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usouti.com

甲从建筑工地盗窃一台挖掘机(价值50万元),开到乙家院子里,托乙照看并留心寻找买家,乙让甲放心,并劝甲赶快逃到外地避避风头,并暂借5000元给甲作为路费。丙丢失挖掘机后十分着急,便登报悬赏10万元寻找丢失的机器,乙见到悬赏广告后与丙协商,最后丙以8万元将机器赎回。对于甲、乙的上述行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构成盗窃罪,犯罪金额为8万元B.乙构成掩饰犯罪所得罪C.乙构成掩饰犯罪所得罪和窝藏罪D.丙构成掩饰犯罪所得罪

题目

甲从建筑工地盗窃一台挖掘机(价值50万元),开到乙家院子里,托乙照看并留心寻找买家,乙让甲放心,并劝甲赶快逃到外地避避风头,并暂借5000元给甲作为路费。丙丢失挖掘机后十分着急,便登报悬赏10万元寻找丢失的机器,乙见到悬赏广告后与丙协商,最后丙以8万元将机器赎回。对于甲、乙的上述行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构成盗窃罪,犯罪金额为8万元

B.乙构成掩饰犯罪所得罪

C.乙构成掩饰犯罪所得罪和窝藏罪

D.丙构成掩饰犯罪所得罪


相似考题
更多“甲从建筑工地盗窃一台挖掘机(价值50万元),开到乙家院子里,托乙照看并留心寻找买家,乙让甲放心,并劝甲赶快逃到外地避避风头,并暂借5000元给甲作为路费。丙丢失挖掘机后十分着急,便登报悬赏10万元寻找丢失的机器,乙见到悬赏广告后与丙协商,最后丙以8万元将机器赎回。对于甲、乙的上述行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构成盗窃罪,犯罪金额为8万元B.乙构成掩饰犯罪所得罪C.乙构成掩饰犯罪所得罪和窝藏罪D.丙构成掩饰犯罪所得罪”相关问题
  • 第1题:

    甲在实施盗窃行为之前,请乙代为销赃。甲盗得财物后,乙如约销赃,获赃款2000元。甲、乙二人平分了赃款。乙的行为( )。

    A 构成盗窃罪

    B 构成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

    C 构成盗窃罪和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应当数罪并罚

    D 不构成犯罪


    参考答案:C

  • 第2题:

    国家工作人员甲与开小卖铺的乙是夫妻。甲、乙支出明显超过合法收入,差额达500万元。甲、乙拒绝说明财产来源。一审中,甲交代500万元系为丙办事收取的好处费,经查证属实。对于本案的分析,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甲构成受贿罪
    B.甲不构成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
    C.乙不构成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
    D.乙构成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

    答案:A,B,C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受贿罪与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的认定。甲已经交待500万元是受贿所得,只能构成受贿罪而不是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对这笔财产乙没有说明的义务,所以乙并不构成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明知是犯罪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而予以窝藏、转移、收购、代为销售或者以其他方法掩饰、隐瞒,乙某没有掩饰、隐瞒,也不构成此罪。

  • 第3题:

    共用题干

    甲从建筑工地盗窃1台挖掘机(价值50万元),开到乙家院子里,托乙照看并留心寻找买家。乙让甲放心,并劝甲赶快先逃到外地避避风头。甲说没钱,得等到“东西”出手拿了现钱才好走。乙说没那么快,先暂借5000元给甲作路费。丙丢失挖掘机后十分着急,便登报悬赏10万元寻找丢失的机器。乙见到悬赏广告后与丙协商,最后丙以8万元将机器购回。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构成盗窃罪,犯罪金额50万元
    B:甲构成盗窃罪,犯罪金额8万元
    C:乙构成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
    D:乙构成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和窝藏罪

