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usouti.com
更多“请联系“给定资料”,整理自己的思路,白拟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观点明确,内容充实,结构完整,语言生动流畅。字数在1000~1200字。”相关问题
  • 第1题:

    根据给定资料的主旨,结合我省实际,自选角度,自拟标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观点明确,见解独到,认识深刻;(2)结构完整,条理清晰,内容充实;(3)语言流畅,字数800~1000字。


    正确答案:
    抓住机遇 乘势而上 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
    受金融危机和国内外经济形势复杂的影响,我省经济发展面临着空前困难,同时也面临着重大机遇。国家积极扩大内需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省委、省政府推进结构调整、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决心,为我省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深层次问题带来了机遇、提供了条件。抓住机遇。用好当前国家积极扩大内需的一系列政策。乘势解决城乡二元结构格局导致的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问题,将对促进我省的社会和谐、推动可持续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工业对农业的支持和反哺作用,将扩大内需、增加政府投资的重点放到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上来,促进城乡良性互动、共同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在当前形势下,工作重点要放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要发挥扩大内需政府投资的导向作用,加快城乡规划建设一体化。要重视发挥政府投资的导向作用,科学确定投资方向,把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农村加快发展作为扩大内需投资的重点。要加强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的统筹规划,把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放在一个统一的体系中来进行规划,利用扩大内需的政策,加大财政资金对农村道路、广播电视、互联网、自来水等设施的投入,加快“村村通”工程的实施,并引导企业和社会资金参与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有效解决农村基础建设的资金来源问题。在合理布局的基础上,实现城乡交通、通讯、信息、供水供电、排污治污等基础设施的联网对接。
    第二,要发挥工业、企业对农业、农村的反哺和支持作用,加快城乡经济发展一体化。按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思路,合理规划产业布局,大力促进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积极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各种形式的农业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培育龙头骨干企业,做好企业和农民的对接。以龙头企业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以农业产业化生产基地支撑龙头企业壮大,从而加快构建城乡经济发展一体化格局,促进农民与企业的双赢。
    第三,要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加快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完善城乡一体的公共教育体系、就业服务体系、卫生服务体系、科技服务体系、文体服务体系、精神文明建设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使农村居民更多地平等享受公共服务。当前要重视整合各类教育资源,深入开展农村社区教育,加强对农民的职业教育,提高农村劳动力的职业素质和就业能力,为改善其市场竞争状况、提高劳动报酬创造条件。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发展。完善新型农村医疗合作制度,尽快建立覆盖全体农村居民的基本养老保险等各项社会保障制度。保障农民在民生方面的基本需求,缩小城乡差距,促进社会和谐。
    随着我省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必将为经济社会的持续协调发展带来强大的动力。

  • 第2题:

    请结合你对给定资料的理解和体会,以“阅读经典,传承文明”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符合题意,观点鲜明,内容充实,结构完整,语言生动,字数在1000~1200字。


    正确答案:
    参考例文
    阅读经典,传承文明
    阅读是我们生命中不可缺少的元素。尤其是进入现代社会,出现了电脑、手机、MP4等新兴的工具,使阅读的途径大大拓宽,阅读量在增加,但是人们阅读的内容却没有相应的提升,浅阅读和功利化阅读盛行。很多人热衷于求职宝典、考试辅导、时尚热点、八卦娱乐类图书和杂志上,凝结着人们智慧的经典作品被束之高阁。这种阅读对象选择的浅化和功利化容易使人们沉溺浅层次的生活情趣上,使生活过得狭隘单调,导致阅读对人生的作用大大折扣。
    阅读作为我们生命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元素,不仅可以消遣时光,获取信息,丰富精神生活,而且,阅读经典作品是我们和先贤智者们的交流,可以使我们更深刻的认识自己,指导我们不为外物所困,追求心灵的安顿。使我们的生命体验得以升华。更重要的是阅读可以提升人们的素质,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提升整个民族的整体文明素质。因此,阅读经典不仅满足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而且是加快提高国家文明程度,提高文化软实力的需要。
    经典作品是历史的积淀,蕴含着无数丰富的哲理。我国五千多年悠久的历史留下了无数值得珍视的经典,这些经典不是过时的文化,而是对今天仍具有指导意义的大智慧。因此阅读经典不仅仅是为了吸取知识,学习至圣先贤的思想,最重要的把经典融入生活,用经典的智慧指导生活,在生活中加深对经典的理解。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总理提出“求同存异”的原则,正是我国儒家“和而不同”思想在实践中的升华。各种经典不是死板的教条,而是可以与时俱进、得以不断实践和升华的哲理。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阅读经典,传承文明呢?
    首先营造良好的爱阅读的社会氛围,努力培养社会文明风尚。通过各种形式的媒体宣传阅读经典的意义,推荐经典作品,使经典随处可见,使人们潜移默化的受到影响。其次采取措施创造阅读的条件。继续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开展多种形式的主题阅读,培养全体公民崇尚阅读、自觉阅读的良好习惯;大力倡导开展捐赠助学活动,重视为农村和贫困地区创造阅读的条件,丰富其精神生活;针对不同人群,通过加强中华经典的现代阐释,针对不同的人群,分别提供白话翻译本、简体字本、繁体字原本等多种载体,使大家能够真正读得下、读得懂,对经典感到亲近和熟悉;通过不断加快图书馆向公众免费开放的步伐,让所有爱读书的人都能看到想看的书,使图书馆成为人们学习、休闲的好去处;真正把书价降下来,让普通的工薪阶层都能买得起书。最后,作为个人也要注重通过阅读经典提升自身素质,减少不必要的应酬,挤出时间多读书、读好书。
    总之,阅读经典,传承文明是提升民族素质、增强文化软实力的需要,中共十七大报告把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客观上要求现代社会中重视阅读经典,传承文明,从而提升全民族的文明素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

  • 第3题:

    围绕给定资料所反映的问题,自选角度,自拟题目,深入思考,写一篇观点明确,内容充实的文章。(40分)

    要求:观点明确,思路清晰,结构完整,语言流畅,言之成理,字数1000~1200。


    正确答案:

    第四题:
    应对金融危机,保民生是关键
        一场金融危机如海啸般袭来,带来了更为严峻的民生问题。收入分配、农民工返乡就业、
    教育等“民生”问题,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国际金融危机持续蔓延,我国经济发展面临新挑战的背景下,保障和改善民生更加引人关注。保民生是应对金融的重要内容,一系列的惠民政策和措施成为应对金融危机的“民生亮点”。
        保民生是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这是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改善民生,是政府帮助群众共渡难关的现实需要,由于我国经济社会的城乡二元结构,造成了过于悬殊的城乡差距,我国的收入分配差距仍呈现“全范围、多层次”扩大之势。中低收入群众就业难、上学难、看病难、养老难、住房难普遍存在,农民收入水平过低,农民工失业现象严重,也是我国应对金融危机拉动内需的重要障碍。
        保民生加大对民生领域的投入是关键。我们要支持教育优先发展,资助贫困学生接受教育,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和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解决低收入人口的社保问题,大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消除人民的后顾之忧。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保民生,做好农民工的创业就业工作是重点。危机面前切实把解决返乡农民工就业问题作为爱民之举、执政之责,应摆在重要位置。由于中小企业的“倒闭潮”出现农民工的“失业潮”,农民工就业成为受金融危机影响最直接的问题。对有创业愿望、有实力、有经验的农民工,实行开辟小额贷款发放、税费减免等“绿色通道”,引导他们自主创业、就地创业。同时,积极发挥当地资源优势,加大政策扶持,大力发展各地的特色农业,广泛吸纳农民工就业。各地做好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服务工作,采取送岗进村、送培训下乡等形式,加大就业优惠政策扶持力度,在急需人才和劳动力的地区、单位和待业人群之间做好双向服务,促进返乡人员就业和创业。
        保民生,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是保障。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应根据经济发展形势调整政策,适当调整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实现农民增收,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势头。同时,国家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扶持,通过降低贷款利率、延长还款期限等优惠措施,促进我国经济的平稳发展。
    保民生、保增长、促发展是党和国家工作的大局。金融危机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危机面前,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我国的民生问题势必能做到转“危”为“机”,我国的国民经济势必能又好又快发展。

  • 第4题:

    根据给定资料的主旨,结合山东省实际,自选角度,自拟标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观点明确,见解独到,认识深刻;(2)结构完整,条理清晰,内容充实;(3)语言流畅,字数800-1000字。


