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usouti.com

简述扑救生产装置火灾的基本对策。

题目

简述扑救生产装置火灾的基本对策。


相似考题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1)以快制快 快速出动。快速展开。快速围歼。 (2)灭火与冷却并举 (3)围堵防流 (4)火灾扑灭后,仍然要派人监护现场,消灭余火。
更多“简述扑救生产装置火灾的基本对策。 ”相关问题
  • 第1题:

    简述无顶盖型油罐火灾的扑救方法。


    正确答案:油罐爆炸后罐顶常被掀掉、炸破或塌落,随后液面上形成稳定燃烧。油罐上的固定式或半固定式灭火设备同时可能会受破坏。扑救这类火灾,应按下述方法扑救。 (1)冷却油罐 首先集中力量冷却着火油罐,不使其变形、破裂;同时,组织冷却邻近受热辐射威胁的罐,特别是下风位置的邻罐。为了防止邻罐的油蒸气被引燃或引爆,应用覆盖物把邻罐的呼吸阀、量油孔等覆盖起来。 (2)用固定设施或移动设备灭火 若油罐所设固定灭火设施未受影响,应立即启动进行灭火。若无固定泡沫灭火设施或因爆炸被破坏,则应迅速组织力量,采用移动式泡沫灭火装备(泡沫枪、炮等)灭火。使用移动式泡沫枪炮时,阵地应选在停靠油罐的上风方向,尽可能在地势较高处,并与油罐有一定的距离。

  • 第2题:

    论述扑救生产装置火灾的基本对策。


    正确答案:(1)以快制快 根据生产装置火灾燃烧速度快、火势蔓延快、爆炸危险性大、易突变等特点,必须与火灾的燃烧争时间、抢速度,尽力做到出动快、展开快、火场扑救时行动快。以快速的行动将火灾控制在初级阶段,及时消除火灾中可能形成的重大恶性险情,抑制火势的迅猛发展,抓住有利战机,快速围歼,迅速扑灭火灾。 快速出动。扑救生产装置火灾,消防部队必须在接警后,加强第一出动,按预先制定的灭火救援预案,在最短时间内将辖区内有效的灭火力量集中于火灾现场。 快速展开。消防部队到达火灾现场后,火场指挥员首先要做到火情侦察准、情况判断准,在明确火情的基础上,快速地将到场的消防力量用于火场的主要方面,实施快速的战斗展开和灭火战术措施,使用大型现代化消防装备以最快的战斗行动制止住火势的迅猛发展,掌握主动,为围歼火灾创造条件。 快速围歼。化工生产装置尤其石化生产装置,一般都是相互联系的,一旦发生火灾后,容易导致连锁反应。火情被控制后,火场的威胁和危险往往是塔、罐等化工设备的倒塌、爆炸,有毒气体的扩散、原料的大量泄漏而扩大火势等,这些险情在火场瞬息万变,火场指挥员要善于抓住有利战机,确定主攻方向,及时调整战斗部署,发挥大功率消防车的威力,集中兵力对火点实施包围,力争快速扑灭火灾。 (2)灭火与冷却并举 要从火场实际情况出发,该冷却的部位进行冷却,该灭火的部位进行灭火,冷却之中有灭火,灭火之中有冷却,二者不能截然分开。 (3)围堵防流 在火场上,经常有大量可燃、易燃物料外泄,造成大面积流淌火,此外,灭火过程中产生大量的消防污水。消防人员应根据情况对流淌火和消防污水采取围堵防流措施。 (4)火灾扑灭后,仍然要派人监护现场,消灭余火。对于可燃气体没有完全清除的火灾应在不同层面保留火种,直到介质完全烧烬。火灾单位应当保护现场,接受事故调查,协助公安部门调查火灾原因,核定火灾损失,查明火灾责任。

  • 第3题:

    简述化工生产中火灾扑救的原则及人身着火的扑救方法。


    1)报警早,损失小。 2)边扑救,边报警。 3)先控制,后消灭。 4)防中毒,防窒息。 5)听指挥,莫惊慌。

  • 第4题:

    简述扑救井喷火灾的战术措施。


    正确答案:指挥员要正确运用“先控制,后消灭”的战术原则,把主要力量部署在火场的主要方面,并随时掌握火势变化情况,采取冷却设备,扑灭外围火焰,控制火势,掩护清场、压井作业的灭火战术。 (1)第一施救阶段 油气井只发生井喷并未燃烧。在石油部门确定了实施压井方案后,由石油工人或消防官兵对放空管线实施点火泄压,以减小井口压力。在实施点火前,不能贸然对放喷管线点火,因为CH4比空气轻,会在井场及其周围空间扩散;H2S会在井台下及其四周低洼处集聚。在对放喷管线点火猛烈燃烧时,在火焰周围,会加速气体以致因“回火”而引燃井口喷出的气柱,使抢险陷于被动的局而。应布置直流或开花水枪,对井场进行冲洗,驱散、溶解由于井喷喷发出H2S和CH4气体,确保井场及其周围H2S和CH4的含量均低于其爆炸浓度下限的50%,且井场及其周围管线闸阀确实无泄漏的情况下,方可对放喷管线点火泄压。 发生井喷、窜气、井口燃烧等险情。首要任务是抢救人命、掩护人员和设备撤退,待灾情稳定后再组织进攻。如发生井喷,要有打“持久战”的思想准备,需足够的消防力量,编成梯队,在确保充足的消防用水的前提下,轮流参战。一般须经历以下阶段: 第一阶段是清理井场。一般采取“带火清障”的方法。即在不灭火的情况下,出数支水枪将火焰压向一侧,掩护、协助压井抢险队将烧塌的井架、设备分割开,逐件清除井场; 第二阶段是在作好充分灭火和换装新井口装置准备的情况下,实施灭火。一般可采取数支大口径直流水枪,射出的充实水柱从火焰根部切封,并一齐慢慢向上抬高切封(必要时,可采取双层切封)而以掐灭火焰而灭火。这种办法较经济、奏效快。也可采取用干粉炮喷射干粉或利用反循环管线经泥浆泵或压裂车向井内压入清水、泥浆或卤代烷灭火剂等方法灭火; 第三阶段是换装新井口装置。这一阶段也需在开花式喷雾水流的掩护下实施,严防打出火花,重新引燃气柱。 (2)第二施救阶段 在石油部门开始实施压井或封井作业时,井口宜作为保护重点,采取以下防范措施: (一)井口区域(根据实际情况界定)一定要实施无火花作业,杜绝一切强、弱电。 (二)铺设好可靠的供水线路,将水供至分水器甚至水枪开关处,在井口附近布置水枪阵地,水枪选用喷雾水枪、屏风水枪、带架水枪和移动水炮,形成梯次阵地,相互掩护。 (三)干粉车打开氮气瓶阀门,调整好压力(一般情况要达到1.4MPa)。 (四)现场消防人员应少而精,佩戴好空气呼吸器,着避火服或隔热服,利用现场的地形地物保护自己,且密切注视井口情况变化,一旦发现气体泄漏,立即射水驱散,防止爆炸、燃烧,以掩护压井抢险突击队采取补救措施或撤离。 (3)第三施救阶段 压井作业进入稳定阶段,数台压裂车(压井专用车辆,其注射泵工作压力为70MPa)或高压泥浆泵在向井内压泥浆、重晶石过程中,由于压井必须经历全面检查、管汇试压、预憋压(20~80MPa)、关井(停止放喷)、压泥浆等程序,持续时间长,机器、设备很可能出现故障,或管线、闸阀被高压压憋坏,甚至抬掉井口,高压气体喷泄,冲出的沙、石、钻具撞击井架打出火花,或油、气遇明火、电火花、雷击、静电放电、抢险中金属工具撞出的火花等,都会造成爆炸、燃烧,不仅导致压井失败,而且会造成人员伤亡。应采取以下措施: (一)在井口与压裂车、柴油发电机组之间布置开花水枪阵地,亦随时准备出水,一旦井口或井台周围管线、闸阀被憋坏、气体泄漏,即在压裂车、柴油发电机组之间出水,形成水幕,阻止CH4和H2S气体遇压裂车、柴油发电机排气管的高温、火星而发生爆炸、燃烧。 (二)挑选精干、训练有素的消防人员或石油工人,准备好干粉灭火器,若机器设备或其它部位故障起火,立即近战灭火。 (4)第四施救阶段 压井成功后,不要立即撤出消防力量,应密切配合石油职工对井场实施严密的监护,一出现异常情况,立即出水掩护石油职工处置。尤其是放喷管线仍应保持完好(因为在较长时间火焰高温的作用下,放喷管线易发生"氢碎")。在无绝对把握的情况下,宁可重新铺设放空管线,有备无患。且放喷管线的闸阀宜换成耐压70MPa的闸阀,以便在出现反复的情况下,使用压裂车重新压井。 (5)供水方案 (一)供水战斗车都应选用性能良好的大功率消防车,并应保持车泵低速或中速运转(最好保持低速运转),以满足长时间上作,不中断供水的要求(消防车泵工作压力一般不超过0.6MPa,发动机转速一般保持在2000转/分钟以内,供水线路上的消防车泵都能正常工作60小时以上)。 (二)尽量用大口径、胶里高压水带(且准备包布、包夹),以减少水头损失。 (三)筑堤或开挖沟渠引水(且用钢丝网阻拦入水口,并准备细网箩筐,防止泥沙将车泵损坏),以抬高水位,增加蓄水量,保障供水需要。 (四)一般以参战辖区支队形成供水网络。 (6)注意事项 施救中,官兵不要接近高压、高温管线,不要盲日对其出水; 在不同地设置CH4、H2S检测点,时时进行检测,一旦浓度达到其爆炸浓度下限的50%时,要及时报告指挥部; 所有参战官兵个人必须服从命令,听从指挥,明确警戒时间、地点及范围; 参战官兵个人防护措施:进入重危区人员实施二级防护(全棉防静电内外衣、头罩、手套、袜子,空气呼吸器或全防型滤毒罐),并采取水枪掩护,凡在现场参与处置人员,最低防护不得低于三级(战斗服、无钉鞋,简易滤毒罐、面罩或口罩、毛巾等防护器材); 对本队进出人员、车辆,进行安全检查,并逐一登记; 必须采取防爆措施,确保安全,车辆必须按现场规定要求停放并带防火罩,禁止将手机、传呼机、电台、打火机等火种带进警戒区,非防爆电源电器禁止开启; 施救力量应从上风方向进入事故现场,在安全地带集结,调整好车辆方向。兵力一定要少而精,严格检查个人防护装备,明确出现险情时的撤离路线和联络方式。采用雾状射流形成水幕墙,防止泄漏物向重要目标或危险源扩散; 现场指挥员遇有严重险情需紧急撤离时,可视情不收器材、不开车辆,保证人员快速撤离,并在预定的集合点清理人数; 参战人员应熟悉抢险现场制定的警报信号; 应有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及时调整力量,定时轮换休息。

  • 第5题:

    扑救生产装置火灾的基本对策包括()。

    A.近攻快战

    B.以快制快

    C.监护现场,消灭余火

    D.灭火与冷却并举

    E.围堵防流


    正确答案:BC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