    答案:A,D
    解析:
    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通过伪造证据骗取法院民事裁判占有他人财物的行为如何适用法律问题的答复》规定:“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通过伪造证据骗取法院民事裁判占有他人财物的行为,所侵害的主要是人民法院正常的审判活动,可以由人民法院依照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作出处理,不宜以诈骗罪追究行为人的刑事责任。”因此,A选项错误。B选项错误,伪证罪的犯罪主体只能是证人、鉴定人、记录入、翻译人员,张三是原告,不是伪证罪的主体。假借条不属于有价票证的范畴,故C选项亦错误,通过排除法可以选出D为正确选项。
    依据《刑法》第313条以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313条的解释》的规定,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的主体为被执行人、担保人、协助执行义务人、通谋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行为方式为5种非暴力情形。本案中,乙及丙、丁等多人使用暴力抗拒强制执行,应当构成妨碍公务罪,其中致人轻伤被包括在妨碍公务罪之中,抢夺枪支罪不能包含。因此,乙及丙、丁等多人构成妨碍公务罪和抢夺枪支罪,不构成拒不执行裁定罪、故意伤害罪。当然,在乙暴力抗法行为之前,还有拒不执行裁定的行为,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313条的解释》的规定,被执行人单纯的仅是不主动执行,但并未采取隐藏、转移、故意毁损被执行标的等行为的,不属“情节严重”的情形,不构成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
    《刑法》第312条。侵犯财产罪的犯罪金额通常以赃物实际价值为准;提供钱财供犯罪分子逃匿使用,属于窝藏行为;与销赃分属于不同犯罪性质。难点:假如乙给甲的5000元是收购赃物的,则乙仅成立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一罪。
    妨害作证罪正犯,D帮助毁灭证据罪。
    A,《刑法》第362条。对于公安机关查处的其他违法行为的,为违法犯罪分子通风报信的,不成立犯罪。B,明知发生犯罪事实,知情不举的,不成立窝藏、包庇罪。C,事前通谋的,以故意杀人罪的共犯论处。D,甲构成帮助毁灭、伪造证据罪。

  • 第4题:

    下列哪个说法是正确的?

    A:甲盗窃乙的一本存折后,假冒乙的名义从银行取出存折中的6万元。甲的行为构成盗窃罪和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
    B:甲盗窃了乙200克的海洛因,因本人不吸毒,就将海洛因转卖给丙。甲的行为构成盗窃罪和贩卖毒品罪
    C:甲盗窃了博物馆的一件国家珍贵文物,以20万元的价格转卖给乙。甲的行为构成盗窃罪和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
    D:甲盗窃了乙的一块名表,以2万元的价格转卖给丙,甲的行为构成盗窃罪和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

    答案:B
    解析:
    不可罚的事后行为,是指当一种行为达到既遂之后,不法状态仍继续存在,由于这种不法状态的持续已经被前罪的犯罪构成所评价,所以不予独立处罚。盗窃他人财物之后,予以窝藏、转移和销售的行为就是典型,本犯实施以上行为不成立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但是如果事后的销赃行为侵犯了新的法益,就需要数罪并罚了。本题中A、D选项都没有侵犯新的法益,而B、C则侵犯了新的法益,因此要数罪并罚。但C项应构成盗窃罪和倒卖文物罪。

  • 第5题:

    甲在盗窃之前,请乙代为销赃。甲盗得财物后,乙如约销赃,获赃款2000元。甲、乙二人平分了赃款。乙(  )。
    A.构成盗窃罪
    B.构成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
    C.构成盗窃罪和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二罪
    D.不构成犯罪


    答案:A
    解析:
    解析:经事前通谋于事后为犯罪分子销赃的,应当以共犯论处。故对于乙的行为应当以盗窃罪定罪处罚。

  • 第6题:

    甲、乙共同盗窃,乙在现场望风,甲窃取丙的现金3000元。丙发现后立即追赶甲和乙,甲逃脱,乙被丙抓住后对丙使用暴力,致丙轻伤。甲与乙的行为构成何罪?(  )
    A.甲与乙只构成盗窃罪
    B.甲与乙均构成抢劫罪
    C.甲构成盗窃罪、乙构成故意伤害罪
    D.甲构成盗窃罪、乙构成抢劫罪


    答案:D
    解析:
    解析:甲、乙开始的行为构成盗窃罪,乙后来对丙使用暴力,盗窃罪转化为抢劫罪。法律依据见《刑法》第269条。

  • 第7题:

    2018年5月1日,甲和乙深夜前往丙家盗窃,甲在门口放风,乙入室盗窃。乙进入丙家后,准备撬保险柜时,想起了自己刚出生不久的儿子,因害怕被抓捕,于是放弃了盗窃的行为。出去后,乙对甲说,丙家里什么值钱的东西也没有,甲只好无奈的和乙走了。根据我国刑事法律制度的规定,下列表述中,不正确的有(  )。

    A.甲和乙构成犯罪既遂
    B.甲和乙构成犯罪中止
    C.甲和乙构成犯罪未遂
    D.甲构成犯罪未遂,乙构成犯罪中止
    E.甲构成犯罪中止,乙构成犯罪未遂

    答案:A,B,C,E
    解析:
    (1)犯罪中止,是指在犯罪过程中,行为人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因而未完成犯罪的一种犯罪停止状态。本题中,乙构成犯罪中止。(2)犯罪未遂,是指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所呈现的犯罪停止状态。本题中,甲不知道乙是因为害怕被抓捕而放弃盗窃行为,对甲来说是意志以外的原因,故甲成立犯罪未遂。

  • 第8题:

    甲请乙为其在丙家盗窃时望风,乙同意。某日晚,甲、乙按约定前往丙家,乙在门外望风,甲进入丙家后,见丙一人在家,便对丙实施暴力,并抢劫了丙的1万元现金。本案应当如何认定?()

    • A、甲与乙构成抢劫罪的共犯
    • B、甲与乙在盗窃罪范围内构成共犯
    • C、甲属主犯,乙属从犯
    • D、甲与乙不能成立抢劫罪的共同犯罪

    正确答案:B,C,D

  • 第9题:

    甲让乙去偷摩托车,并答应代为销售,乙偷了一辆八成新的摩托车给甲,甲卖得赃款4000元。甲的行为()。

    • A、构成窝藏赃物罪
    • B、应以盗窃罪论处
    • C、构成销赃罪
    • D、构成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

    正确答案:B

  • 第10题:

    甲与国有公司仓库保管员乙合谋后,由甲在乙值班时将库存物资运出。销赃所得3万元由二人平分。在本案中()

    • A、甲、乙都构成贪污罪
    • B、甲、乙都构成盗窃罪
    • C、甲构成盗窃罪,乙构成贪污罪
    • D、甲构成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乙构成盗窃罪

    正确答案:A

  • 第11题:

    甲欲杀乙,故意将装好子弹的枪支交给丙,并骗丙向乙瞄准恐吓乙,结果乙中弹身亡。甲与丙( )

    A.构成共同犯罪

    B.不属于共同犯罪

    C.以共同过失犯罪论处

    D.甲单独构成犯罪


    正确答案:B
    解析:成立共同犯罪要求在主观方面各共同犯罪人必须具有共同的犯罪故意,如果一人是故意,一人是过失的,不构成共同犯罪。本题中甲构成故意杀人罪,丙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二者不成立共同犯罪,B正确。

  • 第12题:

    甲和乙打算教训一下丙,于是两人深夜潜入丙家所在的小区,乙在丙家门口望风,甲进入丙家后,发现丙没在家,于是顺手偷走了1万元的现金,随后对乙说:“丙不在家,算他走运,不教训他了。”对本案应如何认定?()

    A.甲、乙构成盗窃罪,两人是共犯关系
    B.甲、乙构成故意伤害罪,两人是共犯关系
    C.甲与乙都构成盗窃罪
    D.甲构成盗窃罪,乙不构成犯罪

    答案:B
    解析:
    数人共同作案时,各人就其共同故意范围内的犯罪行为成立共犯,本案中甲和乙在故意伤害的范围内成立共犯,甲构成盗窃罪、故意伤害的预备。因此,本题选B。

  • 第13题:

    甲(17岁)和乙(17岁)、丙(18岁)商量,假装甲被绑架,让甲的父亲交出20万元,然后他们用这笔钱一起出去玩。甲、乙、丙共同向甲的父亲打电话,假装甲遭到了绑架,让甲的父亲交出20万元赎金。甲的父亲报案,甲、乙、丙被警方抓获。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不构成犯罪,乙、丙构成了犯罪
    B.甲、乙、丙都构成了犯罪
    C.甲、乙、丙都构成了绑架罪
    D.甲、乙、丙构成了共同犯罪


