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usouti.com
更多“对于中国文化中的人文传统,应该如何理解? ”相关问题
  • 第1题:

    儒学是怎样崛起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意识形态的?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如何?
    1社会大变革,为思想家们发表自己的主张提供了历史舞台。由于战争不断,在战争中衰败的诸侯大臣们,他们畜养的家庭文人乐师流落四方,促使了学术下移,形成了从“学在官府”到“学在四夷”的转变。因而形成了诸子百家。诸子百家纷纷著书立说,广收门徒,互相争辨成为可能。儒学就是在这个时候兴起的。
    2礼崩乐坏的社会大动荡,使士阶层迅速崛起。士阶层的崛起意味着一个以“劳心”为务,从事精神生活创造的专业文化阶层从此形成。在周代,统治者分为四个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士是处于最低层的统治者。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士取得了独立的地位,再加上诸侯争霸,渴求人才,养士之风大盛,更助长了士阶层的声势。而儒学造就了大量的人才。
    3儒学的思想是仁政,符合当时的时代要求,有利于统治阶级维护其统治。
    4竟相争霸的诸侯列国,尚未形成统一的文化观念。而儒学为统治阶级所用,为其打击其他学术提供了有力的条件。
    5宫廷儒学文化官员周游列国,走向民间,推动了私人学术集团的兴起。也进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逝的贵族分封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封建大一统宗法社会之间架起了桥梁。一步促进了儒学的峰起。
    儒学诞生于诸子蜂起、学派林立的年代,儒学与其他学说既对立又互补,相反相成,互相激荡,从而从客观上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发展。由于儒学思想的精华,更是促进了后代多家思想的兴起,崛起一股股新的文学思潮。

  • 第2题:

    应该如何理解《论崇高》中的“崇高”?
    首先,崇高是一种伟大的事物和景观。它一方面存在于生活中,宇宙万物中。另一方面,它也是一种植根于我们心灵中的热情与渴望。热爱崇高是人类的天性。当我们培养了崇高的感情,对崇高充满渴望,我们的思想就会超越客观存在的界限,就会用想象力、创造力去发现万物的丰富、雄伟和美丽。欣赏崇高,领悟崇高,发现崇高,创造崇高,这才是人生的目的。 郎吉努斯所谓的崇高,主要指文章风格的审美特质。其本质是美学上的阳刚之美。崇高的风格代表着高洁、深沉、不同凡响的意味,激昂、磅礴、如火如荼的热情,旷达、豪放、宛如浩海的气概,刚劲、雄健、炮击弩发的劲势,以及高超、绝妙、光芒四射的文采。总之,崇高既是自然界的客观存在,又是作用于我们主观的热情与渴望。崇高激励我们超越周围的界限,去发现,去创造。从根本上讲,崇高是一种宏大的境界。

  • 第3题:

    如何理解《大学》中的“慎独”?你认为应该如何做到“慎独”?请结合当下现实谈谈你的理解。


    学问修养使意识达到知止而定、而静、而安的情况,所出现的独悟、独见、独明任何一种境界,并非是不好的现象,只是不可执着为真实。知道它是过程,是行程中的外景,并非究竟。所以必须审慎精思。这样才是“慎独”的“内明”道理。换句话说:修行不可执着于禅定的殊胜境界,否则容易“走火入魔”。金刚经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后世学人若有不明正见苦谛的内涵,不知五蕴二十种身见的非我、非我所、不相在,不解佛陀法中空相应缘起四谛,这样的修学四念处,也便难免于戒禁取中努力的寻求系念一处的方法来入静入定。更有不明佛法修学真相的学人,见禅定能引发神通,于欲贪的作用下为了更好的体现个体生命、彰显价值,也便不顾一切的妄想寻求大师的加持,意图于不劳而获中得到禅定。还有一类学人,由于识字的原因,随顺阅读世面上一些流通的法本,便自以为正见具足仅是缺少禅定,由此而不顾一切的修学禅法或是追求神异。”

  • 第4题:

    如何理解中国古代宗教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宗教的产生本身就是人类文化活动的结果,是人类文化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环节。
    2宗教在往后的发展过程中,更与各种文化现象接下了不解之缘。纵观人类发展的历史,几乎所有的文化形态都与宗教有着密切的联系:那些直接标志着人类文明的哲学、科学、文学、艺术等无不打上了深刻的宗教印痕;那些作为各个时代上层建筑核心的政治制度、法律思想、道德规范等,也深受宗教的制约。
    3中国古代的许多文化形式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中国古代宗教的影响,与中国古代宗教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4很多文化是通过宗教的形式传播的。

  • 第5题:

    合唱指挥经常会被人认为是“打拍子”的人,针对这种看法应该如何正确理解。


    手臂向前舒展,不僵直。;手腕放松,手掌手指自然弯曲,柔顺地带动手臂。;合唱指挥一般不使用指挥棒,有交响乐团等和合唱团合作时才使用。;手心自然向下或向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