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usouti.com

对于乙、丙的行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乙构成贷款诈骗罪B.乙构成行贿罪C.丙构成违法发放贷款罪D.丙构成玩忽职守罪

题目

对于乙、丙的行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乙构成贷款诈骗罪

B.乙构成行贿罪

C.丙构成违法发放贷款罪

D.丙构成玩忽职守罪


相似考题
更多“对于乙、丙的行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乙构成贷款诈骗罪 B.乙构成行贿罪 C.丙构成违法发放贷款 ”相关问题
  • 第1题:

    2.对于乙、丙的行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乙构成贷款诈骗罪

    B.乙构成行贿罪

    C.丙构成违法发放贷款罪

    D.丙构成玩忽职守罪


    参考答案:A, B, C
    解析:第193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诈骗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数额较大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一)编造引进资金、项目等虚假理由的; (二)使用虚假的经济合同的; (三)使用虚假的证明文件的; (四)使用虚假的产权证明作担保或者超出抵押物价值重复担保的; (五)以其他方法诈骗贷款的。 本题中,乙利用贿赂甲的方式来达到诈骗贷款的目的,因此,乙同时构成行贿罪和贷款诈骗罪。 丙是信用社的工作人员,明知乙的贷款不符合条件,却违反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向乙发放贷款,造成了重大损失,构成违法发放贷款罪。 综上,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

  • 第2题:

    甲欲杀乙,故意将装好子弹的枪支交给丙,并骗丙说是空枪,叫丙向乙瞄准恐吓乙,结果乙中弹身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丙构成共同犯罪

    B.甲构成间接正犯

    C.甲、丙构成共同过失犯罪

    D.丙单独构成犯罪


    正确答案:B

  • 第3题:

    对于丙的行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丙不构成犯罪

    B.丙构成滥用职权罪

    C.丙构成违法发放贷款罪

    D.丙构成玩忽职守罪


    正确答案:C

  • 第4题:

    某国有银行行长甲指使负责贷款业务的科长乙向申请贷款的丙单位索要财物。乙将索要所获15万元中的9万元交给甲,其余6万元自己留下。后来,甲、乙均明知丙单位不具备贷款条件,仍然向丙单位贷款1000万元,使银行遭受800万元损失。对于本案,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 ) A.甲的受贿数额是9万元 B.乙的受贿数额是15万元 C.甲、乙均构成违法发放贷款罪 D.对于甲、乙的违法发放贷款罪和受贿罪,应当数罪并罚


    正确答案:BCD
    【考点】共同犯罪中犯罪数额的认定;违法发放贷款罪;罪数
    【详解】根据《刑法》第186条的规定,在本案中,甲、乙作为银行工作人员,相互通谋,公然违法发放贷款,且放贷数额巨大,造成重大损失,已构成违法发放贷款罪的共同犯罪。C正确。另外,甲、乙向丙索要贿赂为其谋取不正当利益,构成《刑法》第385条规定的受贿罪。综上,对甲、乙应该以受贿罪和违法发放贷款罪实行数罪并罚。D正确。关于共同受贿的犯罪数额,学界存在分赃数额说和犯罪总额说之争。分赃数额说认为,各共同犯罪人只对自己实际分得的赃款、赃物的数额承担刑事责任;犯罪总额说则认为以共同犯罪的总额作为确定各共犯的刑事责任的尺度。后者是通说。具体来讲,在共同受贿犯罪中,“个人受贿数额”指的是各共同犯罪人个人实施受贿行为涉及的犯罪总额。故本案中甲、乙的受贿数额都是15万。因此A错误。B正确。

  • 第5题:

    甲、乙共同盗窃,乙在现场望风,甲窃取丙的现金3 000元.丙发现后立即追赶甲和乙,甲逃脱,乙被丙抓住后对丙使用暴力。致丙轻伤。甲与乙的行为构成何罪?()