    正确答案:
    参考例文
    抓住机遇 乘势而上 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
    受金融危机和国内外经济形势复杂的影响,我省经济发展面临着空前困难,同时也面临着重大机遇。国家积极扩大内需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省委、省政府推进结构调整、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决心,为我省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深层次问题带来了机遇、提供了条件。抓住机遇,用好当前国家积极扩大内需的一系列政策,乘势解决城乡二元结构格局导致的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问题,将对促进我省的社会和谐、推动可持续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工业对农业的支持和反哺作用,将扩大内需、增加政府投资的重点放到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上来,促进城乡良性互动、共同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在当前形势下。工作重点要放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要发挥扩大内需政府投资的导向作用,加快城乡规划建设一体化。要重视发挥政府投资的导向作用,科学确定投资方向,把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农村加快发展作为扩大内需投资的重点。要加强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的统筹规划,把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放在一个统一的体系中来进行规划,利用扩大内需的政策,加大财政资金对农村道路、广播电视、互联网、自来水等设施的投入,加快“村村通”工程的实施,并引导企业和社会资金参与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有效解决农村基础建设的资金来源问题。在合理布局的基础上,实现城乡交通、通讯、信息、供水供电、排污治污等基础设施的联网对接。
    第二,要发挥工业、企业对农业、农村的反哺和支持作用,加快城乡经济发展一体化。按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思路,合理规划产业布局,大力促进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积极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各种形式的农业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培育龙头骨干企业,做好企业和农民的对接,以龙头企业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以农业产业化生产基地支撑龙头企业壮大,从而加快构建城乡经济发展一体化格局,促进农民与企业的双赢。
    第三,要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加快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完善城乡一体的公共教育体系、就业服务体系、卫生服务体系、科技服务体系、文体服务体系、精神文明建设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使农村居民更多地平等享受公共服务。当前要重视整合各类教育资源,深入开展农村社区教育,加强对农民的职业教育,提高农村劳动力的职业素质和就业能力,为改善其市场竞争状况、提高劳动报酬创造条件。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发展,完善新型农村医疗合作制度,尽快建立覆盖全体农村居民的基本养老保险等各项社会保障制度,保障农民在民生方面的基本需求,缩小城乡差距,促进社会和谐。
    随着我省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必将为经济社会的持续协调发展带来强大的动力。

  • 第5题:

    请结合给定资料,以“民生之依”为题,写一篇议论文。(50分)

    要求:(1)主旨明确,内容充实,论述深刻。

    (2)结构完整,条理清晰,语言流畅。

    (3)字数1000~1200字。


    正确答案:
    【参考例文】
    民生之依——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让百姓无后顾之忧
    “悠悠万事,民生为重;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民生问题,是关乎个人、国家和社会的大2011年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真题专家精解第1页(共2页)
    问题,而社会保障则是这个大问题中的关键一环。社会保障是民生之基、民生之依,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实利益,是百姓生存、发展和延续的重要保证,也影响着社会稳定发展的大局。
    近年来,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社保制度框架基本形成、覆盖范围不断扩大、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管理服务体系逐步健全,但同时也存在着农村覆盖范围小、资源来源单一化、保障制度不衔接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社会保障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人口老龄化的趋势、金融危机的冲击、城镇化进程的加速等社会保障问题更为凸显。为了践行发展的根本目的,提升百姓的幸福指数,整个社会要形成一张更加结实、更加紧密的社会保障网,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确保好民生之依、民生之基的稳固。
    完善社会保障基本制度,实现全民“保基本”。经过多年的改革和发展,我国已经形成了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的社保制度体系,但新农村医疗保险不健全、城乡社保不衔接等问题依然存在,城镇非就业的老年居民、城市农民工等依然享受不到基本的社会保障。针对这些薄弱环节,要加快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修订实施城镇非就业居民养老保障制度,落实社会保险关系跨地区转移接续办法,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一体化,实现全民,人人享有“保基本”。
    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实现城乡,“广覆盖”。虽然我国社会保障参保人数不断增多,但与庞大的人口基数相比,参保比例还很低,农民工、失地农民、灵活就业人员等还没有纳入到社会保障范围。这种情况的存在造成了严重的社会不公平,并且已经成为社会长期发展的隐患。
    针对这些空白点,要尽快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重点做好农民工、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从业人员、灵活就业人员、失地农民的残暴工作,通过各种政策引导、支持和激励符合条件的群众积极参保、长期参保,实现社保保障城乡“广覆盖”。
    拓宽社会保障筹资渠道,实现社保“可持续”。资金不足是制约社会保障事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根本因素。随着社保制度的逐步建立、覆盖面的迅速扩大和老龄人口的不断增多,资金的来源问题就成为社保体系建设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针对我国社保体系长期存在的资金不足困境,我们要拓宽社会保障筹资渠道,加强各类社会保险基金征缴工作,逐步加大各级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支出比重,开辟社会保障基金投资渠道,通过充足的资金供给和可靠的增值手段实现社保体系的“可持续发展”。
    社会保障是人们生存和发展的依托,只有解决好这个问题,百姓才能“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居有其屋,衣食无忧”。政府、企业和社会要形成合力,大力完善社保制度,扩大城乡社保覆盖范围,拓宽社保资金来源渠道,使百姓身上系着一根保障基本生活的“安全带”,让人们群众踏实生活,共享经济发展成果。

  • 第6题:

    结合“给定资料”,围绕政府和企业监管职能,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 一篇文章。(40分)

    要求:观点明确,内容充实,结构完整,语言流畅。1000字左右。


    正确答案:
    参考范文
    加强监管职能,预防矿难之灾
    2010年3月28日,中煤集团一建公司王家岭煤矿发生了一次堪称史无前例的特大透水事故。事故发生后,在中央和地方政府的领导下,经过来自全国各地、各行各业的人们不惜代价、不分昼夜、不计个人得失的坚持和努力,此次矿难的救援工作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创造了历史的奇迹。这次矿难的救援,体现了中央和地方政府的高度负责的态度和。人命大于天的决心,充分体现出了中央和地方政府的领导作用。
    在我们讴歌政府的伟大力量的同时,我们是否应该反思:王家岭矿难只是众多矿难中的一个实例,除此之外,还有为数众多的矿难频发,那么,为什么会有如此多的矿难频发?通过众多事例的分析,我们明确了矿难的频发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我国多数煤矿自然开采条件恶劣,安全生产基础薄弱'管理上漏洞众多,抵御事故灾害的能力不足,对防范伤亡事故没有把握。
    而且’我国关于煤矿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虽然众多,但是这些法律法规实际上由于执行不力而形同虚设。此外,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相关政府及企业的监管机制缺失。煤矿生产作为一些地方的主要产业,那些违法违规经营的煤矿能解决就业问题,而且是政府财政税收的主要来源。这些直接的利益驱动使裁判员变成了运动员,使监管者变成了保护者。
    面对如此频发的矿难,我们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要加强政府及企业的监管能力’完善政府与企业的监管机制。要加强政府的监管职能,首先要变革政府的监管方式,把政府从直接的救助者、无限责任的承担者的角色中解脱出来,转而成为规则的制定者、重大事故的独立调查者、安全监管举报信息的接收者。其次,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政府及企业的职责,完善相应的监管机制,明确具体责任到具体人员,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位,充分体现出政府及企业的监管职责,真正发挥出政府及企业的监管作用。再次,要加大企业安全生产知识的宣传力度,从而提高政府及企业工作人员的监管意识,让他们明白监管的重要性。
    作为自然灾害的矿难,我们是难以预料且无法避免的,但人为因素引发的矿难,我们是完全有能力克服并避免的。我们相信,通过加强政府及企业的监管能力,我们是可以预防且避免矿难的发生的。

  • 第7题:

    结合给定资料内容,自选角度,写一篇议论文。(40分)

    要求:自拟标题,观点明确,分析深入,内容充实,结构完整,语言生动流畅,总字数800-1000字。


    正确答案:

    答案提示
                       多措并举,发挥网络问政积极作用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利用网络进行交流逐渐成为人们的一种习惯。因其信息广泛、真实、时效性强等特点,如今,网络已经成为了政府官员体察民情、了解民意的一条重要渠道。
    网络问政不仅有利于政府随时接受舆论监督,增强施政透明度,提高行政效率,树立良好形象,而且有助于民众更加便捷地参政议政,进一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但是,“硬币都是两面的”,网络问政也是如此。由于缺乏制度的支撑、法律的规范,网络问政正面临着官员“听而不闻”、“没有下文”、“形式主义回应”,民众“夸大”、“歪曲”、“谩骂”等问题。如何去其糟粕,让网络问政发挥积极作用,已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我认为,解决这一问题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加强宣传教育和技术指导。对于民众,要引导其利用网络向官员问政,充分调动民众参政议政的积极性,教育民众文明上网、文明建言献策,倡导民众用正确的舆情信息影响领导干部行政。对于官员,要通过教育使其认识到网络问政的重要性,借助网络技能培训等多种形式确保官员网络问政的正常实施。
    其次,建立并完善网络发言人制度。除主要领导及领导班子成员可以网络发言人的身份,定期或不定期与网民交流互动以外,各政府部门还要建立一支具备较高政治素养、政策水平、责任意识与较强应变能力的专门网络发言人队伍,为开展网络互动工作提供必要条件。要明确网络发言人的职责,规范受理和答复网民反映事项的工作流程和时限。
    最后,建立网络问政考核问责机制。一方面,相关部门要对发言人的工作进行定期的政绩考核;另一方面,对发言人的表现,网民最具发言权,要充分发挥网民监督作用。听取网民的评价意见。对于考核不合格的网络发言人要进行严肃问责。只有通过行之有效的考核问责机制,督促网络发言人说实在话、办实在事,才能使网络问政发挥它的积极作用。
    网络问政是大势所趋,这一点应该是不容置疑的,对于这种新时期的“微服私访”,我们要避其短处,扬其长处,唯有这样才能使其发挥最大的作用。

     

  • 第8题:

    请结合给定资料,围绕“GDP与幸福感”,写一篇文章。(40分)

    要求:1.主旨明确,内容充实,见解深刻。

    2.结构完整,条理清晰,语言流畅。

    3.字数800~1000字。


    正确答案:
    【参考例文】
    让幸福感追上GDP的“脚步”
    所谓的“幸福感”是一种心理体验,它既是对生活的客观条件和所处状态的一种事实判断,又是对于生活的主观意义和满足程度的一种价值判断。它表现为在生活满意度基础上产生的一种积极心理体验。幸福感与经济发达与否或人均生产总值的高低并没有必然的联系,但目前一些地方政府的唯GDP论和对GDP的盲目崇拜则严重影响百姓幸福感的提升。
    之所以会出现“GDP”和“幸福感”之间的博弈,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些地方为追求单纯的增长,为了增长而增长所导致的。这样的增长可能会表现为光鲜、直观的政绩,但却不一定能为人民群众谋福利,让广大百姓感觉到幸福,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是以牺牲百姓的福利为代价的。虽然当前很多地方政府将居民幸福指数纳入政府工作考核体系,但还是有不少的地方仍然一味追求GDP,缺乏对百姓幸福感的关注和了解,把公众的满意度和幸福指数同经济发展直接等同起来。从表面上看,GDP增速是一个考核指标,是一种考核办法的反映,可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却成为部分政府官员追求政绩的工具。当前,如何让职权真正为百姓谋幸福而不只是追求表面政绩,才是彻底解决“幸福感”和“GDP”发展不同步这一矛盾的关键和根本所在。
    让人民的幸福感追上GDP的“脚步”,要求各级政府要从根本上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改变单纯对追求经济发展速度的“GDP崇拜”,要把更多的政策和资源投向民生,加快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努力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人民群众的社会保障水平,让广大人民群众过上体面、尊严和有保障的生活。
    让人民的幸福感追上GDP的“脚步”,要求各级政府重视和维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要以最小的社会、经济成本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满足人们的生态环境需求。居住环境也是衡量人民幸福感的重要因素,保护生态环境,目标是为了实现生态与经济、社会与环境、人与自然界的和谐互补、协调发展。经济社会的发展与人们幸福感的增加,与生态环境维护不可分离。
    让人民的幸福感追上GDP的“脚步”,还应转变政府职能,提高公共服务能力,让广大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社会政治经济事务,实现自己的价值。让社会公平正义得到贯彻,人民群众的幸福更加有保证。
    GDP的高速发展为百姓“幸福感”提供了经济基础与物质保障,经济发展与幸福感增强的协调同步也将为期不远。但如果官员仍然致力于GDP增速,幸福感与GDP之间的博弈终将无法解决,也就不能实现幸福感和经济建设的同步发展。

  • 第9题:

    请参考给定资料,围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主题,写一篇文章。(40分)

    要求:1.主旨明确,内容充实,见解深刻。

    2.结构完整,条理清晰,语言流畅。

    3.字数1000~1200字。


    正确答案:
    【参考倒文】
    “三位一体”  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文化是一个社会的灵魂,而公共文化是社会稳定、和谐、健康发展并形成社会凝聚力的最基本因素,是我们发展先进文化,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前提。因此,摆脱公共文化的附属地位,让公共文化服务真正进入百姓生活,才能真正促进我们社会的健康发展。
    近些年的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与此同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也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城乡公共文化发展不平衡相当突出,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同公共文化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不高的矛盾比较严重,公共文化基础设施落后,公共文化资源总量偏少、质量不高等。如何突破瓶颈,统筹发展,成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迫切任务。
    “一位”之着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软件”建设。建立满足社会文化需求、覆盖城乡运行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首先要针对当前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缺陷,开展制度设计研究,提出符合各地实际的、不同模式的、操作性较强的解决方案。对涉及全局的重大的战略问题预先进行研究,提出政策建议和具体方案。吸纳一流专家,建立一支政府公共文化机构、专家学者组成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政策理论研究队伍,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咨询。在课题研究中形成一系列工作机制,吸引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扩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影响。
    “二位”之加大重大文化工程项目建设投入。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大众化,应大力加强农村文化建设,逐步形成“政府引导、群众主体、社会参与”的村级文化建设新格局;大力加强村级文化设施建设,建设一批重点文化工程项目,进一步加大对纪念馆、图书馆、文化宫、公园等重点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维护和管理,做到向社会免费开放。同时深挖公共文化产品创作力度,为群众提供优质、高效、普遍均等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
    “三位”之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常态化。积极推行各种文化活动,培育特色文化队伍,培养民间文体骨干;建设一支素质较高的村级文化队伍;扶持乡村民间文化队伍,把乡村民间文化人才开发纳入人才发展规划,在人才政策和人才服务方面一视同仁。
    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和谐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它的建立之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意义重大,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与先决条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立既要充分考虑我国基本国情,正确把握其自身的发展和基本特征,又要科学设定建设措施。唯有如此,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才能积极稳妥地推进,和谐社会的构建才能得以最终实现。

  • 第10题:

    (五)根据给定资料,围绕“建设和发展公租房”的主题,任选角度,题目自拟,写一篇议论文。(50分)

    要求:切合题意,观点明确,内容充实,分析具体;条理清楚,结构合理;语言流畅,字数在1000字左右。


    正确答案:
    参考范文
    公租房建设势在必行
    当前,商品房房价畸高,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等保障也只能是小面积“救急”,并不能大面积地“保障”。特别是“夹心层”,既买不起经适房,也享受不到廉租房,处在住房体系“空白区”。同时,随着城镇化快速推进,新职工的阶段性住房支付能力不足矛盾日益显现,外来务工人员居住条件也亟须改善。2010年6月12日,由住房与城乡建设部等七部委联合制定的《关于加快发展公共租赁住房的指导意见》的出台,为公租房建设提供了法律和政策支持,也使得公租房成为公众及广大媒体关注的焦点,可以说,大力发展公租房十分必要且势在必行。
    建设和发展公租房是解决各类低收入群体住房需求的有效措施。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在小范围内解决了部分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需求,但对于大多数低收入群体特别是刚进入社会的毕业学生或打工白领来说,他们处于暂时性的购买力不足阶段,需要过渡性的租赁型公共住房以满足短期内的居住需求。作为目前覆盖面积最广的保障性住房,大力发展公租房建设有利于解决“夹心层”的住房需求,有助于实现其“有所居”的需求。
    建设和发展公租房是政府“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执政理念的体现。公租房是在政府的公共政策下,由政府直接负责提供或政府主导下的公共机构、企业提供的保障性住房,这就决定了其租金要低于市场租金,并且其租赁对象有其特定的范围。而增加公共租赁住房数量,降低公共租赁住房入住门槛,不仅体现了政府对民生的关注,同时也有利社会管理。
    建设和发展公租房可以有效完善我国的住房保障体系。我国的住房从以售为主向租售结合过渡,从强调对房屋所有权的保障转向对房屋使用权的保障,公租房制度丰富了保障性住房体系的层次建设,作为一种过渡性的解决方法,它不仅有助于我国政府破解当前房价调控困局,而且还有助于建立稳定房价的长效机制。公租房作为我国保障性住房中一种新的形式,政府在其发展和建设的过程中出台的一种政策措施,对于构建和完善我国住房体系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综上所述,建设和发展公租房是政府“为穷人建房”的最直接、最具体的体现,不仅有助于缓解我国的住房矛盾,满足中低收入群体住房的需求,更有助于完善我国的住房保障体系。因此,建设和发展公租房势在必行。

  • 第11题:

    请联系“给定资料”,整理自己的思路,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40分)

    要求:

    ①观点明确,内容充实,结构完整,语言生动流畅;

    ⑦1000~1200字。


    正确答案:
    生的公平性,必须尽快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的医疗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城乡一体的医疗保障体系。
    4.【参考例文】
    对我国医疗卫生体制的思考及建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医疗卫生体制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医疗卫生体制发生了很大变化,在某些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医疗体制中存在的严重缺失也日益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全盘否定医疗改革显然是不可取的,只有通过客观分析,立足国情,采取更有效合理的举措,才能有利于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当前,我国医疗卫生行业人才不足,医疗卫生机构机制不健全,医疗卫生收费制度存在着严重弊端,从而进一步增加了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难度。现阶段,我国医疗资源还不能满足所有公众的各项医疗保障,这是医疗体制改革中遇到的最大难题。基于医疗卫生资源有限性与公众医疗卫生需求无限性的矛盾,在优先保障全民基本医疗需求的前提下,尽可能多地满足社会成员多方面的医疗卫生需求是一种相对可行的选择。
    医疗卫生事业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为了应对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挑战,适应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需求,提高全民族的健康水平,必须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医疗卫生体系,而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医疗服务体系、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已不能适应新的形势。因此,医疗体制改革势在必行。政府的主要举措如下:
    第一,加大政府对医疗卫生体系建设的干预力度。由政府直接开办多数医疗卫生机构,重点承担国民基本医疗
    服务和公共卫生需求,合理分配医疗资源,对不同层次的医疗服务进行界限划定。加快破除城乡、所有制等医疗服务的界限,建立起覆盖全民的一体化医疗卫生体制,加大政府财政支出,逐步扩大国家对全民医疗服务的范围。
    第二,构建与当前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医疗服务体系,建立公立和营利性医疗卫生机构。由政府直接创办公立医
    疗机构,提供公共卫生服务以及全民基本医疗服务和部分非基本医疗服务。鼓励和引导营利性医疗机构的合理发展,按照企业的运作方式,积极创造条件,和公立医疗机构一起,共同为广大民众提供多层面的医疗卫生服务。
    第三,健全和完善医疗卫生管理机制。加强医疗卫生机构监管力度,可在一定程度上参照计划经济时期的成功
    经验,采取有效的调控手段,推行医药分开制度,在基础的医疗卫生服务价格上严格限定医疗机构的收入比例。健全芦卫生监督执法体系,强化医疗卫生服务行为和质量监管,完善医疗卫生服务标准和质量评价体系。
    总之,在医疗体制改革过程中,政府的根本任务在于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医疗行业管理措施,加强和实施管理制度与指导方案,从根本上来规范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健全相应的医疗责任制度,合理调整药价。同时,加大医疗财政投入,确保公众逐步得到相应的医疗保障。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最终必将推进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

  • 第12题:

    问答题
    五、请结合对全部“给定资料”的理解与思考,以“推进消费升级”为主题,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40分)要求:(1)观点明确,联系实际;(2)内容充实,论述深刻;(3)结构完整,语言流畅;(4)总字数800~1000字。

    正确答案:
    解析:

  • 第13题:

    认真阅读“参考文献2”,结合给定资料内容,以“从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所想到的”为副标题,自选角度,写一篇议论文。(40分)要求:自拟主标题,观点明确,分析深入,内容充实,结构完整,语言生动流畅,字数800一1000字。


    正确答案:

    第4题:“参考文献2”已经明确指出在土地自由流转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因而可以写作一篇如何做好土地承包经营权自由流转方面的策论文。可以包括以下几个要点:第一,必须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尊重农民的土地流转主体地位,不能强迫流转,也不能妨碍自主流转。第二,土地流转之后,不得改变土地集体所有的性质,也不得改变土地用途,严格保护耕地,不得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第三、政府要严格限制土地自由流转的份额,着力解决失地农民的住房、就业、养老和医疗等问题,妥善处理其后顾之忧。第四、政府要进一步完善土地自由流转方面的法律法规,一方面加强对土地的监督管理,另一方面完善社会公共服务,规范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参考答案1:
    浅谈如何规范农村土地流转
    ——从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所想到的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吸收了大量农村劳动力。此时,我国土地流转开始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兴起,而其动因在于我国地少人多,人均耕地的相对较少,单靠经营承包的土地,种田的经济效益难以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农民迫切需要新的就业出路。但由于我国农村中的土地流转大多缺乏有力规范和监督。因此,如何“规范”土地流转成为“当务之急”。
    就目前而言,我国农村的土地流转还存在以下制约因素:(一)一些地区用行政手段将农户的承包地转租给企业经营,缺乏自愿性。(二)部分地区存在随意改变土地的农业用途的倾向。(三)大多数农村缺乏必要的社会保障,制约了土地流转。(四)土地流转价格过低。(五)土地流转过程中,农民的法律意识淡薄,自我保护意识不强。(六)土地流转范围窄,农民即得利益常受损失。(七)不规范的土地流转引发矛盾纠纷(八)部分地区由于户均耕地较少,难于形成规范经营。
    针对以上存在诸多问题,广州中宜教育的戴斌老师认为应该从以下方面全方位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建立土地流转体系。探索通过市场调节土地流转的长效机制,乡镇要建立土地流转信息库。根据信息库流转存量和农户的流转愿望定期和不定期在新闻媒介和公告牌上进行信息发布,及时促成农民实现土地流转愿望。
    二、有关部门应积极宣传,提高农民的认识,使其认识到土地流转是提高土地资源的配置效率和规模效益的重要措施,符合广大农民的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
    三、充分发挥村集体经济组织在土地流转中作用。由村集体经济组织出面协调、帮助农户签订规范的流转协议,流出与流入双方的权益就可得以保障,避免土地流转纠纷。
    四、积极而稳定地推进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改革,逐步将农村的社会保障由依靠承包地转为依靠社会和制度,降低农民对土地的依赖性,使土地流转加快。
    五、规范土地流转程序。土地流转必须签订规范的流转合同,由村委会备案,乡镇土地承包管理部门登记。
    六、创新土地流转模式。除了常规流转模式外,还可成立股份合作社,农民将土地承包使用权入股,经营者和农民实现双赢,为推动农村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奠定基础。
    七、出台鼓励政策。鼓励农户把土地作为要素在市场上依法自由流转,促进农业生产要素优化组合,保障农民权益。对于转出土地的农户给予一定的补助,扶持其进城务工创业,并从扶持资金、税收政策、技术指导等方面给予倾斜。
    八、构建责任机制,把建立土地经营权流转机制,促进土地经营权的有序流转作为政绩考核指标,落实乡村干部工作责任。

    参考答案2:
    处理好土地流转“市场化”和“行政化”的矛盾
    ——从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所想到的
    回顾历史,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的变迁,实质就是围绕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展开的。自从1979年安徽凤阳小岗村的村民以一种集体主义的精神冲破农民公社的束缚以来,中国的第二次土地改革已经大致经历了三十年左右,这三十年间伴随着经济和社会的高速发展,中国的现代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农业生产的规模化要求不断突出,与此共生的“农村土地的流转”开始在我们身边日益频繁的发生。
    但今天的我们,在看待“农村土地的流转”问题,依然会发现存在很多的问题。首先,基于计划经济体制的传统和政策的惯性,在涉及九亿农民的根本利益问题即土地问题上,我们一直贯彻行政主导的模式,而非市场经济模式。因为保持了计划经济条件下的思维惯性,所以表现出过多的行政思维及行政干预,而背离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
    于是,在“农村土地的流转过程中”就出现了“土地剪刀差”,农村土地虽是“集体所有”,但只能由政府买,由政府定价。政府征用土地后,再将使用权出让给企业,政府从中获得了巨额“剪刀差”,投入到城市建设等方面。企业则在出让、开发等行为中赚取巨额利益。城市居民通过购买房地产,改善生活、工作条件,有的还随着土地升值,获得了财富的增长。这一套路,被一些地方政府称之为“经营城市”,但农民的利益却受到很大损害。
    农民无法在“土地的流转过程中”实际获益,这便成为了许多农民不愿“放手”土地的重要原因。因此,中宜教育戴斌老师认为我们需要充分认识到土地作为稀缺性资源,将土地流转价格“市场化”,取消“政府单方定价”。而对于土地流转,一方面,政府应具有顺势而为、推动现代农业的“责任”,另一方面也应有防止“一哄而上”造成农民失地的“义务”。政府的放与收,好比一枚硬币的两个面,缺一不可。因此,政府应巧妙运用“有为之手”推动农村土地流转,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顺势而为,努力做到把“市场的归市场,政策的归政策”。
    这一现实问题涉及到亿万农民的切身利益,涉及对农村发展与稳定等重大问题。所以,政府需要处理好土地流转的“市场化”和“行政化”的矛盾,领导好这场土地政策的改革。我们应该做到的是“引导”农民“发挥主体作用”,“支持”农民表达“个人意愿”,并充分“保障”农民“自身权益”。这就是“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

