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usouti.com

小芳,女,16岁,在怀孕6个月时被母亲发现,母亲痛哭流涕到居委会求助。居委会工作人员了解到,小芳出生在一个不幸的家庭,父亲在她8岁时因盗窃被捕入狱,母亲与她相依为命,家里的经济来源是母亲在超市里做营业员的微薄收入。小芳渐渐长大,看到其他同学父母都在身边,能打扮得很时髦,而自己回到家里时妈妈还没下班,还要自己做饭,妈妈回到家里也累得不愿多说话,因此她感到很孤独,慢慢地与社会上的异性来往了,最后导致怀孕。在居委会的推荐下,小芳母女来到了社工站寻求帮助。问题:1.在上述案例中,小芳面临的主要困境是什么?2.针对

题目
小芳,女,16岁,在怀孕6个月时被母亲发现,母亲痛哭流涕到居委会求助。居委会工作人员了解到,小芳出生在一个不幸的家庭,父亲在她8岁时因盗窃被捕入狱,母亲与她相依为命,家里的经济来源是母亲在超市里做营业员的微薄收入。小芳渐渐长大,看到其他同学父母都在身边,能打扮得很时髦,而自己回到家里时妈妈还没下班,还要自己做饭,妈妈回到家里也累得不愿多说话,因此她感到很孤独,慢慢地与社会上的异性来往了,最后导致怀孕。在居委会的推荐下,小芳母女来到了社工站寻求帮助。问题:1.在上述案例中,小芳面临的主要困境是什么?2.针对小芳目前的困境,社会工作者如何帮助小芳摆脱困境?(10分)


相似考题

2.案例二 一般资料:求助者,女性,27岁,某公司职员。 案例介绍:求助者是家中独女,母亲希望她大学毕业后回家乡工作,但她坚持留在学校所在城市,因此与母亲发生了激烈的争吵。求助者认为自己的母亲很烦人,要求自己无论有事没事每天都要给家里打电话,自己不打,母亲一定会打过来。求助者认为母亲打电话的目的是絮叨与父亲的矛盾,不管自己有没有时间,说起来就没完没了。有时自己很忙,有时自己不想听,就挂掉电话,但母亲总是再打过来发一通脾气。求助者认为自己受够了,坚决不给家里打电话,逢年过节也不回家,冲动之下甚至想断绝与母亲的关系。后来母亲慢慢有所变化,但求助者内心却变得很纠结,一方面还在为母亲的事耿耿于怀,但逢年过节时又有想家。 求助者觉得自己很不幸,摊上了这样的母亲,母亲根本不关心自己,父亲也不理解自己,内心很痛苦,情绪很低落。经常感觉头痛、身体不舒服,没有胃口,失眠。没有心思谈恋爱,现在仍是单身一人。自己主动前来咨询。 心理咨询师观察了解到的情况:求助者的父母都是大学老师,对她学习上期望很高,求助者学习成绩优秀,好遥强,不服输。本案例中求助者出现的行为反应是( )。单选 A. 食欲下降 B. 挂断母亲电话 C. 情绪低落 D. 与父亲争吵

3.共用题干 一般资料:求助者,女性,27岁,某公司职员。案例介绍:求助者是家中独女,母亲希望她大学毕业后回家乡工作,但她坚持留在学校所在城市,因此与母亲发生了激烈的争吵。求助者认为自己的母亲很烦人,要求自己无论有事没事每天都要给家里打电话,自己不打,母亲一定会打过来。求助者认为母亲打电话的目的是絮叨与父亲的矛盾,不管自已有没有时间,说起来就没完没了。有时自己很忙,有时自己不想听,就挂掉电话,但母亲总是再打过来发一通脾气。求助者认为自己受够了,坚决不给家里打电话,逢年过节也不回家,冲动之下甚至想断绝与母亲的关系。后来母亲慢慢有所变化,但求助者内心却变得很纠结,一方面还在为母亲的事耿耿于怀,但逢年过节时又有些想家。求助者觉得自己很不幸,摊上了这样的母亲,母亲根本不关心自己,父亲也不理解自己,内心很痛苦,情绪很低落。经常感觉头痛、身体不舒服,没有胃口,失眠。没有心思谈恋爱,现在仍是单身一人。自己主动前来咨询。心理咨询师观察、了解到的情况:求助者的父母都是大学老师,对她学习上期望很高,求助者学习成绩优秀,好逞强,不服输。在本案例咨询中,影响咨询效果的因素可能包括()。多选 A:咨询师的人格特征B:求助者的认知能力C:咨询中的咨询关系D:求助者的人格特征

4.共用题干 一般资料:求助者,女性,27岁,某公司职员。案例介绍:求助者是家中独女,母亲希望她大学毕业后回家乡工作,但她坚持留在学校所在城市,因此与母亲发生了激烈的争吵。求助者认为自己的母亲很烦人,要求自己无论有事没事每天都要给家里打电话,自己不打,母亲一定会打过来。求助者认为母亲打电话的目的是絮叨与父亲的矛盾,不管自已有没有时间,说起来就没完没了。有时自己很忙,有时自己不想听,就挂掉电话,但母亲总是再打过来发一通脾气。求助者认为自己受够了,坚决不给家里打电话,逢年过节也不回家,冲动之下甚至想断绝与母亲的关系。后来母亲慢慢有所变化,但求助者内心却变得很纠结,一方面还在为母亲的事耿耿于怀,但逢年过节时又有些想家。求助者觉得自己很不幸,摊上了这样的母亲,母亲根本不关心自己,父亲也不理解自己,内心很痛苦,情绪很低落。经常感觉头痛、身体不舒服,没有胃口,失眠。没有心思谈恋爱,现在仍是单身一人。自己主动前来咨询。心理咨询师观察、了解到的情况:求助者的父母都是大学老师,对她学习上期望很高,求助者学习成绩优秀,好逞强,不服输。该求助者心理问题的主要特点是()。单选 A:社会功能已经受损B:早年创伤经历C:人际关系明显紧张D:认知错误明显

更多“小芳,女,16岁,在怀孕6个月时被母亲发现,母亲痛哭流涕到居委会求助。居委会工作人员了解到,小芳出生在一个不幸的家庭,父亲在她8岁时因盗窃被捕入狱,母亲与她相依为命,家里的经济来源是母亲在超市里做营业员的微薄收入。小芳渐渐长大,看到其他同学父母都在身边,能打扮得很时髦,而自己回到家里时妈妈还没下班,还要自己做饭,妈妈回到家里也累得不愿多说话,因此她感到很孤独,慢慢地与社会上的异性来往了,最后导致”相关问题
  • 第1题:

    共用题干
    一般资料:求助者,女性,27岁,某公司职员。案例介绍:求助者是家中独女,母亲希望她大学毕业后回家乡工作,但她坚持留在学校所在城市,因此与母亲发生了激烈的争吵。求助者认为自己的母亲很烦人,要求自己无论有事没事每天都要给家里打电话,自己不打,母亲一定会打过来。求助者认为母亲打电话的目的是絮叨与父亲的矛盾,不管自已有没有时间,说起来就没完没了。有时自己很忙,有时自己不想听,就挂掉电话,但母亲总是再打过来发一通脾气。求助者认为自己受够了,坚决不给家里打电话,逢年过节也不回家,冲动之下甚至想断绝与母亲的关系。后来母亲慢慢有所变化,但求助者内心却变得很纠结,一方面还在为母亲的事耿耿于怀,但逢年过节时又有些想家。求助者觉得自己很不幸,摊上了这样的母亲,母亲根本不关心自己,父亲也不理解自己,内心很痛苦,情绪很低落。经常感觉头痛、身体不舒服,没有胃口,失眠。没有心思谈恋爱,现在仍是单身一人。自己主动前来咨询。心理咨询师观察、了解到的情况:求助者的父母都是大学老师,对她学习上期望很高,求助者学习成绩优秀,好逞强,不服输。

    该求助者的心理问题对其社会功能的影响是()。单选
    A:毕业后不回家乡
    B:经常失眠
    C:逢年过节不回家
    D:争强好胜

    答案:C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诊断技能中了解求助者的既往史,寻找有价值的资料的掌握情况。在本案例中,求助者的躯体症状是头痛、身体不适,食欲差,失眠。而情绪症状是内心痛苦、情绪低落。求助者的行为表现是不愿接听母亲的电话,挂掉母亲电话。求助者并没有与父亲争吵,故选项D有误。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诊断技能中确定造成求助者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关键点的掌握情况。社会功能主要针对工作、学习以及人际交往方面。在本案例中,求助者社会功能受损的表现是“坚决不给家里打电话,逢年过节也不回家”“没有心思谈恋爱,现在仍是单身一人”。选项B“经常失眠”是求助者的躯体症状,而选项D的“争强好胜”则是求助者的性格特征。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诊断技能中临床资料整理的掌握情况。在临床资料整理的过程中,需要对资料来源的可靠性予以说明。所谓临床资料的可靠性,是指报告临床情况的人不是求助者自身,而是其亲友或转诊的中介人,由于亲友和中介人受专业知识、职业特点的影响,使他们对问题的客观性质不能按专业要求做出评价,所以,心理咨询人员应当去伪存真地审视这类资料。若中介入是心理咨询师,其提供的某些资料很可能包括一些初步诊断性的结论,对这些结论性资料也应进一步核实,然后,在整理资料时,才能被视为可用资料。验证临床资料的可靠性时,可以采用的验证方法有:(1)补充提问,如:“这个人是怎样被他人发现的?”“你怎样发觉别人对你有这种印象的?”(2)问卷和心理测验;(3)比较同一资料的不同来源,各种来源如果都给出类似的印象,那么这一资料的可靠性就较高。在本案例中,求助者表示因不愿与母亲通电话而发生矛盾,导致母女关系不和谐。因此,咨询师需要找相关人士(例如求助者的父亲、母亲)核实上述原因。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诊断技能中确定造成求助者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关键点的掌握情况。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心理咨询师需要列出求助者的临床表现,而后收集各类与临床表现相关的资料,通过对比和分析以确定心理问题的关键点。所谓关键点,其内涵有二:其一,该因素是多数临床表现的原因或者与多数临床表现有内在联系;其二,该因素在个体发展中持久地存在着并随着生活环境的变化改变自身的形式,但无论形式如何改变其本身性质不变。在本案例中,引发该求助者心理问题的原因是求助者不愿与母亲通电话而发生矛盾,引发母女关系不和谐,并导致求助者社会功能受损。求助者在看待母女通话问题上,具有明显的以偏概全的不合理信念:“认为自己的母亲很烦人,要求自己无论有事没事每天都要给家里打电话”“觉得自己很不幸,摊上了这样的母亲,母亲根本不关心自己,父亲也不理解自己”。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诊断技能中确定造成求助者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关键点的掌握情况。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心理咨询师需要列出求助者的临床表现,而后收集各类与临床表现相关的资料,通过对比和分析以确定心理问题的关键点。在本案例中,引发该求助者心理问题的原因是求助者不愿与母亲通电话而发生矛盾,引发母女关系不和谐,并导致求助者社会功能受损。求助者在看待母女通话问题上的以偏概全的不合理看法(“认为自己的母亲很烦人,要求自己无论有事没事每天都要给家里打电话”“觉得自己很不幸,摊上了这样的母亲,母亲根本不关心自己,父亲也不理解自己”)及人格特点(“好逞强,不服输”)则是导致求助者情绪困扰的主要原因。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诊断技能中严重心理问题诊断的掌握情况。一般心理问题是指在近期发生的、内容尚未泛化、反应强度不太强烈的情绪问题,常能找到相应的原因,思维合乎逻辑,人格也无明显异常。而严重心理问题是由相对强烈的现实因素激发,初始情绪反应剧烈、持续时间长久、内容充分泛化的心理不健康状态。结合本案例,该求助者的心理问题主要是由于求助者不愿与母亲通电话而发生矛盾,引发母女关系不和谐,并导致求助者社会功能受损。该求助者的心理问题持续时间较长(“逢年过节也不回家”),且心理问题的内容已充分泛化(“逢年过节也不回家,冲动之下甚至想断绝与母亲的关系”),社会功能中度受损(“坚决不给家里打电话,逢年过节也不回家”),精神痛苦程度为中重度(“内心很痛苦,情绪很低落……自己主动前来咨询”),故属于严重心理问题。由于该求助者的心理问题是由现实因素(不愿与母亲通电话)激发,且具有一定的道德色彩,故其心理冲突的性质属于常形而非变形(变形的心理冲突一般不带有明显的道德色彩,与现实处境无关且是鸡毛蒜皮的小事),故可以排除选项C的神经症性心理问题和选项D的焦虑神经症。另外,该求助者有主动求治愿望,自知力完整,故亦可排除是精神病性问题。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价值中立原则的掌握情况。价值中立原则也称为价值中立态度,或非评判性观点、非指导性原则等,是指求助者和心理咨询师可能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人,他们的价值观、生活态度、生活方式等很可能是不一样的,心理咨询师应保持价值中立,接纳求助者,不把自己的这些东西强加给求助者,不用自己的价值观改造求助者,不对求助者进行批评指责。因为心理咨询是一种比较特殊的助人活动,它需要咨询师站在求助者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最大限度地去理解和接纳对方,尽量使自己保持客观、中立、理性的态度。在本案例中,对于求助者对待母亲的态度(“认为自己的母亲很烦人,要求自己无论有事没事每天都要给家里打电话”“觉得自己很不幸,摊上了这样的母亲,母亲根本不关心自己”)和做法(“有时自己不想听,就挂掉电话,但母亲总是再打过来发一通脾气。求助者认为自己受够了,坚决不给家里打电话,逢年过节也不回家,冲动之下甚至想断绝与母亲的关系”),咨询师应表现无条件的接纳和信任,并对其做法表示理解。值得一提的是,有关评判性的结论,咨询师在心理咨询中不能随意给出,在初期会谈中更不能使用。一旦说出这样的话,会谈气氛会立刻改变。因此,咨询师在咨询过程中,应努力坚持价值中立的原则,不批评指责求助者,并主动调整自己对求助者问题的看法以及自己的情绪,这一点对心理咨询至关重要,甚至是心理咨询存在的前提条件。当然,如果咨询师无法接纳求助者时,可以转介,这本身也是对求助者的一种尊重。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诊断技能中确定造成求助者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关键点的掌握情况。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心理咨询师需要列出求助者的临床表现,而后收集各类与临床表现相关的资料,通过对比和分析以确定心理问题的关键点。在本案例中,引发该求助者心理问题的原因是求助者不愿与母亲通电话而发生矛盾,引发母女关系不和谐,并导致求助者社会功能受损。因此,在对求助者与母亲的关系问题上,咨询师应努力帮助求助者重建良好的母女关系,恢复求助者的社会功能。心理咨询师帮助求助者解决的问题,只能是心理问题,或由心理问题引发的行为问题或躯体症状。除此之外,咨询师不帮助求助者解决任何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因此,选项AC都违背了心理咨询的目标。选项D不符合心理咨询中“积极的”这一要素。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诊断技能中咨询师态度的掌握情况。心理咨询师在与求助者会谈时,只能持一种非评判性态度。非评判性态度是使求助者感到轻松的重要因素,它可以使求助者无所顾忌,从而把内心世界展现出来。心理咨询师的态度,从表情到语言都要注意,在为收集资料而进行的会谈过程中,有些评判性的结论在心理咨询中不能随意给出,在初期会谈中更不能使用。一旦说出这样的话,会谈气氛会立刻改变。如果会谈中出现心理咨询师非表明态度不可,不表明态度会谈就无法进行的情况时,心理咨询师的态度必须是中性的,可以说“你所谈的情况,从心理学角度完全可以理解”或“我十分理解你的情况(或心情)”等。表达“理解”,是最中性化的和非评判性的态度。它可以使求助者得到知己,而并非支持者或反对者。从心理学角度看,“理解”只说明心理咨询师对他的行为或情绪发生的规律性或必然性有了肯定的看法,而对其社会效应和其他后果仍是一种保留态度。所以,这种表态既不破坏会谈气氛,又对后来的帮助指导留有余地。在本案例中,咨询师对求助者应表现出接纳和信任,并对其做法表示理解。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咨询效果评估的掌握情况。心理咨询的效果可视为咨询师(咨询师本身的特征,如准确的共情、不求报偿的热情以及诚恳、丰富的理论基础知识、娴熟的咨询技巧)、求助者(如咨询动机、态度、年龄、与咨询师的匹配程度)与咨询方法(咨询师针对求助者所采用的技术与方法)三者的函数,它们相互作用,共同影响咨询效果。结合国内的研究和实践,可把使各种心理咨询方法有效的共同因素归纳如下:(1)咨询师与求助者之间建立的和谐、信任的咨询关系,这是最基本的共同特点。(2)求助者的强烈求治动机、积极态度、自己探索改变的信心和自觉性。求助者原已具有的因素,如要求咨询的动机等,是影响咨询效果的最大变量。(3)有一套双方都相信的理论和方法。(4)咨询师本身的特征。咨询师应善于理解人、接纳人、尊重人、鼓励人,是乐于助人、令人信赖的人。(5)促进求助者的认知改变、情绪调节、行为改善。就本案例而言,除了求助者与咨询师能否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之外,最有可能影响咨询效果的因素集中在求助者这一方:由于求助者存在诸多不合理信念以及“好逞强,不服输”的人格特点,因此,求助者的认知能力水平(悟性水平)、自我觉察水平、行为方式、人格特征以及对心理咨询师的反应等可能会左右咨询效果。因此,答案应选BCD。

