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usouti.com

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首先保证了居民获得幸福的物质因素。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升,居民身体素质、寿命都得到提高。在市场经济体制中,物质资源极大丰富,人们可以发挥自己的能动性,来获得最大的物质享受。城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稳步提升,说明居民的生活水平在提高,这些都是人们保持幸福的无知保障。然而,现实情况也告诉我们,很多收入颇丰的中产阶层甚至富裕阶层还往往比工薪阶层更容易“抑郁”,这当然不是因为“有钱”让人变得不幸福,而是因为“不差钱”让物质丰富这样一个幸福增长点消失了。 这段文字想要表达的意思是( )。 A.中国的工

题目
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首先保证了居民获得幸福的物质因素。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升,居民身体素质、寿命都得到提高。在市场经济体制中,物质资源极大丰富,人们可以发挥自己的能动性,来获得最大的物质享受。城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稳步提升,说明居民的生活水平在提高,这些都是人们保持幸福的无知保障。然而,现实情况也告诉我们,很多收入颇丰的中产阶层甚至富裕阶层还往往比工薪阶层更容易“抑郁”,这当然不是因为“有钱”让人变得不幸福,而是因为“不差钱”让物质丰富这样一个幸福增长点消失了。
这段文字想要表达的意思是( )。
A.中国的工薪阶层比中产阶层和富裕阶层更幸福
B.亿万富翁多数是不幸福的
C.物质丰富是幸福的基本保障,但它所能带来的幸福体验并不可持续
D.幸福的程度与财富的多少成正比


相似考题
更多“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首先保证了居民获得幸福的物质因素。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升,居民身体素质、寿命都得到提高。在市场经济体制中,物质资源极大丰富,人们可以发挥自己的能动性,来获得最大的物质享受。城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稳步提升,说明居民的生活水平在提高,这些都是人们保持幸福的无知保障。然而,现实情况也告诉我们,很多收入颇丰的中产阶层甚至富裕阶层还往往比工薪阶层更容易“抑郁”,这当然不是因为“有钱”让人变”相关问题
  • 第1题:

    虽然研究如何获得幸福的热情和实践在世界各地从未停止过,而对积极心理学的需求却从未像当今社会这般迫切。目前全球抑郁症的患者比起20世纪60年代高出了10倍,而 发病年龄也从60年代的29.5岁下降到今天的14. 5岁。就在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抑郁症的蔓延也在加剧。当人们的基本物质需要未得到满足的时候,解释为什么不幸福是非常容易的。但在当今的社会中,越来越多的人正面临着一个难解的悖论- -“财富带给我们的好像并不是幸福”,而他们正尝试在积极心理学中寻找答案。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


    A.物质生活水平与幸福感之间不存在必然联系
    B.拥有财富并不是获得幸福的充分条件
    C.人们为什么会对积极心理学产生强烈需求
    D.积极心理学是解决“幸福悖论”的必由之路

    答案:C
    解析:
    文段首句提出,当今社会对积极心理学存在迫切需求,下文则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故C项正确。本段文字的论述主体是“积极心理学”,A项排除。B项“充分条 件”说法错误文章想表达的应是“必要条件”,排除。D项“必由之路”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 第2题:

    只有城乡居民获得了更多的财产性收入,才能扩大中等收入阶层比重,构建“橄榄型”收入分配格局。


    答案:对
    解析:

  • 第3题:

    发展的目的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好日子,全面建成小康也主要以()为衡量标准。要坚持共享发展,在经济平稳增长基础上,促进居民收入稳步提高,健全公共服务体系。

    • A、保障和改善民生
    • B、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是否普遍提高
    • C、城乡人均收入是否提高

    正确答案:B

  • 第4题:

    城乡居民收入增速超过了经济增速,中等收入人群持续的扩大,特别是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已经基本建立,人民健康和医疗卫生水平大幅提高,保障性住房建设稳步推进。


    正确答案:正确

  • 第5题:

    提升居民幸福指数,走民生导向发展之路,让百姓共享更多发展成果,已成为各地政府的共识。 请运用政府的有关知识简要回答:努力提升居民幸福指数的原因。


    正确答案: ①政府是人民利益的捍卫者和人民意旨的执行者;
    ②政府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
    ③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是对人民负责;
    ④政府负有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

  • 第6题:

    现实表明,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抑郁症的蔓延也在加剧,这一悖论表现为()

    • A、财富带给人们的并不是幸福
    • B、财富能带给人们幸福
    • C、财富跟幸福无关
    • D、财富跟幸福呈正比例关系

    正确答案:A

  • 第7题:

    近几年,中央财政用在与人民群众生活直接相关的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支出逐年增长。这反映了我国()

    • A、财政保证了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所占比重逐年提高
    • B、居民的恩格尔系数逐年下降,消费结构日趋合理
    • C、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
    • D、财政在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正确答案:C

  • 第8题:

    5月10日晚,《关于做好2019年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障工作的通知》正式向社会发布。《通知》提出,稳步提升待遇保障水平,大病保险政策范围内报销比例由()提高至()。