     

  • 第14题:

    请联系“给定资料”,整理自己的思路,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观点明确,内容充实,结构完整,语言生动流畅。

    ②报考省级(含副省级)综合管理类职位的考生,要深入思考,紧密结合给定资料所反映的问题,写一篇视野开阔、见解深刻的文章。

    ③报考行政执法类、市(地)以下综合管理类职位的考生,可结合“给定资料’,中所反映的一个主要问题,写一篇见解比较深刻的文章。

    ④1000~1200字。


    正确答案:
    [参考例文]
    (1)报考省级(含副省级)综合管理类职位的考生
    对我国医疗卫生体制的思考及建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医疗卫生体制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医疗卫生体制发生了很大变化,在某些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医疗体制中存在的严重缺失也日益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全盘否定医疗改革显然是不可取的,只有通过客观分析,立足国情,采取更有效合理的举措,才能有利于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当前,我国医疗卫生行业人才不足,医疗卫生机构机制不健全,医疗卫生收费制度存在着严重弊端,从而进一步增加了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难度。现阶段,我国医疗资源还不能满足所有公众的各项医疗保障,这是医疗体制改革中遇到的最大难题。基于医疗卫生资源有限性与公众医疗卫生需求无限性的矛盾,在优先保障全民基本医疗需求的前提下,尽可能多地满足社会成员多方面的医疗卫生需求是一种相对可行的选择。
    医疗卫生事业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为了应对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挑战,适应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需求,提高全民族的健康水平。必须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医疗卫生体系,而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医疗服务体系、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已不能适应新的形势。因此,医疗体制改革势在必行。政府的主要举措如下:
    第一,加大政府对医疗卫生体系建设的干预力度。由政府直接开办多数医疗卫生机构,重点承担国民基本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需求,合理分配医疗资源,对不同层次的医疗服务进行界限划定。加快破除城乡、所有制等医疗服务的界限,建立起覆盖全民的一体化医疗卫生体制,加大政府财政支出,逐步扩大国家对全民医疗服务的范围。
    第二,构建与当前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医疗服务体系,建立公立和营利性医疗卫生机构。由政府直接创办公立医疗机构,提供公共卫生服务以及全民基本医疗服务和部分非基本医疗服务。鼓励和引导营利性医疗机构的合理发展,按照企业的运作方式,积极创造条件,和公立医疗机构一起,共同为广大民众提供多层面的医疗卫生服务。
    第三,健全和完善医疗卫生管理机制。加强医疗卫生机构监管力度,可在一定程度上参照计划经济时期的成功经验,采取有效的调控手段,推行医药分开制度,在基础的医疗卫生服务价格上严格限定医疗机构的收入比例。健全卫生监督执法体系,强化医疗卫生服务行为和质量监管,完善医疗卫生服务标准和质量评价体系。
    总之,在医疗体制改革过程中,政府的根本任务在于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医疗行业管理措施,加强和实施管理制度与指导方案,从根本上来规范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健全相应的医疗责任制度,合理调整药价。同时,加大医疗财政投入,确保公众逐步得到相应的医疗保障。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最终必将推进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
    (2)报考行政执法类、市(地)以下综合管理类职位的考生
    多方合力,建立和完善“新农合”医疗制度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受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仍不完善,广大农村还实行家庭保障为主的医疗保障形式,农民经济负担较重,农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较为突出。这不仅威胁着农民的身心健康,也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因此,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逐步解决农民就医难的问题,能从根本上维护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调动广大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从而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由政府组织引导,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参与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新农合”医疗制度是国家在新时期着眼于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提高农民健康水平,切实解决“三农”问题,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作出的重大举措,对加强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推进以来,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普遍欢迎,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在实施过程中也产生了一些新的问题。面对“新农合”全面推进的新形势,如何进一步完善“新农合”医疗制度?
    一是要建立稳定增长的政府投入机制。按照各级政府的财政收入水平,使各级政府的投入做到制度化、长期化、分担比例合理化。国家应在加大投入的同时,明确限定地方财政的投入额度。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培养农民的“新农合”主体意识。通过电视台、报纸等媒体向农民宣传“新农合”的好处、参合的意义,从而提高农民的参合率。积极探索其他筹资渠道,鼓励社会团体、企业、个人等出资支持新农合建设。
    二是要加强新农合的监督机制建设,进一步完善“新农合”的法律法规建设。随着“新农合”对农村、农民的全面覆盖,它已经成为我国农村的一项基本制度,政府应该考虑出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相关管理法,并利用多种形式,发挥多种监督主体的监督作用,组成农村合作医疗监督委员会,定期检查、监督农村合作医疗基金使用和管理情况,接受群众监督,确保参合农民的知情权和监督权。
    三是要加快新农合的信息化建设步伐。信息化、网络化管理是解决新农合管理不规范,提高资金运作的透明度,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等问题的必由之路。首先,建立健全新农合信息化的管理协调机制,结合本地区实际,做好规划,加强技术指导。其次,各地要加大投入,完善分级负担的新农合信息系统建设资金保障机制。最后,加强人员培训和人才引进,从整体上提高各级管理部门的应用能力。
    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现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对缩小城乡差距、扭转不平衡的社会发展结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 第15题:

    请从山东省实际出发,站在山东省的立场上,围绕给定资料的主旨,从“化危为机”的角度,自拟标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观点明确,见解独到,认识深刻;(2)结构完整,条理清晰,内容充实;(3)语言流畅,字数1000字左右。