    A.甲与乙只构成盗窃罪

    B.甲与乙均构成抢劫罪

    C.甲构成盗窃罪、乙构成故意伤害罪

    D.甲构成盗窃罪、乙构成抢劫罪


    正确答案:D
    [答案] D
    [评析] 甲、乙开始的行为构成共同盗窃罪,乙后来对丙使用暴力,盗窃罪转化为抢劫罪。《刑法》第269条规定,犯盗窃、诈骗、抢夺罪,为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或者毁灭罪证而当场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的,依照本法第263条的规定定罪处罚。

  • 第6题:

    国有公司经理甲与社会上的乙、丙内外勾结,由甲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与乙、丙盗骗该公司大量财物,此案( )。

    A.甲构成贪污罪,乙、丙构成盗窃罪

    B.甲构成贪污罪,乙、丙构成诈骗罪

    C.甲构成贪污罪,乙、丙以贪污罪共犯论处

    D.乙、丙构成盗窃罪,甲以盗窃罪共犯论处


    正确答案:C

  • 第7题:

    甲唆使乙盗窃丙的财物,乙为抗拒抓捕而当场使用暴力致使丙死亡。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乙构成抢劫罪的共犯 B.甲构成盗窃罪
    C.乙构成抢劫罪 D.对甲而言,被教唆人乙没有犯被教唆的罪


    答案:B,C
    解析:
    【详解】
    共同犯罪是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必须具有共同犯罪的故意和行为。甲乙两人在盗窃范围内有共同犯罪的故意和行为,但在抢劫范围内没有共同犯罪的故意和行为,甲不成立抢劫罪。故选BC。

  • 第8题:

    甲创作的一篇杂文,发表后引起较大轰动。该杂文被多家报刊、网站无偿转载。乙将该杂文译成法文,丙将之译成维文,均在国内出版,未征得甲的同意,也未支付报酬。下列观点是正确的是()。

    A.报刊和网站转载该杂文的行为不构成侵权

    B.乙和丙的行为均不构成侵权

    C.乙的行为不构成侵权,丙的行为构成侵权

    D.乙的行为构成侵权,丙的行为不构成侵权

    答案:D
    解析:
    依据《著作权法》第10条规定,著作权人享有翻译权、发行权、信息网络传播权。著作权人可以许可他人行使上述权利,并依照约定或法律规定获得报酬。反之,未经著作权人许可而对作品发行、转载的,为侵犯著作权的行为。题中,报刊和网站无偿转载甲创作的杂文的行为构成侵权。因此A项错误。依据第22条的规定,将中国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已经发表的以汉语言文字创作的作品翻译成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作品在国内出版发行,可以不经著作权人许可,不向其支付报酬,但应当指明作者姓名、作品名称,并且不得侵犯著作权人依照本法享有的其他权利,是为合理使用。题中,丙将作品翻译成维文属合理使用范围,不构成侵权。乙将杂文译成外文,而非少数民族语言,不是合理使用范围,在未征得著作权人甲的同意,未支付报酬的情况下出版翻译作品,构成侵权。因此B项、C项错误,D项正确。

  • 第9题:

    共用题干

    甲与其妻子乙合谋骗财。甲将乙多次“卖”给他人为妻,得款后二人便逃之夭夭,下列对于甲、乙的行为说法正确的是:
    A:甲构成拐卖妇女罪,乙构成重婚罪
    B:甲构成诈骗罪,乙构成卖淫罪
    C:甲构成拐卖妇女罪,乙构成卖淫罪
    D:甲、乙均构成诈骗罪