  • 第2题:

    共用题干
    一般资料:求助者,女性,27岁,某公司职员。案例介绍:求助者是家中独女,母亲希望她大学毕业后回家乡工作,但她坚持留在学校所在城市,因此与母亲发生了激烈的争吵。求助者认为自己的母亲很烦人,要求自己无论有事没事每天都要给家里打电话,自己不打,母亲一定会打过来。求助者认为母亲打电话的目的是絮叨与父亲的矛盾,不管自已有没有时间,说起来就没完没了。有时自己很忙,有时自己不想听,就挂掉电话,但母亲总是再打过来发一通脾气。求助者认为自己受够了,坚决不给家里打电话,逢年过节也不回家,冲动之下甚至想断绝与母亲的关系。后来母亲慢慢有所变化,但求助者内心却变得很纠结,一方面还在为母亲的事耿耿于怀,但逢年过节时又有些想家。求助者觉得自己很不幸,摊上了这样的母亲,母亲根本不关心自己,父亲也不理解自己,内心很痛苦,情绪很低落。经常感觉头痛、身体不舒服,没有胃口,失眠。没有心思谈恋爱,现在仍是单身一人。自己主动前来咨询。心理咨询师观察、了解到的情况:求助者的父母都是大学老师,对她学习上期望很高,求助者学习成绩优秀,好逞强,不服输。

    对求助者与母亲的关系问题,心理咨询师合适的做法是()。单选
    A:促成求助者父母解决
    B:帮助求助者建立良好关系
    C:请母亲前来心理咨询
    D:鼓励求助者接纳既定现实

    答案:B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诊断技能中了解求助者的既往史,寻找有价值的资料的掌握情况。在本案例中,求助者的躯体症状是头痛、身体不适,食欲差,失眠。而情绪症状是内心痛苦、情绪低落。求助者的行为表现是不愿接听母亲的电话,挂掉母亲电话。求助者并没有与父亲争吵,故选项D有误。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诊断技能中确定造成求助者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关键点的掌握情况。社会功能主要针对工作、学习以及人际交往方面。在本案例中,求助者社会功能受损的表现是“坚决不给家里打电话,逢年过节也不回家”“没有心思谈恋爱,现在仍是单身一人”。选项B“经常失眠”是求助者的躯体症状,而选项D的“争强好胜”则是求助者的性格特征。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诊断技能中临床资料整理的掌握情况。在临床资料整理的过程中,需要对资料来源的可靠性予以说明。所谓临床资料的可靠性,是指报告临床情况的人不是求助者自身,而是其亲友或转诊的中介人,由于亲友和中介人受专业知识、职业特点的影响,使他们对问题的客观性质不能按专业要求做出评价,所以,心理咨询人员应当去伪存真地审视这类资料。若中介入是心理咨询师,其提供的某些资料很可能包括一些初步诊断性的结论,对这些结论性资料也应进一步核实,然后,在整理资料时,才能被视为可用资料。验证临床资料的可靠性时,可以采用的验证方法有:(1)补充提问,如:“这个人是怎样被他人发现的?”“你怎样发觉别人对你有这种印象的?”(2)问卷和心理测验;(3)比较同一资料的不同来源,各种来源如果都给出类似的印象,那么这一资料的可靠性就较高。在本案例中,求助者表示因不愿与母亲通电话而发生矛盾,导致母女关系不和谐。因此,咨询师需要找相关人士(例如求助者的父亲、母亲)核实上述原因。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诊断技能中确定造成求助者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关键点的掌握情况。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心理咨询师需要列出求助者的临床表现,而后收集各类与临床表现相关的资料,通过对比和分析以确定心理问题的关键点。所谓关键点,其内涵有二:其一,该因素是多数临床表现的原因或者与多数临床表现有内在联系;其二,该因素在个体发展中持久地存在着并随着生活环境的变化改变自身的形式,但无论形式如何改变其本身性质不变。在本案例中,引发该求助者心理问题的原因是求助者不愿与母亲通电话而发生矛盾,引发母女关系不和谐,并导致求助者社会功能受损。求助者在看待母女通话问题上,具有明显的以偏概全的不合理信念:“认为自己的母亲很烦人,要求自己无论有事没事每天都要给家里打电话”“觉得自己很不幸,摊上了这样的母亲,母亲根本不关心自己,父亲也不理解自己”。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诊断技能中确定造成求助者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关键点的掌握情况。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心理咨询师需要列出求助者的临床表现,而后收集各类与临床表现相关的资料,通过对比和分析以确定心理问题的关键点。在本案例中,引发该求助者心理问题的原因是求助者不愿与母亲通电话而发生矛盾,引发母女关系不和谐,并导致求助者社会功能受损。求助者在看待母女通话问题上的以偏概全的不合理看法(“认为自己的母亲很烦人,要求自己无论有事没事每天都要给家里打电话”“觉得自己很不幸,摊上了这样的母亲,母亲根本不关心自己,父亲也不理解自己”)及人格特点(“好逞强,不服输”)则是导致求助者情绪困扰的主要原因。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诊断技能中严重心理问题诊断的掌握情况。一般心理问题是指在近期发生的、内容尚未泛化、反应强度不太强烈的情绪问题,常能找到相应的原因,思维合乎逻辑,人格也无明显异常。而严重心理问题是由相对强烈的现实因素激发,初始情绪反应剧烈、持续时间长久、内容充分泛化的心理不健康状态。结合本案例,该求助者的心理问题主要是由于求助者不愿与母亲通电话而发生矛盾,引发母女关系不和谐,并导致求助者社会功能受损。该求助者的心理问题持续时间较长(“逢年过节也不回家”),且心理问题的内容已充分泛化(“逢年过节也不回家,冲动之下甚至想断绝与母亲的关系”),社会功能中度受损(“坚决不给家里打电话,逢年过节也不回家”),精神痛苦程度为中重度(“内心很痛苦,情绪很低落……自己主动前来咨询”),故属于严重心理问题。由于该求助者的心理问题是由现实因素(不愿与母亲通电话)激发,且具有一定的道德色彩,故其心理冲突的性质属于常形而非变形(变形的心理冲突一般不带有明显的道德色彩,与现实处境无关且是鸡毛蒜皮的小事),故可以排除选项C的神经症性心理问题和选项D的焦虑神经症。另外,该求助者有主动求治愿望,自知力完整,故亦可排除是精神病性问题。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价值中立原则的掌握情况。价值中立原则也称为价值中立态度,或非评判性观点、非指导性原则等,是指求助者和心理咨询师可能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人,他们的价值观、生活态度、生活方式等很可能是不一样的,心理咨询师应保持价值中立,接纳求助者,不把自己的这些东西强加给求助者,不用自己的价值观改造求助者,不对求助者进行批评指责。因为心理咨询是一种比较特殊的助人活动,它需要咨询师站在求助者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最大限度地去理解和接纳对方,尽量使自己保持客观、中立、理性的态度。在本案例中,对于求助者对待母亲的态度(“认为自己的母亲很烦人,要求自己无论有事没事每天都要给家里打电话”“觉得自己很不幸,摊上了这样的母亲,母亲根本不关心自己”)和做法(“有时自己不想听,就挂掉电话,但母亲总是再打过来发一通脾气。求助者认为自己受够了,坚决不给家里打电话,逢年过节也不回家,冲动之下甚至想断绝与母亲的关系”),咨询师应表现无条件的接纳和信任,并对其做法表示理解。值得一提的是,有关评判性的结论,咨询师在心理咨询中不能随意给出,在初期会谈中更不能使用。一旦说出这样的话,会谈气氛会立刻改变。因此,咨询师在咨询过程中,应努力坚持价值中立的原则,不批评指责求助者,并主动调整自己对求助者问题的看法以及自己的情绪,这一点对心理咨询至关重要,甚至是心理咨询存在的前提条件。当然,如果咨询师无法接纳求助者时,可以转介,这本身也是对求助者的一种尊重。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诊断技能中确定造成求助者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关键点的掌握情况。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心理咨询师需要列出求助者的临床表现,而后收集各类与临床表现相关的资料,通过对比和分析以确定心理问题的关键点。在本案例中,引发该求助者心理问题的原因是求助者不愿与母亲通电话而发生矛盾,引发母女关系不和谐,并导致求助者社会功能受损。因此,在对求助者与母亲的关系问题上,咨询师应努力帮助求助者重建良好的母女关系,恢复求助者的社会功能。心理咨询师帮助求助者解决的问题,只能是心理问题,或由心理问题引发的行为问题或躯体症状。除此之外,咨询师不帮助求助者解决任何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因此,选项AC都违背了心理咨询的目标。选项D不符合心理咨询中“积极的”这一要素。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诊断技能中咨询师态度的掌握情况。心理咨询师在与求助者会谈时,只能持一种非评判性态度。非评判性态度是使求助者感到轻松的重要因素,它可以使求助者无所顾忌,从而把内心世界展现出来。心理咨询师的态度,从表情到语言都要注意,在为收集资料而进行的会谈过程中,有些评判性的结论在心理咨询中不能随意给出,在初期会谈中更不能使用。一旦说出这样的话,会谈气氛会立刻改变。如果会谈中出现心理咨询师非表明态度不可,不表明态度会谈就无法进行的情况时,心理咨询师的态度必须是中性的,可以说“你所谈的情况,从心理学角度完全可以理解”或“我十分理解你的情况(或心情)”等。表达“理解”,是最中性化的和非评判性的态度。它可以使求助者得到知己,而并非支持者或反对者。从心理学角度看,“理解”只说明心理咨询师对他的行为或情绪发生的规律性或必然性有了肯定的看法,而对其社会效应和其他后果仍是一种保留态度。所以,这种表态既不破坏会谈气氛,又对后来的帮助指导留有余地。在本案例中,咨询师对求助者应表现出接纳和信任,并对其做法表示理解。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咨询效果评估的掌握情况。心理咨询的效果可视为咨询师(咨询师本身的特征,如准确的共情、不求报偿的热情以及诚恳、丰富的理论基础知识、娴熟的咨询技巧)、求助者(如咨询动机、态度、年龄、与咨询师的匹配程度)与咨询方法(咨询师针对求助者所采用的技术与方法)三者的函数,它们相互作用,共同影响咨询效果。结合国内的研究和实践,可把使各种心理咨询方法有效的共同因素归纳如下:(1)咨询师与求助者之间建立的和谐、信任的咨询关系,这是最基本的共同特点。(2)求助者的强烈求治动机、积极态度、自己探索改变的信心和自觉性。求助者原已具有的因素,如要求咨询的动机等,是影响咨询效果的最大变量。(3)有一套双方都相信的理论和方法。(4)咨询师本身的特征。咨询师应善于理解人、接纳人、尊重人、鼓励人,是乐于助人、令人信赖的人。(5)促进求助者的认知改变、情绪调节、行为改善。就本案例而言,除了求助者与咨询师能否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之外,最有可能影响咨询效果的因素集中在求助者这一方:由于求助者存在诸多不合理信念以及“好逞强,不服输”的人格特点,因此,求助者的认知能力水平(悟性水平)、自我觉察水平、行为方式、人格特征以及对心理咨询师的反应等可能会左右咨询效果。因此,答案应选BCD。

  • 第3题:

    共用题干
    一般资料:求助者,女性,32岁,博士,某公司职员。
    案例介绍:求助者的父母长期感情不和,后来父亲因病去世了。求助者认为父母感情不和的原因主要是母亲过于强势,因此对母亲颇有微词。后来在国外留学时不遂心愿,认为母亲自私不帮助自己。回国后与母亲生活在一起,又因恋爱、工作等原因经常与母亲产生矛盾,认为母亲不应该干涉自己,经常为这些琐事苦恼。因此结婚后就不想与母亲生活在一起,一般情况下不回去看望母亲。但面对母亲的体弱多病,也觉得有些内心不安。每次想到母亲的所作所为,都很生气。也不愿意与母亲家的亲戚来往,春节时借故不参加母亲家的聚会。丈夫说她脾气大。为解决内心苦恼,主动前来咨询。
    心理咨询师观察了解到的情况:求助者小时候由祖父母养大,对父母的感情不深。从小好强,有主见,轻易不肯服输。对自己要求严格,学习成绩好,曾在国外留学5年。婚后拒绝母亲来照顾自己的要求。身体健康。