    正确答案:
    参考例文一(1364字)从山东宏观经济全局的角度
    既保当前又利长远
                                    ——我省应以危为机加快转型升级
    尽管我省经济对外依存度不高,但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仍给我省带来了一定的影响,表现在钢铁、煤炭、化工等传统行业减速较为明显,农民增收更加困难。但与此同时,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新兴产业却快速发展,与传统工业呈现出“冰火两重天”。这表明,新兴产业对传统产业的替代是不可阻挡的趋势,我省这次受到危机影响相对较小正是由于过去在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中占得了先机;今后只要我们牢牢把握住危机中蕴含的机遇,进一步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步伐,就能收到既保当前又利长远的效果,在推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中形成新的发展优势。
    应对金融危机,不仅是解决迫切问题、帮助企业摆脱困境的当务之急,更是解决经济发展中深层次问题、促进持续发展的长远之计。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要把这次应对危机、扩内需、保增长的过程,变成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过程,变成提升经济素质、增强核心竞争力的过程,变成提高开放水平、更好地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过程。在积极应对、主动调整的过程中,要针对我省经济发展方式粗放、结构不优、水平不高、区域发展不平衡、社会事业与经济发展水平不够协调的突出问题,按照建设经济文化强省的总体部署,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在解决好当前困难的同时,着力为长远发展创造条件。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是牢牢把握结构调整这条主线,把新增投资用到事关长远发展的重点领域上去。在扩大内需、增加政府投资的过程中,要把加强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工业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高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节能减排等领域作为投资的重点,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经济转型升级目标的实现,既适应当前保增长的需要,又为今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保证。
    二是优先发展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加快产业转型升级。要把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作为工业调整振兴的重点,大力推进项目建设,充分用好优惠政策,增加技术改造投入,支持先进装备制造业加快发展,并运用新技术改造传统工业,提升传统产业水平和竞争力。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支持信息产业、金融业、物流业、文化创意产业等现代服务业发展,提高服务业占经济的比重和贡献率,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在继续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同时,推动一般加工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统筹区域发展,优化全省经济布局,提升经济素质,促进我省由工业大省转变为经济强省。
    三是大力加强自主创新,增强核心竞争力。加大政府支持自主创新的投入,加强创新基地建设,并积极引导企业练内功、强素质,加大自主知识产权技术的研发力度,在掌握自主产权的技术和品牌上取得新突破,切实增强我省经济的核心竞争力。
    四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要把强化节能减排、控制落后产能作为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重点,突出抓好节能降耗和淘汰落后产能,调整优化能源结构,完善落后产能退出机制。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探索循环经济发展,不断增强我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当前,要针对生产企业受危机影响较重的情况,落实扶持企业脱困的政策措施,区分不同情况分类施策,各级领导干部要包保到位,履职尽责,帮助我省企业顺利“过冬”,并引导和推动企业加快自身的转型升级。通过多方面的努力,在应对当前挑战的同时,促进长远目标的实现。
    根据不同的立意角度,还可加上的内容: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构筑保障长远发展的“安全网”。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一步加大对社会事业的投入,落实社保省级统筹政策,完善公共医疗、义务教育和社会保障等各项制度,切实解决好教育、卫生、养老、住房等群众最关注、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提高政府对民生基本需求的保障水平,减少人民在基本公共服务方面的支出。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原则性观点:要坚持保增长和调结构、增效益相统一,把保增长建立在提高质量、优化结构、增加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之上,注重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参考例文二(1052字)从农村市场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角度
    多种措施激活农村消费潜力
    山东是制造业大省,也是农业大省。尽管农业产值占经济总量比例不大,但农村人口仍占全省总人口绝大部分,农村依然拥有巨大潜力。金融危机给我省制造业的产品销路带来一定影响,但是转机正孕育于这里:只要我们认识到,扩大国内需求,最大潜力在农村,采取多种有效措施激活农村消费潜力,不仅能为制造业找到广阔的市场,帮助企业度过“冬天”;还能解决长期以来影响农民消费的问题,为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注入强大的动力。
    扩大农村消费,首先要增加农民收入。要挖掘农村消费潜力,有效激活农村消费市场,必须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最根本、最优先的措施。要按照中央一号文件的要求,认真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加大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增加农民的补贴性收入。要积极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大力发展特色现代农业、生态农业和旅游观光农业,搞好农村多种经营,加强小城镇建设,加快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为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和增收机会。要重视解决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的农民工再就业和返乡创业问题,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帮助农村劳动力就地创业就业,落实好保护农民工权益的政策措施,增加农民的工资性收入。
    扩大农村消费,关键在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农村社保体系的完善程度,直接决定着农民的消费倾向。只有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才能提振农民的消费信心,才能使农民群众敢于和舍得在消费上花钱。我省要在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的进程中,加快实现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进一步加大对农村社会事业的投入,完善农村的公共医疗、义务教育和社会保障各项制度,切实解决好农村教育、交通、卫生、养老等农民群众最关注、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提高政府对农民这些方面基本需求的保障水平,减少农民在基本公共服务方面的支出,从而免去他们的后顾之忧,增强其消费信心。
    扩大农村消费,必要保障是大力开拓农村市场。要继续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完善农村和农村社区的商品流通网络建设,扩大农家店覆盖面,规范农家店发展,提高农家店的服务水平。开发适合农村消费特点的产品,以物关价廉的产品吸引农民的消费行为。大力推进“家电下乡”,落实有关政策,保证补贴资金的兑付,同时在原有的冰箱、彩电等品种基础上,增加电脑等新的补贴品种,调动农民的消费行为。积极制定和完善鼓励农民消费的政策措施,适度发展信用消费,开展“山东人游山东”等省内旅游活动,对农民旅游实行门票免费等优惠措施,增强农民的消费意愿。同时,要加强农村市场监管,严厉查处坑农害农行为,保护农民权益。改善消费环境,确保有关鼓励消费的政策措施收到应有的效果。

  • 第16题:

    围绕“给定资料”主旨,联系实际,以“‘后天’的拷问”为题,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50分)

    要求:

    ①观点明确、论述深刻、内容充实。

    ②结构完善、条理清晰、语言流畅。

    ③字数1000~1200字。


    正确答案:
    【参考例文】
    “后天”的拷问
    洪水、海啸、暴风、冰川融化、海水上涨、沙尘暴——近年来,这一系列频繁的气候突变、自然灾害,以及随之发生的疾病、生产破坏和环境危机,正在有力地警醒着人类要对自身发展方式进行反思和改变。二百年来,通过大量消耗地球沉淀的化石能源,人类工业发展在取得伟大成就的同时,也付出了沉重的环境代价。特别是现代工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大量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逐渐改变了地球的大气成分,造成全球气候逐渐变暖,严重影响了人类自身生产生活的正常秩序,更为人类未来的生存敲响了警钟。今天我们的确获得了繁荣,但继续这样的发展模式,明天、将来,我们的子孙后代将如何发展?可以说,所有人都在面对这一“后天”的拷问。
    为了应对这场“气候危机”,世界各国纷纷出台了环境保护、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的举措,不断倡导新型能源、低碳经济等发展路径。前不久,近百个国家和地区的领导人齐聚哥本哈根,为挽救气候变化做出了饶有成效的努力。然而,仅从大会成果有限这一事实即可看出,应对气候变化无法一蹴而就,在与气候变化博弈的背后,是各国生存权、发展权的争夺。气候没有国界,发展却有国界。所有人都面临着这样一种矛盾:一边是经济进步、人民富裕的要求,一边是气候变化的挑战;也都必须在这个矛盾中探索出一条保持经济发展、转变发展方式的新道路。
    中国是世界经济大国、耗能大国,浙江是中国的经济大省、能耗大省,全世界的问题也集中反映在浙江发展的进程中。浙江省能源供应紧张,电力资源尤其紧缺,且面临国家降低能耗的政策要求,节能减排压力逐年趋紧。但同时,浙江又步入了工业化的发达阶段,重工业发展迅速,高耗能项目不断增多,加之民众消费能力提升,汽车等高耗能消费品不断增加,形成了能源消耗的刚性增长要求。这一矛盾决定了浙江必须在未来探索出一条“保稳”而“促调”的发展道路,逐渐达到低碳经济这一理想化的经济模式。具体要求如下:
    首先,转变生产方式。(l)宏观上调整全省经济结构,进一步加大服务业发展,降低第二产业在GDP中的比重,从而降低整体经济的耗能需求;(2)提升第二产业层级,广泛应用新型生产技术,提高能源资源利用率,淘汰高耗能、高污染企业;(3)发展和推广以风能、太阳能、核能为代表的新型能源技术,逐步替代传统能源,降低能源消耗的环境成本。
    其次,转变消费模式。(1)进行广泛的政策宣传,转变整个社会的消费观念,树立起反对奢华、追求节能节约的消费理念,并借助民众的自发力量,大力普及低碳消费理念;(2)加强技术研发,辅以政府补贴和其他政策优惠,在全社会推广节能灯、电动汽车为代表的低耗能环保产品,转变消费结构。
    经济发展方式的弊病已经严重影响我们未来的生存发展。只有真正建立起危机意识,逐步、彻底转变生产与消费方式,坚定地向环保经济和低碳经济转变,我们才能够为浙江、为中国,乃至为全人类搭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光明之路。要实现这一理想,每个人都要做出自己的贡献。

  • 第17题:

    (四)认真阅读“参考文献2”,结合给定资料的内容,以“从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所想到的”为副标题,自选角度,写一篇议论文。(40分)

    要求:自拟主标题,观点明确,分析深入,内容充实,结构完整,语言生动流畅,总字数800—1000字。


    正确答案:

        解题思路:“参考文献2”已经明确指出在土地自由流转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因而可以写作一篇如何做好土地承包经营权自由流转方面的策论文。可以包括以下几个要点:第一,必须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尊重农民的土地流转主体地位,不能强迫流转,也不能妨碍自主流转。第二,土地流转之后,不得改变土地集体所有的性质,也不得改变土地用途,严格保护耕地,不得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第三、政府要严格限制土地自由流转的份额,着力解决失地农民的住房、就业、养老和医疗等问题,妥善处理其后顾之忧。第四、政府要进一步完善土地自由流转方面的法律法规,一方面加强对土地的监督管理,另一方面完善社会公共服务,规范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 第18题:

    围绕“给定资料”主旨,联系实际,以“规范执法”为主题,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40分)

