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usouti.com

在“探究浮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时,李军同学提出如下猜想:猜想1:可能跟物体浸入液体中的体积(即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猜想2:可能跟物体浸入液体中的深度有关;猜想3:可能跟液体的密度有关.为了验证上述猜想,李军同学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他在弹簧测力计下端挂一铁块依次把它缓缓地浸入水中不同的位置,然后又把它浸没到盐水中.请回答下列问题:(1)铁块从①一②一③的过程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将______,铁块受到的浮力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2)铁块从③一④的过程,是为了验证猜想___

题目

在“探究浮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时,李军同学提出如下猜想:

猜想1:可能跟物体浸入液体中的体积(即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

猜想2:可能跟物体浸入液体中的深度有关;

猜想3:可能跟液体的密度有关.

为了验证上述猜想,李军同学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他在弹簧测力计下端挂一铁块依次把它缓缓地浸入水中不同的位置,然后又把它浸没到盐水中.请回答下列问题:

(1)铁块从①一②一③的过程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将______,铁块受到的浮力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2)铁块从③一④的过程,是为了验证猜想______(选填序号),该猜想______(填“正确“或“不正确”).

(3)铁块从④一⑤过程中,保持______不变,得出猜想______正确,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______.


相似考题
更多“在“探究浮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时,李军同学提出如下猜想:猜想1:可能跟物体浸入液体中的体积(即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猜想2:可能跟物体浸入液体中的深度有关;猜想3:可能跟液体的密度有关.为了验证上述猜想,李军同学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他在弹簧测力计下端挂一铁块依次把它缓缓地浸入水中不同的位置,然后又把它浸没到盐水中.请回答下列问题:(1)铁块从①一②一③的过程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将______,铁块受到的浮力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2)铁块从③一④的过程,是为了验证猜想___”相关问题
  • 第1题:

    有人猜想:“浸没在液体中的固体所受到的浮力可能跟固体的形状有关”。请你为检验这个猜想设计一个实验。说出实验所需的器材和实验步骤。


    将橡皮泥做成正方形,用弹簧测力计称出它在空气中的重力和全部浸入水中的示重,求出浮力F,再把橡皮泥做成不规则形状,测出它全部浸入水中的示重,求出浮力F,比较FF的大小,验证猜想是否正确。

  • 第2题:

    上课时,老师先演示了液体压强与深度有关的实验后问同学:液体内部的压强还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小强的猜想是:还可能与液体的密度有关.老师请小强用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小强利用压强计进行实验.他设计了以下三个实验方案,你认为______方案能验证出他的猜想(选填表示序号的字母)

    A、将压强计的金属盒分别放入水和盐水中的同一深度处,观察比较

    B、将压强计的金属盒分别放入水和盐水中的不同深度处,观察比较

    C、将压强计的金属盒分别放入盐水中的不同深度处,观察比较.


    要验证液体内部的压强还与液体的密度是否有关,将压强计的金属盒分别放入水和盐水中的同一深度处,保证所处深度相同,让液体的密度不同,观察U形管的液面高度差,如果相同则说明与液体密度无关,若不同则说明与液体密度有关.
    故答案为:A.

  • 第3题:

    某同学为了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做了以下几个实验.他首先用弹簧测力计测得某一金属块的重为3.8N,测得相同体积的石块的重为1.1N,然后完成了以下步骤:

    实验1:把金属块挂在弹簧测力计下,浸没在水中的不同深度处,观察到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始终是3.3N;

    实验2:把金属块浸入水中一部分,观察到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3.6N;

    实验3:把金属块浸没在硫酸铜溶液中,观察到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3.1N(ρ硫酸铜>ρ);

    实验4:把石块浸没在水中,观察到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0.6N.

    分析上述实验结果,可以得到初步结论:

    (1)根据“实验1”可知,浮力的大小与浸没在液体中的______无关;

    (2)根据“实验1、3”可知,浮力的大小与______有关;

    (3)根据“实验______”可知,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浮力与物体本身的密度无关;

    (4)根据“实验______”可知,浮力的大小与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


    (1)根据“实验1”可知,金属块浸没在水中的深度不同,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始终是3.3N不变,说明浮力不随物体浸没在水中的深度的改变而改变,即浮力的大小与浸没在液体中的深度无关;
    (2)根据“实验1、3”可知,排开的液体体积相同,液体的密度不同,浮力的大小不同,说明与浮力的大小与液体的密度有关;
    (3)实验1和实验4中,金属块和石块的密度不同,但体积相同,则排开的液体的体积相同;液体都是水,液体密度又相同;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化分别为3.8N-3.3N=0.5N和1.1N-0.6N=0.5N,两者相等,所以浮力相同.则能说明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与物体本身的密度无关.
    (4)实验1和实验2中,金属块浸入水中一部分和完全浸没时,浮力大小不同,能说明浮力的大小与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
    故答案为:深度;液体的密度;1、4;1、2.

