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usouti.com
更多“如图13所示梁B点处的竖向位移( )。”相关问题
  • 第1题:

    在图所示的梁上,D点的竖向位移为(  )。




    答案:A
    解析:

  • 第2题:

    图示桁架在P作用下的内力如图所示,EA=常数,此时C点的水平位移为:



    答案:C
    解析:
    提示:用单位荷载法,或利用对称性分析(撤去水平链杆产生对称的内力与变形,下弦向两侧伸长,再左移刚体位移,以满足支座A的约束条件)。

  • 第3题:

    如图所示的位移法基本体系中(图中结点B处的竖向刚性支杆为基本体系中的附加支杆),基本结构的刚度系数k11之值为(  )。




    答案:D
    解析:

  • 第4题:

    如图所示梁中,ME和B支座竖向反力VB应为(  )。



    答案:B
    解析:
    由于横梁CD为静定结构的附属部分,在图示荷载作用下,其内力为零,则横梁DF不受力,ME=0;由梁AC竖直方向受力平衡可得,支座B的支反力为VB=F(↑)。

  • 第5题:

    图所示梁C点竖向位移为(  )。




    答案:A
    解析:
    采用图乘法计算,在C点加一单位力,做出实际状态下和虚拟状态下的弯矩图,如图,进行图乘可得:


  • 第6题:

    如图所示组合结构,梁式杆件EI=常数,桁架杆件EA=常数,C点竖向位移为(  )。


    A、向上
    B、向下
    C、为零
    D、需计算确定

    答案:C
    解析:
    由水平方向受力平衡可知,左边水平支座反力为零。故可将该结构看作在反对称荷载作用下的对称结构,则结构位移关于对称轴反对称,故C点的竖向位移为零。

  • 第7题:

    如图所示的刚架,各杆EI相同,C点竖向位移(向下为正)等于(  )。




    答案:C
    解析:

  • 第8题:

    用位移法计算图所示梁(EI=常数),基本体系如图所示,k11为(  )。

    A、6EI/l
    B、7EI/l
    C、8EI/l
    D、9EI/l

    答案:B
    解析:
    当Z1为单位转角时,左端产生的弯矩为顺时针向的3i,右端产生的弯矩也为顺时针,值为4i,则k11=3i+4i=7i,i=EI/l,所以k11=7EI/l。

  • 第9题:

    简支梁受分布荷载作用如图4-13所示。支座A、B的约束力为( )。



    答案:C
    解析:
    提示:均布力组成了力偶矩为qa2的逆时针转向力偶。A、B处的约束力沿铅垂方向组成顺时针转向的力偶。

  • 第10题:

    某20层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办公楼,某层层高3.5m,楼板自外围竖向构件外挑,多遇水平地震标准值作用下,楼层平面位移如图6-10所示。该层层间位移采用各振型位移的CQC组合值,见表6-4;整体分析时采用刚性楼盖假定,在振型组合后的楼层地震剪力换算的水平力作用下楼层层间位移,见表6-5。试问,该楼层扭转位移比控制值验算时,其扭转位移比应取下列哪组数值?(  )

    △uA——同一侧楼层角点(挑板)处最大层间位移;
    △uB——同一侧楼层角点处竖向构件最大层间位移;
    △uC——同一侧楼层角点(挑板)处最小层间位移;
    △uD——同一侧楼层角点处竖向构件最小层间位移;
    △uE——楼层所有竖向构件平均层间位移。

    A.1.25
    B.1.28
    C.1.31
    D.1.36

    答案:B
    解析:
    根据《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10)第3.4.5条及其条文说明规定,扭转位移比计算时,楼层的位移可取“规定水平力”计算,“规定水平力”一般可采用振型组合后的楼层地震剪力换算的水平力,并考虑偶然偏心。扭转位移比计算时元考虑双向地震作用的要求。层间位移取楼层竖向构件的最大、最小层间位移。
    楼层平均层间位移,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条文说明第3.4.3条规定,应取两端竖向构件最大、最小位移的平均值,不能取楼层所有竖向构件层间位移的平均值,以免由于竖向构件不均匀布置可能造成的偏差。
    因此,楼层最大层间位移取:3.4mm,最小值为1.9mm,楼层平均层间位移取:(3.4+1.9)/2=2.65mm,楼层位移比:3.4/2.65=1.28。

  • 第11题:

    单选题
    为建立双肢墙连梁未知竖向剪力q(x)的微分方程,需要分析连梁跨中切口处的竖向变形协调条件,切口处的竖向相对位移由三部分组成,其中不包括()
    A

    连梁的轴向变形产生的竖向相对位移

    B

    墙肢弯曲变形产生的竖向相对位移

    C

    墙肢的轴向变形产生的竖向相对位移

    D

    连梁的弯曲变形和剪切变形产生的竖向相对位移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如图所示,两跨连续梁的中间支座B及右端支座C分别产生竖向沉陷2Δ及Δ,由此引起的截面A的弯矩MAB之值为(  )。




    答案:B
    解析:

  • 第13题:

    如图所示的结构中,B支座发生支座移动,D点水平位移(向右为正)为(  )。




    答案:D
    解析:
    在D点施加向右的单位力,求得支座B的竖向反力为1/2(向上),水平反力为1/2(向左),则D点的水平位移

  • 第14题:

    图示梁C点竖向位移为(  )。


    答案:A
    解析:

  • 第15题:

    如图所示的结构(EI=常数)中,D点水平位移(向右为正)为(  )。




    答案:C
    解析:

  • 第16题:

    如图所示,等截面梁的1/3跨度处挠度为(  )。




    答案:D
    解析:

  • 第17题:

    如图所示的一三铰刚架,其右支座发生了位移,位移的水平分量为Δ1,竖向分量为Δ2,则右半部的转角为(  )。




    答案:B
    解析:
    在右半部分结构上虚设一单位力偶,可得支座反力如图所示。



    故右半部分转角

  • 第18题:

    图所示桁架K点的竖向位移为最小的图为(  )。


    A、A
    B、B
    C、C
    D、D

    答案:D
    解析:
    由位移的计算公式:



    可知,刚度越大,位移越小。在四个选项中,D选项结构组成最复杂,在轴力图图乘时,所得的刚度也最大,故位移最小。

  • 第19题:

    如图所示。支座B发生了移动,则点C的竖向位移为(  )。



    答案:A
    解析:

  • 第20题:

    如图5-45所示二梁弯曲刚度EI相同,载荷q相同,则下列4种关系中,正确的为( )。

    A.两梁对应点的内力和位移相同 B.两梁对应点的内力和位移不同
    C.内力相同,位移不同 D.内力不同,位移相同


    答案:C
    解析:
    提示:支座A端的约束反力等于零,两梁内力相同,但梁(b)A端位移等于零。

  • 第21题:

    单选题
    (2012)梁ABC的弯矩如图所示,根据梁的弯矩图,可以断定该梁B点处:()
    A

    无外载荷

    B

    只有集中力偶

    C

    只有集中力

    D

    有集中力和集中力偶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单选题
    如图所示,悬臂梁的最大拉应力发生在A截面的()。
    A

    1点

    B

    2点

    C

    3点

    D

    4点


    正确答案: C
    解析: 由叠加法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