    该求助者目前最主要的心理问题可能是()。单选
    A:道德问题
    B:行为问题
    C:情绪问题
    D:品质问题

    答案:C
    解析:
    【考察重点】初步诊断,病因分析中社会学因素【试题解析】所谓负性生活事件.指的是求助者遭遇的客观存在的现实生活方面的压力源。该求助者先后遭遇到父母感情不和、父亲去世、留学遇到困难、回国与母亲冲突一系列现实刺激,因此选项A和选项B均可选;选项C的“母亲过于强势”只是求助者个人的主观看法,是否符合实际情况还需进一步核实;选项D“不愿参加家庭聚会”是求助者社会功能受损的结果表现,不属于原因。因此答案选AB。
    【考察重点】初步诊断的症状诊断【试题解析】该案例中的求助者出现的主要症状表现为苦恼、不安、生气等情绪和不参加聚会的社会功能受损,没有异常行为和强迫症状,因此答案选AD。
    【考察重点】初步诊断的主导症状【试题解析】该求助者来咨询的动机是为了解决内心苦恼,因此属于情绪问题;道德和品质不属于心理学问题,案例中的求助者也没有明显的行为问题,因此答案选C。
    【考察重点】资料的搜集【试题解析】资料的搜集主要为了做出诊断和进行病因分析,案例中说求助者“身体健康”,躯体情况已有;而结婚多长时间和工作情况与求助者的问题没有直接联系;但是案例资料中没有明确的症状持续的时间,而为了做出明确的诊断,确切的病程是较为重要的资料,因此属于“还需详细收集了解的资料”,答案选D。
    【考察重点】心理问题的评估资料核实【试题解析】对于需要核实的资料,一般指求助者主诉中陈述的内容,尤其是带有比较明显的主观色彩的个人看法、评价和推理判断,即涉及求助者认知的问题,必须进一步核实,来确认究竟是客观现实,还是求助者个人的不合理信念,这对于明确症状和进行病因探索具有三作常重要的意义。案例中求助者的“父亲因病去世、借故缺席家庭聚会、丈夫反映其脾气大”均属于较为明确的资料,只有C选项的“母亲过于强势”是求助者自己的看法,但还不能肯定是否符合实际情况,因此需要进一步核实。答案选C。
    【考察重点】合理情绪疗法的核心理论——ABC理论【试题解析】在ABC理论中,A代表诱发事件,B代表对该事件的看法、解释及评价即信念,C代表继该事件后个体的情绪反应和行为结果。该理论认为引起人们痛苦的不是事件,而是对事件的看法或评价,即B因素是最重要的。案例中的求助者从小好强、有主见、轻易不肯服输,对父母感情不深,对父母之间感情不和认为是母亲过于强势、在国外留学遇到困难认为母亲自私不帮自己、回国后认为母亲不该干涉自己的恋爱和工作,均可能包含着错误的看法和评价,根据合理情绪疗法的ABC理论解释,引起问题的原因可能就是对母亲的错误评价,答案应该选D。
    【考察重点】心理问题的初步诊断【试题解析】初步诊断的程序及依据:案例中求助者身体健康,没有明显器质性病变,可以排除躯体障碍。根据判断心理正常与异常的三原则,该求助者主客观统一、精神活动内在协调一致、人格相对稳定;没有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对自己的问题有自知力,主动求医;可以排除精神病性障碍。该求助者症状的产生与生活事件密切相关,有明显的现实因素,心理冲突属于常形,不属于神经症性的问题。案例中求助者最初的苦恼是由于和母亲的关系引起,后来发展到“不愿与母亲家的亲戚来往”,则说明与母亲相关联的其他人也诱发了求助者的内心痛苦.属于比较明显的泛化现象,已经超出一般心理问题的范围,因此可能的初步诊断是严重心理问题,答案选C。
    【考察重点】心理咨询的近期和远期目标的内容和区分【试题解析】根据教材中对咨询目标有效特征的描述,心理咨询的目标必须属于心理学的性质,如认知、情绪、行为与个性等等。一般来说,带有活动和过程特征的认知、情绪、行为等属于具体的近期的目标。而和个性完善有关的内容则属于远期的长远的目标,如“正视/接纳现实、接纳自我、促进心理健康/心理成长/心理发展、促进人格或性格的成长/成熟、促进自我实现”等说法,都和远期目标有关。该案例中的求助者其主要症状表现为负性情绪和错误认知,因此比较适合的近期目标应与此有关;求助者没有需要改变的行为,人格成长属于远期目标的内容,本题答案选AD。
    【考察重点】咨询方法的选择【试题解析】心理咨询方法的选择应考虑其针对性,一般可以选择能够直接缓解求助者情绪症状的咨询方法,可以有比较明显的近期效果;也可根据求助者产生情绪症状的原因展开工作,可取得较为持久的长期效果。本案例中的求助者主要由于错误认知引发的情绪困扰,因此最适合的方法是可以改变求助者错误认知的疗法,答案选B。
    【考察重点】系统脱敏法的操作要点【试题解析】理想的焦虑等级建构应当做到各等级之间级差要均匀,尤其要注意的是,每一级刺激因素引起的焦虑,应小到能被全身松弛所拮抗的程度,这是系统脱敏治疗成败的关键。学习放松技巧时重点强调面部肌肉的放松,而非四肢。正确答案选CD。

  • 第4题:

    案例一:
    一般资料:求助者,女性,32岁,博士,某公司职员。
    案例介绍:求助者的父母长期感情不和,后来父亲因病去世了。求助者认为父母感情不和的原因主要是母亲过于强势,因此对母亲颇有微词。后来在国外留学时不遂心愿,认为母亲自私不帮助自己。回国后与母亲生活在一起,又因恋爱、工作等原因经常与母亲产生矛盾,认为母亲不应该干涉自己,经常为这些琐事苦恼。因此结婚后就不想与母亲生活在一起,一般情况下不回去看望母亲。但面对母亲的体弱多病,也觉得有些内心不安。每次想到母亲的所作所为,都很生气。也不愿意与母亲家的亲戚来往,春节时借故不参加母亲家的聚会。丈夫说她脾气大。为解决内心苦恼,主动前来咨询。
    心理咨询师观察了解到的情况:求助者小时候由祖父母养大,对父母的感情不深。从小好强,有主见,轻易不肯服输。对自己要求严格,学习成绩好,曾在国外留学5年。婚后拒绝母亲来照顾自己的要求。身体健康。

    为明确求助者的心理问题,对该求助者最需要核实的资料是()。单选

    A. 父亲因病去世
    B. 借故缺席家庭聚会
    C. 母亲过于强势
    D. 丈夫反映其脾气大

    答案:C
    解析:
    知识点: 心理诊断技能 /搜集整理评估
    求助者主要咨询的是和母亲的关系,所以重点也是在和母亲关系上。母亲过于强势或许是事实,或许只是求助者感受,所以需要核实。

  • 第5题:

    共用题干
    一般资料:求助者,女性,27岁,某公司职员。案例介绍:求助者是家中独女,母亲希望她大学毕业后回家乡工作,但她坚持留在学校所在城市,因此与母亲发生了激烈的争吵。求助者认为自己的母亲很烦人,要求自己无论有事没事每天都要给家里打电话,自己不打,母亲一定会打过来。求助者认为母亲打电话的目的是絮叨与父亲的矛盾,不管自已有没有时间,说起来就没完没了。有时自己很忙,有时自己不想听,就挂掉电话,但母亲总是再打过来发一通脾气。求助者认为自己受够了,坚决不给家里打电话,逢年过节也不回家,冲动之下甚至想断绝与母亲的关系。后来母亲慢慢有所变化,但求助者内心却变得很纠结,一方面还在为母亲的事耿耿于怀,但逢年过节时又有些想家。求助者觉得自己很不幸,摊上了这样的母亲,母亲根本不关心自己,父亲也不理解自己,内心很痛苦,情绪很低落。经常感觉头痛、身体不舒服,没有胃口,失眠。没有心思谈恋爱,现在仍是单身一人。自己主动前来咨询。心理咨询师观察、了解到的情况:求助者的父母都是大学老师,对她学习上期望很高,求助者学习成绩优秀,好逞强,不服输。

    针对求助者对待母亲的态度与做法,咨询师合适的做法包括()。多选
    A:给予适当提醒
    B:表现出信任
    C:委婉指出错误
    D:必要时转介

    答案:B,D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诊断技能中了解求助者的既往史,寻找有价值的资料的掌握情况。在本案例中,求助者的躯体症状是头痛、身体不适,食欲差,失眠。而情绪症状是内心痛苦、情绪低落。求助者的行为表现是不愿接听母亲的电话,挂掉母亲电话。求助者并没有与父亲争吵,故选项D有误。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诊断技能中确定造成求助者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关键点的掌握情况。社会功能主要针对工作、学习以及人际交往方面。在本案例中,求助者社会功能受损的表现是“坚决不给家里打电话,逢年过节也不回家”“没有心思谈恋爱,现在仍是单身一人”。选项B“经常失眠”是求助者的躯体症状,而选项D的“争强好胜”则是求助者的性格特征。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诊断技能中临床资料整理的掌握情况。在临床资料整理的过程中,需要对资料来源的可靠性予以说明。所谓临床资料的可靠性,是指报告临床情况的人不是求助者自身,而是其亲友或转诊的中介人,由于亲友和中介人受专业知识、职业特点的影响,使他们对问题的客观性质不能按专业要求做出评价,所以,心理咨询人员应当去伪存真地审视这类资料。若中介入是心理咨询师,其提供的某些资料很可能包括一些初步诊断性的结论,对这些结论性资料也应进一步核实,然后,在整理资料时,才能被视为可用资料。验证临床资料的可靠性时,可以采用的验证方法有:(1)补充提问,如:“这个人是怎样被他人发现的?”“你怎样发觉别人对你有这种印象的?”(2)问卷和心理测验;(3)比较同一资料的不同来源,各种来源如果都给出类似的印象,那么这一资料的可靠性就较高。在本案例中,求助者表示因不愿与母亲通电话而发生矛盾,导致母女关系不和谐。因此,咨询师需要找相关人士(例如求助者的父亲、母亲)核实上述原因。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诊断技能中确定造成求助者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关键点的掌握情况。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心理咨询师需要列出求助者的临床表现,而后收集各类与临床表现相关的资料,通过对比和分析以确定心理问题的关键点。所谓关键点,其内涵有二:其一,该因素是多数临床表现的原因或者与多数临床表现有内在联系;其二,该因素在个体发展中持久地存在着并随着生活环境的变化改变自身的形式,但无论形式如何改变其本身性质不变。在本案例中,引发该求助者心理问题的原因是求助者不愿与母亲通电话而发生矛盾,引发母女关系不和谐,并导致求助者社会功能受损。求助者在看待母女通话问题上,具有明显的以偏概全的不合理信念:“认为自己的母亲很烦人,要求自己无论有事没事每天都要给家里打电话”“觉得自己很不幸,摊上了这样的母亲,母亲根本不关心自己,父亲也不理解自己”。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诊断技能中确定造成求助者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关键点的掌握情况。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心理咨询师需要列出求助者的临床表现,而后收集各类与临床表现相关的资料,通过对比和分析以确定心理问题的关键点。在本案例中,引发该求助者心理问题的原因是求助者不愿与母亲通电话而发生矛盾,引发母女关系不和谐,并导致求助者社会功能受损。求助者在看待母女通话问题上的以偏概全的不合理看法(“认为自己的母亲很烦人,要求自己无论有事没事每天都要给家里打电话”“觉得自己很不幸,摊上了这样的母亲,母亲根本不关心自己,父亲也不理解自己”)及人格特点(“好逞强,不服输”)则是导致求助者情绪困扰的主要原因。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诊断技能中严重心理问题诊断的掌握情况。一般心理问题是指在近期发生的、内容尚未泛化、反应强度不太强烈的情绪问题,常能找到相应的原因,思维合乎逻辑,人格也无明显异常。而严重心理问题是由相对强烈的现实因素激发,初始情绪反应剧烈、持续时间长久、内容充分泛化的心理不健康状态。结合本案例,该求助者的心理问题主要是由于求助者不愿与母亲通电话而发生矛盾,引发母女关系不和谐,并导致求助者社会功能受损。该求助者的心理问题持续时间较长(“逢年过节也不回家”),且心理问题的内容已充分泛化(“逢年过节也不回家,冲动之下甚至想断绝与母亲的关系”),社会功能中度受损(“坚决不给家里打电话,逢年过节也不回家”),精神痛苦程度为中重度(“内心很痛苦,情绪很低落……自己主动前来咨询”),故属于严重心理问题。由于该求助者的心理问题是由现实因素(不愿与母亲通电话)激发,且具有一定的道德色彩,故其心理冲突的性质属于常形而非变形(变形的心理冲突一般不带有明显的道德色彩,与现实处境无关且是鸡毛蒜皮的小事),故可以排除选项C的神经症性心理问题和选项D的焦虑神经症。另外,该求助者有主动求治愿望,自知力完整,故亦可排除是精神病性问题。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价值中立原则的掌握情况。价值中立原则也称为价值中立态度,或非评判性观点、非指导性原则等,是指求助者和心理咨询师可能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人,他们的价值观、生活态度、生活方式等很可能是不一样的,心理咨询师应保持价值中立,接纳求助者,不把自己的这些东西强加给求助者,不用自己的价值观改造求助者,不对求助者进行批评指责。因为心理咨询是一种比较特殊的助人活动,它需要咨询师站在求助者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最大限度地去理解和接纳对方,尽量使自己保持客观、中立、理性的态度。在本案例中,对于求助者对待母亲的态度(“认为自己的母亲很烦人,要求自己无论有事没事每天都要给家里打电话”“觉得自己很不幸,摊上了这样的母亲,母亲根本不关心自己”)和做法(“有时自己不想听,就挂掉电话,但母亲总是再打过来发一通脾气。求助者认为自己受够了,坚决不给家里打电话,逢年过节也不回家,冲动之下甚至想断绝与母亲的关系”),咨询师应表现无条件的接纳和信任,并对其做法表示理解。值得一提的是,有关评判性的结论,咨询师在心理咨询中不能随意给出,在初期会谈中更不能使用。一旦说出这样的话,会谈气氛会立刻改变。因此,咨询师在咨询过程中,应努力坚持价值中立的原则,不批评指责求助者,并主动调整自己对求助者问题的看法以及自己的情绪,这一点对心理咨询至关重要,甚至是心理咨询存在的前提条件。当然,如果咨询师无法接纳求助者时,可以转介,这本身也是对求助者的一种尊重。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诊断技能中确定造成求助者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关键点的掌握情况。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心理咨询师需要列出求助者的临床表现,而后收集各类与临床表现相关的资料,通过对比和分析以确定心理问题的关键点。在本案例中,引发该求助者心理问题的原因是求助者不愿与母亲通电话而发生矛盾,引发母女关系不和谐,并导致求助者社会功能受损。因此,在对求助者与母亲的关系问题上,咨询师应努力帮助求助者重建良好的母女关系,恢复求助者的社会功能。心理咨询师帮助求助者解决的问题,只能是心理问题,或由心理问题引发的行为问题或躯体症状。除此之外,咨询师不帮助求助者解决任何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因此,选项AC都违背了心理咨询的目标。选项D不符合心理咨询中“积极的”这一要素。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诊断技能中咨询师态度的掌握情况。心理咨询师在与求助者会谈时,只能持一种非评判性态度。非评判性态度是使求助者感到轻松的重要因素,它可以使求助者无所顾忌,从而把内心世界展现出来。心理咨询师的态度,从表情到语言都要注意,在为收集资料而进行的会谈过程中,有些评判性的结论在心理咨询中不能随意给出,在初期会谈中更不能使用。一旦说出这样的话,会谈气氛会立刻改变。如果会谈中出现心理咨询师非表明态度不可,不表明态度会谈就无法进行的情况时,心理咨询师的态度必须是中性的,可以说“你所谈的情况,从心理学角度完全可以理解”或“我十分理解你的情况(或心情)”等。表达“理解”,是最中性化的和非评判性的态度。它可以使求助者得到知己,而并非支持者或反对者。从心理学角度看,“理解”只说明心理咨询师对他的行为或情绪发生的规律性或必然性有了肯定的看法,而对其社会效应和其他后果仍是一种保留态度。所以,这种表态既不破坏会谈气氛,又对后来的帮助指导留有余地。在本案例中,咨询师对求助者应表现出接纳和信任,并对其做法表示理解。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咨询效果评估的掌握情况。心理咨询的效果可视为咨询师(咨询师本身的特征,如准确的共情、不求报偿的热情以及诚恳、丰富的理论基础知识、娴熟的咨询技巧)、求助者(如咨询动机、态度、年龄、与咨询师的匹配程度)与咨询方法(咨询师针对求助者所采用的技术与方法)三者的函数,它们相互作用,共同影响咨询效果。结合国内的研究和实践,可把使各种心理咨询方法有效的共同因素归纳如下:(1)咨询师与求助者之间建立的和谐、信任的咨询关系,这是最基本的共同特点。(2)求助者的强烈求治动机、积极态度、自己探索改变的信心和自觉性。求助者原已具有的因素,如要求咨询的动机等,是影响咨询效果的最大变量。(3)有一套双方都相信的理论和方法。(4)咨询师本身的特征。咨询师应善于理解人、接纳人、尊重人、鼓励人,是乐于助人、令人信赖的人。(5)促进求助者的认知改变、情绪调节、行为改善。就本案例而言,除了求助者与咨询师能否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之外,最有可能影响咨询效果的因素集中在求助者这一方:由于求助者存在诸多不合理信念以及“好逞强,不服输”的人格特点,因此,求助者的认知能力水平(悟性水平)、自我觉察水平、行为方式、人格特征以及对心理咨询师的反应等可能会左右咨询效果。因此,答案应选BCD。