    要求:(1)观点明确、论述深刻、内容充实。

    (2)结构完整、条理清晰、语言流畅。

    (3)字数1000-1200字。


    正确答案:
    答案提示
    加强规范执法 树立执法公信力
    随着公民法律意识的提高和现代资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涉警事件被媒体曝光。近年来频繁见诸报端的“躲猫猫”“洗澡死”“喝开水死”等涉案人员非正常死亡事件,折射出我国执法机关仍存在着对在押人员刑讯逼供、体罚虐待犯罪嫌疑人、放纵牢头狱霸等不公平、不文明执法行为。执法人员在执法环节和执法理念方面存在的问题在媒体面前被无限放大,执法机关的公信力遭到严重质疑。加强执法规范化建设,树立执法公信力迫在眉睫。
    加强执法规范化建设关键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要加强执法人员教育培训工作。加强教育培训,提高执法人员的综合素质,是规范执法行为的前提。要培养民警对法律忠诚的信念,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良好的职业道德是规范执法的内在力量,要把道德教育纳入法制教育的范畴,结合队伍管理和执法实际,从点滴抓起,逐步形成对法律忠诚的信念,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为平和、理性、文明、规范、公正执法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要转变错误执法观念。要让执法人员认识到,在打击违法犯罪时,必须始终把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作为立足点和落脚点,不仅要保护守法公民的合法权益,也要维护被打击对象的合法权益,坚决防止发生执法不公、执法扰民、执法犯法、设置法外障碍等现象。要始终把人民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把老百姓最担忧、难办、期盼的事放在心里,抓在手上,做在实处,进一步提升执法水平,提高执法质量。
    三要严格落实执法责任。落实执法责任,是减少随意、无序执法,杜绝执法不作为、乱作为的一个重要执法保障。要按照职责分工,合理划分执法人员执法权限,逐步建立起逐级负责的执法责任制。尤其是要针对不同的执法部门和岗位,按照不同的职责权限,明确执法工作在各个岗位、各个环节的执法责任,对工作中出现的执法过错严格实行责任倒查,严肃追究有关人员的过失。
    四要规范规章制度建设。加强制度建设,规范执法行为,是改进执法工作的关键。要严密执法程序,规范执法环节,有效防止执法人员滥用自由裁量权。要认真总结执法工作经验,建立健全执法过错举报制度、执法回告公示制度,切实按照规定公开执法依据、制度和程序,做到公开裁决、公开调解。
    五要强化监督制约机制。加大警务公开力度,真正赋予社会各界对公安执法工作的“知情权”,方便社会各界监督;加大内部监督力度,法制、纪检、督察等部门要加强协作配合,对检查中暴露的问题要及时纠正,从严查处;加大外部监督力度,通过各种渠道,广泛征求社会各界对公安执法工作的意见或建议;加快执法工作信息化建设,借助信息化网上办案系统,实行网上受案、网上审批、网上监督和网上考评,实现对民警执法办案全程监督,确保案件办理的公开透明和公平公正。
    规范执法是宪法和法律赋予人民公安的神圣职责,不容许肆意践踏。加强执法规范化建设任重而道远,需要执法部门的努力.同样也需要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和监督。

  • 第19题:

    围绕给定资料主旨,联系实际,以“公平之殇”为题,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40分)

    要求:1.观点明确,论述深刻,内容充实。

    2.结构完整,条理清晰,语言流畅。

    3.字数1000~1200字。


    正确答案:
    【参考例文】
    公平之殇
    古语云:“不患寡而患不均”。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居民收入大幅增长,但分配失衡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当前,收入分配的公平之殇主要表现为收入差距太大,而在收入差距中,最主要的是城镇居民收入与农村居民收入,垄断部门与其他部门,合法收入与非法收入之间的差距过大。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基尼系数已激增至0. 48,大大超出0.4的警戒线。
    高基尼系数暗示了我国日渐背离“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初衷,这将导致大量威胁社会稳定以及不和谐因素的出现。其背后,更是涌动着民众对于严重贫富差距的强烈不满。诚然,公平并不意味着平均,造成群众心理落差与不和谐的并不是不均等,而是收入分配的准则有失公平。收入分配如若严格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实现按劳分配,这种依据贡献大小来取得的酬劳存在的差异是合理的,也是能够为人民所接受的,正如“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透露家中有七辆车时,社会评价一致正向一样。但正是由于收入分配受到地域、资本、权利等因素的影响偏离了按劳分配的轨道,才造成了公平之殇。
    拿垄断行业来说,在我国,国有企业是国家授权的垄断经营实体,由于拥有垄断专权,因此可以排斥其他经营者,获得独占利益和高垄断利润。从理论上说,国有企业是全民的资产,获得的利润也是属于全体公民的。但是实际上,高额利润首先被用于部门内分配,尤其是中高管的实际收入和福利惊人。那么由于权利造成的不公有多深呢?有调查显示,我国行业收入差距最高与最低的比值在逐年拉大。行业收入最高与最低的比例扩大到了11:l,而这种差距约l/3是由于垄断所造成的。如此深刻的不公、如此广泛的影响势必会给其他行业带来打击,也使社会大众产生质疑与指责。
    垄断带来的不仅是与特权挂钩的高额利润,还有更可怕的权力代际。相比于财富的合法继承,权利的传承才是让百姓最深恶痛绝的。父辈子辈接连在垄断企业工作,正是诸如此类的权利的代际传递剥夺了工薪阶层、农民家庭的优秀子弟等人士通过努力获得良好工作的机会,使贫者更贫、富者更富。这严重打击了普通家庭出身的群众向上游动的积极性,由此引发了仇富等社会矛盾。
    由此可见,垄断行业的收入分配不合理带来的不仅仅是来自收入差异的公平之殇,更是来自就业机会不等、权力垄断、甚至命运迥异的公平之殇。垄断行业收入分配不合理只是收入分配的问题之一,由此可见收入分配不公的复杂性、综合性,以及收入分配改革的必要性、紧迫性。
    分配不公就像一个毒瘤,危险异常。我们要建设和谐社会,要实现包容性发展,要让全体人民富裕,公平是关键。2011年两会强调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在收入分配日益突出的当今社会,应当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依照市场经济规律,遵循按劳分配原则,加紧推进收入分配改革,开创全民共建、共享、共富的发展新格局。

  • 第20题:

    请结合给定资料,以“保障房建设”为主题,自拟题目,自选角度,写一篇议论文。(40分)

    要求:1.主旨明确,内容充实,论述深刻。

    2.结构完整,条理清晰,语言流畅。

    3.字数1000~1200字。


    正确答案:
    【参考例文】
    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让百姓“居者有其屋”
    “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是千百年来的社会理想。对普通的家庭来说,拥有一套住房是安居乐业之根本,但随着房价上扬,普通家庭的住房问题较难解决,而经济条件较差的低收入家庭更是无力负担。住房保障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保障性住房是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保障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需求,是市场经济体制下各级政府不可推卸的责任。
    目前住房保障工作与群众期望依然有差距。近年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保障性住房制度建设,先后建立了以住房公积金制度、经济适用房制度和廉租房制度为主要内容的住房保障制度。但是,由于我国住房保障工作尚处于探索阶段,因此,当务之急是进一步加大保障性住房和相关管理机构以及制度建设的力度,以保障百姓“居者有其屋”。完善政策保障体系。保障性住房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需要完善的政策保障体系支持。由于保障性住房属于政府主导的公共福利项目,因此,为保障性住房提供多方面的政策支持,是政府必须履行的职责,也是住房保障体系建设的重要手段和方式。政府对保障性住房要在土地供应、资金支持、配套规划等方面提供政策扶持,如对廉租房、小户型住房投资者在土地供应、贷款、利率、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以鼓励投资者积极参与保障性住房建设。
    组建职能管理机构。保障性住房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涉及住宅建设、发改委、国土资源、财政、税务、民政、社保、工商、银行等众多部门和单位,还涉及它们之间的协凋以及多项配套政策的落实。从各地的实践看,凡是保障性住房工作做得好的地区,大多都组建了保障性住房的职能管理机构。因此,应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分配、统一管理、统一运作”的新机制,设立专门全面负责保障性住房的投资、开发、建设、销售和管理等工作的政府专门机构。
    建立监督管理体制。保障性住房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需要住房保障管理和监督部门的跟踪监测及严格监管。首先,对住房保障对象、保障标准、保障资金来源、补贴额度、保障期限、收入状况、档案审核、合同签订等实施严格审核和监管;其次,要健全保障性住房的公示制度,提高住房保障工作的透明度,强化社会监督;最后,加大对保障性住房在用地、建设、准入、出租、出售、使用、监管等各个环节的违法违纪行为的惩处力度。
    “行百里者半九十。”“十一五”期间,保障性安居工程使中国千万户居民住房条件得到有效改善。进入“十二五”,保障性住房的快速增长无疑将使更多的家庭一圆住房梦。在灯火璀璨的都市,有一盏亮着灯的小屋属于自己,对更多的百姓来讲,将不再是奢望。

  • 第21题:

    围绕“给定资料”主旨,联系实际以“发展民营经济”为题,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40分)

