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usouti.com

患者,男性,68岁,既往长期吸烟史,反复咳嗽、咳痰23年,冬春季明显,经抗感染治疗后好转。6天前受凉后出现发热,咳嗽、咳痰加重,双肺可闻及干、湿性啰音,X线提示:双肺肺纹理增多,最可能的诊断为A、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B、肺结核C、支气管哮喘D、肺炎E、支气管扩张

题目

患者,男性,68岁,既往长期吸烟史,反复咳嗽、咳痰23年,冬春季明显,经抗感染治疗后好转。6天前受凉后出现发热,咳嗽、咳痰加重,双肺可闻及干、湿性啰音,X线提示:双肺肺纹理增多,最可能的诊断为

A、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

B、肺结核

C、支气管哮喘

D、肺炎

E、支气管扩张


相似考题
更多“患者,男性,68岁,既往长期吸烟史,反复咳嗽、咳痰23年,冬春季明显,经抗感染治疗后好转。6天前受凉后 ”相关问题
  • 第1题:

    (共用题干)患者男,68岁。有吸烟史20年,近2年来反复出现咳嗽、咳痰,每年咳嗽时间超过3个月,冬春季加剧,并常有白色黏痰。近日因受凉后发热,咳嗽、喘息加重并咳脓痰。

    最可能的诊断是( )。

    A.急性肺脓肿
    B.支气管哮喘
    C.支气管肺癌
    D.阻塞性肺气肿
    E.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

    答案:E
    解析:
    该患者病史中具有反复咳嗽、咳痰2年,每次发作持续3月以上,故可诊断慢性支气管炎;近日因受凉后发热,咳嗽、喘息加重并咳脓痰胸部闷痛,可以初步诊断为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

  • 第2题:

    男性,60岁,近5年来反复出现咳嗽、咳痰伴胸闷、气短,每次经抗感染治疗后好转,近2周又出现咳嗽、咳黄痰,伴发热,经克林霉素抗感染治疗无明显好转,胸片可见双中下肺野弥漫斑片影,双下肺可闻及广泛湿啰音

    对于该患者目前应该做的检查是
    A.痰细菌培养及药敏
    B.痰找癌细胞
    C.胸部CT检查
    D.PPD皮试
    E.痰真菌培养

    答案:A
    解析:
    (1)血行播散性肺结核病变以双肺中上为主,从病史分析符合慢性支气管炎急性感染的诊断。(2)对于该患者应该首先明确病原学诊断

  • 第3题:

    1、患者20余年因受凉后出现咳嗽、咳痰,以夜间和晨起为甚,咳白色泡沫痰,在药店买感冒药(具体药物不详)口服后,症状缓解但反复发作。入院前1天,受凉后再次出现上述症状且加重,咳黄色粘稠痰液;伴乏力、发热,无恶心、呕吐,无畏寒、高热,无胸痛、胸闷等特殊不适。患者主诉为

    A.反复咳嗽咳痰20余年,加重伴乏力、发热1天

    B.反复咳嗽咳痰20年

    C.反复咳嗽咳痰,最近加重伴乏力、发热

    D.20余年前受凉后咳嗽咳痰,1天前复发并加重


    反复咳嗽咳痰 20 余 年,加重伴乏力、发热 1 天

  • 第4题:

    患者,男性,34岁。反复咳嗽、咳脓痰、咯血20年,抗感染、止血等治疗后病情可缓解。本次症状加重伴发热1天就诊。

    询问病史中应特别注意患者既往可能有
    A.吸烟史
    B.结核病史
    C.支气管哮喘史
    D.过敏性鼻炎史
    E.麻疹、百日咳史

    答案:E
    解析:
    1.患者的特点为年轻男性,反复的支气管化脓性感染,应注意支气管扩张的可能性。麻疹、百日咳等可以引起支气管扩张,因此选E。其他病史和反复化脓性感染关系不大。
    2.此次发病症状加重,应首先确定有无肺部感染,所以选B。支气管碘油造影现已很少使用,大部分被HRCT检查代替,其适应证主要限于手术前确诊支气管扩张的范围。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本身对支气管扩张诊断价值不大,除非了解支气管扩张感染时的病原学,或考虑其他的诊断。
    3.支气管扩张症胸部X线表现为:肺纹理增粗紊乱,见有多个不规则的环状透亮阴影或沿支气管的卷发状阴影。
    4.患者病史呈慢性经过,青年时起病,反复的支气管化脓性感染、咯血,此次症状加重并发热,诊断为支气管扩张并咯血可能性最大。
    5.一次咯血量大于100ml或24小时咯血量大于500ml者称为大咯血。
    6.大咯血的治疗是立即用生理盐水20~30ml+垂体后叶素10U缓慢静注,15~20分钟后再用5%葡萄糖500ml+垂体后叶素10~50U静脉滴注维持治疗。
    7.使用垂体后叶素禁忌证:高血症、冠心病、妊娠。

  • 第5题:

    男性,63岁,近5年来反复出现咳嗽、咳痰伴胸闷、气短,每次经抗感染治疗后好转,近2周又出现咳嗽、咳黄痰,伴发热,经克林霉素抗感染治疗无明显好转,胸片可见双中下肺野弥漫斑片影,双下肺可闻及广泛湿啰音。 对于该患目前适宜的治疗为( )

    A根据药物敏感试验选用敏感抗菌药抗感染、对症

    B试验性抗结核治疗

    C抗感染治疗+抗结核治疗

    D改为大环内酯类抗感染治疗

    E联合头孢Ⅱ代抗感染治疗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