  • 第6题:

    共用题干
    一般资料:求助者,女性,27岁,某公司职员。案例介绍:求助者是家中独女,母亲希望她大学毕业后回家乡工作,但她坚持留在学校所在城市,因此与母亲发生了激烈的争吵。求助者认为自己的母亲很烦人,要求自己无论有事没事每天都要给家里打电话,自己不打,母亲一定会打过来。求助者认为母亲打电话的目的是絮叨与父亲的矛盾,不管自已有没有时间,说起来就没完没了。有时自己很忙,有时自己不想听,就挂掉电话,但母亲总是再打过来发一通脾气。求助者认为自己受够了,坚决不给家里打电话,逢年过节也不回家,冲动之下甚至想断绝与母亲的关系。后来母亲慢慢有所变化,但求助者内心却变得很纠结,一方面还在为母亲的事耿耿于怀,但逢年过节时又有些想家。求助者觉得自己很不幸,摊上了这样的母亲,母亲根本不关心自己,父亲也不理解自己,内心很痛苦,情绪很低落。经常感觉头痛、身体不舒服,没有胃口,失眠。没有心思谈恋爱,现在仍是单身一人。自己主动前来咨询。心理咨询师观察、了解到的情况:求助者的父母都是大学老师,对她学习上期望很高,求助者学习成绩优秀,好逞强,不服输。

    对该求助者,心理咨询师合适的做法是()。单选
    A:同情目前的遭遇
    B:肯定其不给家里打电话
    C:理解现实的感受
    D:肯定其与母亲激烈争吵

    答案:C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诊断技能中了解求助者的既往史,寻找有价值的资料的掌握情况。在本案例中,求助者的躯体症状是头痛、身体不适,食欲差,失眠。而情绪症状是内心痛苦、情绪低落。求助者的行为表现是不愿接听母亲的电话,挂掉母亲电话。求助者并没有与父亲争吵,故选项D有误。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诊断技能中确定造成求助者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关键点的掌握情况。社会功能主要针对工作、学习以及人际交往方面。在本案例中,求助者社会功能受损的表现是“坚决不给家里打电话,逢年过节也不回家”“没有心思谈恋爱,现在仍是单身一人”。选项B“经常失眠”是求助者的躯体症状,而选项D的“争强好胜”则是求助者的性格特征。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诊断技能中临床资料整理的掌握情况。在临床资料整理的过程中,需要对资料来源的可靠性予以说明。所谓临床资料的可靠性,是指报告临床情况的人不是求助者自身,而是其亲友或转诊的中介人,由于亲友和中介人受专业知识、职业特点的影响,使他们对问题的客观性质不能按专业要求做出评价,所以,心理咨询人员应当去伪存真地审视这类资料。若中介入是心理咨询师,其提供的某些资料很可能包括一些初步诊断性的结论,对这些结论性资料也应进一步核实,然后,在整理资料时,才能被视为可用资料。验证临床资料的可靠性时,可以采用的验证方法有:(1)补充提问,如:“这个人是怎样被他人发现的?”“你怎样发觉别人对你有这种印象的?”(2)问卷和心理测验;(3)比较同一资料的不同来源,各种来源如果都给出类似的印象,那么这一资料的可靠性就较高。在本案例中,求助者表示因不愿与母亲通电话而发生矛盾,导致母女关系不和谐。因此,咨询师需要找相关人士(例如求助者的父亲、母亲)核实上述原因。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诊断技能中确定造成求助者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关键点的掌握情况。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心理咨询师需要列出求助者的临床表现,而后收集各类与临床表现相关的资料,通过对比和分析以确定心理问题的关键点。所谓关键点,其内涵有二:其一,该因素是多数临床表现的原因或者与多数临床表现有内在联系;其二,该因素在个体发展中持久地存在着并随着生活环境的变化改变自身的形式,但无论形式如何改变其本身性质不变。在本案例中,引发该求助者心理问题的原因是求助者不愿与母亲通电话而发生矛盾,引发母女关系不和谐,并导致求助者社会功能受损。求助者在看待母女通话问题上,具有明显的以偏概全的不合理信念:“认为自己的母亲很烦人,要求自己无论有事没事每天都要给家里打电话”“觉得自己很不幸,摊上了这样的母亲,母亲根本不关心自己,父亲也不理解自己”。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诊断技能中确定造成求助者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关键点的掌握情况。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心理咨询师需要列出求助者的临床表现,而后收集各类与临床表现相关的资料,通过对比和分析以确定心理问题的关键点。在本案例中,引发该求助者心理问题的原因是求助者不愿与母亲通电话而发生矛盾,引发母女关系不和谐,并导致求助者社会功能受损。求助者在看待母女通话问题上的以偏概全的不合理看法(“认为自己的母亲很烦人,要求自己无论有事没事每天都要给家里打电话”“觉得自己很不幸,摊上了这样的母亲,母亲根本不关心自己,父亲也不理解自己”)及人格特点(“好逞强,不服输”)则是导致求助者情绪困扰的主要原因。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诊断技能中严重心理问题诊断的掌握情况。一般心理问题是指在近期发生的、内容尚未泛化、反应强度不太强烈的情绪问题,常能找到相应的原因,思维合乎逻辑,人格也无明显异常。而严重心理问题是由相对强烈的现实因素激发,初始情绪反应剧烈、持续时间长久、内容充分泛化的心理不健康状态。结合本案例,该求助者的心理问题主要是由于求助者不愿与母亲通电话而发生矛盾,引发母女关系不和谐,并导致求助者社会功能受损。该求助者的心理问题持续时间较长(“逢年过节也不回家”),且心理问题的内容已充分泛化(“逢年过节也不回家,冲动之下甚至想断绝与母亲的关系”),社会功能中度受损(“坚决不给家里打电话,逢年过节也不回家”),精神痛苦程度为中重度(“内心很痛苦,情绪很低落……自己主动前来咨询”),故属于严重心理问题。由于该求助者的心理问题是由现实因素(不愿与母亲通电话)激发,且具有一定的道德色彩,故其心理冲突的性质属于常形而非变形(变形的心理冲突一般不带有明显的道德色彩,与现实处境无关且是鸡毛蒜皮的小事),故可以排除选项C的神经症性心理问题和选项D的焦虑神经症。另外,该求助者有主动求治愿望,自知力完整,故亦可排除是精神病性问题。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价值中立原则的掌握情况。价值中立原则也称为价值中立态度,或非评判性观点、非指导性原则等,是指求助者和心理咨询师可能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人,他们的价值观、生活态度、生活方式等很可能是不一样的,心理咨询师应保持价值中立,接纳求助者,不把自己的这些东西强加给求助者,不用自己的价值观改造求助者,不对求助者进行批评指责。因为心理咨询是一种比较特殊的助人活动,它需要咨询师站在求助者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最大限度地去理解和接纳对方,尽量使自己保持客观、中立、理性的态度。在本案例中,对于求助者对待母亲的态度(“认为自己的母亲很烦人,要求自己无论有事没事每天都要给家里打电话”“觉得自己很不幸,摊上了这样的母亲,母亲根本不关心自己”)和做法(“有时自己不想听,就挂掉电话,但母亲总是再打过来发一通脾气。求助者认为自己受够了,坚决不给家里打电话,逢年过节也不回家,冲动之下甚至想断绝与母亲的关系”),咨询师应表现无条件的接纳和信任,并对其做法表示理解。值得一提的是,有关评判性的结论,咨询师在心理咨询中不能随意给出,在初期会谈中更不能使用。一旦说出这样的话,会谈气氛会立刻改变。因此,咨询师在咨询过程中,应努力坚持价值中立的原则,不批评指责求助者,并主动调整自己对求助者问题的看法以及自己的情绪,这一点对心理咨询至关重要,甚至是心理咨询存在的前提条件。当然,如果咨询师无法接纳求助者时,可以转介,这本身也是对求助者的一种尊重。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诊断技能中确定造成求助者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关键点的掌握情况。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心理咨询师需要列出求助者的临床表现,而后收集各类与临床表现相关的资料,通过对比和分析以确定心理问题的关键点。在本案例中,引发该求助者心理问题的原因是求助者不愿与母亲通电话而发生矛盾,引发母女关系不和谐,并导致求助者社会功能受损。因此,在对求助者与母亲的关系问题上,咨询师应努力帮助求助者重建良好的母女关系,恢复求助者的社会功能。心理咨询师帮助求助者解决的问题,只能是心理问题,或由心理问题引发的行为问题或躯体症状。除此之外,咨询师不帮助求助者解决任何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因此,选项AC都违背了心理咨询的目标。选项D不符合心理咨询中“积极的”这一要素。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诊断技能中咨询师态度的掌握情况。心理咨询师在与求助者会谈时,只能持一种非评判性态度。非评判性态度是使求助者感到轻松的重要因素,它可以使求助者无所顾忌,从而把内心世界展现出来。心理咨询师的态度,从表情到语言都要注意,在为收集资料而进行的会谈过程中,有些评判性的结论在心理咨询中不能随意给出,在初期会谈中更不能使用。一旦说出这样的话,会谈气氛会立刻改变。如果会谈中出现心理咨询师非表明态度不可,不表明态度会谈就无法进行的情况时,心理咨询师的态度必须是中性的,可以说“你所谈的情况,从心理学角度完全可以理解”或“我十分理解你的情况(或心情)”等。表达“理解”,是最中性化的和非评判性的态度。它可以使求助者得到知己,而并非支持者或反对者。从心理学角度看,“理解”只说明心理咨询师对他的行为或情绪发生的规律性或必然性有了肯定的看法,而对其社会效应和其他后果仍是一种保留态度。所以,这种表态既不破坏会谈气氛,又对后来的帮助指导留有余地。在本案例中,咨询师对求助者应表现出接纳和信任,并对其做法表示理解。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咨询效果评估的掌握情况。心理咨询的效果可视为咨询师(咨询师本身的特征,如准确的共情、不求报偿的热情以及诚恳、丰富的理论基础知识、娴熟的咨询技巧)、求助者(如咨询动机、态度、年龄、与咨询师的匹配程度)与咨询方法(咨询师针对求助者所采用的技术与方法)三者的函数,它们相互作用,共同影响咨询效果。结合国内的研究和实践,可把使各种心理咨询方法有效的共同因素归纳如下:(1)咨询师与求助者之间建立的和谐、信任的咨询关系,这是最基本的共同特点。(2)求助者的强烈求治动机、积极态度、自己探索改变的信心和自觉性。求助者原已具有的因素,如要求咨询的动机等,是影响咨询效果的最大变量。(3)有一套双方都相信的理论和方法。(4)咨询师本身的特征。咨询师应善于理解人、接纳人、尊重人、鼓励人,是乐于助人、令人信赖的人。(5)促进求助者的认知改变、情绪调节、行为改善。就本案例而言,除了求助者与咨询师能否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之外,最有可能影响咨询效果的因素集中在求助者这一方:由于求助者存在诸多不合理信念以及“好逞强,不服输”的人格特点,因此,求助者的认知能力水平(悟性水平)、自我觉察水平、行为方式、人格特征以及对心理咨询师的反应等可能会左右咨询效果。因此,答案应选BCD。

  • 第7题:

    案例二
    一般资料:求助者,女性,27岁,某公司职员。
    案例介绍:求助者是家中独女,母亲希望她大学毕业后回家乡工作,但她坚持留在学校所在城市,因此与母亲发生了激烈的争吵。求助者认为自己的母亲很烦人,要求自己无论有事没事每天都要给家里打电话,自己不打,母亲一定会打过来。求助者认为母亲打电话的目的是絮叨与父亲的矛盾,不管自己有没有时间,说起来就没完没了。有时自己很忙,有时自己不想听,就挂掉电话,但母亲总是再打过来发一通脾气。求助者认为自己受够了,坚决不给家里打电话,逢年过节也不回家,冲动之下甚至想断绝与母亲的关系。后来母亲慢慢有所变化,但求助者内心却变得很纠结,一方面还在为母亲的事耿耿于怀,但逢年过节时又有想家。
    求助者觉得自己很不幸,摊上了这样的母亲,母亲根本不关心自己,父亲也不理解自己,内心很痛苦,情绪很低落。经常感觉头痛、身体不舒服,没有胃口,失眠。没有心思谈恋爱,现在仍是单身一人。自己主动前来咨询。
    心理咨询师观察了解到的情况:求助者的父母都是大学老师,对她学习上期望很高,求助者学习成绩优秀,好遥强,不服输。

