以上分层,每分层的高度以1.8~3.0m为宜,上分层的超前距离一般为2~3m。施工中应合理确定上下分层的错距,距离太大,上分层出矸困难;距离太小,上分层钻眼困难,故上下分层工作面的距离以便于气腿式凿岩机正常工作为宜。因此,答案为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