    • A、30%,40%
    • B、40%,50%
    • C、50%,60%
    • D、60%,70%

    正确答案:C

  • 第9题:

    有人说,收入分配的城乡差距、行业差距、职位差距三把“剪刀”剪掉的是一些居民的幸福感,剪出的是不公感。下列措施有利于改善这种情况的是()①发挥财政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决定性作用②通过转移支付等手段,健全再分配调节机制③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④增加居民收入,实现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

    •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③
    • D、③④

    正确答案:B

  • 第10题:

    填空题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1978-1985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从()倍缩小到1985年的()倍,收入逐渐缩小。但是在1985年以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2000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为()倍。

    正确答案: 先缩小后扩大,2.57,1.66,2.79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多选题
    我国社会建设明显加强的具体表现为(  )。
    A

    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全民受教育程度稳步提升,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不断提高

    B

    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健全,人民权益得到切实保障

    C

    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快发展

    D

    社会管理制度趋于完善,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E

    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


    正确答案: D,A
    解析:
    社会建设明显加强主要表现为:①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全民受教育程度稳步提升,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不断提高;②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健全,人民权益得到切实保障;③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快发展;④社会管理制度趋于完善,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 第12题:

    单选题
    现实表明,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抑郁症的蔓延也在加剧,这一悖论表现为()
    A

    财富带给人们的并不是幸福

    B

    财富能带给人们幸福

    C

    财富跟幸福无关

    D

    财富跟幸福呈正比例关系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要随着经济发展不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拓宽消费领域(),满足人们多样化的物质文化需求。

    A.优化储蓄结构
    B.优化消费结构
    C.优化投资结构

    答案:B
    解析:

  • 第14题:

    我们国家把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稳步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放到至关重要的位置。


    答案:对
    解析:

  • 第15题: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1978-1985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从()倍缩小到1985年的()倍,收入逐渐缩小。但是在1985年以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2000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为()倍。


    正确答案:先缩小后扩大;2.57;1.66;2.79

  • 第16题:

    随着十八大的召开,幸福感也成为最热词语之一。提升居民幸福感,让百姓共享更多发展成果,国家必须() ①提高保障水平,促进社会公平 ②控制财政收入,增加财政支出 ③增加社会财富,增进民生福祉 ④降低物价水平,关注民生热点

    • A、①③
    • B、②③
    • C、①④
    • D、③④

    正确答案:A

  • 第17题:

    近年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在稳步增长的同时,城乡、地区、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呈拉大趋势,一些行业收入水平过高,分配秩序比较混乱,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收入分配中存在的问题已经引起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在解决社会公平问题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正确答案: 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低的情况下,国家通过对国民收入分配的直接控制,保证了人民群众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实现了社会公平。

  • 第18题:

    有人说,收入分配的城乡差距、行业差距、职位差距三把“剪刀”剪掉的是一些居民的幸福感,剪出的是不公感,希望这种情况加速改善。下列措施有利于改善这种情况的是()①发挥财政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基础性作用②通过转移支付等手段,健全再分配调节机制③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④增加居民收入,实现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

    •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③
    • D、③④

    正确答案:B

  • 第19题:

    发展的目的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好日子,全面建成小康也主要以()为衡量标准。要坚持共享发展,在经济平稳增长基础上,促进居民收入稳步提高,健全公共服务体系。

    • A、保障和改善民生
    • B、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是否普遍提高
    • C、城乡人均收入是否提高
    • D、国家综合经济实力

    正确答案:B

  • 第20题:

    在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中,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是()

    • A、扩大就业
    • B、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 C、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 D、教育公平

    正确答案:D

  • 第21题:

    时下,幸福感是人们谈论的一个热点话题。西方有句名言:“有钱人,就是年收入比他的妹夫多100美元的人。”这启示我们,要提高国民整体的幸福感,需要()

    • A、大力发展经济,增加人们的可支配收入
    • B、充分发挥市场竞争的作用,让人们在竞争中找到幸福感
    • C、合理调整分配关系,注重公平
    • D、改变攀比的消费心理

    正确答案:C

  • 第22题:

    单选题
    发展的目的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好日子,全面建成小康也主要以()为衡量标准。要坚持共享发展,在经济平稳增长基础上,促进居民收入稳步提高,健全公共服务体系。
    A

    保障和改善民生

    B

    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是否普遍提高

    C

    城乡人均收入是否提高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单选题
    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首先保证了居民获得幸福的物质因素。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升,居民身体素质、寿命都得到提高。在市场经济体制中,物质资源极大丰富,人们可以发挥自己的能动性,来获得最大的物质享受。城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稳步提升,说明居民的生活水平在提高,这些都是人们保持幸福的无知保障。然而,现实情况也告诉我们,很多收入颇丰的中产阶层甚至富裕阶层还往往比工薪阶层更容易“抑郁”,这当然不是因为“有钱”让人变得不幸福,而是因为“不差钱”让物质丰富这样一个幸福增长点消失了。这段文字想要表达的意思是:
    A

