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usouti.com

案例3:周某,党员,某局结算中心副主任。2006年1月,周某为筹备该局春节晚会,用公款到某商场购买奖品,共计人民币9180元。由于商场正举行返券促销活动(满100元返50元券),返回消费券4550元。周某用其中4000元为自己购买了一台数码相机,剩余消费券购买了一些食品用于晚会。请问:周某的行为是否构成违纪,应如何定性?简述理由。

题目

案例3:周某,党员,某局结算中心副主任。2006年1月,周某为筹备该局春节晚会,用公款到某商场购买奖品,共计人民币9180元。由于商场正举行返券促销活动(满100元返50元券),返回消费券4550元。周某用其中4000元为自己购买了一台数码相机,剩余消费券购买了一些食品用于晚会。请问:周某的行为是否构成违纪,应如何定性?简述理由。


相似考题
更多“案例3:周某,党员,某局结算中心副主任。2006年1月,周某为筹备该局春节晚会,用公款到某商场购买 ”相关问题
  • 第1题:

    下列哪些情形下公务员应当回避?( )

    A.王某为某交通运输局局长,其儿媳蔡某欲调入该交通运输局财务室担任会计一职
    B.刘某为某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局长,其外甥孙某为该市某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局长
    C.田某为司法局一部门的科员,其妻周某在该局另一部门工作
    D.赵某为一林业和草原局局长,其子为该局人事部门负责人

    答案:A,B,D
    解析:
    考查公务员的基本管理制度。参见《公务员法》第74条。

  • 第2题:

    周某与贾某签订了房产转让合同,将一处房屋转让给贾某,向房管局申请办理过户手续,但该局明确拒绝办理。贾某向法院起诉。下列哪一说法是错误的?()
    A.周某可以申请作为第三人参加诉讼
    B.本案应由某县法院管辖
    C.对县房管局的行为,周某有权向法院起诉
    D.法院应该撤销房管局的决定,责令其重新作出决定


    答案:D
    解析:
    。本题为选非题。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行政许可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第1条规定,周某有起诉权。在贾某起诉的情况下,周某也可以作为第三人参加诉讼。根据该规定第11条“人民法院审理不予行政许可决定案件,认为原告请求准予许可的理由成立,且被告没有裁量余地的,可以在判决理由中写明,并判决撤销不予许可决定,责令被告重新作出决定”的规定,D的说法是错误的。

  • 第3题:

    周某在酒吧喝酒时,将吴某的右臂打断,县公安局接到报案后,对周某作出行政拘留10天、罚款2000元的处罚决定,周某不服,向市公安局申请复议,市公安局将处罚改为行政拘留10天。周某仍不服,则()。

    A.周某应在收到复议决定书之日起15日内向人民法院起诉
    B.周某提起诉讼的期限是3个月
    C.周某无正当理由超过法定期限起诉的,人民法院应裁定驳回诉讼请求
    D.周某可以以县公安局为被告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核行政诉讼的起诉期限、被告。申请人不服复议决定的,可以在收到复议决定书之日起15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经复议的案件,复议机关决定维持原行政行的,作出原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和复议机关是共同被告;复议机关改变原行政行为的,复议机关是被告。本题中,市公安局改变了原行政行为,复议机关是被告。

  • 第4题:

    周某于2007年3月某晚将一名女青年骗到家中,将其强奸后杀害。周某的父母亲发现这一情况后,马上动员周某去公安局自首,周某不肯去。于是周父在家看好周某,周母去公安局报告。到了公安局,周母恰遇在公安局任副局长的亲戚田某,周母立即把情况向田某说明。田某说:“杀人要偿命,自首也要坐一辈子牢,不如逃掉,逃过20年就没事了。”周母听了田某的话就打消了自首的念头,回家让周某逃跑。田某的行为构成(  )。
    A.徇私舞弊不移交刑事案件罪
    B.窝藏罪
    C.徇私枉法罪
    D.帮助犯罪分子逃避处罚罪


    答案:D
    解析:
    根据我国《刑法》第四百一十七条规定:“帮助犯罪分子逃避处罚罪是指有查禁犯罪活动职责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向犯罪分子通风报信、提供便利,帮助犯罪分子逃避处罚。”田某作为公安局副局长,负有查禁犯罪之责,反而提供便利帮助周某逃避处罚,构成帮助犯罪分子逃避处罚罪。

  • 第5题:

    下列哪些情形下公务员应当回避?( )

    A.王某为某交通局局长,其儿媳蔡某欲调入该交通局财务室担任会计一职
    B.刘某为某市工商局局长,其外甥孙某为该市某县工商局局长
    C.田某为司法局一部门的科员,其妻周某在该局另一部门工作
    D.赵某为一林业局局长,其子为该局人事部门负责人

    答案:A,B,D
    解析:
    。考查公务员的基本管理制度。参见《公务员法》第68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