  • 第4题:

    在某技校物理课上,张老师为了了解滑动摩擦力的影响因素,先请同学根据自己的经验提出问题和猜想.然后引导学生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自主选择解决问题和验证猜想的办法、途径和工具。鼓励学生大胆提出了许多设想,随后再根据各自的猜想将他们分成几个小组,引导各个小组的学生自主选择验证各自猜想的方法,通过自己设计小实验去验证自己的猜想。最后老师带领学生到教室外一起体验在金属板、木板、塑胶跑道上行走,让学生实际感受滑动摩擦力的不同。

    问题:

    你如何评价这位老师的教学方式,并加以说明。


    【答案】材料中的张老师的做法符合新课程改革规定下的教学观.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新课程改革规定,教学应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教师应积极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参与教学,同时通过创设实践操作活动,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并加以训练。材料中的张老师为了教会学生滑动摩擦力的影响因素,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提出设想并验证假设,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参与教育教学活动。
    新课程改革规定.教学应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这要求教师了解学科特征,掌握学科教学方法,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材料中的张老师擅长物理学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合作探究,动手实验,让学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当中培养学生学习的求知欲及学习物理的方法。
    新课程改革规定,教学应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提倡教学过程中重视发现结论的过程,在过程中促进学生的参与意识及解决问题、得出结论能力的发展。材料中张老师在教给学生了解滑动摩擦力的影响因素时,并没有将答案和盘托出,而是让学生积极思维并相互合作,主动探索,得出结论。
    新课程改革规定,教学应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要求教师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及人格养成。材料中张老师同学生一起体验在金属板、木板、塑胶跑道上行走,让学生实际感受滑动摩擦力的不同,不仅让学生更加巩固所学知识。同时和学生建立亲密无间的民主师生关系。
    综上所述,张老师的做法践行了新课程改革的教学观,促进了学生身心和谐发展。

  • 第5题:

    初中物理《浮力》
    一、考题回顾
    题目来源1月6日 上午 河南省商丘 面试考题
    试讲题目1.题目:浮力
    2.内容:



    3.基本要求:
    (1)请在10分钟内完成试讲内容,如果试讲内容有实验,则要描述具体实验过程。
    (2)试讲过程中要有启发性提问。
    (3)要求适当板书。
    (4)结合生活实例进行试讲内容的拓展延伸。
    答辩题目1.本课的重点是什么,你是如何突出重点的?
    2.请简述热气球的原理。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前面所学的内容:“用长方体浸没在水中的受力情况来分析,浮力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浸在液体中的物体,上下表面受到的压力差就是浮力。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
    环节二:新课讲授
    【提出问题】
    教师出示一些列生活中的浮力现象,诸如大黄鸭、轮船、潜水艇等,提出问题:物体所受的浮力与哪些因素有关?
    【猜想与假设】
    引导学生大胆猜想,做出假设。依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基本的知识储备,学生可能会回答:物体所受的浮力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与排开液体的密度有关。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教师按照学生的合理假设,引导学生思考要探究浮力大小与这些因素是否有关,相应的需要用到哪些器材,按照什么步骤进行才能严谨的探究所假设的因素是否正确。指导并完善学生的回答,得出实验的设计方案:
    1.实验器材:
    弹簧测力计、圆柱形金属块、分别装有适量的水和酒精的量筒各1个、细线。
    2.实验步骤:
    【1.探究浮力是否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
    (1)弹簧测力计调零,用细线系好圆柱形金属块;
    (2)用弹簧测力计测出将圆柱形金属块所受重力G,将数据记录在表格1中;
    (3)沿竖直方向用弹簧测力计吊着圆柱形金属块,使金属块的一部分浸入量筒的水中,测出金属块排开水的体积V排,并记录在表格1中;把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的数据记录在表格1中;
    (4)沿竖直方向用弹簧测力计吊着圆柱形金属块,使金属块完全浸没在水中,测出金属块排开水的体积V排,并记录在表格1中;把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的数据记录在表格1中;
    (5)利用F浮=G-F,分别计算出两次的浮力F浮,记录在表格1中。
    【2.探究浮力是否与排开液体的密度有关】
    (1)弹簧测力计调零,用细线系好圆柱形金属块;
    (2)用弹簧测力计测出圆柱形金属块所受重力G,将数据记录在表格2中;
    (3)沿竖直方向用弹簧测力计吊着圆柱形金属块,使金属块浸没在水中,静止后,将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记录在表格2中;
    (4)沿竖直方向用用弹簧测力计吊着圆柱形金属块,使金属块浸没在酒精中,记录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填入表格2中;
    (5)利用F浮=G-F,分别计算出两次的浮力F浮,填入表格2中。
    3.实验数据记录表格
    表格1 探究浮力是否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



