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usouti.com

男,60岁,既往无病史,劳累中突发胸骨后疼痛,心电图:窦性心律,V2~V6ST段压低,T波倒置,心肌酶监测在正常范围,诊断考虑为A.急性前壁心肌梗死B.急性自发型心绞痛C.变异型心绞痛D.初发劳累型心绞痛E.梗死后心绞痛

题目

男,60岁,既往无病史,劳累中突发胸骨后疼痛,心电图:窦性心律,V2~V6ST段压低,T波倒置,心肌酶监测在正常范围,诊断考虑为

A.急性前壁心肌梗死

B.急性自发型心绞痛

C.变异型心绞痛

D.初发劳累型心绞痛

E.梗死后心绞痛


相似考题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D
D。根据:①无病史,初次发作;②劳累诱发;③典型的临床表现;④心电图所示。可诊断为D。
更多“男,60岁,既往无病史,劳累中突发胸骨后疼痛,心电图:窦性心律,V2~V6ST段压低,T波倒置,心肌酶监测在 ”相关问题
  • 第1题:

    男,60岁。既往无病史,劳累中突发胸骨后疼痛,心电图:窦性心律,V2~V6ST段压低,T波倒置,心肌酶监测在正常范围,诊断为

    A、急性前壁心肌梗死

    B、急性自发性型心绞痛

    C、变异型心绞痛

    D、初发劳累型心绞痛

    E、梗死后心绞痛


    参考答案:D

  • 第2题:

    患者,男,50岁。半年来经常突发胸骨后疼痛,有窒息感,持续1~5min,休息后迅速缓解。心电图示ST段下移及T波倒置。应首先考虑的是

    A.稳定型劳累性心绞痛
    B.初发劳累性心绞痛
    C.恶化型劳累性心绞痛
    D.自发性心绞痛
    E.急性心肌梗死

    答案:A
    解析:
    首先本题提示为心绞痛表现,非心肌梗死。稳定型劳累性心绞痛的特点是多于劳累、情绪激动、饱食等相同条件下诱发,发作时胸骨后疼痛,有窒息感,持续数分钟,休息或用硝酸酯类药物后缓解,心电图可见ST-T改变。因患者病史已有半年,非初发病变,所以初发劳累性心绞痛可除外。患者半年来,胸痛特点相似,无加重趋势,所以恶化型劳累性心绞痛可除外。因患者每次发作与劳累有关,非自发性,所以自发性心绞痛可除外。

  • 第3题:

    患者,男,50岁。半年来经常突发胸骨后疼痛,有窒息感,持续1~15分钟,休息后迅速缓解。心电图示ST段下移及T波倒置。应首先考虑的是

    A.稳定型劳累性心绞痛
    B.初发劳累性心绞痛
    C.恶化型劳累性心绞痛
    D.自发性心绞痛
    E.急性心肌梗死

    答案:A
    解析:
    首先本题提示为心绞痛表现,非心肌梗死。稳定型劳累性心绞痛的特点是多于劳累,情绪激动,饱食等相同条件下诱发,发作时胸骨后疼痛,有窒息感,持续数分钟,休息或用硝酸酯类药物后缓解,心电图可见ST-T改变。因患者病史已有半年,非初发病变,所以初发劳累性心绞痛可除外。患者半年来,胸痛特点相似,无加重趋势,所以恶化型劳累性心绞痛可除外。因患者每次发作与劳累有关,非自发性,所以非自发性心绞痛。

  • 第4题:

    患者,男,50岁。半年来经常劳累后突发胸骨后疼痛,有窒息感,持续约1~5分钟,休息后迅速缓解。心电图示ST段下移及T波倒置。应首先考虑的是

    A.稳定型劳累性心绞痛

    B.初发劳累性心绞痛

    C.恶化型劳累性心绞痛

    D.自发性心绞痛

    E.急性心肌梗死


    正确答案:A
    初发劳累性心绞痛是指病程在2个月以内者;恶化型劳累性心绞痛是发作频率、严重程度及持续时间突然加重者;自发性心绞痛的特点是持续时间长、程度重、不易缓解、夜间发作者;急性心肌梗死疼痛时间更长,心电图有特异性改变。所以容易除外上述四项,故本例患者应首先考虑稳定型劳累性心绞痛。

  • 第5题:

    患者,男,50岁。半年来经常突发胸骨后疼痛,有窒息感,持续1~5分钟,休息后迅速缓解,心电图示ST段下移及T波倒置。应首先考虑的是

    A. 稳定型劳累性心绞痛
    B. 初发劳累性心绞痛
    C. 恶化型劳累性心绞痛
    D. 自发性心绞痛
    E. 急性心肌梗死

    答案:A
    解析:
    患者中年男性,半年来经常突发胸骨后疼痛,有窒息感,持续1~5分钟,休息后迅速缓解,心电图示ST段下移及T波倒置,为典型的稳定型心绞痛的表现(A对)。初发劳累性心绞痛通常在首发症状1~2个月内发生,很轻的体力活动可诱发(B错)。恶化型劳累性心绞痛在相对稳定的劳力性心绞痛基础上心绞痛逐渐增强,疼痛更剧烈,持续时间更长(C错)。自发性心绞痛,心绞痛发作与体力或脑力负荷引起心肌需氧量增加无明显关系,而与冠状动脉血流贮备量减少有关,为心肌一过性缺血所致(D错)。急性心肌梗死休息或舌下含服硝酸甘油不能缓解(E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