    针对求助者对待母亲的态度与做法,咨询师合适的做法包括( )。多选

    A. 给予适当提醒
    B. 表现出信任
    C. 委婉指出错误
    D. 必要时转介

    答案:B,D
    解析:
    知识点: 心理咨询技能 /建立关系
    根据价值中立原则,排除答案AC选BD。对求助者信任、接纳,如果价值态度不一致,则可以考虑转介。

  • 第8题:

    共用题干
    一般资料:求助者,女性,27岁,某公司职员。案例介绍:求助者是家中独女,母亲希望她大学毕业后回家乡工作,但她坚持留在学校所在城市,因此与母亲发生了激烈的争吵。求助者认为自己的母亲很烦人,要求自己无论有事没事每天都要给家里打电话,自己不打,母亲一定会打过来。求助者认为母亲打电话的目的是絮叨与父亲的矛盾,不管自已有没有时间,说起来就没完没了。有时自己很忙,有时自己不想听,就挂掉电话,但母亲总是再打过来发一通脾气。求助者认为自己受够了,坚决不给家里打电话,逢年过节也不回家,冲动之下甚至想断绝与母亲的关系。后来母亲慢慢有所变化,但求助者内心却变得很纠结,一方面还在为母亲的事耿耿于怀,但逢年过节时又有些想家。求助者觉得自己很不幸,摊上了这样的母亲,母亲根本不关心自己,父亲也不理解自己,内心很痛苦,情绪很低落。经常感觉头痛、身体不舒服,没有胃口,失眠。没有心思谈恋爱,现在仍是单身一人。自己主动前来咨询。心理咨询师观察、了解到的情况:求助者的父母都是大学老师,对她学习上期望很高,求助者学习成绩优秀,好逞强,不服输。

    本案例中求助者出现的行为反应是()。单选
    A:食欲下降
    B:挂断母亲电话
    C:情绪低落
    D:与父亲争吵

    答案:B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诊断技能中了解求助者的既往史,寻找有价值的资料的掌握情况。在本案例中,求助者的躯体症状是头痛、身体不适,食欲差,失眠。而情绪症状是内心痛苦、情绪低落。求助者的行为表现是不愿接听母亲的电话,挂掉母亲电话。求助者并没有与父亲争吵,故选项D有误。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诊断技能中确定造成求助者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关键点的掌握情况。社会功能主要针对工作、学习以及人际交往方面。在本案例中,求助者社会功能受损的表现是“坚决不给家里打电话,逢年过节也不回家”“没有心思谈恋爱,现在仍是单身一人”。选项B“经常失眠”是求助者的躯体症状,而选项D的“争强好胜”则是求助者的性格特征。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诊断技能中临床资料整理的掌握情况。在临床资料整理的过程中,需要对资料来源的可靠性予以说明。所谓临床资料的可靠性,是指报告临床情况的人不是求助者自身,而是其亲友或转诊的中介人,由于亲友和中介人受专业知识、职业特点的影响,使他们对问题的客观性质不能按专业要求做出评价,所以,心理咨询人员应当去伪存真地审视这类资料。若中介入是心理咨询师,其提供的某些资料很可能包括一些初步诊断性的结论,对这些结论性资料也应进一步核实,然后,在整理资料时,才能被视为可用资料。验证临床资料的可靠性时,可以采用的验证方法有:(1)补充提问,如:“这个人是怎样被他人发现的?”“你怎样发觉别人对你有这种印象的?”(2)问卷和心理测验;(3)比较同一资料的不同来源,各种来源如果都给出类似的印象,那么这一资料的可靠性就较高。在本案例中,求助者表示因不愿与母亲通电话而发生矛盾,导致母女关系不和谐。因此,咨询师需要找相关人士(例如求助者的父亲、母亲)核实上述原因。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诊断技能中确定造成求助者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关键点的掌握情况。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心理咨询师需要列出求助者的临床表现,而后收集各类与临床表现相关的资料,通过对比和分析以确定心理问题的关键点。所谓关键点,其内涵有二:其一,该因素是多数临床表现的原因或者与多数临床表现有内在联系;其二,该因素在个体发展中持久地存在着并随着生活环境的变化改变自身的形式,但无论形式如何改变其本身性质不变。在本案例中,引发该求助者心理问题的原因是求助者不愿与母亲通电话而发生矛盾,引发母女关系不和谐,并导致求助者社会功能受损。求助者在看待母女通话问题上,具有明显的以偏概全的不合理信念:“认为自己的母亲很烦人,要求自己无论有事没事每天都要给家里打电话”“觉得自己很不幸,摊上了这样的母亲,母亲根本不关心自己,父亲也不理解自己”。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诊断技能中确定造成求助者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关键点的掌握情况。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心理咨询师需要列出求助者的临床表现,而后收集各类与临床表现相关的资料,通过对比和分析以确定心理问题的关键点。在本案例中,引发该求助者心理问题的原因是求助者不愿与母亲通电话而发生矛盾,引发母女关系不和谐,并导致求助者社会功能受损。求助者在看待母女通话问题上的以偏概全的不合理看法(“认为自己的母亲很烦人,要求自己无论有事没事每天都要给家里打电话”“觉得自己很不幸,摊上了这样的母亲,母亲根本不关心自己,父亲也不理解自己”)及人格特点(“好逞强,不服输”)则是导致求助者情绪困扰的主要原因。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诊断技能中严重心理问题诊断的掌握情况。一般心理问题是指在近期发生的、内容尚未泛化、反应强度不太强烈的情绪问题,常能找到相应的原因,思维合乎逻辑,人格也无明显异常。而严重心理问题是由相对强烈的现实因素激发,初始情绪反应剧烈、持续时间长久、内容充分泛化的心理不健康状态。结合本案例,该求助者的心理问题主要是由于求助者不愿与母亲通电话而发生矛盾,引发母女关系不和谐,并导致求助者社会功能受损。该求助者的心理问题持续时间较长(“逢年过节也不回家”),且心理问题的内容已充分泛化(“逢年过节也不回家,冲动之下甚至想断绝与母亲的关系”),社会功能中度受损(“坚决不给家里打电话,逢年过节也不回家”),精神痛苦程度为中重度(“内心很痛苦,情绪很低落……自己主动前来咨询”),故属于严重心理问题。由于该求助者的心理问题是由现实因素(不愿与母亲通电话)激发,且具有一定的道德色彩,故其心理冲突的性质属于常形而非变形(变形的心理冲突一般不带有明显的道德色彩,与现实处境无关且是鸡毛蒜皮的小事),故可以排除选项C的神经症性心理问题和选项D的焦虑神经症。另外,该求助者有主动求治愿望,自知力完整,故亦可排除是精神病性问题。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价值中立原则的掌握情况。价值中立原则也称为价值中立态度,或非评判性观点、非指导性原则等,是指求助者和心理咨询师可能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人,他们的价值观、生活态度、生活方式等很可能是不一样的,心理咨询师应保持价值中立,接纳求助者,不把自己的这些东西强加给求助者,不用自己的价值观改造求助者,不对求助者进行批评指责。因为心理咨询是一种比较特殊的助人活动,它需要咨询师站在求助者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最大限度地去理解和接纳对方,尽量使自己保持客观、中立、理性的态度。在本案例中,对于求助者对待母亲的态度(“认为自己的母亲很烦人,要求自己无论有事没事每天都要给家里打电话”“觉得自己很不幸,摊上了这样的母亲,母亲根本不关心自己”)和做法(“有时自己不想听,就挂掉电话,但母亲总是再打过来发一通脾气。求助者认为自己受够了,坚决不给家里打电话,逢年过节也不回家,冲动之下甚至想断绝与母亲的关系”),咨询师应表现无条件的接纳和信任,并对其做法表示理解。值得一提的是,有关评判性的结论,咨询师在心理咨询中不能随意给出,在初期会谈中更不能使用。一旦说出这样的话,会谈气氛会立刻改变。因此,咨询师在咨询过程中,应努力坚持价值中立的原则,不批评指责求助者,并主动调整自己对求助者问题的看法以及自己的情绪,这一点对心理咨询至关重要,甚至是心理咨询存在的前提条件。当然,如果咨询师无法接纳求助者时,可以转介,这本身也是对求助者的一种尊重。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诊断技能中确定造成求助者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关键点的掌握情况。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心理咨询师需要列出求助者的临床表现,而后收集各类与临床表现相关的资料,通过对比和分析以确定心理问题的关键点。在本案例中,引发该求助者心理问题的原因是求助者不愿与母亲通电话而发生矛盾,引发母女关系不和谐,并导致求助者社会功能受损。因此,在对求助者与母亲的关系问题上,咨询师应努力帮助求助者重建良好的母女关系,恢复求助者的社会功能。心理咨询师帮助求助者解决的问题,只能是心理问题,或由心理问题引发的行为问题或躯体症状。除此之外,咨询师不帮助求助者解决任何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因此,选项AC都违背了心理咨询的目标。选项D不符合心理咨询中“积极的”这一要素。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诊断技能中咨询师态度的掌握情况。心理咨询师在与求助者会谈时,只能持一种非评判性态度。非评判性态度是使求助者感到轻松的重要因素,它可以使求助者无所顾忌,从而把内心世界展现出来。心理咨询师的态度,从表情到语言都要注意,在为收集资料而进行的会谈过程中,有些评判性的结论在心理咨询中不能随意给出,在初期会谈中更不能使用。一旦说出这样的话,会谈气氛会立刻改变。如果会谈中出现心理咨询师非表明态度不可,不表明态度会谈就无法进行的情况时,心理咨询师的态度必须是中性的,可以说“你所谈的情况,从心理学角度完全可以理解”或“我十分理解你的情况(或心情)”等。表达“理解”,是最中性化的和非评判性的态度。它可以使求助者得到知己,而并非支持者或反对者。从心理学角度看,“理解”只说明心理咨询师对他的行为或情绪发生的规律性或必然性有了肯定的看法,而对其社会效应和其他后果仍是一种保留态度。所以,这种表态既不破坏会谈气氛,又对后来的帮助指导留有余地。在本案例中,咨询师对求助者应表现出接纳和信任,并对其做法表示理解。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咨询效果评估的掌握情况。心理咨询的效果可视为咨询师(咨询师本身的特征,如准确的共情、不求报偿的热情以及诚恳、丰富的理论基础知识、娴熟的咨询技巧)、求助者(如咨询动机、态度、年龄、与咨询师的匹配程度)与咨询方法(咨询师针对求助者所采用的技术与方法)三者的函数,它们相互作用,共同影响咨询效果。结合国内的研究和实践,可把使各种心理咨询方法有效的共同因素归纳如下:(1)咨询师与求助者之间建立的和谐、信任的咨询关系,这是最基本的共同特点。(2)求助者的强烈求治动机、积极态度、自己探索改变的信心和自觉性。求助者原已具有的因素,如要求咨询的动机等,是影响咨询效果的最大变量。(3)有一套双方都相信的理论和方法。(4)咨询师本身的特征。咨询师应善于理解人、接纳人、尊重人、鼓励人,是乐于助人、令人信赖的人。(5)促进求助者的认知改变、情绪调节、行为改善。就本案例而言,除了求助者与咨询师能否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之外,最有可能影响咨询效果的因素集中在求助者这一方:由于求助者存在诸多不合理信念以及“好逞强,不服输”的人格特点,因此,求助者的认知能力水平(悟性水平)、自我觉察水平、行为方式、人格特征以及对心理咨询师的反应等可能会左右咨询效果。因此,答案应选BCD。

  • 第9题:

    案例二
    一般资料:求助者,女性,27岁,某公司职员。
    案例介绍:求助者是家中独女,母亲希望她大学毕业后回家乡工作,但她坚持留在学校所在城市,因此与母亲发生了激烈的争吵。求助者认为自己的母亲很烦人,要求自己无论有事没事每天都要给家里打电话,自己不打,母亲一定会打过来。求助者认为母亲打电话的目的是絮叨与父亲的矛盾,不管自己有没有时间,说起来就没完没了。有时自己很忙,有时自己不想听,就挂掉电话,但母亲总是再打过来发一通脾气。求助者认为自己受够了,坚决不给家里打电话,逢年过节也不回家,冲动之下甚至想断绝与母亲的关系。后来母亲慢慢有所变化,但求助者内心却变得很纠结,一方面还在为母亲的事耿耿于怀,但逢年过节时又有想家。
    求助者觉得自己很不幸,摊上了这样的母亲,母亲根本不关心自己,父亲也不理解自己,内心很痛苦,情绪很低落。经常感觉头痛、身体不舒服,没有胃口,失眠。没有心思谈恋爱,现在仍是单身一人。自己主动前来咨询。
    心理咨询师观察了解到的情况:求助者的父母都是大学老师,对她学习上期望很高,求助者学习成绩优秀,好遥强,不服输。

    该求助者的心理问题对其社会功能的影响是( )。单选

    A. 毕业后不回家乡
    B. 经常失眠
    C. 逢年过节不回家
    D. 争强好胜

    答案:C
    解析:
    知识点: 心理诊断技能 /心理评估
    社会功能是指与人交流,与周围的环境和谐共处的能力。社会功能的改变主要考虑:工作、学习以及人际交往方面妨碍。求助者坚决不给家里打电话,逢年过节也不回家,这是社会功能受损的表现。B选项属于躯体症状,D选项属于性格特征。

  • 第10题:

    案例一
    一般资料;求助者,女性,27岁,本科学历,某公司职员。

    案例介绍:求助者的父母长期感情不和,求助者认为主要原因是母亲过于强势,因此对母亲很有意见。后来在学业及工作等问题上遇到困难,认为母亲不帮助自己。日常生活中因恋爱、工作等原因与母亲闹别扭,认为母亲不应该干涉自己,经常为这些琐事苦恼。结婚后不想与母亲生活在一起,也很少回去看望母亲。但面对母亲的体弱多病,又觉得有些内心不安,每次想到母亲的所作所为都很生气。也不愿意与母亲家的亲戚来往,两个月前借故不参加母亲家的聚会。丈夫说她脾气大。为解决与母亲的冲突,主动前来咨询。

    心理咨询师观察了解到的情况:求助者小时候由祖父母养大,对父母的感情不深。从小好强。有主见,轻易不肯服输。对自己要求严格,学习成绩好,身体健康。婚后拒绝了母亲来共同生活的要求。

    该求助者遇到的负性生活事件包括()。多选

    A. 父母感情不和 B. 学习求职遇到困难
    C. 母亲过于强势 D. 不愿参加家庭聚会

    答案:A,B
    解析:
    知识点: 心理诊断技能 /识别病因
    负性生活事件:该求助者的父母长期感情不和,求助者在学业及工作等问题上遇到困难。母亲过于强势属于求助者主观判断;不愿参加家庭聚餐是社会功能受损,是心理问题的结果。

  • 第11题:

    小芳的家住在农村,是村里的困难户。小芳上二年级时,她爸爸说:“家里这么穷,你不要上学了,帮家里干点活儿吧!”小芳听了后,伤心地哭了。她想念书,但是,她又不能不听爸爸的话。老师了解到小芳的情况后,找到了小芳的爸爸,劝他让小芳上学。小芳爸爸说:“女孩子比不得男孩子,读书也没什么用,还不如让她在家里干点活儿呢。再说了,小芳是我的女儿,让不让她上学我说了算。” 问题: 小芳爸爸的说法对吗?小芳爸爸违反了哪些法律规定?


