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usouti.com

来自江西的男性病例,65岁,下肢肿大畸形,皮肤增厚10余年,最初为左下肢,其后右下肢相继反复自上而下发作流火,发作间隙肿胀、炎症可消退,随着长期反复发作,腰围逐渐增粗,皮肤粗厚,体检双下肢不对称粗大、畸形、皮肤粗厚、肤色深暗,踝前、足背及趾基部苔藓样变,有棘刺和疣状增生及慢性溃疡。该病例最可能的诊断是A.慢性丝虫病,下肢象皮肿B.淋巴管/结炎反复发作C.细菌性淋巴管炎反复发作D.流火反复发作E.细菌感染性象皮肿

题目

来自江西的男性病例,65岁,下肢肿大畸形,皮肤增厚10余年,最初为左下肢,其后右下肢相继反复自上而下发作流火,发作间隙肿胀、炎症可消退,随着长期反复发作,腰围逐渐增粗,皮肤粗厚,体检双下肢不对称粗大、畸形、皮肤粗厚、肤色深暗,踝前、足背及趾基部苔藓样变,有棘刺和疣状增生及慢性溃疡。该病例最可能的诊断是

A.慢性丝虫病,下肢象皮肿

B.淋巴管/结炎反复发作

C.细菌性淋巴管炎反复发作

D.流火反复发作

E.细菌感染性象皮肿


相似考题
更多“来自江西的男性病例,65岁,下肢肿大畸形,皮肤增厚10余年,最初为左下肢,其后右下肢相继反复自上而 ”相关问题
  • 第1题:

    男性,50岁。既往有脑血栓病史。右腹股沟疝修补术后第5天,体温38.0℃。查体:右下肢皮温明显升高,无触压痛,自股部以下较左下肢明显增粗。最可能的术后并发症是

    A、切口感染

    B、右下肢深静脉血栓

    C、右下肢蜂窝织炎

    D、右下肢丹毒

    E、右股静脉栓塞


    参考答案:B

  • 第2题:

    男性,56岁,右腹股沟疝修补术后5天,卧床,既往有脑血栓病史,体温38℃,右下肢皮温升高,自股部以下较左下肢明显增粗,无明显触痛。最可能的诊断是()

    A.切口感染

    B.右下肢深静脉血栓

    C.右下肢蜂窝织炎

    D.右下肢丹毒

    E.右股动脉栓塞


    正确答案:B

  • 第3题:

    男性,56岁,右腹股沟疝修补术后第5天,卧床,既往有脑血栓病史,体温38℃,右下肢皮温升高,自股部以下较左下肢明显增粗,无明显触痛。最可能的诊断是( )

    A.切口感染
    B.右下肢深静脉血栓
    C.右股动脉栓塞
    D.右下肢丹毒
    E.右下肢蜂窝织炎

    答案:B
    解析:

  • 第4题:

    男性,48岁。右腹股沟疝修补术后第5天,卧床,既往有脑血栓病史,体温38℃,右下肢皮温升高,自股部以下较左下肢明显增粗肿胀,无明显触痛。最可能的诊断是

    A、切口感染

    B、右下肢深静脉血栓

    C、右下肢峰窝织炎

    D、右下肢丹毒

    E、右股动脉栓塞


    参考答案:B

  • 第5题:

    四肢大关节脱位病例:
    髋关节脱位
    病例摘要:患者男性,41岁,右髋外伤后疼痛,不能活动4小时。
    四小时前患者乘公共汽车时,右下肢搭在左下肢上,突然急刹车,右膝顶撞于前座椅背上,即感右髋部剧痛,不能活动。遂来院诊治。患者平素体健,无慢性疾病,无烟酒嗜好。
    查体:全身情况良好,心肺腹未见异常。
    骨科情况:仰卧位,右下肢短缩,右髋呈屈曲内收内旋畸形,各项活动均受限。右大粗隆上移。右膝、踝及足部关节主动、被动活动均可,右下肢感觉正常。


    答案:
    解析:
    分析步骤:
    1.诊断及诊断依据 根据病史及检查所见,初步诊断是右髋关节后脱位。其诊断依据是:
    (1)有典型的受伤机制,坐位,右膝顶撞前椅,使股骨头后移。
    (2)典型的右下肢畸形表现,髋呈屈曲内收内旋畸形。
    (3)大粗隆上移。
    (4)右下肢其他关节功能正常,感觉正常,说明未合并坐骨神经损伤。
    2.鉴别诊断 主要需鉴别是否合并骨折:
    (1)股骨颈骨折骨折机制系走路滑倒时,身体扭转倒地所致。患肢短缩,患髋呈屈
    曲内收外旋畸形,外旋小于60°。
    (2)转子间骨折骨折机制及畸形同上,但外旋可达90°。
    3.进一步检查X线右髋正侧位X线片:①可证实脱位及了解脱位情况;②可了解有无合并骨折。
    4.治疗原则
    (1)无骨折或只有小片骨折的单纯后脱位,应手法复位,皮牵引固定。应争取在24小时内复位完毕,以保证关节功能,减少并发症。
    (2)如髋臼后缘有大块骨折或粉碎骨折或股骨头有骨折,属复杂性后脱位,需早期手术治疗,切开复位与内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