    【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小组交流与合作,根据表格中的实验数据,分析归纳出浮力与哪些因素有关,再在班级中进行分享观点,最后教师再进行总结,得出最终结论:
    根据表1中的实验数据,得出:浮力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
    根据表2中的实验数据,可得:浮力与物体排开液体的密度有关。
    物体浸没在液体中的体积越大、液体的密度越大,浮力就越大。
    环节三:巩固提高
    【例题】小明将重为3N的石块挂在弹簧测力计下端,先后浸没在水和盐水中,石块静止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分别为2N和1.8N,则石块在水中所受浮力为______N;从图中还可看出石块所受浮力的大小与液体的______有关。
    环节四:小结作业
    1.引导学生反思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诸如:弹簧测力计的使用,实验操作的步骤、实验数据的分析等,在全班分享感悟与体会,为此次实验做一次小结。
    2.有人猜想:“浸没在液体中的固体所受的浮力可能跟固体的形状有关”。请同学课下为检验这个猜想设计一个实验。包括、实验原理实验器材、实验步骤、实验表格等,下节课交流。
    【板书设计】



    答案:
    解析:

  • 第6题:

    实验材料:
    水桶、水、塑料瓶、弹簧测力计、螺母若干、抹布
    实验步骤:
    1.探究物体下沉的条件,过程如下:
    (1)将部分螺母放入塑料瓶中,旋紧瓶盖,将塑料瓶放入水中,发现塑料瓶沉入水中
    (2)取出塑料瓶,擦干周围的水
    (3)将塑料瓶挂在弹簧测力计下,读数为2.4N
    (4)将挂在弹簧测力计下的塑料瓶再次浸没入水中,读数为1.8N
    (5)在塑料瓶中增加螺母,重复上述(3)(4)步骤,读数分为为3.4N和2.8N
    2、探究物体上浮的条件,过程如下:
    (1)取出塑料瓶,倒出大部分螺母,将塑料瓶挂在弹簧测力计下,读数为0.8N。
    (2)将塑料瓶放入水中,发现塑料瓶沉入水中。
    (3)取出塑料瓶取出部分螺母,将塑料瓶挂在弹簧测力计下,读数为0.5N。
    (4)将塑料瓶放入水中,发现塑料瓶能够浮出水面。
    (5)取出塑料瓶,再倒出部分螺母,将塑料瓶放入水中,发现能够浮出水面。
    上述实验结果说明了以下哪项?

    A.物体整体没入水中时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则物体将浮出水面
    B.物体整体没入水中时受到的浮力小于重力,则物体将沉入水中
    C.只要物体足够重,不论浮力大小,物体都将沉入水中
    D.物体是否沉入水中与所受到的浮力大小无关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实验设计。
    两个实验都没有塑料瓶从没入水中到浮出水面的过程,故无法证明A项;
    实验一中,步骤(3)和(4)证明,浮力<重力,根据(1)证明这时候会“沉入水中”,故B项可以由实验一结果说明,当选;
    即使物体足够重,如十万吨巨轮,只要浮力是大于重力的,也不会下沉,排除C项;
    根据B项正确,易知D项错误。
    因此,选择B选项。

  • 第7题:

    将铁块放入水中时,因为铁块没有受到水的浮力,所以沉在水底。


    正确答案:错误

  • 第8题:

    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与浸入水中的体积有关。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


    正确答案:越大

  • 第9题:

    填空题
    实验过程中.若弹簧测力计示数如图所示.此时铁块所受浮力为____N;

    正确答案: 0.4
    解析:
    据图可知,测力计的分度值是0.2 N,故此时测力计的示数是3.8 N,故此时铁块所受的浮力是F=G-F=4.2 N-3.8 N=0.4 N.