    正确答案:小芳爸爸的说法是错误的。让孩子上学接受教育是法律规定的、父母必须履 行的义务,而且相关法律规定,女孩和男孩享有平等的权利,不能歧视女孩。小芳的爸爸不让小芳上学的行为是违法的。如果小芳的爸爸执意不让小芳上学,当地政 府可对他进行批评教育,并责令他送小芳到学校上学。
    小芳爸爸违反的法律法规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十六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 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九条规定:“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十一条规定:“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送其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条件不具备的地区的儿童, 可以推迟到七周岁。”《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五条规定:“适龄儿童、少年的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依法保证其按时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

  • 第12题:

    问答题
    小芳,女,16岁,在怀孕6个月时被母亲发现,母亲痛哭流涕到居委会求助。居委会工作人员了解到,小芳出生在一个不幸的家庭,父亲在她8岁时因盗窃被捕入狱,母亲与她相依为命,家里的经济来源是母亲在超市里做营业员的微薄收入。小芳渐渐长大,看到其他同学父母都在身边,能打扮得很时髦,而自己回到家里时妈妈还没下班,还要自己做饭,妈妈回到家里也累得不愿多说话,因此她感到很孤独,慢慢地与社会上的异性来往了,最后导致怀孕。在居委会的推荐下,小芳母女来到了社工站寻求帮助。问题:1.在上述案例中,小芳面临的主要困境是什么?2.针对小芳目前的困境,社会工作者如何帮助小芳摆脱困境?

    正确答案:
    解析:

  • 第13题:

    共用题干
    一般资料:求助者,女性,27岁,某公司职员。案例介绍:求助者是家中独女,母亲希望她大学毕业后回家乡工作,但她坚持留在学校所在城市,因此与母亲发生了激烈的争吵。求助者认为自己的母亲很烦人,要求自己无论有事没事每天都要给家里打电话,自己不打,母亲一定会打过来。求助者认为母亲打电话的目的是絮叨与父亲的矛盾,不管自已有没有时间,说起来就没完没了。有时自己很忙,有时自己不想听,就挂掉电话,但母亲总是再打过来发一通脾气。求助者认为自己受够了,坚决不给家里打电话,逢年过节也不回家,冲动之下甚至想断绝与母亲的关系。后来母亲慢慢有所变化,但求助者内心却变得很纠结,一方面还在为母亲的事耿耿于怀,但逢年过节时又有些想家。求助者觉得自己很不幸,摊上了这样的母亲,母亲根本不关心自己,父亲也不理解自己,内心很痛苦,情绪很低落。经常感觉头痛、身体不舒服,没有胃口,失眠。没有心思谈恋爱,现在仍是单身一人。自己主动前来咨询。心理咨询师观察、了解到的情况:求助者的父母都是大学老师,对她学习上期望很高,求助者学习成绩优秀,好逞强,不服输。

    本案例在资料收集整理阶段,最应该核实的是()。单选
    A:不愿回家乡的原因
    B:躯体症状的原因
    C:与母亲矛盾的原因
    D:情绪反应的原因

    答案:C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诊断技能中了解求助者的既往史,寻找有价值的资料的掌握情况。在本案例中,求助者的躯体症状是头痛、身体不适,食欲差,失眠。而情绪症状是内心痛苦、情绪低落。求助者的行为表现是不愿接听母亲的电话,挂掉母亲电话。求助者并没有与父亲争吵,故选项D有误。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诊断技能中确定造成求助者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关键点的掌握情况。社会功能主要针对工作、学习以及人际交往方面。在本案例中,求助者社会功能受损的表现是“坚决不给家里打电话,逢年过节也不回家”“没有心思谈恋爱,现在仍是单身一人”。选项B“经常失眠”是求助者的躯体症状,而选项D的“争强好胜”则是求助者的性格特征。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诊断技能中临床资料整理的掌握情况。在临床资料整理的过程中,需要对资料来源的可靠性予以说明。所谓临床资料的可靠性,是指报告临床情况的人不是求助者自身,而是其亲友或转诊的中介人,由于亲友和中介人受专业知识、职业特点的影响,使他们对问题的客观性质不能按专业要求做出评价,所以,心理咨询人员应当去伪存真地审视这类资料。若中介入是心理咨询师,其提供的某些资料很可能包括一些初步诊断性的结论,对这些结论性资料也应进一步核实,然后,在整理资料时,才能被视为可用资料。验证临床资料的可靠性时,可以采用的验证方法有:(1)补充提问,如:“这个人是怎样被他人发现的?”“你怎样发觉别人对你有这种印象的?”(2)问卷和心理测验;(3)比较同一资料的不同来源,各种来源如果都给出类似的印象,那么这一资料的可靠性就较高。在本案例中,求助者表示因不愿与母亲通电话而发生矛盾,导致母女关系不和谐。因此,咨询师需要找相关人士(例如求助者的父亲、母亲)核实上述原因。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诊断技能中确定造成求助者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关键点的掌握情况。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心理咨询师需要列出求助者的临床表现,而后收集各类与临床表现相关的资料,通过对比和分析以确定心理问题的关键点。所谓关键点,其内涵有二:其一,该因素是多数临床表现的原因或者与多数临床表现有内在联系;其二,该因素在个体发展中持久地存在着并随着生活环境的变化改变自身的形式,但无论形式如何改变其本身性质不变。在本案例中,引发该求助者心理问题的原因是求助者不愿与母亲通电话而发生矛盾,引发母女关系不和谐,并导致求助者社会功能受损。求助者在看待母女通话问题上,具有明显的以偏概全的不合理信念:“认为自己的母亲很烦人,要求自己无论有事没事每天都要给家里打电话”“觉得自己很不幸,摊上了这样的母亲,母亲根本不关心自己,父亲也不理解自己”。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诊断技能中确定造成求助者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关键点的掌握情况。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心理咨询师需要列出求助者的临床表现,而后收集各类与临床表现相关的资料,通过对比和分析以确定心理问题的关键点。在本案例中,引发该求助者心理问题的原因是求助者不愿与母亲通电话而发生矛盾,引发母女关系不和谐,并导致求助者社会功能受损。求助者在看待母女通话问题上的以偏概全的不合理看法(“认为自己的母亲很烦人,要求自己无论有事没事每天都要给家里打电话”“觉得自己很不幸,摊上了这样的母亲,母亲根本不关心自己,父亲也不理解自己”)及人格特点(“好逞强,不服输”)则是导致求助者情绪困扰的主要原因。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诊断技能中严重心理问题诊断的掌握情况。一般心理问题是指在近期发生的、内容尚未泛化、反应强度不太强烈的情绪问题,常能找到相应的原因,思维合乎逻辑,人格也无明显异常。而严重心理问题是由相对强烈的现实因素激发,初始情绪反应剧烈、持续时间长久、内容充分泛化的心理不健康状态。结合本案例,该求助者的心理问题主要是由于求助者不愿与母亲通电话而发生矛盾,引发母女关系不和谐,并导致求助者社会功能受损。该求助者的心理问题持续时间较长(“逢年过节也不回家”),且心理问题的内容已充分泛化(“逢年过节也不回家,冲动之下甚至想断绝与母亲的关系”),社会功能中度受损(“坚决不给家里打电话,逢年过节也不回家”),精神痛苦程度为中重度(“内心很痛苦,情绪很低落……自己主动前来咨询”),故属于严重心理问题。由于该求助者的心理问题是由现实因素(不愿与母亲通电话)激发,且具有一定的道德色彩,故其心理冲突的性质属于常形而非变形(变形的心理冲突一般不带有明显的道德色彩,与现实处境无关且是鸡毛蒜皮的小事),故可以排除选项C的神经症性心理问题和选项D的焦虑神经症。另外,该求助者有主动求治愿望,自知力完整,故亦可排除是精神病性问题。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价值中立原则的掌握情况。价值中立原则也称为价值中立态度,或非评判性观点、非指导性原则等,是指求助者和心理咨询师可能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人,他们的价值观、生活态度、生活方式等很可能是不一样的,心理咨询师应保持价值中立,接纳求助者,不把自己的这些东西强加给求助者,不用自己的价值观改造求助者,不对求助者进行批评指责。因为心理咨询是一种比较特殊的助人活动,它需要咨询师站在求助者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最大限度地去理解和接纳对方,尽量使自己保持客观、中立、理性的态度。在本案例中,对于求助者对待母亲的态度(“认为自己的母亲很烦人,要求自己无论有事没事每天都要给家里打电话”“觉得自己很不幸,摊上了这样的母亲,母亲根本不关心自己”)和做法(“有时自己不想听,就挂掉电话,但母亲总是再打过来发一通脾气。求助者认为自己受够了,坚决不给家里打电话,逢年过节也不回家,冲动之下甚至想断绝与母亲的关系”),咨询师应表现无条件的接纳和信任,并对其做法表示理解。值得一提的是,有关评判性的结论,咨询师在心理咨询中不能随意给出,在初期会谈中更不能使用。一旦说出这样的话,会谈气氛会立刻改变。因此,咨询师在咨询过程中,应努力坚持价值中立的原则,不批评指责求助者,并主动调整自己对求助者问题的看法以及自己的情绪,这一点对心理咨询至关重要,甚至是心理咨询存在的前提条件。当然,如果咨询师无法接纳求助者时,可以转介,这本身也是对求助者的一种尊重。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诊断技能中确定造成求助者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关键点的掌握情况。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心理咨询师需要列出求助者的临床表现,而后收集各类与临床表现相关的资料,通过对比和分析以确定心理问题的关键点。在本案例中,引发该求助者心理问题的原因是求助者不愿与母亲通电话而发生矛盾,引发母女关系不和谐,并导致求助者社会功能受损。因此,在对求助者与母亲的关系问题上,咨询师应努力帮助求助者重建良好的母女关系,恢复求助者的社会功能。心理咨询师帮助求助者解决的问题,只能是心理问题,或由心理问题引发的行为问题或躯体症状。除此之外,咨询师不帮助求助者解决任何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因此,选项AC都违背了心理咨询的目标。选项D不符合心理咨询中“积极的”这一要素。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诊断技能中咨询师态度的掌握情况。心理咨询师在与求助者会谈时,只能持一种非评判性态度。非评判性态度是使求助者感到轻松的重要因素,它可以使求助者无所顾忌,从而把内心世界展现出来。心理咨询师的态度,从表情到语言都要注意,在为收集资料而进行的会谈过程中,有些评判性的结论在心理咨询中不能随意给出,在初期会谈中更不能使用。一旦说出这样的话,会谈气氛会立刻改变。如果会谈中出现心理咨询师非表明态度不可,不表明态度会谈就无法进行的情况时,心理咨询师的态度必须是中性的,可以说“你所谈的情况,从心理学角度完全可以理解”或“我十分理解你的情况(或心情)”等。表达“理解”,是最中性化的和非评判性的态度。它可以使求助者得到知己,而并非支持者或反对者。从心理学角度看,“理解”只说明心理咨询师对他的行为或情绪发生的规律性或必然性有了肯定的看法,而对其社会效应和其他后果仍是一种保留态度。所以,这种表态既不破坏会谈气氛,又对后来的帮助指导留有余地。在本案例中,咨询师对求助者应表现出接纳和信任,并对其做法表示理解。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咨询效果评估的掌握情况。心理咨询的效果可视为咨询师(咨询师本身的特征,如准确的共情、不求报偿的热情以及诚恳、丰富的理论基础知识、娴熟的咨询技巧)、求助者(如咨询动机、态度、年龄、与咨询师的匹配程度)与咨询方法(咨询师针对求助者所采用的技术与方法)三者的函数,它们相互作用,共同影响咨询效果。结合国内的研究和实践,可把使各种心理咨询方法有效的共同因素归纳如下:(1)咨询师与求助者之间建立的和谐、信任的咨询关系,这是最基本的共同特点。(2)求助者的强烈求治动机、积极态度、自己探索改变的信心和自觉性。求助者原已具有的因素,如要求咨询的动机等,是影响咨询效果的最大变量。(3)有一套双方都相信的理论和方法。(4)咨询师本身的特征。咨询师应善于理解人、接纳人、尊重人、鼓励人,是乐于助人、令人信赖的人。(5)促进求助者的认知改变、情绪调节、行为改善。就本案例而言,除了求助者与咨询师能否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之外,最有可能影响咨询效果的因素集中在求助者这一方:由于求助者存在诸多不合理信念以及“好逞强,不服输”的人格特点,因此,求助者的认知能力水平(悟性水平)、自我觉察水平、行为方式、人格特征以及对心理咨询师的反应等可能会左右咨询效果。因此,答案应选BCD。

  • 第14题:

    案例二
    一般资料:求助者,女性,27岁,某公司职员。
    案例介绍:求助者是家中独女,母亲希望她大学毕业后回家乡工作,但她坚持留在学校所在城市,因此与母亲发生了激烈的争吵。求助者认为自己的母亲很烦人,要求自己无论有事没事每天都要给家里打电话,自己不打,母亲一定会打过来。求助者认为母亲打电话的目的是絮叨与父亲的矛盾,不管自己有没有时间,说起来就没完没了。有时自己很忙,有时自己不想听,就挂掉电话,但母亲总是再打过来发一通脾气。求助者认为自己受够了,坚决不给家里打电话,逢年过节也不回家,冲动之下甚至想断绝与母亲的关系。后来母亲慢慢有所变化,但求助者内心却变得很纠结,一方面还在为母亲的事耿耿于怀,但逢年过节时又有想家。
    求助者觉得自己很不幸,摊上了这样的母亲,母亲根本不关心自己,父亲也不理解自己,内心很痛苦,情绪很低落。经常感觉头痛、身体不舒服,没有胃口,失眠。没有心思谈恋爱,现在仍是单身一人。自己主动前来咨询。
    心理咨询师观察了解到的情况:求助者的父母都是大学老师,对她学习上期望很高,求助者学习成绩优秀,好遥强,不服输。

    引发该求助者心理问题的原因包括( )。多选

    A. 认为母亲不关心自己
    B. 争强好胜
    C. 与母亲产生激烈争吵
    D. 嫌母亲烦

    答案:A,B,C,D
    解析:
    知识点: 心理诊断技能 /识别病因
    分析心理原因可以从心理、生理和社会三个层面进行。认为母亲不关心自己,嫌母亲烦都是认知原因,争强好胜是性格原因,与母亲产生激烈争吵是社会原因。