    要求:1.观点明确,论述深刻,内容充实。

    2.结构完整,条理清晰,语言流畅。

    3.字数在1000~1200左右。


    正确答案:
    参考例文】
    发展民营经济,壮大民营经济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民营经济从无到有,从弱小到壮大,已经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民营经济不仅占据了国民生产总值的“半壁江山”,其产出增长率更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除此之外,民营经济在吸纳就业人口、创造社会财富、鼓励社会创新、推进改革升级等方面也发挥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为迅速成长的民营经济发展提供了政治基础。但是,由于民营企业在其发展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加之市场准入的高门槛、政策限制等有形壁垒以及意识瓶颈、市场环境不透明等无形壁垒,共同制约了民营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鉴于民营经济在促发展、转方式、保民生等方面举足轻重的作用,破除其发展障碍、推进其健康发展显得十分重要和紧迫。
    民营经济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政策的支持。民营经济作为我国经济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法律上虽然得到认可,却在地方执行过程中存在一些偏差,这是地方民营经济享受不到有关政策的根本原因。古语有云:“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予法之必行。”因此,政府要完善政策法规,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细则,并且保障其切实落到实处,消除民营经济在行政管理中受到歧视的现象,为民营经济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民营经济可持续发展,离不开资金支持,长期以来,我国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型民企,由于难以获得金融机构的贷款,面临着融资难问题。“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出,“建立健全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和信用担保体系,提高中小企业贷款规模和比重,拓宽直接融资渠道”。今后,应加强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担保,通过融资租赁、典当、信托等方式,切实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民营经济可持续发展,离不开人才。当前,国际竞争的核心是人才的竞争。民营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脱颖而出必须建立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克服“任人唯亲”的陈旧用人观念,通过有效的激励竞争机制,广招人才、善用人才、长留人才。同时,应健全员工培训机制,提高其业务水平和技术能力,以不断夯实企业的人力支撑。民营经济也要为企业各类技术、营销和管理人才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以优厚的待遇留住人才,吸引更多的专业经营管理人才为民营企业效力。
    民营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生力军,促进民营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加强自主创新与技术进步,逐步完善民营经济发展的基本政策并保障落实,改善投资环境,提供金融支持,对我国民营经济的长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我国民营经济也必将为继续推进国家经济繁荣、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等做出更杰出的贡献。

  • 第22题:

    请从实际出发,围绕“给定资料”的主旨,自选角度,自拟标题,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内容充实,结构完整,语言生动,字数在1200字左右。(40分)


    正确答案:

     3、参考范文
      工程质量之任重于泰山
      近年来,随着我国基础设施建设速度的不断加快,工程质量问题也纷至沓来。从重庆綦江彩虹桥垮塌到湖南凤凰县堤溪沱江大桥倒塌,从焦家湾大桥垮塌到云南省临沧市遮奈水电站坍塌事故,这些层出不穷的事件无不透露出我国目前工程建设方面存在着重大的质量问题。
      工程质量关乎国计民生。它大可以影响一个国家的安全,小可以影响普通老百姓的生活质量,不容忽视,而且不但要重视,还要放到一个相当的高度来认识它。
      事实上,工程质量问题多年来已经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极大的损失,也夺走了不少人的生命,数之不尽的大大小小的工程事故成为人们生活中挥之不去的阴霾。重庆綦江彩虹桥垮塌案、焦家湾大桥垮塌事件、遮奈水电站坍塌事故等举国震惊。这些事件的出现,不但影响到工程的正常交付使用,而且损害了人民的切身利益,使工程建筑行业在人们的心中留下了不良的印象。这些事件的发生固然是建筑承建单位见利忘义、偷工减料等行为造成的,但同时也反映出政府没有尽责,没有依法监管防范和查处案件,另外还存在官商勾结的腐败行为。正由于政府的这些行为——不作为或乱作为,才导致各相关单位不依法依规设计、施工、监理、验收,进而导致了严重危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豆腐渣”工程。
    目前,我国仍在积极进行基础设施建设,而工程质量问题的屡屡出现削弱了建设的成效。为了提高工程质量,使工程建设更好地造福人民,政府、监理部门和承建单位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共同将我国的各种工程项目建设好。转自环 球 网  从政府和监理部门来讲,各级政府要创新机制、加强监管、严防腐败、严控质量。
    首先,加强重大小项目决策管理,推行专家评议和论证制度、公示和责任追究制度。完善工程建设领域信誉评价、项目考核、合同履约、黑名单等市场信用记录,整合有关部门和行业信用信息资源,建立综合性数据库。其次,加大工程监管力度,突出监管重点,落实监管职责,创新监管方式,以增强监管效果。各级政府认真对各项工程进行排查,找准突出问题,分析原因,对出现的问题严厉查处。再次,加大办案力度,坚决惩治腐败。要坚决查办工程建设领域的腐败案件,深挖工程质量问题和安全事故背后的腐败问题,坚决杜绝官商勾结的现象。
      从承建工程单位来讲,要严把质量关,提高自身业务水平,以国家和人民利益为己任,增强社会责任感。
      首先,严格按照工程要求高质量进行施工,坚决禁止偷工减料事件的发生。目前出现的大多数工程质量问题几乎都跟工程偷工减料有关。其次,城建单位应该主动提高设计人员和施工人员的专业水平,为高质量工程的建造打下良好的基础。工程质量问题的出现很大程度上与施工人员、设计人员的专业水平不高有关,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无疑为高质量工程提供了保障。再次,行业内部应该积极开展行业作风建设,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行业作风整顿、交流活动,增强行业的业务水平和社会责任感。通过增强承建单位的社会责任感和公德心,进而从道德的角度来激励他们以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己任,提高工程质量。
      总之,工程质量无小事,事关国计民生,责任之重重于泰山。国家应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来提高工程质量,减少工程质量问题的出现,使工程的实施能更好地造福人民,从而为人民安居乐业创造一个良好的人居环境。


     

  • 第23题:

    第四题、结合给定资料,以“平衡”为主标题,自拟副标题,联系实际,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40分)
    要求:(1)立意明确,认识深刻;(2)内容充实,结构完整;(3)思路清晰,语言流畅;(4)总字数1000-1200字。


    答案:
    解析:
    平衡
    行走在快质量与慢智慧之间
    我们羡慕春天的生机,沐浴夏日的和煦,享用秋天的硕果,沉醉冬日的洁净;我们却埋怨春日的干燥,夏夜的雷雨,秋风的凌冽,冬雪的刺骨。同样的,当人们沉迷于经济发展的高速、社会进步的便利、生态资源的富足之时,也承担了经济转型之痛、社会浮躁之苦、资源枯竭之困。痛定思痛,我们明白唯有在快质量与慢智慧之间行走,才能收获平衡,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的协调发展。
    经济发展的平衡之美,是在创新中促发展的智慧。中国高铁的飞速发展不仅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更在世人面前亮出了中国经济腾飞的又一张王牌。而当我们面对“甬温线”的重特大高铁事故时,一味质疑企业质量的不过关、政府监管的不作为、技术进步的不全面,又有何人记得,正是因为我们内心对高速、舒适的不断追求,而忽略了经济创新的慢智慧,才让经济发展面临重重危机。经济要发展,而一味的通过“要素驱动”带来的眼前利益,根本上无法满足经济进步的客观规律。因此,经济发展的平衡之美,应该是在创新中促发展的智慧。唯有尊重经济发展规律,不断通过创新实现转型升级,才能让经济发展实现平衡之美。
    社会发展的平衡之美,是在淡泊中得进步的智慧。“最强大脑”火了,捧红了无数的小神童;“诗词大会”火了,造就了别样的“小才女”。我们因为别人的成就而鼓掌呐喊,也在暗自动摇自己那颗追求平淡生活的心。公务员、律师、医生、教师等热门行业的不断发展,使得“考碗族”、“考证族”人数再创历史新高。一场考试,几家欢喜几家愁,拔得头筹的喜悦,更有范进中举的悲剧。面临社会发展的多元化选择,人们不断在攀比中迷失自我,朝三暮四者有之,眼高手低者亦有之,到头来不仅竹篮打水一场空,反而失去了自己的个性。因此,社会发展的平衡之美,应该是在淡泊中得进步的智慧。唯有坚守正确的价值观,不断培养看淡得失的豁达,才能让社会发展实现平衡之美。
    生态发展的平衡之美,是在保护中求开发的智慧。近日,河北、天津等地大片湿地酸化的图片一经曝光,引起全社会哗然。我们谩骂污染者的丧尽天良、质疑管理者的利欲熏心,却忘了我们同样享受着以破坏生态资源为代价的发展。正如我们不愿将空调温度上调一度,却在诅咒臭氧层空洞;不愿将私家车出行改为公共交通出行,却在埋怨PM2.5。反观当今多个智慧城市、休闲城市的快速崛起,无一不是在红线与红利中追求平衡,最终获得更好的生态效益。因此,生态发展的平衡之美,应该是在保护中求开发的智慧。唯有注重生态红线,才能收获生态红利,才能让天更蓝、山更绿、生活更美。
    行走在快质量与慢智慧之间,我们不是要牺牲经济、社会、生态的飞速发展,一味追求“慢下来”,而是要通过“慢下来”避免因其发展而带来的种种问题,促进更好地快速发展。追求平衡,才能获得长远利益;追求平衡,才能收获美好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