    答案:D
    解析:
    张某盗窃信用卡并使用,构成盗窃罪。这是法律明文规定的,何某以为该卡是捡来的,他的行为属于冒用他人信用卡的情形,构成行用卡诈骗罪。由于二人没有共同盗窃的故意,因此不构成共同犯罪。
    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有关信用卡规定的解释》规定:刑法规定的“信用卡”,是指由商业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发行的具有消费支付、信用贷款、转账结算、存取现金等全部功能或者部分功能的电子支付卡。借记卡属于“信用卡”。根据《刑法》第196条第3款的规定,盗窃信用卡并使用的,依照盗窃罪的规定定罪处罚。甲窃取3张借记卡并使用的行为,构成盗窃罪。使用假币,是指将假币作为真币置于流通状态。利用假币支付购买货物的对价、利用假币偿还债务、将假币作为保证金提供给他人、以假币作注册资本验资、交换或者赠与假币都是将假币置于流通的行为,将假币存入ATM机的场合,也是使用假币。甲先后两次采取存入假币取出真币,其行为构成使用假币罪。因此,A、C项正确。
    本案中甲与乙合谋以拐卖妇女的方式骗取他人财物,符合《刑法》第266条的规定。刑法中没有卖淫罪的规定。根据我国《刑法》第180条的规定,重婚罪的构成,必须有主观上明知对方有配偶而与之结婚,不符合本案情况。
    邱应海虽然以秘密窃取为初衷,但是,被郑国荣妻子发现,邱应海转而试图以欺骗的方式获取彩电,但被郑国荣妻子识破,接着,邱应海即采取公开的方式搬走彩电,而且未使用暴力等手段威胁,可见,邱应海的行为构成抢夺罪。
    彭某不具有国家工作人员的身份,故不构成贪污罪,侵吞单位资金,并无归还之意,也不构成挪用资金罪。依据《刑法》第271条的规定,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本单位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的,构成职务侵占罪。彭某利用身为董事长的便利条件,将下属公司的29万元用以偿还赌债,20万元用以自由支配,数额巨大,已构成职务侵占罪。
    A项,本案中李世仁、黄百度二人的行为主要是盗窃,不是利用黄百度主管财物的便利,故共同构成盗窃罪。B项,贪污罪共犯。C项,应依主犯的身份定为共同犯罪,只有一个罪名。D项,国有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不是国有公司,只有国有全资公司才是国有公司,故孙小能不是国家工作人员,构成职务侵占罪。
    选项中,某甲虽然设计圈套,获取某乙的财物,但是,某甲的行为仍然是秘密窃取,构成盗窃罪,而不是诈骗罪;同样,D选项中,某甲构成盗窃罪,而不是侵占罪。

  • 第10题:

    甲受国有事业单位委派,担任某农村信用合作社主任。某日,乙找甲,说要贷款200万做生意,但无任何可抵押财产也无担保人,不符合信贷条件。乙表示若能贷出款来,就会给甲10万元作为辛苦费。于是甲嘱咐该合作社主管信贷的职员丙“一定办好此事”。丙无奈,明知不符合条件仍然放贷。乙当即给甲10万元,其余190万元贷后用于挥霍,经合作社多次催收,乙拒绝归还。请回答1-2题。2.对于乙、丙的行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乙构成贷款诈骗罪
    • B、乙构成行贿罪
    • C、丙构成违法发放贷款罪
    • D、丙构成玩忽职守罪

    正确答案:A,B,C

  • 第11题:

    甲以自己的一套价值50万元的房产重复担保给乙、丙两银行,甲从乙、丙两银行获得100万元贷款后,携款潜逃,对甲的行为定性错误的是()。

    • A、构成骗取贷款罪
    • B、构成合同诈骗罪
    • C、构成贷款诈骗罪
    • D、构成诈骗罪

    正确答案:A,B,D

  • 第12题:

    不定项题
    甲受国有事业单位委派,担任某农村信用合作社主任。某日,乙找甲,说要贷款200万做生意,但无任何可抵押财产也无担保人,不符合信贷条件。乙表示若能贷出款来,就会给甲10万元作为辛苦费。于是甲嘱咐该合作社主管信贷的职员丙“一定办好此事”。丙无奈,明知不符合条件仍然放贷。乙当即给甲10万元,其余190万元贷后用于挥霍,经合作社多次催收,乙拒绝归还。请回答1-2题。2.对于乙、丙的行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乙构成贷款诈骗罪