  • 第15题:

    案例二
    一般资料:求助者,女性,27岁,某公司职员。
    案例介绍:求助者是家中独女,母亲希望她大学毕业后回家乡工作,但她坚持留在学校所在城市,因此与母亲发生了激烈的争吵。求助者认为自己的母亲很烦人,要求自己无论有事没事每天都要给家里打电话,自己不打,母亲一定会打过来。求助者认为母亲打电话的目的是絮叨与父亲的矛盾,不管自己有没有时间,说起来就没完没了。有时自己很忙,有时自己不想听,就挂掉电话,但母亲总是再打过来发一通脾气。求助者认为自己受够了,坚决不给家里打电话,逢年过节也不回家,冲动之下甚至想断绝与母亲的关系。后来母亲慢慢有所变化,但求助者内心却变得很纠结,一方面还在为母亲的事耿耿于怀,但逢年过节时又有想家。
    求助者觉得自己很不幸,摊上了这样的母亲,母亲根本不关心自己,父亲也不理解自己,内心很痛苦,情绪很低落。经常感觉头痛、身体不舒服,没有胃口,失眠。没有心思谈恋爱,现在仍是单身一人。自己主动前来咨询。
    心理咨询师观察了解到的情况:求助者的父母都是大学老师,对她学习上期望很高,求助者学习成绩优秀,好遥强,不服输。

    对该求助者最可能的初步诊断是( )。单选

    A. 一般心理问题
    B. 严重心理问题
    C. 神经症性心理问题
    D. 焦虑性神经症

    答案:B
    解析:
    知识点: 心理诊断技能 /下诊断
    求助者心理问题由现实问题引发,负性情绪明显,虽然没有明显泛化,但社会功能明显受损。心理问题持续时间长,但是间断的,故诊断为严重心理问题。

  • 第16题:

    案例二
    一般资料:求助者,女性,27岁,某公司职员。
    案例介绍:求助者是家中独女,母亲希望她大学毕业后回家乡工作,但她坚持留在学校所在城市,因此与母亲发生了激烈的争吵。求助者认为自己的母亲很烦人,要求自己无论有事没事每天都要给家里打电话,自己不打,母亲一定会打过来。求助者认为母亲打电话的目的是絮叨与父亲的矛盾,不管自己有没有时间,说起来就没完没了。有时自己很忙,有时自己不想听,就挂掉电话,但母亲总是再打过来发一通脾气。求助者认为自己受够了,坚决不给家里打电话,逢年过节也不回家,冲动之下甚至想断绝与母亲的关系。后来母亲慢慢有所变化,但求助者内心却变得很纠结,一方面还在为母亲的事耿耿于怀,但逢年过节时又有想家。
    求助者觉得自己很不幸,摊上了这样的母亲,母亲根本不关心自己,父亲也不理解自己,内心很痛苦,情绪很低落。经常感觉头痛、身体不舒服,没有胃口,失眠。没有心思谈恋爱,现在仍是单身一人。自己主动前来咨询。
    心理咨询师观察了解到的情况:求助者的父母都是大学老师,对她学习上期望很高,求助者学习成绩优秀,好遥强,不服输。

    本案例在资料收集整理阶段,最应该核实的是( )。单选

    A. 不愿回家乡的原因
    B. 躯体症状的原因
    C. 与母亲矛盾的原因
    D. 情绪反应的原因

    答案:A
    解析:
    知识点: 心理诊断技能 /搜集整理评估
    求助者不愿意回家乡,导致与母亲产生矛盾,而后产生情绪反应和躯体症状,但是未提及不回家乡的原因。

  • 第17题:

    案例二
    一般资料:求助者,女性,27岁,某公司职员。
    案例介绍:求助者是家中独女,母亲希望她大学毕业后回家乡工作,但她坚持留在学校所在城市,因此与母亲发生了激烈的争吵。求助者认为自己的母亲很烦人,要求自己无论有事没事每天都要给家里打电话,自己不打,母亲一定会打过来。求助者认为母亲打电话的目的是絮叨与父亲的矛盾,不管自己有没有时间,说起来就没完没了。有时自己很忙,有时自己不想听,就挂掉电话,但母亲总是再打过来发一通脾气。求助者认为自己受够了,坚决不给家里打电话,逢年过节也不回家,冲动之下甚至想断绝与母亲的关系。后来母亲慢慢有所变化,但求助者内心却变得很纠结,一方面还在为母亲的事耿耿于怀,但逢年过节时又有想家。
    求助者觉得自己很不幸,摊上了这样的母亲,母亲根本不关心自己,父亲也不理解自己,内心很痛苦,情绪很低落。经常感觉头痛、身体不舒服,没有胃口,失眠。没有心思谈恋爱,现在仍是单身一人。自己主动前来咨询。
    心理咨询师观察了解到的情况:求助者的父母都是大学老师,对她学习上期望很高,求助者学习成绩优秀,好遥强,不服输。

    对求助者与母亲的关系问题,心理咨询师合适的做法是( )。单选

    A. 促成求助者父母解决
    B. 帮助求助者建立良好关系
    C. 请母亲前来心理咨询
    D. 鼓励求助者接纳既定现实

    答案:D
    解析:
    知识点: 心理咨询技能 /咨询目标
    求助者始终不能接纳母女关系不良这一事实,导致其心理问题很严重,咨询师应鼓励求助者接纳既定现实,此举有助于求助者缓解情绪困扰。

  • 第18题:

    共用题干
    一般资料:求助者,女性,27岁,某公司职员。案例介绍:求助者是家中独女,母亲希望她大学毕业后回家乡工作,但她坚持留在学校所在城市,因此与母亲发生了激烈的争吵。求助者认为自己的母亲很烦人,要求自己无论有事没事每天都要给家里打电话,自己不打,母亲一定会打过来。求助者认为母亲打电话的目的是絮叨与父亲的矛盾,不管自已有没有时间,说起来就没完没了。有时自己很忙,有时自己不想听,就挂掉电话,但母亲总是再打过来发一通脾气。求助者认为自己受够了,坚决不给家里打电话,逢年过节也不回家,冲动之下甚至想断绝与母亲的关系。后来母亲慢慢有所变化,但求助者内心却变得很纠结,一方面还在为母亲的事耿耿于怀,但逢年过节时又有些想家。求助者觉得自己很不幸,摊上了这样的母亲,母亲根本不关心自己,父亲也不理解自己,内心很痛苦,情绪很低落。经常感觉头痛、身体不舒服,没有胃口,失眠。没有心思谈恋爱,现在仍是单身一人。自己主动前来咨询。心理咨询师观察、了解到的情况:求助者的父母都是大学老师,对她学习上期望很高,求助者学习成绩优秀,好逞强,不服输。

    引发该求助者心理问题的原因包括()。多选
    A:认为母亲不关心自己
    B:争强好胜
    C:与母亲产生激烈争吵
    D:嫌母亲烦

    答案:A,B,D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诊断技能中了解求助者的既往史,寻找有价值的资料的掌握情况。在本案例中,求助者的躯体症状是头痛、身体不适,食欲差,失眠。而情绪症状是内心痛苦、情绪低落。求助者的行为表现是不愿接听母亲的电话,挂掉母亲电话。求助者并没有与父亲争吵,故选项D有误。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诊断技能中确定造成求助者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关键点的掌握情况。社会功能主要针对工作、学习以及人际交往方面。在本案例中,求助者社会功能受损的表现是“坚决不给家里打电话,逢年过节也不回家”“没有心思谈恋爱,现在仍是单身一人”。选项B“经常失眠”是求助者的躯体症状,而选项D的“争强好胜”则是求助者的性格特征。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诊断技能中临床资料整理的掌握情况。在临床资料整理的过程中,需要对资料来源的可靠性予以说明。所谓临床资料的可靠性,是指报告临床情况的人不是求助者自身,而是其亲友或转诊的中介人,由于亲友和中介人受专业知识、职业特点的影响,使他们对问题的客观性质不能按专业要求做出评价,所以,心理咨询人员应当去伪存真地审视这类资料。若中介入是心理咨询师,其提供的某些资料很可能包括一些初步诊断性的结论,对这些结论性资料也应进一步核实,然后,在整理资料时,才能被视为可用资料。验证临床资料的可靠性时,可以采用的验证方法有:(1)补充提问,如:“这个人是怎样被他人发现的?”“你怎样发觉别人对你有这种印象的?”(2)问卷和心理测验;(3)比较同一资料的不同来源,各种来源如果都给出类似的印象,那么这一资料的可靠性就较高。在本案例中,求助者表示因不愿与母亲通电话而发生矛盾,导致母女关系不和谐。因此,咨询师需要找相关人士(例如求助者的父亲、母亲)核实上述原因。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诊断技能中确定造成求助者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关键点的掌握情况。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心理咨询师需要列出求助者的临床表现,而后收集各类与临床表现相关的资料,通过对比和分析以确定心理问题的关键点。所谓关键点,其内涵有二:其一,该因素是多数临床表现的原因或者与多数临床表现有内在联系;其二,该因素在个体发展中持久地存在着并随着生活环境的变化改变自身的形式,但无论形式如何改变其本身性质不变。在本案例中,引发该求助者心理问题的原因是求助者不愿与母亲通电话而发生矛盾,引发母女关系不和谐,并导致求助者社会功能受损。求助者在看待母女通话问题上,具有明显的以偏概全的不合理信念:“认为自己的母亲很烦人,要求自己无论有事没事每天都要给家里打电话”“觉得自己很不幸,摊上了这样的母亲,母亲根本不关心自己,父亲也不理解自己”。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诊断技能中确定造成求助者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关键点的掌握情况。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心理咨询师需要列出求助者的临床表现,而后收集各类与临床表现相关的资料,通过对比和分析以确定心理问题的关键点。在本案例中,引发该求助者心理问题的原因是求助者不愿与母亲通电话而发生矛盾,引发母女关系不和谐,并导致求助者社会功能受损。求助者在看待母女通话问题上的以偏概全的不合理看法(“认为自己的母亲很烦人,要求自己无论有事没事每天都要给家里打电话”“觉得自己很不幸,摊上了这样的母亲,母亲根本不关心自己,父亲也不理解自己”)及人格特点(“好逞强,不服输”)则是导致求助者情绪困扰的主要原因。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诊断技能中严重心理问题诊断的掌握情况。一般心理问题是指在近期发生的、内容尚未泛化、反应强度不太强烈的情绪问题,常能找到相应的原因,思维合乎逻辑,人格也无明显异常。而严重心理问题是由相对强烈的现实因素激发,初始情绪反应剧烈、持续时间长久、内容充分泛化的心理不健康状态。结合本案例,该求助者的心理问题主要是由于求助者不愿与母亲通电话而发生矛盾,引发母女关系不和谐,并导致求助者社会功能受损。该求助者的心理问题持续时间较长(“逢年过节也不回家”),且心理问题的内容已充分泛化(“逢年过节也不回家,冲动之下甚至想断绝与母亲的关系”),社会功能中度受损(“坚决不给家里打电话,逢年过节也不回家”),精神痛苦程度为中重度(“内心很痛苦,情绪很低落……自己主动前来咨询”),故属于严重心理问题。由于该求助者的心理问题是由现实因素(不愿与母亲通电话)激发,且具有一定的道德色彩,故其心理冲突的性质属于常形而非变形(变形的心理冲突一般不带有明显的道德色彩,与现实处境无关且是鸡毛蒜皮的小事),故可以排除选项C的神经症性心理问题和选项D的焦虑神经症。另外,该求助者有主动求治愿望,自知力完整,故亦可排除是精神病性问题。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价值中立原则的掌握情况。价值中立原则也称为价值中立态度,或非评判性观点、非指导性原则等,是指求助者和心理咨询师可能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人,他们的价值观、生活态度、生活方式等很可能是不一样的,心理咨询师应保持价值中立,接纳求助者,不把自己的这些东西强加给求助者,不用自己的价值观改造求助者,不对求助者进行批评指责。因为心理咨询是一种比较特殊的助人活动,它需要咨询师站在求助者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最大限度地去理解和接纳对方,尽量使自己保持客观、中立、理性的态度。在本案例中,对于求助者对待母亲的态度(“认为自己的母亲很烦人,要求自己无论有事没事每天都要给家里打电话”“觉得自己很不幸,摊上了这样的母亲,母亲根本不关心自己”)和做法(“有时自己不想听,就挂掉电话,但母亲总是再打过来发一通脾气。求助者认为自己受够了,坚决不给家里打电话,逢年过节也不回家,冲动之下甚至想断绝与母亲的关系”),咨询师应表现无条件的接纳和信任,并对其做法表示理解。值得一提的是,有关评判性的结论,咨询师在心理咨询中不能随意给出,在初期会谈中更不能使用。一旦说出这样的话,会谈气氛会立刻改变。因此,咨询师在咨询过程中,应努力坚持价值中立的原则,不批评指责求助者,并主动调整自己对求助者问题的看法以及自己的情绪,这一点对心理咨询至关重要,甚至是心理咨询存在的前提条件。当然,如果咨询师无法接纳求助者时,可以转介,这本身也是对求助者的一种尊重。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诊断技能中确定造成求助者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关键点的掌握情况。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心理咨询师需要列出求助者的临床表现,而后收集各类与临床表现相关的资料,通过对比和分析以确定心理问题的关键点。在本案例中,引发该求助者心理问题的原因是求助者不愿与母亲通电话而发生矛盾,引发母女关系不和谐,并导致求助者社会功能受损。因此,在对求助者与母亲的关系问题上,咨询师应努力帮助求助者重建良好的母女关系,恢复求助者的社会功能。心理咨询师帮助求助者解决的问题,只能是心理问题,或由心理问题引发的行为问题或躯体症状。除此之外,咨询师不帮助求助者解决任何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因此,选项AC都违背了心理咨询的目标。选项D不符合心理咨询中“积极的”这一要素。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诊断技能中咨询师态度的掌握情况。心理咨询师在与求助者会谈时,只能持一种非评判性态度。非评判性态度是使求助者感到轻松的重要因素,它可以使求助者无所顾忌,从而把内心世界展现出来。心理咨询师的态度,从表情到语言都要注意,在为收集资料而进行的会谈过程中,有些评判性的结论在心理咨询中不能随意给出,在初期会谈中更不能使用。一旦说出这样的话,会谈气氛会立刻改变。如果会谈中出现心理咨询师非表明态度不可,不表明态度会谈就无法进行的情况时,心理咨询师的态度必须是中性的,可以说“你所谈的情况,从心理学角度完全可以理解”或“我十分理解你的情况(或心情)”等。表达“理解”,是最中性化的和非评判性的态度。它可以使求助者得到知己,而并非支持者或反对者。从心理学角度看,“理解”只说明心理咨询师对他的行为或情绪发生的规律性或必然性有了肯定的看法,而对其社会效应和其他后果仍是一种保留态度。所以,这种表态既不破坏会谈气氛,又对后来的帮助指导留有余地。在本案例中,咨询师对求助者应表现出接纳和信任,并对其做法表示理解。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咨询效果评估的掌握情况。心理咨询的效果可视为咨询师(咨询师本身的特征,如准确的共情、不求报偿的热情以及诚恳、丰富的理论基础知识、娴熟的咨询技巧)、求助者(如咨询动机、态度、年龄、与咨询师的匹配程度)与咨询方法(咨询师针对求助者所采用的技术与方法)三者的函数,它们相互作用,共同影响咨询效果。结合国内的研究和实践,可把使各种心理咨询方法有效的共同因素归纳如下:(1)咨询师与求助者之间建立的和谐、信任的咨询关系,这是最基本的共同特点。(2)求助者的强烈求治动机、积极态度、自己探索改变的信心和自觉性。求助者原已具有的因素,如要求咨询的动机等,是影响咨询效果的最大变量。(3)有一套双方都相信的理论和方法。(4)咨询师本身的特征。咨询师应善于理解人、接纳人、尊重人、鼓励人,是乐于助人、令人信赖的人。(5)促进求助者的认知改变、情绪调节、行为改善。就本案例而言,除了求助者与咨询师能否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之外,最有可能影响咨询效果的因素集中在求助者这一方:由于求助者存在诸多不合理信念以及“好逞强,不服输”的人格特点,因此,求助者的认知能力水平(悟性水平)、自我觉察水平、行为方式、人格特征以及对心理咨询师的反应等可能会左右咨询效果。因此,答案应选BCD。

