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usouti.com
参考答案和解析

朝审是明朝的一种审判制度,在秋后处决犯人之前,召集朝廷大臣共同复审死罪囚犯。这实际上是一种会审复核制度,表示对人生命的重视。

  这种制度开始于天顺三年(公元1459年)——明英宗时期,他认为人命至关重要,一旦处死就无法复生,后果难以挽回。所以英宗规定,在每年的霜降以后,对于将要处决的重案囚犯进行重新复审,参加的大臣除了三法司(即刑部、大理寺、都察院),还有公侯、伯爵,在吏部尚书(或户部尚书)的主持下进行会审。
  注意:朝审并不是九卿会审(又称“圆审”)
  朝审的地点在承天门外,仪式由吏部尚书亲自主持,如果死囚犯人喊冤,或者有的官员认为案件可疑、可矜(即值得怜悯),就要认真复审,然后报请皇帝裁决。
  一般朝审的死刑犯都是普通的死罪犯人,重犯都已经遵照“决不待时”(即不等到秋冬季节就执行死刑)的原则在平时被处决了。因此,在秋后处决的死罪犯都是一般的杀人犯、严重的盗窃犯。
  朝审到了清朝发展为两种:秋审和朝审,分别审理各省上报和刑部在押的死刑犯。

 

更多“每年霜降后10日进行的对刑部判决的案件或京师附近的轨监侯、绞监侯重审的程序叫做什么?( ) ”相关问题
  • 第1题:

    ★★ 对明代都察院司法执掌表述不正确的是、()
    A.复核或审理直隶及各省职官犯罪案件
    B.复核或审理京师职官犯罪案件
    C.不复核或审理京师斩、绞监候案件
    D.复核或审理直隶及各省斩、绞监候案件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明代的司法机构。明代都察院掌纠察,主要是纠察百司,会审及审理官吏犯罪案件。设有十三道监察御史。都察院司法执掌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复核或审理直隶、各省及京师职官犯罪案件;二是复核或审理直隶、各省及京师斩、绞监候案件;三是奉旨监察御史巡按直隶、各省地方,对职官犯罪奏闻皇帝裁决,人命案件或亲审或交两司审理,“大事奏裁,小事立断”。因此,本题的正确选项为C项。

  • 第2题:

    ★★ 清代朝审的案件受理范围是、()
    A.除京师外地方上报的斩、绞监候案件
    B.全国上报的斩、绞立决案件
    C.刑部判决的重案及京师附近斩、绞监候案件
    D.除京师外地方上报的斩、绞立决及斩、绞监候案件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清代的会审制度。清代秋审是最重要的死刑复审制度,因在每年秋天举行而得名。秋审审理对象是全国上报的斩、纹监候案件,每年秋八月在天安门金水桥西由九卿、詹事、科道以及军机大臣、内阁大学士等重要官员会同审理。朝审是对刑部判决的重案及京师附近绞、斩监候案件进行的复审,其审判组织、方式与秋审大体相同,于每年霜降后十曰举行。因此,本题的正确选项为C项。

  • 第3题:

    32、朱元璋对刘三吾的最后判决是什么呢?

    A.绞立决

    B.凌迟处死

    C.流放

    D.斩监侯


    流放

  • 第4题:

    在我国封建法制中,国家对死刑的适用及执行非常重视,专门确立了死刑复奏制度。关于死刑复奏制度,下列哪些说法是正确的?


    A.汉代根据“天人感应”的理论,规定除谋反大逆等“决不待时”者外,一般死刑犯须在秋天霜降以后、冬至以前执行

    B.死刑复奏制度是在北魏太武帝时正式确立的

    C.明代的死刑复奏制度叫朝审

    D.清代的秋审是对刑部判决的重案及京师附近绞、斩监候案件进行的复审

    答案:B,C
    解析:
    汉代根据"天人感应"的理论,规定除谋反大逆等"决不待时"者外,一般死刑犯须在秋天霜降以后、冬至以前执行。这是秋冬行刑制度,与死刑复奏制度(即死刑的复核)无关。因此A选项错误,不选。死刑复奏制度是指奏请皇帝批准执行死刑判决的制度。北魏太武帝时正式确立这一制度,为唐代的死刑三复奏打下了基础。这一制度的建立既加强了皇帝对司法审判的控制,又体现了皇帝对民众生命的重视。故B选项正确。明代的死刑复奏是朝审,"天顺三年令每岁霜降后,三法司同公、侯、伯会审重囚,谓之'朝审'",即每年霜降之后,由三法司长官会同公、侯、伯等高官,在吏部尚书(或户部尚书)主持下对在京师刑部狱的大案重囚进行审理、复核的制度。清代秋审、朝审皆渊源于此。故C选项正确。清代的朝审是对刑部判决的重案及京师附近绞、斩监候案件进行的复审,其审判组织、方式与秋审大体相同,于每年霜降后十日举行。故D选项错误。

  • 第5题:

    清代的秋审主要是对刑部判决的重案以及京师附近的绞、斩监候案件进行的复审。(  )


    答案:错
    解析:
    清代秋审审理的对象是全国上报的斩监候、绞监候案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