    B

    乙构成行贿罪

    C

    丙构成违法发放贷款罪

    D

    丙构成玩忽职守罪


    正确答案: C
    解析: 解析:第193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诈骗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数额较大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一)编造引进资金、项目等虚假理由的; (二)使用虚假的经济合同的; (三)使用虚假的证明文件的; (四)使用虚假的产权证明作担保或者超出抵押物价值重复担保的; (五)以其他方法诈骗贷款的。 本题中,乙利用贿赂甲的方式来达到诈骗贷款的目的,因此,乙同时构成行贿罪和贷款诈骗罪。 丙是信用社的工作人员,明知乙的贷款不符合条件,却违反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向乙发放贷款,造成了重大损失,构成违法发放贷款罪。 综上,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

  • 第13题:

    某甲之女友乙被丙强奸,甲大怒,决定报复,后在乙的帮助下将丙的女友丁强奸。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构成强奸罪,乙不构成犯罪

    B.甲、乙构成强奸罪的共同犯罪

    C.甲、乙的行为情有可原,不构成犯罪

    D.甲、乙均构成强奸罪,但不是共同犯罪


    正确答案:B

  • 第14题:

    对于乙的行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乙构成贷款诈骗罪

    B.乙构成行贿罪

    C.乙构成骗取贷款罪

    D.乙构成对非国家工作人员行贿罪


    正确答案:AB

  • 第15题:

    甲告知女友丙打算弄来乙的信用卡给丙使用,之后甲窃取乙一张信用卡,并将卡交给丙使用。丙到商场消费、购物花去3万元。关于本案,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构成盗窃罪 B.丙构成信用卡诈骗罪 C.丙构成金融凭证诈骗罪 D.甲、丙构成盗窃罪共犯


    正确答案:AD
    丙事先与甲通谋,两人构成盗窃罪共犯。根据《刑法》第196条第3款的规定,盗窃信用卡 并使用的构成盗窃罪。本人盗窃信用卡,他人明知是盗窃的信用卡而使用的,对他人应以盗窃罪的共犯论 处。如果他人不知是盗窃的信用卡而冒名使用的。对他人则认定为信用卡诈骗罪。

  • 第16题:

    对于甲、乙盗窃和使用信用卡的行为,下列何种判断是错误的?

    A.甲、乙构成盗窃罪的共同犯罪

    B.甲、乙构成信用卡诈骗罪的共同犯罪

    C.甲构成盗窃罪,乙构成信用卡诈骗罪

    D.甲构成盗窃罪,乙构成诈骗罪


    正确答案:ABD

  • 第17题:

    国有公司仓库保管员甲与社会上的乙、丙内外勾结,由甲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与乙、丙共同盗骗国家大量财物。在此案中,( )。

    A.甲构成贪污罪,乙、丙构成盗窃罪

    B.甲构成贪污罪,乙、丙构成诈骗罪

    C.甲构成贪污罪,乙、丙以贪污罪共犯论处

    D.乙、丙构成盗窃罪,甲以盗窃罪共犯论处


    正确答案:C
    解析:不具备国家工作人员身份的人与国家工作人员相勾结,利用国家工作人员职务之便非法占有国家财物的,构成贪污罪的共犯。

  • 第18题:

    甲创作的一篇杂文,发表后引起较大轰动。该杂文被多家报刊、网站无偿转载。乙将该杂文译成法文,丙将之译成维文,均在国内出版,未征得甲的同意,也未支付报酬。下列哪一观点是正确的?