  • 第19题:

    案例二
    一般资料:求助者,女性,27岁,某公司职员。
    案例介绍:求助者是家中独女,母亲希望她大学毕业后回家乡工作,但她坚持留在学校所在城市,因此与母亲发生了激烈的争吵。求助者认为自己的母亲很烦人,要求自己无论有事没事每天都要给家里打电话,自己不打,母亲一定会打过来。求助者认为母亲打电话的目的是絮叨与父亲的矛盾,不管自己有没有时间,说起来就没完没了。有时自己很忙,有时自己不想听,就挂掉电话,但母亲总是再打过来发一通脾气。求助者认为自己受够了,坚决不给家里打电话,逢年过节也不回家,冲动之下甚至想断绝与母亲的关系。后来母亲慢慢有所变化,但求助者内心却变得很纠结,一方面还在为母亲的事耿耿于怀,但逢年过节时又有想家。
    求助者觉得自己很不幸,摊上了这样的母亲,母亲根本不关心自己,父亲也不理解自己,内心很痛苦,情绪很低落。经常感觉头痛、身体不舒服,没有胃口,失眠。没有心思谈恋爱,现在仍是单身一人。自己主动前来咨询。
    心理咨询师观察了解到的情况:求助者的父母都是大学老师,对她学习上期望很高,求助者学习成绩优秀,好遥强,不服输。

    在本案例咨询中,影响咨询效果的因素可能包括( )。多选

    A. 咨询师的人格特征
    B. 求助者的认知能力
    C. 咨询中的咨询关系
    D. 求助者的人格特征

    答案:A,B,C,D
    解析:
    知识点: 心理咨询技能 /咨询效果
    咨询效果可认为咨询师、来访者、咨询方法三者的函数。求助者认知能力和人格特征,咨询师的人格特征,以及两人之间的咨询关系都是影响咨询效果的因素。

  • 第20题:

    共用题干
    一般资料:求助者,女性,32岁,博士,某公司职员。
    案例介绍:求助者的父母长期感情不和,后来父亲因病去世了。求助者认为父母感情不和的原因主要是母亲过于强势,因此对母亲颇有微词。后来在国外留学时不遂心愿,认为母亲自私不帮助自己。回国后与母亲生活在一起,又因恋爱、工作等原因经常与母亲产生矛盾,认为母亲不应该干涉自己,经常为这些琐事苦恼。因此结婚后就不想与母亲生活在一起,一般情况下不回去看望母亲。但面对母亲的体弱多病,也觉得有些内心不安。每次想到母亲的所作所为,都很生气。也不愿意与母亲家的亲戚来往,春节时借故不参加母亲家的聚会。丈夫说她脾气大。为解决内心苦恼,主动前来咨询。
    心理咨询师观察了解到的情况:求助者小时候由祖父母养大,对父母的感情不深。从小好强,有主见,轻易不肯服输。对自己要求严格,学习成绩好,曾在国外留学5年。婚后拒绝母亲来照顾自己的要求。身体健康。

    该求助者遇到的负性生活事件包括()。多选
    A:父亲因病去世
    B:国外留学遇到困难
    C:母亲过于强势
    D:不愿参加家庭聚会

    答案:A,B
    解析:
    【考察重点】初步诊断,病因分析中社会学因素【试题解析】所谓负性生活事件.指的是求助者遭遇的客观存在的现实生活方面的压力源。该求助者先后遭遇到父母感情不和、父亲去世、留学遇到困难、回国与母亲冲突一系列现实刺激,因此选项A和选项B均可选;选项C的“母亲过于强势”只是求助者个人的主观看法,是否符合实际情况还需进一步核实;选项D“不愿参加家庭聚会”是求助者社会功能受损的结果表现,不属于原因。因此答案选AB。
    【考察重点】初步诊断的症状诊断【试题解析】该案例中的求助者出现的主要症状表现为苦恼、不安、生气等情绪和不参加聚会的社会功能受损,没有异常行为和强迫症状,因此答案选AD。
    【考察重点】初步诊断的主导症状【试题解析】该求助者来咨询的动机是为了解决内心苦恼,因此属于情绪问题;道德和品质不属于心理学问题,案例中的求助者也没有明显的行为问题,因此答案选C。
    【考察重点】资料的搜集【试题解析】资料的搜集主要为了做出诊断和进行病因分析,案例中说求助者“身体健康”,躯体情况已有;而结婚多长时间和工作情况与求助者的问题没有直接联系;但是案例资料中没有明确的症状持续的时间,而为了做出明确的诊断,确切的病程是较为重要的资料,因此属于“还需详细收集了解的资料”,答案选D。
    【考察重点】心理问题的评估资料核实【试题解析】对于需要核实的资料,一般指求助者主诉中陈述的内容,尤其是带有比较明显的主观色彩的个人看法、评价和推理判断,即涉及求助者认知的问题,必须进一步核实,来确认究竟是客观现实,还是求助者个人的不合理信念,这对于明确症状和进行病因探索具有三作常重要的意义。案例中求助者的“父亲因病去世、借故缺席家庭聚会、丈夫反映其脾气大”均属于较为明确的资料,只有C选项的“母亲过于强势”是求助者自己的看法,但还不能肯定是否符合实际情况,因此需要进一步核实。答案选C。
    【考察重点】合理情绪疗法的核心理论——ABC理论【试题解析】在ABC理论中,A代表诱发事件,B代表对该事件的看法、解释及评价即信念,C代表继该事件后个体的情绪反应和行为结果。该理论认为引起人们痛苦的不是事件,而是对事件的看法或评价,即B因素是最重要的。案例中的求助者从小好强、有主见、轻易不肯服输,对父母感情不深,对父母之间感情不和认为是母亲过于强势、在国外留学遇到困难认为母亲自私不帮自己、回国后认为母亲不该干涉自己的恋爱和工作,均可能包含着错误的看法和评价,根据合理情绪疗法的ABC理论解释,引起问题的原因可能就是对母亲的错误评价,答案应该选D。
    【考察重点】心理问题的初步诊断【试题解析】初步诊断的程序及依据:案例中求助者身体健康,没有明显器质性病变,可以排除躯体障碍。根据判断心理正常与异常的三原则,该求助者主客观统一、精神活动内在协调一致、人格相对稳定;没有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对自己的问题有自知力,主动求医;可以排除精神病性障碍。该求助者症状的产生与生活事件密切相关,有明显的现实因素,心理冲突属于常形,不属于神经症性的问题。案例中求助者最初的苦恼是由于和母亲的关系引起,后来发展到“不愿与母亲家的亲戚来往”,则说明与母亲相关联的其他人也诱发了求助者的内心痛苦.属于比较明显的泛化现象,已经超出一般心理问题的范围,因此可能的初步诊断是严重心理问题,答案选C。
    【考察重点】心理咨询的近期和远期目标的内容和区分【试题解析】根据教材中对咨询目标有效特征的描述,心理咨询的目标必须属于心理学的性质,如认知、情绪、行为与个性等等。一般来说,带有活动和过程特征的认知、情绪、行为等属于具体的近期的目标。而和个性完善有关的内容则属于远期的长远的目标,如“正视/接纳现实、接纳自我、促进心理健康/心理成长/心理发展、促进人格或性格的成长/成熟、促进自我实现”等说法,都和远期目标有关。该案例中的求助者其主要症状表现为负性情绪和错误认知,因此比较适合的近期目标应与此有关;求助者没有需要改变的行为,人格成长属于远期目标的内容,本题答案选AD。
    【考察重点】咨询方法的选择【试题解析】心理咨询方法的选择应考虑其针对性,一般可以选择能够直接缓解求助者情绪症状的咨询方法,可以有比较明显的近期效果;也可根据求助者产生情绪症状的原因展开工作,可取得较为持久的长期效果。本案例中的求助者主要由于错误认知引发的情绪困扰,因此最适合的方法是可以改变求助者错误认知的疗法,答案选B。
    【考察重点】系统脱敏法的操作要点【试题解析】理想的焦虑等级建构应当做到各等级之间级差要均匀,尤其要注意的是,每一级刺激因素引起的焦虑,应小到能被全身松弛所拮抗的程度,这是系统脱敏治疗成败的关键。学习放松技巧时重点强调面部肌肉的放松,而非四肢。正确答案选CD。

  • 第21题:

    案例二
    一般资料:求助者,女性,27岁,某公司职员。
    案例介绍:求助者是家中独女,母亲希望她大学毕业后回家乡工作,但她坚持留在学校所在城市,因此与母亲发生了激烈的争吵。求助者认为自己的母亲很烦人,要求自己无论有事没事每天都要给家里打电话,自己不打,母亲一定会打过来。求助者认为母亲打电话的目的是絮叨与父亲的矛盾,不管自己有没有时间,说起来就没完没了。有时自己很忙,有时自己不想听,就挂掉电话,但母亲总是再打过来发一通脾气。求助者认为自己受够了,坚决不给家里打电话,逢年过节也不回家,冲动之下甚至想断绝与母亲的关系。后来母亲慢慢有所变化,但求助者内心却变得很纠结,一方面还在为母亲的事耿耿于怀,但逢年过节时又有想家。
    求助者觉得自己很不幸,摊上了这样的母亲,母亲根本不关心自己,父亲也不理解自己,内心很痛苦,情绪很低落。经常感觉头痛、身体不舒服,没有胃口,失眠。没有心思谈恋爱,现在仍是单身一人。自己主动前来咨询。
    心理咨询师观察了解到的情况:求助者的父母都是大学老师,对她学习上期望很高,求助者学习成绩优秀,好遥强,不服输。

    对该求助者,心理咨询师合适的做法是( )。单选

    A. 同情目前的遭遇
    B. 肯定其不给家里打电话
    C. 理解现实的感受
    D. 肯定其与母亲激烈争吵

    答案:C
    解析:
    知识点: 心理咨询技能 /咨询方案
    咨询师应秉持中立态度,同时表达共情而不是同情。咨询师合适的做法就是既不肯定也不否定的中立性,理解求助者的现实感受。

  • 第22题:

    小芳的成绩—直在班里是名列前茅,升入初二以来,成绩却直线下降,原来开朗的她现在每天上课无精打采,情绪低落,下课后也是独来独往,有时甚至不来上课。社会工作者初步预估后发现,小芳似有轻度抑郁症状。家访中社会工作者还了解到,年前小芳父母离婚,母亲将小芳给年边的外婆照顾,自己去了外地工作。社会工作者与班主任沟通了小芳的情况,决定由班主任负责关照小芳在学校中的学习和生活,放学后安排同学陪小芳问家, 一起做作业,现在的小芳又有了笑容,学习成绩也提高了。本案例中,社会工作者运用了( )的方法增强小芳的抗逆力。

    A.教授生活技能
    B.提供关怀与支持
    C.提出高期望
    D.提供机会促进参与

    答案:B
    解析:
    关怀与支持是抗逆力形成的关键因素,缺少关怀的人几乎不可能克服逆境。关怀不只是亲人才能提供,老师、邻居、社会工作者、同辈伙伴,甚至宠物都可以提供。具体做法是:关注每位学生,迅速记住每位学生的名字,倾听学生诉求,多用鼓励性话语,确认学生的积极力量,组织激励性活动,当学生处于困境时及时提供帮助。本题中,班主任关照小芳在学校的学习、同学陪伴她一块做作业都使小芳得到了关怀与支持,从而增强了抗逆力。

  • 第23题:

    问答题
    小芳的家住在农村,是村里的困难户。小芳上二年级时,她爸爸说:“家里这么穷,你不要上学了,帮家里干点活儿吧!”小芳听了后,伤心地哭了。她想念书,但是,她又不能不听爸爸的话。老师了解到小芳的情况后,找到了小芳的爸爸,劝他让小芳上学。小芳爸爸说:“女孩子比不得男孩子,读书也没什么用,还不如让她在家里干点活儿呢。再说了,小芳是我的女儿,让不让她上学我说了算。” 问题: 小芳爸爸的说法对吗?小芳爸爸违反了哪些法律规定?

    正确答案: 小芳爸爸的说法是错误的。让孩子上学接受教育是法律规定的、父母必须履 行的义务,而且相关法律规定,女孩和男孩享有平等的权利,不能歧视女孩。小芳的爸爸不让小芳上学的行为是违法的。如果小芳的爸爸执意不让小芳上学,当地政 府可对他进行批评教育,并责令他送小芳到学校上学。
    小芳爸爸违反的法律法规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十六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 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九条规定:“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十一条规定:“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送其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条件不具备的地区的儿童, 可以推迟到七周岁。”《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五条规定:“适龄儿童、少年的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依法保证其按时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4题:

    问答题
    小芳和母亲都喜欢在淘宝网上购物,一直以来都是通过邮政网汇e汇款充值到小芳母亲在支付宝开立的虚拟账户,再进行支付。小芳听说邮政储蓄银行网上支付通业务后,为自己办理了一张淘宝绿卡,申请将淘宝绿卡与母亲的支付宝账户进行绑定。但是邮储银行柜员告诉小芳不能办理。小芳刚好带着母亲的身份证,又想到为母亲办理淘宝卡然后进行绑定。邮储银行柜员为什么不为小芳的淘宝卡办理绑定?她代母亲开立淘宝卡后,可以进行网上支付通业务的签约加办吗?请说明理由。

    正确答案: (1)客户签约加办网上支付通业务时,客户在第三方支付公司开立账户的姓名证件种类和证件号码必须与签约绑定的绿卡账户相关信息一致。
    (2)不能,客户本人凭绿卡有效实名证件办理可在全国任一联网网点办理网上支付通业务签约加办等业务,不得代办。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