  • 第10题:

    问答题
    案例:下面是某教师在讲授“浮力”时的片段,教师已经讲完浮力产生的原因,开始讲授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师:大家知道了浮力产生原因,那么大家认为浮力的大小可能跟哪些因素有关呢?生:可能跟物体的密度有关。师:不对。浮力的大小跟物体的密度没有关系,跟液体的密度有关系。还有什么呢?生:跟在水中的深度有关。师:不对,怎么会跟深度有关呢?来,我告诉大家..?问题:(1)对上述课堂实录进行评析。(15分)(2)请设计一个新的教学片段,以改进上述问题。(15分)

    正确答案:
    解析:

  • 第11题:

    填空题
    为了验证上述猜想,他采用了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使固定物体上表面水平,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动木块,使木块在固定物体上滑动.为了用弹簧测力计示数表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应让木块沿水平方向做____运动.

    正确答案: 匀速直线
    解析:
    滑动摩擦力无法直接测量,要使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等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即要让木块受到的拉力和滑动摩擦力大小相等,则应使木块沿水平方向做匀速运动.

  • 第12题:

    填空题
    当她手提弹簧测力计将该铁块缓慢放入水中的过程中,发现弹簧测力计的示数逐渐变____,说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变大,所受浮力变____;

    正确答案: 小,大
    解析:
    物体浸入液体时受到的浮力等于物体的重力与弹簧测力计的拉力之差,在铁块逐渐浸入水中的过程中,重力不变,排开水的体积逐渐变大,浮力逐渐变大,根据F=G-F可知,弹簧测力计的示数逐渐变小.

  • 第13题:

    某同学用阿基米德原理测量一种未知液体的密度:他把一个铁块用细绳悬挂在弹簧测力计的挂钩上,铁块在空气中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4.74N,把铁块浸没在该液体中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4.11N,该液体的密度是多少?铁的密度是7.9×103kg/m3

  • 第14题:

    国本中学探究活动小组的同学在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过程中,同学们经过讨论作出如下猜想:

    猜想A:浮力大小可能与物体的密度有关;

    猜想B:浮力大小可能与物体的重力有关;

    猜想C:浮力大小可能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

    猜想D:浮力大小可能与液体的密度有关.

    大家分别对各项进行探究.

    (1)小华认为先探究猜想C最方便,为此他选取了一个重为7.8N的铁块放入水中,进行了如图所示的七步操作,并记录了相关数据,如下表所示.

    实验步骤
    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V/cm3020406080100100
    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N7.87.67.47.276.86.8
    分析表中的数据,可以得到的结论是______.

    (2)图2正确反映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V关系的图象是______

    (3)生活中有很多现象都可以成为猜想D成立的事实依据,请举出两例:

    ①______;②______.

    (4)小华为探究猜想A进行了如下实验:将重为7.8N的铜块挂在弹簧测力计下,浸没于水中,记录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8,并与小华的步骤⑥进行比较,但小群对他的此项实验操作提出了质疑,理由是______.


    (1)由表格数据知,物体排开水的体积越大,弹簧测力计示数越小,说明物体受到的浮力越大,所以得到的结论是:在液体密度一定时,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越大,物体受到的浮力越大.
    (2)液体密度一定时,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越大,浮力越大,弹簧测力计示数越小;当物体完全浸没在水中时,物体排开水的体积不变,浮力不变,弹簧测力计示数不变.
    A、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不断增大,浮力增大,弹簧测力计示数减小,当物体完全浸没在液体中,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不变,浮力不变,弹簧测力计示数不变.故A符合题意.
    B、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增大时,浮力增大,弹簧测力计示数减小,图象只是反映了弹簧测力计示数和物体排开液体体积的一部分,没有反映当物体完全浸没在液体中的情况,所以B不符合题意.
    C、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增大时,弹簧测力计示数反而增大,不符合题意.
    D、开始时弹簧测力计示数是0,不符合题意.
    故选A.
    (3)生活中很多事例可以说明物体受到的浮力跟液体的密度有关,例如人在死海中是漂浮的;蜡漂浮在水中,但是在酒精是下沉的;铜块在水中是下沉的,却漂浮在水银面上.选择其中的两个即可.
    (4)探究浮力和物体排开液体体积关系时,一定要控制其它量不变,一定要改变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观察浮力和物体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此操作没有做好控制变量法.
    故答案为:
    (1)在液体密度一定时,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越大,物体受到的浮力越大;
    (2)A;
    (3)①人在死海中漂着;②蜡在酒精中是下沉的,在水中是漂浮的;
    (4)两次实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是相同的,没有改变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