    A.报刊和网站转载该杂文的行为不构成侵权

    B.乙和丙的行为均不构成侵权

    C.乙的行为不构成侵权,丙的行为构成侵权

    D.乙的行为构成侵权,丙的行为不构成侵权


    正确答案:D

  • 第19题:

    甲急需20万元从事养殖,向农村信用社贷款时被信用社主任乙告知,一个身份证只能贷款5万元,再借几个身份证可多贷。甲用自己的名义贷款5万元,另借用4个身份证贷款20万元,但由于经营不善,不能归还本息。关于本案,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2016年)

    A.甲构成贷款诈骗罪,乙不构成犯罪
    B.甲构成骗取贷款罪,乙不构成犯罪
    C.甲构成骗取贷款罪,乙构成违法发放贷款罪
    D.甲不构成骗取贷款罪,乙构成违法发放贷款罪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骗取贷款罪、违法发放贷款罪。 甲虽然用他人的身份证贷款,但是并未对农村信用社的工作人员隐瞒真相,没有利用信息优势进行欺骗的诈骗行为,不成立贷款诈骗罪或者骗取贷款罪。信用社主任乙在明知甲在利用完自己的身份证后不能再贷款的情况下,仍然同意对其他人身份证违规贷款,成立违法发放贷款罪。故D项正确。

  • 第20题:

    甲和乙商量晚上到邻村盗窃耕牛。晚上,甲和乙进入丙家将耕牛牵出,丙随即发现追赶,甲和乙放下耕牛分头逃跑,但丙仍然追赶甲,甲捡起一块砖头砸向丙,丙被砸成重伤。对于甲和乙的行为,以下选项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和乙共同构成抢劫罪
    B.甲单独构成故意伤害罪
    C.甲和乙共同构成盗窃罪
    D.甲构成抢劫罪,乙构成盗窃罪


    答案:D
    解析:
    两个人在盗窃罪的范围内成立共同犯罪。

  • 第21题:

    甲、乙、丙三人合谋放火制造事故后越狱,最后只有丙越狱成功。下列哪一说法是错误的:


    A.甲、乙、丙三人的行为均构成脱逃罪既遂

    B.丙的行为构成脱逃罪的既遂,甲、乙的行为构成脱逃罪的未遂

    C.甲、乙的帮助、鼓励,对丙的脱逃成功起了作用,即便甲、乙没有脱逃成功,甲、乙的行为亦构成脱逃罪既遂

    D.认定甲、乙构成脱逃罪既遂与甲、乙未越狱成功并不矛盾,因为丙的越狱成功与甲、乙二人的行为之间有因果关系

    答案:B
    解析:
    甲、乙、丙三人合谋放火制造事故后越狱,三人为共同犯罪,且均为正犯,彼此之间的行为具有相互作用、相互补充的关系,形成一个整体,每个人的行为均对其他人的脱逃起到帮助和促进作用,与其他人的脱逃成功具有因果关系。因此,仍应遵守共犯中的“部分行为,全部责任”原则,一人既遂,全部既遂。

  • 第22题:

    甲受国有事业单位委派,担任某农村信用社主任,某日,乙找到甲,说要贷款200万元做生意,但无任何可抵押财产也无担保人,不符合信贷条件,乙表示若能贷出款来,就会给甲10万元作为辛苦费,于是甲嘱咐该信用社主管信贷的职员丙“一定办好此事”,丙无奈,明知不符合条件仍然放贷,乙当即给甲10万元,其余190万元用于挥霍,经信用社多次催收,乙拒绝归还。对于乙、丙的行为,下列说法正确的()。

    • A、乙构成贷款诈骗罪
    • B、乙构成行贿罪
    • C、丙构成违法发放贷款罪
    • D、丙构成玩忽职守罪

    正确答案:A,B,C

  • 第23题:

    甲欲诈骗银行贷款100万元,为保证贷款到手后迅速转移,找到乙帮忙想办法将资金汇往境外,乙同意。贷款到手后,乙找到丙,丙明知该笔资金的来源,仍然协助其将资金汇往境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乙构成贷款诈骗罪,丙构成洗钱罪
    • B、甲构成贷款诈骗罪,乙、丙构成洗钱罪
    • C、乙构成贷款诈骗罪和洗钱罪,应予数罪并罚
    • D、甲、乙、丙构成贷款诈骗罪

    正确答案: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