    答案:B,D
    解析:
    甲、乙、丙三人都达到了刑事责任年龄,具 备刑事责任能力,三人共同虚构事实,诈骗甲父的财物,构成了共同犯罪。因为并不存在甲被绑架的事实, 所以,三人不构成绑架罪。

  • 第14题:

    共用题干
    甲乙共谋教训其共同的仇人丙。由于乙对丙有夺妻之恨,暗藏杀丙之心,但未将此意告诉甲。某日,甲、乙二人共同去丙处。为确保万无一失,甲、乙以入室盗窃为由邀请不知情的丁在楼下望风。进入丙的房间后,甲、乙同时对丙拳打脚踢,致丙受伤死亡。甲、乙二人旋即逃离现场。在逃离现场前甲在乙不知情的情况下从丙家的箱子里拿走人民币5万元。出门后,甲背着乙向丁谎称从丙家窃取现金3万元,分给丁1万元,然后一起潜逃。潜逃期间,甲窃得一张信用卡,向乙谎称该卡是从街上捡的,让乙到银行柜台取出了信用卡中的3万元现金。犯罪所得财物挥霍一空后,丁因生活无着,向公安机关投案,交待了自己和甲共同盗窃的事实,但隐瞒了事后知道的甲、乙致丙死亡的事实。请回答96~100题。

    对于甲、乙盗窃和使用信用卡的行为,下列何种判断是错误的?
    A:甲、乙构成盗窃罪的共同犯罪
    B:甲、乙构成信用卡诈骗罪的共同犯罪
    C:甲构成盗窃罪,乙构成信用卡诈骗罪
    D:甲构成盗窃罪,乙构成诈骗罪

    答案:A,B,D
    解析:
    本案中甲、乙二人共谋“教训”丙,甲只有伤害的故意,而乙却暗藏杀心,根据主客观相统一的原则,甲成立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罪,乙成立故意杀人(既遂)罪,在故意伤害罪的范围内成立共同犯罪。根据共犯理论中的实行过限也能得出相同的答案。故选项ABC判断是错误的,为本题应选答案。


    丁主观上只有对丙实施盗窃的主观故意,没有伤害、杀害丙的故意或者过失。丁也没有参与甲、乙伤害丙的犯罪过程当中。因此丁只能在盗窃罪的范围内才能构成共犯,而对于丙的死亡这一情节,丁属于被诱骗而实施了望风这一行为。根据主客观相统一原则丁对丙的死亡不承担刑事责任。


    共同犯罪。甲与丁均具有盗窃的共同故意,是共同构成盗窃罪的前提。由于甲是在丙受伤死亡后从丙家的箱子里拿走人民币5万元的,因此,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抢劫、抢夺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第8条的规定,甲成立盗窃罪,故选项A不正确。选项B正确。本案中丁在其与甲实施共同盗窃中起次要作用,属于从犯,应当按照其参与实施的共同盗窃5万元承担刑事责任,而不是甲谎称的3万元。故选项C正确,选项D不正确。综上,本题答案为BC。


    本案中,甲盗窃信用卡指使乙使用的行为,符合《刑法》第196条第3款盗窃信用卡并使用的情形。乙不知信用卡系盗窃,以为是甲捡拾而来,但其主观上具有冒用他人的信用卡的故意,符合第196条第1款第3项的规定。甲构成盗窃罪,乙构成信用卡诈骗罪。故只有选项C的判断是正确的,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D。


    丁属于共同犯罪中的从犯,到案后能如实供诉自己和甲的共同犯罪事实,成立自首,但不成立立功。丁隐瞒了事后知道的甲、乙致丙死亡的事实属于知情不举,不影响自首的成立。选项B的判断是正确的,故选B。

  • 第15题:

    (2010年真题)甲与国有公司仓库保管员乙合谋后,由甲在乙值班时将库存物资运出。销赃所得3万元由二人平分。在本案中(  )。
    A.甲、乙都构成贪污罪
    B.甲、乙都构成盗窃罪
    C.甲构成盗窃罪,乙构成贪污罪
    D.甲构成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乙构成盗窃罪


    答案:A
    解析:
    解析:国家工作人员以外的其他人与国家工作人员勾结,伙同贪污的,以共犯论处。本题中甲虽不具有国家工作人员的身份,但与具有国家工作人员身份的乙合谋共同侵吞国有财产,构成贪污罪的共犯。

  • 第16题:

    甲告诉乙自己盗窃汽车的计划,乙答应为甲找销路,事后帮助甲将汽车卖往外地。关于本案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乙构成共同犯罪
    B.乙构成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
    C.乙构成窝藏、转移、收购赃物罪
    D.乙构成包庇罪

    答案:A
    解析:
    甲乙二人事先通谋,并结成分工合作关系,构成盗窃罪的共犯,乙属于盗窃罪的帮助犯。实施盗窃的行为人本身从事的转移赃物类的犯罪,由于没有侵犯新的法益,不再单独定罪。窝藏、转移、收购赃物罪已经被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所吸收,该罪名已经不存在。而BD两项罪名都属于事前无通谋、事后提供帮助的行为,甲乙二人存在事前通谋,不能构成此类犯罪。

  • 第17题:

    甲、乙通谋到丙家盗窃,乙在外面望风,甲入室行窃。甲入室后见丙面容姣好,便强奸了丙,事后偷偷拿走丙的手机(价值300元),与乙逃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二人构成盗窃罪和强奸罪的共同犯罪
    • B、甲构成强奸罪,乙构成盗窃罪
    • C、甲构成强奸罪,乙构成盗窃的违反治安管理行为
    • D、甲构成盗窃罪、强奸罪,应数罪并罚;乙构成盗窃罪

    正确答案:D

  • 第18题:

    甲请乙为其在丙家盗窃时望风,乙同意。某日晚,甲、乙按约定前往丙家,乙在门外望风,甲进入丙家后,见丙一人在家,便对丙实施暴力,并抢劫了1万元现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与乙构成抢劫罪的共犯
    • B、甲与乙在盗窃罪范围内构成共犯
    • C、甲属主犯,乙属从犯
    • D、甲与乙不能成立抢劫罪的共同犯罪

    正确答案:B,C,D

  • 第19题:

    甲(男,15岁),父母离异后辍学在家,混迹社会。某日,甲遇到朋友乙(男,17岁),乙说自己想买台“便宜点”的笔记本电脑,看能不能从隔壁学校偷出1台卖给自己。甲表示同意,并翻墙进入该学校,在办公室内盗窃笔记本电脑1台(价值人民币10000元)和手机1部(价值人民币5000元)。甲将笔记本电脑交给乙,乙给甲人民币2000元。后甲将手机以1OOO元价格卖给丙(25岁),并告知丙手机的来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构成盗窃罪,乙、丙构成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
    • B、甲不构成盗窃罪,乙构成盗窃罪,丙构成包庇罪
    • C、甲、乙构成盗窃罪共犯,丙构成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
    • D、甲不负刑事责任,乙构成盗窃罪,丙构成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

    正确答案:D

  • 第20题:

    多选题
    甲欲杀乙,故意将装好子弹的枪支交给丙,并骗丙说是空枪,叫丙向乙瞄准恐吓乙,结果乙中弹身亡。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A

    甲丙不属于共同犯罪

    B

    甲丙构成共同犯罪

    C

    甲丙以共同过失犯罪论处

    D

    甲单独构成犯罪


    正确答案: D,B
    解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五条规定,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二人以上共同过失犯罪,不以共同犯罪论处;应当负刑事责任的,按照他们所犯的罪分别处罚。共同犯罪人之间必须有共同的犯罪故意才能构成故意犯罪,甲的行为是故意犯罪,因为其有杀害乙的故意。丙的行为为过失犯罪,并没有杀害乙的故意。所以甲和丙不构成共同犯罪,且甲单独构成犯罪。因此AD两项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