  • 第15题:

    把从图所示实验中观察到的弹簧秤和量筒的示数记录在表格中,并计算出相应的物理量.从这个实验中得出的结论是:______.

    物重(牛)物体在水中弹簧秤的示数(牛)物体受到的浮力(牛)物体排开水的体积(立方米)物体排开的水重(牛)


    由图示可知,物体的重力G=1.96N,
    物体浸没在水中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F=0.98N,
    物体受到的浮力:
    F=G-F=1.96N-0.98N=0.98N;
    由图示量筒可知,物体排开水的体积:
    V=100ml=1×10-4m3
    ∵ρ=
    m
    V

    ∴物体排开水的质量:
    m=ρV=1×103kg/m3×1×10-4m3=0.1kg,
    物体排开水的重力:
    G=mg=0.1kg×9.8N/kg=0.98N;
    物重(牛)物体在水中弹簧秤的示数(牛)物体受到的浮力(牛)物体排开水的体积(立方米)物体排开的水重(牛)
    1.960.980.981×10-40.98
    由表中实验数据可知,物体受到的浮力等于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
    故答案为:如上表所示;物体受到的浮力等于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

  • 第16题:

    材料一《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物体的浮沉条件”的内容标准为:“知道阿基米德原理.运用物体的浮沉条件说明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材料二初中物理某教科书“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一节中的部分内容如下:
    物体的沉浮条件
    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两个力:竖直向下的重力和竖直向上的浮力。根据物体所受浮力与重力大小的不同.物体的浮沉存在三种情况。你能画出图l0.3—1中物体所处三种状况下的受力示意图吗
    通过分析可知,物体的浮沉条件如下:
    浮力大于重力时。物体上浮。
    浮力等于重力时,物体受力平衡,可以悬浮在液体内。
    浮力小于重力时.物体下沉。

    由于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其排开液体的体积跟物体自身的体积相等,因此,物体的浮沉情况也可以用物体的密度跟液体密度的大小来描述。
    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如果它的密度小于液体的密度,物体上浮;如果它的密度等于液体的密度,物体可以悬浮在液体内;如果它的密度大于液体的密度,物体下沉。人们正是根据这个原理,在用盐水选种时,把漂浮的种子清除掉,保留下沉的饱满种子。
    材料三教学对象为初中二年级学生.学生已经学习了浮力的概念和阿基米德原理。
    任务:
    (1)举例说明物体的浮沉条件在生产或生活中的应用。
    (2)根据上述材料,完成“物体的沉浮条件”的完整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求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过程(要求含有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意图等)。


    答案:
    解析:
    (1)潜水艇的上浮、下沉、悬浮过程就是根据物体的浮沉条件实现的,潜水艇浸没在水中时,体积是不变的,通过改变自身重力实现上浮和下沉的。 潜水艇悬浮,可以停留在任何深度。当把压缩空气压入潜水艇的压力舱将海水排出时。潜水艇自重 ,潜水艇上浮。当打开压力舱的阀门,让海水进入压力舱内,潜水艇自重 ,潜水艇下沉。 (2)教学设计如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物体的浮沉条件,能运用物体的浮沉条件解释生产和生活实际现象。
    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究使物体上浮、下沉、悬浮的过程,学生具有动手实验、观察分析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物体浮沉条件的过程,学生具有运用物理知识的能力,并体会了物理知识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体验到学习物理的乐趣。
    (二)教学方法
    启发式与讨论式相结合。
    (三)教学过程

  • 第17题:

    初中物理《液体的压强》
    一、考题回顾
    题目来源1月5日 下午 山东青岛崂山区 面试考题
    试讲题目1.题目:液体的压强
    2.内容:



    3.基本要求:
    (1)在十分钟内完成试讲;
    (2)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3)讲解要涉及液体内部压强决定因素的探究过程;
    答辩题目1.液体压强的大小导出过程?
    2.请简述本节课的三维目标?
    二、考题解析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运用演示实验导入,将装有红色液体的水瓶的不同地区扎漏,让学生观察不同高度或同一高度不同地方的孔流出的水流有何不同。
    在学生回答之后教师提问:液体压强的大小到底与哪些因素有关呢?从而引入本堂课的内容。
    环节二:新课讲授
    1.液体内部压强的大小与那些因素有关?
    ①学生猜想:同一深度,液体内部压强处处都相等;同一液体,深度越深,压强越大;不同液体,同一深度压强与液体密度有关。
    ②学生根据教材中的实验参考分组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
    实验过程:将探头放入盛水的容器中,保持探头深度不变,改变探头方向;
    改变探头的深度,观察液体压强的变化与深度的关系;
    更换密度不同的液体,看液体压强变化与不同液体密度的关系。
    ③根据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数据,教师指导,注意学生实验的安全。
    ④根据实验现象和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论证,教师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实验结论。
    2.液体内部压强决定因素
    结合实验结论讲解液体内部压强与深度,密度的关系。
    3.教师总结学生的实验结论:在液体内部同一深度,向各个方向的压强都相等;深度越深,压强越大。液体内部压强还跟液体的密度有关。深度相同时,液体密度越大,压强越大。
    环节三:巩固提高
    教师提出问题:你还猜想液体内部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试着进行实验。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知识点
    作业:预习下一节液体压强的大小。
    【板书设计】
    液体的压强
    一、探究实验
    二、液体内部压强
    1.同一深度,各个方向都相等;
    2.深度越深,压强越大;
    3.密度越大,压强越大。
    【答辩题目解析】
    1.液体压强的大小导出过程?
    2.简述下本节课的三维目标?


    答案:
    解析:

  • 第18题:

    阿基米德定律指出:浸大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的质量。

    • A、物体
    • B、液体
    • C、被物体排开的液体
    • D、浸在液体中物体

    正确答案:C

  • 第19题:

    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到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所排开同体积液体的重量。


    正确答案:正确

  • 第20题:

    普通密度计所使用的原理,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浸入静止流体(气体或液体)中的物体受到一个浮力,其大小等于该物体所排开的流体重量
    • B、浸入流动流体(气体或液体)中的物体受到一个浮力,其大小等于该物体所排开的流体重量
    • C、浸入流体(气体或液体)中的物体受到一个浮力,其大小等于该物体所排开的流体重量
    • D、A、B、C、说法均不对

    正确答案:A

  • 第21题:

    问答题
    案例:下面是某教师在讲授“浮力”时的片段,教师已经讲完浮力产生的原因,开始讲授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师:大家知道了浮力产生原因,那么大家认为浮力的大小可能跟哪些因素有关呢?生:可能跟物体的密度有关。师:不对。浮力的大小跟物体的密度没有关系,跟液体的密度有关系。还有什么呢?生:跟在水中的深度有关。师:不对,怎么会跟深度有关呢?来,我告诉大家……问题:(1)对上述课堂实录进行评析。(2)请设计一个新的教学片段,以改进上述问题。

    正确答案:
    解析:

  • 第22题:

    填空题
    当铁块完全浸没在水中后.改变它在水中的深度.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将____,说明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浮力与浸没的深度____.

    正确答案: 不变,无关
    解析:
    当铁块完全浸没在水中后,改变它在水中的深度,此时液体的密度不变,排开液体的体积不变,所以物体所受的浮力不变,故测力计的示数不变,该实验表明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浮力与浸没的深度无关.

  • 第23题:

    填空题
    小丽用重为3.2N的物体A做了如图a所示的实验.该实验验证了猜想____是正确的,可得出:在同种液体中,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____.实验中,物体A浸没时受到的浮力为____N,方向____.

    正确答案: 一,越大,2.2,竖直向上
    解析:
    比较甲、乙、丙三图可知,随着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的增大,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增大,弹簧测力计示数减小,说明物体受到的浮力变大,猜想一是正确的;A物体浸没时的拉力为1N,则A物体受到的浮力为3.2N-1N=2.2N.方向竖直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