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usouti.com

患者,男,35岁,以"右侧鼻出血2小时"为主诉就诊,检查时发现鼻中隔中段近鼻底处出血,多次填塞效果不佳,拟行血管结扎术,应考虑结扎A、上唇动脉B、筛前动脉C、上颌动脉或颈外动脉D、筛后动脉E、面动脉

题目

患者,男,35岁,以"右侧鼻出血2小时"为主诉就诊,检查时发现鼻中隔中段近鼻底处出血,多次填塞效果不佳,拟行血管结扎术,应考虑结扎

A、上唇动脉

B、筛前动脉

C、上颌动脉或颈外动脉

D、筛后动脉

E、面动脉


相似考题

1.患者,男性,78岁。既往高血压病史40余年,以"突发口鼻出血1小时"急诊入院,入院时意识尚清,测血压180/100mmHg,心率70bpm,已于门诊行双侧后鼻孔填塞+前鼻孔填塞,口咽后壁见鲜血自后鼻孔流下。该患者鼻出血的部位应多考虑A、利特尔区B、鼻腔前部C、鼻中隔D、鼻腔中后段静脉E、鼻腔中后段动脉F、鼻窦关于鼻出血病因叙述正确的有A、出血部位常限于一侧B、鼻中隔偏曲引发鼻出血多发生在骨嵴附近或偏曲凸面C、鼻中隔穿孔患者亦可有鼻出血症状D、鼻中隔毛细血管瘤、鼻咽血管纤维瘤常引发大量鼻出血E、急性和慢性鼻炎、干燥性鼻炎均可发生鼻出血F、反复发作鼻出血可能与鼻的变态反应有关G、鼻出血有时可为某些全身性疾病的首发症状对于该鼻出血患者处理正确的有A、为避免患者情绪紧张进一步血压升高,加重出血,可首选安定注射B、可在颈部、项部、头部施行冷敷C、及时控制血压D、可再次行后鼻孔填塞E、积极术前检查F、预防休克经急诊手术探查,发现患者左筛区动脉破裂出血,经电凝处理后未见活动性出血,针对该患者鼻出血术后治疗正确的是A、半坐位卧床休息B、注意营养,给予高热量易消化的饮食C、术后心电监护D、给予适量止血药物E、纠正出血性贫血可输入全血F、应留院观察病情,待血压稳定至安全范围患者出院1周后再次因左鼻大量出血返院,入院时患者皮肤苍白,手脚湿冷,心率120bpm,呼吸急促,神志模糊,血压90/60mmHg,此时对该患者的处理正确的有A、后鼻孔填塞B、输血C、急查血常规D、与患者家属沟通患者病情,告知病重E、联系介入科作动脉栓塞准备F、大量快速补液G、如有必要,可行气管切开鼻出血为耳鼻咽喉科常见多发急症,其出血部位依据患者年龄有所不同,其中3岁以上儿童鼻出血部位最常见于A、利特尔区B、鼻底C、中下鼻甲D、鼻窦E、鼻中隔F、鼻咽部

更多“患者,男,35岁,以"右侧鼻出血2小时"为主诉就诊,检查时发现鼻中隔中段近鼻底处出血,多次填塞效果不 ”相关问题
  • 第1题:

    患者,女,55岁,反复双鼻出血1周就诊,检查发现其鼻中隔两侧黎氏区血管呈团状扩张,下述治疗最常引起鼻中隔穿孔的方法是

    A、在两侧黎氏区血管扩张处用射频治疗封闭血管

    B、用蘸有云南白药的明胶海绵填塞鼻腔

    C、行鼻中隔黏膜划痕术

    D、鼻腔用凡士林纱条填塞超过72小时

    E、用含有0.1%肾上腺素的棉片压迫出血区


    参考答案:A

  • 第2题:

    患者男性,35岁,以"右侧鼻出血2小时"为主诉就诊,检查时发现鼻中隔中段近鼻底处出血,多次填塞效果不佳,拟行血管结扎术,应考虑结扎

    A.面动脉
    B.筛前动脉
    C.筛后动脉
    D.上颌动脉或颈外动脉
    E.上唇动脉

    答案:D
    解析:
    对以常规填塞未能奏效的严重出血者可采用血管结扎。中鼻甲下缘平面以下出血者可选择结扎上颌动脉或颈外动脉。

  • 第3题:

    患者女性,55岁,反复双鼻出血1周就诊,检查发现其鼻中隔两侧黎氏区血管呈团状扩张,下述治疗最常引起鼻中隔穿孔的方法是

    A.行鼻中隔黏膜划痕术
    B.鼻腔用凡士林纱条填塞超过72小时
    C.用含有0.1%肾上腺素的棉片压迫出血区
    D.用蘸有云南白药的明胶海绵填塞鼻腔
    E.在两侧黎氏区血管扩张处用射频治疗封闭血管

    答案:E
    解析:

  • 第4题:

    男,40岁,经常发生鼻后部出血,检查发现出血侧鼻腔有鼻中隔偏曲,使鼻腔填塞难于有效操作。该病人下一步的措施是 ( )

    A、检查出血来源,行动脉结扎

    B、条件允许立刻行鼻中隔矫正术,为填塞止血提供方便

    C、输液和输血

    D、给予止血剂静脉滴注

    E、全身药物治疗


    参考答案:B

  • 第5题:

    男,40岁,经常发生鼻后部出血,检查发现出血侧鼻腔有鼻中隔偏曲,使鼻腔填塞难于有效操作。该病人下一步的措施是 ( )

    A.条件允许立刻行鼻中隔矫正术,为填塞止血提供方便
    B.给予止血剂静脉滴注
    C.输液和输血
    D.检查出血来源,行动脉结扎
    E.全身药物治疗

    答案:A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