    中国的工薪阶层比中产阶层和富裕阶层更幸福

    B

    亿万富翁多数是不幸福的

    C

    物质丰富是幸福的基本保障,但它所能带来的幸福体验并不可持续

    D

    幸福的程度与财富的多少成正比


    正确答案: D
    解析:

  • 第24题:

    问答题
    案例二  中国城镇居民收入始终高于农村居民,并且具有不断扩大的趋势。如按1985年前后来划分,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差距也可分为两个阶段:1978年到1985年,虽然城镇居民收入水平始终高于农村居民,但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差距基本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范围。1978年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差距为429元,1985年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差距为407元。在7年中,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差距基本不变,甚至略有减小。1985年以后,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差距明显拉大,并且呈现不断加剧的倾向。1994年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从1985年的407元迅速地扩大到2281元。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差距1994年为1985年的5.6倍。从收入水平增长来看,虽然农村居民收入也在不断增长,但增长幅度明显小于城镇居民。自1985年以来,农村居民收入增长慢于城镇居民,低于总经济增长。剔除物价因素,1985年~1993年农村居民收入平均实际增长3.1%,而同期城镇居民收入平均实际增长4.5%,国内生产总值年增长速度为9%。1988年以后,农村居民实际收入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1989~1993年农村居民收入年均实际增长仅为1.4%,而同期城镇居民收入平均实际增长3.9%。可见,自1985年以来,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正在迅速扩大。  此外,还需要注意的,以上所给出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仅仅是来自于统计的显性的收入差距。由于中国实行城市福利制度,城镇居民享受大量隐性补贴,如住房、医疗福利、财政价格补贴、单位内部福利。据有关学者的保守估计,1994年城镇居民的隐性收入为1110.5元。若将城镇居民的显性收入和隐性收入合计,1994年城镇居民实际收入估计为4307.5元。若重新比较1994年城乡居民的收入比,至少在3.52:1以上。  问题:案例中反映的主要问题是什么?社会保障在缩小城乡收入差别上发挥了哪些作用?

    正确答案:
    (1)案例中主要反映的是我国城乡收入差距有不断扩大的趋势,而社会保障的城乡差异使这种趋势更为明显。
    社会保障作为一种再分配,其目标是减少贫困,减少收入不平等和社会地位不平等。从整个社会看,城乡收入不平等和社会地位不平等是中国社会主要问题之一,因此仅仅在城市开展社会保障是远远不够的,必须统筹城乡社会保障,重点建立农村社会保障,这是惠及广大人民的重点发展目标,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着力点。
    (2)社会保障在缩小城乡收入差别方面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有助于调节农民收入,缩小贫富差别。我国长期的城乡二元体制,使各种资源向大城市聚集,而广大的农村特别是西部地区农村资源贫乏,这就使城乡发展不平衡持续扩大,农民收入增加缓慢。在与此相应的城乡二元保障制度下,国家把本应平等投向全社会的社会保障资金中的绝大部分用于城市地区,这就使陷入困境的农民境况更加恶化,从而加大城乡贫富差距,进入恶性循环。在这种情况下,通过政府加大对农村社会保障的投入,建立农村农业人口的医疗保险、最低生活保障和养老保险,以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来缓解农民收入极度偏低的困境,有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增进社会公平。
    ②有助于促进农业产业化,推进农业现代化。对于人多地少的我国来说,土地不仅是一种生产要素,又是农民的生活保障和福利保障。这种保障功能集中于两方面:一方面是养老保险,拥有一份土地,自己耕种或由子女耕种,农村老年人口就有了基本社会保障;另一方面是从事非农产业的农村劳动力的失业保障或“退农保障”。土地的上述双重功能,尤其是凌驾于生产要素功能之上的福利保障功能,使得我国农业生产经营举步维艰,农业劳动生产率难以大幅度提高,农业产业化难以顺利推进。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关键在于建立土地的流转机制,这就要加强农村社会保障建设,以“社会保障”替代“土地保障”,即弱化乃至完全转化土地的保障功能,凸显其生产要素功能,从而推动土地流转,促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以利于农田水利等农用基础设施建设,利于科学种田,以及农业现代经营方式的发展,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实现。
    ③有助于使农村与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相协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合理化解中国的城镇化难题,使人口城市化过程与农业劳动力非农化过程同步,急需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使之有机衔接,以推动农业人口的城市化。这就是要把当前游离在城乡二元结构之间的农民工、失地农民和乡镇企业职工纳入城市社会保障体系,同时缓解城市社会保障因为老年化遭遇到的困境;通过征收社会保障税等手段,加大政府对农村社会保障的投入,建立农村农业人口的医疗保险、最低生活保障和养老保险,解除农村农业人口的后顾之忧,逐步实现城乡居民在社会保障方面的平等。这样才能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工业化进程,也才能促使农民向小城镇乃至中小城市集聚,推动城市化的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了,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也就更有基础和条件,从而农村才能真正繁荣起来,和谐社会的含义才能得到彰显。
    解析: 暂无解析